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通用15篇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6W 次

作爲一名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高中語文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通用15篇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教學目標確定爲以下三點:

1、知識目標:學會整體感知課文,領會文章主旨的閱讀方式;

2、能力目標:理解“我很重要”的內涵;

3、情感目標: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可貴,珍愛自己,熱愛生活,樹立生活的信心和責任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1.理解“我很重要”的內涵;

2.學會“感知與領會”的閱讀方式。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意識到生命的可貴,從而珍愛自己,熱愛生活,樹立生活的信心和責任意識。

教法設計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在教學中靈活地採用恰當的教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開發學生潛在的智能,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真正做到“寓教於樂”,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我主要運用了情景教學法、分組討論法和情感體驗法。同時,還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形象、生動的將學生引入情境,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體,引導他們說出自己的心聲,在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中滲透生命的教育。

 學法指導

爲了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自主探究,本節課確定的學法指導爲自主學習法和合作學習法。學生獨立閱讀,獲取文本信息,領會作者寫作意圖。走出文本後通過合作學習法充分發揮小組協作的能力,激勵誘導學生討論、探究、答疑,共同提高閱讀能力。

教學過程設計

一、 導入

我是一顆星,璀璨的星空不會因我而黯淡,所以,我不重要;我是一滴水,浩瀚的海洋不會因我而乾涸,所以,我不重要;我是平凡的人,忙碌的人羣不會因我的懈怠而失去活力,所以,我不重要。但是,璀璨的星空離不開一顆顆星的裝扮;浩瀚的海洋離不開一滴滴水的匯聚;人類社會的文明離不開一個個人的勤勞創造。雖然我很普通,很渺小,但我是重要的,我是不可或缺的。今天我們將一起走近畢淑敏的心靈吶喊:《我很重要》。

二、走近作者

通過對作者的介紹,引導學生認識到作者對自我的關注和愛護的意識。

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師大文學碩士、北師大心理學博士及註冊心理諮詢師。 1952年生於新疆。半歲隨母進京。16歲赴西藏阿里,11年軍醫生涯。1980年轉業回京。從醫20年後開始職業寫作生涯。曾獲莊重文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餘次。代表作衆多,《紅處方》、《血玲瓏》、《拯救乳房》……但無一例外都是關於生命、死亡,近年逐漸關注心理學。

三、整體感知

(一)默讀全文,理清思路,找出作者觀點。

思路:開篇提出“我不重要”——分析“我很重要”——肯定“我很重要”。(明確:作者從“我不重要”說,運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

觀點:只要我們在時刻努力着,爲光明在奮鬥着,我們就是無比重要地生活着。

(二)找出依據,爲什麼“我很重要”。

1.“我”是由無數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華匯聚而成的萬物之靈。

2.“我”是人類歷史當中不可取代的“精緻一環”。

3.“我”是機遇的產物。

4.“我”是父母濃濃慈愛與希望承載。

5.“我”是相濡以沫的夫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

6.“我”是替子女遮風擋雨的大傘。

7.“我”是朋友肝膽相照的知己。

8.“我”是自己事業的主宰。

(三)歸納小結:人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傑作啊!作爲每一個個體的我,不是被世界冷落或遺忘的小草,如果我是一滴水,我能滋潤一寸土地;如果我是一縷陽光,我能照亮一方黑暗;我就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所以,好好活着,我很重要。

四、合作探究

作者從擔心別人的批判到響亮地向世界宣佈“我很重要”,作者的感情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1.對自己小聲說——不習慣(但是我說了)

2.聲音放大一點說——激動(我這樣說了)

3.大聲對世界宣佈——勇敢(我終於說了)

4.昂頭響亮地宣佈——驕傲(我坦然說了)

五、拓展延伸

(一)我真的重要嗎?

20xx年2月28日,早春的成都異常寒冷。大約下午4點,成都電子科技大學一名大四男生因爲英語四級未過,從5樓跳下,結束了讓他魂牽夢繞4年的大學生活。

思考:讀完以上的文字,你的心情是什麼樣的?如果天堂的兒子讀了母親的這封信,他會對母親說點什麼呢?

明確:每個人的生命,不僅爲自己,也爲別人,生命除了生活以外,還有責任的承載與愛的接受和付出,所以“我很重要”。

(二)我很重要

1、有些人在困難與挫折面前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命,那麼還有一些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人,他們在困難與挫折面前是怎樣選擇的呢?

2、播放《千手觀音》的視頻。

播放視頻後教師總結說: 21位舞者是生活在無聲世界的聾啞人,她們平均年齡17歲,最小的只有13歲,身爲聾啞人,她們優雅曼妙的舞姿強烈震撼了觀衆的心靈,她們對生命的熱愛詮釋了“我很重要”的內涵。與以上特殊人羣比較,我們是身體健康的人,心理健全的人,我們也同樣熱愛生活,他們尚且能認識自己的重要性,我們呢?我們能否認識到自己的重要呢?

思考:1、你覺得自己重要嗎?爲什麼?作爲中職生,我們怎樣做才能讓我們的人生更精彩呢?

聽了同學們的發言,我的精神都振奮了,我也要大聲的說出“我很重要”,我是年邁父母牽掛的女兒;我是孩子稚嫩肩膀的依靠;我是丈夫相濡以沫的妻子;我是和諧幸福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工作中,我兢兢業業,盡職盡責,用愛溫暖我的'學生。我們都很平凡,但我們都很重要,讓我們一起對着生命大聲宣誓吧:【我很重要,我是父母的希望;我很重要,我是親情的紐帶;我很重要,我是自己命運的主宰。我有目標、有前途!我要奮鬥!我要拼搏!我要創造自己輝煌的人生! 宣誓人:】

【教學總結】

《我很重要》一文,該文新穎獨特的立意、層層推進的思路結構、欲揚先抑的筆法、情感強烈的對比和新鮮生動的修辭手法深深地吸引了我。

我將本課教學重點定爲:1、領悟作品獨特的立意。2、學習和體味欲揚先抑的筆法、情感強烈的對比和新鮮生動的修辭手法。將本課教學難點定爲:品味充滿哲理和情愫的語句。

教學中重視學生對文本的研讀:設計了“導讀-速讀-品讀-研讀-拓展-體悟-練習”這樣的教學流程,層層深入地引領學生領悟作者的觀點:“我很重要”,領悟畢淑敏作爲一名作家的睿智心和作爲醫生的關懷心——她教誨我們熱愛生命,熱愛自己,關注每一個“我”的意義與價值。“我”是泛指,既是自我,也是他人,是每一個個體的人。由淺入深的引導使學生自然地逐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我很重要≠我很偉大,我很重要≠我最重要,“我很重要”是以對生命的珍視、對他人的關愛爲出發點的,而 “我最重要”則完全是以個人的利害得失爲出發點,這些人只關心自己,只注重自己的利害得失,而從不關心別人。我們應時刻努力,不懈奮鬥,讓有限的生命綻放出奪目的光彩。學生在加深對文本的理解的同時,也自然地得到了情感的陶冶、價值觀的提升。

不足的是:在帶領學生研讀課文、質疑探究的過程中還急躁了些,有的環節給予學生的思考時間還不夠充分。今後的教學中,要進一步厚實自己的教學功底,培養自己的教學機智,爭取更好的教學效果。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認識生命的重要性,培養學生關注生命、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和敬畏生命的情感。

2、瞭解文章論證思路,學習圍繞一個問題進行多層次、多角度地蒐集材料,並作整體分析。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生命,是一個既沉重又意義非凡的話題;生命教育,是一個既容易忽略又不容忽視的內容。那麼,現代社會上,青少年的生存狀態如何,我國的生命教育現狀如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又如何呢?今天,我們將走進生命教育這個話題,一起進行一番理性的探討。

二、舉例子

1、自殺現象

(1)20xx年2月27日晚,大足縣雙塔中學發生一幕慘劇:該校初一(四)班學生李力(化名),連續兩個通宵上網未回家。父親來到學校與班主任一起對其教育,李父讓其下跪認錯。不想李力竟當衆跑出老師辦公室,從3樓跳下自殺,搶救無效死亡。

(2)20xx年7月20日中午,在福建福鼎市17歲劉某高考成績不理想,怕挨父母打罵而離家出走,從福鼎城關坐車到了沙埕港,又乘船來到嵛山島,這時他已身無分文,又舉目無親,一時間他萬念俱灰,從一塊6。7米高的礁石上跳進海里,自殺身亡。

小結:據報道,在南京召開的.中國心理學會第八屆理事會上,有專家指出,我國有3000萬青少年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每年至少有25萬人因心理問題而喪失生命,24。39%的中小學生曾有“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自殺成爲青少年人羣的頭號死因。

2、校園暴力

(1)20xx年4月24日下午,瀋陽市第157中學課間休息時,初二(3)班張勇到操場玩,從教學樓向操場走時,初二(6)班馮某撞了張勇一下,張勇一氣之下打了他兩個耳光。馮某跑回教室,一會兒又拿了一把尖刀朝張勇刺來,尖刀扎進了張勇腹部,直接導致張勇死亡。

(2)蔡勝豪,廣州東山區某中學高二學生。家庭富有,爲同學之間紛爭“排憂解難”,並廣交社會朋友,有“老大”之稱。20xx年3月,蔡勝豪爲同學解決爭端時引起其中一方不滿,但他憑“老大”身份強行決斷。3月22日,不滿一方求助於另一中學的“老大”,糾集20多人與蔡勝豪一幫20餘人羣毆,雙方均動用了水果刀、木棒、皮帶、磚頭等,造成3人死亡,30多人受傷嚴重後果,蔡勝豪當場被刺死。

小結:據20xx年調查,30%的中學生存在異常心理表現,15%有心理疾患,5%面臨校園暴力威脅。

3、殘害動物

(1)20xx年1月29日,清華大學大四學生劉海洋將兌上火鹼的飲料潑向北京動物園裏一隻正與遊客戲耍的黑熊。2月23日,劉海洋故伎重施,又將有摻硫酸的飲料潑向兩隻無辜的大黑熊……對於爲什麼要殘害動物,劉海洋的回答很平淡:“我曾經從書上看到過熊的嗅覺敏感,分辨東西能力特別強。但人們又總說笨狗熊,所以我想驗證一下狗熊到底笨不笨。”

(2)20xx年3月20日晚,成都某名牌大學一位大二女生,把一隻僅三個月大的小狗活生生放人微波爐烤了一分多鐘,小狗的主人就是這位女生……爲什麼如此漠視生命,他們的表現很冷漠:只是想看看小狗的反應。

圖片:

三、思考討論

以文本爲依據,從文本中尋找、概括答案。

1、思考一:上述現象說明了什麼問題?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1)折射出當今部分青少年情感的荒漠,以及對生命的漠視與踐踏。

(2)可能與自身心理素質有關,可更多的應該是與我國生命教育不夠有關

2、思考二:我們爲什麼要關注生命、熱愛生命和珍惜生命?

(因爲生命是人生最寶貴的東西,人的生命不可替代的和不可逆的,它是人類創造和實施一切價值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3、思考三:爲什麼要呼喚生命教育?

(1)生命意義的凸顯是開展生命教育的現實背景:宏觀上,人類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負;微觀上,人體會到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脅,有一種無所適從感。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3

資源簡介

《離騷》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賞文:反覆吟誦古詩詞,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把握節奏。

2.品人:疏通文意,理解並掌握關鍵語句,體悟詩人情感,背誦詩歌。

教學重難點:

1.重在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粗通文意。

2.在粗知文意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情讀”詩歌。

教學方法:

1.運用講讀法、逐節誦讀、講講背背,指導朗讀,指點難字讀音、難字詞義。

2.運用討論法,讓學生理解詩中作者的愛國憂民感情及他爲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步驟:

激趣導入,明確目標:

由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導入,屈原是世界文化名人。爲什麼屈原能夠贏得全世界人的尊重呢今天讓我們帶着這一問題一起走進歷史上的宏偉詩篇《離騷》賞其文,品其人,尋找答案。

板書課題:

《離騷》

三讀三求,理解文本。

聽讀,讀準字音,感受一段音樂美。

1.聽配樂朗讀,要求學生聽準字音並關注重點字詞的讀音,並且給句子劃分節拍。(投影展示讀要求及騷體詩的誦讀指導)

2.聽生試讀第一段,注意字音和句讀,讓學生評價;學生自由讀讀準字音句讀;再找一位學生範讀進行前後比較。

3、全班同學齊讀課文。

意讀,讀通文意,觸發一份《離騷》情。

1.解題:“離騷”,“遭憂也。”多媒體展示關於屈原和《離騷》的文學常識。

(1)簡介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上個世紀中,曾被推舉爲世界文化名人。

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偉大詩人屈原,生活在時代大動盪,社會大變革的戰國中期。當時,新興地主階級與奴隸主貴族集團的殘餘勢力,在宗國內部和宗國之間進行着內外交錯的複雜鬥爭。據《史記屈原列傳》記載,屈原“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嫺於辭令”,入則與王圖義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付諸侯。王甚任之。”還曾“使屈原造爲憲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舉賢授能,除殘去穢,勵精圖治。這就突破了貴族階級的侷限,而適應了新興階級的政治要求。楚國貴族集團中的頑固派不斷打擊和排擠屈原,使他一生爲之奮鬥呼號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實現。他就用詩歌傾吐自己的憂愁幽思、纏綿悱惻的情緒。

(2)《離騷》

《離騷》是屈原一生尋求愛國真理併爲之奮鬥不息的一個縮影,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一首政治抒情詩,是“可與日月爭光”的一篇浪漫主義傑作,是詩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辭”體的重要代表作品,人們往往以此來統稱屈原的全部詩作,它在我國文學史是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人們常將“風”“騷”並稱,用“風”來概括《詩經》,用“騷”來概括《楚辭》。

《離騷》的主題表現了詩人爲實現祖國富強的崇高目標所作的熱烈追求和不屈的鬥爭。“離”——憂愁,“離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全詩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結晶,是他政治失敗後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絃的抒發憂國之思的作品,本課便是選於其中的20-32節。

由簡介作者知人論世:請同學們大聲自由朗讀,再結合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自己或者同桌交流學習疏通文意。合作探究結合課後練習第二題找一找哪些是屈原表白心志的詩句?

