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初二語文教案(15篇)

初二語文教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5W 次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二語文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二語文教案(15篇)

初二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片段刻畫方法,並將各個片段進行組合連綴成篇。掌握片段組合的方法。

2.能力目標:培養口語交際能力,做到有條理,有中心的說話。培養文字表達能力。

二.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學習片段刻畫方法,並將各個片段進行組合連綴成篇。

2.教學難點:掌握片段組合的方法。

三.課時安排:一小時

教學設計

作文是學生思想水平和文字表達能力的具體體現,它是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是學生人格理想的集中反映,它蘊藏着學生的真實情感。在作文教學中應先幫學生建立情感系統,喚起學生對自己某種生活的回憶,激起相應的情感體驗,使之產生不吐不快的強烈衝動。贊可夫說:“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出使兒童的作文產生那些豐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詞語。”在教學中,教師應創設相關的情境、選取相關的話題,讓學生在寬鬆的氛圍中抒發自己的心聲,表達真實的思想,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心”。

作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指導學生掌握相關的寫作方法,學會相關的表達技巧,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當學生的情感被有效激發起來後,教師應因勢利導,指導學生掌握一定的寫作技法,使學生有所收穫。

【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師:進入初二後同學們有什麼感受?學生紛紛談自己的感受,感覺好象越來越緊張忙碌。

師:假如你要與一位美國中學生通信,你將如何表現這緊張忙碌的一天呢?是不是要把整個一天的生活全部寫出來呢?學生表示可以選取一天中早晨、中午、晚上三個片段加以表現。如緊張的早晨、忙碌的中午、疲倦的晚上。

教師繼續引導:像緊張的早晨你是不是一定要把整個早晨全寫出來呢?學生表示可只進行片段的刻畫,表現出早晨上學的緊張。

教師引出課題:片段組合出佳篇。明確片段組合的含義。所謂片段組合就是根據文章的中心通過一定的角度選取幾個相關的片段進行刻畫表現。並舉柯達廣告的例子使學生對片段組合有更深的感性認識。

進行片段選取的練習。教師:我國神六飛船載人飛行圓滿成功。假如讓你用片段組合的方法表現整個神六載人飛行,你選取哪幾個片段?學生表示可選取“發射----巡天----返回”這三個片段進行刻畫。

二、明確片段組合寫法的要領

教師:我們同學感覺到初二生活的緊張忙碌,那麼我們看看高三的師兄師姐們對高三生活又什麼感受。出示例文《生活寫真》。學生仔細閱讀例文。

教師:作者對高三生活有什麼感受?他是如何來表現的?(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學習作者截取片段的方法。)

學生:作者覺得高三生活既緊張忙碌又有價值和意義。截取了三幅片段進行描繪加以表現。

教師:在第一幅片段中作者是如何表現早晨的緊張呢?(引導學生學習片段刻畫的方法。)

學生:作者選取上學這個片段進行細緻的刻畫。

教師:三幅片段的順序能否調換?(引導學生意識到片段的組合應按一定的順序進行。)

學生:文章是按時間順序來寫的。

教師:片段與片段之間我們可以通過什麼方法來銜接呢?(請學生注意片段之間的銜接、過渡)

學生:文章是通過用鏡頭一、鏡頭二的方式進行。

教師進一步引導:除此以外還可以採用什麼方法進行銜接?

學生:可採用小標題的形式進行。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片段組合式作文的要點。教師:片段組合作文寫作的幾個關鍵,同學們能看得出來嗎?

學生:

1、先要確定好文章的中心;

2、要圍繞中心通過一定的角度選取片段;

3、要對片段進行細緻的刻畫;

4、片段的安排要注意順序和銜接。

三、進行作文練習

教師:我們平時的生活是緊張、忙碌的,但如果我們用心靈去感受、去體驗,我們會發現在緊張忙碌的同時,愛也在我身邊。請同學們想想看,在我們身邊有哪些愛?

學生:有父母的愛、老師的愛、朋友的愛等。我們沐浴在愛的陽光中成長。

教師:對於父母的愛、老師的愛、朋友的愛分別可以選取哪些片段來表現。學生進行思考、交流。

引導學生自選一個角度進行片段刻畫訓練。學生當場作文。請部分學生進行全班交流,教師進行點評。

四、學習片段對比組合

師引導:剛纔我們選取的片段都是同一角度類型的,有時我們將兩個不同情況的片段放在一起會很有意思。比如說,同學們現在最怕什麼?

學生:最怕考試。

教師:是的,“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爲什麼這麼說?

學生:考得不好……考得好…

請同學分別想象考得好時和考得不好時的結果場景,進行口頭作文訓練。

教師:通過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場景刻畫,可見分數對我們同學是多麼的重要。難怪說“分分分,學生的命根”。

五、小結

教師:本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了片段組合式文章的寫法,生活有如一個萬花筒,五彩斑斕。如果我們能學會裁剪生活,經常將生活的一個個片段放在一起來比較、把玩,我們會對生活有更深的領悟,同時我們會發現同一個片段與不同的片段放在一起會截然不同的效果,它是多麼的有趣。從某種意義上說,寫作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好玩的事情。希望同學們能早日領悟到生活的真諦,體會到寫作的樂趣。

【教學反思】

從課上學生的反應和課後聽課教師的評價來看,本節課教學目標基本實現,較爲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在本節課中注意從學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入手,選取話題,注意了對學生寫作動機的激發。由於話題貼近學生的生活,容易激發起學生表達的慾望,使學生有話可講,能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到寫作訓練之中去。

2、教學的主題鮮明,層次清晰,做到了“一課一得”。在本節課上緊緊圍繞“如何進行片段組合”這個中心逐層深入,使學生基本掌握了片段組合式作文的寫法要點。

3、範文引路,講練結合。在本節課上注重以範文引路,對範文進行深入分析,使學生對寫法要點有了感性的認識,在訓練時有了“描紅”的底子。在此基礎上,及時進行片段訓練,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提高。

反思本節課,還存在着以下的不足之處:

1、在課堂上,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還不夠充分。當學生在進行作文交流後,僅是教師進行了點評,還可讓學生髮表意見,進行評點,使得訓練的效果得到進一步深化。

2、教師的追問意識不夠強烈。當學生進行了片段的截取之後,教師沒有進一步追問一句“爲何選取這個鏡頭”,沒有進一步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展。

初二語文教案2

 第一課時

【目標】

1.藉助工具書,能順暢朗讀課文

2.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積累一些常用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3.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

 【重點難點】

1.重點: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積累一些常用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2.難點: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

【課文提示】

1.“書”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即書信。古人寫信多有題目,說明寫給誰。信題多爲“報……書”、“與……書”、“上……書”、“答……書”等。《答司馬諫議書》文題意思是:回給司馬諫議大夫的信。

2.王安石,宋朝文學家、家。王安石當政時,推行變法。在這次變法中,以王安石爲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馬光爲代表的保守派發生過激烈的鬥爭。通過這篇文章我們依然可以領略到當時脣槍舌劍的滾滾硝煙。

【正音正字】怨謗(bàng) 難壬人(nàn) 胥怨(xū) 盤庚(gēng) 會晤(wù)

  【閱讀課文】

1. 從文中看,王安石爲什麼要進行這場變法?

