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報任安書》教學設計大綱

《報任安書》教學設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6W 次

教學目標:

《報任安書》教學設計

1、理解本文的背景與司馬遷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思路,認識司馬遷的人生觀、價值觀及其意義。

3、學習本文敘事、說理、抒情相結合的表現手法。

4、掌握更多的實詞、虛詞與句式,增強語感,提高對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1、認識司馬遷的人生觀、價值觀及其意義。

2、掌握實詞、虛詞與句式。

教學方法:

教師講解和學生自主探究、質疑。

教學工具:

多媒體和黑板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1、2兩段。

一、孟子:“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將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導入新課,學生明確,司馬遷在李陵事件中受腐刑而堅持寫完《史記》,他的這種精神在《報任安書》中充分進行了表述。作者借給朋友任安回信的機會,闡明自己受刑後隱忍苟活的原因,表達了堅持完成《史記》的決心。感情複雜,悲痛、沉鬱與慷慨激烈交織。這裏應明確:朋友任安之託實際上是讓司馬遷在武帝面前說情,當時司馬遷隱忍苟活的目的是爲了完成《史記》,因此在文中反覆的說明這個意思。

第一自然段,引導學生翻譯,明確:說明任安來信的內容,再就答遲表意。

這一段還應明確:“推賢進士”是任安要求司馬遷“說情”的婉轉說法。“僕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陳心志。

二、教師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學生初步感悟其情感,並將難點做上記號。

三、學生參照註釋,讀課文,感悟文中所蘊含的情感。思考作者受極辱而不自殺的原因以及他是怎樣逐步說明這個原因的。

司馬遷進一步申明,他並不顧念家庭,也不缺少“臧獲婢妾,猶能引決”那樣的勇氣,但輕輕一死,也就同時斷送了爲之獻身效命的事業。對生命和事業,司馬遷坦然自信地表示了自己的心意,他“所以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是“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他的這種將個人價值置於歷史長河中來衡量的宏闊眼光,終於使他超脫了庸常的“死節”觀念的束縛,而選擇了一條更爲考驗人的精神與意志的荊棘路。

四、小結:總之,這三段逐步說明了受極辱而不自殺的原因。

五、學生熟讀1、2自然段,進一步體味複雜的思想感情。

六、學生課後歸納文言虛詞“於”的用法。

第二課時

學習3、4兩段

一、結合前面所學,對文言虛詞“於”進行歸納

1、介詞,“在,從,到”。

鄭伯克段於鄢。

鄭武公娶於申。

請辭于軍。

2、介詞,“在……方面”。

於人爲可譏,而在己爲有悔。

3、介詞,“由於”。

業精於勤,荒於嬉。

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

少卿視僕於妻子何如

4、介詞,“向,對,對於”。

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

少卿視僕於妻子何如

5、介詞,“被”。

至激於義理者不然。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6、介詞,“與,跟,同”。

燕王欲結於君。

7、介詞,表示比較,譯爲“比”。

長於臣。

急於星火。

8、 介詞,引進動作的對象,可不譯。

貪於財貨,好美姬。

【於是】相當於“於+此”,“於”和“是”都單獨有自己的意思。

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在這職業上)

於是餘有嘆焉。(對這件事)

【於是】表示承接或因果,放在句子開頭,同現代漢語。

二、回顧前面兩段多學的內容大概。(教師可以請學生回答)

第一部分,先說明任安來信的內容,再就答覆遲表示歉意。

第二部分,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極辱而不自殺的原因。說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爲了使“文采表於後世”。

第三部分,進一步說明自己受腐刑後隱忍苟活的原因,是爲了完成《史記》。

三、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第四段的內容大意,即第三部分的第一層。

第一層列舉古代被人稱頌的“倜儻非常之人”受辱後“論書策,以舒其憤”的例子。

請全班一起朗誦課文第三段,並思考:

此段列舉的都是些什麼人?他們都做了什麼事情?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用原句子作答)這些人身上有什麼共性?

