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語文《跳水》教學反思(精選14篇)

語文《跳水》教學反思(精選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5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語文《跳水》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跳水》教學反思(精選14篇)

語文《跳水》教學反思 篇1

這篇課文情節緊張、驚險,描寫生動。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抓住“情況危急”和“急中生智”兩點內容來學習.。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動力。教師在上課伊始,首先要抓住學生的心,讓學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怎樣才能抓住學生的心呢?這就要靠教師新穎的導入了。在這節課中,我是這樣導入的:20xx年,奧運會將在我國北京隆重舉辦,跳水是奧運會上的一個非常精彩的比賽項目。我國奧運健兒田亮、郭晶晶等跳水運動員曾多次爲國爭光。今天,我們所學的《跳水》一文比一般的跳水運動還要驚險。學生聽了老師的導入語,就很想知道本文到底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怎樣驚險的故事,從情感上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課的教學我並不是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師激趣導入後,讓學生觀看全文的視頻朗讀並說說印象最深的部分,從而直奔重點段的學習(456自然段)。

在學習45自然段時,出示這兩個自然段的內容,讓學生通過反覆研讀理解重點的語句。如抓住“逗鉤掛”動詞,理解反映孩子危險處境的句子。並把這些重點的詞語、句子以動畫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加深印象。.

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我重視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如課上進行拓展思維練習:還有什麼解救孩子的辦法?船長逼孩子跳水時是怎麼想的?設置了情境表演:孩子被救上來以後,船長、水手和孩子都會說些什麼?本環節的教學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讓兩個小組的同學上臺表演。同學們演得很投入,完全沉浸在當時的情境中,其他同學看了他們的表演過後。瞭解到了船長是一個機智、辦事很果斷的人,也明白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一些爲人處事的道理。

在教學前,教師一定要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自己的教學過程。這樣我們的教學纔會收到意不到的效果。

語文《跳水》教學反思 篇2

《跳水》是一篇故事性極強的課文,情節跌宕起伏,學生樂於學習。

在課上我從課題入手,引導學生進行質疑,從情感上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讓學生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從起因、經過、結果三個方面複述故事內容。爲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孩子如何步入險境,我利用板書梳理了孩子、猴子和水手之間的關係,並且讓學生把描寫猴子動作的詞語畫下來,從而走進課文情境,獲取真實感受,並對文本中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想法,得出孩子是在水手的笑聲和猴子的放肆中一步一步走入危險之中。

新課改重視讀、重感悟、重體驗,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以讀爲本,以讀促思,讓學生隨着語速的快慢、語調的高低專心地、投入感情地讀書,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體驗,從而體會孩子的處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在真切理解“絕境”的基礎上,引導孩子體會到船長的機智、果斷、了不起以及對孩子深切的愛。

船長是這篇文章的主人公,但是課文對他的描寫不多。爲了使學生理解船長這一形象,理解他的品質,在體會孩子處於千鈞一髮的處境後,我拋出了一個問題:如果你們此刻在船上,你會怎麼去救孩子?孩子們積極思考,想出了很多辦法。然後我再讓他們看看船長是怎麼做的,把自己的辦法和船長的做法進行對比,這樣他們就能夠深切體會到船長的沉着、果斷和機智,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文章中,作者還表現了他對孩子深切的愛。所以我引導孩子抓住關鍵詞句“哽咽”,聯繫上下文體會船長在得知自己的孩子獲救後,緊繃的心情一下子放鬆了。

語文《跳水》教學反思 篇3

課後反思:這是我和徒弟同上的一節課,同時也是結合學校的校本教研中的問題:“如何上好閱讀教學的第一課時,如何幫助學生學會讀書”這一研討主題進行的教學研究課。兩課時進行下來,感覺課堂確實是現實的,的確讓我思考了很多問題。

反思之一:關注課堂生成是把雙刃劍,很多課堂上生成的東西,比數學課更難駕御。尤其自己是個非常感性的人,可能會針對學生的思考,改變原有的教學預設。這可能有兩種結果,其一:是師生共同經歷了一次無法預約的精彩,比如處理學生閱讀描寫猴子的語句時的二次評價。其二:可能這樣的處理會讓其他環節的時間處理相對緊張,削弱其他教學重點的把握。

