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初二語文教案 (15篇)

初二語文教案 (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2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二語文教案 ,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二語文教案 (15篇)

初二語文教案 1

教學重點:

一、體會作者抓住了蘇州園林的哪個特徵,又是怎樣突出這個特徵的。

二、學習本文嚴謹的結構層次。

三、學習本文準確、簡潔、生動的語言。

四、熟悉說明方法,學習用比較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徵。

教學難點:

一、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寫作意圖,進而體會作者寫作思路,理解結構。

二、在把握全篇結構的基礎上,通過練習進一步加強對說明文的分析掌握。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學習說明文知識

2、作者簡介及寫作緣由

3、字詞

4、朗讀課文,找出說明對象

5、理清結構,劃分段落層次,歸納段意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找出說明對象的總體特徵,並分析作者通過哪幾個方面來突出這幾個特點的。

2、明確本文的說明順序。

3、以課文第4、5節爲例,指導學生掌握說明文閱讀重點。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同學們已經提前預習了《蘇州園林》,那麼請大家先看兩段影片,請你們猜一猜哪段影片是蘇州園林?你是根據什麼判斷出來的?你認爲蘇州園林有什麼特點? (學生討論,回答)下面,我們共同學習葉聖陶先生寫的《蘇州園林》,看看他是

怎樣抓住蘇州園林的特點來進行說明的。

二、朗讀第一段,找出其中最能說明蘇州園林地位的詞語,分析。

明確:標本——同一類事物中可以作爲代表的事物。表明蘇州園林在我國園林藝術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

三、朗讀第二段,找出蘇州園林具有怎樣的總體特徵,才能成爲各地園林的標本?

明確: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提問:爲了達到這一標準,作者認爲設計者和匠師從哪幾個方面下了功夫?

明確:四個講究。

四、分析第三自然段

提問:本段具體說明了蘇州園林哪個特點?

蘇州園林亭臺軒榭的佈局講究什麼?

爲了什麼這一特點,作者採用了什麼說明方法?(作比較、打比方)

五、閱讀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練習:(學生思考、討論)

(1) 用“||”劃分這段文字的層次

(2) 這段文字的說明對象是 ,其中又以 爲主。

(3) 蘇州園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徵是

(4) 文中概括蘇州園林假山特點的一句是 。

(5) 分幾個方面介紹池沼?

(6) 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是 。

(7) 這段文字用了什麼說明方法?

(8) 文中“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中的“藝術”和“技術”有什麼不同?可不可互換?

六、配合圖片,簡要分析第五、六自然段,回答問題:

(1) 概括本段的段意

(2) 指出本段運用的說明方法。

(3) 這段文字除用說明這種表達方式,還用了什麼?作用是什麼?

(4) 本段的說明順序是什麼?

七、提問:作者在寫完蘇州園林的四大特點後,爲何又寫了7、8、9段?

這三段主要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蘇州園林的?

八、整理說明順序:概括——具體 主要——次要

九、歸納說明文閱讀的重點:

(1) 明確說明對象

(2) 弄清所說明的事物的特徵

(3) 劃分段落層次,概括段意

(4) 瞭解使用的說明方法

(5) 明確說明順序

(6) 把握說明文的結構

(7) 在說明文中描寫、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的運用及效果

(8) 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嚴密

十、本課小結

十一、佈置作業:作文《我們的校園》

要求: 1、認真觀察,抓準特點

2、按照一定的說明順序

3、用3~4種說明方法

4、字數:500字

初二語文教案 2

目的要求

知識與能力:

能說出課文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材料的特點,寫出並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討論,瞭解課文內容,說出文章主旨。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並學習紅軍不怕艱難險阻的英雄氣概和樂觀主義精神。

重點難點 重點:

瞭解課文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材料的特點。

難點:

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感受紅軍不怕艱難險阻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方法 朗讀、討論、交流、總結

教具 多媒體課件

學情分析

教學步驟 一、激情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熱情)

二萬五千里長徵中英勇的紅軍戰士克服了重重困難,越過了萬水千山,勝利到達陝北。紅軍翻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就是老山界。這座山高三十里,懸崖峭壁,十分險峻,可我們的紅軍戰士卻勇敢地翻過去了。大家想聽聽這段故事嗎?那就請親身經歷過這次翻山戰鬥的一位老紅軍給我們講講吧。

二、檢查預習(瞭解預習情況,掌握字詞)

1、同學們在課前早已預習了文本,想要表現的心情一定非常迫切了吧!來,展示一下吧! 二次備課

教學步驟 (指名學生回答,其他同學補充)

驚惶(huáng)、籬笆(líba)、綴(zhuì)、酣然入夢(hān)

咀嚼(jǔjué)、矗立(chù)、蜷(quán)、骨碌(gūlu)

嗚咽(yè)、打着顫(zhàn)、馬匹(p?)、澎湃(péngpài)

(以上環節旨在督促學生養成認真預習的好習慣)

三、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用一句話概括故事內容。

明確:紅軍長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2、寫文章首先得有條有理、順序清楚。聰明的你是否已經發現文章的順序了呢?一起討論一下吧!

(學生跳讀、勾畫,意在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

討論、明確:全文除首尾兩段外,中間一大部分就是按照翻越老山界的時間和空間順序來寫的。時間變化:“下午才動身——天色晚了——天黑了纔到山腳——滿天都是星光——半夜裏——黎明的時候——已經是下午兩點多鐘——直到宿營地”。地點轉移:上山(從山腳到山頂)——下山。

3、本文的結構已經很明顯了,你們說說本文的結構是如何安排的?

明確:一、決定翻越老山界(1段),

二、記敘翻越老山界的經過(2—33段),

三、說明翻越老山界的意義(34段)。

注:通過反覆的朗讀,初步理解文章內容,理清課文脈絡,養成正確的讀書方法與習慣。

教學步驟

四、合作探究

1、翻越老山界,從第一天下午動身,到第二天下午兩點以後才下山,整整一天時間,從中我們看出老山界是一座難翻的山,其“難”表現在哪些方面呢?請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概括回答。

初二語文教案 3

【教學構想】

本文屬於學者型散文,其知識含量的豐富,思維方式的獨特體現着智慧的魅力。

文章通過對海的博大、壯闊的描述,引出有關海的種種聯想,進而引出海與人類的關係,作者縱情讚揚了海的壯闊之美,讓我們感受人類在大海面前的渺小。從作者深邃的思考中,我們懂得了大海是人類生命的搖籃,是人類文明的搖籃,是^類心靈的家園。

本文的教學應注重以下三點:

首先,弄清文本的基本內容,學會編寫閱讀提要是學習本文的主要任務。

其次,在文學欣賞上,不要忽視語言的魅力。本文寫景語言生動形象,在聯想與想象中不失磅礴的氣勢。如何讓學生深切地體會到這些美旬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用朗讀激發學生深人理解文本的內涵也是本文教學的重點。

第三,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應着力引導學生探究作者由眼前的海而產生的聯想與沉思。海思的“思”是全文的核心,“思”的引發,“思”的方向,“思”的廣度,“思”的深度,處處體現着作者的智慧。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關注作者的獨特思路,研究這種奇特的聯想中闡發的主題,探討作者思想的深度。這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也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理清文章結構,學會用自己的話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2、理解作者由海而產生的獨特的聯想和深邃的思考。

3、體會文中富有哲理的語言。

4、探究作者思想的廣度和深度。

[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編寫閱讀提要。品讀語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難點:作者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教學安排]兩課時

1、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學會編寫閱讀提要。

2、正確、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引導學生品讀富有哲理的語言。

4、關注作者獨特的行文思路。

5、拓展挖掘,歸納提高寫作水平的方法。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課件展示幾組海水翻騰的畫面,引導學生展開聯想,談自己的感受。

(借用圖片這一直觀教學用具,能使學生很輕鬆地進入學習境界,激發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興趣。讓學生展開想象,喚起學生對課文中所描繪景象的主動體驗。)

2、教師小結,引入文本。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疏通生字、生詞。

2、再讀課文,梳理文章結構層次。

在學生仔細閱讀課文之後,要求他們着重思考幾個問題:

①文中有哪些句子自然完成了內容間的轉換?

②作者眼前的海是怎樣的?作者心中的海是怎樣的?

③作者圍繞海所做的思考是爲了表達什麼感情?