點撥重點字詞,明確詩人心志: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至死不改

“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爲此態也。”----寧死不從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剛正不阿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修身潔行

“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爲常”——堅定信念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絕不改變

美讀,讀準感情,與爾同銷萬古愁。

屈原把他的遭遇、理想、熱情、痛苦全部寄託於《離騷》之中,可以說《離騷》是作者用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希望同學們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點撥:詩人在感嘆時要讀得深沉有力;

在充滿理想時要讀得激越而高昂;

在遭遇屈辱之時要讀出屈辱與憤懣。

一男生一女生有感情地範讀,讓學生點評,提到感情要讀出跌宕起伏,不能一個基調。

全班同學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三、總結全文,背誦課文:

在我們課前我曾問同學們爲什麼屈原能夠得到全世界人的尊重?想必答案已然知曉。沈從文先生的姨妹曾經給沈從文先生寫得輓聯評價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老師覺得用來評價屈原也是很合適的;而對於《離騷》這樣的千古奇文我們應該牢牢地記住它。

先嚐試名句背誦;

段落上下句填空背誦

讓學生大膽嘗試背誦第一段。

四、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在課下再多蒐集有關屈原和《離騷》的資料,以《屈原之我見》或者《離騷之我見》寫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談談你的個人看法。

板書設計:

離騷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偉大偉大

屈原

六、教學反思: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把握詩歌的意象,理解詩歌意象的象徵意義和詩歌對比,襯托的藝術手法。

2、瞭解詩歌的寫作背景,感受詩人對生命的熱愛和對強大生命力的讚頌。

語言建構與運用:

圍繞題目,以其爲中心尋找相關的話語、形象,重點感知,理解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

思維發展與提升:

理解詩歌的思想內涵,詩歌蘊藉含蓄,重視內心的發掘。

審美鑑賞與創造:

詩歌以連綿不斷的新穎意象表達蘊藉含蓄的意念,理解詩中通過氣氛的渲染,構成一幅幅想象的圖景。

文化傳承與理解:

通過閱讀來分析詩中幻想與現實相互滲透、理性與感性相融合的特點。

重點:

把握詩歌語言的質感、透明而飽滿的特點。

難點:

探究詩歌的主題與詩人心中的天堂。

1、指導學生完成預習

2、製作課件

一、導入新課

九死一生黃泉路,我又來了:骨瘦如柴,昂起的——還是那顆討厭的頭顱。

讀完這幾句詩,大家--定好奇,這個九死一生的人是誰?爲什麼他骨瘦如柴卻依然昂起頭顱。這個人就是當代詩人昌xx。

二、寫作背景

中國的1962年是一個漸趨冷寂和沉悶的時段。寫下過早期長詩《凶年逸稿》的昌耀因爲已經提前冷寂和沉悶了,所以此時得以在其中摻入理智和清醒。作者在這個時期被打成右派,在異常艱難的歲月裏,詩人仍能執筆抒懷。昌耀的所有詩作都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其根本和落腳點最終都在詩歌主體本身。就這首短詩而言,他一方面在觀照和揣度外在的年段(當然他自己正置身其中),另一方面,他又以此爲通道走入了自己的內裏世界,觀照和揣度自己的心理時空。

三、作者介紹

王xx19xx~20xx),筆名昌耀。湖南桃源人。19xx年畢業於河北省榮軍中學。19xx年參軍,19xx年赴青海蔘加大西北開發。歷任青海省文聯《青海湖》雜誌編輯。19xx年定爲右派。19xx年重返文壇,任青海省作協副主席、榮譽主席,專業作家。青海省文聯第三、四屆委員,青海省第六屆政協委員、第七屆政協委員。

19xx年開始發表作品。19xx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文學創作一級。其代表作有《劃呀,劃呀,父親們!》《慈航》《意緒》《哈拉木圖》等。著有《昌耀抒情詩集》《命運之書:昌耀四十年詩作精品》《一個挑戰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盤》《昌耀的詩》等。

昌耀的詩,以張揚精神困境中的生命意識見長,融感悟和激情於一體:意象凝重、壯美。飽經滄桑的情懷、遼闊曠遠的人文背景、強烈的生命意識,構成作者宏大的詩歌整體。詩人後期的詩作趨向反思靜悟,語言略趨平和,很多詩作以不分行來表達,有很強的知性張力,形成宏大的詩歌個性。

四、題目解說

《峨日朵雪峯之側》這首短詩寫於1962年8月,具有鮮明整體象徵特點,可以按照“由外而內”的次序得出兩種相互銜接、彼此相關的闡釋和解讀。

“峨日朵”是現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的峨堡鎮的老百姓對“峨堡”一詞的口語發音,“峨日朵雪峯”便是峨堡鄉境內的祁連山脈中一座或者幾座小雪峯。它們原本沒有自己獨立的名字,詩人拿來作爲詩中一個如畫的詩作之遠景而已。

這首詩寫的是作者在登峯途中的體驗與感懷。詩題交待了作者所處的位置。

五、層次結構

本文分爲兩部分:

1、寫了太陽、雪峯、山海、石礫等意象,表現出自然之美;

2、寫出了小蜘蛛的出現使作者認識到了衆生平等,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生命力的讚頌。

六、全文分析

1、詩中寫了哪些意象?

意象:太陽、滑坡、石礫、雄鷹、雪豹、蜘蛛。

2、爲什麼要描繪這些意象?

學生自由發言後教師點撥:心象(情)+物象(美)=詩。

落日的動勢和石礫滑坡的動勢都是下墜的,而“我”作爲攀登者的動勢卻正好相反,努力向上;那一片“引力無窮的山海”也在竭力使我下墜。由此可見,日落和滑坡等意象是用來表現貼身絕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體驗的'。

“雄鷹”“雪豹”的形象是作者理想中的精神、意志和心靈的象徵,代表着一種真正強大、雄壯和堅韌。“蜘蛛”則是作者現實狀態的寫照,是他“囚徒”身份的一種反映。

3、詩人在作品中是怎樣呈現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的?

探究:在輝煌的視覺形象之上,詩人又疊加上一個宏大的聽覺形象,滑坡的石礫引動深淵的囂鳴,如軍旅的殺聲漸遠而去。這一音響的疊加使落日更顯壯觀。滑坡的動勢與落日的動勢都是下墜的,與攀登者的動勢正好相反。於是視聽合一的效果就不單產生審美意義上的“崇高”,而且在讀者的生理上引發一種緊張。那一片“引力無窮的山海”事實上也在竭力使我下墜。千軍萬馬般的廝殺聲響在“我”身旁向深淵“自上而下”地遠去時,“我”在這個高度上的堅持就決非易事。

七、中心思想

《峨日朵雪峯之側》一詩用峨日朵雪峯落日和巖壁上的蜘蛛等審美意象,共同營造出一種凝重壯美的氛圍,將飽含滄桑的情懷、古老開闊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識,構成一個協調的整體,描繪出詩人對生命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讚頌。

八、寫作特點

1、這首詩運用了對比、反諷的表現手法。

深度反諷是詩人昌耀在冷寂沉悶中摻入理智清醒後,然後又兌進機智和幽默的結果,是他終於在時代之上佔穩了自己的高度後豁達的心智和灑脫的情懷的結晶。這樣的反諷當然不只是昌耀詩藝的體現,而更是他居於高度之上的心理標記和明證。

2、運用視聽結合,畫面壯闊。

如描寫壯麗的雪峯落日景象時用了一個婉轉重疊、綿密奇崛的長句,來表現落日的張力和動勢,在輝煌的視覺形象之上,詩人又疊加上一個宏大的聽覺形象,滑坡的石礫引動深淵的囂鳴,如軍旅的喊殺聲漸遠而去。這一音響的疊加使落日更顯壯觀。這種視聽合一的手法具有極強的畫面感,不但引發讀者生理上的緊張,也產生審美意義上的“崇高”感。

九、補充資料

抒情詩:以集中抒發詩人在生活中激發出來的思想感情爲特徵,主要通過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來反映生活,因此不去詳細敘述生活事件的過程,一般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不具體描寫人物和景物。抒情詩的特點是側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優秀的抒情詩則往往激盪着時代的旋律。抒情詩根據其內容的不同,分爲頌歌、情歌、哀歌、輓歌、牧歌等。

十、總結全文

事實上,詩人所看到的那隻小得可憐的蜘蛛,開啓了我們解讀這首詩歌“由外而內”的通道,從而銜接起我們從詩入昌耀個體的內裏世界闡釋詩意的空間。既然堅守在峨日朵雪峯之側的不是雄鷹或雪豹而是蜘蛛,那麼說明真正強大、雄壯和堅韌的不是外在形式或形象而只能是精神、意志和心靈,這正是昌耀所要思考和揣度的所在,正是昌耀所要挖掘和探詢的層面。

1、熟讀全詩。

2、課後思考詩中,詩人要表達的“他的高度究竟是什麼呢”

我愛這土地,艾青,假若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颳着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爲什麼我眼裏常含淚水?

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1、對下面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詩人未用“珠圓玉潤”之類型詞語而用“嘶啞”來形影容鳥兒的歌喉,使人體味到歌者經歷的坎坷、悲酸和執著的愛。

B、關於“土地”“河流”“風”“黎明”的一組詩句,抒寫了大地遭受苦難、人民的悲憤和激怒、對光明的嚮往和希冀。

C、“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這兩句詩形象而充分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而又隱含獻身之意。

D、“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兩句的“我”,指喻體“鳥”,而不是指詩人自己。

答案及解析:D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解決文章生字詞,學習文言詞彙。

2、通過自主讀文、討論、交流等過程,體會作者和客人的情感變化。

3、體會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感受文章闡釋的“變化與永恆”的真理。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從中體會主人公的情感變化。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感受文章闡釋的“變化與永恆”的真理。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聽音頻);朗誦法;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王菲的《清風徐來》,這首歌中有一句歌詞——“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有哪位同學知道這句話出自哪裏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尋一下這首歌的出處,看看這句話背後蘊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板書標題)

(二)初讀感知

1、初讀課文,解決生字詞,多媒體出示重點詞語,講解文言詞語。

明確:

古今異義:

浩浩呼如馮虛御風:馮,通“憑”,乘的意思。

詞類活用:

(1)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2)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南,名詞作狀語,向南。

(3)侶魚蝦而友麋鹿:侶、友,意動用法,以……爲伴侶、以……爲朋友。

一詞多義:

望:①七月既望:農曆的十六日,名詞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看,動詞

歌:①歌窈窕之章:唱,動詞

②歌曰:歌詞

③倚歌而和之:歌聲

2、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梳理課文內容,理解文章大意。

3、再讀課文,思考本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

明確: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後通過一曲極其哀怨的蕭聲,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問答,二人討論了“變化與永恆”的辯證哲理。

(三)深入研讀

1、同桌交流,說說文章第一段交代了什麼內容?

明確:交代了作者與友人出遊的時間地點和當時的環境。

2、閱讀第二自然段,找出重點字詞句,小組內說一說作者描寫了什麼樣的歌聲和蕭聲,這樣描寫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

明確: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這句話是對蕭聲的詳細描寫,寫出了蕭聲的嗚咽,哀怨。爲下文提出疑問,做出回答奠定了情感基礎。

3、小組討論交流,說一說哪些段落闡釋了文章哲理?又闡述了怎樣的文章哲理?

明確:三四兩段闡述了文章哲理;

第三段寫了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表現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

第四段是蘇軾針對客關於“人生無常”的.感慨表達自己的見解,以寬慰對方,表現了蘇軾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4、結合對課文的理解,說一說作者的暢遊赤壁的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明確:作者最開始遊玩赤壁有着月夜泛舟的的舒暢;進而由蕭聲懷古傷今,突現悲鬱之情;最後通過與客人的對話,明白了變化與永恆的哲理,再次展現了蘇軾樂觀曠達的心境。

(四)鞏固提高

結合課文談談你有怎樣的啓示?

(五)小結作業

小結:回顧本課所講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結束課堂。

作業:將本篇課文寫成一篇現代小散文。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本堂課的教學主要圍繞課文內容進行鑑賞,針對文言文閱讀教學,首先要解決文言詞語的問題,接着通過朗讀,小組討論等方式,帶領學生梳理文章內容,進而瞭解課文所要傳達的思想情感,最終要能夠在拓展延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切實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得到一定的啓發。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6

本課教學目標

1.瞭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瞭解本文句法上駢散並行而以散爲主的特色。

3.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教學重點

1.瞭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如“一”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數量詞)“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整個)“固知一死生爲虛誕”(把……看作一樣),“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一樣、相同)等四個句子中的意義。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膠片、錄音機、教學磁帶、《蘭亭集序》摹本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瞭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錄音範讀,領會句法上駢散並行,以散爲主的特徵,朗讀課文,結合註釋,把握文意,瞭解本文作爲宴遊詩的特徵。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初中階段我們學過不少寫景狀物的詩作,想必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大家還記得吧,師生一起誦讀:茅檐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撻送青來。

詩人描寫景物時,畢其形傳其神,一水多情地呵護着綠田,兩山像從遠處奔騰而來,來不及敲門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也摹景狀物,但手法卻別具一格,言簡而神具,這就是王羲之以書中神品稱著於世的《蘭亭集序》

二、作者簡介。

選一學生讀註解①。教師略作補充:魏晉時期在中國抒發藝術的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啓後的重要作用。王羲之書寫的《樂毅論》《黃庭堅》等楷書作品稱“書之聖”,行草《蘭亭集序》被後世書法家譽爲“行書第一”。

出示王羲之《蘭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對他的評價“飄如遊雲,矯如驚龍”“天機流佈,挺然秀出”。

三、放錄音、正音。

學生聽錄音一遍。教師強調一些字的讀音。投影:

多音字:會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將至(zēng)

通假字:趣舍萬殊(通“趨”) 古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通“猶”)

四、朗讀課文。

體會本文句法駢散並行,以散爲主的特徵。

五、品讀課文。

結合註釋,熟悉文意,並思考:本文和一般的書序有什麼不同,找出與《蘭亭集》有關的語句。

明確:一般的書序介紹成書的經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或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

作爲書序,本文介紹了作詩緣由(因修禊而“羣賢畢至”)、作詩情形(“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本書意義(“後之覽者,亦將有敢於斯文”)。

本文由宴遊活動談到生死觀,善於借題發揮,論及人生的意義。這便是《蘭亭集序》與一般書序的不同之處。

六、佈置作業:

熟讀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練習一。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瞭解陶淵明的生平及其詩歌的基本特徵。

2、學習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3、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追求自由獨立的精神品格。

[教學重點]

1、領悟詩人憎惡官場,熱愛田園,追求自由的思想傾向。

2、背誦全詩。

[教學難點]

學習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教學方法]

誦讀式、討論式、啓發式

[教學課時]

1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中國古代的大多數文人都懷着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踏入仕途,但是當他們進入仕途後,往往會發現仕途並不能實現他們的理想,失望之餘,有許多人就退隱山林,歸隱田園,這些人之中,陶淵明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個,今天,我們來學習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一起走入陶淵明的田園世界。

二、知人論世

1、學生談談自己所知道的陶淵明的有關知識。

2、教師補充說明

3、學生誦讀以前學過的陶淵明的兩首詩

三、初讀感知

1、學生自由誦讀

注意字音、朗讀的節奏和詞語意思。

2、欣賞名家朗讀

注意朗讀節奏及詩歌情感

四、重點賞析

(一)眉目傳情

思考: “歸園田居”的意思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麼它的題眼是什麼?

