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優選】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優選】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2W 次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優選】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花鐘》一文是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緊扣“細心觀察”這個專題的第一篇課文。文章僅用3個自然段將鮮花之美、花鐘之奇描述的生動形象、情趣盎然。一起來看看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花鐘》教學反思,希望能幫《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不一樣的花卉開放的時間也不一樣,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不一樣植物開花時間不一樣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植物學家利用花的這種特點製作了趣味的花鐘。對於三年級上期這個特定的年齡段,根據課文在整個教材中的位置,我確定了這篇課文在發展學生語文素養方面應發揮的具體作用。根據教材的位置,結合課後的生字和練習,我對教學目標有了這樣的“定位”――學會本課的8個生字,學會書寫14個生字。正確理解“欣然怒放、芬芳迷人”等詞語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學生自主讀書,瞭解“爲什麼不一樣的花開放的時間不一樣”。並利用課餘時間上網查找資料、運用資料,增強利用網絡收集信息、處理信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幫忙學習的本事。感悟作者準確、生動的語言,初步掌握作者抓住景物特點觀察周圍景物的方法。仿照課文表達方法,運用多樣的句式表達。陶冶美的情趣,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其中,難點是“在理解課文資料的基礎上,學習用不一樣的說法表達同樣的'意思”。

回顧整個教學過程,以下意圖基本得到體現:

一、把“品味和發展語言”作爲切入點。

要讓學生在語文素養上得到實實在在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根據學生興趣及文章特點,把“品味和發展語言”作爲切入點。學習的重點放到第一自然段,設計了四大環節:

(一)、自讀圈點,初步感悟;

(二)、比較句子,品味語言;

(三)、自悟自得,積累語言;

(四)、仿寫延伸,發展語言。

這些教學環節,既有前後關聯,又有層次推進,層層內化地將學生引領進入“花鐘”的奇妙世界之中,學習課文是如何藉助語言對花開進行豐富精妙的表達的,體會漢語言文字的豐富,從而紮實學生語文功底,體現了語文學科特點。如,進行句子比較,學生經過聽、讀、辨,自我發現問題,發現了改過的句子是那樣單調、枯燥乏味,激起了學生去尋求、去感受,去體驗豐富、生動趣味的語言美的慾望,體現了新課標自主探究的精神。同樣是寫“花開了”,課文裏卻用了豐富多彩的語言表達方式,讓學生真真切切地體會到語言的豐富和精妙。其間,學生對“吹起小喇叭”、“欣然怒放”的理解與感悟是那麼獨到又富有想象!這樣的語言活動,培養、發展了學生的語言本事。

二、讓“信息技術手段”直接指向語文學習。

語文課姓“語”,有着自我的學科特點,“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必須爲學生的學習服務。的確,恰如其分的情境佈置、生動的多媒體課件、豐富的網絡信息知識……構成了一個美侖美奐的語文課堂,而這一切都應從課堂需要出發,從學生的心理需要出發,要讓“信息技術手段”直接指向語文學習。本節課上幾處運用多媒體手段,如,創設情境――“花的開放”;將學生在第一課時後查找到的各種花兒的圖片用於本節課的“語言再現”;出示花鐘圖進行欣賞。這樣的教學設計,使課堂流露出一種自然的美,生趣盎然,並且與教材情境渾然一體,水乳交融。

另外,本課教學中學生不僅僅利用課餘時間上網查找資料、運用資料,更重要的是經過課堂反饋、評價、留作業等手段,意在增強利用網絡收集信息、處理信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幫忙學習的本事,並使學生養成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習慣。

、給學生供給“自由的學習空間”。

本課的學習中,學生能夠“讀一讀講一講”、“說一說背一背”、“交流歸納”、“介紹資料並仿寫”,能夠根據興趣愛好自由選擇“喜歡哪句就說哪句”;能夠在想象的召喚下,轉換主角變成小喇叭;能夠身臨其境徜徉在百花園中觀看花兒綻放的美姿;還能夠經過朗讀的表現力來抒發自我的情感,教師在課堂中是引導者、傾聽者、合作者。學生們在合作學習,研究探討中,體驗了學的過程,實現了教材的開放,課堂的開放,獲得了自由的學習空間。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個別詞語的學習還不夠深入,如“舒展”一詞的理解還不到位。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石頭書》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的一篇文章,這篇課文的主要教學目標是憑藉語言文字的朗讀感悟,鼓勵學生對周圍感興趣的事物刨根問底,樂於探究,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志趣。

第一課時重點掌握生字詞,瞭解第一至五自然段的內容,理解川川和磊磊由好奇到奇怪的原因,瞭解石頭之所以是書的原因之一是因爲石頭是一層層的如同一冊冊厚厚的書。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將我文章根據石頭書的字、畫、知識、作用劃分爲四部分講解。由學生劃分出各有哪些自然段分別描寫了石頭書的字、畫、知識和作用。