學情預測:在回答這三個問題的時候,過渡句的選擇可能會比較容易,但對“眼前的海”和“心中的海”的對比理解可能會有些困難,教師應該作適當的指導。

學情反饋:關於第一個問題,學生能夠從第3自然段找到句子“被織進一張藍色的大網中”,“這種可見而不可觸的蔚藍色,似有似無,給人一種遐想,一種飄渺,一種思想的馳騁”,從而弄清作者由眼前的大海過渡到寫心中的大海。

對於第二個問題“作者心中的海是怎樣的?”學生的回答有時會偏離文本的內容,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明確作者聯想的觸發點——“海的深和廣”以及乘船返回,在海浪的搖動中產生新的思考。這樣,纔有利於學生明白作者心中的海的形象。

對於作者情感的把握,教師應依據文本內容作適當提示,如引導學生看議論抒情句,讓學生全面把握作者愛海的博大精深,愛海的包容一切,愛海給人類心靈的慰藉。

(這三個問題的設計由表及裏,從理清文本結構入手,儘量激發學生自己歸納總結的意識,基礎的內容弄清楚了,再去探究作者的情感就不會使學生泛泛而談。)

全班交流各自編寫的閱讀提要,並要求學生進行板書設計。

學情反饋:實踐證明,這一過程的設計,既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又能檢驗他們對文章內容的把握程度。

三、細品文本。

品讀課文第2自然段,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作者“眼前的大海”,並設計朗讀方案。

學情預測:學生的回答可能會架空,教師要提出明確細緻的要求,比如:這裏寫的是什麼內容?從哪個角度寫的?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才達到了這樣的效果?哪個詞用得最好?用細化的問題幫助學生將朗讀設計落到實處。

學情反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明確細緻的要求,確實能夠讓學生走進課文。如果能配以音樂朗讀,教學效果會更好。

(這一過程的設計既完成了對課文內容的熟悉,又鍛鍊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還讓學生通過品味朗讀深入探究描寫海的壯麗圖景所用的方法,激發學生對課文深入的理解。)

四、自主研讀

選擇文章中富於哲理的句子或含蓄的句子進行品評,在深入探尋句子含義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學情預測:學生可能對“於是,我明淨的心頭又涌上一汪藍色的沉思”“海啊,你在我的心裏”這兩個句子難以理解,教師要在此作適當點撥。

五、積累佳詞美句

朗讀自己喜歡的句子和段落。

第二課時

一、合作探究,歸納總結

1.教師提出疑問:課題爲“海思”,那麼作者圍繞海作了哪些思考?他爲什麼會有這種思考?這一步只要求學生在互相探討的基礎上談出自己的觀點。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這一過程主要是強調學生在解讀文本時有自己的思考)

學情反饋:學生基本上能從作者聯想奇特的角度去討論,但作者爲什麼會有這種思考以及作者爲什麼要沉思“海與人類的關係”?學生卻心存疑惑。教師應介紹樑衡的散文特點及其“大散文”觀,讓學生在作者作品風格和思想深度上去感受行文獨特的思考。

2.在引導學生關注作者奇特的聯想中,引導學生挖掘一些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

(這一設計將閱讀與寫作緊緊聯繫起來,以此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二、拓展延伸,進行想象思維訓練

1.藉助具體物象,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①金錢確實可以買到許多東西,但它不是萬能的,如金錢能買牀鋪,不能買甜蜜的夢;能買書,不能買到知識……請你聯想它的作用和侷限,越多越好。

②有位作家寫了一首詩《0的斷想》:

0是謙虛者的起點,驕傲者的終點;

0的負擔最輕,但任務最重;

0是一面鏡子,讓你重新認識自己;

0是一隻救生圈,讓弱者隨波逐流;

請你運用發散思維續寫下去。

③“我撲在書上像飢餓的人撲在麪包上。”“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這是文學家關於書的比喻,它還可以比喻成什麼?運用發散思維展開聯想,請口頭表達。

2.超越時空侷限,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美國科幻小說《地球上最後的一個人》“地球上最後一個人獨自在房間裏,這時突然響起了敲門聲……”請你作合理想象。

創新提示:

①能買藥物,不能買健康;能買娛樂,不能買幸福;能買房屋,不能買家庭;能買選票,不能買人心……

②0是一塊空地,可種五穀;是菸圈,虛度年華;是鐵環,組成堅韌;是戰鼓,激人奮進……

③書是進步的階梯、知識的源泉、駛向知識海洋的船……(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隨時引導。)

(這一過程是在閱讀文本基礎上進行的延伸與拓展,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及創新能力。)

三、佈置作業

以“大自然的啓示”爲題,深入觀察、研究,獲得自己獨特的發現,寫一點自己的思考。

(通過作業設計,讓學生養成細心觀察、潛心思考的習慣,讓學生進一步體驗一些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方法。)

初二語文教案 4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與春酒有關的人和事。

2、精讀課文,品味精彩語言。

3、感悟作者在文本的字裏行間所滲透的思鄉之情。

教學重、難點:

1、品讀語言,體會蘊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2、深入理解作者的思鄉懷舊之情

教學方法:

朗讀教學法、討論點撥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導課示標

1、開門見山導入

春酒,又名凍醪(láo濁酒的意思),是寒冬釀造,以備春天飲用的酒。在我國,喝春酒有非常悠久的歷史。《詩經》中就有“十月獲稻,爲此春酒,以介眉壽(以求長壽)”的詩句。

2、示標認定

二、問題引領,自主探究

甘醇什麼意思?甘甜香醇。(提示:請大家做下批註)

思考:“春酒,是作者最美好的回憶”,那麼,作者主要回憶了什麼事?

明確:過新年、喝春酒、喝會酒、自泡八寶酒

(請大家快速的跳讀課文。比一比,誰找得又快又準。)

三、小組合作、討論解疑

品酒之醇美

思考:“甜甜的一杯春酒,是節日的珍品”,文中哪裏體現了“我”對春酒的喜愛、珍惜?

請大家默讀課文,劃出相關語句,並批註出你的理解。(三分鐘的時間)

明確默讀要求:不出聲、不動脣、不指讀、不回看

賞人之美德

1、提問:那麼,童年時的我最喜歡喝誰泡的春酒?母親

PPT顯示:如果老師現在送給你們一部相機,讓你把文中描寫母親的細節拍攝成照片,你最想拍哪一處?(小組合作)

2、你最想拍哪一處?爲什麼呢?

PPT顯示:“補氣、健脾、明目的喲!”母親總是得意地說。她又轉向我說:“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縫,小孩子喝多了會流鼻血,太補了。”

師生交流:“總是得意地說”表現了母親的得意之情,應該讀出得意的語氣。“就只能舔一指甲縫,小孩子喝多了會流鼻血”細節描寫,表現了母親對我的疼愛和關心。這幾個字做重音處理。“太”字試着拖長音,讀出母親的慈愛和溫柔。

3、母親如此,那我的鄉鄰們呢?走,我們一起去看看。

PPT顯示:花匠阿標叔也巴結地把煤氣燈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點燃了,掛在花廳正中,讓大家吃酒時划拳吆喝,格外的興高采烈。

“巴結”什麼意思?方言,指人做事勤快。

悟情之美好

1、提問:這一切,都在告訴我們,作者懷念的是什麼?

如果用文中的一個詞語來說,應該是什麼?

PPT顯示:道地家鄉味道地什麼意思?真正的,純粹

過渡:作者用洗盡鉛華的文字寫盡了這道地家鄉味。

2、,孩子們,這種家鄉味,作者現在還能品嚐到嗎?

瞭解作者的生平後,我們還應該帶着什麼情感去讀?失落、難過……

四、展示交流、點撥評價

五、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1、提問:我們學過哪些思鄉的詩句?

過渡:這些古詩名句都表達了遊子的思鄉之情。現代也有許多表現海外遊子思鄉的文學作品。接下來,一起感受余光中先生的《鄉愁》

(插入音樂、歌詞)

2、提問:這首詩和《春酒》有着相同的情感,是什麼?

鄉愁,是琦君筆下那杯甘醇的美酒;是余光中隔着那灣淺淺海峽的呼喚;是席慕蓉心中那棵沒有年輪永不老去的樹,遠離故鄉的遊子,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夠落葉歸根。這種難以割捨的思鄉情結,是五千年中華文化積澱下來的最深厚的情感基礎,正是這種特殊的情感,使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

最後,祝願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這麼一棵永不凋零的常青樹。下課!

