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初二語文教案二篇大綱

初二語文教案二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7W 次

篇一:初二語文(下冊)教案

初二語文教案二篇

第一單元

單元教學要點

學習本單元課文,要融入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課文的思想內涵,進而瞭解社會、感悟人生;要繼續瞭解敘事性作品的文體特徵,注意品味含義豐富的語句;學習作者是怎樣寫好一個人的。

1、藤野先生

魯迅

一、教學要點

1、體會作者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強我中華的愛國情操。

2、通過對文章內容和結構的分析,瞭解文章圍繞中心意思選擇和組織材料,並以時間爲序,以作者的思想變化爲線索,結構全文的方法。

3、學習通過幾件事表現一個人的思想性格的寫法。

二、課時安排:3課時。

三、教學過程:

(一)鞏固複習

簡介作者:魯迅,原名周樹人,魯迅是他的筆名。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說、詩歌、散文、雜文等,都收在《魯迅全集》裏。我們學過他的課文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都選自《朝花夕拾》。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字詞

讀準子音: fēihuì yù g?ng yàn jiépōujīhuì piēy?o

緋薈芋梗咽詰剖畸誨瞥杳

解詞:(16個)

爛熳:通常寫作“爛漫”,這裏是顏色鮮明而美麗。

油光可鑑:這裏是頭髮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鏡子一樣可以照人。鑑:照。 .

標緻:漂亮。這裏是反語,用來諷刺。

鬥亂:鬥,通“抖”。飛騰雜亂。

客死:死在異國他鄉。

模胡:即“模糊”,這裏是馬虎、不講究。

落第:原指科舉時代應試不中。這裏指考試不及格。

不遜:無禮。遜謙遜。 .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實姓名。匿:隱藏。 .

詰責:質問並責備。

託辭:藉口。

悽然:形容悲傷難過的樣子。

適值:正好遇到。

小而言之:就小的方面說。

正人君子:反語,諷刺那些爲軍閥政客張目而自命爲“正人君子”的文人。

深惡痛疾:形容對某人某事厭惡到了極點。 .

2、篇章結構:給課文分段,並寫段意。

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作者在東京的所見、所想,爲與藤野先生相識埋下伏筆。

(1)作者在東京都見到了什麼?有何所想?

(2)本部分最能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句話是什麼?表達了作者什麼作者思想感情?

(3)本部分都用了什麼修辭方法?

(4)第1句話與哪句呼應?

第二部分(4—35段):作者在仙台與藤野先生相識、相處、相別的過程,高度讚揚藤野先生。

相識:外貌描寫——學識淵博。

語言描寫——和藹、平易近人。

留級學生介紹——生活簡樸。

相處:四件事

(1)添改講義:自始至終,認真負責。

(2)糾正血管圖:治學嚴謹,循循善誘。

(3)關心我的解剖實習:關心我,沒有民族偏見。

(4)瞭解中國女人裹腳:實事求是。

其他

(5)匿名信事件:日本“愛國青年”有民族偏見。與藤野對比。

(6)看電影:棄醫從文,離開藤野先生。

相別:(略)

第三部分(36—38段):作者離開仙台後懷念藤野先生,激勵我去奮鬥。。

(1)作者是怎樣懷念藤野先生的?

時時記起他。

珍藏他修改過的講義。

掛上他的照相。

多寫戰鬥的文章。

(2)“良心”指什麼?

指愛國的思想和戰鬥的精神。

3、回答問題

(1)根據課文內容,說說藤野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

學識淵博;和藹、平易近人;生活簡樸;認真負責、治學嚴謹、要求嚴格、善於誘導、關心我、沒有民族偏見的人。

(2)“我”是怎樣的一個人?從何處可以看出?

愛國。從離開東京;只記得“日暮裏”和“水戶”;棄醫從文等可以看出。

(3)全文的中心

讚揚了藤野先生正直、熱誠、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以及要同反動派戰鬥到底的決心和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問題探究

(1)這篇文章題爲“藤野先生”,但爲什麼要寫在東京的清國留學生和日本的“愛國青年”及看電影的事?

