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優選14篇)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優選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學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優選14篇)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1

語文能力是生活、學習、工作的基礎,作文能力是語文能力的綜合體現。作爲中學語文教師清楚地知道:中學階段作文教學肩負的重任——要讓學生掌握三種文體和應用文等寫作能力,作文水平達到規定的層面,以適應升學或就業的需要。然而具體到實施作文教學,教師往往一口難言,尤其是對於山區中學教師難教、難改;學生難學、難寫。作文教學陷入重重困境。

困境之一:源於教材。首先,原行九年義務教育初中三年六冊語文課本長期性的定勢影響。其六冊課本,每冊八單元約三十課左右。然而寫作知識和訓練點散見於閱讀之後或課文分析之中,缺少片斷等基礎單項訓練和梯度性的作文訓練。整體上明顯的現出重讀輕寫,寫作依附於閱讀的情況。第二方面,課本上的寫作知識介紹簡約,作文訓練點分佈零散,點與點間聯繫疏鬆、銜接不強;缺乏具體的作文教例、教參、教案等工具書,。第三方面,寫作訓練量少。初中三年,教材中僅安排二十四、五次作文訓練,有些作文訓練重複出現,“讀後感”的訓練在四冊、五冊、六冊分別出現一次,佔其八分之一。教師多年教學的習慣形成其定勢思維及做法,如今日益顯出其的不適應性。

困境之二:源於教師。教師首先苦於手中無作文教材,僅憑單元之後 的短小作文指導來進行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造成教師作文課難備、難教,故作文課堂教學彈性大,或多講,或少講,甚至不講,只將作文題目和寫作要求往黑板上寫出,整堂課時間交給學生支配完成。這樣隨意、自流、無序的作文教學,知識含量低,往往收不到教學的預期目的。其次,原初中語文大綱規定:“作文每學期不少於八次,並經常進行片斷訓練。”教師時常因難教、怕改而將作文訓練的次數等於八次,如此少量的作文訓練又如何能提高學生作文能力呢?再次,絕大多數教師仍較重視閱讀課而輕視作文課。每學期二十週左右。大多數教師只勤於講課文。卻又把讀寫分開,加之一個月兩次作文訓練佔兩三個課時,一學期包括兩次統考的作文評講,也只佔二十個課時左右。作文教學嚴重失衡是學生作文能力不強的直接原因,也是學生作文難的原因之一。

困境之三:源於學生。大部分學生怕作文,究其原因:山區學生生活面相對較狹窄,又忽略生活的觀察,因而素材少——沒話寫;沒有掌握各種文體審題、立意和佈局謀篇的基本寫作知識及方法——不會寫;認識能力低,語言詞彙單薄,駕駛語言能力不高——寫不好;這是山區學生作文“三大難”問題,其中自然有學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師和教材原因。

總之,面對種種境況,山區中學作文教學確實陷於重重困境之中。那麼,應如何走出困境呢?尋找出路是不可逃避的問題,這是語文教師務必面對和肩負反思的職責。要從反思中尋求出路,要勇於正視上述陷我們於困境的種種問題,針對問題,尋求對策。

一、作文教材就在課文裏

教師僅依靠單元后的作文訓練資料作講課內容確是不夠的。作文教材是存在缺陷,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材永遠存有缺陷。那麼教材出路在哪裏?教材出路就在課文裏。這關鍵在於教師,教師對每個學期的作文訓練的任務,達標要求等要心中有數,結合學生實際來對作文體裁、命題、內容、要求等制訂一個詳細作文計劃。然後教師利用閱讀教學來指導寫作,將讀和寫結合起來,讀是寫的基礎,閱讀爲寫作鋪路。選擇恰當的、典型的課文做寫作學習的例文,仿寫的對象根據所選課文內容、特點來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怎樣開頭、結尾有特色,怎樣描寫生動、豐富、細膩,怎麼議論有說服力等。這些課文就是我們作文教學的好教材。關鍵在於教師的善用、巧用。其次也應結合作文訓練內容,補上一些具體的,系統的寫作理論知識,克服作文教材的不足。

二、提高作文指導課的實效

針對作文課存在隨意、沒有確定的教程、知識含量低的情況,豐富作文課堂內容,提高作文指導實效是其出路,從形式上談,教師大可根據文體內容設計多種形式的課型,優美語段賞析課、片斷練習課、材料評議課、看圖說話課、讀書活動課、作文討論課等,教師根據不同的訓練目的,從不同的角度確定作文學習的重點和要求,豐富作文課堂教學內容,發揮學生主體的積極參與,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從內容上談,則要提高作文課的指導實效、訓練實效。每一堂課都要提出明確的訓練項目和目的、要求。即使是最基本的佈置一篇作文練寫,也要做好作文前的指導和作文後的評講。堅持做到講課有內容,訓練有重點目的,評講有針對性,加強體現作文課指導意義,提高作文教學實效。

三、幫助學生解決“三大難”問題。

“沒話寫”、“不會寫”、“寫不好”是學生作文三大難題。爲了讓學生有話寫,作爲語文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利用學校生活素材,例如開校會、文藝晚會、野外活動、課外閱讀活動等進行作文教學。多鼓勵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參與生活,多與親人和友人交談,多看書讀報、看電視,從不同的角度去關心社會,瞭解社會的變化。盡力拓寬學生社會見識,積累生活素材,言之有物,爲解決“沒話寫”的難題創造條件。此外教師要挖空心思切合學生生活來命題或開設話題,以利於學生有話寫。其二,“不會寫”是存在學生中最突出的難題。寫記敘文怎樣才生動、形象;寫議論文怎樣講道理;寫說明文怎樣說才明等等。這些都是學生心中不會寫的疑團。因此教師有必要針對疑團逐步解疑,對學生,進行審題、立意、片斷寫作等各種不同方面的專項訓練。有必要教給學生各種文體的基本寫作知識的一些方法和一些技巧,使學生學會寫。例如初三級學生在複習寫一人數事的記敘文時,學生通常不是惱於沒有素材,而是苦於文章結構思路如何安排,數事如何組織。針對這種情況,我在指導這類文章審題、立意、組材的同時,示範教給學生用“引聯式”基本寫作思路:睹(聞)物思人——聯想回憶——睹(聞)物議人——總結全篇,揭示主題。結果學生很快地確立主題,按照這個寫作思路,較好地完成作文。第二次訓練這一類記敘文時,大多數學生都懂得靈活運用教師教給了寫作思路和方法來作相應的.變通來佈局。這個教給是作出示範,並不等於會侷限學生個性發展,扼殺其創造精神。相反,教師更鼓勵學生在學會寫的基礎上大膽變通、創造革新。就像一個人,首先教會其走路,他纔會條條大路通羅馬。其三,爲了解決學生“寫不好”的難題,要求學生必須持之以恆的學習和積累詞彙。教師好好利用大量閱讀課文的教學來重視詞句的學習,指導學生掌握詞語的語體色彩、感情色彩和使用範圍等。也對一些生動語句多作仿寫。或給一組詞語寫一段話的練習,有意識的把要求學生把新學習的詞彙靈活運用於寫作之中。學習分類摘抄,做讀書筆記,片斷練習等。這樣纔有可能寫得好。同時要在學生中確立一種思想,作文不是寫好的,而是改好的。《醉翁亭記》中“環滁皆山也”就是歐陽修七易其稿最後改成的。學生應從作文的修改中達到寫得好的目的。

四、重視培養和發展學生個性、豐富寫作素材,提高寫作興趣。

素質教育注重人格的養成,個性的發展,弘揚創造精神。我們的作文教學也必須緊跟時代的要求,素質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個性,靈性從應試教育模式的禁錮中解放出來,拓寬學生寫作的寬度,寫作的自由性。讓學生用其眼睛,用其心靈去察看社會,體驗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醜、惡,再用心去抒寫自己的真情實感,使其有充實的生活,有豐富的寫作素材。教師則更新觀念,投身到教育的浪潮中,結合學生心理特點,捕捉他們生活的熱情和興奮點來實施作文教學,激發學生情感讓學生置身於情境之中,情因境而發,則學生有話寫、容易寫、愛寫,學生寫作興趣活躍起來,作文教學出路可尋。

