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六年級語文宇宙生命之謎教學反思(通用11篇)

六年級語文宇宙生命之謎教學反思(通用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5W 次

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反思過去,是爲了以後。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六年級語文宇宙生命之謎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六年級語文宇宙生命之謎教學反思(通用11篇)

六年級語文宇宙生命之謎教學反思 篇1

一、教學效果

在學習本課時,我覺得以下學習效果明顯:

1、因爲本課是一篇科普文章,文章旨在培養小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和探索求知的好奇心,所以,在上課之前,我根據小學生喜歡看介紹宇宙祕密的科幻小說、電視、電影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課前搜尋一些有關宇宙生命方面的知識、資料。

2、課程進行時,我爭取詳略得當,把握重點。本課課文內容主要放在了兩大板塊上:一是生命存在的條件;二是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我在教授中引導學生通讀課文後,把握住這兩個重點,使學生在心中構建出整個文章的中心框架。

3、帶領學生進行宇宙是否有生命的辯論。在講到課文火星是與地球有很多相似之處的星球,那麼火星上有沒有生命存在呢,同意的同學和不同意的同學分成正反兩方,進行了辯論,正方的觀點是:地球之外有生命存在;反方的觀點是:地球之外沒有生命存在,形成辯論雙方,使學生自學課文內容,再結合蒐集到的資料,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二、成功之處

本節課是一篇科普文,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圍繞“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展開辯論,學生興趣濃厚,發言積極,課堂氣氛活躍。各方學生論據充足,辯駁有力。學生成了真正的學習小主人。在辯論中,學生不僅掌握了課文內容,活躍了思維,拓展了知識,做到了課內與課外知識的有機結合,而且也激發了學生學科興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提高了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和應變能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不足之處

本課中,雖然學生興趣濃厚,發言積極,課堂氣氛活躍。各方學生論據充足,辯駁有力,學生成了真正的學習小主人。但是因爲自己缺乏對這種辯論式課堂的掌控經驗,所以,在辯論中有些收放不自如,學生們也討論積極,但是有個別學生趁機起鬨,擾亂課堂,使得課堂秩序維持不穩。

四、改進措施

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在充分備課的基礎上,將課堂的設計不光注重那些好學生,也要對準那些中差生,認真地分析每一個同學,爲每一個同學都分配到適合他的問題和任務,使得這種放手的課堂也能收放自如,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有所學,有所收穫。

六年級語文宇宙生命之謎教學反思 篇2

《宇宙生命之謎》用大量的材料說明,地球以外是否還有生命存在,是人類一直在探索的宇宙生命之謎。教學重點是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學會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和探索求知的好奇心。我根據本課課文較長,課文是說明文的特點,安排瞭如下的教學結構:先以學生感興趣的星空知識導入課題,然後梳理文章的說明順序,初步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我把教學的主要精力放在第2—10自然段。把學生分成五組,每個小組圍繞問題學習,看每一自然段主要講了什麼內容,是怎樣講道理的?組內進行交流,小組間進行彙報。教師對每個小組的完成情況進行檢查,教師班內指導,目的是爲了鍛鍊學生自己分析文章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對每一部分的指導都出示課件,爲全體同學的分析提供範例,明確課文講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是運用什麼說明方法講的。

通過學習,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圍繞“宇宙中除地球外是否還有生命存在”進行分析,學生興趣濃厚,發言積極,課堂氣氛活躍。各方學生論據充足,辯駁有力。學生成了真正的學習小主人。在辯論中,學生不僅掌握了課文內容,活躍了思維,拓展了知識,做到了課內與課外知識的有機結合,而且也激發了學生學科興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提高了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和應辯能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年級語文宇宙生命之謎教學反思 篇3

本節課屬於閱讀主題單元中重點的一節課,主要教授學生根據不用的閱讀目的,運用不同的閱讀方法,這也是新部編版教材相較於老版教材新的要求與目標,因而無老法可以依循,參照教師教學用書,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放在瞭如何運用所學教學方法解決本課核心問題“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上,着重引導學生運用閱讀方法。整堂課下來,我感受如下:

1、雖然大部分同學能夠掌握並運用閱讀方法解決問題,但課程進度稍快,部分學困生難以跟上教學進度,需要課後加以鞏固。

2、課上語言銜接部分出現疏漏,部分想講的內容沒有涉及到,使得講解不是很到位。

3、課上小組交流彙報的方式有待考慮,可以優選,不用不分重點的彙報。

4、課上鍊接部分給學生的時間過少,很多學生沒有來得及處理鏈接的問題。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感悟與反思,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能夠克服此類困難,教學更上一層樓。

