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靜悄悄的革命》的讀後感

《靜悄悄的革命》的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6W 次

在賞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在寫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靜悄悄的革命》的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靜悄悄的革命》的讀後感

《靜悄悄的革命》的讀後感1

朋友,當你讀到如下內容: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爲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絕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爲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此時你會怎樣來想想我們的工作了嗎?

我真誠地想,工作的目的必須徹底地發生變化,由關注少數的優勝這的應試教育,徹底地扭轉爲關注每位學生的發展和成長的個性化教育是我們當前工作的目標和核心,如果還不發生轉變,你就“敖拓樂”。這場革命從哪裏開始呢?通過上邊的那句話,就知道該如何轉變了吧?從我們日思月想的課堂開始,這是我們工作的方向,是不可動搖的力量,課堂不能改變,這場革命就不能徹底,就不能服務於我們的時代,就不能服務於我們的每位學生,就不能服務於我們的社區每位公民。由此可知,悄悄的革命必須從教室開始,從每位同學開始,從每位老師和每個課時開始,這就是“悄悄的革命”開始了。

“讓教室裏的學習成爲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尊重,每個學生都能放心地打開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得到關注的學習。”讓學生在課堂中得到尊重,打開心扉,每個人的學習活動都得到關注。這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結合我們的課堂教學,在自主學習的進行中,獲得獨立的自主學習知識的過程,能夠培養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能夠獨立思考,獲得知識,有充分的獲取知識的過程;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盡力互相關注學生間的知識交流和只是感情的交流。

不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當我讀至此處時,才真正理解到課堂學習的內容“用心傾聽”而不是相互排斥,不是敷衍了事,這是非常關鍵的內容。如何教育學生傾聽,這需要我們做足功課,慢慢地養成習慣。

學校應成爲“學習共同體”,在教室中要實現“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在傳統的“階梯型”課程之外創造“登山型”課程。在教學中,我想既要保證大多數的同學學會內容,做到普及教育,又要像登山一樣,讓學生朝上追趕,力爭逐步提高,逐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共同體中,教師處在首席之中,適時引導,適時講解,適時點撥,讓學生有逐步獲得適時提高的機會,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日常的學科學習的改革纔是中心課題。這項改革是非常關鍵,把“國學課程”

變成中心的工作,才能保證所有的、悄悄的革命在日常的教學中進行,才能保證教學革命的長期性、經常性、徹底性,才能讓每位同學收益,才能讓革命成功。

來自課堂教學改革中的革命開始了,勇敢地面對,把課堂教學革命進行好,我們的明天會更好。

《靜悄悄的革命》的讀後感2

暑假中有幸拜讀了日本教育學佐藤學博士的《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爲佐藤學博士的平易、務實的研究態度所感動,爲他的喝彩,爲他對教學中的形式主義的鞭辟入裏的批判所震動。以下是我的一些讀書筆記。

一、爲研究態度所感動

說真的,很早以前就聽過佐藤學教授的大名,但對他的書就是沒有閱讀的慾望,總是以爲一名外國教授,又是專門搞教育學理論研究的權威,寫出來的著作會不會是超現代的,自己看得懂嗎?這次因爲閱讀任務,帶着疑問讀完這本書以後,不禁爲佐教授的研究態度深深折服,“務實、堅持、平易、深刻”就是我對他研究態度的印象。他作爲日本名牌大學的名教授,對行動研究從不馬虎,也不搞形式化、表面化。作爲付諸行動的研究者,他走訪了全日本各地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和養護學校,與教師共同嘗試從內部對各類學習班和學校進行改革,就如他書上說的“一直在積極推進這一“靜悄悄的革命”,“每週去各地的學校訪問、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和養護學校等,看過數不清的教室,在各個教室裏觀摩,近20年來一直如此”,這是多麼難能可貴,這20年來他一直堅持做着行動研究,摒棄形式化、表面化的作法,深入學校,與校長和老師們一起研討改革中的種種問題,用強有力的事實來支撐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堅持實事求是,認爲丟開一切抽象的語言,真實交流自己所感受的,會得到意想不到收穫,認爲“無論什麼樣的學生的發言或行動,都有他自身的邏輯世界”,爲此他發現“沒有哪一個教室和其他教室飄溢着完全相同的氣息,或有着完全相同的問題”,他爲自己最初5年的行動研究的力不從心,充滿着自責和自厭的情緒,但通過20年來的堅持,他認爲“作爲一個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從書本中學到的東西固然重要,但作爲一個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還是從教學實踐和現實中學習,像能夠讀懂書本一樣讀懂課堂裏的現實”。

