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2W 次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上冊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歡慶》是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課文。本課要求認識“慶、獻、幟、潔、奏、曲、億。”共七個字,根據我校實際及地區方言關係制定本課識字教學難點和教學方法。

一、教學難點

1、字形:獻、奏、潔、曲

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對語文生字的接觸時間不長,這些生字筆畫較多,字形特別,因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容易出錯。

2、字音:曲、奏、幟

“奏”字是平舌音,“幟”是翹舌音,發音時不易發準確。“曲”字是多音字,學生不清楚在具體的詞語中讀哪一種聲調,容易讀錯。

3、字義:曲、億

學生語文知識的匱乏,對字的單獨理解能力不高,所以缺乏語言環境的字對學生而言難度較大。

二、教學方法

1、兩個字形難記的字:奏、潔

學習“奏”時可以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1)聲畫輔助教學。多媒體出示演奏各種聲樂的圖片,讓學生一邊看圖片,一邊聽聲音,聲畫極強的感染力很快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喜歡去和這個字交朋友。(2)形近字比較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回憶學過的與“奏”字形相近的字,如“春、揍”等,通過比較字形,這樣不僅記住了生字、拓展了知識面,還達到了複習的效果。(3)減一減的方法,從“揍”到“奏”,深化了對“奏”的記憶。

教學“潔”字時,可以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等方法,學生在思考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同步認識與“潔”字形相近的生字,如“佶”、“咭”、“姞”等。

2、兩個字義難理解的字:曲、億

“曲”字可以利用詞語來理解字義,“曲解,曲別針、曲棍球”等詞語中“曲”讀陰平。“歌曲、小曲、曲目、曲藝”等詞語中“曲”讀上聲。也可以讓孩子自己動手查字典,找出不同的詞語,進行歸類學習。應該努力爲學生創設語言環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來表達。這樣才能實現教語文的美麗轉身。

“億”這個字是一個表示數目的詞語,學生第一次接觸,可以引導學生查字典弄清字義,也可以用直觀教學法,在黑板上出示數字100000000,引導學生認識記憶。還可以用經常使用的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的方法。這樣很靈活地進行了漢字的字形變換,學生也從中學到了很多形近字。

此外,在教學中還應隨時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生髮新的教學方法。學無止境,教亦無止境,要不斷總結,及時反思,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學習漢字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愛學語文,樂學語文。

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掌聲》,這節課是第二課時,我通過讓學生對小英前後的對比,在輪到小英上臺演講,及小英一搖一晃走上講臺時的同學們目光的對比,及同學們兩掌聲的對比,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文中同學們的掌聲中包含了對小英的鼓勵、支持、信任、讚美、欣賞,正是同學們的愛心,才使得小英由原來的自卑、憂鬱變爲自信開朗,勇敢地面對生活的.從而懂得生活中要珍惜別人的掌聲,同時也要把自已的掌聲送給別人的道理。

這節課上,我和學生都進入了狀態,因而教學效果比較令人滿意。不過課後我進行了反思,覺得教學中還有不少環節值得認真推敲,可以更進一步。

1.兩次“目光”,第一次是:輪到小英上臺演講時,同學們的“目光一齊投向了那個角落”。此時,同學們的目光中,可能包含着關注、期待,甚至也有少數學生準備看笑話的意思。但等到小英猶豫一會兒,慢吞吞地站起來,紅着眼圈,準備走向講臺時,同學們的目光爲“注視”。此時的目光中更多包含了鼓勵、支持和信任。這樣纔有當小英剛剛在講臺上站定,教室裏驟然間響起了熱烈、持久的掌聲的情況出現。教學中我沒有抓住這些,未讓學生清晰地體會到“目光到掌聲”,這一發展過程中的同學們對小英態度的變化。

2.文中“驟然間響起了一陣掌聲”這句,我只引導學生對“驟然間”的意思進行了理解,而未想到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驟然間”在這句中使用的準確,是“突然間、忽然間、一瞬間”所不夠替代的。這是本人對文本解讀不夠到位造成的。

3.本課教學中,我通過語言文字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還是較有深度的,但在讀的指導上不夠到位。

4.在通過三次對比之後,學生體會到了小英的來信的意思和作者在文章最後發自內心的感慨。教學中我設計了寫詩的環節但由於時間有限只是匆匆帶過,這也讓人感到些許遺憾。

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詠雪》是一篇小短文,內容極爲簡單,學生通過“讀——再讀——誦讀”掌握了課文內容。於是我便講古詩寫作方法,然後讓學生練習補詩,將文中“白雪紛飛何所似,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三句看做是七絕的前三句,啓發學生補出第四句,列在黑板上,學生開動腦筋寫出了許多語句,最後大家一致認爲“自然美景各相異”一句與前三句聯在一起很順口,而且還起到了總結全詩的作用,因而便選了這句構成了一首詩。

