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通用15篇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7W 次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學語文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通用15篇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1

【文本分析】

《水調歌頭》選自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5課,要求學生在大致讀懂古詩詞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體驗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瞭解古人寫景、敘事、議論的藝術,體會語言運用的妙處。這首詞描繪了詞人中秋之夜望月懷人的心路歷程,渲染了空有一輪明月,家人卻難團圓的悽清氛圍,表達了對詞人胞弟蘇轍的無限思念之情,同時也表現了詞人雖遭貶謫卻依然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這首詞最大的特點是構思精巧,富有浪漫主義的色彩;情感真摯,融入了帶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悟。

【教學過程】

一、教師激趣導入

花好月圓人團圓,月亮的圓缺總會帶給我們不同的審美體驗。在漫漫的文學長廊中,衆多文人墨客對月抒懷,寫下了許多不朽的佳作,既有“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的童真無邪,又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溫婉浪漫。那麼在這麼一個美好的夜晚中秋之夜,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又作何感想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作品《水調歌頭》,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二、初讀課文,體驗情感之美

第一回,初始體驗的讀。每人自由誦讀,積極體驗。讀前教師先介紹方法:自由誦讀,在誦讀中體驗詞的情感美;讀完後能用一句話說說這首詞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自由誦讀後,每人在小組內交流,然後教師隨機抽點幾位說說。最後教師也說說自己的基本理解:作者在詞中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思念之情,同時也表現了詞人雖遭貶謫卻依然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接着深入學習,以對詩歌的情感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體會。然後在小組內交流。最後教師也說說自己的學習體會,以豐富和提升學生的認識:文載道,詞緣情,詩言志。好的詩詞能表現作者的獨特情感。詞中作者的情感是複雜多樣的,既有作者懷才不遇的惆悵與憂傷,既有對親人的無限思念之情,又有對天下所有人的美好祝願之情,但貫穿始終的卻是詞中所傳達出的那種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一正一反,這一轉折,寫出詞人既留戀人間又嚮往天上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能夠更深刻地說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顯示了詞人開闊的心胸與超遠的志向,因此本詞多了一份曠達的氣息。

在此處順勢介紹作者及其寫作背景: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與父、弟合稱“三蘇” ,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詞寫於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當時詞人在密州知州任上。蘇軾仕途失意被貶,心情抑鬱。其弟蘇轍(字子由)正在濟南任職,兄弟兩人已有七年未見。中秋賞月,詞人歡飲達旦,在醉意中寫下這首詞,抒發了人生感慨和懷念親人的深情。

第二回,深入體驗地讀。帶上深入一步的'理解,全班齊讀,在齊讀中一起體驗作者的情感。讀前讓學生討論:這次應該讀出怎樣的情感體驗?上闋在朗讀中要讀出詞人的矛盾心理,下闋在朗讀中要讀出詞人對天下所有人的祝願,情感的基調是從消極、惆悵轉向豁達、樂觀。

三、再讀課文,體驗內容之美

第一回,初始體驗的讀。每人自由誦讀,積極體驗。讀前教師先說明:現在用讀來體驗詞的內容美,邊讀邊體驗;讀完後能說說作者先後用哪些內容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些內容有怎樣的美感或特點。

每人先獨立學習,然後在小組內交流,形成基本共識;之後教師隨機抽點幾位小組長向全班介紹本組的學習體會。

最後教師也說說自己的學習體會,以豐富和提升學生的認識:

這首詩先後寫了以下內容:

上闋望月,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把青天當作是知心朋友,把酒相問,展現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把對於明月的讚美與嚮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一正一反表露出詞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此處的描寫,既寫出詞人留戀人間,又寫出其嚮往天上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能夠更深刻地說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與自己的清影相伴,一起舞蹈嬉戲。

下闋懷人,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同時感嘆人生的離合無常。“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轉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硃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到了房中遲遲未能入睡之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月亮有被烏雲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爲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 “但願人長久”,突破了時間的侷限;“千里共嬋娟”,打通了空間的阻隔。讓空中的一輪圓月將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

(板書)

上闋 望月(寫景) 借景抒情

下闋 懷人(抒情) 情景交融

四、三讀課文,體驗語言之美

第一回,初始體驗的讀。每人自由誦讀,積極體驗。讀前教師先說明:請各位邊讀邊體驗和欣賞表達內容的語言;讀完後找出自己喜歡的一兩個詞句,寫下自己的“一句話欣賞”,說說作者在語言形式(包括音韻)上有什麼特點,有什麼表達效果。每人獨立進行,然後在小組內書面交流。

最後教師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以豐富和提升學生的認識:這首詞有個小序,咋看無足輕重,其實不可或缺。其交代了寫作的緣由,通過這個小序,可以讀出背後的很多信息,詞中所表達的曠達的胸襟與小序中的“歡飲”合拍,“兼懷子由”一個兼字,引出了下闋對兄弟的思念之情,顯現了詞人的情感歷程,引導學生關注文中細微處的信息。

蘇軾的《水調歌頭》是中秋詞中最爲著名的一首,我們來看看後人對這首詞的評價:清朝詞評家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集》裏曾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五、四讀課文,換位體驗情感

第一回,初始體驗的讀。每人自由誦讀,積極體驗。讀前教師先說明:人們運用語言的目的,是爲了表情達意,或者說,是想用特定的語言來表達特定的情感。有人說,詩和詞在表達上的區別是:詩言志,詞言情。詩表達的是“大我”,詞表達的是“小我”,是個人真切細膩的情感。現在讓我們在前面第一環節體驗情感的基礎上再深入一步:換位體驗。就是說,要化身爲作者,用自己的生命去體驗。現在的你,搖身一變成爲了大文豪蘇軾,當時已是近不惑之年,並且身處遠離京都的密州,政治上不得意,中秋之夜家人難團圓,現在,請你用生命去體驗,去朗讀。