人“習於苟且”;士“不恤國事”、“同俗自媚於衆”;上“欲變此”。

2. 實施變法時,出現了什麼情形?司馬光認爲出現這種情形的原因是什麼?

實施變法時,天下“怨謗”;衆人“洶洶然”。

司馬光認爲,這是王安石在變法中,“侵官、生事、徵利、拒諫”造成的。

3. “侵官、生事、徵利、拒諫”在文中具體指什麼事?

“侵官、生事、徵利、拒諫”在文中具體指:“受命於人主,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 “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 “爲天下理財”; “辟邪說,難壬人

初二語文教案3

目的要求

知識與能力:

能說出課文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材料的特點,寫出並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討論,瞭解課文內容,說出文章主旨。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並學習紅軍不怕艱難險阻的英雄氣概和樂觀主義精神。

重點難點 重點:

瞭解課文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材料的特點。

難點:

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感受紅軍不怕艱難險阻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方法 朗讀、討論、交流、總結

教具 多媒體課件

學情分析

教學步驟 一、激情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熱情)

二萬五千里長徵中英勇的紅軍戰士克服了重重困難,越過了萬水千山,勝利到達陝北。紅軍翻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就是老山界。這座山高三十里,懸崖峭壁,十分險峻,可我們的紅軍戰士卻勇敢地翻過去了。大家想聽聽這段故事嗎?那就請親身經歷過這次翻山戰鬥的一位老紅軍給我們講講吧。

二、檢查預習(瞭解預習情況,掌握字詞)

1、同學們在課前早已預習了文本,想要表現的心情一定非常迫切了吧!來,展示一下吧! 二次備課

教學步驟 (指名學生回答,其他同學補充)

驚惶(huáng)、籬笆(líba)、綴(zhuì)、酣然入夢(hān)

咀嚼(jǔjué)、矗立(chù)、蜷(quán)、骨碌(gūlu)

嗚咽(yè)、打着顫(zhàn)、馬匹(p?)、澎湃(péngpài)

(以上環節旨在督促學生養成認真預習的好習慣)

三、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用一句話概括故事內容。

明確:紅軍長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2、寫文章首先得有條有理、順序清楚。聰明的你是否已經發現文章的順序了呢?一起討論一下吧!

(學生跳讀、勾畫,意在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

討論、明確:全文除首尾兩段外,中間一大部分就是按照翻越老山界的時間和空間順序來寫的。時間變化:“下午才動身——天色晚了——天黑了纔到山腳——滿天都是星光——半夜裏——黎明的時候——已經是下午兩點多鐘——直到宿營地”。地點轉移:上山(從山腳到山頂)——下山。

3、本文的結構已經很明顯了,你們說說本文的結構是如何安排的?

明確:一、決定翻越老山界(1段),

二、記敘翻越老山界的經過(2—33段),

三、說明翻越老山界的意義(34段)。

注:通過反覆的朗讀,初步理解文章內容,理清課文脈絡,養成正確的讀書方法與習慣。

教學步驟

四、合作探究

1、翻越老山界,從第一天下午動身,到第二天下午兩點以後才下山,整整一天時間,從中我們看出老山界是一座難翻的山,其“難”表現在哪些方面呢?請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概括回答。

初二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提高學生讀整本書的能力;

2、引導學生用略讀和精讀相結合的方法,瞭解全書內容,熟悉精彩片斷;

3、啓發學生能扼要分析小說中的主要人物,並由此對社會和人生有新的領悟;

4、引導學生初步瞭解外國小說的一些藝術手法;

5、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發展學生多向思維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素養。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談談自己喜歡的兒童文學作品

二、簡介馬克吐溫

美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馬克·吐溫原名塞繆爾·朗赫恩·克萊門斯,他於1835年出生在美國密蘇里州佛羅里達鎮的一個法官家裏。從12歲起,馬克·吐溫便出去當印刷學徒工、送報人、排字工人,在密西西比河沿岸一代過着流浪生活。後來他又當過水手、礦工、新聞記者等。窮苦的流浪生活使馬克·吐溫有機會接觸到廣闊的社會,接觸到更多的勞動人民,使他對美國社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也使他積累了大量寶貴的寫作素材。

19世紀七、八十年代,馬克·吐溫進入創作的高峯期。從《湯姆·索耶歷險記》到《王子與貧兒》,從《競選州長》到《百萬英鎊》,馬克·吐溫對社會中的欺詐、陷害、僞善等等醜惡現象進行了無情的鞭笞。馬克·吐溫文筆犀利,既善於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又善於進行誇張描寫,寓諷刺於其中;他描繪的資本主義社會那一幅幅既離奇又真實的圖畫,使讀者感到又滑稽又辛辣。

1910年4月21日,馬克·吐溫在美國康涅狄格州病逝。由於對美國文壇做出了巨大貢獻,他被後人譽爲美國“文學中的林肯”

三、概括全書的情節

一個主題:一個孩子從少年到成熟期的成長故事。四個“敘事單位”:

1、湯姆和蓓姬的故事

2、湯姆和穆夫·波特的故事

3、傑克遜島的故事

4、湯姆和喬·印江的故事

四、學生談自己喜歡的人物

五、閱讀《當海盜去》,完成補充練習題

1、湯姆爲什麼會產生當海盜的念頭?湯姆想當海盜的本意是什麼?

2、湯姆在確定當海盜之前還計劃作什麼?爲什麼最後選定當海盜?

初二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愛橋的原因。

2、品味文章優美而富有韻味的語言。

3、學會從某一角度欣賞藝術作品的方法。

  教學重點:品味本文優美而又富有意蘊的語言。

教學方法: 讀一讀,品一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橋樑專家茅以升筆下的橋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在畫家眼裏,橋的魅力在哪裏?今天就讓我們跟隨當代畫家吳冠中去感受“橋之美”。

  二、作者簡介

吳冠中:當代著名的畫家,最早畫的作品多以江南水鄉爲題材,畫面充滿詩意,他特別重視點、線、面的結合與搭配。在中國乃至世界畫壇都具有極大的影響,他也是出色的美術教育家、散文家。

  三、檢查預習

(略)

  四、整體感知

1、吳冠中先生在文中說“美術工作者大都喜歡橋,” 他自己對橋當然也是情有獨鍾,他對橋的喜愛是否有其獨特的視角呢?請同學們找出作者的眼中橋之美在何處?