通過練習,學生學會了仿寫古詩。遷移練習找出古詩中“詠雪”的名句,更讓學生在比較中瞭解了觀察的好處。學生們還將這些詠雪的名句加以整理,摘抄到了本子上,做爲一種積累。

不足之處:

未找出詠雪方面其他體裁的文章,使學生失去了一次比較閱讀的機會。

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我校於上週四舉行了第一次月考,本週月考成績已公佈。現針對這次月考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做一下簡單的總結和反思。

這次月考雖然是自己出題且題目大多出自同步訓練,所以試題的難度並不是很大,但以人爲依然出現了不少問題。首先,從這次月考中,可以看出學生對課本上的一些基礎知識的掌握並不是很牢固。這可能與進入九年級以來,忽視了對這些方面的訓練有關。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要重視起來這方面的訓練。第二,從學生的成績分佈來看,學生的及格率不是很高。這可能與九年級的教學進度快教師忽視了對一些學困生的關注有關。進入九年級以來,很多學生特別是一些學困生對學習漸漸的失去了興趣,加之教師對這部分學生失去了關注。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重視這部分學生的情緒,想法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以便提高學生的及格率和得分率。

總結這次月考可以說是希望與問題並存,以後要總結經驗改進存在的問題,希望明年的中考能取得理想的成績。

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詞串識字”是借鑑傳統識字教材的呈現方式和古典詩詞的藝術手法編寫而成,具有整體性、形象性、和可讀性等特點。你分開來看,課文橋帕姓氳募缸櫬視錚歡懍鵠炊粒盅乖仙峽冢閿詡撬小6醫灘牡哪諶荽蠖嚶胙納鈑忻芮泄亓緄諞徊嵐才諾“太陽鬧鐘小鳥穿衣下牀起早刷牙洗臉早餐上學升旗做操”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是多麼一致,小學生讀來會感到非常親切,他心裏會產生這樣的想法:誒,這不就是講的我自己嗎?運用這種形式來識字,不但可以十分便捷地讓學生掌握那些需要他們掌握的漢字,而且能夠爲今後的閱讀和寫作作好鋪墊,我們可以設想,學生憑藉着反覆誦讀,將原本貌似獨立、實際具有關聯的詞語有機整合,並儲存於腦海之中,他們便擁有了以下的可能。若今後再碰到冬天這個概念時,他的頭腦中便會立刻浮現出呼嘯的北風、蒼茫的大雪、盛開的臘梅、傲雪的蒼松、冬眠的青蛙等等鮮明的形象,若需要他們來描述一下冬天時,我想應該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了。

這類課文既與認一認有所相似,但又有自己鮮明的特色,所以在教學中,除了可繼續沿用認一認中重視整體誦讀、注意圖文對應的方法外,還要特別注重以下幾點:

1、在誦讀時,要提醒學生特別重視詞語之間的停頓和整個詞串的誦讀節奏。第三冊識字6以詞串形式向我們介紹了塞北、江南、海島、高原四地不同的地域特徵與風光,那麼我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也應該突出各地不同的風格,讀出不同的節奏與韻味來。首先我們應該一排一排的去指導,如第一排的三個詞語是駿馬、秋風、塞北,要讀的粗獷而豪邁;第二排三個詞語是杏花、春雨、江南要讀的抒情而優美;第三排三個詞語是椰樹、驕陽、海島要讀的熱烈而奔放,第四排三個詞語是犛牛、冰雪、高原,要讀的悠遠而神往。然後再整篇誦讀。

2、從這一部分教材起,學生開始練習寫字。在教學中要切實處理好“識字、讀書與寫字的關係”,要堅持“寓識於讀,以識促讀、識寫結合”的原則。所謂寓識於讀就是要把識字寓於誦讀過程之中,藉助課文注有拼音的優勢,力求在讀書過程中認識漢字,解決字音;以識促讀則要求我們把認識漢字與正確連貫有感情地誦讀課文緊密結合,用識字的成果去促進課文的誦讀;識寫結合的意思就是說識字與寫字要緊密結合,以識字促進寫字,以寫字鞏固識字。安排意在使識字與人文教育相結合,充分發揮語文教育的豐富內涵。如當冬季到來時,教材又適時安排了一組與冬天有關的詞串:寒流大雪北風臘梅翠竹蒼松蟒蛇螞蟻刺蝟滑雪溜冰跳繩。其每一橫排又是以“氣候、植物、動物、活動”爲歸類標準而組合而成。