初二語文教案 5

【目標】

1.理解典故在表達中的作用。

2.理解詞的含義,在反覆朗讀的過程中感受詞人的思想情感。

3.理解辛棄疾深沉的愛國激情以及壯志難酬的悲憤。

【正音正字】麾huī 炙zhì 霹靂pīlì 贏yíng 驀mò 闌珊lánshān

【積累詞語】八百里 麾下 的盧 霹靂 生前身後名

【課文提示】

1.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居士。從小生長在金兵佔領地區。20歲時,率領20xx多人起義抗金,投奔耿京爲首的農民義軍,爲耿京掌書記。後歸南宋,曾任建康府(今南京市)通判等職。在歷任地方官期間,他重視發展生產,訓練軍隊,爲北伐做準備,表現出非凡的軍事和才幹。因此受到當權者忌恨,被罷職、閒居近20年。晚年,情勢危急,又被起用,但仍不得信任,最後含恨辭世。

2.辛棄疾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詞人,其詞反應了當時尖銳的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表現了他積極主張抗金、實現國家統一的愛國熱忱。作品題材廣闊,風格多樣,以豪放爲主,善於用典,也善於白描,開拓了詞的疆域,提高了詞的表現力,成爲南宋詞壇最傑出的代表作家。有《稼軒長短句》集。

【朗讀課文】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爲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課文分析】

這是一首頗受喜愛的小令。整首詞通過"不識愁滋味"的少年時期與"識盡愁滋味"的"而今"對比,抒發了鬱結於胸的深沉憂愁和強烈憤懣。

這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閒居帶湖時作的一首詞。他在帶湖居住期間,閒遊於博山道中,卻無心賞玩當地風光。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爲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於是在博山石壁題了這首詞。在這首詞中,作者運用對比手法,突出渲染"愁"字,以此作爲貫串全篇的線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淺意深,令人玩味無窮。詞中前後片"愁"的含義是不同的:前者指春花秋日的閒愁,後者指關懷國事、懷才不遇的哀愁。

詞的上片,着重回憶少年時代不知愁苦。少年時代,風華正茂,涉世不深,樂觀自信,對於人們常說的"愁"還缺乏真切的體驗。

首句,是上片的核心。辛棄疾生長在中原淪陷區。青少年時代的他,不僅親歷了苦難,親見了金人的兇殘,同時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爭精神的鼓舞。他不僅自己有抗金復國的膽識和才略,而且認爲中原是可以收復的,金人侵略者是可以被趕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爲"愁",爲了效仿前代作家,抒發一點所謂"愁情",他"愛上層樓",無愁找愁。

下片,着重寫自己現在知愁。作者處處注意同上片進行對比,表現自己隨着年歲的增長,處世閱歷漸深,對於這個"愁"字有了真切的體驗。

作者懷着報國志願投奔南宋,本想與南宋政權同心協力,共建恢復大業。誰知,他不僅報國無門,而且還落得被削職閒居的境地,其心中的愁悶痛楚可以想見。"而今識盡愁滋味"中的"盡"字,是極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許多複雜的感受,從而完成了整篇詞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轉折。接着,作者又連用兩句"欲說還休",仍然採用疊句形式,在結構用法上也與上片互爲呼應。結句,形似輕脫,實則十分含蓄,充分表達作者"愁"的深沉博大。

辛棄疾的這首詞,通過"少年"、"而今",無愁、有愁的對比,表現了他受壓抑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是對南宋統治集團的諷刺和不滿。在藝術手法上,"少年"是賓,"而今"是主,以昔襯今,以有寫無,以無寫有,手法很巧妙,突出強調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朗讀課文】

《破陣子·爲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課文分析】

譯文:醉夢裏挑亮油燈觀看寶劍,夢醒時聽見軍營的號角聲響成一片。把烤熟的牛肉分給部下享用,讓樂器奏起雄壯的軍樂鼓舞士氣。這是秋天在戰場上閱兵。 戰馬像的盧一樣跑得飛快,弓箭像驚雷一樣震耳離弦。完成君王統一國家的大業,取得世代相傳的美名。可憐我已經成了白髮人!

陳亮是一位愛國志士,一生堅持抗金的主張,他是辛棄疾政治上、學術上的好友。陳亮與辛棄疾同是被南宋統治集團排斥、打擊的人物。他倆曾經在江西鵝湖商量恢復大計,但是後來計劃全都落空。這首詞,可能是這次約會前後的作品。

這首詞,全是寫軍中生活,是寫中的抗金軍隊的生活。

上片,描寫一個秋天早晨沙場上點兵時的壯盛場面。開頭兩句,寫軍營的夜與曉。首句有三層意思:"看劍"表示雄心,"挑燈"點出時間,醉裏還挑燈看劍是寫念念不忘報國。"醉裏挑燈看劍"是現實醉態的寫照。辛棄疾遭貶閒居,胸中鬱悶,唯有借酒消愁,不覺酩酊大醉。然而酒醉之後也不忘收復大業,於是,撥亮燈光,深情的注視曾經伴他馳騁殺場的寶劍。

從"夢迴吹角連營"到"贏得生前身後名",是描寫夢境。"夢迴"二字點明瞭這一點。"夢迴吹角連營",寫拂曉醒來聽見各個軍營接連響起雄壯的號角聲。下面三句,寫兵士們的宴飲、娛樂生活和閱兵場面,詞的境界逐漸伸展、擴大。"八百里分麾下炙",兵士們在軍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聲",指各種樂器合奏出雄壯悲涼的軍歌。這裏的"五十弦",泛指合奏的各種樂器。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出兵開戰之前,充足的給養保證了將士們旺盛的士氣,雄壯的塞外之音鼓舞了將士們必勝的鬥志。雖未開戰,但詞人已表達出胸有成竹、戰無不勝的信心。"沙場秋點兵"預示激戰即將開始。這五個字,把雄壯威武的陣容描繪地栩栩如生。那一面面飄飛的戰旗,一陣陣點兵出征的號角,一隊隊衝鋒陷陣的人馬,一把把寒光閃亮的.刀槍,構成一幅莊嚴、肅殺的畫面,顯示了將士們無堅不摧的決心。

下片,寫投入戰鬥的驚險場面:"馬作的盧飛快","的盧",駿馬名。相傳三國劉備在荊州遇難,的盧馬載着他一躍三丈,越過檀溪。"弓如霹靂弦驚",比喻射箭時弓弦的響聲如雷震。這兩句,描寫了驚險激烈的戰鬥場面。它如特寫鏡頭,使我們好像看到了的盧馬在戰場上風馳電掣般飛奔,義軍與敵人展開激戰,開弓放箭之聲如霹靂轟響。"弓""馬"指代武藝高強、殺敵報國的義軍將士。這兩句連用兩個比喻生動的描繪了戰鬥場面的激烈,進一步刻畫了衝鋒陷陣、英勇無比的英雄形象,是詞人早年戰鬥生活的真實寫照。"了卻君王天下事"兩句,描寫戰鬥獲勝,大功告成時將軍意氣昂揚的神情。到這裏,我們看到了一個意氣昂揚、抱負宏大的忠勇將軍的形象。字裏行間洋溢着忠君報國的理想,使詞的感情上升到了極點。然而,詞的最後,作者卻發出一聲長嘆:"可憐白髮生!" 這句,寫在南宋統治集團的壓抑下,恢復祖國河山的壯志無從實現的悲憤。這一轉折,使上面所寫的願望全部成爲幻想,全部落空。它從感情的高峯猛的跌落下來--原來,那壯闊盛大的軍容,橫戈躍馬的戰鬥,輝煌勝利,千秋功名,全是夢境。實際上,在苟安賣國的統治集團的壓制下,作者報國無門,歲月虛度。"可憐白髮生",包含着多少難以訴說的鬱悶、焦慮、痛苦和憤怒啊!詞人的理想是收復中原,現實卻是當權者偏安江南。詞人只能一聲悲憤的長嘆,盡吐壯志難酬的感慨。此句和首句"醉裏挑燈看劍"相照應,都是描寫現實,又與中間的夢境形成鮮明的對比,揭示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從而更有利的表達了詞人壯志難酬的悲憤。

從全詞看,壯烈和悲涼、理想和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作者只能在醉裏挑燈看劍,在夢中馳騁殺敵,在醒時發出悲嘆。這是個人的悲劇,更是民族的悲劇。而作者一腔忠憤,無論醒時還是在醉裏、夢中都不能忘懷,是他高昂而深沉的愛國之情、獻身之志的生動體現。

這首詞基調豪邁高昂,大氣磅礴,藝術成就極高。其一,構思層層遞進。整首詞按照"醉態-夢境-現實"謀篇佈局,有條不紊。夢境中又展現了"戰前準備、沙場點兵、衝鋒陷陣、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動的描繪了一個愛國者馳騁沙場的全過程。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從而領略到作者運筆自如而又章法嚴謹的特色。其二,結構奇特巧妙。雙調詞一般是上片寫景,下篇抒情。這首詞打破了這種格式,首尾兩句相互照應,描寫現實,中間八句一氣呵成,描寫夢境,夢境裏追憶往事,豪邁激昂,現實中壯志難酬,沉痛悲憤,二者對比鮮明,深化主題。這種奇特巧妙的結構與內容配合得天衣無縫,顯示了辛棄疾在藝術上的獨創精神。

【朗讀課文】

《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課文分析】

譯文:東風彷彿吹開了盛開鮮花的千棵樹,又如將空中的繁星吹落,象陣陣星雨。華麗的香車寶馬在路上來來往往、醉人香氣瀰漫着大街。悅耳的音樂聲四處迴盪,玉壺在空中流光飛舞,夜晚魚龍形的彩燈在翻騰。 美人的頭上都戴着亮麗的飾物,她們面容微笑、帶着淡淡的香氣經過。我尋找她千百次,不經意間回頭,卻看見了她立在燈火深處。

