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名人故事 > 小學生名人故事(15篇)

小學生名人故事(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1W 次

小學生名人故事1

一天,我買了一本《名人的故事》。這本書的作者是徐克。

小學生名人故事(15篇)

我先讀了一篇《能工巧匠魯班》。這篇故事告訴我們不管是做什麼事情,只要認真努力去做,就一定會成功的。

然後我又讀了一篇《科學家錢偉長》。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要艱苦努力地去做一件事,不管有多麼艱辛,都是會成功的。

我想“只要不斷地努力,不管有多麼地艱辛,都是可以成功的”。

小學生名人故事2

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裏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他常爲此事發愁。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牆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牀一看,原來是牆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匡衡看後,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把鑿子,將牆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着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後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牆壁,藉着鄰居的燭光讀書。由於他從小勤奮好學,後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家。

小學生名人故事3

上星期天,我讀了一本名叫《100位名人成才故事》的書,讀完以後,每個故事的主人公讓我深受感動。

這本書描述了每位主人公的家庭環境,家庭的影響和教育,如何努力學習,怎樣克服困難,怎樣聰明早慧,又是如何走上成功的道路,每個人的故事都是那麼生動有趣,成長道路卻崎嶇不平。他們的事蹟閃閃發光,是我學習的榜樣。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少年學畫的鄭燮》。

鄭燮,號板橋,是我國清代著名的畫家,文學家,他自幼喪母,和父親相依如命。家裏生活特別困難,父親送他到私塾讀書,他特別聰明,勤奮好學。

他喜歡畫竹子,爲了畫竹子,他特意在自家窗前栽了幾叢竹子,讓白天的日光和夜晚的月光把竹影投射到窗紙上,然後對着窗上的竹影畫畫。由於他的勤奮刻苦,所以他畫的竹子被稱爲清代一絕。

我從小也酷愛畫畫,看完這本書以後,我一定要向他學習,學習他刻苦勤奮,孜孜不倦的精神!我也希望將來有一天,我會用我手中的畫筆,畫遍祖國的大好河山,回報感恩一切幫助過我的人和需要我幫助的人。

小學生名人故事4

紹興是個人傑地靈的地方,這裏名人輩出。手捧《紹興名人故事》,內心涌出一股暖流。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書本,一個熟悉的名字映入我眼簾――大禹。

大禹治水十三年,三次從家門口路過卻都沒有進去。但非大禹無情,因爲如果他進了家門,被妻子和孩子的私情牽掛,這樣的話老百姓將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水將永遠治不好,所以他才硬着心腸不進家門看望自己的妻兒。

在這十三年中,大禹吃苦受累,他穿着草鞋,兩條腿長期陷在淤泥中,汗毛也磨光了,手腳上都長滿了老繭,但他從來不喊苦;他把風吹過當做梳頭,淋了大雨當做洗髮,但還不停得治水。治平洪水後,得到了天下之民的衷心擁戴。

治水英雄大禹,他公而忘私的品德,成爲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

在我們生活中也有像大禹這因公而忘私的事情:有一次在出黑板報時,同學們都走光了,只有李媛留下來出黑板報。把字認真得寫好,等到傍晚回家鈴聲響時她也沒回家,就連她媽媽來接她回家也沒有走。我們勸她回家別讓她媽媽等太長時間,她好像沒聽到似的,繼續工作。直到字全寫好時她才高興地回家了。

“公而忘私”是一種美德,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前輩們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我們一定要把它們發揚光大。

小學生名人故事5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目標是前進的動力。

美國西點軍校的教材裏,編入了這樣一個故事:在一支雪域遠征軍中,戰士們的眼睛不知疲倦地搜索世界,卻找不到任何一個可使目光停留的落點而使眼睛因過度緊張而失明,這支軍隊也喪失了戰鬥力。這是一個讓人難過的故事,但他至少告訴我們:盲目地前進,沒有目標其實和不前進沒有太大的差別。

人生何嘗不是這樣?沒有目標的人只能閉上雙眼,捂住耳朵,企圖忽略別人的進步,然後現自我安慰的說,自己也在前進。這豈不是又一個現代版的套中人——別里科夫?在自然界,溫暖如春的'面方水澤是遷徙的候鳥心中的勝地,氣爽怡人落盡鉛華的秋則是酷熱的夏隱忍餘熱的期望。