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雪地裏的小畫家》這篇課文是一首優美的兒歌,文字既排列整齊又錯落有致,氣韻生動充滿兒童情趣,是第一冊教材中不多見的一篇美文。自然引用、捕捉文本的精彩,金老師的執教更是讓我們聽課者感受到課堂教學原來可以有如此流淌的甜美與收放自如的舒達。整堂課教學流暢自然,條理清晰,充分體現了在新課程理念下自主、開放的語文教學的設計思路,重點突出,整節課學生都表現出極大的學習熱情。結合文本特點,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評析這堂課的教學。

一、情境導入,畫面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首先,金老師運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課件教學,課件展示了一幅美麗的雪景圖,讓人身臨其境。拉進了文本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課文的慾望。老師說:下雪了,你最想幹什麼?孩子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說出了很多好玩的遊戲,既培養了學生的說話能力,又學好了生字,真是一舉兩得。

良好的開端是一節課成功的一半,課堂的開始就讓學生進入愉快的學習情境,營造了自主學習的氛圍。課件的精彩運用,可以說是這節課一大亮點之一。

二、反覆朗讀,語感美

初讀兒歌時,老師採用範讀、指讀、自由讀、同桌讀、指名讀等多種形式反覆朗讀兒歌,對整首兒歌有大致的瞭解。再讓學生按順序回答“雪地裏來了哪些小畫家?”可謂水到渠成。並且在此基礎上教師“你最喜歡那句話?爲什麼喜歡?”的提問又充分體現尊重學生個性。然後通過指導朗讀,讀中感悟,讀中體會,讀中積累語言和培養語感。當學生喜歡讀“下雪啦!下雪了啦”這兩句時,老師趁機點撥,情境感染啓發引導讀好感嘆句:“看着漫天的大雪,厚厚的雪地,你的心情怎樣呢?像小廣播一樣傳開去‘下雪啦!下雪啦!’”學生非常高興,聲情並茂地讀,表達他們對冬天的喜愛。總之,這樣的教學設計,符合低年級好奇好動的年齡特點,有利於激發童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巧設過渡,合作美。

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爲主,在整堂課上,金老師的評價語言非常到位。幾乎每個起來回答的小朋友都得到老師的表揚、肯定,這無疑給了學生無比的信心。教師精心設計的過渡語流暢、自然,這些都始終激發着孩子們萌動的求知慾,如,“我們一起來誇誇這些小動物真能幹!”“老師把它們的腳印組成了一幅畫,這些朋友畫得這麼開心,那我們的青蛙兄弟呢?你知道它去哪兒了?”於是,師生問答,男女問答“青蛙爲什麼沒參加?”——“他在洞裏睡着啦。”老師讓學生學習問句,說出青蛙沒有參加“繪畫”的原因,自然介紹青蛙需要冬眠的知識,並加以拓展,大家一起說說還知道哪些動物有冬眠現象。引導學生感知生活,觀察事物,在愉悅的氣氛中完成教學任務。

四、培養習慣,形象美

成功教育從培養好習慣開始。在金老師的課上,顯然能看出她平時對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與方法的注重。每到讀課文時,她總會提醒:“手拿書,腳放平,書本微微往外斜。”讀書思考又動手,學會“圈圈”或“劃劃”,適當標註很重要。在指導寫字時,讓學生觀察田字格中生字的位置,讓孩子發現生字的書寫位置;教師範寫,並變抽象的符號爲形象的,如,“竹”字,師:“是不是長得一樣,像雙胞胎呀?但仔細觀察,雙胞胎也有不一樣的地方。”從而加深了學生對生字的印象,老師時刻提醒學生把筆畫寫美觀,再讓學生臨寫;最後展示學生字體。做到了寫字教學時間上有保證,教學計劃有落實,反饋有實效,同時也充分體現老師的語文基本功。

金老師呈現的這堂《雪地裏的小畫家》,雖然只是一個研討的課例,但給了我不少的啓示。低年級的語文課到底該怎麼上?或者說一篇課文的第一課時到底如何安排,如何教學?我的感受是現在不能說語文教學在“返樸歸真”,但切切實實在強調語文教學的“紮實”和“語文味”。我想,作爲我們低年級的語文老師就應該重點抓好字、詞、句的學習,抓好朗讀訓練,讓學生寫一手漂亮的漢字,正確運用所學過的漢字,努力讓課堂書聲琅琅,充盈着鮮活的有效的對話,這纔是我們所應該追尋的。這節課,金老師都做到了,感謝金老師,讓我不出家門,就可以聽到一堂精彩的語文課。