總而言之,山區中學的作文教學確實陷於困境之中,是語文教師中老大難問題,到了非改革變新不可的地步,我們初中語文教師肩負着不可推卸的責任。那就讓我們攜手面對,去反思、去探討、去實踐,走出困境之路一定會讓我們找到,寫作之花一定讓我們擷取。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2

 一、解讀中學語文片段教學

一片段教學的內涵。所謂片段(片斷)教學,是相對於一節完整的課堂教學而言,是一節課某一邏輯層次的教學。一般說來,截取某節課的某個局部的教學內容,可以是一篇課文中的某個段落,也可以是給出一個課題,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第二、三段的教學”、“分析《安塞腰鼓》的語言特色”等,讓教師進行自主構建教學,時間大致限定在十分鐘。片段教學與正常的課堂教學不同,前者是局部的、虛擬的,功用是教研或評價,聽課者是領導、同行或專家、評委;而後者是整體的、實際的,功用是根據課程標準,完成教學任務,聽課者是學生。片段教學也不同於教學片段,前者是根據指定的“片段”進行教學,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都是獨立的、完整的;而後者只是課後從完整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截取某一部分記錄罷了。片段教學更不同於“說課”,前者是一個完整(模擬)的微型課,它有師生的雙邊活動,體現了課堂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後者只是談論課堂教學。給特殊聽衆(領導、同行、教育研究員)說明上課的依據、緣由,重在說清楚怎麼教和爲什麼這麼教就行了,側重於理性的闡述,它帶有研究教學方法的性質。

二片段教學的類型⒈片段教學從教學內容看,可分爲節選與專題兩種類型。節選類是從教材中選取某些片段進行教學,教者根據節選的內容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案,然後實施課堂教學。專題類是從某節課中抽取一個專題(或一個知識點、能力點,或一個教學環節)讓教師施教,教者以此爲目標進行教學。同是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如果指定課文的第2、段進行片段教學,就屬於節選類;如果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中的“寫景”方法,則爲專題類片段教學。

⒉從教學場景看,片段教學可分爲實境與虛境兩種類型。由於虛境型片段教學不爲時空所限,操作方便,所以儘管有脫離學生主體之弊,但在事實上更頻繁地被使用。

⒊從選題來源看,片段教學可分爲自定和他定兩種類型。自定型是由教者自己選擇片段教學的內容;他定型則由他人(專家、評委、組織者)指定選題,教者按要求進行片段教學。教研活動多采用自定型片段教學,事先做好充分的準備,有利於開展教研活動,展示教師的風采。競賽活動和評價工作多采用他定型片段教學,臨時抽籤,當場限時準備,依次上課,以檢測教師的素質和教學水平,能夠比較客觀地評判其高下優劣。

二、中學語文片段教學的要求及實踐操作

片段教學要求具有導向性,要能抓住教材重點,解決難點,“牽一髮動全身”,以點帶面;強調客觀性,即從教師、教材、學生的實際出發;

看整體性,既要依據片段教學內容去定目標,又要依據教學方法、實施過程去看效果。

實錄——“分析《安塞腰鼓》的語言特色”片段教學: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整體感知了這篇文章,請同學們告訴我,你學習了之後有怎樣的印象?”(好,你來說)

“我覺得這篇文章有一種氣勢,力量,氣概”

“說得好,那到底有一種怎樣的氣勢,力量,氣概?我們一起來聽聽這篇文章,好好的感受一下?”

聽完了,大家覺得怎樣?

我覺得氣勢磅礴、(有補充的嗎?)豪放,充滿熱情,還有奔騰的`力量。很好,你從哪裏聽出來的呢?告訴我,你印象最深的句子?別急,別急,你來說:A、哦,你喜歡一羣茂騰騰的後生。爲什麼?因爲茂騰騰用得很好,把後生的狀態表現出來,怎樣的狀態?充滿活力、激情、向上的動態的後生形象表現了出來。B、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大家做個記號,呆會兒我們要進行小組討論)

很好,同學們都有自己的感受體會,下面我們把剛纔同學們說的句子收集起來分組討論一下這些句子有什麼特色,這篇文章的語言有何特點?大家把自己的意見說給同組的同學聽,然後綜合在一起,請一位代表發言。第一組:“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我認爲這裏以雞啼的動襯托靜,以靜襯托出安塞腰鼓的鬧,形成了一種意境。“痛苦和歡樂,生活和夢幻,擺脫和追求,都在這舞姿和鼓點中,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昇華!”用許多的詞語構成短句,形成排比,語感節奏急促、熱烈、震撼、騰飛。第二組:我認爲文章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如“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衝破了、撞開了的那麼一股勁!”有何作用?層層遞進,增強氣勢、加強語氣,富有激情,情感充沛,酣暢淋漓。那你能造一個句子嗎?“容不得喧譁、容不得唱歌、容不得跳舞,這就是我們的語文課堂!”(掌聲)(過程略)

同學們的討論很好,接下來,同學們結合我們學習生活也仿造上面的排比、比喻句寫一些句子。

思考!舉手!回答!我們樂此不彼。

掌聲,笑聲,話語聲,連成一片。??

從上面實錄中可以看出,老師沒有自報課題,簡要說一下上課步驟,如:“分析《安塞腰鼓》的語言特色”這個課題的片段教學的步驟安排如下:聽錄音——談感受——品語言——做練習,給聽者一個明確完整的教學步驟。有一些遺憾。

片段教學,貫穿了新課改理念:

⒈以學生爲主體,從學生原有的知識積累入手,關注學生的內心需求,將興趣作爲語文學習的起點,關注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從“你最喜歡的、感受最深的句子是什麼?”切入。

⒉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注重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思考、討論、解決問題,並運用到實際中來。在實錄中老師引導——“大家討論一下,說說自己的意見?”;重視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你爲什麼喜歡,這樣的句子有什麼特色?”.善於激發學生的興趣,由淺入深,循循善誘,步步引導,從學生實際出發,層層深入。“根據我們的生活學習,你是否也能仿造一句?”

⒊注重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新穎多變。實錄中老師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通過聽錄音——談感受——品語言——做練習,讓學生動耳、動嘴、動腦、動手,把聽、說、讀、寫有機的結合起來,教學過程實行合作探究學習,學生小組討論自述,最後推選一名代表發言,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⒋注重虛擬情境。教師注重角色轉換,語言的變化,有時是學生,有時是老師,“別急,別急”有時轉述學生的話語,有時對學生進行表揚評價,“說得好,還有嗎?”有笑聲,有掌聲,動情入境,令聽者隨教師的教學身臨入課堂中去,感受她的教學效果。

 三、中學語文片段教學的注意要點

1、片段教學要處理好片段教學和說課的區別;要注意詳略得當,教師對片段教學內容應作詳略取捨,切不可平均使用力量、面面俱到,對重點難點要詳講,對一般問題要略講,如果不分主次,必然會使聽者感到茫然或厭煩。

2、教師在片段教學時要善於創設(虛擬)課堂教學情境,突出“教學”,突出師生互動,切忌“讀”和“背”教案;注意角色的轉換,位置的更迭,語言的改變,以虛擬質疑,虛擬爭論,虛擬辯論,虛擬活動等情景,使片段教學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活潑生動,再現真切的教學情境;

3、注意運用教學語言,如“我在教學中採取了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在片段教學時候是十分忌諱的,在片段教學中要運用課堂教學語言,要把聽評課的老師看成是自己班上的學生,有問有講,有讀有說,有議論有評價,用自己的語言變化將他們帶入你的課堂教學中去,使之未進課堂卻彷彿看到了你上課的影子,感受到你的課堂教學效果。

4、片段教學要努力展示自身的素質,用板書來表現書力,用範讀來表現朗讀水平,用廣徵博引來顯示自己的知識面,用優雅的教態、飽滿的精神、洋溢的激情,用“詩、畫、音”感染聽者。

