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五年級下冊《大江保衛戰》課後反思

五年級下冊《大江保衛戰》課後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4W 次

《大江保衛戰》這篇課文記敘的是1998年解放軍英勇抗洪的情景。下面是五年級下冊《大江保衛戰》課後反思,歡迎參考閱讀!

五年級下冊《大江保衛戰》課後反思

  《大江保衛戰》課後反思之一

《大江保衛戰》是一篇洋溢着時代氣息的通訊,記敘的是1998年解放軍英勇抗洪的情景。課文感情真摯、語言優美,對抗洪搶險的解放軍戰士的讚美之情更是溢於言表,但又回味無窮、震撼人心。而抗洪搶險對學生而言,應該說比較陌生、遙遠,學生沒有情感體驗。教學這課怎樣通過文章具體的語言文字喚起學生內心情感,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怎樣引導學生關注語言形式實現“言意兼得”?我在課堂上進行了如下嘗試:

一、加深情感體驗,深入感悟文本

針對本文的特點和新課程標準:“通過閱讀加深感悟”的要求,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目標:運用各種手段,通過激勵、點撥、引導,充分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之深刻體會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惡浪面前,爲了保衛大堤和國家、人民的生命財產而奮不顧身的大無畏精神。課堂上我努力地通過不同的情感體驗來點燃學生的激情:

1.藉助多媒體激發學生情感。在日常學習中,學生主要是通過視覺和聽覺來獲取各種信息的。課堂上,藉助媒體——音樂、錄像、課件等多媒體手段,讓學生形象地感知語言文字所反映的那活生生的事物,體驗感人場面的扣人心絃,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如課中播放了《驚濤駭浪》的電影片斷,影片中那滔滔的洪水淹沒農田、衝倒房屋,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的可怕鏡頭,一幕幕立刻就使學生感受到了洪水的可怕、情勢的危急,激起了學生的情感,體會到人民子弟兵的奮不顧身、捨生忘死。這這時,再通過聲情並茂的'課文朗讀,很快地就把學生帶了課文。學生在感知形象的過程中,情感得到了震撼。

2.藉助語言點燃學生的情感。語言作爲思想的外衣,它的物質外殼與思想內容應當是渾然一體的。語言不可能不表達一定的思想,而思想總帶有一定的情感。因此必須要藉助語言文字,引導學生去感悟、去體會、去想像,在頭腦中形成鮮明的形象,爲情感的昇華的作下鋪墊。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反覆朗讀 “全然不顧”、“鏖戰”、“傷痕累累”等重點詞語,,感悟戰士們意志堅強、奮不顧身的可貴精神;通過高聲朗讀戰士們的豪言壯語,體驗戰士們身上所散發出來的大無畏英雄主義,使學生牢牢地被文中的人物吸引,自然而然,情感也隨着英雄們一齊流露。課堂上,跳動的是學生們那一顆顆熱血沸騰的心,迴盪的是那一份份激情四溢的情感。

3.藉助體驗昇華學生的情感。學生閱讀教材的過程,也就是情感“蓄積”的過程。角色體驗的過程,伴隨着思維的過程,語言內化、錘鍊、發展的過程,也是情感豐富的過程。因此,要激勵學生進行主動積極的角色體驗活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從而受到情感薰陶。學到黃曉文的腳被一根鐵釘紮了一下,忍痛拔出繼續扛沙包時,問學生:“你們曾經因不小心被小刺兒或小釘兒扎過嗎?請說一下當時的感受。”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便能使學生切身體會到黃曉文被鐵釘重重地扎進腳底後的劇烈疼痛,更能感同身受,體會他的英勇頑強,捨生忘死。

二、關注語言形式,實現“言意兼得”

文章結構嚴謹,夾敘夾議,點面結合,重點突出。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情感薰陶、語言品味、學習寫作的好素材。

1.點面結合的寫法

學習了第二和第四自然段後引導學生思考:同樣寫保衛大堤,第二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這樣寫有什麼好處?體會第2自然段描寫的是人物衆多的羣體場面,這是一種面的描寫;第4自然段描寫的是黃曉文一個人的行動,這是點的描寫。這種點面結合的寫法,既表現了全體解放軍官兵奮力搶險的感人場面,又展示了典型形象奮勇拼搏的動人場景,全面而深刻地表現了人民子弟兵無所畏懼、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