朗讀之後繼續提出學習要求:請用散文化的語言,加入適當的想象和聯想,依次對詞句進行情景描述。

然後抽點兩人左右現場表達,以渲染課堂氣氛。教師接着介紹自己的描述,繼續渲染課堂氣氛:

丙辰年的中秋節,我高興地飲酒直至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我端起酒杯問青天:明月從什麼時候纔開始出現的?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着月下的清影,歸返月宮怎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轉過硃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陪着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是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爲什麼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以來就難以周全。但願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雖然相隔千里之外,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然後讓每人說說此時的感受。先在紙上寫下來,然後自主發言。

第二回,深入體驗的讀。合上書本,帶上深入一步的體驗,全班一起背誦着讀,要讀出自己的生命體驗,外聲內情,聲情合一。

六、五讀課文,美讀成誦

在前面“三美”依次理解、逐個體驗的基礎上,讓學生把情感美、內容美、語言美融合在一起,在誦讀中整體體驗,讀出自己完整的理解,讀出感受,讀出享受,最後能夠美讀成誦。

七、總結學習收穫或感受

每人用一句話總結自己的學習收穫或學習感受,然後在小組內交流;之後每個小組長代表本組向全班綜合介紹。

八、教師推薦課外閱讀篇目

語文學習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經典的古典詩詞可以爲同學們打開一扇扇敞亮的“天窗”,透過這些天窗,大家可以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天,我向同學們推薦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再次感受蘇軾的曠達的胸襟和博大胸懷。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2

一、導入新課:

我們曾經學過小說《變色龍》,文中奧楚蔑洛夫的見風使舵、媚上欺下一定給大家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魯迅說:“契訶夫是我最喜歡的作家。”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契訶夫的小說《裝在套子裏的人》(板書),看看作者筆下的別里科夫是一個怎樣的形象,作者又想借助這個形象表現什麼主題。

二、相關介紹:

1、關於作者:契訶夫(1860—1904),19世紀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情趣雋永、文筆犀利的幽默諷刺大師,也是俄國文學史上第一個以短篇小說爲主要創作而登上世界文學高峯的作家。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通過幽默可笑的情節進行藝術概括,塑造出典型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社會現實。他一生創作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說和劇本,代表作有中篇《第六病室》,短篇《小公務員之死》《變色龍》《裝在套子裏的人》,劇本《萬尼亞舅舅》《櫻桃園》等。俄國的契訶夫、美國的歐·亨利、法國的莫泊桑並稱爲“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王”。列夫·托爾斯泰稱他是“散文中的普希金”。

2、關於背景:《裝在套子裏的人》發表於1898年。19世紀末期,俄國正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前夜,工人運動逐漸展開,馬克思主義已在全國傳播,工人階級的政黨正在形成,一場革命風暴即將到來。沙皇政府面臨着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形勢,極力加強反動統治,瘋狂鎮壓人民,這種專制統治剝奪控制了人們的自由,全國密探遍佈,告密者橫行,一切反動勢力糾合起來,在全國造成了陰沉鬱悶的氣氛。沙皇政府的忠實衛道者,也極力維護沙皇的反動統治。他們死守着舊有的陣地,仇視和反對一切新鮮事物。這種人不但出現在官場,而且也出現在知識界。別里科夫就是這種典型環境下的典型人物。

三、課文探究:

自由朗讀課文,梳理小說情節。

問1:小說大體上可以劃分爲幾個部分?每個部分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明確:小說故事情節大體上分爲三個部分,具體如下:1、別里科夫的特徵(1-5)。主要是從各個側面介紹別里科夫的特徵。2、別里科夫的戀愛(6-37)。主要寫別里科夫與華連卡的戀愛和失敗。3、別里科夫的.辭世(38-40)。主要寫我們埋葬了別里科夫,但生活中還有許多“別里科夫”。

研習第一部分,探究形象特徵。

學生齊讀第一部分。

問1:別里科夫身上有哪些“套子”?

明確:1、衣着:晴天穿雨鞋,帶雨傘,穿棉大衣;臉藏衣領中,戴黑眼鏡,穿羊毛衫,棉花堵耳。2、習慣:傘、表、小刀都放在套中;坐馬車時支車篷;臥室像箱子,牀上掛帳子,蒙着被子睡覺,關緊房門。3、論調:千萬別鬧出什麼亂子。4、思想:歌頌過去和從不存在的東西;只有政府的告示、報紙上的文章規定着禁止什麼,他才覺得一清二楚;凡是違背法令、脫離常規、不合規矩的事,雖然看起來跟他毫不相干,卻惹得他悶悶不樂。5、職業:教古代語言。

問2:從別里科夫身上衆多的“套子”中,你能否歸納出他的形象特點?

明確:1、懼怕逃避現實——他封閉、懷舊、膽小、多疑,利用“套子”隔絕人世,免受外界影響;2、維護現行秩序——希望一切都合乎法度,害怕鬧出什麼亂子。

問3:你認爲別里科夫到底是怕什麼?

明確:別里科夫整天戰戰兢兢、六神無主,是因爲他害怕新思想、新事物,害怕社會變革,害怕動搖了舊秩序。

問4:別里科夫是一位普通的希臘文教師,且膽小如鼠、弱不經風,可他又爲什麼能轄制全城呢?