總而言之,好的片段教學要做到目標明確,內容充實,邏輯性強,層次清楚,語言簡明扼要,有改革意識,有見地,有特點。“牽一髮而動全身”,中學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片段教學的重要性,積極參與、探究片段教學,以片段教學爲切入點,提高自身素養,營造良好的教研氛圍,在“實踐是礪石,他人是我師,自身是關鍵”中加強片段教學鍛鍊,必然能有效的提高教師教學水平,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更好的爲教育教學服務。評析語文片段

1、把握片段的基本內容,用一兩句話概括片段的主要內容。針對內容方面進行評價,肯定其符合原文或是實際的部分,之處你認爲不對的部分(此處可以當做疑問反問,接着闡述個人在解決該疑問的主要觀點,即設問方式)。2、留意形式方面的創新點,尤其要指出該創新點對於語文教學的積極意義或推廣應用。3、總體上評價。雖然存在??需要改進的,但其??是值得學習並推廣的。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3

一、課文教學“教什麼”

這是針對教學內容而言的。“教什麼”的問題是教學內容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壞,直接影響到教學效率的高低。

在這個問題上,當前中學語文教學中最突出、最普遍的現象就是教學內容的空泛化和純知識化。所謂“空泛化”,就是教師講授一篇課文,無論是滔滔不絕地“分析”,還是狂轟濫炸地“提問”,教學的着重點都放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上。什麼劃分結構、歸納段意、總結中心思想及寫作特點等,這些看起來好像很有條理,而實際上沒有體現出語文的“特色”來,課上得很空。而這些屬於課文內容(即文章“寫了什麼”)方面的知識,學生只要認真讀一兩遍課文基本上都能把握。該教的教師不教,學生自己能解決的教師卻不厭其煩:教師條分縷析,講得口乾舌燥,做的是無用功,學生呆若聽書,恍墜五里煙雲,過後只留梗概。一個又一個寶貴的45分鐘,就這樣白白地耗費掉。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無效勞動就集中體現在這一點上。所謂“純知識化”,就是教師在講課文時,眼光聚焦在“這是什麼”的層面上,如“這個字”怎樣讀音,“這個詞”怎樣解釋,“這篇文章”分幾段,每段是什麼意思,中心思想是什麼,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等等,內容繁多,面面俱到,一篇課文恨不得放到嘴裏先嚼個稀爛,然後再吐出來一口一口地餵給學生,把語文課上成“告知”課,學生只須記住就是了。

所以導致上述現象的存在,就是相當數量的教師片面地認爲課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記住文中字、詞等知識。應該說,這是課文教學的一個任務,但絕不是惟一的任務,更不是終極目標。筆者在聽課中經常發現很多語文教師在他的教案中,都把“理解課文內容”列爲“教學目標”中的一項。而在實際教學中,落得最實的,教師最賣力氣解決的也是這一項。我們說,在課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寫了些什麼,這只是課文教學的低層次要求,而在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深入到課文內部,理解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理解課文語言文字的表情達意功能,纔是課文教學的高層次要求和根本任務。不然的話,講了《致橡樹》,就是爲了讓學生知道什麼是正確的愛情觀;講了《祝福》,就是爲了讓學生認清封建禮教的罪惡;講了《蘇州園林》,就是爲了讓學生了解蘇州園林的格局和特點……這就不叫語文課了,而變成政治課和地理常識課了。我們的語文教師,長期以來一直在教學的園地裏爲別的學科任勞任怨地、辛勤地耕耘着,而把自己的這塊語文“自留地”“責任田”給荒蕪了。

那麼,課文教學究竟應該教什麼呢?一句話:教語言。

課文教學的核心是語言教學,抓住了語言,就抓住了課文教學的核心。語言知識包括:標點知識、語音知識、文字知識、詞彙知識、語法知識、修辭知識、邏輯知識和文體知識等方面的基本知識。課文教學中不僅僅要學習、掌握這些“死”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習作者是如何靈活巧妙地運用這些“死”知識來表情達意的。葉聖陶先生早就說過:“語文這一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教育部新制訂的《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寫道:“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是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的合稱,構成“語文”的要素就是語言,如果離開了語言,“工具”不能稱其爲工具,“人文”也就不復存在了。這就再清楚不過地告訴我們,課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指導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正確理解祖國的語言文字,積累語言材料,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

二、課文教學“怎樣教”

這是針對教學方法而講的。人們常說,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稱其爲“科學”,我們就要探求其規律。按規律施教,教學就順暢,效率就高,反之,教學就滯塞,自然就達不到目的;稱其爲“藝術”,我們就要講究方法。教法得當,效率就高,教法不當,效率就低。

當前,在教學方法上存在的問題就是教不得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教不到位。如前所述,一些教師在課文教學中只注重字詞知識教學和內容理解,而不注重品味語言的運用之妙和表情達意的功能。這一點在畢業年級的課文教學中表現得尤爲突出。二是教法僵化。一些教齡較長的教師,長期教學實踐形成了自己的固定的教學套路,反映在課文教學上,就是用一種教學模式去應付各種體裁的課文,不能因文定法,教學模式化,課上得很死。三是以講爲主。一些教師在課堂上主宰地位毫不動搖,以講爲主,全面灌輸。特別是在分析課文時,總跳不出“分析”的框架,侷限於深入理解這個層面,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語句,總想分析出其微言大義來。彷彿不這樣教就顯得教學沒有深度,不這樣教就不算完成教學任務,不這樣教就展示不出教師的淵博學識和高深理論來。有時爲了追求課堂上的表面活躍,大量的提問充斥課堂,滿堂講、滿堂問、串講串問,把語文課上成問答課。這樣的教學,現在還相當普遍。四是題海戰術。現在的學生,除了極少的上課時間,大部分時間都被“考試”“訓練”給佔滿了。什麼“課課練”“單元練”“月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畢業年級還有不止一次的“模擬考”,等等。學生整日裏泡在“題海”中而不能自拔,而考試時最感頭疼的還是不會閱讀分析。這除了試題本身的因素外,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題海戰術的不靈驗。

教學方法上存在的這些問題,究其原因,說到底,還是對課文教學的認識上的偏差所致。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師,特別是年輕的'語文教師,學歷都已達標,他們的工作熱情非常高,工作也很努力。他們對自己的教學不滿意,知道自己在做費力不討好的事,他們很着急,都想盡快擺脫這種局面,但又不知如何去改。他們缺的不是文化知識和專業知識,他們缺的是符合規律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能。而方法的獲取和技能的形成,除了實踐的積累和刻意的磨鍊外,在很大程度上受思想觀念的影響和支配。思想觀念上的偏差必然導致行爲做法上的走樣,所以,要解決課文教學“怎樣教”的問題,正確認識課文教學的目的、任務就顯得尤爲重要。

在這個問題上,請看看教育專家是怎樣論述的。

葉聖陶先生說:“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自能讀書,不待教師講;自能作文,不待教師改。教師之訓練必須做此兩點,乃爲教學之成功。”“要改進教學方法,必須廢止現在通行的逐步講解的方法。這是私塾時代的遺傳……這辦法的最大毛病在於學生太少運用心力的機會。”

呂叔湘先生說:“如果要追問兩者(指講解和練習)之間的關係,恐怕只能說是講爲練服務,不能說是練爲講服務。”

張志公先生也曾提出:“語言是個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練,練才能熟,熟能生巧。”

這幾位教育大家的說法雖然不同,但其基本點是一致的,那就是,都主張語文教學必須進行語言訓練。他們的教育思想完全符合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性質,是符合實際的,因而是科學的。

談到課文教學“怎樣教”的問題,還必須解決一個認識問題,即教師的作用和地位問題。教師在教學中究竟處於什麼地位?人們從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回答。有人說教師應該是“導演”,有人說教師應該是“教練”……其實,教師就應該是“教”師。近些年,有一種怪現象,就是人們都不願提“教”字,似乎一提“教”,就背離了素質教育的要求,不合時宜了。我們說,教師就是教“學”之師,古時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必定如此,我們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地這樣說。因爲學生畢竟是“學”生,如果學生天生就會學,又何必用教師來教?如果沒有教師有效的教,又哪有學生自主的學?教與學本來就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教師就是教“學”之師,教學,就是“教”學生學,這個道理是再簡單不過的了。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不用迴避“教”了。

