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範文大綱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2W 次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1

日常生活是我們的棲息之所。它的平凡,催生我們令其變得偉大的念頭;它的穩健,催生我們騷動的慾望;它的例常反覆,催生我們叛逆的精神;它是如此強大而彌散,另我們難以逃逸。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範文

《靜悄悄的革命——日常教學生活的社會構建》一書通過對一所小學的實地研究,揭示了教師、學生、日常教學、公開課及教學實驗的實際生存狀態及其原由,強調應從現實的社會生活出發,對日常教學生活進行有效的改造。

閱覽本書之後,我深深感觸到,轉換教育研究範式,瞭解複雜而鮮活的教學實踐,研究微觀的、看似無意義卻真實、具體的日常教學生活,是教育研究該做的事情。到日常教學生活中,去探索教育研究轉型的另一條可能路徑(即從實然的活動出發而不是從應然的理想出發),這是教育社會學研究教育活動的一個視點、一種方式,也應成爲整個教育研究的一種研究範式。

我們說,學生、教師、教材,學習環境是教學的四大要素,在當今社會之中,我國教育界反覆強調,形成一種共識,,那就是課堂教學多一些互動,多一些精彩,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發揮其主體性的作用,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果真如此嗎?其實有些課上得轟轟烈烈,熱熱鬧鬧,從表面上看是達到了學生主體性的作用,其實,那只是教師教學中的一種虛假的主體性,不過是走過場的教學上的形式主義。在一些觀摩課中,以往,學生在學習中總處於被動的地位,教師滿堂講、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喘不過氣來,因此,合作、探究互動的學習方式唱得如此之響,學生果真在學習中發揮了自身學習的主體性嗎?有些老師認爲,發揮學生主體性就是要少講,由此有些老師在課堂上泛泛而讀,冠儀以“自讀自悟”,濫用多媒體手段想法設法追求學生的活動,在旁人看來,課堂上弄得熱鬧非凡,千方百計在教學形式上做文章,而不顧教學的實效。那麼,教師的“活動”又到哪裏去了呢?,因此,本人認爲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處理好教師指導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要成爲學生自主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由於每個學生的個性、基礎都有差異,教師因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層式教學,教師的講要有的放矢,該扶的就扶,該放的就放,力圖達到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而不是表面現象的教學上的走過場,不是給一個學生,而是給一羣學生上課。在教學中,要提倡一種新的學習觀,把教學作爲一種合作的、反思的學習過程。

其次,我覺得,學習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實踐。要讓學生拓展自己的視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想法,這裏反覆強調的是自己,即學生的的主體參與,要讓學生髮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因此,正如本書中所提到的,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應該是個沒有正確答案的學習。英國教育學家洛克說過:“每一個人的心靈都像他們的臉一樣各不相同,正是他們無時無刻地表現自己的個性,才使得今天這個世界如此多彩,,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其閱讀中理解、感悟、體驗、想象必然會有不同,甚至可能完全不同,因此,閱讀中的答案也應該是多樣化的。比如詞語“好象”,如果要讓學生得出它的近義詞,則可以用不同的答案來替代,可以是彷彿,也可以是似乎,猶如、如同,可見,我們的老師在設定答案時,不能用答案筐來封閉學生的思想,而應該集中所有學生智慧的火花。

最後,我覺得學校應當成爲學習的共同體。我們說21世紀的學校應當成爲學習共同體的學校。在一個學校裏,不僅學生之間要相互學習,隨着許多科學技術的發展,祖國變得日新月異,蓬勃發展,一個學校要發展,一個學校要進步,作爲教師,也要認識到知識更新的重要性,在學校裏,教師也應該邊從事教育邊相互學習,甚至教育行政人員、家長和市民也要學習和提高。在學校中,必須要有相互的目標,教師間要形成一種合力或凝聚力,共同爲學校的發展出謀劃策,教師間在相互探討,相互學習中促進大家的共同成長。我覺得這既是知識經濟的要求,更是終身教育的要求。如果一個教師總是沉迷於以往的教學中,對以前的輝煌成就感到很自得,對於新課程目標不加以學習、研討,那麼,她的知識水準、專業水平就會停滯不前,那麼課堂教學的生命力就無從談起,她的課堂教學也必然是那種灌輸式、程序化的、刻板的教學模式。

看完《靜悄悄的革命》,我對自己說:埋怨聲中,我們永遠看不到綠色教育的一線曙光。所以,首先要潤澤自己的心態,克服焦慮。然後再努力潤澤自己的課堂和教學,努力創造一種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這場靜悄悄的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絕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爲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同樣,自我調整和自我改造的過程也將是在不斷的觸動和感悟中完成的。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2

暑假中有幸拜讀了日本教育學佐藤學博士的《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爲佐藤學博士的平易、務實的研究態度所感動,爲他的喝彩,爲他對教學中的形式主義的鞭辟入裏的批判所震動。以下是我的一些讀後感。