在故事裏,遠渡重洋的哥倫布懷着涉足東方神土的心願發現了美洲新大陸;神話小說《西遊記》中的師徒四人則是爲了獲取真經而經歷九九八十一難。

然而事物都是兩面性的,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目標未必能稱職地引領你的前進。

有一位哲學博士在田邊沉思,發現水田當中新插的秧苗竟排列的無比整齊,好像用尺丈量過一般,他不禁好奇地問田中工作的老農是如何辦到的,老農忙着插秧,頭也不擡地回答,要他自己取一把秧苗插插看。博士捲起褲角,很快的插完了一排秧苗,結果竟是參差不齊,他再次請教老農,老農告訴他,在彎腰插秧的同時,眼光要盯住一樣東西,朝那個目標前進,即可插出一列漂亮的秧苗,博士依言而行。不料這次竟插出了一道彎曲的弧線,劃過了半個水田,他又虛心地請教老農,老農不耐煩地問他:“您的眼光是否盯着一個東西?“博士答道:“有啊,我盯住那正吃草的水牛啊,那可是一個目標呀!老農說:“水牛那麼大,而且邊走過吃草,你把他當作目標,合適嗎?博士恍然大悟。

成功的果實,如同田裏的秧苗,年輕的朋友們,你願意擁有一個縱橫整齊的漂亮的結果,還是一個參差不齊的結果呢?早自習背一課單詞可以是我們的目標,一節課聽懂例題,能夠處理作業可以是我們的目標;一次比賽中由預賽進入複賽可以是我們暫時的目標;一次考試比上次進步五名可以是我們的目標;考入清華、北大是目標,考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哪怕不是名校也可以是我們的目標。做名人、名家、名家、名流是目標,做一個敬業的老師、警察、醫生又何嘗不可?目標是茫茫戈壁的一片綠洲,是遠行者手中的羅盤,是黑夜裏若隱若現的明燈,是冰天雪地裏令你怦然心動的溫暖與勇氣

目標,是最遠又是最近的一個夢,他時刻們隨着你,同你分享歡樂,共擔憂愁;人因爲有了目標,生活纔有了意義。同學們,在你迷茫的時候,請記住目標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小學生名人故事6

寒假裏的第一天,媽媽就帶我去買書。我一走進書店,就看到一排排書架上擺放着整整齊齊的新書。哇!每本書都是錚亮錚亮的。我們精心挑選,買了很多有意義的書。整個寒假,我就是在“書海”中泡着長大了一歲。

有本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叫《中外名人故事》。書裏講了很多名人故事,關於:李四光、愛因斯坦、喬丹……李四光的故事讓我百看不厭,他的表現讓我好奇。李四的名字又叫李中奎。有一次在報名時,李中奎一不小心把姓名看成年齡,結果,李中奎就寫成了“十四”。當他着急的時候,把“十”改成了“李”,他讀完後,感覺讀不通。這時,他猛地擡起頭,看見“光被四表”四個字,馬上在“李四”的後面加了一個“光”。就這樣,“李四光”的這個名字代代相傳。

記得有一次,我在做數學時,把“7*7=49”寫成了“1*7=49”。我檢查讀了讀,感覺彆扭,讀不通順,就複習背“乘法口訣表”:“一一得一、一二得二……”當背到“七七四十九”的時候,我恍然大悟,敲着自己的小腦袋,自言自語地說:“木瓜腦袋,真笨!”說完,我拿起鉛筆,自信地在“I”上面加了“—”。這道題就解決了。

在平時學習生活中,我覺得我們要向李四光學習,多動腦多思考,做事要靈活應變。這樣,我們可能會取得令人驚喜的收穫。小腦袋動起來吧!

小學生名人故事7

周恩來小時候的故事

雞叫三遍過後,周家花園裏傳出了陣陣琅琅的讀書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讀着、讀着,周恩來很快就把這首詩背得滾瓜爛熟了。但他總覺得沒有透徹領會詩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來來到蔣媽媽家玩。吃飯的時候,他望着白花花的大米飯迫不及待的問道:“蔣媽媽,這大米飯是怎麼來的呢?”