在講解石頭書的字這一部分時,重點讓學生根據課件展示的圖片對雨痕、波痕以及礦石有直觀的瞭解。同時通過礦石色彩繁多的特點,讓學生說出描寫顏色的四字詞語,加深學生對詞語的理解。最後通過朗讀進一步加深理解。在“畫”的部分,主要是通過短片輔助理解課文。課前讓同學們都查找了資料,學生對於化石這個概念已經不陌生了,看過短片後自己說一說化石的概念。最後由老師總結概念並進行相應的講解輔助理解。

石頭書的'知識和作用是相互關聯的。在這兩部分的教學中,主要通過讀後填空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進而過度到對石頭書作用的理解。最後通過反問學生“川川和磊磊是怎麼懂得這麼多知識的?”來理解“刨根問底”這個詞語並鼓勵學生在學習中也要具備這種學習的精神。

最後和學生一起打開一本“石頭書”。這一環節的設計在於鞏固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和激發學生對於科學的探索和思考。通過一張張圖片讓學生理解這些動植物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性等情況。最後以課文中的圖片作爲結束,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對於圖片的看法,最後要求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力寫出一篇小練筆。

在這堂課的教學中,主要有三部分:學生課前蒐集資料、老師製作課件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課堂上的朗讀和講解。總的說來,這節課激發了學生愛科學,勇於探索的精神使學生對文章有了透徹的理解。整個課堂層次分明,條理清晰,課件也起到了應有的作用。但還有一些地方還需要在今後的課堂中改進,例如:課堂語言要更加精煉、板書要更加規範……。

我想:準備一節課的過程就是一個提高的過程和對以往教學方式的反思過程。每一次準備就是一次提高,雖然很有壓力卻也別有一番滋味在其中。認真對待,就會從中得到很多!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今天上午第三節課,在我們三三班的教室裏講了一節組內研討課——秋天的雨。這是一篇語言優美,情深意濃的散文,將秋天衆多的景物巧妙的串聯起來,從整體上帶出了一個美麗,歡樂,豐收的秋天。(我之所以選這課,是因爲他讀起來琅琅上口,很美很美,彷彿那些豐收、歡樂的景象就在你眼前。)

課前,我爲這課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如:熟讀課文,瞭解教材,瞭解整個單元的教學理念,在網上看閱有關這課的教學案例,教學設計,課堂實錄,然後結合自己,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去備課;讓學生收集有關秋天的資料,觀察秋天的景物,以便於增加對秋天感性的認識。由於是研討課,雖然在教室裏講,但是有組內的老師及領導,所以我在一個班進行了試講,試講很成功。就在我試講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我比以前更放的開,思路更清晰,語言表達更流暢,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這是我的優點,也是年輕人的優勢。課中,我按部就班按我準備好的教案進行講解,(由於我們班的孩子比較膽小,課上我鼓勵他們一番,結果他們卻給我一個驚人的表現,孩子們一個個聲音洪亮,回答問題都很到位,結果我一激動獎勵他們第四節課玩。)

首先是複習字詞,孩子們爭強好勝,都想爲自己的小組爭光,這個環節孩子們表現出色。

其次是講解課文,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篇課文主要是以讀爲主)爲讓學生入情入境的體會秋天的美好,我在課件上下了功夫,依次把文中出現的一些列景象都一一展現在學生面前,以此來點燃學生學習興趣的火花,結果圖片一出示,學生髮出“啊,啊,”的讚歎聲,眼睛直鉤鉤的盯着大屏幕,目的達到,爲孩子創造了美好的學習情境,也爲孩子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奠定了基礎。孩子們也被這畫面感染,大部分學生能有感情的朗讀,把自己的體會,感受讀出來,其中一個孩子的'朗讀被我陶醉了。

最後,配樂分角色朗讀全文,進一步體會大自然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美。

課後反思:總的來說,這節課自我感覺講的很成功。

一、最大的成功在於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師生能夠很好的互動起來,教師富有激情的去講這課,我認爲在小學的課堂裏激情必不可少。

二、我運用各種形式的讀,如:指名讀,齊讀,小組賽讀,挑戰讀,其中挑戰讀孩子們的積極性最高,符合孩子們那種不服輸的心裏,用於挑戰的心裏。不足也有很多:

1、老師問的問題有問題,如:爲什麼說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呢?孩子們回答的不是很好,沒有達到我想要的答案。

2、文中第2自然段是教學的重點,但是我教學的形式比較單一,儘管圍繞一句話來問,他把金黃色給了誰呢?他把紅色給了誰呢?他把紅色給了誰呢?其實,可以抓住兩個重點句子學習,其他的完全可以放開自學或是小組合作學習。

3、三、四自然段和一二自然段形式一樣,我讓他們以小組的形式自學,這是我備課的時候沒有的,是課堂是生出來的,由於時間很短,僅僅十分鐘學習兩個自然段有點倉促,過於形式了。

4、在第2自然段應該設計一個說話訓練,讓他們插上想像的翅膀。以上這些都是課堂後的一點教學反思。作爲一名年輕老師還存在許多的不足,比如,還是不能很好的駕馭課堂,老師說話過於着急,不過老練。今後應經常總結和反思自己的教學,不斷錘鍊自己對課堂進行狀態的敏銳感知能力,讓師生的生命在課堂中得到盡情地釋放。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灰雀》這篇課文講的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孩子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裏尋找三隻惹人喜愛的灰雀中的一隻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這個故事體現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愛護以及男孩的誠實和天真。

剛開始學習課文時,同學們讀了幾遍課文,也不知道灰雀到底去哪裏了?我引導學生反覆讀列寧和男孩的對話,從他們的話中去體會。學生從列寧和男孩的對話中理解了課文內容後,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想對列寧、灰雀或者是小男孩說什麼?同學們大膽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想對列寧說,當那個男孩把灰雀捉回家後,你知道了並沒有批評他,而是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你真了不起!