明確:歸

(二)整體感知

在“歸”這個明示信息下還潛藏着哪些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朗讀課文,用原文的話回答下列問題。

討論:

1.從何而歸?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明確:“塵網”、“樊籠”。

追問:“塵網”、“樊籠”比喻什麼?

明確:官場生活

追問:爲什麼要如此比喻?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誤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塵網”一詞,足見他對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誤”字顯出詩人的悔恨之深。東晉末年權力之爭劇烈,陶淵明既不願成爲上層統治階級矛盾鬥爭的犧牲品,也不願成爲政治野心家爭奪的工具。

2.爲何而歸?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追問:既然“性本愛丘山”,爲何要出仕?

明確:“誤落塵網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誤。

追問:如何理解“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明確:

(1)“羈鳥”是關在籠中的`鳥;“池魚”是禁在池中的魚。

(2)特點:失去自由,失去最適合它們生活的環境,只會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場就如同“羈鳥”、“池魚”一般,失去自由。(“羈鳥”、“池魚”是陶淵明自比)

(3)運用比喻說明作者身在官場,而心繫田園的心情,對自由的嚮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與世俗官場生活不適應。“適俗”就是適應仕途中繁縟禮節的限制和爾虞我詐的權勢之爭,詩人說自己缺乏應酬官場的氣質和情操,顯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寫自己流連山水喜愛田園,表明歸隱田園的意向。

3.歸向何處?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 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思考:

(1)找出描寫田園景色的句子?

並指出描寫了哪些具體的意象。

(2)詩人運用了哪些藝術技巧把農村中最常見的事物,描繪成一幅優美的圖畫?

方宅草屋近

靜榆柳桃李遠近結合動靜結合村莊炊煙遠

動雞鳴狗吠以聲襯靜視聽結合

白描:

一切景語皆情語(情景交融)

意境:優美寧靜、恬淡自然、閒適自由

情感: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白描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指描繪人物和花卉時用墨線勾勒物象,不着顏色,稱爲“單線平塗”法。它源於古代的“白畫”。在文學創作上,“白描”作爲一種表現方法,是指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

4、歸去何感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思考:歸去後最能表現詩人歸隱田園的心情的詞語:

明確:無塵染/有餘閒/久/復——自由、安逸、喜悅。

提問:從中可見作者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樣的?

明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主旨:厭惡官場,熱愛田園,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五、拓展延伸

討論:有人認爲陶淵明的歸隱是消極避世,不敢直面現實,不思進取的表現。有人認爲他的歸隱是對自我本性的皈依,他在感受自然萬物和艱難的躬耕生活中爲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義。你如何看待陶淵明的歸隱田園呢?(可從社會責任感、個人追求、當時的社會環境等角度思考)

結束全文:

陶淵明就是因爲捨棄了功名,淡泊了名利,才成就他美麗自然的詩篇,才堅守了人格精神的自由與獨立。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通過訓練,瞭解開頭的重要性。

2、學會方法,會在作文中運用。

教學重難點:

通過分析評價歸納方法。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用具:

多媒體;作文開頭材料

教學設想:從學生的習作中選取較好的作文,印發給大家,上課時討論探究,從中總結作文開頭的一些方法。

教學過程:

1、導入。(簡析上次作文寫作情況,由此引出作文開頭的重要性。)人常說:良好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作文也是如此,設立一個好的開頭,不僅寫起來順手,而且還可使全篇文章生輝,同時它還有“先人爲主”的功效,能給閱卷老師一個很好的印象。

2、作文開頭的要求:a、要向主題靠攏b、要短小精悍c、要有文采

3、自主學習

請從下面的作文開頭中選2至4個你比較欣賞的進行評析(如好在哪裏,哪些地方值得你借鑑等)

1、或許,你還不知道泥土的味道是苦澀的;或許,你還不知道海水的味道是鹹苦的,或許,你還不知道山的那邊是海;又或許,你還不知道成功之路有藍天……但我可以告訴你:嘗試——通羅馬路。(《嘗試——通羅馬路》)

2、每一個人都是過客,每一個過客都有着屬於自己的故事

——題記

魯迅散文詩《過客》中的過客不知從何而來,過客只知道要一直向西行。當他路過山坡時遇到了一位老翁和小女孩,老翁告訴他山坡的那邊是一座座的.墳墓,而小女孩告訴他山坡的那邊是朵朵盛開的野百合。最終過客看到的是墳墓抑或是野百合,我們無從知曉。魯迅筆下的過客戛然而止,其實文章的字裏行間都在告訴我們過客看到的景象是陰人而異的。(《過客》)

3、試試看,不是像企鵝那樣靜靜地站在海邊,翹首企盼機會的來臨,而是如蒼鷹一般不停的翻飛盤旋,執着地追求。試試看,不是面對峯迴路轉、雜草叢生的前途枉自嗟嘆,而是披荊斬棘,舉步探索。試試看,不是拘泥於命運的禁錮,聽憑命運的擺佈,而是奮力敲擊其神祕的門扉,使之洞開一個新的天地,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謠。(《生活需要主見》)

4、人生何處沒有風景,生命本來就是一連串的戰鬥。有的人在逆境中忍一忍、熬一熬,再拿出一份勇氣和信心,照樣能把風景般的笑臉印進時光的底片中。(《心態與境遇》)

5、雖然你現在只是一株稚嫩的幼苗,相信自己只要堅忍不拔,終會成爲參天大樹;雖然你現在只是涓涓細流,相信自己只要鍥而不捨,終會擁抱大海;雖然你現在只是一隻雛鷹,相信自己只要心存高遠,躍幾個跟斗之後,終會佔有藍天。(《相信自己》)

6、繁忙的人生中,快樂不少,痛苦不多。心態平了,道路自然平。雖然《瀟灑走一回》早已退出了流行歌曲排行榜,但生活中,又何妨瀟灑走一回呢?(《瀟灑走一回》)

7、驚歎雲蒸霞蔚的山峯,卻害怕荊劃棘刺,畏首畏尾,缺乏自信,這隻能使人渾渾噩噩,碌碌無爲。須知“無限風光在險峯”,時代需要的是憑藉自信這架雲梯的攀登者。(《自信——登山的雲梯》)

8、風的方向,浪的方向,不一定是船要去的方向。別人的意見,大部分羣體的意見,我們只堅持自己的意見。(《堅持己見》)

9、“人們可支配自己的命運。若我們受制於人那錯不在命運,而在我們自己” ——莎士比亞

——題記(《你還在被他人左右》)

10、生活,就是面對現實微笑,就是越過障礙注視未來;生活,就是心靈之剪在人生之路上裁出葉綠的枝頭;生活,就是面對困惑或黑暗時,靈魂深處燃起明亮且微笑的燈盞。而面對生活,我們需要什麼?我更需要的是那顆勇敢跨越、敢於嘗試的心。(《勇於嘗試》)

小組討論

交流精講

總結學生習作的優缺點,提供方法指導。

優點及方法:⑴⑸⑽鋪排文氣,排比點題。

⑵故事寓言,倍感新鮮

⑶正反對比,辯證說理

⑷開門見山,點穿話題

⑹引用入題,準確得體

⑺描寫開頭,烘托渲染

⑻比興開頭,營造氛圍

⑼引用名言,凸現文采

存在問題:a、照抄原材料或引用複述不簡練,中心話題“千呼萬喚不出來”。

b、故弄玄虛,轉彎抹角,入題太慢。

c、與主題不符,不知所云。

6、當堂檢測

此時正值春天,春天的人、事、物、景給你帶來怎樣的感受?請以“春天的足跡”爲話題寫幾段作文開頭。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瞭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於暗示性的特質,提高鑑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同類詩歌語言藝術現象。

3.感受中華文化的深厚積澱,喚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

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教學難點

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徵,實質則是談中國詩歌語言藝術具有暗示性的重要特點。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設想:

課前學生要充分自主預習,能借助段落的'中心句,把握主要自然段的大意。使用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生一起欣賞一高考滿分作文(屏幕顯示):廣闊的蒼穹上突然上演一出絕世的舞蹈。然後,一個“雁字”,接着一個“雁字”。我呆在那裏,無法動彈,直到夜幕徐降,蘆葦蕩的盡頭響起了母親的呼喚聲。

年少的我,並不知這裏邊有一種民族文化哀愁。後來,我在古代名中,讀到了“雁陣驚寒”,頓時感到了一種徹骨的詩意。於是,我一次又一次仰望天空,努力尋找大雁的影子。然而,我失落了,它們越來越少,“雁陣驚寒”般的名也很少問世……

是誰偷走了“雁字”的影子?

又是誰,荒蕪了文化的天空,扼殺了我的詩意?……

(20xx年高考江蘇卷《懷想天空》)

一種美好事物的消亡,代表着一種生活情景的消逝,這位敏感的作者對此充滿了嘆惋和悵惘。請大家找一找古詩文中包含大雁這一美好意象句子。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一剪梅》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0

【教學目的】

1、瞭解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思想基礎及歷史進步性。

2、瞭解孟子答問過程、論辯藝術及其“好辯、善辯”的主客觀原因。

3、瞭解並掌握“數”“發”“直”“兵”“勝”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對應今譯。

4、在綜合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並延展閱讀閱讀《仁者無敵》《出爾反爾》兩個選段。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的論辯過程及藝術。

2、難點:

《孟子》的思想內容,也就是“仁政”的具體內容。

【教學過程】

一、解題無須說,重要的是導入

教讀本文而用舊課導入,既簡便可行,又有溫故知新、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當先讓學生復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然後提問:

1、教師口述:“取勝之道有三:曰天時,曰地利,曰人和──人和爲取勝之本。”問:這個意思孟子是怎樣表述的?(開頭兩句)好在哪裏?

(自由作答。)

提示:讀孟子文章要注意語言的氣勢。

2、“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中的`“君子”指什麼人?

能行仁政的諸侯國君。

補充問:“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中的“君子”各指什麼人?

有修養的人──丈夫。

提示:學文言要注意詞的多義性,要據語境判斷詞的意義。

3、試用孟子話說明君子“戰必勝”的原因。

“得道多助”,“多助”是得“人和”的表現。

提示:“道”,就是新課文裏說的“王道”,能行王道,是謂“得道”。

過渡問:根據預習印象,說說新課文裏哪幾句是描寫孟子理想中的“王道樂土”的。

“五十者”“七十者”“數口之家”“頒白者”四句。

哪句話跟“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的意思相同?

“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學生試讀課文兩遍:先指定五位同學接讀;後齊讀

三、教師範讀全文並略作解說,重在掌握文章理路

1、畫示意圖(標明秦、魏、齊的相鄰位置;指出河內、河東所在),並簡介談話背景:

魏在戰國初期曾是軍事大國,至梁惠王在位後期,西畏秦逼,從安邑遷都於樑;東敗於齊,“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所以特邀孟子來樑,問強國之道。事在惠王35年(前335)。本章記梁惠王問“民不加多”之故,正是此意。

2、分層示範誦讀並作解說:

第一層:

⑴ 兇──象地穿交陷其中之形,引申爲歉收。

⑵ 移──本義是禾長相扶倚之狀,後代爲遷移之義而本義廢。由此至彼之謂。

⑶ 大意是,惠王問“民不加多”之故。

第二層:

⑴ 鼓──會意字,左中爲鼓,上象鼓飾,下象鼓架;右象手持槌擊鼓動作。後引申爲所擊之物。古時以擊鼓代進攻令。

⑵ 大意是,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爲喻,含蓄作答。

第三層:

⑴ 數罟──古法,魚不滿尺,市不得鬻,人不得食。

⑵ 是使民──是,有“如此則”之義,這樣(就)使人民……

⑶ 大意是,論王道之始,即“使民養生喪死無憾”。

第四層:

⑴ “無失其時”與“無奪其時”──“失”字輕,寓“提醒”義;“奪”字重,寓國君無以勞役苦民之義。

⑵ 大意是,論王道之成,先制民之產(五畝之宅、百畝之田)而後行教化。

第五層:

⑴ 發──本義是將箭射出去,引申爲由內向外的動作,故在本句中有開倉放糧之義。

⑵ 檢──今語“檢點”,亦有約束義。

⑶ 斯──虛詞有通用之法,這裏通“則”。

⑷ 大意是,保民才能使民歸順。

3、解說全文理路(見本文開頭),要求學生記住每層的結句,用它們作爲記誦全文的支撐點。

4、學生齊讀全文一遍後,檢查背誦上述五句話,即各層的結句。

四、學生分層練習背誦全文

(下面只寫出指導誦讀的要點,過程及練習方式從略。)

第一層:

1、在示意圖上標出河東、河內的位置後,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敘述梁惠王的救災辦法。

向災區調運糧食,從災區遷出部分人口。

2、“河東兇亦然”一句是省文,試用文言作完整的表述。

河東兇,則移其民於河內,移其粟於河東。

3、“無如……者”意思是“沒有像……的人”,能否換一種表達方式?

其君皆不及寡人之用心。

4、試品味首句,說說惠王有無抱怨意。

從“焉耳矣”的疊用可見有抱怨勞而無功之意:勞者,移民、移粟也;無功者,鄰國之民不至。

5、再品味末句,說說“何也”能否改成“何哉”或“何故”。

何哉”,問中兼嘆,多用於設問;“何故”,一般詢問語氣;只有用“何也”才能表達梁惠王困惑而急於求解的心情。

第二層:

1、孟子此問的答案是事前即可料定的,試作仿問便知:某次考試,甲生得50分,乙生得30分,以50分得30分,則何如? 請用文言作答。

不可,直不30分耳,是亦不及格也。

2、此問照應上文哪一句?

“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妙在哪裏?

惠王據事理作答,卻不料墜入孟子彀中,把自己跟鄰國之君放在同一水平上。

3、試代孟子作答:“王之好戰殘民,與鄰國之君無異,故民不至;移民移粟,小惠耳,雖能行之,何益?”跟原文比較後,說說比喻作答的好處。

從容,含蓄,讓對方反躬自省。

第三層:

1、開頭用排比句法連述三事,都有關人民生活,試用兩個字概括這樣的生活水平。

溫飽。

2、爲什麼說這是“王道之始”?

王道以得民心爲本,溫飽可以使民“養生喪死無憾”,則得民心矣。

3、本層連用五個“也”字,擬刪去前四個,改用“……,則……”這種句式,如“不違農時,則谷不可勝食”,好不好?

不好,用“也”才能表達出孟子堅信不疑的語氣和讚美之情,使行文如連珠,頗有聲勢。

第四層:

解釋:“五畝之宅”“百畝之田”,係指井田制而言。井田者,田區劃分如“井”字形之謂也。古法: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爲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

1、問:王道體制下有哪兩件大事?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的?

