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短篇小學生成語故事15個

短篇小學生成語故事15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3W 次

成語是漢學精髓,但具有古韻的成語對於小學生來說在理解上還是有些難度的,不妨將成語故事化,通過故事的形式教導孩子學習成語瞭解成語!

短篇小學生成語故事15個

1、沆瀣一氣

唐僖宗時,有個叫崔沆的主考官,錄取了一個叫崔瀣的考生。由於兩人都姓崔,而他們的單名“沆”和“瀣”連在一起,又恰恰是表示夜間水氣的“沆瀣”兩字,於是有人就開玩笑說他們是“沆瀣一氣”。

沆瀣一氣:比喻彼此氣味相投。

2、不自量力

春秋時,弱小的息國與較大的鄭國相鄰。一次兩國發生爭執,息國國君不僅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反而出兵侵略鄭國,被鄭國軍隊打得大敗。當時有見識的人就認爲息國不僅無理,而且還“不量力”,是走在死亡的道路上。果然,沒有多久,息國就被楚國滅亡了。

不自量力:指不能正確估計自己的力量。

3、樂不思蜀

三國時,蜀主劉備死後,由昏庸無能的兒子劉禪繼位。後來蜀國滅亡,劉禪投降司馬昭後被帶到洛陽,一次,司馬昭請劉禪飲酒,席間讓人表演了一些蜀國的娛樂節目。當時跟隨劉禪投降的蜀國人看後都產生了亡國的傷感,唯獨劉禪嬉笑自如。後來司馬昭問他是否懷念故國劉禪卻回答說:“此間樂,不思蜀”。

樂不思蜀:比喻樂而忘本或樂而忘返。

4、從善如流

春秋時,楚國攻打鄭國,晉軍元帥欒書率軍前去救援。楚軍一見晉軍,就撤回去了。欒書於是轉而攻打依附楚國的蔡國。楚國急忙派出兩個縣的兵力,前來援救。這時,晉軍上下鬥志高昂,準備迎戰楚軍。只有知莊子、範文子、韓獻子三人勸欒書退兵,避開楚軍的鋒芒。欒書採納了他們的意見。後來晉軍趁楚軍回國之際,出兵攻克了蔡國。

從善如流:比喻樂於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

5、多難興邦

春秋時,楚靈王爲了稱霸,想與諸侯會盟,派椒舉前去邀請晉平公參加。晉平公想拒絕,司馬侯勸他去。晉平公說:“晉國地勢險要,戰馬多,而楚國又多災多難。我們完全用不着怕它。”他勸晉平公把眼光放遠點,同意楚靈王的邀請。“多難以固其國”後多作“多難興邦”。邦:國家。

多難興邦:指多經困難,反而可以促使上下團結奮鬥,使國家強盛起來。

6、買櫝還珠

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一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爲了生意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常精緻美觀,使盒子會發出一種香味,然後把珠寶裝在盒子裏面。

有一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緻又美觀,問明瞭價錢後,就買了一個,打開盒子,把裏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

7、守株待兔

從前有個農夫,有一天在地裏幹活的時候,突然看到一隻兔子撞到田邊的樹樁上死了,他什麼都不用做,白揀了一隻兔子吃,很高興。

從此,他就不再種田,幹農活了,天天坐到樹樁上等兔子,結果就餓死了。

寓意:不要把偶然的幸運,當成長久的依靠。

8、揠苗助長

從前宋國一個農夫擔心自己田裏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三天過去了,禾苗沒見動靜。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急忙奔到田裏,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對兒子說禾苗長高了一大截,兒子跑到田裏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寓意:做事做人不忍急於求成,最終適得其反!

9、天衣無縫

徐視其衣並無縫,翰問之,曰:‘天衣本非針線爲也。’前蜀·牛嶠《靈怪錄·郭翰》。神話傳說,仙女的衣服沒有衣縫。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麼毛病。

傳說古代太原人郭翰在夏夜裏乘涼,見一個仙女從天上下來,她身穿白衣,美麗絕倫。她告訴他她名叫織女。郭翰仔細欣賞織女的衣裳渾然一體,竟看不出一絲線縫,好奇問織女。織女答道:“天衣本非針線爲也。”

10、解衣衣人

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衆,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手下的韓信因得不到重用就投靠劉邦。劉邦認爲韓信是一個很好的人才,就把他的衣服送給韓信,還給韓信送去精美的食物、兵馬。韓信帶兵滅掉齊國。項羽派武涉去勸韓信自立爲王,被韓信拒絕。

11、一衣帶水

我爲百姓父母,豈可一衣帶水不拯之乎?《南史·陳後主紀》。

釋義:一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指雖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離不遠,不足以成爲交往的阻礙。

公元581年,楊堅取代北周稱帝,建立了隋朝,稱隋文帝,統一北方後,面對長江以南的陳朝就想統一全國,他經常對手下人說:“我是老百姓的父母,難道因爲像衣帶似的長江就能擋住我去拯救那裏的老百姓嗎?”於是出兵渡江滅掉陳朝。

12、不共戴天

父之仇,弗與共戴天。《禮記·曲禮上》。

釋義——戴:加在頭上或用頭頂着。不願和仇敵在一個天底下並存。形容仇恨極深。

公元1138年,金國派使者要挾南宋皇帝遞降書順表,宋高宗、秦檜貪生怕死,準備降金。大臣胡銓寫《戊午上高宗封事》表示反對:“誓與秦檜等人不共戴天,希望斬下他的人頭懸掛城門示衆,然後誅殺金國使者。否則自己將蹈東海而死。”

13、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爲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裏。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14、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

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裏。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15、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幹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鬥,終於成爲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