明確: “橋的美並不着眼於橋自身的結構美,而是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2、本文舉了哪些例子來說明橋之美?

明確:作者列舉了烏鎮葦叢中的石橋;江南鄉間細柳下的石橋;水天間的長橋——頤和園的仿盧溝橋、蘇州的寶帶橋;形式獨特的廣西、雲南、貴州山區的風雨橋;以及《清明上河圖》中的橋、人造索橋,南京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

小結:作者就是藉助對這些橋的具體說明詳盡的闡述了他所認爲的橋之美,即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五、問題研討

重點研讀第④小節。讓學生學習觀賞四幅橋之畫面,理解橋要與周圍環境既對照又和諧才能構成美景。

蘆葦石橋:密密葦叢使空間顯得狹窄擁擠,令人產生憋悶感;間或出現的石橋輪廓簡單鮮明,能使空間陡然顯得疏朗開闊,令人感覺舒暢。

細柳拂橋:柳枝的動、細弱、年年發芽和石塊的靜、厚重堅硬、歷久不變形成對比。令人銷魂。

長橋臥龍:在寬闊的水面上的長橋,打破了單調的背景,整個環境充滿了靈氣和生命。宛如史詩。

風雨廊橋:廊和廳的安閒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峯的險峻又形成對照。形式獨特。

  六、拓展延伸

比較本文與《中國石拱橋》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何不同?

教師提示學生可以從兩文的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及語言特徵等角度進行比較、評析。

  七、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在畫家吳冠中的帶領下,一起領略了橋的風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勝收的景緻,或纖弱或雄壯或含蓄……讓我們練就一雙慧眼去發現、去鑑賞這大幹世界吧!

  八、佈置作業:

1、聽寫課後生字詞。

2、寫15課的《隨堂檢測》。

初二語文教案6

教學本文要達到的課標要求:

1.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2.學習文中描寫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徵,動靜結合,情景交融。

教學方法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對文章的朗讀、體味。

教學步驟

 (一)談話啓發,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都很喜歡旅遊吧?你都到哪兒旅遊過?能不能給大家談一談?

【設計說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入新課。

師:(根據學生髮言情況進行引導)大家小小年紀,遊覽過的地方還真不少。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遊歷可以開闊我們的視野,增長我們的見識。今天我們就來做一次免費的旅遊,去欣賞一下長江三峽的美麗風光,好嗎?

 (二)播放《三峽風光》光盤

師:自古以來,三峽以其壯麗的風光激發了衆多文人的靈感,留下了許多千古流傳的詩篇,同學們都知道哪些有關的詩文呢?

【設計說明】學生自由發言,師生參與補充,增加學生的語文積累。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位北魏時期的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文章,看看他筆下的三峽是怎樣一番景色。

  (三)播放課文錄音或教師範讀課文

師:這篇課文雖然短小,但生字比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難,把它讀得自然流暢?遇到困難時,可以在小組內互相請教,也可以和老師交流。

【設計說明】既擺出困難,又激發學生戰勝困難的勇氣

師:大家剛纔自己讀的都不錯,哪些同學能給全班同學讀一讀?

【設計說明】可通過多種朗讀形式,使學生體會文章精煉的語言,品味其中的意境。

 (四)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1.師:大家通過剛纔的朗讀,已經初步體會到了作者筆下描述的三峽的美,下面,我想請大家以小組爲單位,利用文中的內容,爲遊客編一篇介紹三峽風光的導遊詞,看哪一組同學編得最好。對文中詞句理解有障礙的小組,可以請其他組幫助,也可以與老師交流。

【設計說明】這個環節的設計,旨在將比較枯燥的文言文翻譯生動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以小組爲單位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教師在巡視過程中,可視學生提問情況幫助學生解決重點和難點詞句。如:“雖”、“屬”、“兩岸連山,略無闋處”、“清榮峻茂”等。

2.各小組展示所編的導遊詞,教師視情況進行評點,學生推選出最佳小組。

3.分析體會文章寫景特點

提問:大家剛纔在寫導遊詞的過程中,是否注意到了這篇文章的寫景有什麼特點?哪些句子是你認爲寫得最美的?能不能給大家分析一下?

(此環節的設計在於引導學生掌握必要的寫景順序,如:按照景物先寫山,後寫水;按照季節由夏——春冬一秋。學生分析詞句時,教師可伺機點撥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等寫作特點)

  (五)再次播放《三峽風光》光盤

讓學生學習文中的手法描述自己在屏幕上所見到的景色,或談談觀看風光片與讀酈道元的《三峽》的不同感受。

  (六)佈置作業

1.寫一段文字描述家鄉的美景或你所遊歷過的山川名勝。

2.喜歡繪畫的同學可以根據課文畫一幅三峽風光圖。

初二語文教案7

一、簡析教材:

《送東陽馬生序》是魯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第五篇課文。本單元所選文章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或寫景,或狀物,或詠史,或抒寫人生志趣,或表現親朋情誼,無不浸透着作者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而本文重在敘述自己年輕時求學的艱苦經歷,意在勉勵馬生專心學習,刻苦攻讀,將來能有所成就。文章從容懇切,令人感動。

二、學情分析:

本文較長,學生背誦起來難度較大,有些語句分析起來也較有難度,應該提前佈置學生加強預習。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及本課內容和本單元教學要求,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1)誦讀課文,掌握並積累一些文言虛詞和實詞,培養古文閱讀能力。

(2)學習文中運用的對比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2、過程和方法:

反覆朗讀課文,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領會文章的主要內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刻苦學習的精神,激勵自己勤奮學習的熱情。

四、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掌握並積累一些文言虛詞和實詞,培養古文閱讀能力。

學習文中運用的對比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五、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如何用自身體會勉勵馬生作爲教學難點。

六、教法學法:朗讀、自主合作與探究

七、教學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能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理解文章大意;

能準確翻譯“求學經歷”一層原文。

教學過程:

一、直入課題並板書課題與作者。

二、簡介作者與文體特點。

1、請學生簡要交流預習所查閱的作家作品,教師適當進行訂正與補充。

2、關於“序”

古代“序”有兩種:一是介紹、評論文章的序;一是臨別贈言的贈序。本文屬於贈序。

《送東陽馬生序》是作者給同鄉後學馬生的臨別贈言。這是贈序,有別於介紹評價的序。

三、朗讀課文。

1、教師範讀。請學生注意標劃字音停頓。教師板書生字,讓學生注音書寫。最後訂正。

(1)字音:

嗜(shì)學 硯(yàn) 逾(yú)約 叱(chì)咄(duō) 俟(sì)