答:倜儻非常之人;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在逆境中成才

四、解決此段的重點字詞:

1、通假字

2、古今異義的詞

3、表被動的詞語

“摩”通“磨”;“底”通“抵”;“見”通“現”;

非常:古義,不一般;今義,很、十分

稱、拘、放逐、臏、遷、囚、斷、用

五、教師進一步提問:你喜歡第三段的哪些句子?爲什麼?請同學單獨誦讀。

老師再範讀,也說出自己喜歡的理由。(從文章結構上着手,司馬遷很早就教會了咱們寫議論文)

請同學單獨誦讀,並討論,究竟是怎樣的一種議論文模式。

給學生補充第三段出現的人物的相關事蹟,進一步概述他們的精神。

文王拘而演《周易》,告訴後人,身處逆境的人,當志存高遠。姬昌身在獄中,卻心懷天下,這從他自獄中釋放回去後的表現便可窺見一斑:暗中修德行善,推行善政,衆多諸侯都來請他裁決紛爭,歸附於他,其勢力日益強大。

告訴後人:只有不屈不撓,頑強拼搏,才能把苦難變成財富。只有當你以泰山壓頂不彎腰的氣概去打拼並戰勝困難時,它纔是財富,有道是“自古雄才多磨難”。

六、第2層,介紹《史記》的體例和宗旨,說明自己“就極刑而無慍色”是爲了完成《史記》。

請同學們回顧《史記》的相關知識。

在課本上找相應的句子來回答,並說出作者寫《史記》宗旨是什麼?以及忍辱着成此書最大的意願是什麼?

七、文言詞語挑戰。(請一名同學上臺,自願的,此名同學可以針對第四段的知識點設計問題,下面的同學搶答)

學生設計的問題如下:

1、第四段中有哪些通假字?

2、“藏之名山”是什麼特殊句式?

3、解釋如下字詞:

爲十表凡百三十篇會遭此禍雖萬被戮

草創未就則僕償前辱之責

4、翻譯句子。

(1)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

(2)僕誠以着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僕償前辱之責

(3)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八、請大家讀第四段,想想司馬遷的憤慨源於什麼,僅僅是因爲受了宮刑嗎?

請大家觀看司馬遷受宮刑的視頻,結合時代背景做深層次的探究。

(憤慨的原因也源自對皇帝的失望及朝廷大臣的趨炎附勢、缺乏正氣)

練習:

1、第三段的八個排比句成了千古流傳的名句,請就其反映的人物精神寫一段評論的話。

3、完成《金榜一號》第101面與此文段相關的練習。

第三課時

學習第5段。

主要是文言實詞、虛詞的落實。

1、學生齊讀本段。

2、主要詞句

①且負下未易居,下流多謗議②雖累百世,垢彌甚耳!③重爲鄉黨所戮笑④身爲閨之臣,寧得自引深藏巖穴?⑤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2、再讀本段,體會作者的情感

3、思路分析

作者痛定思痛,抒發了更加難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可見,忍辱負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司馬遷敢於選擇這條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氣!

文章的最後,作者陳述了自己不能爲皇帝“推賢進士”的想法。

4、提問:怎樣理解敘事、說理、抒情相結合,“理至情切”的表現方法?

[解析]1、“理至”:敘事議論條理清楚,環環緊扣,層層深入

作者議論的基本路徑是:①受辱——引決(士人應持的態度);②受辱——隱忍——完成偉大的事業(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馬遷)受辱——學習前賢,選擇隱忍——爲了完成巨着《史記》。

這說明,對待受辱,引決不是唯一的處理方法,那要從生命的價值來認識,從“義”的深層意義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說要學習前賢,有忍辱負重的精神;一方面說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話,則不能完成着述《史記》的任務,一個人死的窩窩囊囊,無所作爲,就失去了人生的價值,也就“輕於鴻毛”了。這個道理講得清楚明白,環環緊扣,層層深入。當然,這並不是說,人不應該爲“義”去死,而是從長遠的意義上理解這個“義”的含義。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時奔放激盪,豪情滿懷;有時又迴腸蕩氣,如泣如訴。第一段寫受辱的痛苦時,說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這抒發了他對社會不公的憤慨之情;寫自己選擇忍受侮辱時說:“僕雖怯懦欲苟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縲紲之辱哉!”這裏表現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鬱悶之情,溢於言表。第二段寫出他爲了完成偉大的巨着《史記》,“就極刑而無慍色”,“雖萬被戮,豈有悔哉!”則又表現他豪邁激盪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絕,如泣如訴的表情。

從這裏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達十分流暢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壯,忽而又痛不欲生。這正如後人評價這篇散文時說,它“如山之出雲,如水之奔壑,千態萬狀,變化於自然,由其氣之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