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人教版高一上冊《鴻門宴》教學反思

人教版高一上冊《鴻門宴》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2W 次

人教版高一上冊《鴻門宴》教學反思一

人教版高一上冊《鴻門宴》教學反思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在文學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其中尖銳的矛盾衝突,鮮明的人物性格,寥寥數字的人物語言,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語文必修一模塊中,只有《鴻門宴》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對於這樣一個千古名篇幅,我們可以管中窺豹,以一斑而知全貌。進而感受到《史記》給後人帶來的藝術魅力。

文言文是高中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難點,也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如果單純的翻譯課文,學生不會產生興趣,相反會很牴觸,很厭倦,因此我把這節課設置爲以討論爲主,從課文內容,情節入手,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整節課的教學流程爲:一、李清照詩歌導入;二、對劉、項人物的喜惡,分析人物性格特點;三、作者的態度;四、把人物分成不同的陣營。比較分析配角性格特點。

在分析劉、項性格這一環節上,同學們非常積極踊躍,概括出了很多有個人見諦的東西,從而也引發了大量關於楚漢之爭的歷史資料,可見課下下了不少功夫進行查找,最主要的是把查閱的相關內容內化爲自己的理解,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整合信息的能力,應該算是本節課的一大收穫,每位同學都想把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發表出來,與其他人共同分享,但是課堂的時間有限,爲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我武斷地阻止了這個環節的進行,造成了各別同學沒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成果,有些失落,打擊了學生的熱情,違背了新課改的精神。現在回過頭想一想,其實完全可以放開手讓學生充分地表現,哪怕是教學任務完不成,超碼學生得到了鍛鍊,這也是一種收穫。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要吸取這樣的經驗,抓住學生的閃光點,放大他們的興趣,激發學習熱情,這樣纔會形成良好的教學循環。

此外,還有一點讓我感觸頗深,其實學生的表達能力是一個及待挖掘的寶藏,隨時隨地都會涌現出驚人的奇思妙想,同時會激活教師的思維,生成很多事先無法設計的方案。而教師這個時候就應該及時地總結和記錄下來本節課的心得體會,爲今後的教學積累經驗。

由於工作繁忙,上完這節課後,沒有馬上把心中所想如實地寫下來,以致於現在回想起來,缺少了很多當時的激情,不過我會把這節課當作一次經驗,時刻提醒自己要不斷地完善。

45分鐘很快過去了,留下的是我不盡的反思。我要不離不棄,再接再厲,在教學一線上鑄就成功的豐碑,圓自己一個美好的夢。

人教版高一上冊《鴻門宴》教學反思二

在新課標“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權利交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在自主參與的一個個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的理論指導方針下的課堂教學,最大優勢在於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具體表現在:

學生在演完《鴻門宴》的課本劇後,主動要求再改編《赤壁之戰》。由此可見,課本劇這種直觀的解讀經典的方式學生還是樂於接受。

文言字詞句的落實也不錯,也就是說,我們可以以學生的自主學習,代替傳統的填鴨式灌輸。但在一些規律性指導上,老師必須高屋建瓴。從練習的設計,到最後規律的歸納,到作業的佈置,老師的指導必須到位,思考必須全面,纔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文言閱讀能力。

此外,本案在實施過程中,有一點處理的不夠恰當。就是對英雄的定義講的不清楚;未能講出時代英雄的侷限性;結合現實進一步談英雄又結束的太倉促。致使聽課者最終也未能明白是麼是真正的英雄。

人教版高一上冊《鴻門宴》教學反思三

陶行知說“教師要培養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鴻門宴》是《史記》中極其精彩的一篇,情節跌宕起伏。在具體的教學中我一改原先一板一眼的講授方式,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主動探討重要的文言字詞句;並鼓勵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大膽質疑,再全班一起探討。近四個課時的教學中不經意的出現了“不期而至的精彩”,正是課堂教學追求的一種“教學相長”的境界。教師在教學中就是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抓住學生思維的火花,點燃學生的智慧之光,從而也提高了自己,可以說,學生造就教師,學生是教師教學的實現者。 這些“火”與“光”主要有:

1.“鴻門宴”上有許多地方是有失真實性的:①項伯“夜馳之沛公軍”,之後又“復夜”回,而且這期間還要見張良與沛公,仔細想想得多少時候才能回營?之後還要與項王講此番經過,恐怕天都快亮了吧?這可能嗎?②“沛公起如廁,因招樊檜出”,上廁所還要人陪同,這未免過於誇張了,而且項羽又不是智障,怎會不起疑?③“沛公已去,間至軍中”,之後張良才進去,這得隔多久,帳中除了項營中的'人,已沒劉邦的人了,項羽怎不起疑?而且又獨自在軍營中坐這麼多時候,說不通。

2.“鴻門宴”上的座次是誰安排的?從座次中能看出什麼來?東南西北四面都有座位,那麼這進出的門在哪兒呢?