明確: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他的言行、思想都與沙皇專制制度保持一致,自覺維護舊制度舊思想;二是舊勢力依然頑固,革命力量較爲薄弱,周圍的人還沒有勇氣敢與他鬥。正因爲如此,別里科夫才能“轄制”全城。

(師)說:“戀愛”是任何一個正常人都渴望的美好東西。別里科夫的戀愛又是怎樣的呢?最終結局又能引發我們怎樣的思考呢?帶着這些疑問,我們一起學習第二部分。

學生自由大聲朗讀第二部分。

問5:“別里科夫的戀愛”部分包含哪幾個情節?

明確:此部分包括四個情節:漫畫事件、騎車事件、爭吵風波、回家病倒。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3

設計思想:

先練後講、先學後教,先試後導這是嘗試教學法的核心。我在講授《春》一課時,以這一思想爲指導,從學生的口頭訓練入手,分層設置思考題,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在景物描寫中抒發的感情,學習寫景狀物的一般方法,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各個學習環節中,我本着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原則,讓學生主動的想、主動的說、主動的學,把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教師的精講點撥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在不斷嘗試中享受到成功的樂趣。同時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把重點放在了整體感知課文、語感的培養和讀寫結合上,加強對學生的綜合訓練,突出重點,鍛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使學生牢固的掌握所學知識,並把它們靈活的運用到自己的實際寫作中去,做到學爲所用。

教材分析:

它是傳統名篇,這是朱自清在解放前寫的,各套課本都會選的;它在情調、佈局謀篇、修辭方法、遣詞造句方面都堪稱典範,學生儘可模仿學習。

提示幾個主要問題:

(1)寫出了春天哪些景象?

(2)寫出了春的什麼特點?

(3)表達了作者什麼感情?

(4)熟讀、背誦。

本課遇到比喻和擬人兩種修辭方法的學習任務,這裏作兩點提示:一、學習這課,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方法是一重點,課本里的知識嫌少,僅在練習裏附了一點,教師應該找參考書,作一點補充;二、應該多結合課文語句消化知識,將修辭學習與揣摩語言結合起來,而不要單純地講知識。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4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欣賞詞的能力。

2、感知蘇東坡豪放的詞風,複雜的性格。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

一首《水調歌頭》牽動了多少人的情思,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更是表達了天下多少離人的美好祝願。這位北宋的蘇軾又引起了多少後人的關注。我們中學語文課本中就接觸到幾篇與蘇軾相關的文章。請作回憶。

《水調歌頭》《渙溪紗》《核舟記》《記承天寺夜遊》《荷》

二、溫故知新,簡介作者

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

詩歌與黃庭堅並稱“蘇黃”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四大家”

詞風豪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三、文體小常識

是否問過自己何謂豪放,何謂婉約?(學生思考)

婉約派:語言暢達流利奔放,高亢激昂,直抒胸臆;內容多以雄奇闊大意境抒發強烈的政治熱情,豪爽的英雄本色。

豪放派:語言清新、含蓄、委婉,情思曲折而真切;內容以情感爲題材。

四、文本解析

(一)初讀感知判斷風格

1、輕聲自讀課文,圈出生字及有理解障礙的詞句。

2、組合作,交流疑難,理解詞的大意

3、小組推選代表概述詞意,可以合作完善。

4、在瞭解詞意的基礎上初步判定風格——豪放

5、以怎樣的語氣腔調讀這種風格的作品?——豪邁奔放,高亢激昂

6、個別試讀——聽錄音——齊讀(注意讀出高亢激昂,豪邁奔放)

(二)二讀品析感受豪放

1、聽同學們的朗讀,老師感受到風格豪放的作品在語言上的氣勢。剛剛僅僅是瞭解大意,初步判斷風格爲豪放,現在細讀課文找出判斷的依據,作進一步的確認。請再讀本文從內容上判斷哪個字最能表達詞人當時的豪放之情?——狂

2、狂在何處,採用什麼手法寫出這種狂?——狂在“老夫聊發少年狂”的豪情

狂在“左舉黃,右擎蒼”,“錦帽貂裘”的英姿

狂在,“幹騎卷平岡”的陣容

狂在,“爲報傾城隨太守”的場面

狂在“親射虎,看孫狼”的氣概

狂在“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的信心

狂在“會挽雕弓如滿月”的忠心

狂在“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

典故:(補充背景,出示地圖,幫助理解詞人情感)

親射虎,看孫郎自喻孫權,雖年近四十,仍有少年狂氣,意氣奮發。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馮唐赦魏尚那樣重用自己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達了自己要報效國家、抵禦入侵者、建功立業的決心。

小結:以“狂”字統攝全詞,豪放在其出獵場景的壯闊,在其報國之心的濃烈。上片的敘事爲下片的抒情鋪墊。全詞巧用典故,借出獵的表達報國之心。這也確實是一首風格豪放的詞篇。(中心主題)

(三)三讀吟誦再現豪放

以高亢的音調、充沛的激情,再現詞人不可抑制的豪情!(對照板書,嘗試背誦)

五、拓展研讀

1、這首詞不僅我們讀來感受到萬丈豪情,就連蘇軾自己也較爲得意,他自己說“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數日前,獵於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爲節,頗壯觀也。”其實這是他的第一首豪放風格的詞,在豪放派詞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蘇軾也成爲豪放派詞風的開創者。再欣賞他的另一首膾炙人口的.豪放風格的詞篇。(讀出豪情)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思考:如果說《密州出獵》豪放在其場面的壯闊,報國心的濃烈,那這首詞有表現在何處?——雄奇壯麗的景色、如畫的江山、深邃無比的歷史沉思,一切都雄渾蒼涼,大氣磅礴,昂揚鬱勃,給人以撼魂蕩魄的藝術力量。