一、爲研究態度所感動

說真的,很早以前就聽過佐藤學教授的大名,但對他的書就是沒有閱讀的慾望,總是以爲一名外國教授,又是專門搞教育學理論研究的權威,寫出來的著作會不會是超現代的,自己看得懂嗎?這次因爲閱讀任務,帶着疑問讀完這本書以後,不禁爲佐教授的研究態度深深折服,“務實、堅持、平易、深刻”就是我對他研究態度的印象。他作爲日本名牌大學的名教授,對行動研究從不馬虎,也不搞形式化、表面化。作爲付諸行動的研究者,他走訪了全日本各地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和養護學校,與教師共同嘗試從內部對各類學習班和學校進行改革,就如他書上說的“一直在積極推進這一“靜悄悄的革命”,“每週去各地的學校訪問、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和養護學校等,看過數不清的教室,在各個教室裏觀摩,近20年來一直如此”,這是多麼難能可貴,這20年來他一直堅持做着行動研究,摒棄形式化、表面化的作法,深入學校,與校長和老師們一起研討改革中的種種問題,用強有力的事實來支撐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堅持實事求是,認爲丟開一切抽象的語言,真實交流自己所感受的,會得到意想不到收穫,認爲“無論什麼樣的學生的發言或行動,都有他自身的邏輯世界”,爲此他發現“沒有哪一個教室和其他教室飄溢着完全相同的氣息,或有着完全相同的問題”,他爲自己最初5年的行動研究的力不從心,充滿着自責和自厭的情緒,但通過20年來的堅持,他認爲“作爲一個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從書本中學到的東西固然重要,但作爲一個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還是從教學實踐和現實中學習,像能夠讀懂書本一樣讀懂課堂裏的現實”。

佐教授還對現實教學中存在的形式化的現象、問題和案例進行深刻分析,如在“談到創造相互學習的教室——息息相通”中,認爲“與學生息息相通是組織相互學習的教師的基本功”,在案例中,他敘述着一個“浦公英學習”的故事,案例中原田老師是一名代課教師,原田老師是一位能夠與學生產生絕妙感覺的教師,但原田老師拒絕“齊步走”,終於選擇與學生同呼吸的方向,作出“即使明年會失業也不管了”的決定,原田老師和學生一起經歷“浦公英學習”,但當原田老師代課期滿以後,沒等浦公英開花,全被校長拔掉了,佐教授爲之可惜,深深嘆息“這些浦公英不是雜草,而是學生、家長和原田老師息息相通的交往的結晶啊”,批判當前教育沒有創造相互學習的教室,缺乏能夠發展與學生交往的教師。

反思:對比之下,我在爲佐教授的研究態度所感動之餘,也重新審視自己,儘管自己做課題研究有7年多了,在這幾年中儘管一直堅持着,但感覺還是不夠深入,有時也會因爲自己的侷限而感到不安,但很快地用一些困難爲藉口就放棄繼續的念頭,平時對自己所帶的實驗班離成爲潤澤的教室還有一定的距離,在課堂上沒有以慎重的、禮貌的、傾聽的姿態去面對每個學生,傾聽他們有聲的和無聲的語言。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3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逐漸在自己的腦海中紮下根的時候,我開始試圖將自己的課堂轉變爲我理想中的開放的、個性的、多彩的課堂,但在許多次的嘗試中,我發現:相對低、中年級而言,高年級的課堂氣氛顯得很沉悶。教室裏能自主參與小組討論交流的'同學不到四分之一,有四分之一的學生有想法,卻不願交流,另一半同學表現出觀望、漠然的態度,那神態讓人看不見他想交流的意願。這樣寂靜、沉悶的課堂,讓我茫然,疑惑......我不知老師們是否也在這樣的茫然、疑惑中努力地探尋着、摸索着——如何去引領學生的個體參與?如何去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如何去構建一個異彩紛呈的課堂?

打開日本教育專家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我看到了,原來諸多的困惑並不是我一人所有。“日本的教師也在邊體驗改革過程中的各種混亂狀況,邊摸索着新的學習方式,這一切與我國教育的現實狀況是何等的相似!”

讀着此書,文中的許多話語引發了我的共鳴,現擇取部分話語,與大家共賞之,共析之:他流連於無數個學校的校園、站在一個個教室前的窗口邊,坐在一間間教室裏,將一切收納於胸,以他敏銳的目光,洞察着發生在教室中的靜悄悄的革命,並精闢地論述:“靜悄悄的革命,即使通過和事物對話、和他人對話、和自身對話的活動過程,創造一種活動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學習。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絕非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爲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效果。”讀着這些充滿睿智與思考、信心與執着的文字,就像喝一杯極品凍頂烏龍茶,甘甜雋永、回味無窮。

從《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我發現佐藤學先生在追求一種理想的教育:就是通過在學校實施“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創造以“學”爲中心的教學,創造以“學”爲中心的課程,進而將學校發展成爲一個學習的共同體。如,本書中對“學”的描述特別的意味猶長。“學”的簡體字上的“三點”互不相連,道出現在教育的癥結所在,以前的“學”的繁體字的上邊,道出了學習應該是生與生、師與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學習過程,這正好話中的新課改下學習方式的偉大轉變。他還在書中談到:要實施以學爲中心的教學,應當以在教室裏構築一種新型關係爲出發點,即讓每個兒童持有自己的課題,互相探究、互相交流、互相啓發,即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具體地說:就是組織和指導有任務的學習、有小組活動的學習、有學生將自己的東西用作品表現出來與同伴共享、互相欣賞的活動的學習。也就是說,就是從個體出發,經過與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個體的學習。令我吃驚的是,他居然通過自己的實踐,將這種理想在學校的實施變成了現實,並取得豐富的經驗。可以說,這是我讀到的最有可操作性的教育專著。

閱讀《靜悄悄的革命》,給困惑中的我帶來了許多思考、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