負篋(qiè)曳(yè)屣(xǐ) 皸(jūn)裂 媵(yīng)人 燁(yè)然 持湯沃(wò)灌 以衾(qīn)擁覆 綺(qǐ)繡 縕(yùn)袍敝衣

多音字: 容臭(xiù) 既加冠(guān) 僵勁(jìng) 日再食(sì)

通假字: 四支僵勁 支---肢 “肢體”

皆被綺繡 被---披 “穿”

(2)停頓:

如:以是∕人·多以書假餘

餘∕因得·遍觀羣書

從·鄉之先達∕執經扣問

以∕中有足樂者

蓋∕餘之勤與艱∕若此

2、學生自由朗讀至少兩遍,要求讀得準確流暢。

3、指名朗讀。

4、集體朗讀。

四、默讀課文,根據書下注釋,疏通大意。三分鐘後請學生舉手概括回答。

初二語文教案8

教學重點:

一、體會作者抓住了蘇州園林的哪個特徵,又是怎樣突出這個特徵的。

二、學習本文嚴謹的結構層次。

三、學習本文準確、簡潔、生動的語言。

四、熟悉說明方法,學習用比較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徵。

教學難點:

一、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寫作意圖,進而體會作者寫作思路,理解結構。

二、在把握全篇結構的基礎上,通過練習進一步加強對說明文的分析掌握。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學習說明文知識

2、作者簡介及寫作緣由

3、字詞

4、朗讀課文,找出說明對象

5、理清結構,劃分段落層次,歸納段意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找出說明對象的總體特徵,並分析作者通過哪幾個方面來突出這幾個特點的。

2、明確本文的說明順序。

3、以課文第4、5節爲例,指導學生掌握說明文閱讀重點。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同學們已經提前預習了《蘇州園林》,那麼請大家先看兩段影片,請你們猜一猜哪段影片是蘇州園林?你是根據什麼判斷出來的?你認爲蘇州園林有什麼特點? (學生討論,回答)下面,我們共同學習葉聖陶先生寫的《蘇州園林》,看看他是

怎樣抓住蘇州園林的特點來進行說明的。

二、朗讀第一段,找出其中最能說明蘇州園林地位的詞語,分析。

明確:標本——同一類事物中可以作爲代表的事物。表明蘇州園林在我國園林藝術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

三、朗讀第二段,找出蘇州園林具有怎樣的總體特徵,才能成爲各地園林的標本?

明確: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提問:爲了達到這一標準,作者認爲設計者和匠師從哪幾個方面下了功夫?

明確:四個講究。

四、分析第三自然段

提問:本段具體說明了蘇州園林哪個特點?

蘇州園林亭臺軒榭的佈局講究什麼?

爲了什麼這一特點,作者採用了什麼說明方法?(作比較、打比方)

五、閱讀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練習:(學生思考、討論)

(1) 用“||”劃分這段文字的層次

(2) 這段文字的說明對象是 ,其中又以 爲主。

(3) 蘇州園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徵是

(4) 文中概括蘇州園林假山特點的一句是 。

(5) 分幾個方面介紹池沼?

(6) 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是 。

(7) 這段文字用了什麼說明方法?

(8) 文中“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中的“藝術”和“技術”有什麼不同?可不可互換?

六、配合圖片,簡要分析第五、六自然段,回答問題:

(1) 概括本段的段意

(2) 指出本段運用的說明方法。

(3) 這段文字除用說明這種表達方式,還用了什麼?作用是什麼?

(4) 本段的說明順序是什麼?

七、提問:作者在寫完蘇州園林的四大特點後,爲何又寫了7、8、9段?

這三段主要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蘇州園林的?

八、整理說明順序:概括——具體 主要——次要

九、歸納說明文閱讀的重點:

(1) 明確說明對象

(2) 弄清所說明的事物的特徵

(3) 劃分段落層次,概括段意

(4) 瞭解使用的說明方法

(5) 明確說明順序

(6) 把握說明文的結構

(7) 在說明文中描寫、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的運用及效果

(8) 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嚴密

十、本課小結

十一、佈置作業:作文《我們的校園》

要求: 1、認真觀察,抓準特點

2、按照一定的說明順序

3、用3~4種說明方法

4、字數:500字

初二語文教案9

教學目標:1、熟讀課文,感受梅雨潭的綠的特點,體會作者情感。

2、品味、積累文中運用精妙的詞語、句子。

教學重點:在反覆朗讀中品味語言、體會情感。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老師朗誦《春》裏的語段,引導學生回顧有關朱自清常識,從“導遊”這一角色切入,引出課題《綠》。

二、出示目標。

學習這一課,我們要完成達哪些任務呢?(屏幕顯示目標)請同學讀,加深印象。

三、初讀課文,梳理思路。

生默讀課文。要求:

1、標識生字難詞,結合註釋理解、掌握,註釋中沒有的隨時詢問;

2、注意開頭結尾的句子、表明作者行蹤的詞句、過渡句。

學生完成後,老師結合學生詢問補充生字難詞。師生共同梳理課文思路,引導學生理解描寫瀑布、亭子等景色的作用。

四、再讀課文,賞景悟情。

重點朗讀第三段,欣賞令作者驚詫的綠、體會作者對綠的深情。

1、老師對朗讀提出要求,指導學生聲情並茂地朗讀。

2、深情朗讀後,你感覺哪些句子最能體現綠的美好,哪些句子最能表達作者對綠的熱愛?生思考後指名回答。結合學生的回答,老師適時引導學生理解作者運用了哪些方法寫綠,寫出了綠的什麼特點。然後請該生朗讀,師生對朗讀情況點評,對於朗讀不到位的要有示範。

3、梅雨潭的景觀很多,也都很美,作者爲什麼最愛梅雨潭的綠呢?學生回答後,老師小結:這篇短小的遊記散文,通過對梅雨潭生機勃勃、綠意盎然的自然景觀的描繪,表現了作者對生命的熱愛,對大自然的嚮往之情。

五、品讀課文,含英咀華

《綠》是一篇貯滿詩意的美文。尤其在語言的運用方面特別值得我們去欣賞、品味。。

1、老師對賞析方法作指導並示範。

2、同桌合作,挑出你們喜歡的句子,寫出喜歡的理由,然後反覆朗讀直到會背。

3、課堂展示,師生點評。

六、回顧全文,反思總結

1、回顧這節課,反思收穫,提出疑惑。

2、老師總結:課上到這裏,相信同學們已和作者有了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禁不住也驚詫於梅雨潭的綠是如此的美好,大自然是多麼可愛了。但同時隨着閱讀的深入,大家又發現了新的疑惑,課後希望同學們帶着這些疑惑繼續閱讀本文,進一步走進大師,走進美不勝收的大自然。

七、佈置作業。

1、背誦第三段;