見的藤野先生的原因;與藤野先生無民族偏見對比;離開藤野先生”、棄醫從文原因。 這體現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

(2)作者在去仙台的路上,一定經過很多地方,但爲什麼只記得“日暮裏”和“水戶”? 記得“日暮裏”,是因爲作者一想到這三個字,就聯想到自己的祖國,有“日暮鄉關何處是”的家國愁思;記得“水戶”是因爲這裏是富有民族氣節和愛國情感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

(3)作者是怎樣懷念藤野先生的?請概括出來。

時時記起他;把他所修改的講義裝訂成三厚本,收藏着;把他的照相至今還掛在北京寓居的東牆上;再寫些爲“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4)散文常常有一條線索貫穿其中,本文的線索是什麼?

明線: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爲敘事線索。

暗線:以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爲暗線。

四、佈置作業

1、字詞各兩遍,並牢記。

2、研討與練習二。

附:如何寫人?

不能只寫一件事。

從不同角度(方面)選取典型材料。

在寫人時,多用語言、動作等描寫。

2、我的母親

胡適

一、教學要點

1、體會作者熱愛母親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孝敬長輩的品質。

2、瞭解課文內容,學習怎樣寫好一個人。

3、掌握字詞、理解重要語句的作用。

二、課時安排:2課時。

三、教學過程

(一)瞭解作者

胡適,原名胡洪騂(xīng),字適之。學者,倡導文學革命的知名人士。這篇文章是作者中年(40歲)時對自己人生歷程的一段回顧。

(二)感知課文內容

1、字詞

(1)讀準字音:縐(zhōu)穈(méi)庶(shù)翳(yì)恕(shù)

(2)解詞:(4個)

文縐縐:形容人談吐、舉止文雅的樣子。

責罰:處罰。

下流:這裏指卑劣、不道德的意思。

廣漠:廣大空曠。

2、感知課文內容

(1)全文結構

第一部分(1—4):寫我童年的身體情況和性格特點。

第二部分(5—12):寫母親對我的言傳身教,表現母親的性格和品質。

第二部分(13):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敬愛和感激。

(2)課文寫了母親哪幾件事?表現了母親是怎樣的品性?

概括地說,寫了三方面的事:

①母親對我的管教(5——7)——教我做人、催我上學。既慈祥又嚴格地管束我。(言傳) ②母親處理難事和矛盾(8——11)——

債主討債:寬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

化解家庭矛盾:容忍、溫和的性格。(身教)

③“剛氣”的一面(12)——不受人格上的侮辱,捍衛自己的名節。(影響)

(3)作者寫了母親對我的訓導,卻用更多的筆墨寫她與家人的相處情況,你怎樣理解? 母親對我的訓導是“言教”,她與家人的相處情況是“身教”。它們共同表現了母親是我的“恩師”。

3、理解語句的分寸感

見課後練習二。

4、學習寫人

寫事 寫人

(1)寫清六要素。 (1)不能只寫一件事。

(2)重點寫詳經過。(2)從不同角度選取典型材料,表現

人物的性格或品質, 多用語言、動作等描

(3)在寫經過時,要用語言、動作、心理等寫。

描寫,突出事的意義。 (3)注意詳略得當。

四、佈置作業

1、字詞各2遍。

2、學習縮寫(600——800字)。

3、我的第一本書

牛漢

一、教學要點

1、讀課文,積累詞語。

2、感知課文內容,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3、理解標題的雙重含義。

二、課時安排:1課時。

三、教學過程

(一)讀課文,積累詞語:

(1)讀音:摻和(chān)馬鬃(zōng)磨蹭(cèng)脊背(j?) ....