反思之二:兩課時我都沒有按預案完成,我在思考我的問題出在哪裏。我想做教師的都有這樣的通病,就是生怕講少了。我這節課也是這樣,儘量想給老師呈現更多的我對閱讀教學的理解。導致第二課時中的後半部分處理的比較粗糙。所以在教學中,無論課堂學生的思緒飄到哪裏,都要把握課堂教學的幾個目標。而且目標要準確,切記過多,否則就會哪個也落實不了。語文教學的目標不是一節課都能盡展,要根據單元,根據整冊教材確立長遠的訓練目標,這樣,長短目標相結合,把對孩子的語文素養的培養落到實處。

反思之三、第二課時前面的臺階式的板書是我臨上課前決定加進來的,在這裏爲的是讓學生體會文章中按照事情的先後順序,是怎樣一步步引向深入的。這個部分大概用了3分左右,到底這樣的呈現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也歡迎讀帖的老師能給予評價。

反思之四:課後交流時,有老師問我,怎樣在閱讀教學中教給孩子學會過渡,我把自己對第一自然段中對因而和放肆的處理,和老師們做以交流。因而是句子與句子的過度。“因而更加放肆”一句是對上下兩段的一個過渡。下面的段落對猴子是如何更加放肆的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宋老師還提到她的作文教學中,要學會留茬。其實這個“因而更加放肆”就是留給下段的茬。

反思之五:交流中給老師們感受最大的是,我給予學生了廣泛的思考空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有一個學校聞名三“不”的學生(上課不發言,不寫作業,不聽老師話)在這節課上表現了從未有過的積極性,不但發言,而且還提出了幾個很關鍵的問題,比如:眼巴巴,失足是什麼意思?這些關鍵詞對理解文章非常重要。其實每朵花都有盛開的理由。要看我們的問題如何設計,如何引領學生的思考。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帶着一顆童心走進課堂,走進孩子的心靈

語文《跳水》教學反思 篇4

《跳水》一文是一篇富含深刻哲理的小說,故事的情節是相互聯繫,在變化中發生、發展、結束的。因爲課文大量篇幅在講孩、猴子、和水手的關係,最後出現船長。課文描寫較少。這樣,學生在理解上往往就會停留在故事的表面,不能正確體會故事要告訴人們的深刻道理。

在教材處理上,我先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事情的起因、發展、高潮、結局。因此我在讓學生初讀課文時就思考:文章裏面共有幾個角色他們之間發生了一件什麼事?這樣學生把全文貫穿了起來。

在教學中,我組織學生圍繞這幾個問題深入學習課文內容。第一個問題“猴子爲什麼拿孩子的帽子”上,我帶着孩子們學習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勾畫出重點句:“它顯然知道大家拿它取樂,因而更加放肆起來”,理解關鍵詞“取樂“和”“放肆”後追問:“水手爲什麼拿猴子取樂?”,回讀“這一天,風平浪靜……”弄清天氣好,水手們心情好,所以拿猴子取樂,再有感情地讀:“它顯然知道大家拿它取樂,因而更加放肆起來”,最後總結問題:“猴子爲什麼拿孩子的帽子”。

在處理好第一個問題的基礎上,我讓孩子總結出學習方法:

1、抓住重點句,理解關鍵詞。

2、聯繫前後文分析問題。

3、有感情地讀一讀。

4、總結問題。接下來在處理第二、三個問題:“水手爲什麼不救孩子?”“船長爲什麼拿槍逼着孩子跳水”上請孩子們分學習小組用處理第一個問題的學習方法自學,討論,彙報;老師適時地引導感情朗讀。最後總結全文,討論“爲什麼以《跳水》爲題?課文主要人物是誰,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麼?”

