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臺階》教學設計兩篇(優秀篇)大綱

《臺階》教學設計兩篇(優秀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6W 次

  《臺階》教學設計第一篇

  教材分析:

《臺階》教學設計兩篇(優秀篇)

《臺階》是李森祥的一篇小說,通過描寫父親終年辛苦,積銖累寸,準備了大半輩子,終於建成了一棟有九級臺階的新屋。而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體也垮了。反映出父親那輩農民爲提高地位,贏得尊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同時也讚美了父親吃苦耐勞、拼命硬幹、堅忍不拔的精神,表達了億萬農民渴望提高生產力、結束農村經濟落後狀況的心聲,迴盪着時代召喚的主旋律。

 教學設想:

指導學生自讀本文,要抓住“怎麼了呢,父親老了。”句中句號的使用,因爲我覺得這句話是這篇文章的魂,通過“整體感知——細讀——重點研讀”的形式感悟、探究“父親”形象的意蘊,理解作者的情感,最後一句話使用句號的內涵。教學中更不能忽視的是“人文性”,要引導學生聯繫實際談談自己的感受,加深理解。當然,教師“情”的投入也相當重要,教師的語言富有感召力,與學生的互動才能更有成效,效果才能更好。

 教學目標:

1.能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概括故事情節,把握父親形象的特點;

2.能抓住關鍵語句中的標點符號,體會文中兒子對父親的感情;

3.感受父親性格中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培養對待人生的積極健康的心態,培養學生熱愛父親、尊重父親的感情。

 教學重點:

把握故事內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把握文中最後一句使用句號的深層含義和作品中所體現的現實意義。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課文,通過自己查詞典,掃除字詞障礙,初步把握小說情節和感受人物形象;感受現實生活中農民的生活,特別是老一輩農民的生活。

(說明:由於這篇小說即便是短篇,然而它對於八年級的初中生而言,仍然顯得比較長和難以把握,因此教師教學本課時,預習任務的安排,顯得尤其關鍵和必要了。)

 教學過程:

一、師生對話導入

師:我們班同學中有沒有最近在鄉下造新房子的?

生:有。

師:那你們家在造新房子的時候,你爸爸比較看重什麼,也就是說什麼地方造的很特別,爲什麼?

生:(學生根據自家的情況談)。

師:今天我們也要來學習一篇有關農村造新屋的文章,這篇文章中父親在造新屋的時候,把造那部分看得特別重呢?

生:造臺階。

師:對,那我們就一起進入文章去看看這位父親是怎樣造新屋的吧!(教師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我們同學在課前已經預習這篇文章吧,相信我們同學已經作了充分的準備,爲了更充分一點,你們可以再用三分鐘的時間迅速瀏覽課文,我這裏有三個問題,想了解一下同學們對臺階的整體把握情況。(目的是讓學生整體把握文中內容。)

閱讀要點:a、父親爲什麼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b、父親是怎樣造起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的?

c、新屋造好後,父親怎麼樣?(要求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教師根據以上三個問題總結明確:父親覺得自家的臺階低,望着別人家的高高的臺階,羨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願,也要造一棟高臺階的新屋,於是終年辛勞,準備了大半輩子,終於造成了有九級臺階的新屋,新屋造好後,父親卻老了。(比較細緻、深入、全面地把握課文內容,爲分析人物形象,做全面準備。)(說明:整體性閱讀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初讀課文,迅速把握文章的故事情節,對文章的故事情節有一個初步而完整的印象。不僅如此,學生通過整體性閱讀,還會對文中的人物——父親,有一個初步的瞭解。)

2那麼父親爲什麼一定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在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

 三、細讀課文。用五分鐘細讀課文(注:在這一環節中要滲透“淌汗、揩、嘎嘎、尷尬、躥上、硌了一下”等詞的音形義的講解),思考:

1、細讀課文,分析父親的形象。小說就是通過造臺階的過程的描述來刻畫父親的形象。

請以“父親是一個_____的人,表現在_______(可以是概括敘述,也可以是文本中最讓你感動的語言或最能表現父親個性的細節)”爲話題仿例填空

如•父親是一個堅強的人

•父親是一個要強的人

•父親是一個樸實的人

•父親是一個勤勞的人

•父親還是一個傳統的任勞任怨的農民(等)

……淳樸、謙卑、有理想、敢於拼搏、不怕吃苦、堅韌不拔、渴望得到尊重等等

2、揣摩語言,品味細節。找出最令你感動的賞析。

總:父親是一個非常要強的農民,他有理想,不甘人後,他要自立於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長遠的生活目標,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父親又是一個老實厚道的農民,他用誠實的勞動興家立業,不怕千辛萬苦。同時,父親身上有着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當九級臺階砌好後,他卻不好意思坐上去