六年級語文宇宙生命之謎教學反思 篇4

《宇宙生命之謎》一文是一篇介紹科學家探索宇宙生命的科普文章,意在通過閱讀理解,瞭解課文圍繞“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這一問題講了些什麼,學習科學家追求真知、不斷探索的精神,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探索宇宙奧祕的興趣,領悟作者採用分析、比較、排除的方法說明問題的表達方法。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了解科學家根據生命存在的條件探索火星的情況及其成果,學生對有關生命科學的理論、術語的理解是教學這篇課文的難點。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科學家根據生命存在的條件探索火星的情況及其成果,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因此課前三天,我和學生都去了解蒐集銀河系、太陽系、火星、生命科學等方面的知識。隨着瞭解的拓展,越來越覺得這篇教材過於“陳舊”——它選入教材只有幾年時間,但在這幾年中科學家對火星的探索已取得很多進展,歐洲於2003年6月2日發射“獵兔犬2號”於2003年12月25日登陸,日本發射“希望號”中途失蹤,美國“漫遊者A”飛船運載火星車“勇氣號”在太空航行7個月於2004年1月3日在火星登陸,截止目前,已發回很多有價值的'資料圖片,供科學家分析。

2、這是一篇介紹科學家探索宇宙生命的科普文章,該採取怎樣的教學方法或策略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呢?

根據這篇課文的特點(圍繞一個問題展開的闡述)我想採取全新的教學策略。課前,我給學生一週的時間蒐集有關這方面的資料。上課伊始,導入後我把“在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這個問題寫在了黑板上,請同學們進行辯論,表明自己的觀點。正方的觀點是:地球之外有生命存在;反方的觀點是:地球之外沒有生命存在,形成辯論雙方。請學生自學課文內容,再結合蒐集到的資料,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3、學生主體性得到充分體現。在辯論中,學生全員參與,全身心投入,興趣盎然,思維活躍,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學生的探索精神得到充分發揮。在這節課中,學生通過自讀自悟、課內外結合,討論爭辯,迸發出探索求知的火花,學生掌握的科學知識遠遠超越了文本。本文的教學意圖是通過課文內容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我發現,通過這節課,學生的興趣已被激發出來。課下,那辯論聲還時常出現,因爲他們時刻關注着各方面對宇宙探索的報道。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本節課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圍繞“宇宙中除地球外是否還有生命存在”展開辯論,學生興趣濃厚,發言積極,課堂氣氛活躍。各方學生論據充足,辯駁有力。學生成了真正的學習小主人。在辯論中,學生不僅掌握了課文內容,活躍了思維,拓展了知識,做到了課內與課外知識的有機結合,而且也激發了學生學科學興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提高了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和應變能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不足之處

由於上課學生不是自己的學生,該班學生對於抓詞、句來理解課文的方法掌握得不是很靈活。加上我爲了完成教學任務,在引導上沒有注意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而是按照預先的設計,一環一環地牽着學生的鼻子往下進行,因而課堂效果不是太理想。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導入新課,揭示課題:前段時間,對天文愛好者來說發生了一件喜事,你們知道是什麼嗎?對,“火星大沖”現象,能說說是怎麼回事嗎?人們爲什麼對火星如此關注呢?接着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標出自然段。看看每個自然段分別講了什麼?然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看看作者圍繞着“地球之外有沒有生命存在”講了些什麼?(抓住每個自然段的意思講。)

最後探究擴展:交流課前蒐集到的有關宇宙生命、外星人、火星、載人航天技術等資料。

六年級語文宇宙生命之謎教學反思 篇5

《生命生命》是臺灣女作家杏林子對生命的獨特感悟,是一篇對生命的頌歌。作者通過生活中普通的飛蛾求生、磚縫冒苗、靜聽心跳三件事例,以小見大,引領讀者從三個事例中去感悟生命,從字裏行間去探尋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同時表達了作者強烈的生命意識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希望每個人都珍惜生命,堅強勇敢,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更加光彩。於是,我設計了:創設情境,複習事例導入;自讀課文,專題研究;品讀課文,感悟語言;創設情境,理解生命真諦;課內拓展,昇華情感;配樂朗讀等幾個教學環節。

在教學片段中,我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那粒貌不驚人的種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會遇到什麼困難?你會如何選擇?讓讓學生手撫胸前,靜靜感受自己的心跳,你感受到什麼?這些話使學生設身處地爲種子擔憂,爲作者感動,同瓜苗一起抗爭,爲自己鮮活的生命而驚喜。這樣,理解作者的感受已經水到渠成了。