當《跳水》一課的教學接近尾聲時,學生們都認爲船長的做法正確,這時一個學生的發言卻引發了一段議論:有的學生認爲船長的做法不一定行得通,因爲課文圖上畫的橫木,它並不在船的邊上,如果孩子跳下去,沒有跳到水裏,而是跳到甲板上,那麼高,不摔死也得摔成重傷。有學生說:“對呀,孩子又沒有經過訓練,怎能保證他一定會跳到不裏呢”

我沒有想到學生會從這個角度考慮,一時不知從何着手引導學生理解艦長的做法的正確性。

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顯得越來越重要,但是,這種訓練應該如何與正確理解課文內容結合起來呢?這就需要教師善於捕捉時機,創造性地把握教材。

學生在提出自己獨到的看法時,我最初的想法是跳過去,留作課後作業,讓學生想一想還有什麼好的辦法幫助孩子脫險。可進而又想,這不正是一個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好時機嗎?所以我抓住教學時機,鼓勵學生求異思維,圍繞這個論題各抒己見。學生說出可能的或不大可能的解救方法就是創造訓練的一個過程。接着通過討論,排除那些不合理或不可能的解救辦法之後,“船長強逼兒子跳水”這一辦法才顯出其現實的可行性,這是思維的集中,即符合思維,由此進一步理解船長的果敢精神。這時,再繼續啓發學生思考:爲什麼在孩子千鈞一髮之際,其他人束手無策,船長卻這樣沉着,能及時想出“跳水”的辦法來?這樣的分析綜合,使學生的認識深化了一步,思維得到了發展,使他們初步意識到船長身上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統一。

語文《跳水》教學反思 篇5

《跳水》一文是一篇富含深刻哲理的小說,故事的情節是相互聯繫,在變化中發生、發展、結束的。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寫了故事的發生、發展經過,但目的還是體現船長的機智,他的正確的思想方法,爲了表現他的冷靜、果斷。

在教材處理上,我先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事情的起因、發展、高潮、結局。因此我在讓學生初讀課文時就思考:文章裏面共有幾個角色他們之間發生了一件什麼事?這樣學生把全文貫穿了起來。然後抓住一些重點詞、句來體會孩子走上橫木時的危險處境,讓學生明白在這樣危險的情況下,其他任何辦法都是行不通的,只有跳水纔有生還的希望。從而體會船長的機智、冷靜、果斷。

但課堂永遠是塊令人遺憾的舞臺,而這次我所留下的遺憾太多。首先,在生詞方面,我本來都設計好了,通過幻燈片打出本課生詞,如第一行是一艘航行桅杆看到這些詞,你們會想到什麼,我想學生會很自然地想到船,然後再順理成章的歸結的這個故事發生的地點:一艘環遊世界的帆船,很自然,也可以說是水到渠成吧,問學生這個故事是在什麼環境發生的;第二行詞是撕咬齜牙咧嘴從這兩個詞你會想到文章中的誰?那麼這隻猴子爲什麼會這樣。可是自己在關鍵時刻掉了鏈子。其次,在講孩子處境危險這塊時過於瑣碎,沒能很好的從讀中感悟,悟到了再來讀,學生說的過多。其實當時我在備課時就考慮,也反覆問自己,會不會問的太多,要不要學生說自己找這些詞句的原因,結果只顧問學生爲什麼體會到,而忽視了讀,不能很好的做到以讀爲本,讀中感悟。再者由於在處理孩子處境危險這部分用的時間過多,結果在體現船長機智、冷靜這部分時過於匆忙。應讓學生從多元來考慮,在當時那種地點、天氣、以及周圍的人,只有跳水這一種辦法,更能體現出船長的經驗豐富。最後就是應通過板書再次點出事物之間的聯繫:水手爲什麼拿猴子取樂,猴子爲什麼又把玩笑開到了孩子身上,船長爲什麼能想出這種辦法,孩子爲什麼能獲救。

語文《跳水》教學反思 篇6

《跳水》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所寫,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十分驚險的故事:一隻猴子把船長兒子戴的帽子掛到了桅杆最高的橫木的一頭,孩子爲了追回帽子,走上橫木。在萬分危急的時刻,船長急中生智,命令兒子跳水,使孩子轉危爲安。

課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懸念疊起,整個故事始終在事物的聯繫和變化中發生、發展的。不僅能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而且能幫助學生獨立思考,有利於培養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循環)的能力,更適合於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使之在學生心中栽培下創造的“小苗”。因此,我在教學《跳水》一文時,緊扣“問”字,問在課前,問在課上,問在課後。

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問在課前。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精神世界猶爲重要。”因而在學習課文之前,應該有意識將學生帶進課文中,讓他們在學習前生疑、思疑。這樣才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在進一步思考中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1、結合課前預習問 ①讀讀課文,想想事情發生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是怎樣引起的? ②哪些句子反映小孩子處境的危險?