(在上述“分析父親”的基礎上,這樣的問題,學生幾乎可以順口就可以回答出來;我們不必求答案的標準統一,能自圓其說,合情合理即可。

( 說明:突破性閱讀的目的是讓學生細讀文章,通過對文章的語言的揣摩,細節的品味來突破文章的重點:理解父親的形象。在這個環節主要是通過自主閱讀、思考,合作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很好地把握、理解父親的形象。這個環節一定要做到在前面整體性閱讀的基礎上,對文章的內容和人物更深的理解。)

 四、重點研讀(目的:這一個環節主要是難點問題突破)

1、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新屋造好了父親卻老了,但是這裏的“老了”有什麼含義呢?

2、這篇文章是以兒子“我”的視角來寫父親的,這其中又包含了“我”對父親怎樣的感情呢?

3、重點朗讀文章的最後一段,思考:文中的兒子是飽含着感情來刻畫父親的,結尾段落,如果叫我們同學來寫,你們會用什麼標點符號,並說明理由?(教師引導學生讀出句號深處的感情。)

總:通過分析我們知道父親老了,這裏的“老”,不僅僅是指父親年事已高身體受傷無法再操持農活,還是指兒子感受到父親心靈世界的“老化”——父親不但失去了健康的身體,也同時失去了奮鬥目標。身體的老朽固然可悲,追求的喪失更讓人心痛。但兒子之痛還更在於他幾乎是眼睜睜地看着父親爲了造屋而耗盡了一生的精力,他在父親身體和心靈都迅速衰老的殘酷現實面前無能無力。因此這最後似乎是不經意的一聲感嘆,其實是作者最無奈最沉重的一句呻吟。作者不是見慣不驚,而是見慣“無法”驚,還有什麼能比清醒地無能爲力地面對困境更讓人扼腕心疼呢?這個貌似波瀾不驚的'句號,更能於平淡而冷靜的語境中凸現出震撼人心的悲涼。一個句號,悲涼地道出了當時中國農民再勤勞善良也無法徹底改變命運得到幸福的殘酷現實。小說中的父親是如此,無數中國農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補充當時的農村經濟發展的狀況)

4、如果文中這位父親是你的父親,你還想對他說什麼?

 五、課堂小結

通過學習《臺階》我們知道了,文中的父親是一位偉大而可敬的父親,因爲他在一無所有的背景下用雙手創造了自己的家園——這既是他的物質家園,也是他的精神家園。父親當然不會意識到,正是這樣的精神,艱難地推動着社會的發展。父親的一生是典型的中國農民奮鬥不止的一生,他的生命是卑微的,但絕不是失敗的。以父親爲代表的這些一無所有但依舊艱苦創業的草根階層,正是中國的筋骨和脊樑,中華民族也正是在這種堅韌精神的支撐下才繁衍不息的。我們要學習父親的創業精神,更要思考父親以及中國農民的命運問題。(聯繫現實,現在的農民依舊很苦,不過現在國家對農民關注的越來越多。)

 六、由同學推薦一位朗誦水平好的同學來有感情地朗誦《寫給父親》:都說風/能讓石頭吹裂/都說雨/能將鋼鐵鏽蝕/都說歲月/能把你的脊樑壓彎/惟有你的意志/百折不撓/千磨不變/挑起全家老小/一生的重量。

 七、佈置作業

1、完成作業本上相關的練習。

2、課外學唱一首讚美父親的歌。

  八、課後反思

導語設計得不符合當時班級的特點,對話式的導語,學生不給予配合也就沒有實用性,因此在上課時,前面的導語多花了三分鐘,導致後面的環節時間來不及。其次是我的語言不夠簡潔,直接原因也是導語沒設計好,當然也有我自身的原因,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還要不斷地錘鍊自己的教學語言。還有第五個環節在聯繫當時和現在的實際時,我在課件中用三幅關注三農的圖片,這樣以來就沖淡了語文課的宗旨,語文課應上出語文味,稍微偏差一點就上成了思想政治課,這可能也是我自己在不經意間範的錯誤。

  《臺階》教學設計第二篇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課文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2、能力目標:讓學生從文章中聯繫實際感悟其中的真情。

3、德育目標:學習父親性格中的艱苦創業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教學重點:把握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父親性格的核心

 教材內容分析:

《臺階》是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三篇課文,以農民的兒子作爲敘事者,敘述父親爲蓋新屋而拼命苦幹的一生,表現農民艱難困苦的生存狀態和他們爲改變現狀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憐憫雙重感情色彩。