蔣媽媽很喜歡周恩來好問的精神,就笑着告訴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渾身有一層硬硬的黃殼。它的一生要經過浸種催芽、田間育秧、移栽鋤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蟲、收割脫粒,一直到舂成大米。”

“啊,吃上這碗大米飯,可真不容易啊!”周恩來驚訝地說。

“是呀,這十多道關,也不知道要累壞多少種田人呢,這香噴噴的大米飯是種田人用血汗澆灌出來的。”蔣媽媽深有感觸地說。

蔣媽媽一番深刻的教誨,不僅加深了周恩來對詩意的理解,更激勵他勤奮學習。爲了過好習字關,他除了認真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外,還堅持每天練一百個大字。

有一天,周恩來隨陳媽媽到一個路途較遠的親戚家,回來時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風塵勞累,年幼的恩來已精疲力盡、呵欠連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堅持練完一百個大字再休息。陳媽媽見狀,心疼不過,勸道:“明天再寫吧!”

“不,媽媽,當天的事當天了!”周恩來說服了陳媽媽,連忙

把頭埋在一盆涼水裏,一下子把瞌睡蟲趕跑了,頭腦也清醒多了。

一百個字剛寫完,陳媽媽一把奪過周恩來的筆說:“這下子行了吧,快睡覺!” “不!”周恩來仔細看完墨汁未乾的一百個大字,皺着眉頭認真地說:“陳媽媽,你看這兩個字寫歪了。”

說着,周恩來白嫩的小手又揮起筆來,把那兩個字又寫了三遍,直到滿意這止。

小學生名人故事8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爲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爲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爲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小學生名人故事9

屈原洞中苦讀

這個故事講述了,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颳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裏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爲一位偉大詩人。

小學生名人故事10

嚴復的擔憂

1912年嚴復擔任北大校長之職,此時嚴復的中西文化比較觀走向成熟,開始進入自身反省階段,趨向對傳統文化的復歸。他擔憂中國喪失本民族的"國種特性",他認爲會"如魚之離水而處空,如蹩跛者之挾拐以行,如短於精神者之恃鴉1片爲發越,此謂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於這樣一種對中華民族前途與命運的憂慮,嚴復曾經試圖將北京大學的文科與經學合二爲一,完全用來治舊學,"用以保持吾國四五千載聖聖相傳之綱紀,彝倫道德文章於不墜"。這一行爲在當時稱得上用心良苦。

分析:嚴復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良苦用心在當時能有幾人明曉?愛國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我們不能只從一種角度、用一種眼光來看問題!

適用的作文:"看待事物的角度""目的與形式"

小學生名人故事11

蘇秦刺股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小學生名人故事12

自從我讀了這本《中外名人故事》書之後對我的影響很大,也讓我明白了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大人物。下面讓我一個一個介紹給你們聽吧!

張衡是我國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製圖學家、詩人。爲我國發明瞭許多東西如渾天儀、地動儀、指南針等現在我們談談他的經歷吧!張衡出生在河南省石橋鎮。他家很窮但他很小就勤奮好學,很早就聞名鄉里。

他十歲時就“能五經貫六藝”,他興趣很廣泛。張衡對天文也很感興趣,他努力探索天文奧祕,在這方面取得了成就。他當時發明出了一個地動儀,那個時期總是發生地震,當時皇上和百姓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徵兆,認爲是神造成的,可張衡最後他發明出了地動儀。

地動儀是用青銅做的,形狀像個酒,四周鑄着八條龍,龍頭伸向八個方向。每個龍嘴裏含着個小銅球,龍頭下面,蹲了個大蛤蟆,哪個地方發生了地震,朝着那個方向的龍嘴就會自動張開來,把銅球吐出來。銅球掉進蛤蟆嘴裏就發出聲來,這就是張衡的歷史,每一個人都有他的成就如祖沖之、沈括、李時珍……