2、啓用圖書資料問 ①列夫托爾斯泰是誰,他還寫過哪些文章? ②你知道哪些有關列夫托爾斯泰的故事?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問在課上。課堂是學習課文的主陣地。無任是教師的導問,學生的質疑,都應建立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上,力求每一處的導問、質疑都能恰到好處。既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又在探索過程中領會了真知。

1、從課題處問 ①誰跳水了,爲什麼跳水? ②怎樣跳水,在什麼情況下跳水,跳下去了嗎?

2、從文章的思路入手問(不零敲碎打) 抓住文章思路,挖掘課堂中的“問”,有利於學生順藤摸瓜,把握課文的思想和內容,瞭解作者行文節局方面的特點。 ①孩子爲什麼會到桅杆頂端的橫木上去? ②在危急時刻,船長是怎麼做的,他爲什麼這樣做?

3、從文章的`重點、難點處問(不平均使用力量) 文中的重難點是“理清事情的發生、發展是由於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聯繫的發展和變化。” ①你能各用一個詞歸納出孩子、猴子、船長、水手之間的關係嗎?

4、從學生的知識實際問(設計坡度) 如“我們要向船長學習什麼?”比較直接,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必須從知識實際出發,設計坡度。 ①船長幹什麼了,他怎麼會想到的? ②他碰到事情怎麼做的? ③我們應該向船長學習什麼? 5、從學生質疑能力角度問。 ①“40秒鐘,大家已經覺得時間太長了”這不是矛盾嗎?

三、培育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問在課後。教育是一把值得人們警惕的雙刃劍: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也可能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語文課堂的內外必須着眼於培育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對於學生首次獲得的過程或獨立做好的,應該被認爲是創新,應該給予鼓勵。)教學的全過程應着重培養學生再次發現知識的探索精神,培養學生重新組合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人文精神。

語文《跳水》教學反思 篇7

課文雖然在船長出現之前,用了大量的篇幅寫了事情的發生、發展經過,但目的還是爲了體現船長的機智,他的正確的思想方法,爲了表現他的冷靜、果斷。

因此,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對事件的全過程及當時的環境有一個比較清晰的瞭解,抓住一些關鍵性的詞句,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結合語言環境,對這些詞句的弦外之音、未盡之意進行想象和理解,體會孩子、水手們的心情,從而使學生入情入境。

教完後,我啓發學生想想還有更好的辦法能救出孩子嗎,有的說叫水手爬上去救孩子,有的說在船上放氣墊等等,我引導學生通過比較探究,最後得出還是船長開槍逼孩子跳水,因海水有緩衝作用,尚有生還希望,這個辦法最好。

學生的思維在寬鬆的情境中任意馳騁,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變通性,倡導個性的弘揚。

語文《跳水》教學反思 篇8

1、教學收穫

抓住動詞,自學自演。

在教學“猴子戲弄孩子”“孩子追猴子”這部分的內容時,我發現文中一連用了很多描述猴子的動作的詞語,準確傳神。我請學生讀一讀,找出動詞,提出問題,比較這些動詞之間的差異,然後用表演的方式,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詞語的理解,表演出猴子、孩子的動作及神情。這種學生自演的學習活動,不僅有助於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這些詞語用於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的具體含義,而且使學生明白,連用動詞避免重複,並要力求用得準確、傳神,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2、不足之處

反觀整堂課教學,仍有一些遺憾:

教學接近尾聲時,學生們看到課文插圖上畫的橫木,它並不在船的邊上,如果孩子跳下去,很有可能沒有跳到水裏,而是跳到甲板上,那麼高,摔下來不摔死也得摔成重傷。有學生說:“孩子已經發慌了,站在上面,方向也許都迷糊了,怎能保證他一定會跳到水裏呢?”面對學生的突然提問,我當時不知從何着手引導學生理解船長的做法的正確性。

3、改進措施

在以後教學中,在指導學生朗讀孩子處境危險時,指導朗讀時引導語言要豐富,要根據學生的回答,加以引導。

語文《跳水》教學反思 篇9

《跳水》這篇課文是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8單元的第一篇主體課文。記敘了發生在一艘環遊世界歸來的帆船上的驚險故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在閱讀課上,學生的第一要務便是與文本對話,即通過自主的讀書實踐交流,從而內化課文的語言材料及其豐富內涵,並學會閱讀。”四年級學生年齡小,知識和生活閱歷都有限,在閱讀教學中,很多時候是不可能直接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動。所以本課教學我將重點放在了通過教師引導,讓學生品讀重點詞句,體會孩子的心理變化過程,以及體會船長在危急時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斷的人格魅力上。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7個環節。進行兩次試講,修改之後,第三次在外校進行公開課。

首先引導學生從課題質疑入手,從情感上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便更好地學習課文。在學生初讀課文,掌握字詞,理清事情的先後順序後,我出示了議題:試着找出文中對孩子的神態、動作和語言描寫,體會他的心理變化過程。此處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品味重點詞句,並在ppt出示箭頭引導孩子體會孩子的心理變化。接着我讓學生找出描寫孩子處境危險的句子。學生找到了“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嚇呆了”“即使拿到帽子,也難以迴轉身。”等,理解情況的危急,再通過感情朗讀,從而體會情感。最後讓學生說說在危急時刻,船長是怎麼做的:想象一下,當時船長是怎麼想的?學生從而想到:孩子掉在甲板上,必死無疑;跳入海中,雖有危險,但有海水,還有生還的希望。用槍逼孩子跳水,是不讓他因懼怕而猶豫,因猶豫而拖延時間,拖延時間,有可能掉在甲板上,就意味着死亡。讀到這,我們不得不對船長的機智和果敢產生敬佩之情。在學完課文,我讓學生說說從故事中獲得的一些有益的啓示,孩子得救後,船長、水手、孩子可能會說什麼。

如果這堂課滿分是100分的話,我會給自己打70分,上完課,參考評課老師的意見思考之後,反思了一些課堂上存在的問題。

一、在“自主讀識”—“檢測詞語”環節,在檢測課文詞語時相機教學多音字“咽”,此處我只是進行了口頭教學,沒有把多音字呈現在ppt上,也沒有進行板書。如果提前把它顯示出來,孩子掌握的會更加紮實。

二、在找學生朗讀孩子處境危險時,雖然也找了幾個同學讀,但是有的地方讀的感情不到位,沒有充分表達出作者所描寫的那種情況緊急處境危險。主要原因是指導朗讀時引導語言單一,如果老師用生動的語言去引導一下,如當一個學生讀得不到位,根據學生回答出的感受,教師可以引導:老師聽出來了,水手們真緊張!

三、忽略了引導孩子體會事情是如何一步一步發展的。在引導學生體會孩子心裏變化過程之後應該順勢提出:孩子爲什麼會遇險?找出推動事情發展的因素。水手、猴子、孩子缺一不可。猴子在水手的取樂中放肆起來,去逗孩子,而孩子在猴子的戲弄中,在水手們的笑聲中惱羞成怒、失去理智,最終將自己至於險境。

語文《跳水》教學反思 篇10

通過教授《跳水》一課,課後認真反思,做如下小結:

成功之處:

四年級下期閱讀教學的總目標包括: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能複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

在教學中能圍繞着閱讀的這些目標,逐步滲透,一一落實。首先依題質疑,因爲質疑能引導學生深入地理解課文,能促進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能培養學生的求知興趣。然後整體把握課文內容,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接着讓學生抓住文中的語言、動作、表情、神態,聯繫情節來揣摩人物心理活動。期中有一個環節,當讀到孩子爬上了桅杆頂端,教師設置問題“你想用什麼辦法救孩子?趕快想辦法,時間可不等人啊!”學生通過討論、辨析,知道跳水是救孩子的唯一方法,從而體會到船長的沉着、冷靜、果斷。真正做到了引導學生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