佐教授還對現實教學中存在的形式化的現象、問題和案例進行深刻分析,如在“談到創造相互學習的教室_息息相通”中,認爲“與學生息息相通是組織相互學習的教師的基本功”,在案例中,他敘述着一個“浦公英學習”的故事,案例中原田老師是一名代課教師,原田老師是一位能夠與學生產生絕妙感覺的教師,但原田老師拒絕“齊步走”,終於選擇與學生同呼吸的方向,作出“即使明年會失業也不管了”的決定,原田老師和學生一起經歷“浦公英學習”,但當原田老師代課期滿以後,沒等浦公英開花,全被校長拔掉了,佐教授爲之可惜,深深嘆息“這些浦公英不是雜草,而是學生、家長和原田老師息息相通的交往的結晶啊”,批判當前教育沒有創造相互學習的教室,缺乏能夠發展與學生交往的教師。

反思:對比之下,我在爲佐教授的研究態度所感動之餘,也重新審視自己,儘管自己做課題研究有7年多了,在這幾年中儘管一直堅持着,但感覺還是不夠深入,有時也會因爲自己的侷限而感到不安,但很快地用一些困難爲藉口就放棄繼續的念頭,平時對自己所帶的實驗班離成爲潤澤的教室還有一定的距離,在課堂上沒有以慎重的、禮貌的、傾聽的姿態去面對每個學生,傾聽他們有聲的和無聲的語言。

《靜悄悄的革命》的讀後感3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逐漸在自己的腦海中紮下根的時候,我開始試圖將自己的課堂轉變爲我理想中的開放的、個性的、多彩的課堂,但在許多次的嘗試中,我發現:相對低、中年級而言,高年級的課堂氣氛顯得很沉悶。教室裏能自主參與小組討論交流的同學不到四分之一,有四分之一的學生有想法,卻不願交流,另一半同學表現出觀望、漠然的態度,那神態讓人看不見他想交流的意願。這樣寂靜、沉悶的課堂,讓我茫然,疑惑。我不知老師們是否也在這樣的茫然、疑惑中努力地探尋着、摸索着_如何去引領學生的個體參與?如何去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如何去構建一個異彩紛呈的課堂?

打開日本教育專家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我看到了,原來諸多的困惑並不是我一人所有。“日本的教師也在邊體驗改革過程中的各種混亂狀況,邊摸索着新的學習方式,這一切與我國教育的現實狀況是何等的相似!”

讀着此書,文中的許多話語引發了我的共鳴,現擇取部分話語,與大家共賞之,共析之:他流連於無數個學校的校園、站在一個個教室前的窗口邊,坐在一間間教室裏,將一切收納於胸,以他敏銳的目光,洞察着發生在教室中的靜悄悄的革命,並精闢地論述:“靜悄悄的革命,即使通過和事物對話、和他人對話、和自身對話的活動過程,創造一種活動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學習。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絕非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爲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效果。”讀着這些充滿睿智與思考、信心與執着的文字,就像喝一杯極品凍頂烏龍茶,甘甜雋永、回味無窮。

從《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我發現佐藤學先生在追求一種理想的教育:就是通過在學校實施“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創造以“學”爲中心的教學,創造以“學”爲中心的課程,進而將學校發展成爲一個學習的共同體。如,本書中對“學”的描述特別的意味猶長。“學”的簡體字上的“三點”互不相連,道出現在教育的癥結所在,以前的“學”的繁體字的上邊,道出了學習應該是生與生、師與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學習過程,這正好話中的新課改下學習方式的偉大轉變。他還在書中談到:要實施以學爲中心的教學,應當以在教室裏構築一種新型關係爲出發點,即讓每個兒童持有自己的課題,互相探究、互相交流、互相啓發,即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具體地說:就是組織和指導有任務的學習、有小組活動的學習、有學生將自己的東西用作品表現出來與同伴共享、互相欣賞的活動的學習。也就是說,就是從個體出發,經過與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個體的學習。令我吃驚的是,他居然通過自己的實踐,將這種理想在學校的實施變成了現實,並取得豐富的經驗。可以說,這是我讀到的最有可操作性的教育專著。

閱讀了《靜悄悄的革命》,給困惑中的我帶來了許多思考、啓示。

《靜悄悄的革命》的讀後感4

這個假期我重讀《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因爲我在日常工作中時不時的翻翻此書,這個暑假使我再次有集中的時間閱讀本書,很高興。這次的閱讀和上次閱讀不同,因爲我的閱讀出發點不同。上次閱讀是學校的佈置任務,只是瀏覽了一下,是帶着批判鑑別的心態閱讀的,而這次是爲了解決思想上的困惑,以學習、吸收的心態來閱讀的,收穫很多。