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秋遊》是蘇教版第三冊中的教學內容,課文描寫了同學們在老師帶領下去郊外秋遊的情景,表達了孩子們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歡樂心情。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對課文的朗讀、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低年級的閱讀教學將“讀”貫穿始終,讓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體驗,達到以讀激情,以讀悟情,以讀代講的教學目的。所以,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就落實在指導朗讀上。指導朗讀,抓住重點詞語以外,課文的插圖的配合也很重要。第一自然段的內容簡單明瞭,我沒有放過多的時間在講解上,而是通過讓學生讀,感知這一自然段寫的內容,然後引導學生質疑,說說在讀中有什麼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更好的讓孩子與文本進行對話,產生共鳴。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生動、形象的描寫出了秋天的特點,爲幫助學生體驗秋天的美麗,先讓學生觀察圖畫,具體感受秋天的天空是“藍藍的”,是 “一望無邊”的,白雲一直在變幻,田野裏色彩斑闌,到處充滿了果實成熟的美。在學生有了具體感受之後,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用朗讀的方法讓大家體會到白雲的有趣,想象:“天上的白雲有時像―――,有時像―――,有時像―――。” “稻子熟了,黃澄澄的,像―――,高梁熟了,像―――,棉花白了,像―――。”再想,這時候,如果你走到稻子、高梁、棉花身邊,它們會對你說些什麼?誘導學生在頭腦中勾勒具體的畫面,讓一名同學朗讀,其他學生閉上眼睛聽,進入課文的意境中,然後再找一名同學進行比賽,培養語感。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採取了激勵措施,通過對比讓學生知道該怎麼去有感情地朗讀,從而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提高朗讀技能。

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選有此篇文章。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把自己的感悟與大家交流共享。於是在課堂上除了欣賞優美生動的句子之外還出現如下一些不同聲音:

1、第2自然段有一句“祖母死了”,有學生認爲“死”字用得不好,沒有表現出對長者的尊敬,應該用“去世”或“逝世”比較好。

2、第六段中有一句“我便進來坐下”,學生以爲“便”字用的不好,該用“才”,“才”能表現那種依戀不捨,而“便”字表現的動作似乎過快。

“進來”一詞也欠妥,本來是在外邊送父親的,應爲“進去”才妥帖。

3、文中有9處用了分號,學生以爲一些地方並非並列關係,不可以用分號的。如第七段中那句:“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

4、第四段中有兩處“躊躇了一會”,兩處“躊躇”之間是作者的心理活動,學生以爲兩處有多餘之嫌。應刪去第一處,只留第二處一句“他躊躇了一會”。

5、第五段中有一句“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學生以爲這句話有毛病,怎麼能將大衣鋪好坐位,應是“在坐位上鋪好”或“鋪在坐位上”才通順。這些問題在過去的教學中不可能出現。

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翻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一年級上冊》(以下簡稱“標準本”一年級上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幅鮮豔、精美的照片,這便是教材編者特意爲學生所編的“習慣篇”。

教材,是一種信息的載體,是編者教學理念的物化。那麼,標準本一年級上冊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爲開篇,蘊含着怎樣的教育教學觀念呢?

一是素質教育觀。有人曾經對素質教育作過這樣中肯而又通俗的闡釋:素,即素來,平日;質就是本質、本性、性格。顧名思義,素質就是平日一點一滴培養成的性格——人們按照一定的規矩行事,久而久之養成習慣,逐漸成爲較爲穩定的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輕易改變的本性。“標準本”一年級上冊首先將視點聚焦在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上,無疑是素質教育思想的具體體現。

二是學生髮展現。誰都無法否認習慣的巨大力量,它與人的發展終身相隨。國外有諺語云:“人是習慣的奴隸。”王爾德也有這樣一句名言:“起初是我們造成習慣,後來是習慣造成我們。”這就是說,如果學生從小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將來他就能在沒有任何強制因素和外人點撥輔導的情況下,也能非常自覺、饒有興味地去讀書、去學習、去交際。學生時代播下的良種,便可贏的未來的豐收。從人的一生來說,在校學習語文的時間畢竟是短暫的;而離開學校步入社會,在生產、工作崗位和生活實際中自學語文,則是終生所需,這以後的路要靠他們自己去走。因此,重視良好習慣的培養,便是着眼學生一生的發展,以讓他們終身受益。

