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蘇教版九下《臺階》教學案例

蘇教版九下《臺階》教學案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51K 次

 一、教材分析

蘇教版九下《臺階》教學案例

《臺階》是一篇小說,通過描寫父親終年辛苦、積銖累寸,準備了大半輩子終於建成一棟有九級臺階的新屋,而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體也垮了,反映出父親那一輩農民爲提高地位,贏得尊重付出了巨大代價,同時也讚美了父親吃苦耐勞、拼命硬幹、堅忍不拔的精神,表達了億萬農民渴望提高生產力,結束農村經濟極端落後的狀況的心聲,迴盪着時代召喚的主旋律。

指導學生自讀,要抓住“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這個文眼去把握情節,探究“父親”形象的意蘊,理解“臺階”的內涵(“臺階”即“地位”、“尊重”)。理解父輩的精神需求,學習他們艱苦創業的精神,培養學生對待人生的積極健康的心態,明確肩上的重擔和心中的使命。

 二、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通過速讀課文,理解積累詞語,感知理解文章內容,把握父親形象的特點及意蘊。

2、過程和方法目標:強調自主學習,自主分析人物形象特點,理解父親愚公移山的精神。通過讀、說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感受父親性格中的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培養對待人生的積極健康的心態。

  三、教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①掌握本課書中的生字詞語;

②接觸本文,讓學生自由地、放聲地、流暢地朗誦課文;

③與文本對話,將咀嚼、推敲、感悟、品味到的內容寫在書的空白頁。

  (二)文本對話,探析交流

① 師 :父親爲什麼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生 1:父親覺得自家老屋的臺階低,只有三級;

生2:臺階低屋主人的地位就低,父親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願,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② 師 :父親是怎麼造起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的?

生1:父親一磚一瓦的積累,艱辛勞動大半輩子,才造起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生2 :父親一角一角的存角票,撿鵝卵石、砍柴、編草鞋、踏黃泥終於建起了有九級臺階的新屋。

③ 師 :新屋造好了,父親怎麼樣?

生1:父親人衰老了,身體也垮了。

生2:……

  (三)學生討論,合作交流

出示小黑板:①爲什麼“父親總覺得我們家的臺階低”?

②“新臺階砌好了”,爲什麼父親反而處處感到“不對勁了”?

③說說你對父親這個人物形象的看法?

討論結果:生1:因爲臺階是地位的標誌,父親覺得自己沒地位。但又想有地位。

生2:臺階低,意味着經濟地位低下,父親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這種自卑心理長期存在,難以一下子消除,所以臺階高了,反而處處感到不習慣、不對勁。

生3:父親體壯如牛,能吃苦耐勞。

生4:父親是一個非常要強的農民,他有志氣、不甘人後,他要自立於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長遠的生活目標,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生5:父親是一個老實厚道的農民,他用誠實的勞動興家立業,不怕千辛萬苦。

生6:父親身上有着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當九級臺階砌好後,他卻不好意思坐上去。

教師小結: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類需要層次論:認爲人的需要有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父親最大的心願是獲得社會和他人的尊重,提高地位。造新屋,對臺階的要求就是對尊重的要求,父親畢生奮鬥了大半輩子,同時也贏得了人們的尊重。

 (四)說話延伸,提高能力

1、我喜歡文中的父親,因爲 。

2、我欣賞文中的 句話,因爲 。

3、我由文中的父親想到了 。

生1:我喜歡文中的父親,因爲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生2:我喜歡文中的父親,因爲他有志氣、不甘落後,並能吃苦耐勞。

生3:我喜歡文中的父親,因爲他誠實、熱愛勞動、有着中國傳統農

民的謙卑。

生4:我欣賞文中“他的腳板寬大,裂着許多幹溝,溝裏嵌着沙子和泥土“這句話,因爲:從父親的腳板,看出父親飽經滄桑、吃苦耐勞的精神。

生5:文中“父親一下子背了三趟,還沒覺得花了太大的力氣”看出父親體壯如牛,這又是一種精神力量。

生6:文中“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這句話是全文的文眼。是

個關鍵的句子。

生7:我由文中的父親想到了老師,老師是一羣不知疲倦的牛,默默地耕耘在這三尺講臺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烏黑的秀髮逐漸變白;卻塑造了一個個不屈的靈魂,培養出一代代棟樑之材。

生8:我想到了爲國捐軀的革命烈士,在敵人的屠刀面前毫不畏懼,因爲他們堅信寧可站着死,絕不跪着生。

生9:我想到張海迪、霍金他們身殘志堅。

……

(五)課堂小結:感情薰陶

從悽楚、辛酸中走來的父輩,可能他們的願望、追求在兒子的眼裏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卻是實實在在的。他們血管中流淌着那份堅忍不拔、拼命硬幹的生命因子,恰是撐託事業輝煌的砥柱,讓我們從心底祈願,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級臺階的勞苦的父輩們能盡享這份收穫和喜悅,感謝父親!

  四、教學反思

課程語文教學標準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處於教學的主體地位。於是我在這節課中運用問題討論法貫穿始終,優化教學效果。

1、設置淺顯的問題,理解主要內容。

課堂教學應緊扣教學目標,設置問題,問題應淺顯易懂,同時又能體現文章的重點。

本節課我設置了三個問題,①父親爲什麼造一棟高臺階的新屋?②父親是怎麼造起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的?③新屋造好了,父親怎麼樣?讓學生討論,學生理解了這三個問題,課文的主要內容就迎刃而解了。

2、提出深層的問題,分析人物形象

帶着問題去思考,是有目標的進行教學,在討論中突破重點,解決難點。本節課合作探討:①爲什麼“父親總覺得我們家的臺階低”?②“新臺階砌好了”爲什麼父親反而處處感到“不對勁了”?③說說你對父親這個人物形象的看法?

學生分組討論後得出父親的形象:要強、有志氣、不甘人後,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豎起不拔的毅力。

3、探討高深的問題,提高說話能力。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老師必須對學生進行知識延伸,培養學生語文的悟性。這節課中我精心設置題目,讓學生進行說話。如:我由文中的父親想到了……,寫生暢所欲言,教師進行評價,這樣課堂氣氛活躍,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水到渠成,達到了最佳的效果。

總之,實施問題討論法,能使學生有目的的進行思維,可以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