2、課外閱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

八、板書設計。

瀑布、亭子等--襯托→綠←寫、贊--比喻、排比、擬人、對比、想象等

初二語文教案10

教學目的

1、瞭解詩歌中聯想和想像的作用。

2、理解詩中的思想內容及詩人抒發了熱愛人民、關心人民的深厚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1、在反覆朗讀中加深對詩的理解。

2、多種修辭方法和象徵手法的使用。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藉助多媒體,演示生長在不同位置、不同形狀的樹,讓學生展開想像,進而引入課文。

作者簡介 李瑛(1926—),現代詩人。河北豐潤人。少年時代家境貧寒。1945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並開始在刊物上發表詩作。先後擔任解放軍文藝社社長,總政文化部副部長,全國作協理事,中國筆會中心理事,《詩刊》編委等職務。他的代表作有長詩《一月的哀思》、《寄自海防前線的詩》、《在燃燒的戰場》、《獻給火紅的年代》、《站起來的人民》、《難忘的一九七六年》等。《我驕傲,我是一棵樹》是李瑛1980年出版的一本詩集中的代表作,他的詩作有的已譯成了外文。

二、朗讀詩歌,注意朗讀的節奏及音韻

1、教師範讀,學生邊聽邊劃出本詩朗讀的節奏及押韻的字。

2、學生齊讀。

三、分析結構,理清思路

明確:

第一部分,主要是“樹”的自我介紹:生長地、經歷、成長的過程,屬於誰。

第二部分,主要寫“我”和人民的血肉關係,爲人民服務的強烈願望和崇高精神。

第三部分,是全詩的總結,進一步表現了“我”爲人民獻身的崇高精神,把詩人感情的波瀾推向了高峯。

四、分析詩歌內容,理解詩中的聯想和想像

㈠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思考:詩人如何塑造“我”——“一棵樹”的形象?

明確:這部分包括三節詩,第一節,首行點題,六次重複主語“我”,突出“我”——“一棵樹”的形象,主要交代身份(“我是一棵樹”),原藉(黃河岸邊,長城腳下),並告訴讀者“我”並不是一棵剛出生的樹苗,而是有着豐富閱歷的“能講許多許多故事,能唱許多許多支歌”的大樹。

第二節則告訴讀者“我”是如何造就成長起來的:山、海的教育,光、露的賦予,炎陽、風雪的鑄就,大氣和風的.融合——集中了大自然的精華。

第三節是這部份的總結拓展,從與日俱增廣闊的深層意義上交代“我”的身份:不是一般的具體的“樹”,是“廣闊田野的一部分,大自然的一部分”,“和美是一個整體”,“屬於人民,屬於歷史”。

朗讀第二部分 思考:詩人怎樣展開想像和聯想,表現了什麼樣的情感?

明確:

這部分共包括第四~十二節,第四節是這部分的總領,寫“我”的生活態度,表現了“我”對生活的熱愛。第五~十節是從各個方面具體寫“我”爲人民服務的強烈願望。第五、六節是寫如何去關心、愛護各種各樣的人;第七、八節從樹的特點出發,寫如何竭盡自己之所能去爲人類造福;第九、十節則是藉助幻想來表現與自然及社會的和諧之美,但無論是要“流出”“開出”,還是“生長”在各處,都未脫離開樹的特點。第十一節是寫“我”的理想,第十二節是再次強調“我”和人民的血肉關係。

五、小結

詩人通過想像把“樹”塑造成爲一個高尚的人。創造了一個獻身人類的新的藝術形象。

六、佈置作業

1、探究、練習二。

2、選用課時作業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課

有表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你喜歡的詩節。

二、分析詩歌率三部分

學生朗讀第三部分。

思考:詩人把激情引向高峯,表現了怎樣的崇高精神。

明確:

第十三節用假設的方式對“我”的一生加以總結和回顧,更加深刻、更加真實地展示出了“我”的豐富而又微妙的內心世界。第十四節是結尾,表現了爲人類奉獻的精神已經浸透到了“我”的每個細胞,崇高的精神必將化作巨大的能量,因此“我”所獻給人間的不是一般的光和熱,而是“純潔的”“熾熱的”。這樣就使得“我”——“一棵樹”,這樣一個崇高的藝術形象完整地矗立在讀者面前了。

三、反覆吟讀,體會感情

“詩言志”,讓學生說說讀後的感受,互相交流。

明確:

本詩通過“我”——“一棵樹”的自述,抒發了詩人熱愛人民、爲人民獻身的強烈感情。詩人抒發的是人民之情,表現的是人民之志,詩要用形象思維,詩人通過想像把“一棵樹”塑造成一個新風尚的人,創造了一個獻身人類的新的藝術形象。

四、探究活動

1、詩人說“我驕傲,我是一棵樹”。你能體會作者所說的“驕傲”的主要含義嗎?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驕傲”在這裏是褒義詞,自豪的意思,它的主要含義是:①我生長在中國的大地上;②我有美的心靈;③我願意爲全世界的人民奉獻一切。

2、詩歌運用多種修辭方法和象徵手法,請舉例說明。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詩中除了使用比喻、排比、借代等修辭方法外,還使用了象徵手法。

如:“我願摘下耀眼的星星,/給新婚的嫁娘,/作閃光的耳環;/我要挽住軟軟的雲霞,/給辛勤的母親,/作擦汗的手帕。”“我願……”“我要……”,詩中的樹有着人的意願,這是擬人化的手法;“摘下耀眼的星星”

“挽住軟軟的雲霞”,立足於樹高大參天的特點,展開奇特的想像,充分表現樹美好而浪漫的情懷;整個詩段以分號爲界,前後對稱整齊,節奏嚴謹。

詩中運用借代之處也不少,如“黃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多繭的手”,是借代了世界上不同膚色、不同種族的廣大勞動者。“粗糙的手,黝黑的背,閃光的汗珠”,也是借代勞動羣衆。“餓得發藍的眼睛,抽泣時顫動的肩膀,以及浮腫得變形的腿、腳和胳膊”是用身體的有代表意義的部位借代世界各地受苦受難的人民。

詩中所描寫的:“一棵樹”,是用來象徵社會主義新人的崇高形象的,雖然處處是根據樹的特點來進行想像和描寫,但處處都用來表現社會主義新人的精神和情懷,表現他們的理想和品格,因此也可以說全詩都是採用了象徵手法。

3、試借鑑本詩的寫法,以“我驕傲,我是一滴水(一棵草、一朵雲、一隻蜜蜂、一頭牛……)”爲題寫一首詩。

教師指導學生要善於把握所寫事物的特點,明確自己所要抒發的熱情,然後借鑑課文的方法展開。

五、再次有表情地朗讀詩歌,加深理解

六、小結

詩歌通過塑造“一棵樹”這一藝術形象,抒發了熱愛人民,關心人民的深厚情感,表現了爲人民服務,爲人類獻身的強烈願望及崇高精神。

七、佈置作業

初二語文教案11

一、教學目標

1、把握人物描寫(肖像描寫、神態描寫等)和環境描寫,體會人物的性格與精神品質。

2、把握記敘文的四大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

3、感受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尊心,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二、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梳理課文四個回合的問答;

難點:分析“我”的性格和精神品質;分析大鬍子教授的形象。

三、說明

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生動地描寫了一名中國留法學生和法國教授之間精彩激烈的對話。我想通過引導學生從學習文章的表現手法入手,讓學生從“我”這個機智敏捷、不卑不亢的中國記者身上感受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四、教學課時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多媒體展示嫦娥一號“奔月”圖片(或者視頻播放),並作簡單介紹;這是中國的驕傲,這是中國人民的驕傲。航天事業的發達體現了國家的強盛,揚國威,振國力。

2、請學生髮表評論,作爲一個普通的中學生,應該如何維護祖國的尊嚴?