⑴ 農業生產,先說家庭副業,後說糧食生產;

⑵ 教化,先說設校,後說教學內容。

2、孟子在描寫“王道樂土”時全用“矣”字作結,表現了怎樣的意味?

讚歎;將理想圖景說得如在眼前

3、本層煞尾如用“王道之成也”替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效果如何?

失去主觀色彩,缺乏咄咄逼人之勢,說服力減弱。

第五層:

1、本層文字不多,但波瀾起伏不窮,說說你的體會。

一揭,語氣嚴厲;二批,措辭尖刻;三勸勉,語調溫和。

2、本層是怎樣照應開頭的?

“罪歲”照應“河內兇”“河東兇”;“斯天下之民至焉”照應“寡人之民不加多”。

3、結句是否有省略?

不“罪歲”,則當行王道,因上文已詳論行王道的步驟和基本方法,此處不再提;完整的表述應是“王無罪歲而行王道,斯天下之民至焉”

五、檢查背誦──連貫背誦全文

六、內容點撥

(見“基本設想”第二段)。

七、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同學互查);

2、預習新課。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學會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鑑賞詩歌主題。

2.掌握詩歌寫人、抒情所採用表現手法。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多角度刻畫人物形象。

2.難點:詩歌的主題。

作品簡介

唐玄宗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之間的愛情悲劇,因與“安史之亂”緊相聯繫,有着相當嚴肅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離奇、曲折,又極富傳奇色彩,因而倍受歷代文士的關注。自唐至清,出現了不少以此爲題材的文學作品,著名者如杜牧《過華清宮絕句》、李商隱《馬嵬》、蘇軾《荔枝嘆》、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長生殿》等。自居易的《長恨歌》則是其中翹楚。

楊玉環是蜀州司戶楊玄瑛的女兒,隨叔父楊玄琰入長安,及笄,嫁與玄宗第十四個兒子壽王李瑤爲妃。後爲李隆基看中。李欲將楊佔爲己有,又礙於名分,於是,讓她出宮做女道士,而後再迎歸宮中,掩耳盜鈴。李隆基早先勵精圖治,晚年逐漸鬆弛。得楊玉環後,更是沉湎酒色,荒廢朝政。楊玉環則不僅自己得寵專房,身封貴妃,“聲焰震天下”,而且滿門親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楊國忠位居宰相,楊銛官鴻臚卿,楊鎔官侍御史,大姐封韓國夫人,三姐封虢國夫人,八姐封秦國夫人。如《長恨歌》所說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天寶後期,朝廷內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對楊家的偏倖,更促進了矛盾的激化。天寶十四載(755),手握重兵的范陽節度使安祿山打着討伐楊氏、以清君側的幌子,發動了叛亂,兵臨長安。李隆基偕楊玉環等倉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陝西馬嵬驛,扈從禁軍發難,求誅楊氏兄妹以謝天下。迫於情勢,李隆基只得如請,“命高力士縊貴妃於佛堂前梨樹下”。(李肇《國史補》)

問題設計

1.應該怎樣看待始終的主人公形象?

提示:拋開政治因素,僅僅把此詩當作一首愛情詩來看。漢皇不是一個荒淫誤國的昏君,而是一個癡心的男子;楊女也不是禍國殃民的紅顏,而是對愛情忠貞的癡心女。

2.應該怎樣理解《長恨歌》的主題?

此詩的前半部分中,對李、楊荒淫無度、廢棄國事誠然有所諷刺和不滿,但這不是主旨。全詩以大部分篇幅描寫了兩人的愛情遭遇,歌頌了他們之間的愛情。詩中所寫的李、楊愛情,實際上已超越了歷史事實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作者通過這一愛情悲劇,歌頌了人們對愛情的堅貞和專一,反映出人們對美滿愛情的追求和嚮往。儘管李、楊身爲帝王貴妃但他們的這種愛情與人民的生活、與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分析《長恨歌》的主題思想,必須注意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度和感情傾向。《長恨歌》是一首敘事詩,但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在敘述李、楊愛情始末的過程中,作者融進了自己的感情,表現了他對這一悲劇的是非評判。對李、楊之娛樂誤國,作者顯然是意在批評而語含譏諷的,這從“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等語句中可明顯看出。然而,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和悲劇的發生,作者對李、楊的態度也由批評諷刺轉向憐憫同情。這從“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轉蛾眉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清,聖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躊躇不能去”、“不見玉顏空死處”、“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等大量飽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獲得非常明顯而強烈的感受。

3.詩人是如何表現長恨的?

提示:皇之長恨——

(1)“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處是黃塵、棧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無光,秋景淒涼,這是以悲涼的景色來烘托人物的悲思。

(2)“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斷腸聲。”在蜀地,面對着青山綠水,還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傷心.大自然的美應該有恬靜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卻沒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內心的痛苦。這是透過美景來寫哀情,景色愈麗,心情愈哀,使感情又深入一層。

(3)“天旋地轉回龍馭,至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還都路上,“天旋地轉”,本來是高興的事,但舊地重過,玉顏不見,不由傷心淚下。敘事中,又增加了一層痛苦的回憶。於快樂中寫悲情,愈見情悲。

(4)“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回長安後,白日裏,由於環境和景物的觸發,從景物聯想到人,景物依舊,人卻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淚下,從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宮的垂柳彷彿看到了楊貴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極其複雜微妙的內心活動。“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從黃昏寫到黎明,集中地表現了夜間被情思縈繞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這種苦苦的思戀,“春風桃李花開日”是這樣,“秋雨梧桐葉落時”也是這樣。及至看到當年的“梨園弟子”、“阿監青娥”都已白髮衰顏,更勾引起對往日歡娛的思念,自是黯然神傷。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憶。一草一木,一花一樹,風來了,雨過了,花開了,雨落了,點點滴滴,絲絲縷縷,都是麗人的影子。桃花依舊笑春風,人面不知何處去。梨園弟子,阿監青娥,如果楊女尚在,又是如何面貌呢?

楊女之長恨——

(1)“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裏夢魂驚。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以“攬衣推枕起徘徊”三個連貫而爲的動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來使者後的震驚、激動和惶惑。

(2)“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昭陽殿裏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令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這段描寫,把楊貴妃不忘舊情,感恩報德,忠於愛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劃得淋漓盡致,使這一形象平添光彩。

教師總結:唐玄宗的荒淫誤國,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劇,反過來又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悲劇的製造者最後成爲悲劇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處,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長恨”的原因。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詩歌主題: 《長恨歌》的主旨是什麼?歷來聚訟紛紜。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種意見:

(1)諷喻說。就是隻把唐玄宗當作皇帝寫。認爲此詩是借李、楊之情事,諷刺李隆基貪色誤國,以致引發“安史之亂”。告誡最高統治者應引以爲戒,免蹈覆轍。至於詩歌后半部分對綿綿長恨的描繪,也不是對李、楊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頌,而是通過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狽景象,隱晦而曲折地諷刺他荒淫誤國而終於苦果自嘗。說明作爲一個皇帝,愛美人首先要愛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會失去。愛美人更要愛江山。

(2)愛情說。把唐玄宗當作凡人寫。(白居易說過這是人間罕事)認爲此詩的前半部分中,對李、楊荒淫無度、廢棄國事誠然有所諷刺和不滿,但這不是主旨。全詩以大部分篇幅描寫了兩人的愛情遭遇,歌頌了他們之間的愛情。論者還認爲,詩中所寫的李、楊愛情,實際上已超越了歷史事實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作者通過這一愛情悲劇,歌頌了人們對愛情的堅貞和專一,反映出人們對美滿愛情的追求和嚮往。儘管李、楊身爲帝王貴妃,但他們的這種愛情與人民的生活、與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雙重主題說。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認爲這首詩一方面對李、楊荒淫無度招致禍亂作了明顯諷刺,另一方面對兩人的愛情悲劇及彼此間的誠焉相思賦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於後者。整首詩,自始至終貫穿着兩重性,貫穿着李、楊身兼愛情悲劇的製造者與承擔者之間的衝突。衝突的體現者主要是兩個人物本身,而衝突的必然結果是人物的長恨。

三種說法中,你怎麼看?爲什麼?提示:分析《長恨歌》的主題思想,首先必須注意:這是一首敘事詩,敘述的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李、楊早先的逸樂和後來的長恨,都是這個故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而且,這兩者之間有着內在的邏輯聯繫。早先的逸樂是導致後來貴妃喪生、彼此長恨的顯着原因,而長恨則是李、楊荒淫誤國、終於殃及自身的必然結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視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將損害故事的.完整性,將割斷前後情節的內在邏輯和因果聯繫而使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義,其評論當然也就難以符合作品實際和作者原意。

其次還應注意:這是一出經作者藝術處理過了的愛情悲劇,作爲悲劇中的兩個主人公,李、楊具有特殊的雙重身份:一方面,他倆的荒淫逸樂引發了安史之亂,從某種角度上說,也是悲劇的製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亂的發生使他們死生異處,相見無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這一悲劇的承受者。評論《長恨歌》的主旨,必須顧及這一點,因爲它是我們分析、理解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度和感情傾向的必要前提。再次,也是最爲重要的,是必須注意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度和感情傾向。《長恨歌》是一首敘事詩,但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在敘述李、楊愛情始末的過程中,作者融進了自己的感情,通過感情的媒介,表現了他對這一悲劇的是非評判。對李、楊之娛樂誤國,作者顯然是意在批評而語含譏諷的,這從“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等語句中可明顯看出。然而,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和悲劇的發生,作者對李、楊的態度也由批評諷刺轉向憐憫同情。這從“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轉蛾眉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躊躇不能去”、“不見玉顏空死處”、“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等等等等大量飽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獲得非常明顯而強烈的感受。誠然,作爲悲劇的承受者,作者對李、楊深抱同情;作爲悲劇的製造者,作者對李、楊又有所譴責。但是,作者的譴責自有其立足點,那就是李、楊的任意縱情,不僅貽誤國事、危害社稷,也給他們自身帶來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並非爲了揭露批判統治者的荒淫腐朽(儘管詩歌在客觀上有此認識作用)。否則,作者何必花費那麼多的筆墨着意鋪寫渲染李、楊兩人的綿綿長恨?即使按“諷喻說”論者的說法,這是“通過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狽景象,隱曲地諷刺”,那麼,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寫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無須在字裏行間傾注如此明顯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4.寫作特點

全詩始終貫穿着敘事、抒情、寫景熔於一爐的特色,又富有變化,時而敘事、時而寫景、時而抒情,或者以敘事與抒情結合,或者以抒情與寫景結合,或者以寫景與敘事結合,三者變換靈活自由,轉接自然和諧。如以第三部分爲例:首兩句含情敘事,由“信馬歸”引“歸來池苑皆依舊”的感嘆;又由“池苑皆依舊”自然轉人對“太液芙蓉未央柳”的描寫,再由景物聯想到人——“芙蓉如面柳如眉”,由景而及情,引發出“對此如何不淚垂”的傷嘆哀悼。

總之,作者根據故事情節發展和人物情感變化的需要,充分發揮敘事、抒情、寫景三者的長處,使它們既各盡其責,又互相配合協調,共同爲表現主旨、刻劃人物而服務。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學會單韻母a o e,能讀準音,認清形,正確書寫。

2、引導學生認識聲調符號,能正確讀出a o e的四聲。

3、幫助學生認識漢語拼音四線格,學習正確使用四線格。

4、指導學生認識“爸、媽”兩個生字,正確讀詞。

【教學重點】a o e的發音和韻母帶調讀。

【教學難點】e的發音及發a o e的第二聲和第三聲。

【教學時數】2課時。

【課前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a o e小卡a o e片和四線格卡(學生每人一套)。

3、大四線格卡片(板書用)。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預習】能正確讀出單韻母a o e,試着在四線三格里寫一寫。]

(一)導入新課,整體認識拼音。

小朋友,從今天起老師要帶你們去一個非常奇妙的地方,那就是拼音王國。(用簡筆畫勾勒城堡圖)拼音王國中有很多的拼音,認識他們了,你就能識字、讀書,還會說一口好聽的普通話,想和老師一起去認識他們嗎?

拼音王國中有三大家族,他們分別是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簡筆畫勾勒三座房子)今天,我們來認識韻母家族中最最可愛的一羣孩子,他們就是a o e.(出示帶有手腳的'拼音卡片)。

(揮動卡片)嗨,小朋友們好。

學生與拼音打招呼。

歡迎你們來我的家做客。請把書翻到第6頁。

(二)學習單韻母a

1)讀準音

我們的a 很害羞,躲到圖中去了,你能把它找出來嗎?

哦,是小姑娘在唱歌,發出了a a a音。她的嘴巴是怎樣的呢?(張的大大的)

你能模仿她嗎?模仿a 的口型

老師也學着她的樣來唱一唱:1 3 ∣5 3 ∣1 -∣

a a a a a-

學生跟唱

我們念a 的時候,也和唱歌一樣,要張大嘴巴,口型保持不變。看我先來念:張大嘴巴 a a a.小女孩練唱a a a, a a a 阿姨的阿。醫生檢查口腔的時候,要我發a a a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3

認識高中語文(開學第一課)

目標:

1、 瞭解——高中語文學習與初中語文學習的聯繫和區別

2、 瞭解——學科的特點和高考的要求

3、 瞭解——語文學習的習慣和老師的學習要求

4、 明確——語文學習的意義和應有的態度

講授要點:

一、開場白和自我介紹

二、理解“語文”

1、語文——語言、文字

(1)聽(會聽課,聽懂別人的話,別人說話自己能夠專心聽)

(2)說(大膽說話,大聲說話,說得條理明白)

(3)讀(表情朗讀,理解閱讀)

(4)寫(會寫各種文體的文章,達到表達的目的)

2、初中語文和高中語文的聯繫與區別

高中語文學習需要初中語文學習的基礎;高中語文學習比初中語文學習要求更高:

(1)初中固定一塊教材,高中不固定教材,高中教材分爲固定部分叫“必修”,不固定部分叫“選修”,還有校本教材叫“自修”,共三塊構成;

(2)初中學習只要閱讀理解,會寫600字作文,高中是“閱讀賞析,表達與交流,會寫不少於800字或1000字的文章”;

(3)初中學的文體不完全系統,高中完全系統——小說與戲劇,詩歌與散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

(4)高中實行學分式學習。

三、語文學科的特點

1、最難學好,因爲主要靠自學,老師的作用小;

2、積累要求高,記憶的東西要求多,瞭解的東西要求多,要記性;

3、語言文字的領悟力難以形成,要悟性;

4、好作文難寫,要靈性;

5、個人成績會時高時低,進步緩慢,不能迅速達成;

6、高考三樁之一,成績160——200分。

四、學好語文需要好的學習習慣

語文學習的習慣你養成了嗎?