2、詞人在豪放詞篇中表現出其昂揚的風姿,豪邁的氣概,是一名響噹噹的漢子。可是,無情未必真豪傑,殊不知蘇軾同樣擅長婉約風格。

就在創作本文的同一年正月二十日這天夜裏,他夢見愛妻王弗,便寫下了被陳師道誇讚爲“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的悼亡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一起欣賞,並結合對蘇軾的瞭解用一句話來概括蘇軾的形象。

3、一句話概括蘇軾形象

(我心目中的蘇軾)例如:

他是一位有着錚錚鐵骨而又綿綿情意的詞人;

他是一位內柔外剛的人;

他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漢;

他是一個兒女私情與家國在計兼顧的矛盾體;

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平常人。……

六、總結全文、佈置作業

背誦本文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5

項脊軒志

執教者:陳玉萍(甘肅)

創設情境:

中國的文人喜歡給自己的書齋取個雅緻的名字如蒲松齡“聊齋”,梁實秋“飲冰室”,等,明代歸有光給自己的書齋取名“項脊軒”

作者簡介:

歸有光

取項脊軒的原因

1、書齋小如人的脖子、脊樑般

2、懷遠追宗

3、博取功名,光宗耀祖

整體感知:

一、 感情誦讀()其餘學生靜聽

學生評價並質疑(學生表現的太可愛了如果學生整節課都表現的如此靈動,該多好啊!期待中,教師千萬不要讓可愛的`孩子們噤聲了!)

正音:

滲漉 修葺 老嫗 姊妹 闔門 偃仰 扃牖 象笏 垣牆 先妣 呱呱而泣

(學生齊讀)

解析實詞含義

過:大母過餘曰;雷霆乍驚,宮車過也

比:比去,以手闔門;去民之所惡,以民之所比;

置:

顧:顧視無可置者;三顧茅廬; 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引導:

實詞的含義應如何解析?

生1:語感結合上下文

生2:根據字形判定

師總結:推斷詞義的方法:字形推斷法 古今詞義對照法 語境分析法 聯想推斷法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這樣一些內容:一間書房、兩種情感、三個女人

研習文本:

生齊讀關於“一間書房”的文字

方:一丈見方,形容面積小

北向:門朝向北

思考:沒修葺前的項脊軒有什麼特點?

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凍若涼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如滴漏——梁實秋《雅舍》

榆柳蔭後椋,桃李羅堂前明月有情常照我,清風無事亂翻書梅影橫窗知月上,花香浮動覺春來

思考:讀二三兩段思考作者寫了哪兩種感情?

先:表示對長輩的尊重

主要運用了細節描寫

學生齊讀

思考:

運用了哪些細節描寫你最喜歡哪些細節描寫?說說喜歡的理由

生1:文中最後一句有種物是人非的悲涼感“亭亭如蓋矣”樂景寫哀情

生2:兒寒乎?欲食乎?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關愛有此想到了現實中的自己(學生的發言太精彩了!善於將文本和生活實踐結合起來,這纔是真正語文課堂的精髓 爲這些學生原來的老師鼓掌沒有平時的訓練,是不會有這樣的思維的深刻和鮮活的)

生3:吾妻死,室壞不修——夫妻情深,當時只道是尋常

拓展延伸:

古人曾言:“人生四大不幸之事,歸有光擁有其三,但其文字卻沒有絲毫的頹廢和悲涼”

點評:文言文教學應“言”“文”並重,很多的優質課只重“文”忽視了“言”的學習,而陳老師卻並沒有厚此薄彼,將“言”講的也是興味盎然如關於實詞含義理解的指導 內容的概括很簡潔凝練,如能引導學生概括出來就更好啦!課堂知識的梳理老師越俎代庖的過多,學生的大腦不是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應是需要被點燃的火把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6

【學習目標】

1、掌握有關的文學常識,瞭解作者的主要經歷和作品的主要題材及風格。

2、學習作者善於從日常瑣事中選取富有特徵的生活細節來抒寫感情的技巧。

3、體會本文筆墨清淡而情意纏綿動人的特色。

4、體驗文中流露出的真摯的親情。

【學法建議】

要重視誦讀。本文是歸有光的抒情名篇,感情真摯強烈,應通過誦讀讀出文氣,讀出意蘊,讀出感受。

課前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項脊軒( ) 垣牆周庭( ) 珊珊( )

偃仰( ) 兀坐( ) 迨諸父異爨( )( )

先妣( ) 門扉( ) 欄楯( )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

可容一人居: 顧視無可置者:

垣牆周庭,以當南日: 室始洞然:

先是,庭中通南北爲一: 迨諸父異爨:

客逾庖而宴: 凡再變矣:

先妣撫之甚厚: 某所,而母立於茲:

一、文本研習

1、 層次結構

全文可劃分爲兩個部分:

文章開頭,具體地寫項脊軒的小、舊、破漏而又陰暗:舊稱“ ”,“ , ” 見其小; “ ”直接點明舊;“ , ” 見其破漏;“ , , ”則見其陰暗。這樣寫,跟下面寫修葺後的項脊軒形成鮮明的對照,表現出作者對它的喜愛。修葺後的項脊軒變得不漏、不暗了。作者在這樣的環境裏讀書,怡然自得。

這一段是課文的第一部分,寫可喜事,記項脊軒內外的景物,着意寫自己在軒中讀書怡然自樂的情景。

後面四節是第二部分,寫可悲事。作者寫了“ , ,

”這三個典型的細節,寫出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後所產生的頹敗、衰落、混亂不堪的情狀。這是可悲事之一。 ,是可悲事之二。 ,是可悲事之三。十幾年後作者又補記了最後兩段, ,是可悲事之四。