(二)感知課文

1、疏通文章字詞。(預習時解決)

2、默讀課文,思考問題:

1文章中是誰要向中國人脫帽致敬?

人物:人物:教授、我、其他國家的留學生

致敬者:教授

2什麼時間、什麼地點、爲什麼要致敬?

時間:那年的十二月

地點:巴黎十二大學的一堂對話課

事件:我和教授展開了一場精彩的對話。

3、分角色朗讀課文,分析對話過程。

1 教師帶讀並分析第一回合:關於中國人如何工作的回答

(人物描寫)

教授:1、作爲記者,在中國如何工作?

2、作爲中國的首長,如何工作?

動作描寫:“彎起一根食指頂了頂他的無邊眼鏡。

初二語文教案12

課前預習:

1、將課文至少誦讀三遍,抄寫一遍。

2、蒐集資料:瞭解孔子、孟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瞭解《論語》《孟子》的主要內容。(可參考助學)

3、查閱工具書,參照註釋,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4、提出疑難問題。

相關課程標準: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資料;

2、疏通文意,理解重點詞句意思;

3、掌握孔孟的學習之道;

4、聯繫自己的實際學習,理解文中提出的學習之道;

5、背誦並默寫全文。

評價任務:

反覆練習誦讀,在讀中積累文言詞彙,在讀中感知內容要點,在讀中領悟文章內蘊,在讀中鑑賞語言的精闢,在讀中質疑解疑,走近孔孟。學生對課文內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探討解疑。學生要做到與文本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能鏈接生活,拓展思維,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在講“諸子百家”時,常提到“孔孟”二人,這裏的“孔”,指“孔子”,“孟”就是“孟子”,大家對孔子孟子知道多少?

交流有關孔子、《論語》的知識,孟子、《孟子》的知識。

①學生在四人小組內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個知識點由一個同學介紹,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③師生交流: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自己蒐集整理的資料。

孔子(前51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相傳曾修《詩》《書》,訂《禮》《樂》(yuè),序《周易》,撰(zhuàn)《春秋》。孔子曾任魯國司寇,治理魯國三個月,便使強大的齊國畏懼。因身處亂世,他所主張的“仁政”沒有施展的空間,後攜弟子周遊列國。入東周拜老子爲師。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弟子多達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他被尊稱爲“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錄下來,作成《論語》。北宋宰相趙普贊曰:“半部論語治天下”。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爲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南宋時,朱熹把它《大學》《中庸》《孟子》合爲“四書”, 成爲儒家的重要經典。

1988年初,75位諾貝爾獎得主曾在巴黎宣稱:

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孟子(約公元前372—約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人。被後世人尊稱“亞聖”他是儒家學派中思(子思)孟(孟軻)學派的主要代表,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

《孟子》,是孟子的弟子們整理的孟子言論,其間雜有弟子的話語。《孟子》現僅存“內書”七篇。《孟子》一書,除了闡述儒家的“仁”的主張外,還提出了“義”的觀念,提出了“性本善”、“養浩然之氣”等一系列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響的命題。

對於這樣的儒家學派的大師,你又知曉哪些流傳千古的精闢言論呢?

生七嘴八舌議起來……他們的這些言論代表着他們怎樣的學習和人生態度?讓我們走近孔子、孟子,去品讀《孔孟論學習》。

二、明確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資料;

2、疏通文意,理解重點詞句意思;

3、掌握孔孟的學習之道;

4、聯繫自己的實際學習,理解文中提出的學習之道;

5、背誦並默寫全文。

三、初讀課文,疏通句意

1、自由朗讀課文兩遍,要求:

第一遍,邊讀邊看註釋,邊標(字音)畫(重點)。

第二遍,正確、流利。

2、教師範讀,要求學生糾正字音,然後說說你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字音?

教師出示生字詞

論語(lún) 不亦說乎(yuè) 學而不思則罔(wǎng)

思而不學則殆(dài) 不悱不發(fěi) 舉一隅(yú)

一日暴之(pù) 使奕秋誨二人奕(yì)(huì)

一心以爲有鴻鵠將至(hú) 闢若掘井(pì)

掘井九軔(rèn) 流杵也(chǔ)

3、指名輪讀1遍,齊讀。

4、圈點批註疑難字詞句,通過查字典、看註釋、同學交流、師生交流,儘可能疏通句意。

①、仔細觀察,發現規律:

示例:人 不知 而不慍,不亦 君子乎?

譯文:別人不瞭解(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方法總結:看註釋、組詞法、添加法

②、同桌合作,互相糾正,互相解疑。

③全班質疑 。

④、A完成閱讀練習·探究三(搶答)

B課文字詞,你掌握了多少?

a、溫故而知新。(“而”是“而且”還是“從而”?)明確:從而,表示遞進關係的連詞。

b、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敏”與“好學”是什麼關係?爲什麼並提?)明確:並列關係,自己敏銳的很,是不是就夠了?不夠,還得向他人學習。講的是學與問的關係。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爲什麼比“好之”更值得肯定?)明確:愛好、喜歡當然是主動學習,但主動性也有層次高低之分。愛好了,也許不一定到家,還要讓他在學習、專研中感到快樂、感到幸福。這樣的主動學習就更理想了。

d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不再教他”不是放棄了教育的責任了嗎?)明確: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就不再教他。這就是迫使學生獨立思考、自由開拓。這和當代教育學中的自主性、研究性創造性學習,在根本精神上是相通的。

e“誦《詩》”與“讀《書》”孰先孰後?究竟有什麼區別?明確:這裏可理解爲互文句。

f、“居之安”和“資之深”可否譯成“牢固的掌握(知識)”和“深厚的積累(學問)”?“居”從“保有”到”佔有“再到“掌握”,這樣的意義引申有沒有道理?明確:用課下小注更好,突出“自得”。