3.項伯爲什麼要“翼蔽”劉邦?難道僅是由於兩人在這之前已約爲兒女婚姻的原因嗎?

4.范增說:“豎子不足與謀”中的“豎子”就是指項羽嗎?似乎也可以理解爲項莊?

我記得教上屆學生這篇文章時採用的是最傳統的教學方法,只讓學生字詞落實會翻譯就算完成教學目標了,一篇文章上下來,看着學生課本中記得密密麻麻的,說實話那一刻還挺有成就感的。現在回想起來當時課堂中的那些學生,都一個個像“呆頭鵝”,而我則壟斷了45分鐘的文言文課堂。最終效果呢?期末時,考到這篇文章中的四個實詞,可全對的就只有幾個學生而已,許多學生只能做出其中的兩個。事後反思:與其說是期末複習沒到位,還不如說學生對課文沒真正地掌握起來。文言文學習究竟該怎樣才能讓學生學得有效呢?

新課程強調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發展主體是“教學之本”,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則是教學之基礎。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嘗試着採用了以學生的學爲主的教學方法來教學《鴻門宴》,幾課時下來,師生配合挺默契的,而且學生在文言文課堂上都有事可幹,有問題可思考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明顯有所提高,可以說文章教完後感覺還挺自信的。課後我進行了一個小測試,(因爲課堂效果最後畢竟是要讓成績來說話的)最終測評的效果也不錯。

於是我欣喜若狂,這可能就是我作爲一名處於教學一線的普通的語文教師主動參與課改的真實心情吧。我嚐到了甜頭,於是由己及人,相信學生通過此種方式的教學也應嚐到了學習文言文的甜頭了。陶行知先生說:“小孩最好的老師就是前進中的小孩。”教學若達到這種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在進步的效果也就足夠了。仔細琢磨之後,將自己的一些感觸,在此與君交流。

 不期而至的精彩一、真正“還”課堂與學生。一位法國教育家說:“21世紀,最困難也是最有價值的事是讓教師閉上他的嘴!”是的,課堂應該是學生的課堂,這話說得容易,實際上操作起來卻挺難的,尤其是文言文教學。不是說我們不懂,而是我們擔心課堂少講之後學生就考不出成績了,到時成績一統計可能下一個流動的就是你了,所以累點就累點吧。真正的課堂應該是“學”的課堂,而且真正地把課堂還給學生,做到課堂教學真正意義上的迴歸,我想對教學效果肯定是有益無害的。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有效地來組織學生進行高

效的學習活動,真正使學生在課堂上“學有所樂”、“學有所成”,讓學生在教師適時的“導”之下度過每一個充實而又頗有收穫的45分鐘,這將是我們語文教師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不期而至的精彩二、引發學生“知”的需求。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中有“知”的需求,這屬於人成長需求的一部分,是個體由不理解向希望理解的需求層次。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知”的需求,換言之也就是讓學生產生“自學”的需求。古代的教學經典《禮記》說過,“是故學,然後知不足”,“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孟子也說過,“自得之學可以終身用之,記聞而有待者,衰則忘之矣”,在這裏,孟子着重強調了學習主體自己學習的實踐價值,認爲依靠他人學得的知識往往容易遺忘掉。這說明學習者的自己學習在學習活動中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文言知識通過學生自己查閱字典或是與同學之間討論而得出,接受知識不是如此地被動,那理解比較深刻,記憶比較牢固。文言文是一項比較枯燥的學習內容,尤需我們在課堂中爲學生特設機會使他們對學習內容產生“知”的需求。方式很多,而且要因人而異。比如:先滿足學生的缺失性需求(給學生更多的關愛與自尊,讓學生明白你對他的期望值有多高等);讓學生了解學習的性質、明確學習的目標與方向,使得學生知難而進;使得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肯定自我價值,繼而產生追求進一步成功的慾望

不期而至的精彩三、讓學生“自求得之”。“教師當然須教,而尤致力於?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卒底於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葉老的諄諄善言告誡我們要擺正教與學的位置,要儘可能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錢夢龍老師說:“其實,上課就是要給學生提供一個探索、質疑、討論、創造的平臺。”言外之意也就是讓學生去主動探究,去“自學得之”。把學習時間還給學生,老師有時應“殘忍”一些,不惜讓學生勞心勞力,讓學生自己與教學內容去“搏鬥”。我們常把學習知識比作攀登山峯,那麼無論是“大道”,還是荊棘叢生的“小路”都應該讓學生在教師適時的“導”之下自己去努力跋涉,應該讓學生付出自己的心血與汗水。辛苦之後得來的果實是香甜的,而且還會促使學生向更困難的內容求“知”。在上《鴻門宴》時,學生對“鴻門宴”這一情景是否是事先設計好的產生了質疑,於是我就放開手腳讓學生展開了討論,想不到學生居然轟轟烈烈地展開了一場辯論。儘管最後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我想這比我單純地在課堂上三言兩語地講一通效果肯定好多了,而且印象是深刻的,並且激活了學生欲求之所以然的興奮點,相信學生收穫不淺。