2、藝術特色

(1)文氣貫通,渾然一體

文章寫於不同時期,思念的.人有三代,但作者以 爲線索,把人物、事件串聯起來,又把自己的感情灌注其中,使得文章渾然天成,毫無鬆散凌亂的感覺。

(2)選取富有特徵的生活細節,寫出真情實感。

表現大家庭的破敗衰落,作者選取了自己感受最深的細節,不言感慨而感慨自見;寫祖母,也只是平平常常的幾句話和“ ”“ ”兩個動作,就表現出責備、疼愛和喜悅交織的複雜情感。

三、問題探討

1、作者在修葺後的項脊軒中有時“冥然兀坐,萬籟有聲”,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表現手法?有什麼好處?請從古代詩歌中再找出一些用了這種手法的詩句並加以體會。

2、第二節中寫作者的悲情寫得很有層次,請劃分出層次並加以品讀。

3、有人認爲第三節是多餘的,應該刪去。你是怎麼看的?請說出理由。

4、本文的結尾,不言悲而悲不可禁,說說這樣的結尾妙在何處。

5、有人說《項脊軒志》的主題是寫親子和夫婦之情,有人說是表達對昔日家庭生活的懷念,也有人說是對家道中落的身世的哀鳴和對個人遭際的不幸的憑弔,請談談你的看法。

【課堂檢測】

1、下列加點字注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 )

A.扃牖(jiōng) 修葺(qì) 欄楯(shǔn) 棲息(xī)

B.象笏(hù) 先妣(bǐ) 闔門(hé) 老嫗(ōu)

C.塵泥滲漉(shèn) 長號(háo) 異爨(cuàn) 冥然(míng)

D.萬籟(lài) 偃仰嘯歌(yǎn) 逾庖(yú) 呱呱而泣(guāguā)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

B.庭中始爲籬,已爲牆 今已亭亭如蓋矣

C.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 室西連於中閨

D.中始爲籬,已爲牆,凡再變矣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用法不同於其他三項的是: ( )

A.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

B.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4、下列加點詞語解釋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 )

①室始洞然(寬暢的樣子)

②桂影班駁(錯雜)

③先妣撫(撫摸)之甚惜

④嫗每(每次)謂餘曰

⑤風移影動,姍姍(美好的樣子)可愛

⑥吾妻來歸(舊時指女子出嫁)

⑦其制(形式、制式)稍異於前

⑧或憑几學書(學寫字)

⑨舊時欄楯(橫的叫欄,縱的叫楯)

⑩瞻顧(泛指看,有瞻仰、回憶之意思)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⑩ B.②⑤⑥⑦⑧⑩

C.③④⑤⑧⑨ D.①③⑥⑦⑨⑩

5、翻譯以下句子:

①.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於前

②.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③.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

④.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簌有聲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課文內容,把握父親人物形象

2、能力目標:切合文章聯繫實際感悟真情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感悟父輩的堅韌,體悟父輩的艱辛與責任

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把握父親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方法:

朗讀、討論、點撥

教學用具:

多媒體

教學設計:

一、導入,板書課題

介紹作者,導入新課

二、整體感知,閱讀課文

1、檢查預習,認清字詞

2、講述故事情節(簡要概括主要情節,理清思路)

三、理解閱讀

問題探究一:

1、作者爲什麼在老屋的三級青石板上用了那麼多的筆墨

2、“父親坐在綠蔭裏,……一片片旱菸霧在父親頭上飄來飄去。”表現父親怎樣的思想感情

3、奇怪的是造新屋的過程寫得簡略,造臺階反而很詳細,這是爲什麼

4、父親回來時,爲什麼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樣這種心態怎麼理解(學生思考、討論、交流,教師點撥、小結)

問題探究二:說說父親

1、說說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從文中哪些地方讀出來的

2、說說爲了臺階,父親付出了什麼你從哪裏讀出來的(跳讀、思考、討論、交流)

四、感悟閱讀

1、思考文章的標題能否用“父親”或者“新屋”等來替換,原因何在

2、你從文中讀出了我對父親怎樣的情感反覆咀嚼文末句話,體味一下。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撇開思維方式。把握文章的巧妙與曲折。

2、各種形式的閱讀,感覺文章語言的詩意美。

3、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瞭解本文的主題.

4、瞭解“梨花”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的重點是瞭解瞭解梨花的精神。

教學難點:

閱讀課文,瞭解爲什麼以“梨花”爲標題。

教學活動設計:

一、課堂導入:

(課前播放輕音樂,播放梨花圖片)

我們身邊有很多美好,例如我們今天走進的課文,不僅有美麗的文章還有梨花林、美麗善良的`哈尼族小女孩,更有高貴的中國品質。這篇文章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的《驛路梨花》。

二、正課:

(一)曲折的情節

1、快速閱讀課文,並用“我”第一人稱來概括整個故事。

結合課前預習快速進行。

2、把握敘事角度,試圖總結整個故事。

例如:

(1)我是一家草屋,十多年前,是一羣解放軍叔叔砍樹種草,方便過路人避風擋雨,搬到山上撿梨…

(2)教師點撥:敘述順序的特點和差異。

3、人物和小茅屋的故事是什麼?小屋的主人是誰?

