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七年級語文鄧稼先教學設計大綱

七年級語文鄧稼先教學設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W 次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七年級語文鄧稼先教學設計

1.學習文章借多變的語言形式表達強烈感情的方法。

2.學習文章巧妙的構思。

3.瞭解回憶性文學傳記的特點。

4.體會作者強烈的愛國感情和讚頌鄧稼先獻身國家國防事業的崇高精神。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難點:

1.研究文章的句式變化及其作用。

2.學習文章謀篇佈局的特點。

解決辦法:

1.反覆研讀,以讀帶講,在讀中感受語言形式,體味感情。

2.討論研究,對難點重點,我們應集思廣益,互相補充提示。

3.錄相觀摩。利用《飛越太平洋》等科研電影的片斷,使學生感受科研工作的艱辛和意義巨大,從而理解作者的感情。

4.質疑。學習是師生互動過程,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要像導演一樣指引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從而發揮主體作用,質疑環節則是轉換師問生答的形式,放手發動學生思考問題,突破知識點。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1.組織觀看電影片斷,片名《飛越太平洋》其中有研製原子彈艱難過程及發射成功的片斷。觀摩有利於拉近課文與學生的距離,增進他們對文章的理解。

2.讀書會。本文是一篇別具一格的回憶性散文,其中有許多處理方法令人耳目一新,但並不難懂,組織讀書會,讓學生自己交流讀書心得,變被動學習爲自主學習,充分調動學習熱情,提高授課效果。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 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現今有哪些國家擁有核武器嗎? (生答)我們中國是什麼時候擁有的核武器呢?是誰領導研製成功了我國自己的核武器的?——鄧稼先。這個名字鮮爲人知,因爲爲了保護國防科技的安全,我們的許多國防科技專家們都甘心情願的做了無名英雄,他們長年與親人分離,在遠離人煙的荒漠中與機械爲伍,與數據共眠,默默無聞,爲國奉獻,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壯烈樂章。他們是我們人民的英雄,國家的驕傲,就讓我們展開課本,去諦聽他們感人的事蹟吧!

(一)明確目標

1.學習文章借多變的語言形式表達強烈感情的方法。

2.學習文章巧妙的構思。

3.瞭解回憶性文學傳記的特點。

4.體會作者強烈的愛國之情和對鄧稼先獻身國防的崇高精神的'讚美。

這節課,我們在解決基礎知識,閱讀課文基礎上,重點研究第一小節。

(二)整體感知

1.作者介紹:楊振寧,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曾與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與鄧稼先同是大學教授的孩子,很小就一同玩耍,結下深厚的友情。成人以後,雖一個在中國,一個在美國,但對愛國的感情這一共同點把他們緊緊聯在一起。本文即是鄧稼先逝世後,楊振寧追憶他的一篇回憶性散文。

2.鄧稼先介紹:鄧稼先,我國研製和發展核武器的重要技術指導人。1924年生於安徽懷寧縣,是清代著名金石書法家鄧石如的第六代孫,出身書香門第,其父鄧以蟄曾流學日本、美國,任北大教授。鄧稼先在戰亂中讀完高中、大學,1948年到1950年赴美留學,學成之後,毫不猶豫的回國報效,他先後領導了我國原子彈、氫彈和核武器的研究,是我國國防高科技的奠基人。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追授他“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永久紀念他對中國國防事業所做出的貢獻。

3.放朗讀錄音:在教師指導下提前錄好,突出有感情朗讀,創設情境。

4.掃除文字障礙

認讀:

xiòng xūntǐng

夐 曛 鋌

解釋成語:可歌可泣,家喻戶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5.師範讀第一部分,同學自由朗讀其餘部分,進一步熟悉內容,體會感情。

6.本文結構特點。作者根據自己的感想,全文分成了六個部分,六部分相對獨立,但又共同構成了一個整體。分組討論,每一部分分別側重寫哪些內容,又如何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結論:第一部分從中國自甲午戰爭、八國聯軍時代開始的百年屈辱歷史,引出爲中國做出巨大貢獻的偉大科學家——鄧稼先。第二部分寫出鄧稼先的生平,特別是研製兩彈,爲國盡忠,至死不渝的感人事蹟。第三部分,用比較法,把中國的國防科技領導人鄧稼先和美國國防科技領導人進行比較,更鮮明的突出了鄧稼先忠厚朴實,真誠坦白的品格。第四部分,寫作者與鄧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訪華的經歷,表達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對鄧稼先的無比欽佩之情。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艱苦與艱險,展現鄧稼先爲了國家利益,不計個人生命的獻身精神。第六部分以書信的形式,用評論性的語言對鄧稼先一生的功績高度讚揚,表達友人對鄧稼先的讚頌與悼念。這六個部分各有側重,但都是圍繞着記錄鄧稼先的生平事蹟,歌頌他默默無聞,獻身國防科研,爲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

精神這一中心而組織起來的有機整體。這正體現了作者構思精巧,謀篇佈局而別具匠心的特點。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質疑:剛纔我們從總體上分析了本文謀篇佈局上的特點,同學們還有什麼細節的問題,提出來我們可以共同研究、探討。

引導學生思考:(1)第一部分似乎與鄧稼先關係不大,可否去掉?(2)各部分之間是否圍繞中心隨意安排順序,可否任意調換?

答:(1)第一部分從百年屈辱入手寫作,似乎與鄧稼先關係不大。其實,這一段的用意是在創設一種廣闊的社會背景。試想,中國百年的屈辱,一次次戰爭的失敗,列強的入侵掠奪,都是因爲政府的軟弱無能,國力的貧弱和科技落後,被動挨打。如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政府強大了,國力增強了,科技是否領先則成了改變落後捱打局面的關鍵,而鄧稼先正是領導中國知識分子追趕世界科技勢頭,提高國家科技水平,保證中國堅強站立起來的人。他的功績是要在廣闊的社會背景和歷史背景中去衡量,才更能顯出其偉大之處來的。所以第一部分是爲歌頌鄧稼先所進行的必要準備,絕不能去掉。(2)各部分看似互不相干,各自獨立,實則內有聯繫,邏輯嚴密,不可調換。第一部分,是爲讚揚鄧稼先創設環境,作必要鋪墊,放在開頭,不能移動。第二部分從鄧稼先出生到逝世,總體介紹其生平和成就,是下文的綱目,下文是對第二部分的具體展開。第三、四、五部分,分別從爲人品格,工作風格和獻身精神等方面具體展現鄧稼先的偉大精神。是對第二部分的展開。同時這三部分由淺入深,由低層次到高層次有逐漸深入的意味,也不可調換。第六部分是全文的高潮,水到渠成的引出對鄧稼先的高度讚揚和緬懷,文章中心得到全面體現,這樣整篇文章安排嚴密合理,獨特而周全,可見作者深厚的功底和深邃的邏輯思維能力。

通過以上類似的質疑,逐漸把課文分析引向更深更細,讓學生的理解也更準確,記憶更牢固。如學生不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可分組討論,發揮羣體思維力量,也可利用一些問題引導到主要問題之上。這些都要求教師有靈活應變的能力和駕馭課堂的能力。

(四)佈置作業

1.課下收集有關我國研製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的信息,作爲常識記在頭腦中,同時瞭解目前世界上最新的科研成果,準備交流。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準備下節課全班朗讀。

3.將這節課學生質疑的問題,回憶整理在筆記本上。

4.爲下節課設計一段導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