語文學科的特點是:知識信息量大,自修實踐性強。這就告訴我們:第一學好它不容易,第二依賴於學習者自身努力。語文考試在五個層級上考學生——識記,理解,分析綜合,表達運用,賞析評價。中考也好,高考也好,說到底,就是考學生的記性和悟性。而記性和悟性絕不能在短時間內速成,需要長時期的積累和良好習慣的養成。怕記怕背,懶於動手,是學語文的大忌。要學、會學、堅持學,養成良好的習慣,是語文教學的方向,更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對學生這個主體的一個根本性的要求。“一切皆從習慣開始”沒有良好的習慣,語文教學必無效率;沒有良好的習慣,何談記性、悟性的生成和發展?沒有良好的習慣,哪來知識的積累和技能的形成?

那麼,學好語文應該要有哪些良好的習慣呢?

(一)放聲朗讀的習慣。這個習慣現在小學生還做得比較好,中學生就差多了,而且隨着年級的升高,習慣越差。高二、高三的學生你就很少聽到他們自覺地放聲朗讀了。有早讀課的地方,早讀聽到的基本是外語的朗讀,而語文的朗讀只在一種情況下出現,那就是有老師當面督促或是有課文背誦將要檢查時,這種朗讀帶有明顯的應付性。探其原因,主要是學生以爲考試不考有聲朗讀,不必費勁地發出聲音。

其實朗讀自有好處。古人說:“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又緩讀,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這裏說的是文言文的學習,那麼現代文呢?現代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認爲朗讀可以“從字句中抓住聲音節奏,從聲音節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他還說即使是自己寫的作文,也要拿出來讀,“才見出聲音是否響亮,節奏是否流暢”。這就是說現代文的學習仍離不開朗讀。朗讀與默看比,更容易讓人身心俱入,專注集中。避開學習這個功利層面,朗讀還能從美學的感受上產生心理的愉悅,體驗出語文學習的樂趣。

(二)預習新課的習慣。老師教新課前,學生一定要先預習,做到:1、能流暢地讀出課文;2、圍繞課後練習,做出基本思考;3、找出難懂的地方,準備質疑;4、可以根據課文查閱有關參考資料。有了預習,才能提高聽課效率,才能學得主動。

(三)記筆記的習慣。首先做好課堂筆記,老師講的要點,一時還弄不懂的問題答案都要先記下,這將有助於自己課後複習理解和總結積累。其次做好讀書的筆記,可以寫在書上(自己的書),也可以寫到筆記本上。可以是抄錄的詞語運用或美言警句,也可以是自己的賞析點評。俗話說得好“好頭腦子,不如懶筆頭子”,有時聽過、看過,卻不如“記過”。筆記可以長自己的記性。

(四)勤用工具書的習慣。《現代漢語辭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作爲中學生這兩本工具書應必備,條件好的還可以置辦一些其他的工具書。遇到陌生的或模糊的字詞,要勤查,不要想當然。例如高中語文課本《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有一處:“荔枝殼表面有細小的塊狀裂片,好像龜甲,特稱龜裂片。”這裏“龜”是個易讀字,“龜裂片”一詞,結合實物,雖帶模糊,好像也能懂。如果放過去,錯讀產生了!查一下工具書就知道,這裏“龜”有兩個讀音,前讀“guī”後讀“jūn”,又認識了一個古地名“龜池”的讀音。俗話說“平時學習懶一懶,考試分數減一減”,你容易錯的,也是考試容易考的,爲什麼不勤用工具書呢?

(五)思考和說話的習慣。課堂上,有的`同學懶於思考,怕回答問題,總是等老師最後“真情告白”。有的同學雖然對答案有所知,卻怕當衆說話。口語訓練本身就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現代社會離不開交際,說話既可以訓練自己的表達能力,又可以訓練自己的思維能力。一個經常在公衆場合說話的人,其口頭表達能力一定優於那些公衆場合說話少的人,這也是“用進廢退”的道理。農村中學的學生多不愛講話,有的即使說話聲音也小,語文課常處於沉悶狀態,這是一定要改變的。

(六)課外閱讀的習慣。要學好語文,僅靠《語文》書遠遠不夠。像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就規定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比如規定一個高中生三年的閱讀總量不少於300萬字,並開列了課外閱讀的書目。高中語文教材還配備了《語文讀本》給學生課外閱讀。幾年下來,我們發現不少學校、不少同學並未好好利用,基本上是處於放任式、束之高擱式。可以說,缺少課外閱讀,很難形成語文的悟性。

(七)勤寫勤練的習慣。多寫,手不生疏;勤練,熟能生巧。完成課內作業後,適當做點課外練習,對於提高自己閱讀和寫作能力是大有補益的。

(八)整理積累的習慣。這是要求學生對自己學習的知識,或是課堂筆記,又或是做錯的題進行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識庫。比如,整理文言文“爲”的讀音:1、wéi①當動詞用,②表被動,③句末語氣詞;2、wèi當介詞,表示“爲了”或“替”講。經過總結整理,形成深刻的印象,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積累。

(九)總結得失的習慣。一篇課文教學結束後,一個單元教學結束後,一個專項訓練結束後,一次作文評講後,一次考試後,都要總結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得失體會,這樣可以鞏固、強化自己已經學到的知識和能力,也可以藉此來改正自己的錯誤,彌補其不足。

(十)書寫清楚的習慣。凡是寫給別人看的東西,都要養成書寫清楚、文面整潔的習慣。讓看的人一目瞭然,不能讓人家難辨認,看得煩躁。中考閱卷、高考閱卷,書寫馬虎、文面不清的,都是吃虧的。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並非目的,而是手段。這樣做的指導思想是“自主學習”的意識,同學們在習慣養成中走向“要學、會學、堅持學”的路子,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最後達到“不教自會”的境界。

五、語文學習的境界

(1)要學——態度問題

(2)會學——方法問題

(3)能學——持衡問題

六、具體要求:

(1)工具書齊全(《現代漢語詞典》《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不能少);

(2)早讀天天讀,一半時間不能少;

(3)課前先預習,不預習不聽課;

(4)課上認真聽,身心投入勤用腦;

(5)課堂記筆記,課後看筆記;

(6)作業天天做,不等老師佈置自覺做;

(7)晚自修的語文課計劃安排有效率;

(8)每週週記一小篇,每週大作一大篇;

(9)硬作業硬完成,軟作業也要硬完成;

(10)給人看的東西書寫要清楚。

七、學好語文的意義

學好語文,高考有門;

學好語文,事業有成;

學好語文,人上之人;

八、總結

語文能力聽說讀寫

語文三性記性悟性靈性

語文境界要學會學能學

語文學習習慣十個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整體感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主旨。

3.結合語境,揣摩詞語、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進而學習運用比喻、通感、擬人和疊字表情達意的技巧

【教學重點】

1.在特定語境中揣摩詞句的含義。

2.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課文情景交融,“景語”“情語”渾然一體。

2.藉助關鍵語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了解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中國古詩中“月”的意象及其含義。

1、李白《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在這裏,“月”成了詩人排遣內心深處的孤獨寂寞的一種載體。

2、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這裏,“月”成了詞人表達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種載體。

那麼,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裏,“月”又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咱們今天就來學習一下散文《荷塘月色》。

二、瞭解作者(知人)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炫,號秋實,取春華秋實之意。爲勉勵自己在困境中不喪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辭》中“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生於江蘇東海縣,祖籍浙江紹興,自祖父以來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揚州人。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的哲學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學任教,參加了文學研究會。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是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作品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遊雜記》、《倫敦雜記》,雜文集《論雅俗共賞》、《標準與尺度》以及一些文藝論著,收在《朱自清文集》裏。

朱自清,是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是毛澤東稱頌的“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著名作家、學者、民主戰士。毛澤東曾熱烈讚揚其“寧死不領美國救濟糧”的高尚氣節。

三、瞭解背景(論世)

1927年7月,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和“七一五兩次反革命政變之後,白色恐怖籠罩了中國大地。舊時代正在崩潰,新時局尚未到來。知識分子不滿黑暗現實,嚮往自由生活,但頹喪和騷動使得他們惶惶然,處於苦悶彷徨之中,看不清前進的方向。這種內心的痛苦與矛盾就外化爲荷塘月色的圖景,素雅朦朧的景緻和作者內心的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悅是一致的。作者在此想躲開惱人的現世,求得短暫的安寧。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爲超脫世塵的絕妙世界。在創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積極投身於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員干將。五四新文化運動熱鬧了一陣子之後,於1925年前後進入了低潮期。對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這一點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來。

四、請學生聽朗誦帶,注意字詞並注意體會其中的語言、思考如何劃分層次。

1、字詞<略>

2、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緣由。(點明題旨)(情)

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靜迷人。(主體)(景)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動鄉思。(偏重抒情)(情)

附:感情線索: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

遊蹤線索:(略)

五、理出心情(披情)

1.快速閱讀課文,找出表現作者心情發展變化的語句。

2.請三至五位同學說說自己找到的能表現作者心情發展變化的語句。

3.教師歸納總結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鬱悶)──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開朗)──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重新陷入鬱悶)──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鬱悶)

五、領會意境(入境)

1、作者是如何表現失眠的鬱悶心情的?

明確:一是藉助對“月亮”的描寫表現夜已深。二是藉助對“孩子們”和“妻”的描寫反襯出“我”的失眠。

2、作者是如何表現觀月的開朗心情的?

明確:一是藉助對平時沒有月光時路上的景象的描寫反襯今晚月光下景色的宜人,從而烘托出自己開朗的心情。二是藉助對自己在蒼茫的月光下的獨特感受的描寫來表現獨處的妙處,側面烘托出自己開朗的心情。三是藉助對荷塘、月光及荷塘四周的景物的描寫來表現她們搭配得恰倒好處,進而烘托出自己開朗的心情。

3、作者是如何表現冷清的鬱悶心情的?

明確:藉助對“蟬聲”和“蛙聲”的熱鬧的描寫反襯出自己的“冷清”。

4、作者是如何表現思鄉的鬱悶心情的?

明確:藉助對《採蓮賦》和《西洲曲》的有關內容的回憶來表現江南生活的意興盎然,從而引出自己的思鄉之情。

5、小結:所謂“意境”,指的是外界的人事景物(客觀)與人的思想感情(主觀)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種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這種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越是天衣無縫、水乳交融,散文就越具有美感。《荷塘月色》做到了這一點,所以它具有一種意境美。

六、佈置作業

找出文中描寫荷塘月色的段落,在熟讀的基礎上領會其場面描寫的美感。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瞭解朱自清散文的場面美。

【教學過程】

請三至五位同學朗讀自己找到的描寫荷塘月色的段落。

二、初步理解

1、作者寫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樣描寫的?

2.集體誦讀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樣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的?

荷葉:動態美(疊詞比喻)

荷花:嬌美姿態、羞色神情(擬人排比博喻)

荷香:時斷時續、若有若無、清淡飄渺、沁人心脾(通感)

荷波:幽雅和寧靜(動靜結合擬人)

荷韻:言有盡而意無窮(把所見與想象結合)

4.集體誦讀這一段文字。

5.作者寫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樣描寫的?

三、深入理解

1.作者是藉助什麼手法把荷塘月色描寫得這麼成功的?請從課文中摘錄有關語句,填出下面表格中的有關內容。

手法描寫的對象文中的例句

喻出水很高的葉子像()

開放的和尚未開放的荷花正如()

又如()

又如()

顫動的葉和花像()

密密挨着的葉子宛然()

月光下的葉子和花彷彿()

又像()

灌木的黑影如()

楊柳的倩影又像是()

陰陰的樹色像()

樹縫中漏下的路燈光是()

感微風中的荷香彷彿()

塘中的月色如()

人打着朵兒的荷花

田田的荷葉

葉子底下的流水

荷塘邊的楊柳樹

樹縫中漏下的路燈光

2.小結:要寫出場面的美,運用比喻、擬人和通感的手法是十分必要的。

3.集體誦讀這三段文字。

四、佈置作業

從你所接觸的文學作品中,找到並摘錄運用通感的表現手法的句子三至五個。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瞭解朱自清散文的語言美。

【教學過程】

一、作業檢查

1.請幾位同學說一說運用通感的表現手法的句子。

2.教師點撥:通感是一種特殊的比喻,其與比喻的區別在於通感的比喻感覺互通的。如“荷香”(嗅覺)彷彿“歌聲”(聽覺),“月色”(視覺)如“名曲”(聽覺)。

二、咀嚼語言

理解語言之美需要咀嚼。所謂“咀嚼”,就是反覆地比較:同樣一個意思,可以用哪些詞句來表達,作者爲什麼取此而舍彼,用彼詞句有什麼不妥,用此詞句有什麼妙處,等等。下面我們結合具體的例子來“咀嚼”一下。

1.“這是一條幽僻的路”一句中“幽僻”如果換成“幽靜”好不好?爲什麼?(不好。“幽僻”既有“幽靜”的意思,又有“偏僻”的意思,而“幽靜”只能表達一個意思。“幽靜”只有在心情悠閒自在時才能體會得到,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而此刻作者的心情並不悠閒自在。“幽僻”尤其是“僻”恰倒好處地襯托出了作者孤獨鬱悶的心情)

2.“路上只我一個人,揹着手踱着”一句中的“踱”與“慢步”的意思相近,作者爲什麼不用“慢步”而用“踱”?(“慢步”只能表現動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現動作的速度,也能表現做動作時的心情。“踱”與作者心情轉爲開朗相適應。“踱”又與下文“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相照應)

3.“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一句中的“且”與“就”意思相近,作者爲什麼不用“就”而用“且”?(“且”除了“就”的意思之外,還有“暫且”的意思,表達的意思比“就”要豐富。“且”說明荷香月色帶給“我”的歡愉只是片刻之間的,這與下文作者的心情重新進入鬱悶相照應)

4.“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一句中的“瀉”表達的其實就是“照”的意思,作者爲什麼不用“照”而用“瀉”呢?(因爲作者已經把“月光”比作“流水”了,“流水”是隻能“瀉”而不能“照”的)

5.“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一句中的“浮”表達的其實就是“升”的意思,作者爲什麼不用“升”而用“浮”呢?(“浮”和“升”都能表現“青霧”的動作,但在高度上有區別:“升”讓人感覺“霧”很高;“浮”讓人感覺“霧”很低,低得與荷葉的表面相平)

6.“(灌木的黑影與楊柳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一句中的“畫”表達的其實就是“留”的意思,作者爲什麼不用“留”而用“畫”呢?(由同學們討論後得出結論)

三、品味語言

理解語言之美還需要品味。所謂“品味”,就是深入地思考:作者選用某一個詞能起到怎樣的表達作用。下面我們結合具體的例子來“品味”一下。

1、“悄悄地披了大衫”一句中的“悄悄地”有什麼表達作用?(說明動作很小心,作者不願驚動家人)

2、“輕輕地推門進去”一句中的“輕輕地”有什麼表達作用?(說明動作很輕,作者不願驚動家人)

3、“路上陰森森的”一句中的“森森”有什麼表達作用?(用光亮的“暗”襯托出“我”鬱悶的心情)

4、“雖然月光還是淡淡的”一句中的“淡淡”有什麼表達作用?(用月光的“淡淡”來襯托喜悅的“淡淡”)

5、“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一句中的“田田”有什麼表達作用?(突出葉子長得茂密)

6、“(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一句中“粒粒”的重複有什麼作用?(由同學們討論後得出結論)

7、“荷塘的四周,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一句中“遠近”“高低”的重複有什麼表達作用?(由同學們討論後得出結論)

四、第四段景物描寫,爲什麼葉子寫得多?