“我想對列寧說,列寧,你不僅愛灰雀,更愛孩子。

“我想對男孩說,雖然你開始把灰雀捉回了家,但當你看到列寧因爲灰雀不見了而擔心、惋惜時,你能改正自己的缺點把灰雀放回來,你是個誠實的孩子。“

“我想對男孩說,你是個知錯就改的孩子。知錯就改仍然是好孩子。”

“我對男孩說,你愛灰雀不是這樣愛的,不能把它關起來,要給它自由,讓它自由自在的生活。”

“灰雀,你以後一定要飛高一點,不要讓小男孩捉住了你。”

“灰雀,你很可愛,我也喜歡你!”

在教學中我將你想對男孩、灰雀或小男孩說什麼這個問題拋給學生,實際上是讓學生在對他們說話的過程中領悟到課文所表達的男孩愛灰雀、列寧愛灰雀更愛男孩的情感,從學生的回答中不難看出,學生對理解了課文內容,也體會到了列寧對灰雀的喜愛和對孩子的尊重、愛護之情。學生對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有了深刻的認識,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課堂上把重點放在了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出槐鄉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勞和以苦爲樂的特點,因爲是略讀課文,所以我就只提了一個問題,槐鄉的孩子與我們有什麼不同呢?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讀說自已讀了課文後的的體會。

學生在回答時,大都抓住了“勤勞的槐鄉孩子是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的,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及槐鄉孩子的`勤勞,對此學生感受最深,槐鄉孩子以苦爲樂的精神,是靠我點出來了,當時有部分學生說第三段寫的槐鄉孩子幹活時的樣子寫得很好,當時天很熱他們還在幹活。我就趁機引導學生朗讀體會當時天氣的熱,又讀一讀描寫幹活時的句子,學生體會到孩子們勞動時是很快樂的。學生已經能夠通過讀文理解文中的內函,但總結的能力不行,大都是隻看到點,看不到面。反思本節課,雖然課文都是由學生具體讀,但都是我直接參與指導方法等,是我一步步引着走的,屬於半放半扶。

下次的略讀課我打算完全放手,由各學習小組的組長和學生一起學習。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x x整堂課通過師生共學、自主探究、發散想象、主動積累等學習方法;體會人物心理,懂得且願意主動關心、鼓勵他人,並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整個教學設計我以新課標精神爲指導,以新課標理念爲基礎,採用媒體直觀展示法,讀詞、讀句、到讀文的漸進式語文教學法等多種行之有效又契合語文課程特點的教學方法,使本堂課生動、紮實、有效而又亮點不斷閃現!

x x在教學過程中,每當孩子回答精彩時,我帶頭鼓掌,當某個學生鼓起勇氣舉起雙手時,讓學生給他鼓掌,當全班齊讀課文很棒時,讓學生自己給自己鼓掌,讓學生在掌聲中成長。看着學生因鼓掌而激動的臉龐,我不禁也深深感動了,不經意的一點掌聲對孩子來說意義非凡啊!我覺得教師要很好地運用學生的掌聲,讓學生在行動中體會掌聲的內涵,也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一、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本

x x整堂課,我設計了導入新課、整體感知、品讀領悟、合作探究、拓展延伸這樣五個教學環節。其中第2-4自然段是課文的.主要內容,在學習時,我主要抓住小英的感情變化爲主線索,讓學生找到描寫小英的神態、舉動的句子。學生一下子就能找到了,然後創設情境,當學生讀到英子猶豫時,我及時設計對話情境(走到一位同學邊,摸摸她的頭):英子,英子,你爲什麼低頭呀?你能說說你的心裏話嗎?學生這時走入文本,把自己當作英子,說:“我害怕,別人會歧視我。”“我到底上去,還是不上去。”“不上去,纔來的新老師要批評,上去,大家一定要笑我,怎麼辦?”此時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感受到英子害怕、猶豫的憂鬱的心理。當英子鼓起勇氣一搖一擺地走上去時,(我讓一位女同學上臺)我鼓勵學生說:“難道我們不該爲小英這樣的勇敢鼓掌嗎?”頓時教室裏響起了熱烈而持久的掌聲。我又創設情境:“小朋友,此時,你就是英子的同學,你想用掌聲告訴她什麼?”學生熱情的話語打動了我們:“別怕!我們不會嘲笑你!”“勇敢點!”等等,很感人。

x x當同學們給了英子兩次熱烈的掌聲時,老師引導:快把這誇獎的掌聲響起來吧!英子在掌聲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呀!無數的話語在英子心頭涌動,英子你想說:……“謝謝你們,你們的掌聲給了我極大的鼓勵,使我鼓起勇氣微笑地面對生活。”“你們的愛使我終身難忘。我要自信地面對一切。”就這樣,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感受到英子從憂鬱到開朗的變化過程,從而感受到大家的愛。這部分情境的創設我覺得是比較成功的。我努力讓孩子在這次互動的愛的學習活動中去理解課文內容。