這篇文章的重點是把對生命的感悟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如何讓自己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我在學課文時,請學生說說怎樣做就是在好好使用生命,創造無限的價值?怎樣做又是白白糟蹋生命,虛度年華?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見聞。之後,我出示:“生命因_______而精彩”,沉思片刻後,學生紛紛各抒己見,一個個都成了小哲人。“生命因珍惜而精彩,生命因堅強而精彩”等。我趁熱打鐵,趕緊又說:“那麼既然生命掌握在我們手中,我們該怎樣好好使用生命呢?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

存在不足:

課始,由於緊張,過渡語不夠簡練,有些重複,有些關鍵的教學環節忘記進行。不能夠充分的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全員參與。

六年級語文宇宙生命之謎教學反思 篇6

語文學習極具個性化,“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爲”,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化的,同一篇文章,學生的理解往往各式各樣。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文本給讀者留下了不確定的空白,等待讀者用想象去填空,進行再創造。今天在教學完了《生命生命》這一課後,讓我深切體會到這一點。

教學《生命,生命》過程中的研讀賞析部分,在今天的課堂上我通過讓學生朗讀感知課文,選讀語言材料,尋讀品味語言的形式,去體驗讀書的過程,得到過程中的求知之樂。朗讀教學是整個語文教學的基礎,學生的朗讀,不僅要達到原有要求的順暢,而且要通過停頓、重音、語速、語調等的不同來傳達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傳達自己的內心感受。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如對課文第二個事例的朗讀指導,我讓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練習,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得到提高。文章的語言很精練,富有韻味,單純朗讀是不夠的,還需要進行語言的品味。因此我力求努力創設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對生動優美的語言進行感知和品味,提出自己對語言的理解和感受。如教學過程中設計的一個環節:讓學生合作討論選出自己認爲寫得好的詞語,並說出自己的理由。充分體現不同學生有不同的閱讀層次和閱讀體驗。

六年級語文宇宙生命之謎教學反思 篇7

《生命生命》是小學語文課標實驗版四年級下冊第五組“生命”這一專題中的一篇精讀課文。

《生命 生命》這篇課文列舉了三個事例,抒發了作者的三種感觸:小飛蛾在生命面臨着嚴重的威脅時極力掙扎--強烈的求生慾望,生命是值得珍視的;香瓜子在牆角磚縫中長出小苗--生命的誕生,生命力是強大的;“我”靜心聽心臟的跳動,感受自己的生命--生命的意識,生命是應當嚴肅對待的。文章結尾作者直抒胸臆,表達了她強烈的生命意識、積極的人生態度。學習這篇課文要儘可能的引導學生用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並將它延伸到自己的生活與生命之中,懂得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這篇文章短小精悍,語言簡潔樸實,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寫與理性思考有機結合,是一篇書寫感悟人生的好文章。

文章內容較簡單,文字也很簡潔,只有一頁多了三行,這樣篇幅的一篇文章,對於四年級的孩子來說,應該不在話下。但是要讓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感悟這三個事例,對生命產生自己的看法,這是有一定難度的。如何讓學生更好地領悟三個事例中所蘊含的意思,更好地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義。我作出了深入的思考,對這堂課作出了較合理的安排。

通過本組課文前兩課的學習,學生對生命已有了一定的認識,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所以,課堂開始時,我沒有急着帶領孩子去討論生命,而是讓孩子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去感受我們周圍的一些生命現象,體會到生命無處不在。接下來讓學生初步瞭解文章大意,體會文中的三個事例,抓住重點句,重點詞,字,層層深入,一點一點地挖掘,讓學生走進文中角色,以真誠的心去感受生命的真諦,在教學第三個事例時,結合本文作者的經歷、遭遇進行學習。

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以讀爲本,安排了大量的、多種形式的讀的訓練,有個別讀,齊讀,師生賽讀,生生賽讀等形式,引導學生有層次有梯度地讀書,讀中感悟生命的意義。精讀階段首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默讀思考,在交流個人自學體會時,引導學生品讀,注重自己感悟。在這個環節中,老師注意創設情境,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入情入境,直接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在感悟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在讀中感,在感中悟,悟後再讀;同時抓住典型語言信息(如:內容精彩之處,語言運用經典之處),領悟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之精妙,並積累語言。

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重點體會什麼是“好好地使用它”、什麼是“白白地糟蹋它”,如何理解“有限的生命”、“無限的價值”,並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學生一句句有力的語言,讓我讚歎,讓我震驚更讓我感動。