教師要求學生閱讀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寫了什麼?又是怎麼寫的?

明確:先寫茂密的荷葉,次寫多姿多態的荷花以及陣陣傳來的荷香,最後寫葉子和花的一絲顫動和脈脈的流水。本段是按照駐足觀察的順序,視線由近及遠、由上而下來寫的。本段可分兩層,第一層寫靜物,葉子像“舞女的裙”,靜中寫動,寫出了動態美。花“嫋娜”羞澀”,像人一樣嬌美,寫出了靜態美;像“明珠”“星星”,則寫出了荷花在想象中的光華。花香像“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激活了讀者的美好想象。第二層寫動態。有視覺形象,“葉子”有一絲的顫動”,化爲“一道凝碧的波痕”。有聽覺形象,風吹花葉的顫動聲音。動靜結合,給讀者以不同的感覺。

之所以葉子寫得多,是當時當地景物的實際情況。作者創造出了清幽恬靜的氛圍。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景物描寫的特徵,本文的特點是將描寫荷塘和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優雅、朦朧、幽靜的物境之美。第四段沒有直接寫月,但處處有月,荷葉、荷花都處在月光的照耀下,月光之下,荷花也是銀白色的,這是它和“明珠”星星”的相似點。寫荷花的香味,縷縷清香,微風傳送,像遠處飄來的歌聲一樣動人心懷,這幽雅淡遠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獨處時纔會有,如在嘈雜的白天,絕不會有這樣的感受。

五、閱讀第五段,思考本文是如何描寫月色的。

明確:作者把荷葉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個“瀉”字,給人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豔欲滴的實感;一個“浮”字又表現出月光下荷葉、荷花那種縹緲輕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寫荷葉、荷花,其實不然,作者是通過寫葉、花的安謐、恬靜,襯托出月色的朦朧柔和。又如文章寫“黑影”和“倩影”,還是寫月色,因爲影是月光照射在物體上產生的。樹影明暗掩映,錯落有致,反襯月光輕盈盪漾。月色本是難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過不同的景物,從不同的角度去寫月色,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六、理清作者的情感變化,並分析變化的原因。

心裏頗不寧靜表現了什麼?

明確:《荷塘月色》表現了作者爲國家民族命運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現了作者不願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格;也表現了他不願意投身革命,反映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弱點。這是他當時的真實心態的反映。

《荷塘月色》作於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這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於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爲“大時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吶喊和鬥爭,但是在四一二政變之後,卻從鬥爭的“十字街頭”,鑽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筆從戎,拿起槍來革命,但又始終平息不了對黑暗現實產生的不滿與憎惡,作者對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內心是抑鬱的,是始終無法平靜的。這篇散文通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的複雜心情,這正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

爲什麼作者要反覆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明確:因爲這是作者性格的真實寫照,也是因爲當時作者這種矛盾心態非常強烈。

作者說自己心裏頗不寧靜,爲什麼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明確:作者主觀上想通過遊覽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寧靜的心態,客觀上確實在觀賞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時侯,作者完全陶醉於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迴歸不寧靜,又重新憂鬱起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就是他不寧靜的表現。

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作者爲什麼會如此傷感?

明確:作者想尋找美景,使自己寧靜,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態而不得,當然傷感。

第七段採蓮與文章主體有什麼關係?爲什麼會想起採蓮的事情?

明確:以採蓮的熱鬧襯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蓮同物,作者又是揚州人,對江南習俗很瞭解。

第八段課文最後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餘?

明確:一方面有照應文章開頭的作用,但主要目的還是以靜寫動,以靜來反襯自己,心裏的極不寧靜。心裏的不寧靜,是社會現實的劇烈動盪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瀾。全篇充滿着動與靜的對立統一:社會的動盪與荷塘一隅的寂靜,內心的動盪與內心的寧靜形成對立統一,文章開頭心裏不寧靜,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趨於心靜,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寧靜的現實中來,也形成對立、轉化。

七、佈置作業

寫一篇散文。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5

一、教材分析

在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改新教材中,共設計了兩個小說單元。一個是必修三中的第一單元,其中選了《林黛玉進賈府》、《祝福》及《老人與海》,《林黛玉進賈府》《祝福》是教讀篇目,《老人與海》是自讀篇目。另一個是必修五第一單元,其中選了《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裝在套子裏的人》和《邊城》,其中《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裝在套子裏的人》是教讀篇目,《邊城》是自讀篇目。

(一)必修三與必修五小說單元的勾連打通

1.必修三與必修五的選文思路一致:

(1)必修三第一單元,學習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中外小說:《林黛玉進賈府》、《祝福》及《老人與海》。《林黛玉進賈府》節選自我國古代最偉大的長篇小說《紅樓夢》,是整個封建時代統治階級的縮影;《祝福》選自魯迅作品《彷徨》,魯迅的小說是中國文學現代化的開路先鋒,在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老人與海》由於體現了:“人在充滿暴力與死亡的現實世界中表現出來的勇氣”而獲得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是海明威的代表作。

(2)必修五的三篇小說依然延續了必修三的選文思路:《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節選自同屬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是一部針對黑暗的、混亂的主流社會的反抗史;《裝在套子裏的人》是俄國文學巨匠契訶夫的代表作,主人公別里科夫成爲因循守舊、畏首畏尾、害怕變革者的符號象徵;《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由此可以看出,在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中,教材的編者精心選擇了不同時期(古代、現代、當代)最好作品,挑選了中國與外國不同風格的名家名作,讓我們與學生一同暢飲最醇厚的文學佳釀,同時,也希望藉此爲學生打開文學閱讀的大門,一窺堂奧。

2.必修三與必修五的教學目標與課後練習一脈相承的

(1)必修三中,課堂目標着重於小說本身的特點,學習小說如何刻畫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表現矛盾衝突,以及再現生活環境;必修五則在學習小說特徵的基礎上,着重指向閱讀者自身的提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及審美能力。

(2)必修三的小說學習更強調基礎知識的傳遞,如傳統小說與現代小說的區別,必修五則更注重細節的探討和藝術特色的領悟。

(3)必修三小說學習的主要任務是欣賞人物形象的多樣性與豐富性,品味敘述語言與人物語言的不同特點;必修五則結合小說三要素探討作品主題,細化情節的展開和矛盾的解決線索。

(4)在“研討與練習”中,必修三強調對人物的整體瞭解及某一元素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必修五則注重人物的變化及原因追溯,學習寫作獨立完整的讀書報告,並能夠將小說中的人物與現實生活、與自身相互觀照,深刻理解文學的社會意義。

二、教學方法

教師要按照《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制定具體的課程目標,實施課堂教學。在教材規定的內容範圍內,充分發揮小說的優勢,設計出形式各異、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理解分析小說,提高語文教學的效果。

(一)合理運用問題教學法。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教學目標設定一個有一定研究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通過對文本的細緻閱讀,進行深入探究。這種方式雖然從表面上看內容顯得單一,但是從學習效果來看卻是非常明顯的。學生圍繞這個問題進行發現探究,不僅可以詳盡地掌握這一點的知識,同時還可以觸類旁通,學習到其他方面的知識,可以說是事半功倍。

(二)變“老師教”爲“學生學”,將主動權和時間還給學生,引導學生通過自學獲得知識、提高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把“漁”授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其在學習活動過程中去獲取“魚”。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解決問題的曲折與反覆、失敗與成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這種教學方法以學生的自學爲主,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教師要根據文本提出明確的學習目的和要求,提出一定量的思考題;其次結合學生實際設計學習的步驟,給學生提供參考材料或學習方法;然後,要隨時觀察、瞭解學生學習進度,做到心中有數,面對學生的疑難,及時給予全班或者個別輔導;最後,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針對性地檢查、總結。

(三)充分利用分組討論探討的方法。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分小組座談的形式提出自己對某一問題的見解或者學習中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小組成員之間相互討論、探究;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然後通過篩選歸納,課堂上讓學生分小組交流探討;有時甚至可以是以全班爲單位,學生提出一個核心問題後,教師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然後由小組推舉一人向全班展示,發表本組的觀點。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隨時進行巡迴指導,及時瞭解學生情況,必要時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另外,用分組討論式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尋找討論重點,不可漫天亂談,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

(四)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是一種較爲直觀形象的方法。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爲中心,通過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作品,涉及內容十分廣泛。在小說教學中,讓學生觀看相關視頻,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可以讓學生更快更直觀的感受小說內容。如講到《林黛玉進賈府》時,可以穿插播放電視劇中的相關片段,還可以用ppt展示榮寧二府的結構佈局和人物關係。這樣不僅讓學生感受到賈府外表的繁華和等級的森嚴,而且使學生對賈府的佈局有了直觀的感受,對賈府的人物關係也有了大致的瞭解,加深了學生對小說內容和主題的理解,同時也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

(五)經常運用閱讀和寫作相結合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讓學生從閱讀中學習寫作,使讀和寫相互促進,通過讀寫結合提高學生小說閱讀的能力和寫作水平。讀寫結合有形式,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小說進行續寫,也可以縮寫故事情節或者重新構思故事情節,還可以爲主人公寫小傳,作評論,爲小說擬標題、寫提綱、換文體等。例如《祝福》教學中,我課前佈置任務,讓學生根據小說內容編寫祥林嫂年表,以此瞭解小說內容和祥林嫂悲慘遭遇。上完小說後,又讓學生以《誰是兇手》爲題寫一篇小作文,加深了學生對小說主題的理解。這些作業利用課堂裏很短的時間進行了選擇性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在小說教學中充分發揮研究性學習的作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模塊中有兩個小說單元,所節選的大部分是經典名篇。在教學中如果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會使教師失去激情,也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小說教學中必須轉變觀念,以新課標倡導的研究性學習的理念指導我們的小說教學,充分發揮研究性學習的作用。比如在進行小說單元教學時,可以將《林黛玉進賈府》的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結合,提前給學生布置一些作業:通過觀看根據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相關片段,與原著進行對比;理順小說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環境描寫;通過閱讀原著和查閱資料等方式分析情節、人物、環境,寫出簡短的賞析材料;把自己的從研究成果在班上進行展示交流等。這種把研究性學習運用到小說教學之中的做法,從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開發了學生潛能,使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爲主動尋求知識者,真正體現了課堂教學中的以學生爲主體的原則。

三、解決的主要問題:建構小說文體的知識體系

(一)小說必須具備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三個要素。

(二)人物形象的刻畫方法有: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從描寫的角度看,還可分爲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或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

(三)小說的主題思想是由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變化發展來體現的。

(四)情節一般可以分爲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有些還包括序幕和尾聲。

(五)環境描寫包括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作用主要有:交待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爲人物活動提供具體的背景;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有時候環境描寫還起着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

以上是對小說知識的梳理,教學時可以要求學生從學過的篇目中進行歸納和總結。

四、教學目標:

(一)必修三教學目標:

1、分析人物形象,品評人物性格

2、探究環境描寫的作用。

3、品味小說語言,把握敘述語言和人物語言的不同特點

(二)必修五教學目標:

1、理解作品蘊含的感情,瞭解作者的意圖,從而把握主題;

2、從人物、情節、環境三方面進行分析把握作品主題;

3、分析小說情節設計的技巧;

4、體會小說刻畫人物的藝術特色;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必修三要着重欣賞人物形象,品味小說語言,欣賞人物形象要注意情節、環境和人物的關係,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2、必修五注意把握小說的主題,以及如何通過對情節和人物的把握來理解主題。

教學難點:

教師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的小說閱讀知識,繪出自己的小說文體知識體系。

六、教學過程

必修三

《林黛玉進賈府》

第一課時

【活動內容】瞭解《紅樓夢》全書及《林黛玉進賈府》的情節,初步感知文本。

【活動過程】

一、導入

世界上沒有哪一本書會像《紅樓夢》這樣受到無數人的喜愛,世界上也沒有哪一門學問會像“紅學”這樣獨一無二,世界上更沒有僅僅因一本書、一門學問就產生出天文數字的經濟鏈。清代乾嘉以後就有“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是枉然”(《草珠一串·京都竹枝詞》)的說法。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節選自《紅樓夢》第三回的《林黛玉進賈府》。

簡介曹雪芹及《紅樓夢》。(可提前印發資料,也可通過課件展示說明,重點介紹前五回的內容和在小說中的作用;也可指定某一學生介紹,教師補充。)

二、指定同學將課文朗讀一遍(可指定一排),有讀錯的,則分別從形、音、義三方面予以訂正。重點留意字詞(略)。

三、預設問題,深入文本

學習活動:按照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說說賈府的特點,並介紹賈府的主要人物及人物之間的關係。可分解爲以下兩個問題來完成:

1.未進賈府之前,林黛玉“常聽得母親說過,他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文章是怎樣通過林黛玉的一雙慧眼一層層鋪陳開來的?或:這篇課文以什麼爲線索展開故事情節?按情節發展,課文可分爲幾部分,每部分寫些什麼內容? (學生自己思考問題,在課本上劃分層次,完成後同桌交流。請學生回答。)

2.默讀第二部分,思考:林黛玉進賈府都見到了哪些人? (學生獨立完成)

四、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勾畫出《林黛玉進賈府》中你認爲描寫人物肖像和語言最準確生動的語段,反覆誦讀體味,從中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人物加以評述,看看通過這些語言反映了人物的什麼身份和性格。

第二課時

【活動內容】分析林黛玉、王熙鳳、賈寶玉的性格特點;

通過揣摩語言分析人物性格(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三)。

【活動過程】

一、提出活動要求

問題設計:課文描寫人物非常巧妙、精彩,寫人物出場,先後適宜,詳略得體,虛實並用。詳寫了王熙鳳、賈寶玉、林黛玉三個主要人物。請找出集中描寫這三個人物的段落,反覆閱讀,思考一下:他們分別具有什麼樣的性格特點?作者分別運用了哪些手法來刻畫這三個主要人物?(任選一個人物,可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後向全班展示)

二、分析人物性格

可通過以下問題引導學生了解人物性格:

1.作者在描寫王熙鳳時,不惜濃墨重彩,淋漓地鋪陳王熙鳳的裝束衣飾,用意何在?