二、關注學生的閱讀體驗,體現語文的人文性特點

1、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

x x如本節課重點指導第一次掌聲時,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抓住英子動作神態來多角度的讀,感受到情緒的變化和同學們對英子的鼓勵。

2、在閱讀中感悟。

x x整節課,以兩次掌聲爲線索。通過抓住英子掌聲前後的變化和人物動作神態,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到兩次掌聲的不同含義。懂得要尊重、關愛別人。

3、在體味中昇華。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在小語第五冊第七課《這是我小學的老師》初讀課文的教學時,我要求學生讀完課文後要“有話可說”。學生從文章的主題、全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對詞語的感悟體會等方面進行了交流。突然,有一位學生迫不急待地舉手,當我叫到他時,他卻怯怯地站起:“老師,我說了,你不要生氣。”這一事先聲明,讓我有些措手不及,我的心猛地一驚:“學生該不會有什麼讓大家不堪入耳的語言吧?”但本能告訴我得答應孩子的要求。等我“肯定”地說“行”後,該生臉露靦腆神色,好奇地說:“老師,居里夫人的老師一直坐在輪椅上,他是不是個殘疾人?”哈哈,學生的思維角度就是與成人不同,這一看似鑽牛角尖的問題是學生讀文後自然生成的問題,也是學生再正常不過的問題的。我點了點頭,順勢把它拋給了全班同學。

“轟”,教室裏一陣“騷動”,隨即就有學生要求發言:“居里夫人的老師老了,身體虛弱了,可能走路不方便了,所以才坐輪椅。並非是殘疾人。”“居里夫人的老師可能年輕時爲了學生嘔心嚦血,到老了身體累跨了。腿腳不麻利了。”“我想居里夫人的老師也有可能就是殘疾的。但大家都沒有瞧不起他,反而更加尊敬他。我們也會爲教出這樣世界聞名的科學家的殘疾老師而感到驕傲。”這是學生多麼富有詩心的猜測啊。我想事實已經並不重要了。而重要的是學生語言中透露出的對老師的無比崇敬之情。

下課後,我一直都在回想着孩子發言之前那句“老師,我說了,你不要生氣”的話語,其實孩子的猜測是順理成章,有理有據的啊!是最敏感的內心裏最真實的傾吐啊!但爲什麼卻要這樣誠惶誠恐地提出呢?

由此我想到了我的課堂和我們的小語課堂。是不是建築了太多,太牢的“圍牆”纔會讓學生“戰戰兢兢”?一個極其平常的問題也要斟酌再三才感吐露真言?我們常以爲自己的課堂夠開放,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夠廣闊,但從學生欲言又止的.請求中,我們驀然發現:自己的課堂中師道尊嚴的痕跡依然存在,其實還遠未真正解放了學生的心理防線的程度,還沒有實質性地構建起“訴真情,吐真言”的課堂的架構。

由此我又想到了話語背後更深層次的問題:我們平時在語文課堂上是否關注了對個性張揚思維的尊崇,對批判性意見的吸納,是否賞識了哪怕有時是違背師者意志,但卻是有自己思想的另類言說。

拆除課堂“圍牆”,構築學生的心理安全底線,鬆開思維的束縛,允許思維的偏差,甚至學生的“胡言亂語”,讓人性的陽光普照課堂。應是我們每位語文教學工作者所追求的課堂景觀。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小露珠》是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深受同學們的喜愛。這是一教師上這堂課中的三個教學片段,從這些片段中,可明顯看出該教師十分重視口語交際的訓練。首先,教師爲學生創設了良好的說話情境,激發學生自主交流的慾望。課文中的人物,都是以童話的形式出現,一下子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

如片段2中,當老師剛說完假如你是金黃的向日葵或是碧綠的白楊樹,你會怎樣感謝小露珠呢?有些同學就已經迫不和待地舉手了。再如片段1中,進行小動物與小露珠的對話,每一組同桌說得都是那麼投入,有的甚至加進了扮演。

正是在這樣一個輕鬆、愉快的情境中,學生纔會滔滔不絕,出現“老師,我,我!”的局面。其次,增強說話的.彈性,讓學生在互動中得到口語交際能力的鍛鍊。看得出,該教師是精心設計了這一系列的說話環節,且每一個對話都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

如片段1中的對話訓練,同桌選擇自身喜歡的小動物,根據所選的動物,對方說出相對應的讚美的話。什麼“披着綠衣裳的小青蛙”“威武的小蟋蟀”“五彩繽紛的小蝴蝶”等等。同時,若把這三次說話進行比較,不難看出說話形式是從易到難。