那麼,應該怎樣教呢?這裏,不妨借用湖北武漢六中洪鎮濤老師的一節課來說明這個問題。

今年二月下旬,在瀋陽市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研討會上,洪老師應邀前來執教了《天上的街市》一課。這節課集中體現了洪老師的教學風格與特點,準確地回答了課文教學應該“教什麼”和“怎樣教”的問題。

在這節課裏,洪老師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朗讀貫穿教學始終。洪老師聲情並茂,極富感染力的朗讀以及對學生朗讀恰當地指導,顯示了他深厚的教學功力,給聽課教師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二是深入課文,強化語言訓練。在教第1節詩時,洪老師抓住了“天上的明星現了”中的“現”字,並將其換成“亮”,引導學生辨析、品味,加深了學生對詩意的理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準確用詞的能力;之後,洪老師把這節詩的前兩句與後兩句串換位置,通過比較、品析,使學生體悟了詩歌行文思路的一致性特點。在講第3節詩時,洪老師出人意料地抓住了“你看,那淺淺的天河”中的“你看”後面的逗號,通過對逗號去留的比較、品味,使學生對這節詩意有了立體、形象的感受,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準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不僅如此,洪老師還把這節詩逐句進行了改動:“你看,那深深的天河,定然是無限寬廣。那河兩岸的牛郎織女,只能夠隔河相望。”之後,洪老師引導學生用改後的詩同原詩進行比較品讀,辨析體會,使學生領悟到詩人所以把傳說中的牛郎織女每年只能“七夕相會”改寫成每天可以“騎着牛兒來往”的用意,自然而然地把握住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的主題,明確了材料服從主題需要的寫作要求。這是一節非常成功而又有特色的語文課,贏得了聽課教師的一致好評。

綜觀這節課,我們看出語文課的課文教學,一要深入課文內部,登堂入室,不能只在庭院徘徊,這是課文教學的正確途徑;二要抓住表現力強的語言因素,這是課文教學的核心所在;三要強化語言的訓練,通過刪減、增補、替換、改動、串動,進行比較、辨析、品味,積累語言材料,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和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這是課文教學最常用的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以上談了課文教學應該“教什麼”和“怎樣教”的問題。在實際教學中,二者不是獨立地運用,而是統一在一個教學過程中。

只要我們走出課文內容分析的誤區,擺脫純知識教學的束縛,深入課文內部,抓住語言這個根本,強化語言品味訓練,語文課才能講出語文“味”來,語文教學效率纔能有望得到提高。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4

一、德育滲透力度不夠

語文是綜合性最強的一門人文學科。通過教學不僅要求學生獲得語文知識,而且更要達到陶冶情操、淨化心靈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目的。但在我們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往往偏重於對語文知識的傳授,對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辭方式的運用等等,而忽視了語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傳達的思想,精神、人生觀、心理狀態等,以及對於學生應該從中借鑑什麼,學習什麼、批判什麼…… 如《愚公移山》這篇課文,要滲透德育教育是:“愚公精神”,什麼事愚公精神呢?可歸納爲:他就是克服困難的精神。或者說: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氣;2具有堅持不懈、長期艱苦奮鬥的精神;3具有遠大的目光和發展變化的觀點。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愚公精神。有人提出移山不合算,還是移屋合算。其實這是一種詭辯,是不合理的,是和這篇寓言故事的目的相違背的。新課標則提出了“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爲教師的教學行爲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強調“育人爲本”的教育觀念。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在成長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態面對人生的種種挑戰。

二、作文教學流於形式

雖然在此之前我們經常倡導創新作文,也強調作文在教學中的份量,但在實際行爲中, 我們很多教師只在作文課堂上進行寫作教學,或者每週就來一篇作文,造成了學生爲學作而寫作,沒有對學生的寫作進行日常化系統化教學,使大部分同學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動,有的只是優美詞語的堆砌或是乾巴巴的敘事。 新課標強調“以人爲本”,我們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感悟生活,隨時寫,及時寫,讓學 生情不自禁的、發自內心的、主動而積極地渴望去抒寫。日積月累的寫作,何愁作文課寫不出好作文?

三、評價方式過於簡單

教學中,我們往往用成績來評價學生的好壞,忽略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以及情商在學生成 長中的作用。例如某個勤奮的學生經過努力語文考了95分,沒有上優秀,我們則不會稱他爲好學生,也許會說他腦子慢再學也不行。這樣做的結果會讓他自卑而沮喪。新課標提倡尊重和讚賞學生,讓學生的閃光點在我們正確的評價中熠熠生輝。 誠然,教學行爲因師而異,因人而變,但無論怎樣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課標中的新理念, 語文課堂就會在我們教師的科學耕耘下,成爲學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四、課堂教學盲目追求形式

特別是新課標的實施,我們很多語文老師用素質教育爲幌子,一味強調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實踐,很大程度上將語文課上成了活動課,深陷“興趣愛好”之中,這種現象是對新課程標準要求的曲解,它明顯帶有表層和功利性的毛病,這樣盲目追求形式,是因爲沒有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這樣的行爲是不可取的,也是有害的。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5

這個學期我擔任初一年級2班、四班的語文教學,由於教學經驗尚淺,因此,我對教學工作不敢怠慢,認真學習,深入研究教法,虛心向前輩學習。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獲取了很多寶貴的教學經驗。以下是 我在本學期的教學情況總結。

一、多彩朗讀,培養學生審美情趣。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我一直認爲語文課的最高境界是師生都陶醉於琅琅的讀書聲中。缺少了朗讀,語文課似乎就失去了活力。所以,在教學中我特別注重對學生朗讀方面的指導。

在課堂教學中,我常會給學生以具體的朗讀指導。用優美的範讀來啓動課堂,激發學生的情感,用分角色朗讀幫助學生品析人物形象、用比較朗讀法提升學生的語感、我還嘗試過用表演朗讀給學生生動直觀的印象。多彩的朗讀,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美的享受,受到了情感的薰陶,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一堂語文課,不聞學生書聲琅琅,那真算不得好的語文課。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我會繼續探索、總結朗讀訓練的有效方法。

二、讀寫結合,探索作文新思路。

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一雙美麗的翅膀。長期以來,作文教學一直困擾着我。根據“讀寫結合”的原則,我對作文教學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和探究。

學生閱讀時間少、閱讀量不足,寫作文時往往無從下筆。我精選跟作文話題有關的美文,在作文課上印發給學生閱讀,要求學生圈點勾畫,然後在課堂上交流,指導學生正確地選材。另外,課文是最好的範文。我常常引導學生模仿課文的思路,學習謀篇佈局的技巧。

針對作文批改低效的.問題,我改變了批改的方式。選擇各個層次的作文,打印分發給學生,同樣要求學生寫出旁批後課堂交流。因爲是評價同學的作文,學生積極性更高,課堂上常常擦出智慧的火花,曾經枯燥的作文課煥發了生機與活力。閱讀同學作文,強化了對作文訓練重點的理解。

另外,失誤作文,常常被我們忽略。其實,只要認真閱讀,及時反思,它會成爲非常好的作文課教材。例如,在一次半命題作文訓練之後,我發現學生在對題目的理解方面有明顯的失誤,我緊緊抓住這個契機,引導學生品析關鍵詞語,重新審視題目的含義。

三、名著閱讀,增加學生底蘊

本學期,我每週拿出一節課讓學生閱讀名著《昆蟲記》《童年》《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並要求學生做出讀書筆記。學生從《昆蟲記》中體會到了法布爾的沉浸在昆蟲世界的樂趣,從《童年》中感受下層勞動人民的苦難,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敬佩保爾頑強般的意志。初一正是學生閱讀的黃金期,積極倡導名著閱讀是我的今後努力的方向。