(1)學生思考;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引導學生掌握文章的構思巧妙的寫作方法。

(二)賞析品味

1、圈點勾畫好詞和好句,這些詞和好句子最能觸動心絃,標記它們或寫出你自己的閱讀感受。

教師的提示:它可以從用詞、寫作和情感表達等多個方面得到欣賞。

(1)同桌交流

(2)小組討論

(3)教師引導學生對各組的代表進行點評

教師適當點撥:這篇文章裏的語言具有詩的意境,處處如詩如畫

2、升值而讀,讀,讀,讀出詩歌的美麗感受。

(1)指名學生讀;

(2)教師配音範讀;

(3)生配音讀。

(三)寫作背景

1、簡要介紹學生對作者的理解。

學生在課前結合課文並聯系作者的共同知識。

2、教師補充作者的生活經歷和寫作背景。

展示背景材料,引導學生結合背景理解彭荊風的作品。

彭荊風由於家境貧寒,只讀了兩年初中,成爲學徒、校對員、記者、副編、文學團體“木葉文藝俱樂部”。他經歷了很多苦難,但他堅信自己已經成爲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作家。“x”中入獄7年。“梨花”是他出獄後的第一部作品。在經歷了這麼多艱難困苦之後,他在他的著作中描述沒有怨言,但有些是人性的善與美。正如他自己所寫的:在經歷了普通百姓難以忍受的折磨之後,當我真誠地面對雲南邊疆的純樸的少數民族,呼喚美好的未來時,我不禁表達了我對過去的想法!我只想發現和傳播生命的美,這就是爲什麼我寫的梨花。

3、學生聯繫課文再談對作者和文章中一系列人物所彰顯的傳統美德。

(四)思考理解

1、思考“梨花”的梨花的含義,體會梨花精神。

2、明確“驛路梨花”做題目的妙處。

3、讀寫結合,選擇自己最欣賞的一種花,它有着怎樣的象徵含義。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9

【學習重點】

1、體會文章的中心論點。

2、論證方法。

3、體會語言特點。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孟子(約公元前372至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今山東鄒縣)人,他曾受業於孔子的孫子子思的門人,推崇並繼承了孔子的學說,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一位大師。世稱亞聖。作品有《孟子》七篇。他長於說理,善用比喻,縱橫捭闔,妙趣橫生,在中國散文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今天我們要學習他的《魚我所欲也》就體現了他的寫作風格和特點。

二、學生朗讀課文

三、注意有關字詞

1、故患有所不闢也。通避

2、萬鐘不辯禮儀而受之。通辨

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通德,恩惠、感激的'意思。

4、鄉爲身死而不受。通向,從前之意。

四、筆譯這篇課文

五、對艱難字詞句進行解釋

第二課時

一、學生齊讀課文

二、學生散讀課文

三、點名學生翻譯課文,對不妥之處詳加解釋

四、學生散讀課文爭取成誦

第三課時

1、本文是一篇議論性文章,它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捨生取義

2、作者是怎麼樣提出中心論點的?

文章用魚和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論點的。

3、作者是如何論證的?

文章用魚和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論點,由有甚於生,有甚於死引出不爲苟得不避禍患來,這是從正面論述;由莫甚於生莫甚於死引出何不爲也這是從正面論述。結論是世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有比死亡更讓人討厭的東西(義和不義)。後又從反面論證見利忘義是喪失人的本心。

4、寫作特色:

⑴ 善用比喻。

① 運用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中心論點

② 用行不吃呼爾,乞不受蹴爾比喻守義不辱。運用比喻使講述的道理明白易懂,深入淺出。

⑵ 運用對比。魚與熊掌生與死義與不義向與今等通篇對比鮮明,使中心論點捨生取義鮮明突出。既然能爲義而捨生,那麼在接受比生命更輕的高官厚祿,甚至是一簞食,一豆羹的時候要辯解是不是合乎禮義。

⑶ 孟子的禮義是封建君臣之禮,封建君臣之義,應批判地繼承,現在的禮義已經賦予了新的含義。如陳毅取義成仁今日事。

⑷ 論證方法:比喻論證、對比論證、舉例論證。

5、結構圖示:

熊掌 生 所欲不苟得有甚於生義

╱正面→→

舍 魚 死 雖惡所不避有甚於死不義

╲反面: 向(爲身死而不受)

受不義之萬鍾無益

今(爲宮室、妻妾、窮乏者)更不可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10

【設計意圖】

1、賞析作者描寫音樂的高超技巧。

2、領悟詩人與琵琶女感情的共鳴點。

3、背誦全詩,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設計提要】

1、描寫琵琶樂時,詩人成功地運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

2、“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表達了詩人對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產生共鳴,點明題旨。

【設計實施】

一、先讓學生欣賞一段琵琶曲,然後依勢將學生引入《琵琶行》

點撥:在白居易生活的時代,有一句流行語“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長恨歌》和《琵琶行》。“行”,又叫“歌行”,是樂府歌辭的一種體裁。它源於漢魏樂府,是樂府曲名之一。

二、讓學生自由地誦讀全詩,讀出其中的感情來

三、配樂示範背誦全詩

四、課文賞析

1、賞析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提問:第一段在全詩中有何作用?

點撥:“潯陽江頭夜送客”,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再用“楓葉獲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種悲涼訴氣氛,爲全詩定下了基調。“主人”四句,寫餞別時的淒涼情景。“舉酒欲飲無管絃”,“醉不成歡慘將別”,一個“慘”字點出了淒涼環境。最後借江邊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對無言,黯然神傷的心情。“忽聞”兩句對忽然傳來的琵琶聲悠然神往,從感情上由憂轉喜,引起下文。

2、賞析詩人是如何將“仙樂”繪聲繪色地表現出來的。

點撥:詩人運用一連串的比喻來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的音樂,用音強、音高、音色、節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種聲音來比喻四根琴絃所發出的不同樂聲:“如急雨”“如私語”“鶯語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澀”“銀瓶乍破”“刀槍鳴”“如裂帛”等等,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此外,還用“嘈嘈”“切切”等象聲和“間關”“幽咽”等雙聲詞來描摹琵琶聲,更增加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感。一曲雖終,而回腸蕩氣、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卻並沒有消失。詩人又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環境描寫作側面烘托,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空間。

3、詩人與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樣產生共鳴的?