(2)解詞:(3個)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長。

悽慘:淒涼悲慘。

忘本:境遇變好後忘掉自己原來的情況和所以能得到幸福的根源。

(二)感知課文內容

1、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引出本文的話題,表明其分量。

第二部分(2—13段):寫我的第一本書,及其相關的事情。

半本書——同學情真。

父親裝訂書——父子情深。

到崔家莊唸書——大開眼界。

我的第一本書的來歷:考第二——父親考我——半本書——要回另一半——父裝訂成兩本完整的書。

補敘讀第一本書時的快樂。

幾個讀書人的命運——惦記朋友。

第三部分(14段)照應開頭,表達對第一本書的珍視銘記之情。

2、深入理解本文的思想內涵和情感

(1)“第一本書”的含義——不僅僅指那半本國語課本,也指我的人生第一課。這人生的第一課蘊涵着生活的艱辛、人間的溫情、同學的友誼和上學的樂趣。

(2)“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間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句中“荒寒的大自然”指什麼?

指當時苦難的生活、惡劣的學習環境、人們不幸的命運。

(3)作者是懷着怎樣的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

他是懷着敬重、珍愛的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同時也是百感交集的,因爲那本書裏藏着苦難的生活和惡劣的學習環境,同時也映照了那個時代人們不幸的命運以及那種荒寒背景下特別可貴的一點樂趣和溫情。

中心思想:這篇散文,深情地回憶了“我”童年時代讀過的第一本書的過程,歌頌了深沉的父子之情,真摯的同學之情以及那段生活對自己人生的重大影響。

3、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1)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間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因爲童年的生活是苦難,學習環境是惡劣的,人們都在生活的底線上掙扎,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辛酸的,所以說“童年沒有幽默”。但童年畢竟是童年,無論生活多麼艱辛,也抹不掉與生俱來的童年的好奇、天真、淘氣。能和小夥伴一起,和小動物一起又都是快樂的。況且一玩起來就什麼困苦都忘了。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2)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

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 .

“枉”是白白地、無價值、無意義的意思。作者的第一本書意味深長。它不僅表明第一

篇二:初二語文上教案集

初二語文上教案集

1、《新聞兩則》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新聞兩則

●教學目標

把握課文中的人物、事件,認識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並從中獲得有益啓示。

瞭解新聞特點,複習記敘文六要素知識。

綜合運用默讀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從文體上抓住新聞的特點,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主題,從遣詞造句上體會

準確精練的語言。

●課前準備

預習生字詞,查閱有關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的資料。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報道瞭解放戰爭中渡江戰役的勝利戰況。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空前的奇觀,千里江面上萬船齊發,人民解放軍冒着炮火奮勇挺進,衝破敵陣,橫渡長江。親自撰寫了這則新聞,給全軍戰士和全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今天讀來依然令人迴腸蕩氣。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瞭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鬥志。

(學習這兩則新聞不僅要抓住戰爭的主題,也要抓住新聞的特點)

教學過程:

整體感知

教師板書課題,出示學習目標。

教師檢查預習字詞情況,佈置思考題:

快速默讀課文,用簡明的語言說說新聞報道了什麼內容。

再讀課文,理清記敘的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指出記敘的六要素也是新聞的要素)

精讀課文(可分讀、齊讀),具體說說新聞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報道渡江情況的?按什麼順 序報道,爲什麼?

學生讀課文後,分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三個思考題分別針對新聞結構的三部分:標題、導語、主體)

教師導學

(討論了以上三個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要想迅速瞭解新聞的主要內容,就要看標題。要比較詳細地瞭解新聞的內容,就要 看導語。要更爲細緻地瞭解新聞的內容,就要看主體。

新聞的要素也是記敘的要素,只要把記敘的六個要素變成六個問題,閱讀的時候注 意這六點,養成留意要素的習慣,再讀其他敘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內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師佈置思考題:

閱讀這則新聞後,你以爲新聞具有怎樣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

學生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討論後明確:

新聞的作用,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

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要求學生快速默讀第二則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瞭解新聞內容。再

讓學生運用前面所學的新聞知識學習第二則新聞,並提出思考題。

默讀第二則新聞,理清記敘的六要素。

運用所學的新聞知識具體分析第二則新聞,並說說兩則新聞在寫法上有哪些不同之處?