但是課學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一節課時間爲四十分鐘,而本堂課我用了大約四十八分鐘,比預設整整超出了八分鐘。而且,在面對學生精彩的朗讀,精彩的回答時,我顯得詞窮。這些問題,對於踏上工作崗位不久的我來說,是必須面對的,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我會更加努力,使自己更快地成長起來。

六年級語文宇宙生命之謎教學反思 篇8

執教了《生命生命》這節組內課後,受益匪淺。這篇課文的作者對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四年級的學生年齡尚小,在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上有一定的難度。我課前佈置學生蒐集並閱讀有關生命的格言或精品短文用心品讀,讓學生對人生,對生命有一些初步的情感體驗,爲學習本課作了鋪墊,減少課文教學的難度。開始授課時,我自己用杏林子寫的生命格言激情導文,借“題”發揮,故意將第二個“生命”用有不同顏色的粉筆寫大一點,指導學生帶着自己的體會有感情地朗讀課題,讓學生再次感受生命,思考生命,從而順理成章進入文本。當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內容和寫作思路後,我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感觸最深的事例反覆品讀,並動手畫出自己認爲寫得精彩、含義深刻、最能表達作者感情的語句,通過抓其中的關鍵詞咬文嚼字談感悟,並進行範讀、個性化朗讀、賽讀、評讀等方式,體會飛蛾強烈的求生欲、瓜苗頑強的生命力和作者積極的生命觀。最後將總結段同一組有關生命主題的圖片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讀議和觀賞的基礎上談全文讀後的收穫。

應該說,課前我做的準備是充分的,課中我的思路是明晰的,但縱觀全課,仍感覺學生的情感和思維的調動未能達到期待的效果。這使我大爲震驚、深感疑惑。經過反覆思考,我認爲問題出在以下兩個方面:

讀中質疑不到位:課文一開始,作者就設問:“我常常想,生命是什麼呢?”此處完全可以讓學生談自己的理解,教師對每一種回答予以充分關注和肯定。這樣就能較好地調動學生表達的慾望,並激發他們探索文本的興趣。再如,第一個事例不妨設問:作者起先是怎麼對待那隻飛蛾的,爲什麼這樣對待?後來又是怎麼對待的,那又是爲什麼?從而讓學生想作者之所想,深深地感悟到飛蛾那種強烈的求生慾望,感受到“螻蟻尚且惜生”!

學生主體性沒有得到很好體現:比如,飛蛾奮力求生和瓜苗冒出磚縫兩個事例讀完後,完全應該引導學生結合實際說說自己曾經感受過什麼小生命的可貴、可敬。同樣的事例,學生髮自內心說出來比課件中出示,效果明顯不一樣。再如,學習4、5節由物及人時,應充分讓學生談珍愛生命、珍惜時光、奮發有爲的人和事。這樣不僅體現語文的人文性,也讓學生的思維和口頭表達得到提高,同時也爲本單元習作作了準備。

六年級語文宇宙生命之謎教學反思 篇9

1.《談生命》一文的教學中,先引導學生閱讀“一江春水”由小溪而大海流動的內容,從詞句中感受生命的激情以及生命由“弱小——壯大——歸化”的規律;繼而引導學生閱讀文中春水流動中的四個“有時候”,體會生命過程的曲折和大起大落;再引導學生閱讀小樹成長的“春夏秋冬”,體會生命過程的平靜與溫馨,並通過品讀、討論、交流讓學生感悟:生老病死是自然之規律,有價值的生命卻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2. 講述生命故事,很多同學聽了後都非常感動,感慨萬千,對生命彷彿有了更深一層的領悟。我能看出他們個個激動的表情,不禁爲自己能把說的機會讓給學生而高興,讓他們可以盡情地暢談對生命的感悟與品味。

3.新課程告訴我們,教學應建立注重人的生命發展的價值觀,即教學應是一種以人的生命發展爲移歸的教學。它尊重生命、關懷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蘊含着高度的生命價值與意義。它所關心的不僅是人可以經由教學而獲得多少知識、認識多少事物,而且在於人的生命意義可以經由教學而獲得彰顯和擴展。課堂應該是生命的課堂,是生命價值最大化的課堂,是開發人的生命潛能的課堂。課堂教學要關注人的全面發展。

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巧借課文,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讓學生擁有健康的心智和健全的人格,讓學生真正領悟課文所言的“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快樂固然興奮,苦痛又何嘗不美麗?”的內涵。真正做到理解生命,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欣賞生命,體會生命的魅力。並關注身邊的種種生命形態,珍惜生命的每時每刻,輕視生命的坎坷,頑強執著地體現生命的可貴,在生命力的發揮和奉獻中,創造出生命的壯麗和輝煌。