點撥:詩人聽完琵琶曲,瞭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後,不由自主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看來琵琶女昔日在京城裏“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的情況和作者被貶以前的情況有相通之處。同樣,他被貶以後的處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以後的處境有類似的地方。

4、賞析最後一段。

點撥:“我”的訴說,反轉來又撥動了琵琶女的心絃,當她又一次彈琵琶的時候,那聲音更加悽苦感人,因而反過來又激動了“我”的感情,以至熱淚直流,溼透青衫。

5、在前面賞析時,一邊賞析,一邊引導學生背誦。最後在音樂聲中,全班齊誦課文,再次體味詩的韻味。

五、課外擴展:賞析蘇軾的一首寫琵琶聲的詞《水調歌頭》

暱暱兒女語,燈火夜微明。恩怨爾汝來,彈指淚和聲。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回首暮雲遠,飛絮攪青冥。衆禽裏,真綵鳳,獨不鳴。階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輕。煩子指間風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11

【學習目標】

1.熟讀並背誦課文,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等12個文言常用實詞和“於、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熟記“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於)”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2.理解從三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方法。

3.學習以喻代議、寓議於喻的設喻方法。

4.借鑑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探究作者的思想觀點。

【使用說明】

1.第一課時落實學習目標1-2,第二課時落實學習目標3-4;

2. 第一課時落實基礎演練1-3,第二課時落實基礎演練4-5;

3. 第一課時落實合作探究1-4,第二課時落實合作探究5-10;

4. 第一課時落實鞏固訓練1-8,第二課時落實鞏固訓練9-13;

【知識導學】

1.關於作者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於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爲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爲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爲有標題的論文,標誌着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內容分前後兩個部分,前部分着重闡明學習的重要性,後部分着重闡明學習的方法。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勉勵人們學習須持之以恆,以求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品德。

2.關於勸學的名言名句

少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神童詩》)

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神童詩》)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唐 顏真卿《勸學》)

力學如力耕,勤惰爾自知。但使書種多,會有歲稔時。(宋 劉過《書院》)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

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晉 陶淵明《雜詩》)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唐 《金縷衣》)

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宋 陸九淵《讀書》)

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患足己不學,既學患不行。(唐 韓愈《勸學詩》)

木落水盡千崖枯,迥然吾亦見真吾。坐對韋編燈動壁,高歌夜半雪壓廬。地爐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稱讀書者。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元翁森《四時讀書樂》冬)

春讀書,興味長,磨其硯,筆花香。讀書求學不宜懶,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語鶯歌希領悟,桃紅李白寫文章。(民國熊伯伊《四季讀書歌》春)

3.關於比喻論證

比喻論證是一種用具體、生動、形象的事物作比喻,來證明較抽象道理的論證方法。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辭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 “ 本體 ” ,用來打比方的事物叫 “ 喻體 ” ,聯繫二者的詞語叫 “ 喻詞 ”(像、是、如等)。用來作爲喻體的事物,應當是爲大家所熟悉的、具體的、淺顯的,這樣,才能既通俗又生動地說明另一個事物。比喻應當貼切、自然,要能恰到好處地說明被論證事物的特點。如可以把教師比喻成蠟燭、春蠶,說明他們無私地獻出自己的一切,卻不能將他們比喻成能使別人乾淨起來,可他們自己卻像越來越髒的抹布、掃帚,這樣運用比喻法,叫“引喻失義”,應當注意。因爲比喻的雙方缺乏本質上的內在聯繫,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論述一個問題,不能僅靠幾個比喻,應把它和例證法、分析法等結合起來使用。比喻論證不是議論文寫作的主要論證方法,要求慎重使用。

【基礎演練】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靛青( ) 蓼藍( ) 木直中繩( ) 參省( )

須臾( ) 以爲輪( ) 跬步( ) 生非異也( )

槁暴( ) 騏驥( ) 駑馬( ) 跂而望矣( )

二螯( ) 鍥而不捨( ) 金石可鏤( ) 則知( )明而行無過矣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勸學( )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

(3)吾嘗跂而望矣( ) (4)假輿馬者( )

(5)而絕江河( ) (6)風雨興焉( )

(7)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8)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

(9)駑馬十駕( ) (10)用心躁也( )

(11)學不可以已( ) (12) 金就礪則利( )

(13)而聞者彰( ) (14)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

(15)用心一也( ) (16)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 )

(17)木直中繩,以爲輪( ) (18)聲非加疾也( )

(19)非能水也( ) (20)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3.名句默寫填空。

(1)(20xx江蘇高考)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2)(20xx福建高考)故木受繩則直,______________。

(3)(20xx天津高考)______________,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4)(20xx全國高考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不復挺者,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非利足也,____________;假舟楫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一也。

4.找出文中的20個比喻句

5.結合已學知識,說明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1)“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後邊句中的“而”屬哪種用法,請把相應的`用法的序號填在句後的括號裏。

a.連詞,表並列關係。b.連詞,表遞進關係。c.連詞,錶轉折關係。d.連詞,表因果關係。 e.連詞,表順承關係。f.連詞,表修飾關係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

②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 )

③吾嘗終日而思矣( )

④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⑤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 )

⑥蟹六跪而二螯( )

(2)按照“之”字的意義的用法,選出全是代詞的一項( )