四、反思總結,教學研究的契機。

教學是遺憾的藝術。每當我上完課後,對課堂教學的得失都有深切的體會,回到辦公室,就趕緊記錄第一感受。遇到問題,就翻看《中學語文教學參考》等教學期刊,學習先進經驗,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功夫不負有心人,陸續有文章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あ本學期名著導讀《做昆蟲的朋友》、閱讀指導《從卑微中讀出偉大》發表在《新課程報·語文導刊》,閱讀訓練《人生需要一枚指南針》《春夜喜雨》發表在《滿分閱讀》。

五、點滴積累,激發學生興趣

語文教學的真諦是讓孩子懂得生活、熱愛生活、享受生活、善於從生活中發展自我。爲了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我發動學生定期摘抄美文,稍作編輯,裝訂成冊,就成了一本班內《讀者》。在互相傳閱的過程中,學生常常把自己的心得體會,寫在文章的後面。爲了激發學生對作文的興趣,我鼓勵學生從課堂作文和週末隨筆中挑選自己滿意的作文,“發表”在校刊《今日十一中人》上。這兩個舉措,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創作激情,提高了動手能力。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6

《大江保衛戰》記敘的是1998年解放軍英勇抗洪的情景。課文感情真摯、語言優美,對抗洪搶險的解放軍戰士的讚美之情更是溢於言表,但又回味無窮、震撼人心。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情感薰陶、語言品味、人格影響的好教材。並且這篇文章也深深地打動了我。我們多數教師對98年的那場洪水記憶猶新,讀着文章,那些解放軍官兵與洪魔奮戰的鏡頭便會重現在腦中,便會再次動情,教師與文本的對話便水到渠成。但是,學生沒有這種情感體驗,那時他們還比較小,可能還沒有關注到這件事。那如何實現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呢?我最大的想法是藉助媒體,讓學生耳聞目睹,在如臨其境中激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激情中記住這次奮戰,學習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惡浪面前,爲了保衛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而奮不顧身的大無畏精神。課堂上激動學生的是情,打動學生的是情,震撼學生的是情!

針對本文的特點,我在課堂上努力指導學生經歷如下的情感體驗。尤其是在上這一課時,四川災區的殘酷,讓世界人的目光又對準了我們的人民子弟兵,通過本文的學習和解放軍在四川災區的表現,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子弟兵是人民的大救星。

一、要使學生心靈受到震撼

課一開始我們就應該以一些詞語去描繪當年大洪水的情景,抓住學生的心,激起學生的情感,喚起他們探究的慾望。再加上課前上網去查過相關資料,學生很快進入了那種情境,學生的意念很快超脫現實,走向文本,走向98,走進那讓人驚心動魄的抗洪救災的戰鬥中去,爲下文“險中見英雄”作情感鋪墊。

二、要引導學生去體驗情感,用心去悟情之深

如果說教師充滿感情的語言對學生的情感是一種激發、引導,是一種薰陶感染,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的話,那麼促使學生對課文入情入境,對課文的語言評賞玩味,則是引導學生親自去體驗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腦去思言之妙。在教學第二段時,我首先讓學生說說解放軍官兵與洪水奮戰的情景,營造濃濃的感動氛圍,然後讓學生在感動中“潛心會文”,與文本對話。讓學生輕聲細讀課文,畫出最讓自己感動的`地方,並細讀所劃之處進行品味。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讀着課文,腦中便會將文中語言與錄象中的一個個鏡頭聯繫起來。這樣,文本所包含的信息便通過錄象這一中介傳遞給學生,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又“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場面,那一個個高大的形象。學生在感動的狀態下,思維和情感積極活動,課堂上,學生將自己的所見、所想說出來,就“一觸即發”了。

三、“以讀代講”使學生激情飛揚

當學生的感動達到一定程度時,他們的思維和情感已完全貫通,一觸即發,但憑藉已有的語言積累表達自己的激昂的情感,學生一時間有難度,因此,最好的方式是“以讀代講”,讓學生盡情地誦讀,讓激情在讀書中飛揚。最後,我還安排了聽歌曲《爲了誰》這一環節。這首歌就是爲這次大江保衛戰寫的。再次目睹那烈的場面,學生的激情在歌聲中飛揚!因感動,學生情不自禁地一起跟着唱,歌聲雖不美,卻飽含深情!

當然這節課還有不少缺點,最主要的就是出現了拖堂現象,主要是前面的內容沒有做到有取有舍,學生感悟課文的能力還不是很強,經常冷場,這有待以後教學中不斷加以訓練,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7

從教二十多年了,對自己所從事的語文教學,,還確實沒有比較系統的發自內心的對自己的語文教學的現狀做過反思。借這次的機會, 我靜下心來,將這些年的語文教學的點滴,做一個梳理。我相信,這將對我在接下來的教學工作會起到一定的促進和引導作用。

課餘時間,我常常和學生聊學習語文的感受,我發現,語文水平稍高的同學的觀點非常相似。談及高中語文學習的感受,一些學生往往會說只學會了做題。學科教學走到這步境地,我分析有兩種原因:其一,對語文學科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語文是基礎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學科,學好語文會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但語文學科的重要性遠非如此。其二,囿於語文高考的試卷模式。學習語文,就是在學習表達能力,其中包括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長時間地在字、詞、句中轉悠,我們學生的表達能力會有怎樣的提高呢?我們把語文學科分成幾大板塊,弄得七零八散,與真正的文學早已相去甚遠。在這樣的教學中,語文素養真是無從談起。

無數事實證明,學生是在閱讀課外讀物的基礎上增強了學習語文興趣,進而不知不覺地提高了語文成績的。看來,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首先要增加閱讀時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曾經每週拿出一節課的時間閱讀,用這點兒時間閱讀別說萬卷,就是一卷都是難上加難。沒有辦法,閱讀課上我只好要求學生看一些《作文報》、《語文報》之類的報紙和《讀者》之類的雜誌,至於一些名著根本無暇顧及。“取法乎中,僅得其下”,讓學生們讀這樣的通俗的文章,試想他們能寫出什麼樣的大作?增加閱讀時間,擴大閱讀視野,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思想。但因爲關係加之外界誘惑很多學生很難養成自覺閱讀的習慣。因此,我的嘗試常常無疾而終。

學習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其實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而學生學習的最大特點就是被動的接受,因而老師對他們自主學習的引導就顯得特別困難,一段時間的`努力不很見成效,放棄嘗試,回到老路上去,駕輕就熟,我往往就在這樣的心理驅使下,放鬆了對學生自主學習過程的指導和監督。然後,還是“吃力不討好”地灌輸,課堂教學改革的嘗試淺嘗輒止,課後地全程指導和檢測的原有的規定形同虛設。

我想今後還要堅持預習和複習的整理本的檢查和檢測,讓學生在預習,複習以及課堂學習這幾個環節上能環環相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責任感,真正充當起的主人。當然,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僅僅是做到這一點,是遠遠不夠的,我願意在實踐中繼續探索。

反思我的語文課堂,很多情況下存在着喧賓奪主的現象,我總是自覺和不自覺地體現着主角身份,要了解學生的狀況,總是滿足於課堂上幾個活躍分子的反應,依賴於課後跟學生的單獨交流,其實,我早就發現,課堂上的那種交流是任課後怎麼彌補都無法達到的效果。要能讓每一個學生的心在我的語文課堂上都動起來,這該是多麼令人振奮的事情啊!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的心真正地動起來,而不致於使學生陷入“熱鬧是他們的,而我什麼也沒有”的窘境呢?