這本書告訴我們,我們長大也要成爲有用之才報效祖國。

小學生名人故事13

著名作家梁實秋擅長演講,他的演講獨具風采,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師大任教期間,當時的校長劉真,常請名人到校演講。有一次,主講人因故遲到,在座的師生都等得很不耐煩。於是,劉真便請在座的梁實秋上臺給同學們講幾句話。梁實秋本不願充當這類角色,但校長有令,只好以一副無奈的表情,慢吞吞地說:"過去演京戲,往往在正戲上演之前,找一個二三流的角色,上臺來跳跳加官,以便讓後臺的主角有充分的時間準備。我現在就是奉命出來跳加官的。"話不尋常,引起全場鬨堂大笑,驅散了師生們的不快。

分析:幽默,流於俗套就成了無厘頭;而恰到好處的幽默,則是智慧的閃光,有着化腐朽爲神奇的力量。

適用的作文:"語言的妙用""幽默人生"

小學生名人故事14

聞雞起舞

東晉時,祖狄是一位傑出的民族英雄。他青年時代就胸懷爲國立功的大志。

他有個好朋友劉琨,也是一位抱負不凡的人。他們兩個同做"司州主簿"(司州,今河南洛陽一帶,主簿,掌管文書簿籍的官吏)時,對當時內憂外患的國家危局看法相同,共同懷着光復河山的報國之志,兩個人夜間同睡一牀,經常談論國家大事到深夜。

有一天半夜,忽然聽得雞啼。祖狄使用腳踢劉琨說:"你聽聽,這雞啼的聲音是多麼激越昂揚,它是在叫人奮發圖強啊!"於是,倆人便披衣起牀抽出寶劍,在雞啼聲中舞起劍來。 "聞雞起舞"的成語,就是由這個故事而來的。

小學生名人故事15

愛迪生小時侯的故事

愛迪生小時候就熱愛科學,凡事都愛尋根追底,都要動手試一試。有一次,他看到母雞在孵蛋,就好奇地問媽媽:“母雞爲什麼臥在蛋上不動呢?是不是生病了?”媽媽告訴他,這是在孵小雞,過一些日子,蛋殼裏就會鑽出雞寶寶來。”

聽了媽媽的話,愛迪生感到新奇極了,他想,母雞臥在雞蛋上就能孵出小雞來,

雞蛋是怎樣變成小雞的呢?人臥在上邊行不行?他決定試一試。愛迪生從家裏拿來幾個雞蛋,在鄰居家找了個僻靜的地方,他先搭好一個窩,在下邊鋪上柔軟的茅草,再把雞蛋擺好,然後就蹲坐在上邊,他要親眼看一看雞蛋是怎樣孵成小雞的。天快黑下來了,還不見愛迪生回家,家裏的人都非常着急,於是到處去找他。找來找去,纔在鄰居的後院找到了愛迪生。只見他坐在一個草窩上一動也不動,身上、頭上沾有不少草葉。家裏人見了,又生氣又好笑,問他:“你在這兒幹什麼呢?”“我在這兒孵蛋啊!小雞快要孵出來了。”“孵什麼蛋,快點出來!”爸爸大聲喝道。“母雞能孵蛋,我要看看怎樣孵出小雞來。”“不行,不行!快回家!”爸爸又喝斥道。

媽媽卻沒有責怪和取笑他,因爲她知道這孩子的性格,微笑着說:“人的體溫沒有雞的體溫高,你這樣孵是孵不出來的。”愛迪生雖然沒有孵出雞來,但是通過這次孵蛋活動增長了知識。還有一次,愛迪生看到鳥兒在天空中自由地飛翔,心想,鳥能飛,人爲什麼不能飛?能不能給人加上翅膀?他忽然又想到,氣球沒翅膀也能飛上天,那麼在人的身體裏充上氣行不行?於是全找來一種能產生氣體的藥粉,讓一個小夥伴喝了下去,看看他能不能像氣球一樣飛起來。可是過了一會兒,小夥伴肚子疼了起來,大聲哭喊,差點兒送了命。爲了這件事,爸爸狠狠揍了他一頓,還說不準他以後搞什麼實驗了。可是愛迪生還是不服氣,說:“我不做實驗,怎麼會知道人能不能飛起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