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既寫出元夕之夜親人意外相逢的喜悅,又表現出對心中美人的追求。作爲一首婉約詞,它從極力渲染元宵節絢麗多彩的熱鬧場面入手,反襯出一個孤高淡泊、超羣拔俗、不同於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託着作者政治失意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起句,極力渲染元宵佳節的熱鬧景象:滿城燈火,滿街遊人,火樹銀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圖不在寫景,而是爲了反襯"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不幕榮華,甘守寂寞的美人形象。美人形象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花千樹:形容燈火之多,如千樹繁花齊開。寶馬雕車:指觀燈的貴族豪門的華麗車馬。鳳簫:《神仙傳》載,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簫作鳳鳴聲,引來了鳳。故稱簫爲鳳簫。玉壺:比喻月亮。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衆裏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列爲"古今成大事業、問者"必須經歷的第三種境界。一篇文學佳作的藝術魅力,常常不止於它塑造的藝術形象本身具有的感染力,還表現在它在形象之外能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和深刻的啓示。王國維就從《元夕》詞聯想到了做學問的境界。

初一語文知識點總結之山市相關成語

【—初一語文總結之山市相關成語】,當空氣溫度在垂直變化的反常,並會導致與通常不同的折射和全反射,這就會產生海市蜃樓的現象。

歷歷在目:清晰地呈現在眼前。

直接霄漢:直與上天相接。

孤塔聳立:一座孤零零的寶塔聳立起來。

高插青冥:高高地直插青天。

風定天清:大風停止,天空晴朗。

一切烏有:全都沒有了。

碧瓦飛甍:碧綠的瓦,屋脊高高翹起。

黯然縹緲:昏暗得看不分明。

總結:下層空氣本來就因氣壓較高,密度較大,現在再加上氣溫又較上層爲低,密度就顯得特別大 初二,因此空氣層下密上稀的差別異常顯著。

說明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

【—初中閱讀理解技巧】技巧分析:加點字詞有何作用?抓住說明文語文準確這一特點答題。接下來爲大家帶來的是說明文閱讀解題技巧。

說明文閱讀

一.說明方法

二.說明語言

1準確性 2平實和生動

●類型1、加點字詞有何作用?抓住說明文語文準確這一特點答題。

對策:答:準確/生動形象/ 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事理。

●類型2、能否替換爲另一個詞語?並說明理由。

對策:答:(1)不可以。

(2)原詞的意思或內容。

(3)所換詞語的意思或內容。

(4)換了後意思有何改變,與不符合實際。

●類型3、限制性詞語能否刪去?

對策:答:(1)表態(刪還是不刪)。

(2)定性。如:“比較”“幾乎”“相當”等詞表程度修辭;“大約”“可能&rdquo 初中物理;“左右”等表估計,“多”“有餘”等表數量。

(3)若刪去,原來什麼樣的意思就變成了什麼樣的意思了,不符合實際,太絕對了。

(4)xx詞體現了語言的準確 性、周密性、科學性。

常見考點:1、對說明對象及說明特徵理解。

2、對說明方法辨識與理解。

3、對說明順序的分析與理解。

4、對文章段落結構特點的分析。

5、對文意、層意、段意的概括。

6、對關鍵詞語、重點句子含義及其表達作用的評析。

7、對說明語言準確性的體會。

溫馨提示:說明方法包括1.舉例子:具體形象 2.打比方:生動形象 3.作比較:突出強調 4.分類別:條理清晰 5.列數字:具體準確 6.下定義:科學準確 7.引用:更具體

初中語文基礎知識點:頓號

【—點:頓號】關於語文中頓號的知識內容知識,同學們還熟悉吧,下面我們來學習。

頓號

頓號也用於並列詞語之間,不過這種詞語比用逗號隔開的並列詞語更簡短。它表示最小的停頓。

例:他引用了傳說、民謠、古詩。使用頓號應注意下列八點。

(一)、並列詞語中如果有連詞“和”“與”“及”“或”“或者”等,不必要再用頓號。“和”類連詞一般用在多項並列詞語的最後兩項之間。

例:我國科學、文化、文藝、衛生、教育和新聞出版等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

(二)、有的並列詞語讀起來並不停頓或者停頓很小,又不會產生歧義,中間就不必用頓號。例:這在母親的心裏是多麼慘痛悲哀和無可奈何的事啊!其它如“工農業”“中外記者”“甲乙丙丁”等都是這樣。

(三)、不是並列詞語之間不應用頓號。

例:我家住北京朝陽區、和平里。(此句頓號前後是領屬關係而不是並列關係,中間沒有停頓,不應該用頓號。

(四)、只有兩項並列詞語的,一般不用頓號,而用“和”“及”等連詞。

例:老劉病了。昨天小張給他送去點心和水果。

(五)並列詞語作謂語、作補語,並列詞語之間不用頓號而用逗號。

例:一羣年輕人在唱歌,跳舞。

例:這篇文章寫得生動,感人。

(六)如果要把簡短的並列詞語加以強調,這些並列詞語之間就不用頓號而用逗號。

例:這次採訪,你必須帶三樣世西:鋼筆,錄音機 初三,照相機。

(七)鄰近的兩個數字(一、二、三……九)連用,表示概數時不用頓號。如果是數字省略語,就要用頓號。

例:三、四米十之七、八

例: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二、三部分是主體部分。

(八)如果並列詞語中還有並列詞語,大的並列詞語之間用逗號,小的並列詞語之間用頓號。例(略)

希望上面對頓號的知識內容總結學習之後,同學們對上面的知識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學們會學習的更好吧。

初三語文知識點總結之語素構造

【—初三語文總結之語素構造】,能夠獨立成詞,也能夠同別的語素組合成詞語的語素叫自由語素。不能單獨爲詞的詞素叫規範詞素。由於漢語是分析語的緣故,這種詞素在漢語並不常見。

附加式:一個表示具體詞彙意義的語素跟一個附加成分組合成詞。例如:

子:刷子 梳子 鉗子 夾子 剪子

兒:畫兒 棍兒 蓋兒 圈兒

頭:饅頭 石頭 後頭 甜頭 苦頭

們:我們 你們 他們 咱們

第:第一 第二 第十

三、重疊式:用重複語素的方法組合成詞。例如:

媽媽 漸漸 常常 剛剛 慢慢 想想

總結:自由語素兩端都可以有停頓,即兩端都是自由的,不與別的語素固定地粘附在一起。如漢語“好”“去”“家”“葡萄”。但自由語素不是永遠自由的,大多數自由語素都能跟別的語素組合成複合詞,此時即不再是自由語素。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之格列佛人物分析

【—之格列佛人物分析】,他勇於幫助小人國抵抗外族入侵,但斷然拒絕爲小人國國王的侵略擴張政策效勞。

【格列佛】

他是18世紀一個普通的英國人,同時他也是一個不尋常的魯濱遜(18世紀英國作家笛福作品《魯濱孫漂流記》中的主人公),是一個天生喜歡冒險,不甘寂寞與無聊的人。

他是一個勤勞勇敢、機智善良的人。他記憶力很強,善於學習和觀察,善於思考,有獨特的思維,性情樸實溫和,對人態度友好,舉止善良,容易與人交往,知恩圖報,有君子之風,願意幫助朋友,爲了朋友他甘願冒生命危險,也會隨時準備抗擊一切對朋友不利的人。同時他聰明機智,有膽識,處事圓滑合理,說話巧妙伶俐,做事堅決果斷,能夠見機行事,抓住一切機會追求自由,有着極強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夠成功。

他爲人坦率,愛國,也十分顧惜自己的面子,對敵視他的人充滿了仇恨、厭惡與鄙視,但敬重高尚的人、知識豐富的學者。總的來說他是一個具有質疑精神,酷愛真理,有忍耐力的勇者。他在遊歷之中,洞察到社會現實的日趨墮落,得出英國社會並不文明的結論。格列佛的形象,是作者思想的體現者。

作者將自己的種種美德賦予筆下的人物,格列佛不計較個人的得失,而對別人關懷備至。格列佛是個正面的理想的人物。他總是坦率地敘述自己的弱點和錯誤,而對自己的優點則隻字不提。

他謙遜好學,努力用新眼光去認識新的現實。他從不自暴自棄,縱使將他當作玩物到各地供人觀賞,仍泰然自若,保持自身的尊嚴,以平等的姿態與大人國的國王交談。

總結:格列佛最後航行到一個叫慧?國的地方,那裏的主宰者是馬,有高度的智慧、自制力、禮節,在那個世界裏,沒有貪婪,沒有欺騙,沒有戰爭,沒有陷害,心都是純淨的,善良的,就像生存在幻境中似的。

初中語文課外閱讀題之天上的街市練習

【—課外閱讀題之天上的街市練習】,《天上的街市》全詩恬淡平和,意境優美,清新素樸。他從地上的街燈聯想到天上的明星,又聯想到街燈。

(一)

①遠遠的街燈明瞭,

好像閃着無數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現了。

好像點着無數的街燈。

②我想那縹緲的空中,

定然有美麗的街市。

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

閱讀《天上的街市》,完成下面的題目。

1.第一節中,詩人抓住了街燈和明星的什麼共同特點構成比喻?