語文教學影響着其他學科的學習,也影響着一個學生整個人今後的發展。高中語文教學旨在使學生養成愛讀書的習慣,使其具備最起碼的表達能力,進而爲學生整個人生的健康發展奠定最堅實的基礎,爲學生人文素養的養成開啓一扇成功的大門。而我們面對的教育對象還是普通中學的學生,能夠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讓他們積極主動地瞭解並接受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使他們的人生境界和文化素養得到提高,不也正是我們努力的最終目標嗎?如果我們在高中階段做到了這些,那麼我們的教學就是成功的。我相信,通過以上反思,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做得更好。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8

高三語文教學也需要在實踐中思考,思考中總結,總結後提升。連續幾個月的高三語文教學體味了艱辛,也收穫了快樂,但更多的是感悟。

1、迴歸教材

高三複習除了題海式強化訓練,還應充分開發利用課本。實踐證明,迴歸教材是提升高考分數的有效途徑,“以本爲本”是高考複習的有效策略。

平常考試,我們常說“萬變不離其宗”,還說“題在書外,答案在書內”。這話適用於高考,也適用於當今極具靈活性和時代性的高考語文。我們手中的複習材料儘管是精心挑選的,但其寬度與深度都不及教材。一是其涉及面不會比教材更全面,二是其深淺度的把握上不比教材更適中。所以對那些掌握教材不是非常透切的學生而言,教材應該是最好的複習資料。現今的高考命題堅持以教材爲依據,所以學生要想考出好成績,在高三的複習中仍不可脫離教材。下面以寫作爲例談迴歸教材的重要性。

在寫作中,許多學生總是因素材太少太膚淺,從而導致“言之無物”。所以高三階段,教師和學生依然會在積累寫作素材上下大功夫,通過網絡,通過報刊,通過各個途徑積累方方面面的素材。殊不知,我們的教材就是一個巨大的材料寶藏,只是我們沒有發現,或者說沒有有意識地去開掘罷了。歷年的高考話題都沒有在教材中出現過,但是,均可以從教材中找到直接、間接的寫作材料,找到分析問題的方法,獲得有益的借鑑或啓示。20xx年高考話題“感情的親疏與事物的認知關係”這一話題在《鄒忌諷齊王納諫》裏就能找到素材獲得啓示。同時,歷年高考的`優秀作文相當一部分是得益於“活”讀“活”用教材的,又如“相信自己與聽從別人””這一話題在《遊褒禪山記》裏也能找到素材獲得啓示。還有大家熟悉的《孔雀東南飛》一文,曾在多年的高考優秀作文中被採用被演繹。僅從這個角度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教材是一座富礦,等待着我們去開發。如果能靈活運用好課文中的素材,既能解決寫作時“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的難題,又能增加文章的文學內涵及文化底蘊,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2、感悟生活

當今高考,語文是最貼近現實,最接近生活的一門學科。所以我們的高三複習要讓學生懂得感悟生活,學會感悟生活。

生活是豐富多采的。學會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可以使寫作有源頭活水,可以使鑑賞能力有所提高。無論古典詩詞還是現代散文小說,都是藝術創作。藝術首先是來源於生活的。只有讓我們的學生全面而深入地感悟生活,才能提高他們鑑賞藝術作品的能力。語文的外延是生活,高考語文試題也不是關起門來造車。貼近生活,關注生活,以人爲本是語文高考命題的大方向。所以我們不要讓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否則我們的學生將又低能又低分,即便高分也將低能,我們教師的努力就付之東流。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9

課前反思,教學成功的前提條件。

一說起反思,有很多老師自然會想到課後反思,但對課前反思卻忽略了。筆者說的課前反思,包括新學年(學期)開始時對學年(學期)教學目標的確立,對課程教學計劃的安排,也包括每課上課前對教材內容的選取與捨棄、補充與延伸,對教學策略的選擇,對教學重點難點的思考,對教學內容的組織,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對教學方法的確定,對教學媒體的使用,對教學想象的設想,對探究問題的篩選,對學生參與的預測,對教學效果的初評,對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或失誤、困境的解決與把握等等。這些反思都要求教師在課前一一思索,並在備課及教案上反映出來,不留盲區,爲課堂教學的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做到胸有成竹去上課,有的放矢去引導。

例如筆者在上《在山的那邊》一課前,就反思過這首詩是學生由小學進入初中的第一堂語文課,所以此課的教學過程中必須對學生進行初中語文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技巧、學習規律、學習注意事項等方面的指導與點撥,並把這些指導與點撥的內容有機的穿插在教學過程中去,比如:預習、學習、複習、聽課、探究問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作筆記、查找資料、發表文章、課後小記等方面。我還反思由於學生閱歷淺、聯繫實際的人生背景不夠,課前蒐集一些名人的人生經歷用於課堂上去啓發學生領會詩歌中闡述的人生哲理,讓學生學習名人在面對困難、挫折時不灰心喪氣,而堅持不懈的努力去克服困難,從失敗中勇敢地站起來,在艱難曲折中不斷的求索,實現自己夢寐以求的人生理想。關於朗讀訓練,我也反思在朗讀訓練中需要給學生以切實具體的指導,要克服傳統教學方式中的不注重朗讀指導的缺點,可在課堂上以一個片段或一兩個句子作爲例子來指導,一句一句的教,一遍一遍的導,可以對一個詞的讀音、語氣、語調單獨指導,讓學生有勇氣大聲朗讀,讀準字音、停頓恰當,初步讀出語氣,還可以播放從外面購買的.、教師的、學生的朗讀錄音帶,讓學生跟讀,以糾正不夠準確的地方。這樣的反思,有利於教師更進一步的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教法,更好的把握新課程,更快的提高教學質量。

課中反思,教學成功的關鍵所在。

有了課前反思,還要有課中反思,教師在課堂上要及時反思,不斷調整,不能按照課前制定的教學方案一成不變的上下去,而要按照課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情緒、參與方式、探究效果、整體狀態進行靈活的引導,在反思中改進,在反思中完善,確保每一堂課的順利、高效進行。

例如:筆者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課時,在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後,是不是就可以結束呢?不行,我們對一篇文章不能老是從一個角度去讀,正如評價一個人不能單從一個方面去說,從不同角度的對同一文章進行探究可以提高閱讀的質量,有利於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課堂上,可以就某一人物、某一情節或其他方面提出問題對課文進行多角度閱讀。我在引導學生歸納中心後,向學生提出探究問題:此文除了中心思想以外還有沒有其他方面可探討的問題呢?學生興趣很高,在文中不斷的找啊,找啊,在老師的適時點撥下終於有了結果,那就是:第一個問題,作爲父親,應該怎樣教孩子脫險?假如“我”的父親急忙趕到懸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爬上石架,把“我”扶下來,這種做法和課文中父親的做法相同嗎?你更喜歡哪一種?說出你的想法及理由。第二個問題,你們喜歡傑利嗎?說出你的意見及理由。第三個問題,你們怎樣評價4個孩子?大家熱烈討論,各抒己見,既活躍了課堂,又對課文加深了理解,豈不是兩全其美嗎?這樣的課中反思,有利於挖掘出課文的深意,有利於多角度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更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一、爲什麼要進行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教學設計和課後再學習的方式,充分發揮其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着實能增強語文課堂的效率。說到教學中的反思,必須要包括學生和教師兩個元素組成,然而爲什麼要進行語文教學反思呢?首先,少部分教師對教學反思的意識還停留在“一節課上完”,完成了上課的任務就意味着教學任務的完成,而不會進行深入思考課程背後出現的問題,如課堂上學生爲什麼會表現成這樣、自身的行爲是否需要改進等。其次,教育工作者們在教學反思的行動缺乏主動性。教學反思並不是機械式地回憶教學的實踐過程,而是需要教師將帶有批判性的思維方式應用到課堂中去。最後,教師對教學反思的具體內容理解不夠到位。教師應該切實關注教學理念怎樣能夠落實、教學目標是否能實現、怎樣正確的運用教學方法、教材內容把握的是否得當、怎樣對學生進行客觀的評價、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否和諧等一系列問題,這樣才能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的改進,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整體水平。