g、弈之爲數。(是翻譯成“圍棋是一種技藝”,還是 “圍棋作爲一種技藝”更恰當?明確:“圍棋作爲一種技藝”更恰當,之,結構助詞,沒有意義。

h惟弈秋之爲聽。(是翻譯成“只聽弈秋的”,還是“惟有弈秋的話聽進去了”?) 明確:惟弈秋之爲聽,惟聽奕秋的倒置,翻譯成“只聽弈秋的”,惟,只、只有,之,結構助詞,沒有意義。

i“爲是”(是翻譯成“因爲這樣“,還是“造成這樣的結果” ?爲什麼?) 明確:翻譯成“造成這樣的結果”,爲,動詞,造成,是,這樣的結果。

很好,同學們通過自主學習,基本上解決了本文的疑難或重點字詞句。讓我們一起流暢地朗讀一遍課文。

四.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直至背誦。

2、在筆記本上準確翻譯課文一遍。

3、完成助學預習積累和語言運用部分。

4、思考閱讀練習·探究一、二。

第二課時

一. 吟讀課文,引情入境

1、上節課我們一起熟悉了課文,我們試着吟讀一遍課文。誰嘗試着吟讀一遍?(生讀生評)

老師補充評價,學生朗讀的很好,卻少了一點吟的味道。吟讀速度要稍慢一些,聲音要有起伏變化。

2、老師示範吟讀。(師讀生品)

3、兩人一組,互相比一比,看誰吟讀得好。

吟讀得好,可以讓我們享受到文言文的美感,還可以讓我們情不自禁地走進作品,走近作者,去感受作者的內心,去理解作品的內容。讓我們再次齊聲吟讀課文。

二. 研讀課文,理解文意

這十三則孔孟名言,從哪幾個方面談了讀書之道?

(分小組討論、研究後,各小組推選代表發言。)

明確:溫習的重要(1、2)

學習與思考缺一不可(3)

虛心好學(4、5、8)

情感、態度對學習具有更重要的作用(6)

啓發式教學原則,學習主體的第一性原則(7)

學習經典是與大師、先賢對話、交流(9)

學習深造的正確途徑是依靠自己主動學習、主動獲得(10)

學習的關鍵在於專心致志(11)

做學問要有成就就必須持之以恆,堅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廢(12)

讀書學習要有懷疑精神(13)

(我按照上述明確的,學生大多數能自己體會出)

學習方法:1、2、8、9、10則

學習態度:3、4、11、12、13則

學習原則:5、7則

學習意義:6則

“學習原則”可能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原則就是說話或行事所依據的法則或標準,比如說辦事原則,說話原則,在這裏孔子談的是學習原則,學習時應該依據的標準規則。

(此處學習方法、態度、原則沒有固定界限,有的既是方法也是態度還是原則。)

師評各小組,各小組都真正動了起來,通過研讀課文,基本讀懂了文章的大意,如果同學們還想深入理解課文內涵的話,我們一起來賞讀課文,吸取古人之精華吧。

三. 賞讀課文,吸取精華

文無定讀,同學們各人有各人的欣賞水平,各人呢有各人的見解。那就請大家充分展示自己的欣賞個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地來賞讀你最欣賞的內容吧。(學生賞讀、交流)

預設精講

⑴學而時習之:孔子強調“習”,補充甲骨文、金文中字形,“小鳥學飛” (表演),瞭解詞義:複習、練習、實習。

⑵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一句講學和思的辯證關係,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思考。

⑶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補充“南山有竹”的故事,品讀告誡的語氣。(譯文:子路疑惑,問道:「學習有什麼好處呢?」……子路仍不能體會,又問說:「在南山有一種竹子,不必揉制加工便是直的,砍了拿來使用,鋒利得可以貫通犀牛的皮革。以這樣的情形來看,天生就有才能的人,還需要什麼學習呢?」孔子說:「假如拿這箭在箭末發弦的地方裝上箭翎,箭頭磨得更加鋒利,不就可以射得更深了嗎?」子路聽後,心服口服,不由得敬佩夫子的見識,於是恭恭敬敬地向夫子拜了又拜,說道:「弟子恭敬地領受您的教誨。」)

⑷“一暴十寒”與“奕秋誨人”的故事個說明了什麼道理?“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是什麼道理?你有過類似的經歷麼?

⑸《論語》中有較多耳熟能詳的格言警句。

⑹孟子論述時擅長於講故事。

由⑸、⑹引出問題《論語》和孟子的論證方式有什麼不同?

明確:孔子的語錄:語言精粹精策,內涵深厚,文字簡潔,有格言色彩;語錄雖是片段的,但互相間有深刻聯繫,是一篇邏輯完整的文章。有事理論證和直接提出觀點兩種議論方式。

孟子:事實論證,又善於作形象的類比,如“一暴十寒”和“掘井而不及泉”的故事。

四.背讀課文,積累語言

聽同學們爭先恐後的講述,老師和大家一樣,也完全沉醉於兩位文學大師的藝術魅力之中了。這麼精美的文章,這麼睿智的見解,不背下它一定是學習中的一大遺憾,請同學們選出自己最喜歡的幾則快速背過,比一比,看誰背得又好又多。

五.展讀課文,飛揚神思

1、孔孟以其精闢的論述,闡明瞭讀書之道。請同學們聯繫實際,結合現實,談談自己對這一觀點的看法。

(學生的回答可能範圍很廣,老師要結合所學進行總結,目的是鞏固課本知識。)

2、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爲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爲什麼?

3、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後有何打算?

(2、3選做一題)

4、 從《論語》《孟子》中衍變過來的成語你知道的有哪些?你能熟練的解釋它們的意思嗎? ⑴溫故知新:溫習舊的知識,從而獲得新的體驗、新的發現。

⑵不恥下問: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爲恥、 ⑶舉一反三:舉出一個、能說出其他三個、

⑷左右逢源:比喻做事情、寫文章等得心應手。

⑸一暴十寒:曬一天,凍十天。比喻學習、做事沒有恆心。

⑹專心致志:意思是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會神。

六、小結

這幾則語句,有的談學習方法,如……,有的談求知態度,如……,有的談修養身心,如……。學會求知,學會做人,你就能成長爲一隻搏擊藍天的蒼鷹!

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經典,聆聽到了孔孟老夫子的諄諄教誨!正如於丹所說:“真正的聖賢不會端起架子,板着面孔說話。他們把活潑潑的人生經驗,穿越滄桑,傳遞到今天,讓我們仍然覺得溫暖;而他們在千古之前,緘默地微笑着、注視着,看我們仍然在他們的言論中受益而已。”這就是我們的聖人,我們的國學!下面我想請大家齊讀全文,讀出你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對民族智慧的敬仰!讓我們一起用心傾聽、用心感受!