2.第二節中,詩人描寫的天上的街市有什麼特點?爲什麼要這樣寫?

3.詩人爲什麼要改編牛郎織女的故事?

4.這首詩的主題是什麼?

總結:這時,五四運動高潮已過中國正處於軍閥混戰時期,面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那“冷酷如鐵,黑暗如漆,腥穢如血”的黑暗現實,郭沫若感到極大的憤怒,苦悶,感傷,但他並沒有悲觀失望,依然不倦地探索和追求。

初二語文教案 6

教學本文要達到的課標要求:

1.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2.學習文中描寫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徵,動靜結合,情景交融。

教學方法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對文章的朗讀、體味。

教學步驟

 (一)談話啓發,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都很喜歡旅遊吧?你都到哪兒旅遊過?能不能給大家談一談?

【設計說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入新課。

師:(根據學生髮言情況進行引導)大家小小年紀,遊覽過的地方還真不少。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遊歷可以開闊我們的視野,增長我們的見識。今天我們就來做一次免費的旅遊,去欣賞一下長江三峽的美麗風光,好嗎?

 (二)播放《三峽風光》光盤

師:自古以來,三峽以其壯麗的風光激發了衆多文人的靈感,留下了許多千古流傳的詩篇,同學們都知道哪些有關的詩文呢?

【設計說明】學生自由發言,師生參與補充,增加學生的語文積累。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位北魏時期的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文章,看看他筆下的三峽是怎樣一番景色。

(三)播放課文錄音或教師範讀課文

師:這篇課文雖然短小,但生字比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難,把它讀得自然流暢?遇到困難時,可以在小組內互相請教,也可以和老師交流。

【設計說明】既擺出困難,又激發學生戰勝困難的勇氣

師:大家剛纔自己讀的都不錯,哪些同學能給全班同學讀一讀?

【設計說明】可通過多種朗讀形式,使學生體會文章精煉的語言,品味其中的意境。

 (四)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1.師:大家通過剛纔的朗讀,已經初步體會到了作者筆下描述的三峽的美,下面,我想請大家以小組爲單位,利用文中的內容,爲遊客編一篇介紹三峽風光的導遊詞,看哪一組同學編得最好。對文中詞句理解有障礙的小組,可以請其他組幫助,也可以與老師交流。

【設計說明】這個環節的設計,旨在將比較枯燥的文言文翻譯生動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以小組爲單位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教師在巡視過程中,可視學生提問情況幫助學生解決重點和難點詞句。如:“雖”、“屬”、“兩岸連山,略無闋處”、“清榮峻茂”等。

2.各小組展示所編的導遊詞,教師視情況進行評點,學生推選出最佳小組。

3.分析體會文章寫景特點

提問:大家剛纔在寫導遊詞的過程中,是否注意到了這篇文章的寫景有什麼特點?哪些句子是你認爲寫得最美的?能不能給大家分析一下?

(此環節的設計在於引導學生掌握必要的寫景順序,如:按照景物先寫山,後寫水;按照季節由夏——春冬一秋。學生分析詞句時,教師可伺機點撥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等寫作特點)

(五)再次播放《三峽風光》光盤

讓學生學習文中的手法描述自己在屏幕上所見到的景色,或談談觀看風光片與讀酈道元的《三峽》的不同感受。

(六)佈置作業

1.寫一段文字描述家鄉的美景或你所遊歷過的山川名勝。

2.喜歡繪畫的同學可以根據課文畫一幅三峽風光圖。

初二語文教案 7

教學目標:

1、能夠結合書下注釋和相關工具書通譯全文

2、掌握之爲字的不同用法和坐病其實等古今異義詞

3、體會晏子巧妙的外交辭令和內在的愛國之情

教學重點:

理解本文的文言現象,概括晏子形象的特點,體會晏子外交辭令的妙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之前的學習,我們能夠感受到本單元都是圍繞愛國二字展開的。今天,我們來學習本單元的最後一課《晏子使楚》,去感受一位中國古代外交家維護祖國尊嚴、不辱使命的凜然正氣。

二、整體感知

(一)正字正音

明確:晏(yàn)子 習辭(cí)者 縛(fù)一人

酒酣(hān) 詣(yì) 曷(hé) 枳(zhǐ)

(二)通譯全文

1.請學生自己小聲朗讀課文,圈畫疑難點並提問。

明確:曷、熙兩個通假字以及左右、坐、其實、病等含義易混淆的字詞。

2.請學生集體朗讀課文,隨機抽點學生逐句翻譯。

提示:重、難點句子:(1)何以也(2)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3)所以然者何(4)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附:《晏子使楚》的參考譯文及文言知識整理)

三、文本研讀

(一)回顧全文,概括第一、二段大意,集體朗讀第二段

提示:第一段主要交代了楚王和近侍商量侮辱晏子的計謀;第二段詳細描寫了晏子機智巧妙地應對楚王發難的過程。

(二)重點研討課文第二段,思考三個大問題

1.楚王是如何向晏子發難的?針對晏子還是齊國,爲什麼?

提示:找出原文原話,參照譯文複述情節,注意各事件的先後順序。

明確:楚王和近侍先設計了一齣戲,然後令官吏綁着一人從晏子面前經過並指稱這個人是齊人且犯了偷盜罪,接着楚王在宴會上質問晏子:齊人固善盜乎?

楚王針對齊國。因爲晏子是使者身份,是代表齊國出使楚國的。而且楚王問句中的主語是齊人,明顯針對整個齊國而言,有意輕侮齊國。

2.晏子是怎麼迴應楚王的?這種回答有什麼妙處?從中概括晏子的形象。

引導:迴應包括動作和言語兩方面。言語上,晏子先說什麼?然後說什麼?最後說什麼?採用了何種方法?起到了什麼效果?

明確:(1)動作上,晏子避席而對,展現出恭敬的一面。言語上,晏子先用橘的水土使百姓善於偷盜枳作比,擺出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於淮北則爲枳的事實並點明其原因是水土有異,然後轉述當下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最後反問楚王難道是楚國嗎?表現出犀利的一面。

(2)妙處:避席而對,有禮有節,令對方挑不出任何失儀無禮的不是。辭令上,晏子採用類比的方法,以退爲進,將問題推還給楚王,令楚王不得不笑着承認自己反取其辱,展現出高超的外交語言藝術。

(3)晏子形象:機智勇敢,善於辭令;不卑不亢,有禮有節;熱愛祖國,愛惜尊嚴。

3.如果你是晏子,你怎麼回答?(僅思考)

提示:言之有物即可。

(三)分角色朗讀第二段,要求讀出符合人物身份形象的語氣

四、課堂小結

本課主要敘述了晏子使楚時發生的一個小故事,通過具體刻畫晏子迴應楚王非難的語言,塑造了晏子這樣一個機智勇敢、善於辭令、積極維護祖國尊嚴的外交家形象,讓讀者在感受巧妙的外交辭令之外體會到一種強烈而充盈的愛國熱情和凜然正氣。

五、佈置作業

歸納整理本課的文言現象;背誦課文第二段;課外閱讀本課節選前的兩段晏子小故事並嘗試自主翻譯(選作)

六、板書設計

七、教學後記

初二語文教案 8

學習目標:

1、積累文中重要的詞語;瞭解科學小品的文體特徵

2、運用概括提要方式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瞭解北極旅鼠的三大奧祕。

3、理解本文的寫法,體味其知識性、趣味性,學會形象地介紹科學知識;

4、探究自然無盡的奧祕,接受自然無窮的啓示。

學習重點:本文的寫法,體味其知識性、趣味性,學會形象地介紹科學知識;

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前置學習:

1、瞭解作者:[作者簡介]

位夢華,1940年生於山東平度,地質學家。1991年他獨闖北極,深入到阿拉斯加北極愛斯基摩人聚居區進行了一個半月的綜合性科學考察,成爲直接與愛斯基摩人接觸並廣交朋友的第一個中國人。1992年回國後撰寫了大量文章介紹北極的各種情況。他的主要著作有《神奇的北級》、《南極之夢》等。

2、文體介紹:科學小品文,它用小品文的筆調,即藉助某些文學寫作手法,將科學內容生動、形象地表示出來。

3、朗讀課文完成下列問題

4、給加點字注音:

媲美()膨脹()挑釁()迷惘()澎湃()滑稽()

歧途()齧齒()苔蘚()遷徙()繁衍()篤信()

5、根據詞語的意思寫出相應的詞語或成語

(1)前面的人上去,後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踊躍前進,連續不斷。()

(2)藉端生事,企圖引起衝突或戰爭。()

(3)比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

(4)由於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麼辦。()

(5)從道路上聽到,在道路上傳說。泛指傳聞的,沒有根據的話。()

(6)比喻眼光短,見識淺。()

(7)在緊急中想出好的應付辦法。()

展示交流教師點撥:

6、通讀課文歸納旅鼠的幾大奧祕。

7、本文的表達方式有哪些?