二、教學反思的過程

中學語文的教學反思應該包括以下3個方面,且這3個方面是一個整體的過程,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首先,教學活動需要精心的課堂設計,紮實的備課內容。課前準備是課堂的關鍵環節,有一個好的課堂效果是在課前準備的基礎之上。我們中學語文備課既要求實實在在的吃透教材,又要求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運用教材、審視教材,例如我第一次講解文言文中虛詞“之”,用法有很多種,由於我備課不充分,課堂上被一個學生問住了,最後整節課學生都在竊竊私語,注意力不集中,很失敗。所以,上好一堂成功的課,備課是關鍵。其次,教學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情、目光及態度,及時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準確把握學生的反饋信息。最後,如若在在教學過程中遇到問題,課堂中能解決的,應當及時調整,堅決不帶着問題繼續授課。課堂中不能解決的問題,下課後應不斷思考並進行記錄,到解決爲止。

三、反思的策略

(一)語文教學反思不宜面面俱到

針對一堂具體的語文課進行反思,開始我是從教學中的語句是否合適,教學態度是否足夠端正,教學環節是否安排合理等這些方面去進行反思。事實上,這樣在宏觀上的效果不夠明顯。在近幾年的教學過程中,我自己的教學反思從整節課過度到這節課的某一部分、某一環節來進行反思。用板書設計來說明問題,近幾年科學技術迅速發展,許多現代化的授課方式走進課堂,但是在實際上,沒有任何一種方式能替代板書。究其原因爲,板書具有直觀性、長時間性、靈活性及示範性。所以,把每一節課分成若干個小部分來反思,其效果異常明顯。

(二)教學反思選擇了某一個對象,待其有所改進後再做進一步調整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學反思就好似打水井,只有在某一個問題上用力挖掘,才能真正的尋求到解決的方法。反之,淡出挖掘、到處取水,終不得見水。同樣以板書設計來說明問題,在認識到自己在板書的設計環節中存在問題後,我每上一節課都刻意的注重自己的板書書寫、設計,一段時間後,板書的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三)評別人的課也是對自己課的反思

作爲一名站在中學語文教育一線的教師,日常的.聽評課也成爲了一種教學任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聽評課是一種極其具體、直接、有效的方法,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語文教學的課堂效率。有一句話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後還是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以後,每個人就是兩個思想。”所以,雖然日常教學任務特別繁重,但我們仍必須認真的對待每一次的聽評課,這既是對其他老師的尊重,又是對自己教學能力的提升。在總結分析其他老師的課時,要與自己的課進行對比,取長補短。

四、小結

語文教學反思是值得語文教學者重視的一個教學環節。作爲教師的我們應該深刻的認識其的重要性。中學語文教師如果可以做好、做細教學反思這項工作,就會上好每一節課,同時使自己迅速的成長爲新時代的優秀教師。

作者:張雙元 單位: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察右中旗第二中學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一、對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反思

學科德育滲透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語文教學因其教材內容的特點,更加適合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但是實際的教學卻是老師不重視德育教育,只是強調對知識的傳授和積累。學生學到的是語文知識,而對文本中蘊含的德育因素沒有及時領悟,影響了語文人文性的發揮。老師對德育滲透的點、程度都把握不夠,德育滲透的時機、德育滲透的切入點,是語文教學德育滲透的關鍵。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熟悉教材,通讀文本及相關資料,將文本中蘊含的德育因素瞭然於心,在教學過程中選擇最佳的時機,對學生實施德育教育。文章內容中的思想內涵往往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老師要善於挖掘文本中的德育內容,這就需要教師熟悉教材,深刻地理解教材,才能夠做好德育滲透的工作。

二、閱讀教學缺乏實效性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閱讀教學肩負着語文人文性的特點。教師做好語文閱讀教學,就是完成了語文教學任務的一大半。閱讀教學中的文本理解,思想內涵的.感悟,對學生性情的陶冶等,都是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閱讀教學的核心是朗讀,而在初中教學中,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範讀外,學生朗讀文本的機會很少。一個是學生年齡特點決定了學生的不愛讀,一個是教師忽視了朗讀的作用。熟讀、精讀是閱讀教學中學生必備的基本功的,但是在實踐中,這一環節則缺乏應有的重視。

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閱讀中的朗讀,讀中悟道,讀中品味。朗讀是閱讀教學的核心和關鍵,重視了朗讀就是重視了閱讀教學。因此重視閱讀教學中朗讀,應該是閱讀教學中的關鍵和重點。

三、初中語文習作教學的反思

習作是語文工具性的體現,而且中考試卷中的作文分值也是相當高,不容我們不重視習作的教學。但是習作教學卻又是教學的難點,學生覺得難寫,老師覺得難教,是語文教學的大難題。教師要具有發散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拓寬寫作思路。

目前的中高考,對於寫作形式都沒有了明確的規定,寫作形式越來越模糊,所以就要求教師對作文教學的思路要拓寬,教學的理念要更新,引導學生髮散思維,蒐集生活中的寫作素材,善於生活生活中的小感動和小發現。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關鍵詞:農村;中學語文;教學改革

一、加大教材改革的力度

中學語文教學在改革過程中,語文教材起着重要的作用,積極有效的語文教材改革,對於改革效果能夠直接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對於中學語文教材的編訂者採取積極的鼓勵態度,以使得中學語文教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促進中學語文教材建設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與發展動態,實現“一綱多本”的情況轉換。目前,關於語文教材方面的研究,還應注重把握和研究語言與語言應用方面的問題,在注重對學生進行身心健康教育的同時,更加註重對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培養,讓學生的國文知識、聽說讀寫能力都得到較爲良好的協調發展,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提高。

二、改進教學方法

由於傳統的教學思維理念和教學模式根深蒂固,導致在今天,仍然未能對教學基本理論和基本方式方法作爲較爲有效的改革,對於時代發展的考慮較爲欠缺,同時由於農村中學教學環境的差異性、地域水平的發展特點、學生的實際的智力水平的限制等因素,都使得教學方法的推廣和實施效果存在着巨大的差異。教學方法方面的改革,涉及諸多方面,例如對於教學模式、教學理念、教材、教學目標、學生的基礎水平等方面的改革與轉變,因而,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往往會產生較爲強大的聯動效應,繼而對於學生以後的學習能力、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培養等方面,都會產生較爲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於教師的素質方面的影響,每一種新的教學理念的提出、新的教學方法的'採用,都對於教師的綜合素質形成巨大的挑戰。因而,對於語文教學方法的改革,要給予相應的重視,才能夠從根本上取得較好的改革成效。經常嘗試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形成不同的學習思維習慣,繼而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實現語文知識的學習與應用的有效結合。

三、改革學生的考覈方式

對於學生的考覈方式的改革,是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重點工作。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學語文的成績測試將仍然作爲考覈學生素質和學業水平的重要標準,考試將仍然作爲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參量標準。甚至有些教師爲了提高班級的升學率,仍然堅持題海戰術,讓學生埋入題海之中,因而,對於學生的學業水平和綜合素質的考覈進行相應的改革,是很有必要的,而這其中所採用的考覈評價手段,也將對中學語文教學產生某些積極的影響,對中學語文考試的方法、內容應該繼續深化。因此,在語文的考覈評價方面,要更加註重對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培養與保護,突出考試內容和評價方式的靈活性與多變性,更加關注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以“生活即學習”的態度,對於語文考試的內容和評價標準,應該是分階段、多層面的;對於考試的態度,考試並不是由某一次單獨的考試來實現或者完成的,而應該由平時的知識競賽、課外活動、課堂教學活動等多方面所組成的,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總之,新時期的中學語文教學改革工作,涉及語文教學方式的改革、教材的改革、對於學生的考覈手段的改革等多方面的改革。由於涉及面較廣,因而也能夠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的發展,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培養出更加優秀的人才。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近幾年時常可以看到一些有關中學生自殺和殺人的報道,一幕幕慘劇令人觸目驚心,生命教育迫在眉睫。這是個嚴肅而現實的問題,俗話說“文以載道”,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祖國的語言文字教育的同時,更應責無旁貸地承擔起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重任。語文教育中的教師和學生都是進行生命活動的主體,教育是他們生命中有意義的構成部分,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是以整體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種學校教育活動中去。教師與學生是教育活動中兩個互爲依存又各自獨立的矛盾統一體,要想獲得各自生命的全面而和諧、自由而充分、獨特而創新的發展,必須從生命的視角來關照師生的共同成長,依賴教育活動中兩個生命主體間的交往和互動、理解和支持,並通過平等的交流對話,在語文這個充滿生命關愛的錦囊中獲得人生的啓迪、體會生命的真諦。