①青,取之於藍②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③不如須臾之所學也④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⑤冰,水爲之⑥君將哀而生之乎⑦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⑧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A.②③⑤ B.①⑤⑥ C.③⑦⑧ D.④⑤⑧

(3)下列句子中加點介詞“於”的意義,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①青取於藍,而青於藍 ② 善假於物也 ③ 寡人之於國也

④屈原至於江濱 ⑤頒白不負於戴於道路矣

⑥冉有、季路見於孔子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③⑤⑥ D.②④⑥

【合作探究】

一、說說第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根據提示,梳理本文內容

文本圍繞“ ”從三方面展開說理分析,其中第二段從學習的 說明道理,運用 個比喻句分析了學習能夠 、 、 ,第三段從學習的 說明道理,運用 個比喻句分析了學習能夠 、 、 ,第四段從學習的 說明道理,運用 個比喻句分析了學習要求 、 、 。

三、分析第一段五個比喻句所表達的意思。

四、荀子說,“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如果我們把這句話理解成自主學習、從師學習的目的是爲了超越前人,你是否同意這樣的觀點?說說理由。

五、分析第三段五個比喻句所表達的意思。

六、我們今天認爲,在一個人獲得教養的途徑上,“思”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荀子卻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這應該怎樣理解?

七、分析第四段十個比喻句所表達的意思。

八、結合文本,說說本文比喻說理的特點

九、荀子認爲學習可以改變先天所具有的“人性惡”的本質,從而具備聖心,成爲君子,對此,你有着怎樣的評價和認識?

十、在知識急增的社會,我們對於學習的看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你認爲荀子的觀點是否過時?有哪些觀點需要補充發展?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積累語句,整體感知,體會文章的精妙之處。

2、揣摩體會,對比描寫,瞭解作用,學會恰當運用對比描寫的方法。

3、抓住關鍵,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對馬的人格化的描寫,培養學生個性化的閱讀能力和感悟能力。

4、瞭解作者布封,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反覆誦讀,語句賞析,培養學生多角度思維、發表個人見解的習慣。

2、揣摩體會,對比描寫,瞭解作用,學會恰當運用對比描寫的方法。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馬是人類忠誠而高貴的朋友,是富有情感和人性的生靈,法國博物學家布封的《馬》,用親切的感情、形象的語言、人格化的描寫,給這些“朋友”畫像,描繪了馬在兩種生存狀態下的不同形象,十分感人。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大聲朗讀這篇優美的散文化的科學小品,去了解、關注人類忠實而高貴的朋友,去感受被賦予了人性光彩的馬兒吧。

二、有情朗讀,整體感知:

1、有情朗讀:

①教室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泛讀。

②全體學生有感情地大聲朗讀課文。

2、整體感知:

①你認爲課文寫了哪兩種生存狀態下的馬?

(家馬、野馬或人工馴養的馬、天然的馬)

②你能用簡潔的一句話來概括這兩種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點嗎?

(家馬:“馴良”、野馬:“自由奔放”)

③作者對兩種馬各持什麼態度?這種態度集中表現在哪些段落?

(作者同情家馬,欣賞野馬,這種態度集中表現在二、三自然段。)

三、合作探究,品讀賞析:

1、合作探究:

①被征服之後的馬具有怎樣的品格?

勇毅。無論是在疆場上,還是在平時的射獵、演武、賽跑時,它們都精神抖擻、慷慨以赴,與主人同生死、共榮辱。

馴良。它們不但屈從人類的操縱,還會迎合別人的心意。它們“無保留地貢獻着自己”,爲人類做各種服務。自由豪邁的動物,成了低眉順目的工具。

(馬是人類的朋友,人類卻不是馬的朋友。人類對“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人類還用“銜鐵”“馬刺”“鐵釘”殘忍地禁錮它。更悲慘的是,許多人爲了滿足自己的“虛榮”,把馬變成了自己的玩物。)

②馬原本是什麼樣的動物呢?

美質:它們自由自在地生活,感覺自豪而不屑於受人照顧。在大自然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氣”,被賦予“強壯、輕捷和遒勁”的美的品性,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貴的精神”。

美德:天性絕不兇猛,熱愛和平;它們羣居行動,團結和睦;相互間沒有“妒忌”,從不爲己爭鬥。

美貌:在所有的動物中,馬“身材高大又最勻稱、最優美”,有高貴姿態。

③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

討論明確:首先,“教育”是擬人化用法,指人類對馬的馴養。其次,“以喪失自由而開始”指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顧,被人餵養,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尋找食物;“以接受束縛而告終”,包含兩層含義:

(1)指馬被套上繮繩,披上鞍轡,戴上銜鐵,釘上蹄鐵;

(2)指馬從思想上接受服從的觀念,

服從成爲馬的天性。

這句話概括了人類對馬所做的`一切,表達了作者對馬的深切同情,寄託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④“給馬戴黃金鍊條”等是不是對馬的“侮辱”?

討論明確:是“侮辱”,因爲這些做法使馬失去了人的夥伴的平等地位,淪爲人類的奴隸和玩物,馬的特性喪失殆盡。精神的泯滅是最大的悲哀。

2、賞讀品味:

請同學用波浪線勾畫出文中最能說明兩種馬各自特點的詞句並加以賞讀品味,特別要體會作者對馬的人格化描寫的語句。

表現馴良的詞句:迎合別人、捨己從人、屈從,不拒絕任何使命,盡一切力量爲人服務……

表現自由奔放的詞句:奔馳、騰躍、不受拘束、沒有節制,自由地遊蕩、蹦跳……

(可從內容、語言、寫法等方面與同學一起分享你的賞讀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