8、記下有疑問的地方,以便和老師同學交流。

第二課時

合作探究:

1、將課文分成三部分,並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2、作者對旅鼠之謎有幾種猜測,請大家速讀課文18—27段,看看作者作了幾種猜測?

3、這幾種猜測都被丹尼斯先生否定了,那作者還有什麼疑問呢?

初二語文教案 9

一、重點

理解木蘭的人物形象及體會木蘭代父從軍、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教學難點

理解木蘭的人物形象及體會木蘭代父從軍、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教學過程:

【預習檢查:】

1.指名學生上黑板寫生字和拼音,重點注意下列字。

唧(jī)杼(zhù)可汗(kèhán)

韉(jiān)轡(pèi)啾(jiū)濺濺(jiān)

燕(yān)山柝(tuò)朔(shuò)氣

十二轉(zhuǎn)帖(tiē)花黃著(zhuó)我舊時裳

2.指明3-5名學生朗讀詩歌。要求讀準每個字音。

【目標展示】

1.瞭解人物形象,感受木蘭的女兒情、英雄氣,瞭解她的智慧,膽略和才能。

2.學習古代勞動人民勇敢樂觀的愛國精神和對和平生活的嚮往。

【新知研習】

一、創設情景

1、千百年來,花木蘭已成爲了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形象,美國迪斯尼公司將她的藝術形象搬上了銀幕。可見,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可謂流芳百世,流傳海外。播放動畫片《花木蘭》片段,學生欣賞。

這個故事最早卻來源於一首詩——《木蘭詩》(板書課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深入學習北朝民歌《木蘭詩》。

2、介紹作品。《木蘭詩》又叫《木蘭辭》,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這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樂府詩”——繼《詩經》《楚詞》之後,在漢魏六朝文學史上出現一種能夠配樂歌唱的新詩體。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制譜度曲,訓練樂工,採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並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蘭詩》與《古詩爲焦仲卿妻作》即《孔雀東南飛》,被稱爲樂府民歌中的“雙璧”。

二.整體感知

1.範讀課文(配樂朗讀),學生在聽中提出應注意的字音。

《木蘭詩》複習材料

文學常識《木蘭詩》是一首著名的北朝民歌,又名《木蘭辭》選自南朝宋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木蘭詩》與《孔雀東南飛》合稱爲“樂府雙璧”。《木蘭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勳,回朝後不願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熱情讚揚了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

文言詞彙①、通假字

對鏡帖花黃(通“貼”,粘貼)

②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策勳十二轉”中的“策”原是名詞,指記事的冊子,這裏用作動詞,“登記”的意思。

2.動詞用作名詞

“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中的“騎”原是動詞,這裏用作名詞,“戰馬”的意思。

③一詞多義

市:1.東市買駿馬(名詞,集市) 2.願爲市鞍馬(動詞,買)

將:1.將軍百戰死(名詞,高級將領) 2.出郭相扶將(動詞,扶持)

帖:1.昨夜見軍帖(名詞,文書,告示) 2.對鏡帖花黃(動詞,通“貼”,粘上)

機:1.不聞機杼聲(名詞,織布機) 2.萬里赴戎機(名詞,重要的事務)

④古今異義

卷卷有爺名(古義:指父親。今義:指爺爺,即父親的父親。)

雙兔傍地走(古義:跑。今義:行走。)

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古義:只,副詞。今義:常用作轉折連詞。)

出郭相扶將(古義:外城。今義:僅用作姓氏。)

理解性默寫1.《木蘭詩》中寫木蘭從軍的原因是的詩句是: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2.《木蘭詩》中面對可汗大點兵,木蘭作出的決定是: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爲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3.《木蘭詩》中寫木蘭出征前緊張準備的句子是: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4.《木蘭詩》中寫木蘭奔赴前線思念親人的句子是: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5.《木蘭詩》中的“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這兩句詩,通過環境描寫,渲染出十年軍旅生活悲壯.嚴酷的氣氛,烘托出木蘭勇敢、堅強的性格。

6.《木蘭詩》中描寫木蘭戰功顯赫的句子是: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7.《木蘭詩》中從“歸來見天子”一段裏你揣摩一下木蘭希望過什麼樣的生活?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8.《木蘭詩》中概括木蘭十年征戰生活的句子是: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9.出自《木蘭詩》的成語“撲朔迷離”比喻事情錯綜複雜,不易辨清真相,其原話是:“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0.《木蘭詩》中描寫邊塞軍營夜景,借星夜哨兵爲戰場上的木蘭做了一幅剪影式勾勒的詩句是: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11.《木蘭詩》中描寫木蘭萬里迢迢,奔赴戰場的詩句是: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12.《木蘭詩》中與成語“撲朔迷離”有關且用生動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詩主旨的詩句是: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3.《木蘭詩》中說明戰爭曠日持久,戰鬥激烈且概括了木蘭多年征戰經歷的名句是: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14.《木蘭詩》中表現木蘭凱旋而歸後的強烈願望詩句是: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這首詩塑造了木蘭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

這首詩具有濃郁的民歌特色。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簡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着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詩中以人物問答來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緻;以衆多的鋪陳排比來描述行爲情態,神氣躍然;以風趣的比喻來收束全詩,令人回味。這就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2-3]

1.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這一句寫木蘭停機嘆息,設置了懸念,使讀者產生疑問,自然引出下文。“不聞”“惟聞”兩句對偶。

2.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反覆寫“無所思”、“無所憶”,反映了木蘭從軍前複雜的心理活動及嚴肅認真的態度。“女亦”兩句是復沓句。復沓與疊句的區別是,復沓可以更換少數詞語,而疊句的詞語完全相同。“女亦”兩句,以及“旦辭爺孃去……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兩節八句,也是復沓。

3.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一方面寫征途的遙遠、行軍的神速和軍情的緊急,大刀闊斧地表現出出征健兒的豪邁氣概;一方面以宿營地的空寂荒涼的夜景烘托木蘭離家愈遠思親愈切,細針密線地刻畫年輕女子的細膩情懷,從而揭示出生活的驟然變化在木蘭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這兩句寫出了兒女情深和英雄氣概。

4.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這句話緊承第三自然段,是對上段描寫的奔馳征途情景高度、形象的概括,表明

馳抵戰場。也把行文引到描寫戰場上的生活和戰鬥上來,在詩篇前後段落上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

5.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

豬羊。

此六句寫了家人的不同舉動,符合每個人的身份、性格、年齡特點,描寫出家中的歡樂氣氛,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親切意味。

重點段落

對最後一自然段的理解

最後一自然段是個生動的比喻,以此比喻表現木蘭的機智聰慧,和夥伴們的驚訝;也是吟唱者對木蘭的讚頌之詞。此外,以雄兔雌兔比喻人之男女,恰恰是民歌語言運用的特點。

疑難解惑

2.作者爲什麼對《木蘭詩》進行這樣的繁簡處理?

這首詩所要突出的正是木蘭孝敬父母、勇於擔當重任的性格,所以對殘酷的戰爭一筆帶過,而對能夠反映美好心靈的內容則不惜筆墨。另外,這種繁簡安排似乎還隱含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祝福,對戰爭的冷淡和遠離。

《木蘭詩》教學反思

1、教學觀念突破傳統,適時創新

這堂課不在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索新知的過程,教師和學生不是孤立於課程之外,而是課程的創造者、課程的主體,他們共同參與課程的開發。強調互動的師生關係,教師和學生的信息交流屬於互動性和互惠性,通過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實現教學相長的願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意學生在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整合,特別是對木蘭勤勞、愛國、孝順等傳統美德的宏揚,以及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如在“百度”搜尋譯文時關鍵字的指導。並且在學生學習方式上改變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髮現學習的能力,鼓勵學生對課文提出自己的問題和看法,讚賞學生獨特和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

2、教學環節設計新穎時尚,符合學生心理

孫老師這堂網絡課的導入非常自然,說是帶來一款網絡遊戲《木蘭詩》,然後、請學生輸入網址,這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他們大部分都是網絡遊戲高手,沒想到今天語文課也能在玩中學課文。五個板塊的設計是圍繞主人公木蘭設置的,而且循序漸進,層層深入,體現了一個學生認知的梯度規律。“讀木蘭”是初讀課文,“譯木蘭”是理解課文主要內容,“評木蘭”是深入理解課文基礎上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聊木蘭”是思考質疑階段,“寫木蘭”則是課文的拓展延伸。對於課文的重點,詩詞表達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教師採用觀看flash、找相關語句的方式突破。五次密碼的設置,也別巨匠心,體現了課堂的主題:我愛花木蘭。而每次進入的一把金鑰匙也增加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信心。