隨着人類生命意識的'日益凸顯,對人的生命及其價值意義的思考,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精神的主旋律。教育是人的教育,理應從關注人的生命出發,追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不斷提升人的生命質量,通過對個體生命整體發展的成全來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現實告訴我們,生命教育刻不容緩,事實告訴我們,中學語文應該肩負起進行生命教育的責任。中學語文是學生生命成長的重要土壤,是體驗生命律動、實現生命價值的一種活動,關注學生的生存狀態和生命發展是它不可推卸的責任。

讓我們把學生真正當作鮮活的生命體來進行教育,把教育目的、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都同生命發展聯繫起來,以哺育生命健康成長、提升人的生命質量爲教學宗旨,始終關注學生的生存狀態,關注學生的未來發展,力求把他們培養成理解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愛惜生命的人,並能夠在此基礎上關愛他人、熱愛自然,使他們的生命價值得到最大的體現。語文教師應該站在“生命”的高度,既要以自身的力量感染和引導學生的成長,又要注重自身的修養學習,提升能力,發揮生命的光彩和力量。從生命教育的視角來引導學生自覺地思考生命,在學習的過程中肯定自我、超越自我,將自己的生命融入到社會之中,從而真正地享受生命、體驗生命、創造生命、建構生命。

當然,在語文教學中實踐生命教育的理念,還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大背景充分重視每個生命個體,只有大環境的支持以及相關的後續環節都跟上,語文教學的改革才能更好的向前發展。

儘管作爲一個新的研究課題,在應試教育的今天,它的實踐異常的艱難,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一個不斷變革和進步的年代,教育教學都將因生命而綻放光彩!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篇14

一、計算機在輔助語文教學中的兩個誤區

1、應用多媒體教學即是語文教學現代化的體現

語文教學的現代化,不是媒體運用的現代化,不是教育手段的現代化,決定教育未來的不是技術而是觀念。

信息技術的應用可能促進語文教改,也可能強化傳統教育,關鍵在於使用者教育觀念是怎樣的,一個觀念落後、只知“滿堂灌”的教師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也只是找到了一個更有效的灌輸工具,教學的過程由“人灌”變爲了“電灌”。課堂從普通的教室搬進了多媒體教室,教師由講解員變爲了放映員,計算機輔助語文教學並沒有改變教學的本質。

語文教學的改革關鍵是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語文教學的改革是要改變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爲中心、以知識傳授爲目的、忽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忽視學生創新精神培養的現狀、強調以學生爲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學觀念。可見信息技術的運用也只有更新語文教學觀念,才能在改革語文教學中產生巨大的作用。

2、多媒體的應用是“輔教”而不是“輔學”

現代教育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廣泛運用,如果僅基於多媒體能使教學形象、直觀、易懂、易記,以此來加大課堂的信息量、以形象的演示代替學生的想象、以視聽取代學生的朗讀、以多媒體對學生多種感官的刺激取代學生的自主學習,那就太膚淺了。在本質上,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最根本的優越性,是改變學生由聽教師的“口傳”所形成的被動地位,到學生完全以主人翁的地位對媒體展示的信息進行觀察、加工和處理,在教學活動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整個教學過程不再是圍繞“教”而進行的,而是關注學生的“學”,計算機輔助語文教學,不是輔助語文教師的“教”而且輔助學生的“學”。

二、中學語文多媒體教學的目的

多媒體的引入爲傳統語文教學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帶給學生全新的視覺衝擊。在不違背中學語文教學目的的前提下,語文多媒體教學又有其自身獨特的目的。作爲教師課堂教學重要的輔助手段,多媒體的應用應包含以下功能:

1、多媒體應用要能提供更豐富的課堂教學信息容量

語文課是進行語言信息輸入(吸收)和輸出(表達)的課,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個信息傳導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通過一定的信息傳遞、交換、儲存、處理而實現的。語文教學要提高質量,就是要大面積、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從而發展智力、形成能力。用信息論的觀點來看,就是要在一定時間內爲學生傳導最多的信息,使他們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運用,應儘可能地擴大課堂信息傳遞的通道,提高單位時問內傳遞信息的容量,加快信息傳遞、知識整合的速度,以增加課堂的密度。

2、媒體的運用要善於創設情境、啓發想象

現在初中語文課本所選的範文,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在注重對學生思想教育的前提下,增加了語言優美、立意新奇、境界開闊的文章。學習這些文章,可以陶冶學生情操,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同時也發展了他們的思維.豐富了他們的語言。但教授這些文章時,如果僅靠教師的一張嘴、一支筆,往往是教師口乾舌燥、學生一頭霧水;如果利用計算機的多媒體特性,通過有聲的畫面再現生動的形象,則很容易把學生引入文章所描繪的意境中,體會文章的主旨,獲得深刻的印象。利用多媒體,能更好地把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結合起來,這樣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審美能力。所以,教師在引人多媒體時一定要善於創設文章情景,啓發學生想象。

3、多媒體教學應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語文學習興趣是指學習者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力求探究語文知識和技能、帶有強烈愉悅情緒色彩的認識傾向。它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也在學習活動中生成與發展,它可以成爲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認識本身就是一個激發生動的、不可熄滅的興趣的最令人讚歎、驚奇的奇異的過程。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一切學習活動包括語文學習活動在內都應該有濃厚的興趣伴隨。教師應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上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爲一種新型、先進的教學方式,教師應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生動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激起其強烈的求知慾。

4、利用多媒體要能活躍課堂氣氛。

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應儘可能地將無聲的語言和有聲的口頭語言及文字、圖片、聲音、動畫、視頻等有機統一起來,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教學內容中涉及的事物、現象或過程生動地再現於課堂,並將教學中無法展現出來的東西呈現在學生面前,將文字、圖像、動畫、視頻、音頻等融於一體,把學生的各種感官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從而撥動他們的`心絃、使之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

三、語文多媒體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多媒體服務於教學應遵循一定的原則,並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用多媒體課件來展示,不能爲了多媒體而使用多媒體。

1、教學性原則

多媒體課件應用的目的是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既要有利於教師的教,又要有利於學生的學。所以,首先關心的是利用某個課件進行教學是否有必要。應該選取那些常規方法無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觀察不清的內容;選取課堂上用常規手段不能很好解決的問題;選取能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情景)、資源環境,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信息源的內容。

2、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無疑是課件評價的重要條件之一,演示模擬原理要正確,要反映主要的機制,細節可以淡化,要尊重事實,允許必要的誇張。科學性的基本要求是不出現知識性的錯誤。

3、簡約性原則

課件所展示的畫面應符合學生的視覺心理,畫面的佈局要突出重點,避免或減少引起學生注意的無益信息干擾。要注意前景與背景的色彩對比,線條的粗細。避免多餘動作、減少文字顯示數量(有可能,儘量用語言聲音表達),過多的文字蒯讀不但容易使人疲勞,而且容易干擾學生的感知。

4、藝術性原則

一個課件的展示不但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且使人賞心悅目,獲得美的享受,所以優質的課件應是內容與美的形式的統一。展示的對象結構對稱,色彩柔和,搭配合理,有審美性(這是比較難做到的,但是我們所追求的)。

5、適度運用原則

就是利用認知學習和教學設計理論,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創設情境,使學生通過多個感覺器官來獲取相關信息,提高教學信息傳播效率,增強教學的積極性、生動性和創造性。把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不要“滿堂灌”),讓他們理解、思考、交流、質疑。

語文多媒體教學爲語文教師提供了一位可以信賴的幫手, 如果說語文課堂教學是一朵綻放的花蕾,那麼多媒體教學就是一片錦上添花的綠葉,二者相得益彰,互爲一體,給學生創設了愉悅有趣的情境,從而提高了語文的教學質量。但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位置,它只是起輔助的作用。我們只有分清主次,並結合語文教學的特徵,才能實現語文教學真正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