不足之處:

關於語言積累和寫法的分析有點不夠,這是一篇典型的記敘文,是否應該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按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的寫作思路,及怎樣一步一步寫出文章的高潮。

語文《跳水》教學反思 篇11

教學本節課,我首先由體育比賽中的跳水項目談話引入後,出示課題,引導學生從課題質疑入手,從情感上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便更好地學習課文。抓住重點段落精講,突破教學重點難點。設計拓展練習,培養創新能力。

一、在朗讀,感悟,體驗中突破重難點。在課堂上,注重以讀爲本,以讀促思。對於孩子處境危險那部分,引導學生讀書,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體驗,從而體會孩子的處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引導學生進行了充分的討論交流,抓住一些關鍵詞句,聯繫上下文,結合語言環境,同時讓學生做一些動作,進行想象和理解,提高學生的興趣,從而使學生入情入境。在真切理解“情況危急”的基礎上,體會到船長的機智、果斷、了不起。

二、進行發散思維訓練,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在討論想辦法使孩子脫險一部分時,首先讓學生自己想辦法:“你有什麼解救孩子的辦法?”讓學生都去思考,然後探討這個辦法是不是可行,真正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課文。最後引導學生得出船長讓孩子跳水的方法最好,使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語文《跳水》教學反思 篇12

首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之母”,積極愉悅的情感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促進他們主動地鞏固和調節自己的學習行爲。當學生把學習當作一種樂趣,就會使學生的自主性得到發揮,當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時,他就能成爲學習的主人。如教學《跳水》這一課,我創設了幾個問題:這本是一件鬧着玩的事,卻讓事情變得有危險,誰是最主要的原因。假如你是孩子,你會怎樣做?你是船長還會有其他方法救孩子嗎?當時同學們興趣很高,充分醞釀後抒己見,有個學生說如果他是船長,會立即叫水手們把海棉、棉被等放在甲板上,小孩摔下來不會硬碰硬,那生還的可能性還是很大。有個學生說如果他是那個小孩,他就用猴子喜歡吃的東西逗它,猴子貪吃,自然會靠近他,然後趁機把帽子搶過來……,此時,不僅學生學得愉快,教師也教得非常輕鬆。巧妙設計,引導學生參與自主學習活動。

其次,語文課堂不但要讓學生主動地去學習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讓學生正直成意義構建的主體。如教學《跳水》一課,在“猴子戲弄孩子”“孩子追猴子”這部分的內容中,描述猴子的動作、神情,一連用了多個動詞,準確傳神。教學中如果採用猴子怎麼樣,孩子怎麼樣的問答式,這些精彩之筆就將因無法凸現而大大失色。教學時可以用表演方式,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詞語的理解,表演出猴子、孩子的動作及神情。這種學生自演的學習活動,不僅有助於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這些詞語用於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的具體含義,而且使學生明白,連用動詞避免重複,並要力求用得準確、傳神,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語文《跳水》教學反思 篇13

《跳水》是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17課。本文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小說。主要講了一艘往回航行的帆船上,水手拿猴子取樂,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遇險,船長逼孩子跳水,孩子得救的故事。

導入環節,我以題目爲切入點。跳水本是一項體育運動,但是本文所講的跳水,卻是一件驚心動魄的事件。因爲佈置有預習作業,所以學生很感興趣,似乎想要在本節課上大顯身手。在認識完作者後,我們開始了本課的學習。

在檢測預習環節,我特意提問了基礎較弱的三個同學,但是回答令人很不滿意。加了拼音的詞語也讀得磕磕絆絆。我嚴厲批評了他們預習不認真。預習是學習的關鍵一步,如果沒有提前的學習,課堂上就沒有一個心理準備,思維總會慢人半拍,久而久之,自己跟不上節奏,便會產生自我懷疑,產生負面情緒。所以,指導學生預習方法,讓學生學會預習也是指導學習的重要步驟。