七、作業

1、背熟全文。

2、將文中的成語、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筆記本上。

3、 從文中選出你最喜歡的一則作爲自己的座右銘,工工整整地抄寫在卡片上,然後寫下對自己的“青春寄語”。

教學反思::學習本文必須要求嚴格,須能通背全書,原因有二:一是古代典籍裏常引用這本書裏的話;二是:通過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以養成語感。

初二語文教案1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習辯論的基本知識和技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方法,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培養學生運用資料闡述自己觀點的寫作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蒐集整理資料,形成觀點,並以辯論形式展示成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敢於發表自己見解的心理品質,養成耐心傾聽,尊重他人的發言的良好的交際習慣。

課前準備:

教師:將學生進行分組,注意分組大體均衡;蒐集並製作有關課件。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校內外學習資源。

學生:蒐集、篩選有關資料,提取依據、形成觀點。

活動過程:

一、導入:教師通過多媒體演示電視中有關辯論賽的錄像,讓學生從中體驗精彩的辯論,鼓勵他們成爲運用語言的能手和能言善辯的人才。

二、選擇活動項目,開展辯論:

1、學習辯論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巧:

(1)先把自己的觀點闡述清楚。

(2)用有力的材料證明觀點。事實要確鑿,資料要來自權威人士或權威機構。

(3)用心聽並分析對方的觀點、論據,找出其薄弱環節,以便反駁。

(4)答辯時有必要才答覆,該避就避,以免言多語失,被對方抓住不放。

(5)變換角度反擊對方。

(6)熟悉歸謬法、反證法、兩難法,靈活運用,使對方陷於被動。

辯論評分表:

辯題:正方:反方:

項目

得分

內容(30)

論辯技巧(50)

儀態(10)

合作精神(10分)

2、活動步驟:

(1)主持人介紹臺上正反兩方的選手,講述辯論規則和評判方法,宣佈辯論會開臺。

(2)正反兩方分別陳述各自的觀點和理由。

(3)正反兩方代表隊交鋒,互相詰難、反駁。主持人宣佈辯論會結束,然後總結正反兩方在辯論中的得與失,最後宣佈評判結果。

3、教材設置了三個活動主題。

一是“上網利弊談”,設置這一活動,旨在引導學生對上網有個全面正確的認識。既要學會充分利用網上學習資源,又要分清網上良莠,自覺抵制網上不健康內容的誘惑。二是討論“事物的正確答案只有一個嗎”,設置這一主題,意在引導學生突破思維定勢,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三是“關於克隆的爭議”,這是當前的一個熱門話題。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了社會的巨大進步,但同時它也越來越變得讓人類難於控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於人類。科學的發展的發展的怎樣才能符合人性的,如何爲未來營造既是科學的又是人道的社會,這是人類,包括每一位學生在內都必須面對與思考的大問題。要通過讓學生對這一問題的探究和辯論,爲學生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提高打下基礎。

三、活動寫作:選擇三個活動主題中的一個,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500字左右。要求觀點明確,材料充實,條理清楚。

 四、活動小結。

以上就是爲大家提供的“初二語文教案:《走上辯論臺》”希望能對考生產生幫助,更多資料請諮詢中考頻道。

初二語文教案14

7海思

“海”:洶涌澎湃波瀾起伏海天一色

“思”:(聯想)海的深和闊

(沉思)海與人類的關係

【教學後記】

面朝大海,普通人呼吸到的是海潮,而作者樑衡呼吸到的是海魂。跨越時空的聯想,奇特的感受,大氣磅礴的語言,不僅增加了本文的藝術魅力,而且也讓讀者受到震撼和啓迪。

如何處理這篇散文的重難點?如何落實新課標下的三個維度?如何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獲?

初二語文教案1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作者並識記文中出現的生字詞。

過程與方法:理解作者在讀書方面的妙悟,深入領會文章的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深入理解比喻論證及其作用,結合課文的學習瞭解演講稿的特點。

教學方法閱讀法、討論法教具課文音頻資料

教學重點

解作者在讀書方面的妙悟,深入領會文章的內涵。深入理解比喻論證及其作用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內容及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設疑自探

1、導入

書中有秦漢的明月,盛唐的樂舞;書中有人生的百態,歷史的脈搏。然而我們該如何讀書呢?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魯迅先生將在他的《讀書雜談》中爲我們指點迷津。

2、簡介作者

魯迅本名周樹人,八一出生三六卒。生於浙江紹興市,偉大文思革命家。

《吶喊》《彷徨》小說集,《朝花夕拾》散文集。散文詩集有《野草》,《且介亭雜文》雜文集。

3、教師範讀課文,注意下邊加點字的讀音:

嗜好(shì)無聊(liáo)餘暇(xiá)贏錢(yíng)

嗜好:特別的愛好。無聊:由於清閒而煩悶。

餘暇:閒餘的時間。

二、誦讀課文。學生分組討論課文結構,理清文章思路。

1、演講的原因和主題是什麼?

——原因是知用中學的先生們希望我來演講一回。主題是隨便談談讀書

2、課文中談到了哪兩種讀書的類型,它們特點分別是什麼?

明確:種類職業的讀書嗜好的讀書

特點功利性強迫性自由性趣味性

3、魯迅在第四自然段中告訴我們應該怎樣讀書?

——我們在做好職業讀書的同時,儘量合理的拓寬閱讀視野,搞好嗜好閱讀。

4、學以致用

有人說職業的讀書有些苦痛,而嗜好的讀書完全符合自己的興趣,很自由,很輕鬆,所以決定放棄前者,專門去讀自己喜歡的書,請結合第四自然段魯迅先生的觀點談一談。

學生思考後回答。

(一)想一想

本文在闡述觀點的過程中主要運用了哪種論證方法?請找出來並體會其作用。

(比喻論證):①。讀書與木匠的磨斧頭,裁縫的理針線做比喻。②。嗜好的讀書與愛打牌的情形做比喻。

(二)課文小結

本文是一篇演講詞,作者先介紹演講的原因及主題,接着從職業讀書和嗜好讀書兩方面談論了其不同特點。然後進一步深化,二者有機結合,相得益彰,重點強調了嗜好閱讀的益處,最後以忠告性的話語結束全文。比喻論證的運用使得抽象的道理變得通俗易懂,形象生動。文章觀點鮮明,條理清楚。內容符合演講者和聽衆的身份。語言通俗,自然,親切,口語化。

五、拓展延伸

1、仿寫例句例句:好書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讓人回味無窮。

好書是————,讓人————。

好書是————,讓人————。

2、擬寫標語:請你爲我校圖書閱覽室擬寫一條恰當的標語。

六、佈置作業

課外練筆:以讀書爲話題,寫一篇演講詞,要考慮到演講詞的特點。

內容提示:

1、讀書的正確方法

2、讀書的正確目的

3、讀書的重要作用

集備意見個案補充

作業佈置完成配套練習冊的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