2.對於同一個問題,黛玉回答賈母“只剛唸了《四書》”;回答寶玉“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爲什麼黛玉要改變口吻呢?

3.寶玉聽到黛玉無玉時,登時發作起癡狂病來摔玉,體會這一細節,分析寶玉的“癡狂病”是什麼“病”?

4.《紅樓夢》是小說,但在敘事描寫中大量穿插詩詞。節選部分用《西江月》二詞來寫賈寶玉,同學們討論一下,這種寫法有什麼好處。

經過師生共同探究,可形成如下板書或課件:

1.多愁善感林黛玉:

(1)衆人眼中的黛玉——超塵拔俗的氣質,嬌弱多病的體質

(2)熙鳳眼中的黛玉——不同尋常的標緻

(3)寶玉眼中的黛玉——脫俗飄逸、清爽靈淑

2.精明潑辣王熙鳳:

(1)寫出場——未見其人,先聞其聲

(2)繪肖像——濃墨重彩,雍容華貴

(3)見黛玉——極盡奉承

(4)回王夫人——精明機變

3.瀟灑多情賈寶玉:

(1)出場前的他人介紹——憊懶懵懂、頑劣瘋傻

(2)寶黛相會時的肖像描寫——眉清目秀、英俊瀟灑、任性率真

(3)《西江月》詞對於寶玉的刻畫——獨立不羈、張揚個性

三、展示對小說中人物語言的述評

展示要求:

1.要求根據預習,任選一個自己喜歡的人物或某句話來述評。講述時講的雖是個別例子,但仍要講得有頭有尾,成爲完整整體。如:我認爲王熙鳳“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的語言最能表現王熙鳳的性格。這段話未見其人,先聞其聲,表明了王熙鳳在賈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是《紅樓夢》中寫人物出場極其精彩的一筆。

2.可以邊述邊評,也可以述完了再評,但不可只述不評或只評不述。

(呂叔湘先生說過:“語言的使用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覆實踐才能養成。”該項活動通過提出述評的語言規範方面的要求,既是對小說人物性格的鑑賞,又是一種語言訓練)

3.學生展示交流所找的例子,要結合文本,教材課後“研討與練習”三提供了幾個例子,教師可以再提供幾個,學生講不到時教師可預作補充。

經過評說之後,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梳理出一段文字,避免說成一般的答案,可用略帶演講的口氣說明。(略)

四、佈置作業

有條件的話,課外讀一讀《紅樓夢》全書

學習用“批註式讀書法”對節選部分的兩個主要人物林黛玉、王熙鳳進行評註,鑑賞曹雪芹運用語言塑造人物的高超技藝,從而獲得藝術審美享受。

示例:細看形容,與衆各別: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從外貌描寫方面)

點評:氣質超凡脫俗,美貌多情,體弱多病,活脫脫一個風流俊逸的美貌仙子。

方法提示:要認真揣摩語言,細細咀嚼品味,提高語言的欣賞能力。

《祝福》

第一課時

【活動內容】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講述《祝福》的故事情節,理清小說的情節線索;

以小組爲單位,分別從魯四老爺、四嬸、柳媽等人的角度敘述“我眼中的祥林嫂”或從祥林嫂的.角度進行自述;

【活動過程】

一、導入:

讀過他“我以我血薦軒轅”的無悔,也讀過他“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憂憤。今天我們將再次隨着魯迅的文字,回到20世紀初陰冷灰暗的魯鎮,去關注一個平常的農家女子祥林嫂的悲慘命運。(“作家介紹”及“字詞疏通”略)

二、展示預習成果:找一個同學講述《祝福》的故事情節。

學生講述後,師生訂正、補充,完成以下問題:

1.小說主人公祥林嫂一生的經歷有哪些?請大家根據課文內容,填寫祥林嫂年表。

表格的前兩行由教師示範填寫,後面的表格內容由學生獨立完成。完成後請學生到黑板上板書答案,其餘同學分組討論,互相補充。請同學們口頭糾正黑板上同學的答案。在交流中,最後明確答案。祥林嫂年表,我們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填寫的。但課文是以倒敘的手法來編排這些事情的,體會這樣寫的用意。

三、以小組爲單位,分別從魯四老爺、四嬸、柳媽等人的角度敘述“我眼中的祥林嫂”或從祥林嫂的角度進行自述。學生講述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如下問題供思考:

1、周圍的人們對祥林嫂的態度如何?反映了什麼問題?

2、祥林嫂對待命運的態度如何?

3、祥林嫂不死不可嗎?

4、小說如果以“祥林嫂”來代替“祝福”作爲小說的題目,你認爲合適嗎?爲什麼?

第二課時

【活動內容】探討祥林嫂悲劇原因,對小說進行深度閱讀;

勾畫《祝福》精彩語段,仔細品味、評點,深入把握小說語言。

【活動過程】

一、探討祥林嫂悲劇原因,對小說進行深度閱讀

1、提出問題:是誰殺死了祥林嫂?

(對這一問題可從魯四老爺、四嬸、柳媽、鎮上的人們、“我”等方面具體分析,結合小說具體情節、語言及環境描寫進行分析。這些人都不是殺害祥林嫂的兇手,但都對祥林嫂的死負有一定的責任。正如丁玲所說:“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樣地把她往死裏趕,是一樣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從而體會魯迅作品對“改造國民性”的思考。)

2、對這一問題也可以換個角度,從幾個問題來切入,如:有人認爲“祥林嫂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試以課文爲依據進行簡要說明。(春天是幸福、希望、生機的象徵,但祥林嫂的生命中卻沒有春天,“她是春天沒了丈夫的”; “新年才過”“此後大約十幾天”祥林嫂的婆婆來了“她是特地來叫她的兒媳婦回家去,因爲開春事務忙……。”衛老婆子帶來的消息,告訴我們祥林嫂被迫再嫁是在“回家後不幾天”。由此可以推知,祥林嫂在春天被婆婆賣到了山裏,被迫再嫁;“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來了狼”,阿毛被狼銜走了。祥林嫂死在人們年底的祝福之前。祝福一過,春天也就來了。總之,從祥林嫂的悲慘遭遇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她是一個生命中沒有春天的女人。這一問題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文本深入細讀小說。)

對小說的深度閱讀,也可以從對幾個數字的關注中切入分析:

⒈“一個日子”(小說從魯鎮準備祝福寫起,到“我”聽到祝福的爆竹聲結束,都是圍繞“祝福”這個特定日子展開情節的,所以用“祝福”爲題。而又把祥林嫂的悲劇安排在這樣的環境裏,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有錢人在祝福中祈求幸福,窮苦人卻在祝福中悲慘地死去。從而使作品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⒉“二次微笑”(這是指小說主人公祥林嫂露出的兩次笑容。一次是祥林嫂從婆家逃出,在魯四家做工的時候,“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這是一種心滿意足的笑,透過這“笑影”,我們領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隨遇而安的思想。祥林嫂的第二次笑,是在廚房裏同柳媽閒聊的時候,柳媽取笑她改嫁反抗後的屈從,祥林嫂在無奈之中“笑了”,這是一種含羞的笑,是以“笑”來掩蓋新婚之夜那些難以啓齒的行動,同時也可以看作是對過去短暫而和美生活的甜蜜回憶。在寫法上,這是“以樂寫哀倍增其哀”的反襯寫法。兩次笑容突出地表現了祥林嫂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貧困。)

⒊“三樣眼神”(第一次是在小說34自然段,寫她“順着眼”,突出的是祥林嫂安分守己的性格;第二次是在小說第66自然段,也是“順着眼”,但“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這是她在又一次遭受夫死子亡打擊後痛苦心靈的寫照;第三次是小說開頭,“我”看到淪爲乞丐的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這時的祥林嫂已失去對生活的希望,只在渴盼死後的安寧,精神已經完全麻木。 “三樣眼神”,勾畫出祥林嫂一生悲苦命運的軌跡,從而揭示出封建禮教吃人的罪惡。)

⒋“四場飛雪”(是指小說中四處看似輕淡點染、實際上卻頗具意蘊的飛雪描寫。第一處是爲祥林嫂悲慘的死作環境烘托和氣氛渲染:天色愈陰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來,雪花大的有梅花那麼大,滿天飛舞,夾着煙靄和忙碌的氣色,將魯鎮亂成一團糟。第二處是在祥林嫂死後,表現“我”的雪樣心情——無可奈何和無法言說的憤懣:雪花落在積得厚厚的雪褥上面,聽去似乎瑟瑟有聲,使人更加感到沉寂。第三處寫雪穿插在柳媽同祥林嫂談話之前和之間,有兩句:“微雪點點的下來了”和“祥林嫂似乎很侷促了,立刻斂了笑容,旋轉眼光,自去看雪花”。這裏一方面將過去短暫生活的甜美與現實生活的冷酷形成強烈對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媽的話語將對祥林嫂造成嚴重的精神打擊。第四處寫雪在小說的結尾:遠處的爆竹聯綿不斷,似乎合成一天音響的濃雲,夾着團團飛舞的雪花,擁抱了全鎮。這裏借雪諷刺封建勢力,同時更爲含蓄地展示出下層勞動人民無法抗拒的雪樣命運。)

二、從品味語言入手理解小說。要求學生勾畫、批註,然後在全班進行展示交流。

教材“研討與練習”二提出了六個句子,可以從分析這六個句子開始對語言的品味。魯迅小說是語言運用的典範,這個設計是引導學生從語言入手把握語言背後的思想,養成閱讀小說的良好習慣。(①學生交流時,可提出語言表達方面典範的表述方式,教師可先作示範,如:我認爲“但是,談話是總不投機的了,於是不多久,我便一個人剩在書房裏。”一句中的“剩”字用得精彩,剩是餘下的意思,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孤寂無聊之感,彷彿被這世界所遺棄,孑然地存在着了。而且連四叔何時離去的,也都未覺察,可見四叔既不以“我”爲意,“我”也對四叔並不挽留,確實是不投機的了。四叔似乎已經走了一會了,“我”方發現只有自己一個人剩在那裏。這不是“我”的世界,“我”只有走。②可供揣摩的語言較多,教師可提前儲存幾個,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髮現、品味。)

三、佈置作業

以小組爲單位,截取小說的一個典型片段,將其改寫爲劇本,並利用週末或節假日編排表演。

《老人與海》

【活動內容】

1.賞讀《老人與海》有關人物內心獨白的語段,揣摩小說的語言和行文特點。

2.把握老漁夫桑地亞哥“硬漢子”形象,學習他永遠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

【活動過程】

一、速讀——讀出情節

導入新課後,教師順勢導讀:

讀《紅樓夢》,我們讀出了一個朝代的興亡;讀《祝福》,我們讀出了一個社會的全貌;下面,讓我們帶着崇敬之情,來到美利堅,解讀一位被美國人稱爲“硬漢子”的桑地亞哥,一位“你儘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的英雄。

請大家快速閱讀課文,填寫下表,並概括故事梗概。(填表前,教師提示學生,結局要從鯊魚和大馬林魚兩個方面填)

二、賞讀——讀出性情

1.文章在描寫上有什麼獨特之處?結合原文進行賞析。

示例:當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後又散開的時候,它就從下面水深的地方竄上來。它遊得那麼快,什麼也不放在眼裏,一衝出藍色的水面就涌現在太陽光下。(這段描寫沒用一個比喻句和形容詞,但鯊魚的兇猛、快捷,形勢的緊迫卻立刻展現在我們面前,清新洗練的敘述文字和反覆錘鍊的日常用語,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2.文中的獨白有什麼特點?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示例:“他想:能夠撐下去就太好啦。這要是一場夢多好,但願我沒有釣到這條魚,獨自躺在牀上的報紙上面。……‘別想了,老傢伙。’他又放開嗓子說,‘還是把船朝這條航線開下去,有了事就承擔下來。’”(這些內心獨白,忠實地記錄了桑地亞哥的內心活動,寫出他在海上漂泊的這幾天的心態,通過自由聯想的方式,真實地再現了老人的思想與感受。這些內心獨白不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內心的自豪感、堅毅以及尋求援助的孤獨感,而且閃爍着深邃豐富的哲理光彩,豐富了小說的思想,構成小說的重要特色。海明威早期小說中的硬漢子多是“啞巴公牛”,言語不多,缺乏思想,而老漁夫桑地亞哥卻具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具有堅強的理性,是用思想支配行動的人,因此成爲海明威小說中刻畫最爲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3.老人爲什麼說:“可是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儘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這句話是桑地亞哥的內心獨白,也是小說的核心精神,它生動地揭示了桑地亞哥的內心世界和人生追求,也是作者海明威的思想觀與價值觀的反映。這句話意味着,人生的使命是奮鬥,是與命運做不懈的抗爭。人生下來雖然面臨種種自然與社會的挑戰,也許這些挑戰強大到足以把人的肉體消滅,但一個人只要保持旺盛的鬥志和在任何艱難險阻面前不屈服的精神,人就永遠是勝利者。小說中的老漁夫桑地亞哥雖然最終沒能保住大馬林魚,但在與鯊魚搏鬥的過程中,他表現出無與倫比的力量和勇氣,不失人的尊嚴,是精神上的勝利者。)

三、研讀——讀出內涵

1.課文選取的是從鯊魚出現到老人回到漁港的部分,文章的結尾是老人拖着一副巨大的魚骨架回到了家,那麼你認爲老人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

(在世俗的眼光看來,桑地亞哥是一個失敗者,但在海明威筆下,他卻是一個不向命運低頭的“硬漢子”,是一個無論在怎樣堅苦卓絕的環境裏,都憑着自己的勇氣、毅力和智慧進行奮勇抗爭的勇士,是一個捍衛了“人的靈魂尊嚴”的人。是一個勝利的失敗者,一個失敗英雄。老人的生命價值已經在追捕馬林魚,與大海和鯊魚的抗爭過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人生的道路是艱難的、充滿坎坷的,只要自己以一顆自信的心勇敢頑強地去迎接挑戰,他就永遠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

2.個性解讀桑地亞哥這一人物形象。

示例(一)

面對着猛勇的惡魚,硬是拖着疲憊的身體與之進行不懈的抗爭,整整八十一天!他勝了,勝得坦蕩!他像一面旌旗,立在海岸上,面對着浩瀚的大海和洶涌的波濤,無語,只是挺着胸脯,以撼人的氣魄迎着海風獵獵作響!