在梳理課文內容環節,我採用了根據課文內容填空的方式。同學們都能很快解決這一問題,也能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梳理出主要情節。但是在複述故事環節,學生可以把握主要情節,只是在語言表達和流利度上還比較欠缺。比較活躍的同學,如張涵、董佳俊總會一聽到問題就舉手發言,邊想邊說就導致語言思維不夠清晰,語言不流利。當我刻意留時間給大家組織語言時,一些同學總會或大聲吆喝自己的想法,或小聲咕噥自己的見解。雖然在課堂上多次強調,想好再舉手,要給自己也要給他人留思考的時間,舉手問答。但是依然會出現課堂失控之狀,活躍的同學就像脫繮的野馬,不恣意馳騁不快。

總體來說,第一課時相對順利,同學們也跟得上課堂節奏,但是課堂略顯凌亂,課堂節奏把握不到位。

第二課時,主要把握人物思維過程。我設置了以下問題:

3.學完課文,你想對人物說些什麼?你有什麼啓示?

在引導之下,同學們能夠體會孩子由無奈到生氣再到惱羞成怒的心理變化,能夠理解水手的笑對情節發展的推動作用,也能體會船長的思維過程。

在知識層面上,我對這節可還是比較滿意的。一是提出的問題,學生都能夠回答。二是學生對本課比較感興趣,積極性較高。

在課堂把控層面,我對這節課略有不滿。學生積極是一件特別好的事情,但是活躍滾頭就會顯得凌亂不堪。而此時的課堂就有一絲這樣的狀態。學生特別興奮,總想表現自己,問題一出,就想喊出答案。這讓我的課堂駕馭能力受到了極大的挑戰。

在課堂效果層面,本節課也處於一個兩極分化的狀況。一部分同學無比興奮,理解能力,思維節奏都比較快。一部分學生思維相對遲緩,還沒有思考好,其他同學就喊出答案,阻斷了思路。

所以,現階段,如何把握好課堂節奏,如何規整課堂紀律,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如何最大限度面向全體,如何提高課堂效率的同時又讓課堂活而不亂是我應該好好思量的問題。

語文《跳水》教學反思 篇14

《跳水》是俄國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文章,是一篇故事性極強的課文,情節跌宕起伏,學生樂於學習。課堂上因爲環節設計的合理,問題提得精當,課堂上學生積極踊躍,課堂效果好。

亮點一:在課上我從課題入手,引導學生進行質疑,從情感上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讓學生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從起因、經過、結果三個方面複述故事內容。爲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孩子如何步入險境,我利用板書梳理了孩子、猴子和水手之間的關係,並且讓學生把描寫猴子動作的詞語畫下來,從而走進課文情境,獲取真實感受,並對文本中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想法,得出孩子是在水手的笑聲和猴子的放肆中一步一步走入危險之中。爲了使學生理解船長這一形象,理解他的品質,在體會孩子處於千鈞一髮的處境後,我拋出了一個問題:如果你們此刻在船上,你會怎麼去救孩子?孩子們積極思考,想出了很多辦法。然後我再讓他們看看船長是怎麼做的,把自己的辦法和船長的做法進行對比,這樣他們就能夠深切體會到船長的沉着、果斷和機智,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亮點二:教學接近尾聲時,我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讀了這篇課文,你想到了什麼?學生根據自己最深切的體會暢所欲言。有的說遇到危急的情況要像船長那樣冷靜果斷地採取措施;有的說開玩笑要注意分寸。當說到船長的兒子時,大家的看法就多了,有的說當一個人的自尊受到傷害時應冷靜處理不要意氣用事;有的說這個孩子的行爲不是勇敢;有的說做事要想想後果;有的說一個人要學會爲自己解嘲;有的說一念之差會成千古恨;有的說做錯了事要有回頭的勇氣……我爲學生的精彩發言暗自叫好,我爲自己閃光的創意感到慶幸。學生雖小但是他們都有自己的思想,雖然很多要求他們做不到但是不等於他們不理解不認同。認同就是最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