 教學對象的分析:

初二學生理解能力比初一能力有所提高,在初一記敘文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

 教學方法:朗讀、討論、點撥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工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學過朱自清的《背影》,寫的是父愛,父親身上的慈愛和堅強、艱苦和努力、困頓和掙扎都凝聚在這淚水模糊的晶瑩淚光中的背影上,父愛是世上最無私、最深沉的愛,表達是這麼簡單,沒有做作,沒有張揚,有的只是極其普通而又撼人心魄的細節。今天再來學習一篇謳歌父親的文章,讓我們一起走向《臺階》,走近文中的這位父親。

  二、板書課題,出示目標

  三、整體感悟

1、出示速讀要領:要默讀,不出聲。

2、思考以下問題:

(1)本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試用一句話來概括。

(父親用畢生精力造起了一棟有九級臺階的新屋)

(2)父親爲什麼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造新屋,當然是爲了改善居住條件,每個建築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說,父親對臺階的要求,也就是對地位的要求。父親想有地位而沒有地位,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願造臺階)

  四、研讀賞析

1、教師導學

以上是對文章的整體感知。對一篇文章,除了整體駕馭之外,更重要的是對一些精彩的內容進行研讀。通過吃苦耐勞具體的研讀,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更貼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主探究

請大家找出最讓你感動的刻畫父親的語句,有感情地讀一讀,說說讓你感動的原因。

請大家依據這種形式,談談你對文中細節刻畫的認識。

3、合作探究

4、全班交流

“我”的父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窮爸爸”,但是他卻能夠艱苦創業,不惜用畢生精力去鑄就一個象徵着他的尊嚴和夢想的高臺階。所以我們說……

以“父親是一位……的人”說話。

 五、拓展延伸

父親一輩子艱苦創業,所得的結果只不過是一間普通的房屋,只不過臺階高些罷了。父親這樣做究竟值不值得?

 六、欣賞歌曲《我的老父親》

畫面中有父親的許多形象,聯繫生活,你是否也有這樣難忘的時刻?

  七、佈置作業

寫一篇日記:《父親》

  八、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我從小說的文體出發,安排了三個板塊的教學。

第一板塊“抓關鍵詞句,理讀故事”。嚴謹的文學作品,作者非常注意內容的前後聯繫,段與段的過度,思路異常清晰,但我們的學生卻往往忽略前後有關聯的詞句,從而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路。教學中,剛好兩位同學的意見有了分歧,其實,他們的分歧,也正是班上同學的困惑之處,因而,我引領學生抓關鍵詞句,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思路理清了,學生對文本也就有了整體的感知和把握。閱讀中,還要讓學生儘可能地習得寫作方法,我想抓關鍵詞句,理作者思路,這一環節的教學設計,也許能啓發學生今後在寫作中,也要注意前後句子的聯繫,段和段的銜接。

由理讀故事第一板塊中父親和臺階的關係,很自然地帶出了第二板塊“抓細節描寫,析人物形象”的教學。這一板塊的教學,我遵循先感性、後理性,教師引路、學生自主的教學理念加以設計。應該說,這一板塊的教學設計還是比較科學、合理的,學生的交流比較精彩,在感性——理性——感性——理性的螺旋式上升中,學生對細節描寫理解的比較到位,第二天作業的反饋也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應該說,這一板塊的設計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在完成了“寫了什麼”“怎樣寫的”這兩個板塊的教學後,我引導學生進入第三個板塊“讀懂主旨、讀出自己”的教學中。在這一板塊的教學中,我始終扣住關鍵詞“父親”“臺階”,始終引導學生從文本出發,讀懂父親,讀懂臺階的含義。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是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師確實要重視,但這一目標的實現也應在文本的解讀、把握中加以體現,對農民的關注、尤其是對農民精神世界的關注,在這一板塊的教學中,學生已經模模糊糊地意識到了,它只需要教師點一下即可,因而,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問題“作者爲什麼要寫這篇小說?編者爲何又要編選這篇小說呢”,想以此來推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向更高的層次發展。

整節課的教學中,我始終不忘學法的指導,從抓關鍵詞句、理讀情節到對細節描寫的總結,從整個一節課的學法總結到作業的佈置,我的目標很清楚,那就是真正教會學生閱讀小說、主要是閱讀短篇小說的方法,應該說,整節課的教學思路清晰,過程流暢,師生互動較好。

當然,一節課下來後,本人也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和遺憾。如,這麼長的一篇小說,如何在一節課中,即能讓學生有一整體感,又要在某一點上講深講透;又如,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該如何體現學生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