片段1較普遍,提示語在前;

片段2稍有難度,提示語在後。

片段3更難一些,要求學生加上人物說話時的動作、表情等。這樣,也教給學生一種寫作方法,可謂是一舉兩得。最後,以情感爲紐帶,牽動學生心靈

片段3是本課的高潮,大家說着各種感人的話,想留住這是一堂有滋有味、有聲有色的語文課,相信會在小露珠。此時,師生達到一種共鳴,大家都陶醉在難捨難分中,期待着內、外都美的小露珠明天的到來。在優美的朗讀中,給全文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同學們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這次的教研課是在一次試教過後,聽取老師們的意見後,我重新思考,對教案、小黑板出示的內容再思考。這次的教研課,我較之自信足些,較之流程順些,較之教態自然些,較之……但是,這堂課還有諸多不美之處。

從導入說起,就顯露出我的不少缺點,比如我的板書書寫較快,不適合中段學生認知,識記字形;出示的課題的時間,順序還需考量,有位老師給我出了建議:邊問邊板書:矛、盾,聽後,甚是同意,這就學生的學習還有我的教學幫助更大;整個導入太過匆忙,不夠深入。

在詞語教學時,出示的詞語較多,或者可以分分類再出示,還有這裏花得時間太長,在有些字形方面可以提醒下,以上都是我必須好好思考的。讓學生說主要內容時,發現大部分學生有難度,不是很能講下來,需要給學生再多些時間,或者再讓幾個中下學生來說。

說到感悟課文上,我的提問還需要整合,太過瑣碎,小問題過多,重點問題很難凸顯,這也是我在設計時較困惑的地方,也有老師指出我的問題之處。也很感謝老師們給我提的建議,讓我茅塞頓開,有了新的`想法。

我的課堂,還有很多細節問題,比如朗讀過少;沒有給予學生充分閱讀、思考時間;板書還要斟酌;等等。

怎樣才能讓我的課堂再美些?這是我今後一定、必須要思量的,同時我也很感謝這次的教研課,還有給我提建議的校長、老師們,讓我看到自己的不足,以後要努力的方向。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在本節教學中,學生對空氣的探究有着極大的興趣,在以後的學習中,有關空氣的知識將不斷出現,因此學好本課,對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激發學生探究空氣的興趣是十分重要的。這節課引導的好,就可以爲整個單元的學習打下極好的基礎。

本課內容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空氣確實存在並佔據空間,是藉助水的幫助,通過空氣在水中形成氣泡來間接看到空氣。第二部分是我們周圍存在着空氣。在學生懂得通過實驗可以發現空氣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用別的實驗去發現我們周圍哪些地方有空氣。這部分是激發學生對周圍事物探索的興趣,調動學生運用所學本領的'積極性。第三部分是空氣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在看、聽、說、玩中認識空氣與人類的密切關係。

空氣是一種沒有顏色、沒有味道、沒有氣味、透明的氣體,這些性質不能直接用眼睛觀察到。在本節課第一環節“找空氣”中,我充分放手給學生,使他們自己動手、動腦,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想出了許多辦法來驗證了空氣的存在;在第二環節“稱空氣”中,用的是氣球,效果不太明顯,只有三個小組的實驗效果比較明顯。如果以後再次做這個實驗,一定要把實驗指導嚴格到位,如果操作中不夠嚴密,導致實驗不夠明顯,將收不到預期的學習效果;第三環節“空氣會跑嗎?”這一實驗中,如果能給學生自己動手的時間,再明確集氣瓶的正確使用方法,相信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精心設計實驗,讓學生人人蔘與實驗,並在實驗中細心點撥,最後很自然地得出結論。在教學中,我積極貫徹“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力求在學生學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探究知識、獲取知識的能力。我主要採用“實驗法”讓學生通過實驗操作,親身感受空氣存在,並佔據一定空間。本課教學既需要學生之間團結合作,進行探究實驗,也需要學生多感觀參與學習,發揮每個學生手、腦、耳、眼、嘴等功能,讓他們動手做一做、動腦想一想、動耳聽一聽、動眼看一看、動嘴說一說,讓他們在五動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

《灰雀》是三年級上冊第二組第五課課文,講述的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孩子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裏尋找三隻惹人喜愛的灰雀當中的一隻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整個故事體現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愛護以及男孩的誠實和天真。怎樣上好這篇課文呢?怎樣符合跨世紀新一代兒童的身心特點呢?怎樣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我在教學本文時,緊緊圍繞“愛”一字展開,意在引導學生討論三種“愛”——列寧對灰雀的喜愛(這是最淺層次愛的體現)、小男孩對灰雀的喜愛、列寧對小男孩的愛。在體會這三種愛時,讓學生區分列寧與小男孩對灰雀“愛”的不同,並重點感悟列寧對小男孩的愛。從學生的表現來看,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進行了比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