品味兩則新聞語言的特點,完成課後練習三。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學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師

就給予鼓勵。

教師小結

《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

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學習這兩則新聞,使我們瞭解了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後的生活中去,用心體

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佈置作業

完成練習冊相關作業

2 、《蘆花蕩》

○課型:教讀研討課

○課時分配:兩課時

○教學目標:1. 感知老頭子的英雄性格;

2.體味這個英雄故事傳奇色彩;

3.領悟文中景物描寫的妙處。

○預習提綱:通讀課文,課前查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

思考課後練習,寫出發言提綱。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導入:同學們,在那戰火紛飛的抗日戰爭時期,發生了許許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講應該是養老的年齡,課時他卻能神出鬼沒,無數次通過鬼子的封鎖線,保證了蘆葦塘中部隊的物質供應,保證了部隊的戰鬥力,他能夠手無寸鐵,把十幾個鬼子打得頭破血流。的確是一個富於傳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現代小說家孫犁寫的一篇小說《蘆花蕩》,去感悟這個傳奇故事吧。

○早讀課同學們對課文進行了朗讀,大家預習得怎麼樣?還有那些生字詞需要幫助的嗎?(學生提出,教師解決)

○作者介紹:孫犁,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河北安平縣人。1913年4月6日生。(其他情況見教師用書P15-16頁適當介紹)

○指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感悟老頭子的英雄性格:強烈的愛國抗日熱情,老當益壯的氣概;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智勇雙全的英雄行爲;過於自信自尊。(引導學生找出相關詞語進行賞析,也可參見教師用書P11頁)

感悟中國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引導學生探究以下幾個關鍵問題:(學生先討論,教師根據情況點撥與指導)

1.課文中哪些內容表現了老頭子“過於自信和自尊”的性格?這句話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老頭子“過於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課文中貫穿始終。他對葦塘裏的負責同志說:

“你什麼也靠給我,我什麼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這句話充分表現他“過於自信和自尊”。

“過於自信和自尊”這句話點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這句話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過分、自尊過分的意思。全文情節,老英雄的全部功過,都是由這一點生髮出來的。

2.人物描寫藝術探究:這篇小說怎樣渲染老英雄的傳奇色彩?

先是用女孩的懷疑來反襯。這裏有一段對話描寫,老頭子說“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後來又說“等到

天明,你們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卻一再表示懷疑,先是沒有答話,以爲老頭子不過發發狠,說說罷了,再用小女孩的話表懷疑:“你這麼大年紀了,還能打仗?”寫懷疑有襯托作用,顯出了老頭子英雄行爲之奇。

3.敵人嚴密監視着葦塘,然而,“每到傍晚,葦塘裏的歌聲還是那麼響”,這響亮的歌聲喚起你怎樣的聯想和想像?你還能想到其他文藝作品中的戰鬥歌聲嗎?

提示:可由歌聲想像戰士的情緒,想像戰士和部隊的方方面面。具體地說,有老英雄不斷送來柴米油鹽,保障有力,給養充足,戰士們身強力壯,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時候,戰士們放聲歌唱起來。歌聲是對敵人的沉重打擊。

聯想其他文藝作品中的戰鬥歌聲,可以回憶課內外讀過的文藝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把文中景物描寫的句子抄出來,仔細品味,細心揣摩,在仿寫幾句家鄉的景物。

3、蠟燭

課型:新授

課時:2

知識目標:1、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2、體會本文真摯感人的語言。

能力目標:透過行爲領悟人性的本質。

教育目標:讓學生體會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點難點:體會真情,領悟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策略和方法:朗讀法、引導法。

一、導入。

記得上學期的目標上有一篇課外閱讀:講的是一隊德國兵到一個被佔領地的一個農家去,那農家的妻子正是個地下黨。??誰能把這個故事講下去?

(學生講的實在很精彩。)

同樣的蠟燭,在不同的情況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這一課中的蠟燭將起着怎樣的作用?

