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七年級下冊語文《鄧稼先》教學反思

七年級下冊語文《鄧稼先》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8W 次

  《鄧稼先》教學反思一:

《鄧稼先》是一篇人物傳記,也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回憶性散文。執教完這篇課文後,我感到有所得亦有所失。

七年級下冊語文《鄧稼先》教學反思

先說教學中的“得”。這一課的學習我採用了“創設情境”、“合作探究”和“研讀評價”的教學方法,運用多媒體影像資料激發學生興趣,導入課文的環節比較成功,很好地切入到了課題;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得到了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滲透在其中;班級交流給學生搭建了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使他們的概括理解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在課堂上得到了儘可能地鍛鍊。

本節課亦有所“失”。一方面,比較重要的“合作探究”環節教師指導不夠,“ 用自己喜愛的方式閱讀”這一學習要求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裏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反而使個別學生有些盲目或者無所事事,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另一方面,課堂氣氛不夠活躍,諸如“我口說我心”這樣的環節,本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想說、願說,大膽地暢所欲言,說出自己的體會和理解,可是略微嚴肅的課堂氣氛未能激發起學生活躍的思維,表達得不夠。 結合本節課的“得”與“失”,在今後語文教學中,我認爲自己還應作如下努力:

第一、優化教學設計,體現新課程理念。要富有創意地設計教學過程,使其充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達到教學相長、師生雙贏。

第二、要使課堂教學中呈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鮮活局面。輕鬆活躍的學習氛圍離不開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教師要成爲 “催化劑”,努力營造平等交流的課堂氛圍,促成一種和諧民主的師生關係。

  《鄧稼先》教學反思二:

《鄧稼先》是篇人物傳記,課文以小標題形式敘寫了鄧稼先的光輝事蹟,篇幅較長,該怎樣講授這篇課文呢?

如果按照傳統講法,一個小標題一個小標題講,泛泛而談,學生會有多少收穫?於是我想就解決兩個問題:1、用一句話概括每個小標題的內容。2、分析鄧稼先的人物形象。分兩課時,一節課解決一個目標。我覺得這樣講過之後效果還是不錯的。

一 、教學生學會概括

當學生概括每個標題的內容時,開始時思路是混亂的,我沒有告訴他標準答案,而是引導學生怎樣利用小標題對標題進行擴充;怎樣運用概括事情的方法(人+事)。學生在我的引導之下,答案順理成章的概括出來,這時,我想學生的心裏一定會有一種收穫的快感。

二、教學生學會分析人物形象

對於分析人物形象,已經不止一次了,像《最後一課》、《爸爸的花兒落了》等,但是怎樣分析人物,學生的心裏還只是些零碎的知識,沒有一個完整的印象,於是我讓學生進行梳理,都有哪些方法用來塑造人物形象?學生開始搜索記憶,學生說一條,我板書一條,最後形成這樣幾條:①運用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細節等描寫方法。②通過人物的具體事蹟表現出來。③通過側面描寫的烘托。④在文中找現成的關鍵詞。當學生梳理完後,再看課文時,就知道哪些詞句段是該圈點批註的,交流時也特別順暢。

周老師反思深刻,能夠從她的.反思中改善教學策略。

  《鄧稼先》教學反思三:

《鄧稼先》這篇課文我感受到了鄧稼先的偉大人格,沒有華麗的辭藻,這是一個偉大的物理學家在緬懷他親如兄弟的同學志同道合的朋友。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鄧稼先在美國學成博士迴歸,而楊振寧卻留在了美國,一個在“風悲日曛”的古戰場默默耕耘幾十載,一個先後獲得多個獎項,名利雙收載譽榮歸故里,兩個人不同的選擇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我在上《鄧稼先》這一課時,也向學生指出了這一背景,正如楊振寧在文中所說“抗戰開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學同學一年;後來抗戰時期在西南聯大我們又是同學;以後他在美國留學的兩年期間我們曾住同屋。50年的友誼,親如兄弟。”兩人的學術背景何其一致,但後來的人生卻大相徑庭。作爲物理學家,楊振寧的語言是平實的,一個個詳細的事例中,他慢慢回憶了“親如兄弟”的鄧稼先平凡而孜孜以求的刻苦鑽研的一生,將畢生奉獻給了國家的兩彈事業。一個個小標題幫助大家很好地理解了這篇文章,“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兩彈元勳”“鄧稼先與奧本海默”“民族感情?友情”“我不能走”“永恆的驕傲”。

“兩彈元勳”章節,我插入了核彈的認識,讓學生認識到核彈是雙刃劍,一方面威力巨大是保衛國家的利器,一方面危害深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故、二戰時美國投到廣島長崎的原子彈對全人類來說都是災難,朝鮮執意核試驗也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反對。當年國家支持兩彈研究,但現在和平與發展是世界兩大主題,不應再開展危險的核試驗。

尤其是“鄧稼先與奧本海默”這一章節,對比之後,兩人的行爲處事中看出,作爲兩個國家的兩彈元勳,性格截然不同,鄧稼先是一個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實,真誠坦白,從不驕人,他沒有小心眼兒,一生喜歡“純”字所代表的品格,是最有中國農民的樸實氣質的人。楊振寧做出了高度評價“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鄧稼先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黨員。”

“永恆的驕傲”,我讓學生思考,誰是誰永恆的驕傲?經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很自然得出結論,鄧稼先是中國永恆的驕傲,同時作爲朋友,鄧稼先是楊振寧永恆的驕傲,甚至對全人類而言,鄧稼先是人類永恆的驕傲。

學生知道諾貝爾獎,卻不知道楊振寧早在1957年就和李政道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很多國人的認識包括我對楊振寧的認識還侷限於那個在2004年以八旬高齡迎娶28歲的碩士翁帆。我也將這一事實告訴給了學生,由他們自己去判斷這是一個怎樣的物理學家。我想,如果鄧稼先活到80幾歲也是不可能做這樣的事情。但從學生的起鬨聲中,我意識到學生肯定想岔了這件事。如果楊振寧和翁帆真的有愛情,我以爲這其實是一個人對愛情勇敢的追求,在國外這種事情屢見不鮮但不會造成轟動因爲這是個人的事情,但在國內這便成了新聞。

整篇文章雖然內容較長但好在內容記敘多語言平實,如果事先早自修讀過幾遍,一課時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