一、走進文本,以讀爲主。

《新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在新課程下,有很多老師都能夠理解這一點,但是現實的問題是,像多年都以講讀教學爲主的老師,忽然一下,幾乎什麼都不講,就要學生在一節課裏反覆地朗讀,還真覺得不習慣,甚至還會懷疑是不是自己不夠敬業,以至於在課堂上情不自禁地“多說了兩句”再“多說了兩句”。因此,這就要求我們不能光嘴上說說“要加強朗讀教學”,而應該徹底地切實地在課堂實踐中轉變觀念,把加強朗讀教學落到實處。

“語文教學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是的,我們要時刻記得要“迴歸人文關懷”。《灰雀》這篇課文只要學生了解了列寧怎樣喜愛灰雀,以及在他愛鳥的影響下,小男孩怎樣自覺地改正錯誤,體會小男孩誠實的優秀品質,教育學生要當個知錯、誠實的孩子。我們不要也沒有必要過多地深入下去,因爲他以後還要學習類似這樣但更深入的文章,隨着年齡的增長、生活經歷的豐富,他們將會有更深更廣甚至更獨特的體會,我們不要有"放不開手""一步到位"的想法。所以課堂上我沒有過多的講解,一節課主要通過多種形式有感情地朗讀,如:自由讀,教師加提示語引讀,分角色朗讀等,使列寧和小男孩的形象在學生心中不斷地豐滿起來,感受到讀書真有趣,越讀越有味。這樣的朗讀教學就好象引領着孩子們在欣賞一件玲瓏剔透的玉雕,細細把玩,細細體會,箇中感受盡在孩子們表情生動的朗讀中。這感覺又好比一首詩歌,朦朧的更顯意境,更有韻味,更能入勝。這又使我想到先前的私塾先生,反覆地要學生誦讀,讓字裏行間的美,讓其中蘊含的道理,在一遍又一遍中滋生、發芽、開花,以至張滿孩子人生理想之帆。我覺得這就是“人文關懷的迴歸”。可以這麼說,低年段的閱讀教學就是朗讀的教學。

二、以“悟”深讀,形成良好的語感,激發閱讀興趣。

清朝唐彪認爲:“凡理不疑必不過悟,唯疑而後悟也。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疑”和“悟”總是相輔相成的。在閱讀中,兩者總是不斷交織、不斷深入的。因此,我在教學中也十分注重學生的感悟。在初讀課文的時候,在品讀重點段落的時候,在反覆朗讀之後,我常問:“你們知道了什麼?”“你們懂得了什麼?”例如在辨別愛鳥異同這一環節教學時,我這樣設計:

列寧愛灰雀,孩子也愛灰雀,他們的愛有什麼不同?你更贊同誰的`?爲什麼?這個問題值得大家討論討論!(這個問題卻關係到學生是否正確理解“愛”的含義,是否有正確的審美認識。)

生:我贊同列寧的愛。因爲列寧每天來這兒看灰雀,還給它帶來好吃的,只是欣賞它,不去捉它,列寧是真正愛灰雀。(學生聯繫了課文第一自然段的內容。)

生:灰雀應該是給大家看的,小男孩把灰雀捉回家,別的來公園的人就看不到灰雀了,他們會傷心的。

生:灰雀離開了夥伴,孤零零的,會寂寞的。

生:它還會吃不下東西。

生:它還會生病呢!

師: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寧愛鳥,給它自由;孩子愛鳥,把它捉回去,讓它失去了自由。列寧是真正的愛鳥。

(同學們情緒高漲,紛紛發表自己的想法,問題也迎刃而解了。同時課堂達到了一個小高潮。)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2

《蜜蜂》是一篇科普文章。課文中講到法布爾爲了證明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做了一個實驗:將20只蜜蜂背上做好記號,裝進紙袋裏,帶到兩裏多外的陌生地方進行放飛,看看它們能否回到蜂窩。通過實驗,得到蜜蜂有一個識路的本能。

我教完《蜜蜂》,心中倍感滿意。這堂客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活躍,發言到位;本人也覺得教的極輕鬆。細細想來,原來是做了以下調整。

1. 擺正師生關係,用民主指導取代權威傳授

新課標要求教師要給自己的角色定位,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係。備課中我把準這一定位,力求徹底轉換角色,變權威性向平等的大姐姐轉變,摒棄了“一言堂”和“強行灌輸”的做法,把大多數時間和空間教給了學生,讓學生自己通過自讀自悟、自由討論理解課文。我沒有一個人在講臺上滔滔不絕的介紹,而是指導學生自己通過讀、聽、說、議等各種方法去親身體驗學習。整堂課教師真正成了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2.注重互動交往,營造良好氛圍

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主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教學,更不能爲學生營造一種寬鬆、和諧、自主的學習氛圍。在這堂課中我有幾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爲學生創設了“主體參與,交往互動”的寬鬆、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我充分發揮每一個生命體的活力,讓學生自由探討,知識與能力在主體參與、交往互動中不斷建構生成。課堂不再如“一潭死水”,而是充滿活力生機,讓人感受到課堂上揮灑智慧的樂趣,感受到語文學習的魅力。當學生了解了實驗的結果後,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和心情:“你怎麼理解本能的?請舉出幾個這樣的例子。”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說:“小孩子生下來就會吃奶。”有的說:“貓上樹.”