二、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及背景。

2、學習了這麼多篇課文,我們已有了這樣的常識,一打眼兒就能知道這篇文章是讚美什麼或講述什麼的,那麼這篇課文呢?

主旨:一首讚美詩。一曲頌歌。讚美反法西斯同盟國各國戰鬥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3、我們今天,不是討論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環境危險,炮火連天——想到老婦人不顧生死。

2)、年老體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婦人力量的源泉。

3)、保護遺體——想到老婦人對烈士的感情。

4)、燭光閃爍——想到老婦人奉獻的精神。

(這個問題如果不先給出一個例子,學生是很摸不着頭腦的。)

4、那麼,這裏的燭光,又有什麼特殊的象徵意義?

1)、紅軍烈士生命之光。

2)、寄託着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

3)、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象徵。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難一難我了!

1)、最後兩句話是什麼意思?

結尾兩句話謳歌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種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學很聰明,就拿課後題問我。所以,順便給他們處理課後練習了。

3)、課後練習二。

4)、課後練習三。

6、那麼誰來總結一下老婦人的形象?

(說的很多很雜,但都沒有條理性。)

1)、老婦人飽受德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

2)、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他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

3)、他爲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

4)、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爲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並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7、這是一篇戰地通訊,但是其中主要是記敘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嗎?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覺得要是在開頭問會更好。)

8、你還能舉出像老婦人這樣的例子嗎?

4《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學案例分析

▲教學過程

一.快速閱讀測試

包括課文及註釋約1400字,3分鐘內讀完(根據中學生速讀標準500字/分鐘而定),要求看得快,記得準。

1. 雨果是哪國作家,代表作品有哪些?

(法國,《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九三年》)

2. 雨果提及藝術有哪兩種來源,分別產生哪兩種藝術?

(一是理想,產生歐洲藝術;一是幻想,產生東方藝術)

3.各國藝術都有其代表建築,如:希臘有

4.雨果評價圓明園的一個關鍵詞.(奇蹟)

5.按照雨果的描繪,圓明園中有哪些物品?

(大理石,玉石,青銅,瓷器,異獸,花園,水池,噴泉,成羣的天鵝、朱鷺、孔雀等,答出四樣即可過關)

6.雨果認爲圓明園是爲誰而建?爲什麼?

(爲了各國人民;因爲“歲月創造的一切都是屬於人類的”)

7. 兩個“強盜”指誰?當時兩國統治者分別是誰?

(英國和法國侵略者;維多利亞女王和拿破崙三世)

8.英法聯燒圓明園的罪魁禍首是誰?(小額爾金)

9. 兩個“強盜”在圓明園犯下了哪些罪行?

(洗劫,放火,行竊。)

10. 雨果批判所有英國人與法國人嗎?

(不是,“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於人者的過錯”。或答“政府有時會是強盜,而人民永遠不會是強盜”亦可算對。)

二.感性認知圓明園。

我以爲我可以忘記

只要我不回過頭來

我以爲我可以當作什麼都不曾發生

只要我不翻開昨天的日記

然而你總在我的夢中出現

喚醒我的心中對你

不能忘卻的思念

5 、《親愛的爸爸媽媽》

一、課前準備

1、熟讀課文,疏通字詞。

2、查找有關納粹暴行的資料。

二、導入新課

課題《親愛的爸爸媽媽》所包

含的動人感情。

三、出示目標

1、領會文章的主題。

2、體會議論和描寫的作用,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

3、熱愛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四、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概括課文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 2、文章表達的主題是什麼?五、合作探究

閱讀課文,找出最令你感動的語句,並說說你的理解。六、研讀賞析

課文中有不少意味深長的'描寫和議論,說說它們的含義和作用:1、悽風。苦雨。天昏。地暗。

2、“他們殺孩子、老師、工人、工匠、小店老闆、鞋匠??全是純樸勤勞的普通市民。”

3、歷史、現實,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麗、真實而荒謬的畫面。

七、拓展延伸閱讀課文第三部分,回答問題:

1、對於當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態度和表現有何不同?