3、教師教態親切自然,處理問題較靈活

在教學過程中,孫老師始終對學生進行賞識教學,鼓勵教學,而且教態親切自然,遇到教師電腦出狀況也能靈活處理。

二、不足之處

1、語文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沒有很好兼顧

這堂課對人文性比較重視,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學重點中“詩詞的藝術特點”、“字詞的錘鍊”、“背誦課文”基本沒有提及,雖然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感覺就像一堂歷史課或者思想品德教育課,尤其是“譯木蘭”這個環節,只是選取了三句重點句子讓學生翻譯,而“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句互文沒有強調。查找譯文也沒有花時間讓學生瀏覽或齊讀,學生在對課文內容還比較生疏的情況下就進行“評木蘭了”。

2、倡導對話,但有些遠離根本

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但是有幾個環節與文本似乎關係不大,只是泛泛而談。

3、學生提問時應該進行引導,學生的提問價值不大。

初二語文教案 10

教學目標:1、熟讀課文,感受梅雨潭的綠的特點,體會作者情感。

2、品味、積累文中運用精妙的詞語、句子。

教學重點:在反覆朗讀中品味語言、體會情感。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老師朗誦《春》裏的語段,引導學生回顧有關朱自清常識,從“導遊”這一角色切入,引出課題《綠》。

二、出示目標。

學習這一課,我們要完成達哪些任務呢?(屏幕顯示目標)請同學讀,加深印象。

三、初讀課文,梳理思路。

生默讀課文。要求:

1、標識生字難詞,結合註釋理解、掌握,註釋中沒有的隨時詢問;

2、注意開頭結尾的句子、表明作者行蹤的詞句、過渡句。

學生完成後,老師結合學生詢問補充生字難詞。師生共同梳理課文思路,引導學生理解描寫瀑布、亭子等景色的作用。

四、再讀課文,賞景悟情。

重點朗讀第三段,欣賞令作者驚詫的綠、體會作者對綠的深情。

1、老師對朗讀提出要求,指導學生聲情並茂地朗讀。

2、深情朗讀後,你感覺哪些句子最能體現綠的美好,哪些句子最能表達作者對綠的熱愛?生思考後指名回答。結合學生的回答,老師適時引導學生理解作者運用了哪些方法寫綠,寫出了綠的什麼特點。然後請該生朗讀,師生對朗讀情況點評,對於朗讀不到位的要有示範。

3、梅雨潭的景觀很多,也都很美,作者爲什麼最愛梅雨潭的綠呢?學生回答後,老師小結:這篇短小的遊記散文,通過對梅雨潭生機勃勃、綠意盎然的自然景觀的描繪,表現了作者對生命的熱愛,對大自然的嚮往之情。

五、品讀課文,含英咀華

《綠》是一篇貯滿詩意的美文。尤其在語言的運用方面特別值得我們去欣賞、品味。。

1、老師對賞析方法作指導並示範。

2、同桌合作,挑出你們喜歡的句子,寫出喜歡的理由,然後反覆朗讀直到會背。

3、課堂展示,師生點評。

六、回顧全文,反思總結

1、回顧這節課,反思收穫,提出疑惑。

2、老師總結:課上到這裏,相信同學們已和作者有了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禁不住也驚詫於梅雨潭的綠是如此的美好,大自然是多麼可愛了。但同時隨着閱讀的深入,大家又發現了新的疑惑,課後希望同學們帶着這些疑惑繼續閱讀本文,進一步走進大師,走進美不勝收的大自然。

七、佈置作業。

1、背誦第三段;

2、課外閱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

八、板書設計。

瀑布、亭子等--襯托→綠←寫、贊--比喻、排比、擬人、對比、想象等

初二語文教案 11

【學習目標】

1、圍繞“望”,表現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2、名句蘊含的人生哲理。

3、青年杜甫的豪情。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柳宗元帶我們領略了小石潭的淒寒幽靜,吳功正帶我們欣賞了阿里山的靜謐神奇,馬信德帶我們遊覽了威尼斯的瑰麗奇特。今天我們再請古代的一位詩人帶我們去一個地方。板書:望嶽唐杜甫

二、圍繞“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去哪裏呀?你從何得知?

補充資料:東嶽、西嶽、南嶽、北嶽、中嶽

《望嶽》歷來被譽爲歌詠泰山的名篇,被後人譽爲“絕唱”,並刻石爲碑,立在山麓。

2、泰山景色如何呢?我們一起透過杜甫的一個動作“望”來欣賞泰山的景色。請同學們先一起大聲朗讀詩歌,思考杜甫從第一句實際上一直望到哪裏。

初二語文教案 12

一、簡析教材:

《送東陽馬生序》是魯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第五篇課文。本單元所選文章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或寫景,或狀物,或詠史,或抒寫人生志趣,或表現親朋情誼,無不浸透着作者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而本文重在敘述自己年輕時求學的艱苦經歷,意在勉勵馬生專心學習,刻苦攻讀,將來能有所成就。文章從容懇切,令人感動。

二、學情分析:

本文較長,學生背誦起來難度較大,有些語句分析起來也較有難度,應該提前佈置學生加強預習。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及本課內容和本單元教學要求,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1)誦讀課文,掌握並積累一些文言虛詞和實詞,培養古文閱讀能力。

(2)學習文中運用的對比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2、過程和方法:

反覆朗讀課文,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領會文章的主要內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刻苦學習的精神,激勵自己勤奮學習的熱情。

四、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掌握並積累一些文言虛詞和實詞,培養古文閱讀能力。

學習文中運用的對比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五、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如何用自身體會勉勵馬生作爲教學難點。

六、教法學法:朗讀、自主合作與探究

七、教學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能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理解文章大意;

能準確翻譯“求學經歷”一層原文。

教學過程:

一、直入課題並板書課題與作者。

二、簡介作者與文體特點。

1、請學生簡要交流預習所查閱的作家作品,教師適當進行訂正與補充。

2、關於“序”

古代“序”有兩種:一是介紹、評論文章的序;一是臨別贈言的贈序。本文屬於贈序。

《送東陽馬生序》是作者給同鄉後學馬生的臨別贈言。這是贈序,有別於介紹評價的序。

三、朗讀課文。

1、教師範讀。請學生注意標劃字音停頓。教師板書生字,讓學生注音書寫。最後訂正。

(1)字音:

嗜(shì)學 硯(yàn) 逾(yú)約 叱(chì)咄(duō) 俟(sì)

負篋(qiè)曳(yè)屣(xǐ) 皸(jūn)裂 媵(yīng)人 燁(yè)然 持湯沃(wò)灌 以衾(qīn)擁覆 綺(qǐ)繡 縕(yùn)袍敝衣

多音字: 容臭(xiù) 既加冠(guān) 僵勁(jìng) 日再食(sì)

通假字: 四支僵勁 支---肢 “肢體”

皆被綺繡 被---披 “穿”

(2)停頓:

如:以是∕人·多以書假餘

餘∕因得·遍觀羣書

從·鄉之先達∕執經扣問

以∕中有足樂者

蓋∕餘之勤與艱∕若此

2、學生自由朗讀至少兩遍,要求讀得準確流暢。

3、指名朗讀。

4、集體朗讀。

四、默讀課文,根據書下注釋,疏通大意。三分鐘後請學生舉手概括回答。

初二語文教案 13

教學目標:

1、學會用積累的學習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關的文言知識。

2、瞭解陶淵明,並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主要內容,深度情感等寫作特色,並能學以致用。

教材分析:

這篇傳誦千古的文章,勾起了無數人的嚮往和追求,我們不僅要能夠在這個虛幻的桃花源裏欣賞風景,更要在此提升學生的心靈境界。由於初三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發現問題,探討問題的能力。只要課上老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引做好領路人,讓學生如臨其境,就能和那些桃花源人一起感受幸福人生,也能走進陶淵明的內心世界,理解他的社會理想。故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

1、利用學文言文的方法積累常用文言知識。

2、使學生理解本文寫作的順序、詳略,體會優美、精煉的語言。

3、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新課標裏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我認爲教師應教給學生學法,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探究爲主線”的教學思路,採用了誦讀法、想像法、小組討論法等,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這樣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我準備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營造美的意境讓學生彷彿置身於桃花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處,走進陶淵明的內心去理解他寫作的意圖,並在此基礎上加以拓展延伸,讓學生也來創作,得到能力的提升。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茂盛的桃林中,走來一位詩人,滿懷愁緒、憤慨與無奈,曾經滿懷豪情,胸懷天下,不料社會動亂,一片污濁。於是他獨善其身,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好不逍遙自在;於是他歸隱田園,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好不悠閒愜意;於是他寄情山水,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用曠達的胸襟去包容命運的不信與悲哀。