現在的老師不好當,不僅需要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還具備演員的表演才能。像我這樣的老師專業知識尚可,但不具備良好的表演才能,那麼如何才能夠上好一堂初中物理課哪?我帶着這樣的問題來讀的這本書,從這本書中我找到了答案。佐藤學先生告訴了我們一堂課的設計不僅僅圍繞傳授基礎的知識,更要圍繞傳授獲得知識的方法和激發孩子對新知識探究慾望。基礎知識傳授基本上所有的老師都能夠做到,但是後者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我們要在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和教給學生探究的方法之間把我一個度,這個度把握好了才能夠達到理想的效果。

我聽過一部分人的課,總是感覺到老師在上課的時候爲了調動課堂氣氛,在知識傳授過程,過多的注重課堂氣氛的調動,是的學習氣氛看上去很活躍,但是沒有積極的引導思考,使學生的注意力過多的轉移到老師的表演上邊了,使學生的思考浮於表面,不能靜下來深入的思考。在上課中爲了完成教學課堂教學內容,不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是學生沒有時間思考。這是一對矛盾,要完成獲取知識方法的傳授,必須需要相對不熱鬧的課堂氣氛;爲了讓聽課的人感受到上課的課堂氣氛,又必須要熱鬧的課堂氣氛。我們的教學應該服從於哪一個呢?佐藤學先生給出了答案。

我們的課堂應該以教給學生如何獲得知識的方法爲目的進行設計,只要你的課堂設計上有了靈魂,就不要過多的關注形式;只要你在上課的過程中始終圍繞着這個靈魂展開教學,就自然而然的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也就是先解決課堂靈魂,才能夠談教學細節的設計。佐藤學先生在講一次評課的經歷時很有感觸。講課的老師上完課後,一位聽課的老師對他說:這節課你怎麼上成這個樣子,死氣沉沉。講課的老師很尷尬,佐藤學先生對提問題的老師說:你知道他這節課設計的目的嗎?提問的老師說不是很清楚,佐藤學先生說:那就先弄明白這個目的在提問吧。當然這節課佐藤學先生是認可的。

“授之於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們的課堂設計更應該關注“漁”而不是隻關注“魚”。由於授課時間的限制,我們很多的老師都把注意力關注到“魚”上邊了。小學、初中正是獲得“漁”的關鍵時期,願我們的而學校、老師放棄功利,傳授給學生更多的“漁”吧。這個“漁”多了,“魚”的學習自然也就有興趣了,也就多了。

《靜悄悄的革命》的讀後感5

剛拿到《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時心中十分害怕,因爲類似於這樣的教育學著作往往有許多深奧的理論和生僻的術語,很難引起我的閱讀興趣。可當我粗粗地翻閱了一下後,卻驚喜地發現書中有許多精彩的案例和教學敘事,生動淺顯的語言折射出作者精闢的觀點,這些例子中還常常能看到自己課堂中的影子。我的閱讀慾望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對於作者佐藤學教授20年如一日潛心研究教學的精神,深感佩服。在文中,我讀到了佐滕先生的許多精闢之言,對照自己的日常教學,有許多共鳴之處,淺談一些自己的體會,以示感動。

書中提到了創造一個相互傾聽的教室。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教師往往想讓學生多發言,但實際上,仔細傾聽每個學生的發言,在此基礎上開展指導,遠遠比前者更重要。平時我們談的比較多的是如何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來認真聽老師講課,以及在課堂上老師要認真聽學生的發言,作出及時、有效地評價。沒特別提到培養學生之間的傾聽的習慣,以至於不少的時候出現了以下的現象“當一個學生的發言還沒完,旁邊的學生卻高高地舉起了手,大聲嚷到:“老師,我來,我來……”當教師指名一位學生回答時,其餘舉手的同學都異口同聲地嘆起氣來,垂頭喪氣,腦子裏裝着自己的見解,根本顧不了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當一個學生剛回答完,下一個又出現了重複的答案……”這種不顧同學的發言的現象,真的是隨處可見。書中所提到的“相互傾聽”不是隻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還要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作孩子的最佳聽衆,與他們心心相印。從而產生心靈上的共鳴。