人教版高一上冊《鴻門宴》教學反思四

(一)教師要認真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因此身爲教師,必須從嚴要求自己,認真做好備課施教的準備,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做到心中有數,惟其如此,教師才能正確把握課程進度,最大限度的輸出知識。在本次備課過程中,我努力爲自己“充電加水”,認真歸納了文學常識、常見實虛詞、古今異義、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通讀了《項羽本紀》、《高祖本紀》、《呂太后本紀》,查閱了大量的評論資料,對項羽的爲人和性格有了新的認識,同時認真研究借鑑了同事們給出的無私的的教學建議,使我在翻譯方法指導、人物性格分析和多媒體處理上掌握了不少方法和技巧。這堂公開課讓我有了一個對自身素養全面審視的好機會,在備課和上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讓我對自己的能力有了更爲深入的瞭解。比起年長的一輩,我知識深度和廣度的缺乏、文化底蘊的相對淺薄,使我在演繹一堂環節比較合理的課程時顯得有些稚嫩;隨機應變能力的缺乏,使我在課堂上顯得不夠靈活;而不夠合理的注意力分配,使我不能兼顧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回答。這些問題使我深刻地認識到,作爲一名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不僅需要多方面的修煉駕馭課堂的能力,還要訓練“聽、說、讀、寫”這些基本功。要想成爲一名出色的語文教師,設計幾個合理的教學環節是遠遠不夠的,高瞻遠矚的教育眼光和淵博的學識,必須在實實在在的教學工作中培養。

(二)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通過備課施教,我對課堂教學有了新的認識,那就是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重視學習方法的傳授。“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一堂語文課,不應該只讓學生了解一篇課文,而應通過這篇文章,使學生能夠解讀更多的文章,因此要重視學習方法的傳授,讓教材成爲真正的教材,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鑑賞能力,如《鴻門宴》小結課既是對課本知識的一個小結回顧,更是讀本《烏江自刎》的導入,是指導學生閱讀《史記》一個信號。因此在備課時,我充分認識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瞭解學生認知的薄弱環節和障礙點,預測學生理解問題可能的偏差,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環節,做好針對性準備,依據教學坡度,給學生適當的臺階,幫助學生登上知識的高峯;在授課時,對學生的回答、討論結果和觀點進行合理的評價,及時點撥和指正學生的欠缺和不足,及時捕捉學生的精彩表現,通過適當的表揚來引導和影響學生的思維傾向,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三)教學的互動性——師生和生生間的相互交流。爲了使學生的學習層面和分析理解能力盤旋上升,本人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坡度,努力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設計這堂課的環節時,在教學互動性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1、教師定位。在課堂各環節中,教師扮演引導者的角色,教師提綱契領的講解之後,分別設計一組問題和一組習題,在教師的適時引導下,學生進行討論和練習,最後教師進行分析歸納,使學生在師生互動中受益。2、學生定位。我始終把學生定位在課堂主體的地位,對學生採取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共同學習相結合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使學生在生生互動中受益。如在劉邦和項羽性格分析這一環節中,課前指導學生查找資料,鼓勵學生利用校圖書館館藏書籍和網絡信息資源,充分蒐集佔有資料,並進行歸納梳理,形成初步看法和觀點;課堂上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讓他們全方位多角度的看問題,讓他們的思維火花互相碰撞,學會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辨證分析歷史人物的能力,最終形成正確的看法和觀點,從而提高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了學生研究學習、主動學習和合作學習的好習慣。

(四)課堂的開放性——重視課內學習和課外研究的銜接。我充分利用《鴻門宴》這篇經典課文在教學中的代表意義,努力營造一個開放的教學環境,注意引導學生做好課堂內外的銜接,爲學生的後續學習作好鋪墊。1、通過普遍性體現開放性。強調文言文學習的一般規律和特點,重點突出文學常識、常見實虛詞準確翻譯、古今異義、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的教學,可以使學生由此及彼,掌握較強的文言文自學能力,爲日後學習其它文言文打下紮實的基礎。2、通過聯繫性體現開放性。把《鴻門宴》放在整個《項羽本紀》甚至是整個《史記》中學,通過讀本上的《烏江自刎》的學習,分析項羽英雄末路的豪邁與無奈,批判項羽“自矜攻伐”的錯誤觀點,揭示項羽性格對其鴻門宴後政治命運的重要影響,同時引導學生分析了《史記》中人物傳記的一般規律和特點,掌握本紀、世家、書、傳、列表的基本概念,使學生初步具備讀史鑑史的能力。3、通過研究性體現開放性。把學生蒐集資料、研究學習作爲教學的重要一環來設計,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過程,是學生學飛的過程,避免不了磕碰,我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力求避免“扶上馬、送一程”的保姆式教學方式,正確處理“魚、漁”的關係,指導學生向課外延伸,向館藏書籍和網絡信息要知識,使他們搏擊知識長空的翅膀早日得到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