今天,讓我們尋着這位詩人的足跡,走進桃花源,去聆聽詩人對理想的訴說,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生說,師補充)

三、出示學習目標(2課時的總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

2、瞭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並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現象。

4、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學習文章曲折迴環,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四、稍作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1、誦讀課文。

(1)自讀。要求:句讀分明,節奏合理,語速適中,語句流利,音韻鏗鏘,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子等。

(2)指名讀,點評。

2、瞭解文意。

藉助工具書、結合文下注釋以及小組討論疏通文意,注意落實關鍵字詞的意思,將不懂的做上記號,自學結束後提出來全班討論。

質疑求助——歸納整理

如:

(1)書中註釋及補充的重點字詞;

(2)古今異義字詞;

(3)通假字;

(4)一詞多義;

(5)同義詞;

(6)成語;

(7)句子翻譯;

(8)故事內容等。

五、課堂提高,優化練習

請在“桃源漫步”“桃源上學”“桃源放牛”“桃源作客”“桃源遊戲”等角度,自選一個展開想像的翅膀進行描繪,不少於200字。

六、總結得失,練習背誦

初二語文教案 14

教學目的

1、學習文章優美的語言中內含豐富的哲理。

2、理解作者採用第一人稱,藉助豐富的想像,表現出對人生的思考。

 教學重點、難點

1、朗讀課文,體會感情。

2、理解作者筆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熾熱(chi4)禱詞(dao3)執拗(niu4)俊俏(qiao4)

衷情(zhong1)饋贈(kui4)憔悴(cui4)真諦(di4)

夫穹(qiong2)璀璨(cui3can4)鑲嵌(xiang1qian4)

翱翔(ao2)喪籲短嘆(xu1)千山萬壑(he4)

2、解釋下列詞語。

執拗:固執任性,不聽從別人的意見。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饋贈:贈送(禮品)。

真諦:真實的意義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鮮明。

鑲嵌:把一物體嵌入另一物體內。

酷肖: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愛時所立的誓言和盟約,表示愛情要像山和海一樣永恆不變。

長吁短嘆:因傷感、煩悶、痛苦等不住地唉聲嘆氣。

盛氣凌人:傲慢的氣勢逼人。

紋絲不動:一點兒也不動。

二、導入

詩人有一顆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筆下,浪和雨有生命,有靈氣,有個性,它們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構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時,它們又閃爍着理性的光輝,給人以啓迪。

作者簡介:

紀·哈·紀伯倫(1883~1931),黎巴嫩詩人、畫家。著有散文詩集《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選自《淚與笑》。《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詩,這裏選的是其中兩首。

三、朗讀課文

要求讀出感情和節奏,初步體會兩首詩表現作者怎樣的感情。

四、學習課文

(一)學習《浪之歌》。

1、朗讀課文,學生在散文詩旁用旁批的形式寫下自己的短評。

如《浪之歌》開頭寫浪花對海岸的深情,浪花的性格是活潑的,她像一個純情的姑娘日日夜夜嬉戲在海岸身邊……

學生討論、交流。

2、學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並加以評析。

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

3、理解海浪的形象。

明確:海浪的形象是一個博愛者的形象。

(二)學習《雨之歌》。

1、朗讀課文,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加以評析。

學生交流自己的見解。

2、理解文章豐富的內蘊。

明確:風情雨態是難以描摹的,更何況所寫的並非是在特定情景中的某一場雨。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描繪了種種的雨:輕輕灑下的,如金線瀉地,珍珠拋落;伴同雷電而來的,瓢潑而下,療救飢渴的大地;叮咚作響的,輕叩着人們的心扉。

作者藉助豐富的想像,藝術地描繪了“雨”的生活,借寫雨來讚頌人類七情之中最美好的感情——愛,並藉以袒露詩人自我仁愛博大的襟懷,表現出對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寫雨的精魂,精魂離不了形體,從形體描摹入手,從與各種各樣外物的關係中展開,不求工巧,而求離形得魂,從一枝一葉中讓人想見全貌。如第四節寫雨在雲彩和田野間傳信,天低雲暗,雨絲綿綿,似乎把雲彩與田野連結起來了,雨霽風止,雲淡了,龜裂的土地平復了,確實如“這位乾渴難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醫治。”“雨”是曠達的,對於自己的放逐,雖然有過淚,但它明白。“塵世人生也是如此:開始於盛氣凌人的物質的鐵蹄之下,終結在不動聲色的死神的懷抱。”對“死”的淡然態度,把“死亡”看成是必然到來的結局,因此甘於犧牲自己,造福萬物。

五、口頭仿寫訓練

朗讀《浪之歌》第五節“曾有多少次,當美人魚從海底鑽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賞星空時,我圍繞她們跳過舞;曾有多少次,當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傾訴自己爲愛情所苦時,我陪伴他長吁短嘆,幫助他將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與礁石同席對飲,它竟紋絲不動,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無笑容。……”

要求運用“曾有多少次,當……時,我……;曾有多少次,當……時,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來說一段話。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說話要有一箇中心,前後句連貫,銜接自然。

 六、拓展閱讀

教師向學生推薦紀伯倫《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學生用旁批的形式寫下自己的短評,並摘抄散文詩中的佳句。以下是《花之歌》原文:

我是大自然的話語,大自然說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間,然後又說一遍……

我是星星,從蒼穹墜落在綠茵中。

我是諸元素之女:冬將我孕育;春使我開放;夏讓我成長;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親友之間交往的禮品;我是婚禮的冠冕;我是生者贈與死者最後的祭獻。

清早,我同晨風一道將光明歡迎;傍晚,我又與羣鳥一起爲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搖曳,使原野風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風中呼吸,使清風芬芳馥郁。我微睡時,黑夜星空的千萬顆亮晶晶的眼睛對我察看;我醒來時,白晝的那隻碩大無比的獨眼向我凝視。

我飲着朝露釀成的瓊漿;聽着小鳥的鳴囀、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爲我鼓掌。我總是仰望高空,對光明心馳神往;我從不顧影自憐,也不孤芳自賞。而這些哲理,人類尚未完全領會。

七、小結

紀伯倫《組歌》與一般哲理詩一樣,也採用擬人化手法,但又與一般哲理詩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種哲理爲目標,而是最終形成一個有豐富感性內容的,難以被抽象爲簡單道理的形象。在《浪之歌》裏,海浪的形象是一個博愛者的形象,從中可以看到詩人自己的影子,詩人是世間種種美好事物的守護者。在《雨之歌》裏,雨的形象是一個奉獻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潤萬物,也把距離遙遠的事物聯結起來。

 八、佈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二。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教學反思

《組歌》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的一篇佳作,作者紀伯倫。因爲這是一篇自讀課文,作者是以熱烈的愛情作喻,對中學生來說比較敏感。所以,我最初對這篇文章的處理原則是:朗讀爲主,稍作點撥,點到爲止。把教學重心放在第一篇《浪之歌》上。的語言清麗流暢,運用了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作者在抒情的同時展開了豐富的想象。

在以《浪之歌》爲代表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我預想體現以學生爲主導的教學理念,盡全力調動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爲主宰課堂的主人。但最大的感受還是感覺設計課的時候想達到的效果和真正通過上課達到的效果的差距比較大。分析原因有兩個:一個是自己對學生預習情況的瞭解不夠充分,另一個原因自己對各個教學環節把握不夠熟悉,對詩作詞語的推敲不夠到位等,沒有足夠的經驗應對學生髮散性的問題回答。

《浪之歌》是紀伯倫先生具有代表性的散文詩,我卻忽略了最重要的問題——對詩歌意象的重點講解。預設問題時,也沒能本着循序漸進的手法,讓學生一步步領悟出“浪”的形象。在通讀幾遍課文後,考慮課堂時間分配問題,就匆匆設下問題,讓學生自己總結“浪”的代表形象,問題的難度比較大,卻沒考慮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對行文用句方面有何不理解的地方。

現在想想,將教學的環節相對調,讓學生們在美讀中品味情感,領悟意象,效果應該會比這節課好很多。反覆地美讀課文,學生們會逐步體會出,作者筆下的事物,都蘊含着深刻的情感。這樣就能感受到“浪”的一個博愛形象,一個奉獻形象,一個世界萬事萬物的守護者的形象。更能深知作者是一個有着大愛的人,如此課文的主題便突顯出來,情感自然就能不期而至。

初二語文教案 15

7海思

“海”:洶涌澎湃波瀾起伏海天一色

“思”:(聯想)海的深和闊

(沉思)海與人類的關係

【教學後記】

面朝大海,普通人呼吸到的是海潮,而作者樑衡呼吸到的是海魂。跨越時空的聯想,奇特的感受,大氣磅礴的語言,不僅增加了本文的藝術魅力,而且也讓讀者受到震撼和啓迪。

如何處理這篇散文的重難點?如何落實新課標下的三個維度?如何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