要學會傾聽,這是對學生的起碼尊重,也是瞭解學生的基礎。反觀自己的教學,雖然也在大聲吶喊“以學生爲主體”,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並無蹲下身來真正傾聽學生的聲音。我看自己平時更多的是“引誘學生上當”,釣到“學生的答案”爲目的,展開所謂的教學。一旦有了答案隨即進入下一環節,也不管其他的學生懂不懂,或者說不管學生是真懂還是碰湊巧碰到了教師所要的答案,反正已經有了答案,就“不管他三七二十一”進入下一環節,先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再說。當我們還在沾沾自喜地陶醉於自己的精心提問設計,當我們還在對着同行的課堂教學評頭論足時,我們恰恰忽略了學生這個主體,不是嗎?針對教材設計的精心提問,能引起多少學生的共鳴呢?因此,我想,以後有必要一改以前的一些在教學中的做法了。最起碼也要注意一下傾聽學生的發言,培養學生間的傾聽他人發言的好習慣了。啓程吧,不管結果怎樣。

《靜悄悄的革命》的讀後感6

從《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我發現佐藤學先生在追求一種理想的教育:就是通過在學校實施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創造以學爲中心的教學,創造以學爲中心的課程,進而將學校發展成爲一個學習的共同體。如,本書中對學的描述特別的意味猶長。學的簡體字上的三點互不相連,道出現在教育的癥結所在,以前的學的繁體字的上邊,道出了學習應該是生與生、師與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學習過程,這正好話中的新課改下學習方式的偉大轉變。他還在書中談到:要實施以學爲中心的教學,應當以在教室裏構築一種新型關係爲出發點,即讓每個兒童持有自己的課題,互相探究、互相交流、互相啓發,即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具體地說:就是組織和指導有任務的學習、有小組活動的學習、有學生將自己的東西用作品表現出來與同伴共享、互相欣賞的活動的學習。也就是說,就是從個體出發,經過與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個體的學習。令我吃驚的是,他居然通過自己的實踐,將這種理想在學校的實施變成了現實,並取得豐富的經驗。可以說,這是我讀到的最有可操作性的教育專著。

雖然寫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卻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狀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如果把我們的新課程改革看作是一場革命,它就絕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爲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和我國的教育改革相似,日本教育也在一個深刻的轉型期,在教育方式和教育觀、歷史觀上,日本的教師正在體驗改革過程中的各種混亂狀況,邊摸索着新的學習方式,但樂觀的伊藤學稱這種混亂局面決不是壞的徵兆。

真正從事教育改革的人士,也許就要有這種耐心和達觀的。在耐心與達觀時,伊藤學融入了學校和教師中。他說:教學是充滿活力的,如果我沒能與教室中的一個個學生和老師共鳴的話,那麼,真實而生動的觀察是不可能的。他發現每個教室都有一個個固定的風景,可以說沒有哪一個教室和其他教室飄溢着完全相同的氣息,有着完全相同的問題。進而提出忽略教室的多樣性和在其中發生的事情的固有性,僅一般性地議論教學是非常空洞而沒有什麼意義的。通過解讀一些小故事裏所包含的深刻內涵,來重新審視每天的教學活動,並以此爲切入點,向改革教室邁出新的一步。真誠傾聽,不僅聽學生好的思路、好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及時緩解學生心中的不滿、困惑、焦慮。

《靜悄悄的革命》的讀後感7

在網上我認真拜讀了佐藤學的《靜悄悄的革命》這本書。作爲一個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的教授、教育學博士,他爲了研究教學,走訪了全日本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和養護學校,他往返於無數個學校的校園、站在一個個教室前的窗口邊,坐在一間間教室裏,以他敏銳的目光,洞察着發生在教室中的靜悄悄的革命。在二十多年中,他走進了七千多間教室,始終把自己融入到學校的教師和學生中,與教室裏的學生和教師同呼吸。他把自己置身於教師與學校之中,與教師交流、探討,共同嘗試從內部對各類學校進行改革。在細細地品讀中,一種發自內心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敬佩他認真紮實的研究態度,敬佩他持之以恆的敬業精神;敬佩他講究實效的教研作風。

這本書沒有大哲理,沒有大理論,書中用最樸實的語言,用最生動的案例闡述着“靜悄悄的革命”的深刻內涵。所謂“靜悄悄的革命”,即是通過和事物對話、靜悄悄的革命讀書筆記 和他人對話、和自身對話的活動過程。文中極其深刻地指出: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爲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作爲日本名牌大學教授的佐藤學先生一直在積極地推進這一“靜悄悄地革命”。因爲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傾聽能力欠缺,我非常注意這方面經驗:這本書中首先從傾聽開始抓起文中的許多觀點令我感到耳一新,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