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靜悄悄的革命有感

讀靜悄悄的革命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9W 次

在我國當今教育界反覆強調並形成這樣一種共識,那就是課堂教學要多一些互動,多一些精彩,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發揮其主體性的作用.基於現實的要求,合作、探究互動的學習方式得以倡導,並在各地積極實施,面上搞得轟轟烈烈,實際上學生果真在學習中發揮了自身學習的主體性了嗎?我看不見得,在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在我們的課堂中仍處於被動的地位,教師滿堂講、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還比比存在,使學生喘不過氣來.另有些老師受到新課改的影響,甚至出現了怕講,少講,不講的現象,他們認爲新理念引導下的教學行爲就是要少講,由此有些老師在課堂上泛泛而讀,冠之以“自讀自悟”,濫用多媒體手段想法設法追求學生的活動,千方百計在教學形式上做文章,而不顧教學的實效.

讀靜悄悄的革命有感

我認爲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處理好閱讀指導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要成爲學生自主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由於每個學生的個性、基礎都有差異,教師因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層式教學,教師的講要有的放矢,該扶的就扶,該放的就放,力圖達到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而不是表面現象的教學上的走過場.在教學中,要提倡一種新的學習觀,把教學作爲一種合作的、反思的學習過程.新課改的“改”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學生由被動的接受學習繼而轉變爲探究性的學習,課堂上多一些批評,多一些鼓勵,少一些灌輸,多一些自主.

其次,我覺得,閱讀教學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新課改中特別提出,要讓學生拓展自己的視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想法,這裏反覆強調的是自己,即學生的的主體參與,要讓學生髮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因此,正如本書中所提到的,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應該是個沒有正確答案的學習,語文學習,它不像數學、英語學科那樣,答案比較單一,比較標準,語文學習,它本身答案的指向空間較大,語言材料往往是多義的,人的個性、經驗、表達的不同使得對語言材料的反應也往往是多元的,即使是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對同一材料完全有不同的見解。因此,閱讀中的答案也應該是多樣化的.比如詞語“好象”,如果要讓學生得出它的近義詞,則可以用不同的答案來替代,可以是彷彿,也可以是似乎,猶如、如同,可見,我們的老師在設定答案時,不能用答案筐來封閉學生的思想,而應該集中所有學生智慧的火花.

《靜悄悄的革命》是我們這學期老師共讀的書。這本書通俗易懂,裏面主要敘述筆者在一些學校參觀時發生的一些事情,在這些事情中確揭露了日本教育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革。課堂教學結構、師生關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的思想在慢慢對新課程由批判轉變爲認同,再到身體力行的去執行新課標。這本書分別從教室佈置、教學改革、課程設計、教學實踐等幾個方面來講述日本的課程改革是超前的,而且是靜悄悄的。筆者的一個重要的觀點是教育是一個慢的學科,教育改革急躁冒進是很難成功的。

這本書最大的特徵就是通過一件件鮮活的事例來描述當下日本教學改革的實況,我們知道日本的教育教學現狀與我國的相差不大。在本書的前面,教室裏面的風景,向創造性學習邁進。其中一個老師說:“判斷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裏每個學生的表情、學習姿態,看他們是否是持續學習?”這說明新課程裏面的態度、情感、價值觀已經引起教育評價的注意。一切自主的學習都是理想的學習。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纔是目前新課程改革的學生學法指導的中心即自主學習能力。

在這本書中提出反對形式主義的教學形式——手勢。在教學效果中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傾聽的教室”。只有在用心相互傾聽的教室裏,才能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則交流不可能發生的。交流不是突然發出信息而得到應答,而是在發出信息之前就想到了對方的“應對”。多數教師只注意自己的教學進度,並沒有去想準確地“接住”每個學生的發言,未能與那些傾心“投球”的學生的想法產生共振。這些話讓我想到了我國古代的私學,特別是孔子的教學形式因材施教。對話纔是最有效的教學。對話是要把沉默後面蘊藏着的聲音轉化爲語言,對話是學習的核心問題。只有對話才能把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所以現在大學裏面的讀書沙龍對學習十分重要。

此書中有兩個形象的關於教師的比喻:服裝裁剪和交響樂團。在此書中,服裝裁剪是按照每個人的身體尺寸量體裁衣那樣去對應每個學生的個性創造課堂。每個學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盪,迴響共鳴的活動,所以稱之爲“交響樂團”。

此書中強調的另一個重點是在中小學中的公開課非常重要,因爲學校中的教研只有相互之間聽課,相互指出缺點,切磋。只有這樣每個老師才能共同進步。學校裏面的教研才能真正實施,有效進行。我也認爲教學行爲是一種公共行爲,所以開門上課是正常的,推門聽課也是每個老師應該接受的。教師上課應該主動讓別人聽。

教師常常愛用“大家”來稱呼學生,但是在教室裏並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的名字和容貌的一個一個的學生。所以教師不應該忽略深入學生內心,來教育他們。班級授課的一個缺點就是老師目中無人,悲哀的事是對待不同的學生用一種方法。這樣不利於發現拔尖人才。如果想真正教育一個人,前提條件是瞭解他們。

教育是一個人人都參與的事情,包括家長。家長應該常常去學校瞭解教育。此書中,如果學校失去了這些熱心於教育和學習的人們,那麼,它即使能夠招收和訓練學生,也不過是一個不能發揮任何創造能力的機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