2、你對這兩位作家的行爲是如何評價的?請以“歷史告訴我們”爲題作文,說說你學完本文後的感想。

6、阿長與《山海經》(教師中心稿)

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2.瞭解課文的記敘線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瞭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瞭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教學方法:

本文篇幅較長,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把握住課文內容,然後再着重研讀長媽媽爲“我”買《山海經卜事,分析課文時切忌面面俱到,一定要突出教學重 點,做到納舉目張。

課時安排: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複習舊知,導入本課。

在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裏,魯迅除寫了自己的老師壽鏡吾先生之外,還寫到了一個人,這個人是誰呢?對,是長媽媽,她講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祕莫測,給百草園蒙上一層神祕的面紗。那麼,長媽媽是萬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一起來看課文。板書標題、作者,指定學生簡介作者。

二、檢查預習。

三、認真閱讀課文,看看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重點寫的是什麼。

文章先介紹了人們對長媽媽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和她外形的特點,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如寫她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睡覺愛擺“大”字等;接着寫她懂得的許多“我聽不耐煩”的規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說“老掉了”等;最後寫了長媽媽爲“我”買《山海經》的事,而且敘述得很詳細,是課文記敘的重點。

思考:課文對哪些內容詳寫?哪些內容寫得比較簡單?爲什麼這樣安排?

明確:略寫了阿長的稱呼的來歷、“切切察察”的毛病、擺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討厭的種種規矩、“長毛”的往事,詳寫了爲“我”買《山海經》一事。略寫的那些內容能使人對長媽媽有個初步瞭解,她的外形特徵,真實地反映長媽媽的一些毛病,但這些並不能削弱對阿長媽媽的敬意,而詳寫買《山海經卜事,卻令人對長媽媽刮目相看,在作者看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卻能夠做成功”,我們可以想到幼小的魯迅對長媽媽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第二課時:

一、複習提問:長媽媽給人的初步印象是什麼?(指名回答)

長媽媽喜歡饒舌多事、不拘小節。那麼,長媽媽還具有哪些性格特徵呢?

二、學習新課。

(-)分角色朗讀6-17自然段。

思考:長媽媽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煩的規矩?從對這些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

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1.元旦除夕哈福橘,說是吃了它,一年到頭,順順溜溜??

文中描寫了長媽媽塞給“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樣描寫的?她的這一舉動寄託了她怎樣

的願望?

明確:文中寫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將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搖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態躍然紙上。而當“我”說:“阿媽,,恭喜??”之後,“她於是十分歡喜似的,笑將起來,同時將一點冰冷的東西,塞在我的嘴裏。”欣喜之態溢於言表。作者雖然認爲這是“元旦闢頭的磨難”,但正是這“磨難”中,寄託着長媽媽怎樣善良真誠的願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頭,順順流流”,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爲並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裏”。

2.說人死了必須說“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裏,不應該走進去;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揀起來,最好是吃下去;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鑽過去的??。從對這些煩瑣的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是關心愛護“我”的,不然她也不會這樣“切切察察”、不厭其煩地告誡“我”。

3.作者還用詼諧的筆墨敘述長媽媽講“長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時,又使人看到了長媽媽的無知、淳樸。這在一個孩子的眼中,她有“偉大的神力”,從此對於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

然而,最讓“我”對她產生敬意的是什麼呢?

(二)齊讀第18----28自然段。

這裏,作者詳細敘述了長媽媽爲“我”買《山海經》的經過。指名學生複述買書的起因、經過、結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遠房的叔祖那裏看到過,後來一直渴慕着繪圖的《山海經》。可遠房叔祖那兒已無處可尋,買吧,又沒有好機會。因此,“我”對《山海經》一直念念不忘

經過:阿長向“我”問《山海經》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後的四五天,她將《山海經》給“我”買來了。 結果:“我”深受感動,從而不由得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