“一個人可以被戰勝,卻不可以被打敗。”強而有力的音符從桑地亞哥的嘴裏,不,是從心裏涌出。他雖是虛構的人物,但他的精神卻是真實的,他的精神是活的,震撼人心的!

桑地亞哥,一位滄桑的老人,以他的實際行動演繹了他的誓言:一個人可以被戰勝,卻不可以被打敗!

示例(二)

對於《老人與海》中的主人公桑地亞哥,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解讀。有人謳歌老人的偉大,有人讚揚老人的不屈,有人稱頌老人的堅強。但我想,正因爲他在拼搏中感受到了幸福和快樂——一種別人難以理解的在搏鬥中體現他並沒有老去的幸福和快樂,他纔會有後來的偉大、不屈、堅強。桑地亞哥是在不懈的奮鬥中,體悟到了一種常人難以體會得到的幸福和快樂。

必修五

(一) 創設情景,引入主題

常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作爲一種自覺的動機和認識傾向,對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具有推動和激勵作用。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貼近生活的教學內容,自主合作的學習氛圍,生動鮮明的教學情境都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興趣。

教師要利用各種教學資源設計出精彩的課堂情境,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把學生自然地引入到要學習的內容,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創設情境中,教師可以從文本本身入手,如在進行《邊城》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這樣導入:"真正的藝術應當經得起兩樣東西的檢驗:一是縱向的生命力,那種產生時轟轟烈烈,經行中卻經不起時間跨躍和時代洗禮的東西,絕非真正的藝術;二是橫向的美感效應,即無論是誰,無論你從哪一個角度去審視它,它都能像水晶石一樣熠熠生輝,使你能從中獲取你所需要的東西,從而產生愉悅人心的美感效應。沈從文的《邊城》正是這樣一篇美文,自它問世以來,對它的評論便接踵而來,有人贊它爲"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譏之爲"有意迴避尖銳的社會矛盾"。70多年來,經過歷史浪潮的千淘萬洗,人們漸漸認識到《邊城》是一顆閃光的金砂。那麼這顆金沙的閃光點在哪裏呢?今天,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這部作品。“

也可以採用與所講小說主題思想相關的內容入手,如在《裝在套子裏的人》的教學中,我們就可以這樣來設置情境,課堂的開始,可以先讓學生朗讀下面的一首小詩:"要我換電扇,且慢復且慢!不怕花錢多,就怕擔風險;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觸電;倘若螺絲鬆,飛來大刀片;重者削腦袋,輕者上醫院。還是穩妥點,仍用芭蕉扇,只要拼命搖,照舊能解汗。"並且讓學生用兩三句話談談對這首小詩裏的老掌櫃的看法。從而引出與老掌櫃有些神似的"別里科夫"即《裝在套子裏的人》的教學。

在本環節中,創設的情境要切合本節課內容,並且要對學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這樣纔能有利於本節課的學習。

(二) 展示目標,激發探究

在本環節中,教師以板書或幻燈片、投影燈形式展示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在本節課學習之前,心理都清楚這節課的學習任務。爲了激勵學生,可以採用設計獎項的形式進行精神的獎勵和激勵。如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教學中,本環節可以設計如下:

明確目標

1、 通過研讀文本,理清小說情節發展和林沖情感變化的線索,進而認識小說的主題。

2、 分析林沖的性格特點,推理出它被逼上梁山的心理過程,體會小說細節描寫的作用。

3、 總結封建社會"官*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實及其必然性。感受"和諧社會""民生社會"的經典價值。

獎項設計:1、發言積極獎2、講解耐心獎3、朗讀精彩獎4、文采飛揚獎

學習目標設計安排都有相應的激勵獎項,學生學習目標明確,每個組都出於躍躍欲試的狀態,引導學生做好準備,學生做準備的過程就是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機制,學習環境下,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

(三)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由於小說問題的未知性,複雜性,學生需要以小組爲單位展開學習。共享知識.共同處理問題。這就需要相互配合、團結合作,使學生在學會獨立競爭的同時,還具有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因此在本環節進行之前,教師首先依照學生的學習成績、思想情況、個性特點、性別差異等因素進行分組合作,宜4人至6人作爲一個合作學習小組。然後再教學的過程中,依據教學內容設計學案,學生依據學案帶着問題進行自主學習,自主學習的形式有多樣,如閱讀教材、圖片。收集有關信息資料等。爲課堂教學爲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做好充足的準備。

在課堂上,學生依據教師在充分理解教材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制定出符合教學目標實現的學案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如《裝在套子裏的人》的教學中,學案中我們根據文本設計了以下"合作探究"內容:

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在一所中學的男職工宿舍裏,發現一具中年男屍。據查,死者爲該校希臘文教師別里科夫,是自殺還是他殺,死因一直不明。一個世紀以後,20xx年秋天,鄭州九中高二某班的同學們特組成專案組,對這一事件進行立案調查。調查設計四個選項:案發背景、現場勘查、死者檔案資料、有關人士採訪(要求:以學習小組爲單位,選擇其中的一個選題。然後小組討論,共同寫出該項調查報告,在課堂上展示交流。)內容包括如下:

1、 案發背景

2、 現場勘查結果

3、 死者檔案結果

4、 有關人士採訪:

(提示:採訪對象可涉及柯瓦連科、華連卡、"我"及虛擬對象(本市市長)、別里科夫的親戚等)

5、結案報告(死因說明)

運用這種別樣的小組偵查的方式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無形中能夠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在學生合作探究之後,教師要引導各組的學生進行大膽的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與全班同學共享。

(四) 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小說的容量較大,它可以細緻地展現人物性格和人物命運,可以表現錯綜複雜的矛盾衝突,同時還可以描述人物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小說的優勢是可以提供整體的,廣闊的社會生活。因此,小說是認識社會的窗口,閱讀和欣賞小說,可以提高我們認識人生、認識社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我們的寫人敘事的能力。

在對小說的教學中,我們就不能僅僅只針對小說本身進行教學,應該在基礎學習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提升學生的能力。如《裝在套子裏的人》進行對文本本身的合作探究之後,教師可以進一步進行拓展延伸:"在你周圍,是否也有這樣那樣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樣看待這些'套子'的?"同時教師也可以舉一些例子像"紀律"、"高考"算不算"套子"呢?讓學生針對此問題進行小組討論探究,加深學生對"套子"的理解。最後教師可以就學生討論內容以"套子與社會規則"爲題,寫成300字左右的短文。這樣有利於學生分析問題、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也鍛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有利於學生正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

(五)當堂評價,及時激勵

教師要培養學生對自己探索能力的自信和獲得刨新成就的勇氣,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和選擇新途徑、新方法來處理問題。要善於選擇使用誇獎的言詞、友善的微笑和熱情的鼓勵來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促使學生的心理經常處於一種探索的積極心理狀態。在課堂的最後,教師要對各小組的表現針對設置的獎項進行當堂點評,教師要注意點評的方式,要起到激勵的作用,使同學們都能在小組中感到自己是小組的一員,培養學生的集體中探究的精神。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還可以通過成果展示報告會、表彰優秀課題研究成果、彙編優秀成果、鼓勵學生將學習的成果(如論文、報告等)積極向有關報刊雜誌投稿等,以增強他們的學習成就感。

七、小說單元總結

(一)小說閱讀方法歸類

小說閱讀方法是根據小說的文體特徵生成的。例如,人物形象是小說的主要構成部分,把握小說的主題,必須從感受小說的人物形象出發。所以,學習小說必須學會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要深入透徹地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通過環境描寫了解人物的活動背景。環境對人物的襯托作用有正襯和反襯兩種。正襯,是指環境與人物和諧一致,即社會風氣、自然風光、氣氛和景物色調等與人物的性格、命運、言行等組成和諧統一的藝術畫面。反之則是反襯。例如,《祝福》中寫祥林嫂的死,色調是低沉與淒涼的,畫面是悲慘的,但祥林嫂卻死在了歡樂熱鬧的“祝福”中。這兩幅反差極大的畫面,可以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2、通過分析情節透視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性格是通過情節發展具體體現的。例如,《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司馬懿如果不是深知諸葛亮善用伏兵之計,他也就不會退兵了,反之如果諸葛亮不是深知司馬懿生性多疑,他也就不會冒險用“空城計”了,那樣“空城計”的情節也就無法產生了。由此可見,“空城計”的情節發展是兩個不同性格的人物發生聯繫後的必然結果。所以,我們才說把握好故事情節能透視人物的思想性格。

3、分析作者描寫人物的方式。刻畫人物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一是肖像描寫。例如,魯迅的《祝福》描寫了祥林嫂三個不同時期的肖像,不僅深刻地展示了祥林嫂苦難的一生,還暗示了祥林嫂悲劇命運的社會根源。二是動作描寫,其中尤其重要的是細節描寫。如《荷花澱》中水生嫂在聽說水生要到大部隊的消息後,手指的震動,把手指放在嘴裏吮一下的細節,讀者會感受到水生嫂內心的震動與鎮靜的心理變化。三是語言描寫。例如,《裝在套子裏的人》中別里科夫和柯瓦連科的那段談話,就形象地揭示了套中人道貌岸然、外強中乾、不堪一擊的虛弱本質。四是心理描寫。心理描寫又包括內心獨白、動作暗示、幻覺展示等,都能夠很好地展示人物內心的變化。

(二)課後問題打通歸類

教材中課後問題的設置是很有講究的,我們在“跳進去”做題的同時,不妨時時“跳出來”對同類文本的問題設置打量、比較一番,以期獲得更多的收穫。例如《林黛玉進賈府》與《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問題比較、打通與歸類:

(1)情節類。《林黛玉進賈府》的第一題考察文本的中心事件,並交待了小說的視角;《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則要求概括情節要點,理清情節發展的脈絡。在後者的教學中,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在梳理脈絡的同時標註核心事件,同時以不同的視角來概括情節,如李小二的視角,管營、差撥的視角等,這樣溫故而知新,學生會有更多的收穫。

(2)人物類。《林黛玉進賈府》的第二題考察對於人物形象的理解,要求學生比較描寫王熙鳳和賈寶玉所使用的不同藝術手法。《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樣說:林沖是八十萬禁軍教頭,所以他的思想觀念、爲人行事和一般的草莽英雄有很大的差異,試總結林沖的性格特點。我們可以將問題中的“一般的草莽英雄”置換爲具體的人物,比如武松、魯智深、楊志等,在學生思考、動手寫作的基礎上,推薦茅盾的文章《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相應部分,學生會在興趣被激發的同時學到更多的方法。

(3)評價類。《林黛玉進賈府》的第四題要求學生通過閱讀資料,以“話說賈寶玉”爲題,談對人物形象的看法。《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則要求在“逼上梁山”的主題觀照下,通過補充閱讀相關章回,探討林沖由安分守己到上山聚義的心理變化過程。授課者也不妨在“話說林沖”的漫談中,抽絲剝繭,順藤摸瓜,理出林沖的心理變化過程。

課後練習還可以參照讀本和選修教材等資源。總之,每一道課後題的設置其實都是文本的不同解讀視角,善加利用,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人物勾聯——融會貫通、學以致用的鑑賞思路

以《裝在套子裏的人》爲例。對於“套中人”形象的擴展思考,可聯繫以往學過的文學作品人物:《祝福》中籠罩祥林嫂一生悲慘命運的封建禮教;《竇娥冤》中黑暗官府的官官相護、權錢交易;《雷雨》中每個人物錯綜複雜的情感糾葛……權勢、金錢、名聲、情感、義氣、傳統、親情,這些不都是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套子嗎?由此可見,“套子”與我們的生活有着緊密聯繫,我們可以藉助這個人物打開一扇認識自我的天窗。

“研討與練習”最後一道擴展類型題:在你周圍,是否也有這樣那樣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樣看待這些“套子”的?可引導學生從某一個角度展開討論:如果把“套子”看作規章制度或各種規矩,那麼我們可以將他們進行合理歸類。例如,那些必要的規章制度、進步的道德規範、正義的法律法規,屬於“合理的套子”,我們每一個人應主動接受這些制約,才能形成和諧的社會局面;那些封建遺留下來的各種不合理的禮儀規定,屬於“落後的套子”,我們應當抵制;至於那些阻礙社會車輪向前的反動的套子,我們應當毫不留戀地堅決摒棄。

人雖然離不開套子,但不能完全被“套子”套住,要做一個有理性、敢懷疑、善反思的新時代青年,形成開放的眼光和獨立的主體意識。

有了這樣的討論基礎,可以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思想現狀,寫一篇關於這篇課文的讀後感,或以《我身邊的套子》爲題,寫一篇隨筆,要求:觀點辯證,言之有據。

(四)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套子觀”應用於《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林沖是個性格平和謙虛隨和的人,作爲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生活舒適恬淡,但是一連串難以忍受的打擊傾瀉到他頭上。一開始林沖沒有反抗,他不願跟上司鬧翻,更不想背叛朝廷,一味地退讓、委曲求全,想繼續過“套子”中平靜的生活。林沖的退讓是自然的,是由他自身的地位所決定的。他繼承祖職,有一套祖傳的處世哲學,屈人之下,忍辱負重。高俅不殺人害命,置他死地,他是不會上梁山的。他的性格是在殘酷的鬥爭中一步步發展起來的。火燒草料場,林沖的性格得到全面昇華,發生質的飛躍。他看透了,絕望了,擺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條生路,就是上梁山。這就是逼上梁山。林沖的例子是從“安於套子”到不得不“衝破套子”的最好佐證。

“套子觀”應用於《邊城》——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翠翠的那種朦朧的愛情非常美,因爲二老,原來“從不發愁、從不動氣”的翠翠,開始“覺得缺少了些什麼”,“心中有薄薄的淒涼”,“會迷亂”,沉思、生氣、悲傷、甚至痛苦,這一切全然是因爲愛。可惜翠翠自始至終沒有什麼能表徵她主體性的行爲。直到小說結尾,她還在等着,儘管那個人 “ 也許永遠不回來了 ” 。她甚至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憂鬱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儺送是因爲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遠行,也不知道爺爺突然離世全是由於替自己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只有這一切都已發生,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說明後,她才如夢初醒 “ 哭了一個夜晚 ” 。這一切都說明,翠翠其實一直活在沉默和壓抑當中,她的奔放、豪邁、野性一直被壓抑着,這種壓抑使得她連愛的語言都不會表達。對於命運陰差陽錯爲她編織的情感“套子”,翠翠缺少衝破“套子”的能力,被動地、迷茫地葬送了自己的愛情。

對於老船伕而言,他心中其實有一個解不開的心結,一個“套子”,那就是自己女兒對愛的殉情。女兒的死成了一種重壓,這種壓抑導致他違背了自己的天性,在孫女的婚事上,小心翼翼,瞻前顧後,費盡心機,成了一個“不爽利”的人,最終揹負着沉重的心理包袱離開了人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