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課文《跳水》教學反思

語文課文《跳水》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W 次

《跳水》這篇課文是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8單元的第一篇主體課文,記敘了發生在一艘環遊世界歸來的帆船上的驚險故事。接下來小編整理了語文課文《跳水》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

語文課文《跳水》教學反思

  語文課文《跳水》教學反思1

這篇課文情節緊張、驚險,描寫生動。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抓住“情況危急”和“急中生智”兩點內容來學習。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動力。教師在上課伊始,首先要抓住學生的心,讓學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怎樣才能抓住學生的心呢?這就要靠教師新穎的導入了。在這節課中,我是這樣導入的:2008年,奧運會將在我國北京隆重舉辦,跳水是奧運會上的一個非常精彩的比賽項目。我國奧運健兒田亮、郭晶晶等跳水運動員曾多次爲國爭光。今天,我們所學的《跳水》一文比一般的跳水運動還要驚險。學生聽了老師的導入語,就很想知道本文到底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怎樣驚險的故事,從情感上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課的教學我並不是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師激趣導入後,讓學生觀看全文的視頻朗讀並說說印象最深的部分,從而直奔重點段的學習(4、5、6自然段)。

在學習4、5自然段時,出示這兩個自然段的內容,讓學生通過反覆研讀理解重點的語句。如抓住“逗鉤掛”動詞,理解反映孩子危險處境的句子。並把這些重點的詞語、句子以動畫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加深印象。

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我重視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如課上進行拓展思維練習:還有什麼解救孩子的辦法?船長逼孩子跳水時是怎麼想的?設置了情境表演:孩子被救上來以後,船長、水手和孩子都會說些什麼?本環節的教學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讓兩個小組的同學上臺表演。同學們演得很投入,完全沉浸在當時的情境中,其他同學看了他們的表演過後。瞭解到了船長是一個機智、辦事很果斷的人,也明白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一些爲人處事的道理。

在教學前,教師一定要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自己的教學過程。這樣我們的教學纔會收到意不到的效果。

  語文課文《跳水》教學反思2

《跳水》一文是一篇富含深刻哲理的小說,故事的情節是相互聯繫,在變化中發生、發展、結束的。因爲課文大量篇幅在講孩、猴子、和水手的關係,最後出現船長。課文描寫較少。這樣,學生在理解上往往就會停留在故事的表面,不能正確體會故事要告訴人們的深刻道理。

在教材處理上,我先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事情的起因、發展、高潮、結局。因此我在讓學生初讀課文時就思考:文章裏面共有幾個角色他們之間發生了一件什麼事?這樣學生把全文貫穿了起來。

在教學中,我組織學生圍繞這幾個問題深入學習課文內容。第一個問題“猴子爲什麼拿孩子的帽子”上,我帶着孩子們學習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勾畫出重點句:“它顯然知道大家拿它取樂,因而更加放肆起來”,理解關鍵詞“取樂“和”“放肆”後追問:“水手爲什麼拿猴子取樂?”,回讀“這一天,風平浪靜……”弄清天氣好,水手們心情好,所以拿猴子取樂,再有感情地讀:“它顯然知道大家拿它取樂,因而更加放肆起來”,最後總結問題:“猴子爲什麼拿孩子的帽子”。

在處理好第一個問題的基礎上,我讓孩子總結出學習方法:

1、抓住重點句,理解關鍵詞。

2、聯繫前後文分析問題。

3、有感情地讀一讀。

4、總結問題。接下來在處理第二、三個問題:“水手爲什麼不救孩子?”“船長爲什麼拿槍逼着孩子跳水”上請孩子們分學習小組用處理第一個問題的學習方法自學,討論,彙報;老師適時地引導感情朗讀。最後總結全文,討論“爲什麼以《跳水》爲題?課文主要人物是誰,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麼?”

當《跳水》一課的教學接近尾聲時,學生們都認爲船長的做法正確,這時一個學生的發言卻引發了一段議論:有的學生認爲船長的做法不一定行得通,因爲課文圖上畫的橫木,它並不在船的邊上,如果孩子跳下去,沒有跳到水裏,而是跳到甲板上,那麼高,不摔死也得摔成重傷。有學生說:“對呀,孩子又沒有經過訓練,怎能保證他一定會跳到不裏呢”

我沒有想到學生會從這個角度考慮,一時不知從何着手引導學生理解艦長的做法的正確性。

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顯得越來越重要,但是,這種訓練應該如何與正確理解課文內容結合起來呢?這就需要教師善於捕捉時機,創造性地把握教材。

學生在提出自己獨到的看法時,我最初的想法是跳過去,留作課後作業,讓學生想一想還有什麼好的辦法幫助孩子脫險。可進而又想,這不正是一個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好時機嗎?所以我抓住教學時機,鼓勵學生求異思維,圍繞這個論題各抒己見。學生說出可能的或不大可能的解救方法就是創造訓練的一個過程。接着通過討論,排除那些不合理或不可能的解救辦法之後,“船長強逼兒子跳水”這一辦法才顯出其現實的可行性,這是思維的集中,即符合思維,由此進一步理解船長的果敢精神。這時,再繼續啓發學生思考:爲什麼在孩子千鈞一髮之際,其他人束手無策,船長卻這樣沉着,能及時想出“跳水”的辦法來?這樣的分析綜合,使學生的認識深化了一步,思維得到了發展,使他們初步意識到船長身上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統一。

  語文課文《跳水》教學反思3

當《跳水》一課的教學接近尾聲時,學生們都認爲船長的做法正確,這時一個學生的發言卻引發了一段議論:有的學生認爲船長的做法不一定行得通,因爲課文圖上畫的橫木,它並不在船的邊上,如果孩子跳下去,沒有跳到水裏,而是跳到甲板上,那麼高,不摔死也得摔成重傷。有學生說:“對呀,孩子又沒有經過訓練,怎能保證他一定會跳到不裏呢”

我沒有想到學生會從這個角度考慮,一時不知從何着手引導學生理解艦長的做法的正確性。

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顯得越來越重要,但是,這種訓練應該如何與正確理解課文內容結合起來呢?這就需要教師善於捕捉時機,創造性地把握教材。

學生在提出自己獨到的看法時,我最初的想法是跳過去,留作課後作業,讓學生想一想還有什麼好的辦法幫助孩子脫險。可進而又想,這不正是一個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好時機嗎?所以我抓住教學時機,鼓勵學生求異思維,圍繞這個論題各抒己見。學生說出可能的或不大可能的解救方法就是創造訓練的一個過程。接着通過討論,排除那些不合理或不可能的解救辦法之後,“船長強逼兒子跳水”這一辦法才顯出其現實的可行性,這是思維的集中,即符合思維,由此進一步理解船長的果敢精神。這時,再繼續啓發學生思考:爲什麼在孩子千鈞一髮之際,其他人束手無策,船長卻這樣沉着,能及時想出“跳水”的辦法來?這樣的分析綜合,使學生的認識深化了一步,思維得到了發展,使他們初步意識到船長身上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