??有的說的不太準確,我適時地加以指導和補充。

一個開放型問題,居然引發了學生那麼多的獨特思考,這讓我既意外又欣喜。在這堂課上,我真實感受到了:只有放飛學生的個性,才能使課堂靈動起來。

不足之處:

教學環節的人文主線體現不夠充分,學生個性化解讀的`機會不多,沒有把學生的情感進行提升,應該讓學生在充分的情感體驗中獲得,並能把這種美好的情感用藝術的形式表達出來,讓我們的孩子在過程中受到美的薰陶,潛移默化地接受審美教育。

>三年級蜜蜂教學反思二:三年級《蜜蜂》教學反思>>(955字)

現代語文教學,非常注重個性化閱讀和感悟,注重學生大膽地表達個人的創見和疑問。因此在在教學《蜜蜂》這課時,我在直接引入課題後,就設置了學生質疑問難這一環節: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蜜蜂》這篇課文,對於這篇課文,你有什麼問題要問的嗎?有幾隻小手馬上舉起了。

一個學生問:老師,作者爲什麼要做這個試驗?我一聽,真感到了一份驚喜,好極了,正好是按照課文的順序來問的。我馬上非常地肯定了他的這個問題:“問得好極了,你真是個思維敏捷的孩子,誰能幫他解答這個問題呢?”由此我帶領孩子們進入了第一段的學習,抓住“聽說”這一詞語,讓學生理解了因爲法布爾不相信蜜蜂真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因此要做這一個試驗,並告訴孩子們不能輕易相信別人的話,要像這位生物學家法布爾一樣通過實踐才能出真知。

學完了第一段,我很希望有學生能夠提出第二個問題,那就是“在做這個試驗前,法布爾做了哪些準備工作?”並因此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二部分。可是孩子的問題並沒有按照我預期的目的提出來,一個孩子問的是“老師,我發現課文中說,二十隻蜜蜂中有十七隻蜜蜂飛回來了,那麼還有三隻哪去了呢?”這個問題一下子打亂了我的設計,而且還沒有說到蜜蜂被帶到多遠,怎麼帶去的,放飛蜜蜂時的天氣情況,一下子提出這個問題孩子們能解答嗎?因此我這樣回答了她“你可真是個細心的姑娘,善於發現問題。

不過這個問題老師不幫你解答,你下課後,可自己想想或與同學交流,看這三隻蜜蜂哪裏去了?”說完後,我自己向孩子們提出了這個問題:“法布爾他爲了這個試驗做了哪些準備呢?”並引導孩子們進入了第二自然段的學習。後面孩子們的提問確實是一個一個地按照課文編排順序提問的,因此我的教學工作順利地完成了。

我從課堂上走下來,突然一種煩躁情緒困繞了我:那個孩子提的問題提得多好呀,我當時是不是應該讓孩子們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呢?就算當時不答,在引導學生讀到

第五段“二十隻蜜蜂中有十七隻完好無損、準確無誤回到蜂窩”時,我也應該重提這個問題,讓孩子們探討呀。爲什麼我要說下課後自己去找答案或與同學討論呢?我這樣做是不是對的呢?

我在課堂上沒有幫助這個孩子解決這個問題,是不是那個問題會困繞那個孩子一節課,讓她耽誤了對後面知識的學習呢。課雖然結束了,可是留給我的思考依然沒有結束,對於老師意想不到的課堂生成,該怎樣妥善處理呢?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3

《愛什麼顏色》是一首小詩。詩歌很是簡練,結構比較簡單,勾勒了三幅絢麗的色彩,抒發了作者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自己理想的追求。

課前,我讓孩子們蒐集有關各種顏色所代表的意義的`資料,讓學生在預習詩歌時交流自己喜歡的顏色及原因。教學詩歌時,我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閱讀、思考,鼓勵孩子在朗讀中想象詩歌呈現的畫面。孩子在自由選擇詩歌的小節來賞析,懂得作者所喜愛的顏色,理解作者所喜歡的原因,以及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4

鎮期末語文成績出來後,整個三年級的語文成績很差,我班語文成績也是很不理想。我分析了一下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客觀方面的原因,另一個就是主觀方面的原因。

客觀方面的原因是這次試卷出題超出大綱要求,有些偏難;加之改卷老師對閱讀理解題和作文壓分嚴重,學生普遍在這兩道題上丟分嚴重。

客觀原因是次要的,主要原因是:學生的基礎知識還是不夠紮實,不少學生在默寫古詩句和默寫課文原句上存在錯字現象,結果整個句因爲錯一個字而全部分被扣。其次閱讀理解能力、寫做能力太差,學生在這兩道題上丟分嚴重。因此基於上面的情況,特制定下學期的教學計劃:

一在教學上採取分層次教學。主要分爲上中下三個層次。

(1)學困生嚴抓基礎知識,主要抓好讀背課文,認真書寫生字詞,每單元后的讀讀背背全部會默寫。

(2)對待中等生除了抓好他們的基礎知識外,要抓好他們的寫作能力,通過優秀學生作文的範例給他們做引導,多讀背作文來提高這一方面的能力。

(3)提高中上等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高這一方面的`能力除了需要學生多閱讀之外,還需要學生做一些閱讀理解題來鍛鍊,這次學生閱讀理解題失分嚴重的原因我認爲主要是因爲學生在這方面的練習還是太少了。

失敗不可怕,關鍵是在失敗中總結教訓。找到了失敗的原因,就等於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就需要下學期的努力了。雖然學生的基礎很差,但是我心中仍然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

《趙州橋》這篇課文主要介紹了舉世聞名的趙州橋的特點,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我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教學策略的實施:

一、以讀爲主

閱讀是現在讀文教學中的一個主旋律,本課教學中,我也把朗讀擺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從讀中感悟”。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一篇課文的內容和它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光靠教師在講臺上一句一句的講解是起不到多大的效果的。所以要想學生理解得徹底,一個重要的手段便是讀。例如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同學們,你們平時喜歡用什麼方法來讀課文呢?”“我喜歡大聲朗讀!”“聲情並茂,不錯!”“我喜歡一個字一個字地點着讀!”“一字不落,也不錯!”“我喜歡默讀!”“看得仔細,也很好!”“好那就請同學們選擇你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朗讀這一段,並找一找本段主要寫了什麼?”(初讀)學生很快便找到了本段交代了:趙州橋的地理位置、設計者和建造的年代。“那爲什麼要介紹這些呢?除此之外你還讀到了什麼?”(再讀)“作者是想給我們一個大體的介紹,我還知道了,趙州橋是一座世界聞名的石拱橋。”“很好,那有誰能告訴我世界聞名說明了什麼?”“說明了這座橋十分的有名!”“哦?有這麼多的橋,爲什麼這座石拱橋舉世聞名呢?”(讀一讀,劃一劃)“因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設計並參加建造的,到現在已經有1400多年了。”“這是一句句子,其中包括了建造時間和設計者,那麼是否因爲這是李春設計並參加建造而使它出名還是因爲其它什麼原因呢?請找出一些詞語概括。”(再讀此句)學生劃出了“隋朝”、“已經有1400多年了”。“請你用一個詞來概括這二個詞說明了趙州橋建造的什麼特點?”

(教師出示句子填空)-----------------是趙州橋“世界聞名”的原因之一。“距今爲止已經很久了”;“歷史悠久”;“古老”;“年代久遠”,我再請學生把這些詞填入到空格中,注意句子的通順性。然後全班評議決定使用年代久遠(歷史悠久)。這樣邊讀邊理解,層層深入,讓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

二、多種學習方式並存,自主選擇

此篇文章中,第二自然段是重點段落,我決定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再進行指導。“同學們讀課文的方式有很多,相信你們一定還有許多不同的理解課文的方法比如說:劃重點詞句,畫畫等!接下來就請你們採用不同的方法來自已學習第二自然段!”“老師,我是用劃重點詞語的方法來學習的。我找到了‘趙州橋橋長50多米,有9米多寬;全部用石頭砌成,下面沒有橋墩,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大橋洞頂上的左右兩邊,還各有兩個拱形的小橋洞。’這些句子來說明趙州橋的結構。”“嗯,你找得真不錯!還有同學用了別的方法嗎?”“老師,我用了畫圖的方法。”“那就請你上來給我們展示一下吧!”“嗯,你畫的'趙州橋真是惟妙惟肖,那你能不能告訴我,爲什麼你不把這四個小橋洞畫在一起呢?”“那樣看起來就不舒服了!”“哦,原來趙州橋在設計時還體現了一種對稱的美!同學們,你們還能找到生活中哪些對稱的物品呢?”“蝴蝶!”“不錯!”“天平秤!”“你真聰明!”“人!”“對!我們生邊其實還有許許多多對稱的物品,希望我們同學以後能夠多留心地來觀察它們!”(至於這樣的設計有什麼樣的作用,這些內容書上都寫得較爲清楚,所以我沒有花大力氣去講,只作了簡單的分析)。接下來,我請學生對趙州橋的設計作一個評價。學生的評價是:“很了不起”;“哦!了不起你是僅僅指橋嗎?”“我覺得設計者和建造者也很了不起!”“爲什麼呢?”“因爲以前沒有卡車、挖土機這些機器幫助,全都是靠當時的勞動人民自己的雙手來建造的!”“嗯,聽了你的介紹之後老師也十分佩服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老師,我覺得古代的人很偉大也很聰明!”“嗯,老師也跟你有同感!”這時全班都有了共鳴,師生共同來探討工程的不易和出色,人民的力量和智慧。讓學生從中體會我國悠久的文明,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這種學習不僅讓學生學習到了知識,更學會了學習方法,從課本當中去感悟更多,這纔是最重要,也是我們語文教學中應該教給學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