六年級語文宇宙生命之謎教學反思 篇10

《談生命》是一篇意境美、哲理美、語言美的散文,適合採用朗讀法來進行教學。學生通過各種形式朗讀來品味文章的語言,感悟文章內涵。因此,本節課的教學主要採用了這個方法。回顧整堂課的教學,可以說有得有失。

一、成功之處:

1、教學目標面向全體學生,難易分配合理。重點、難點突出,教學過程實施比較順利。

學生在本節課中受到了情感的感染和薰陶,也掌握了一定的語言運用技巧。

2、在探究中安排朗讀,讀思結合,訓練了學生的朗讀力和理解力。

3、教學中以學生爲中心,學生在讀中悟,讀後交流,暢談感想,理解語句,表達能力得到了一定的訓練。

二、不足之處:

1、從整堂課的教學效果看,學生的發言沒有預期的踊躍,教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引導還不夠到位。使學生在理解文章的主旨上遇到了困難。個別教學環節師生配合得不夠默契。教師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還不夠,學生的朗讀水平還有待提高。

2、教學中評價性的語言還應增多,特別是鼓勵性的評價。

總之,通過對本節課教學的靜心沉思,我深刻地認識到:教師要想上好一堂課,除了精研教材外,還要必須考慮學生接受知識的情況。教師、學生、文本的有機結合,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六年級語文宇宙生命之謎教學反思 篇11

一、我對作品的理解

《生命生命》是我國臺灣著名作家杏林子的一篇精短美文,表達了她對生命價值的深刻思索和決心與命運奮力抗爭的堅定信念。我們都知道,杏林子從12歲起就患有“類風溼性關節炎”,這種病完全無藥可治,發病時手腳腫痛行動不便,患者等於被宣判了漫長的死刑。我們可以想象杏林子身心飽受的病痛煎熬。“我不知像我那樣既沒有念過多少書,又癱瘓在牀上的病人到底有什麼用?我活着到底是幹什麼?僅僅爲了自己受苦、拖累家人嗎?我真的要在病牀上躺一輩子,永遠做一個廢人嗎?”——這是杏林子曾經最真實的想法。如果這樣的命運落到我們任何一個人頭上,冒出這樣的想法,都是自然的事情。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一文便是極好的證明。

然而,杏林子在一番極痛苦的掙扎之後,悟出了人生的真諦:一個人無論地位高低,無論身份貴賤,無論身體健康與否,都可以體現出自己的生命價值!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領悟!因此,杏林子在信念的指引下,通過自身的努力,戰勝了病魔,戰勝了自己,取得了自己生命中的一項項輝煌!杏林子的人生令我們每個人肅然起敬!

在《生命生命》一文中,開篇就擺出了作者自己長期以來思索的一個問題:“生命是什麼?”其實,這就是作者在思考:我的生命意義究竟何在?我爲什麼活着?我這病殘的身軀存活在這世上有什麼意義?……也許是飽受病痛折磨的人特別敏感吧!世間的萬事萬物總會引起作者的無限聯想。在“我”手中奮力掙扎的飛蛾,磚縫中的瓜苗,這些弱小的生命對生命的渴求和所迸發出的頑強生命力,令“我”震驚、讓“我”震撼!在我看來,飛蛾、瓜苗,就是作者自己生命的投影,也許,杏林子就是這麼想的:“我”的生命不就是像飛蛾、瓜苗一樣卑微、一樣脆弱、一樣短暫嗎?接着,作者筆鋒一轉,寫到自己強有力的心跳,幡然領悟:“我”雖然病痛纏身,但是“我”與常人沒有區別!最後在結尾表明自己的堅定決心:決不讓生命白白流失,一定要讓自己活得光彩有力!自此,一篇美文渾然天成!

二、我對教學的設想

接到上課的工作,我對教學產生了如下幾個想法:一是就文本的理解而言,學生達到怎樣的程度爲宜?二是就語文而言,本課的訓練價值何在?也就是說,我應該拿它來培養學生哪幾個方面的能力?三是就教學方法而言,如果摒棄傳統的串問串答模式,還能做出什麼突破?

基於以上思考,我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第一,在文本內容理解方面,對四年級學生來說,認識到生命的可貴、頑強和我們應該珍惜自己的生命即可;第二,在本課的訓練價值方面,我覺得應該着重體現對學生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表達能力的培養與鍛鍊上;第三,在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方面,我主張儘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在有趣有益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增長本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儘可能地少提問,少灌輸,應該多激勵,多引導,多點撥,保證讓學生學得積極,學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