2. 體會用詞準確。

作者描寫黃曉文這位典型人物時,運用了一系列連貫的動詞,充分顯示了人物的可貴精神。讓學生讀一讀找一找,感受用詞的準確。文中有6個表示他當時動作的詞語:咬、拔、扯、捆、扛、爬,引導學生運用換詞比較的方法,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傳神。再注意這些詞:猛地、隨即、三下兩下、二話沒說、轉身、又。爲什麼?情況緊急,時間就是生命,所謂“搶險”是從時間的緊急中救出人民羣衆的一切啊!這就是“全然不顧”!這就是“人民子弟兵”!當學生的感動達到一定程度時,他們的思維與感情已完全貫通,一觸即發,但憑藉已有語言積累表達自己激昂的情感,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爲“所有的語言此時都顯得那麼蒼白無力”。因而,最好的方式是“以讀代講”,讓學生盡情地誦讀,讓激情在讀書中飛揚。

3.體會句式特點。

在教學第五自然段時,讓學生感受句式的特點。重點指導學生讀好“哪裏有洪水,哪裏就有軍旗飄揚;哪裏有危險,哪裏就有軍徽閃爍。”這一句,引導學生聯繫前文 “洶涌的激流中,戰士們的衝鋒舟劈波斬浪,飛向漂動的樹梢,飛向滅頂的房屋,飛向搖搖晃晃的電杆。”這一句深入理解。學生感受到,漂動的樹梢上有危險,滅頂的房屋上有危險,搖搖晃晃的電杆上有危險,這些地方就有軍旗飄揚,就有軍徽閃爍。學生們從三個“飛向”感受到了我人民了弟兵爲救百姓心急如焚,神勇無比的英雄本色,當他們再次朗讀“哪裏……”一句時,便有了更深的感受。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又“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場面,那一個個高大的形象。學生在感動的狀態下,思維和情感積極活動,課堂上,學生將自己的所見、所想說出來,就“一觸即發”了。在朗讀中感受特殊的句式表達的特殊情感,體會語言特色。

課上下來,有一些困惑:如:如何處理多媒體運用與文字閱讀的關係?如何體會語言形式特點而又不沖淡課文情感?而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關注的仍是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善於把每一個學生閱讀體悟都當成可貴的資源,組織學生交流與溝通,相互表達和聆聽,相互接納、讚賞,以達成智慧共享。學生通過探究得到的體驗、感受是多元的,是鮮活的,是有生命力的!它是一支創造的火把,它是一口“新活”的源泉。需要教師善於傾聽、善於引導,及時有效地組織教學活動,經歷了智慧的共享,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就由膚淺走向深刻,由局部走向整體,由片面走向全面,學生才能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

磨一節課,最大的收穫是學習如何有準備地走進課堂。教案無痕,文章在心中,眼中只有學生,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展示個性和生命智慧,能動地謀求自身發展,讓個性綻放生命的光彩,在一種真誠平等的交流互動中實現共同的成長。教學相長,這是學生給予我的啓示。

  《大江保衛戰》課後反思之二

《大江保衛戰》這篇課文的第五自然段中,類似於排比句的地方有三處,但只有一處是真正的排比句,其餘兩處都不是。如果在教學中,教師不給明確地引導,學生自然會誤認,這樣,學生對排比句的掌握就會是一個錯誤的概念。

第一句:戰士們的衝鋒舟劈波斬浪,飛向漂動的樹梢,飛向滅頂的房屋,飛向搖搖晃晃的電杆。這一句很明顯是一個地道的排比句,不僅三個分句的結構相似,而且“飛向”一詞又連用了三次。第二句:哪裏有洪水,哪裏就有軍旗飄揚;哪裏有危險,哪裏就有軍徽閃爍。初初一看,類似排比句,但細細琢磨,就發現“破綻”。四個“哪裏”並不是四個分句,而是“哪裏……哪裏有……”爲一個完整的分句,這樣對照,這一句只有兩句話,不能構成排比句。第三處:滔滔洪水中的羣衆,看到了紅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大救星。很容易給人一種錯覺,其實,這一處屬於分總關係,前兩個“看到”是並列的兩層關係,後一個“看到”則是對前兩句的總結。這樣看來,它也不屬於排比句。

課堂中,我們不需要非常系統地分析給學生,但一定要讓學生在反覆朗讀中,領悟這幾個句子的內在關係,在讀中深刻領會排比句的真正意義。

本課課後還有這樣一道作業題:用“驚心動魄”造一個句子,“驚心動魄”這個成語的意思:使人感受很深,震動很大。用這個詞語造句,光這樣簡單地理解了成語的意思,並不能夠正確地用詞造句,因爲“驚心動魄”多用於場面宏大,有氣勢,讓人看了後內心受到震動。它是用來形容場面的,而不是直接描寫人的心情的,不同於“膽戰心驚”的用法。如果,老師不加引導,學生很容易說成“……真讓人驚心動魄。”這顯然是錯誤的。所以,在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讓學生真正領會詞語的意思。這樣的學習,纔是有實效的。這樣的課堂,學生纔會真正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