三是“小語姓小”觀。以往的語文教學存在着嚴重的“眼睛向上,忽視基礎”的弊端,因定位不準導致高耗低效。要想改變這種現狀,只有“眼睛向下,固本培元,打好基礎”。學習語文雖說是一輩子的事,要循序漸進、日積月累,但也有一個捕捉最佳時機、形成紮實根基的問題。小學生可塑性很強,是打好學習基礎、養成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機,抓住這個時機做工作,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如果不予重視,一旦形成一些不良習慣,再想去改變或矯正就事倍功半了。“小語姓小”凡是要從早抓起,從小事抓起,起點低一些,要求嚴一些,固本培元,夯實基礎。

基於上述思考,並在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從一年級從就將學生日常語文學習和語文生活中一些必須具備的良好習慣作爲重要內容編入課本。在課本開頭,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爲題,醒目地編排了五個頁碼的彩色照片,通過語文生活實踐中的形象畫面,爲學生提供了生動直觀的可資借鑑的範例。這部分教材可分爲三塊,其中第一頁爲第一塊,第二、三兩頁爲第二塊,第四、五兩頁爲第三塊。

第一塊,圖上部是兩位同學讀書寫字的姿勢,其中女同學正在讀書,男同學正在寫字。中部是兩位同學做眼保健操圖,其中男同學正在擠按睛明穴,女同學正在揉四白穴。下面是醫生給同學們檢查視力。

第二塊,圖左上是學生集體讀書的姿勢,右上是一位學生讀書姿勢的側視特寫;左下是一位女同學正在寫字,角上爲握筆位置的特寫

,右下是學生集體寫字的圖片。通過上面兩幅特寫圖可以讓學生明白:讀書時坐姿要端正,雙手拿書或將書平放在桌上;書本與眼睛距離爲30~35釐米(大約一尺),與視線夾角接近直角。讀書時還要做到胸部與桌緣距離爲6~8釐米(大約一拳的距離)。學生寫字的姿勢和握筆要求,可以通過下面兩幅圖看出:寫字時坐姿要端正,兩臂平放桌上,眼睛與練習本的距離爲30~35釐米(大約一尺),胸部與桌緣的距離爲6~8釐米(大約一拳的距離);寫字時還要把練習本放在胸部正前方;左手按住練習本一側,右手握筆。握筆時食指較大拇指稍低,握點離筆尖3~4釐米(大約一寸左右)。

第三塊,兩頁共有八幅小圖。第四頁上面的圖是一位小學生正在整理書包,使裏面的書本、文具擺放得整齊、合理。左下方一幅小圖,是一位小學生寫字之前先用手帕把手擦乾淨,免得弄髒習字本。右邊的一幅小圖,是一位同學正小心地把習字本的卷角抹平,她的鉛筆和文具盒都擺放在適當的位置。第五頁右上角的小圖,是一位小學生仔細地整理文具盒。中間的一幅圖,是一位同學寫完字以後,把鉛筆套起來,以免折斷筆尖。從下面的兩幅圖可以看出,文具盒和課本都被小主人保管得很好,鉛筆盒裏的文具擺放得很整齊,所有的課本都包上了書皮。

不難看出,這一冊“習慣篇”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是規範性。

爲確保學生嚴格養成應該養成的良好習慣,‘習慣篇”的內容編排十分注重規範性。經多次調研,發現許多同學執筆時食指未關節均向裏凹陷。這樣執筆需以腕運筆,寫出字來比較僵硬。正確的執筆姿勢應是,食指未關節應是平的或稍向外凸,因爲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指腕配合、運筆自如。習慣篇用特寫圖片向學生作了正確展示,有利於學生模仿、規範。

二是科學性。

習慣是由於長期重複或練習所固定下來的行爲方式,是經過反覆練習而形成的行爲的自動化。呂叔湘先生說過:“在語文教學上主要的任務應該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習慣的養成要通過反覆的練習和實踐”。對此,教材的安排應該說是十分科學的:一開始以圖片示範讓學生認真仿照。反覆練習,逐步形成動力定型;後以故事強化,加大信息強度;每篇課文後面均設描紅練習,讓學生操練、運用,逐步實現自動化,形成“快速反應通道”。

三是形象性。

“習慣篇”主要以精心拍攝的照片編排而成,如寫字時怎樣做到頭正、肩平、臂開、足安,學生只要看看圖就知道了。直觀而又形象的展示,學生可以一目瞭然,心領神會,自然能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

四是整體性。

這應該包含兩方面的含意:其一是說,一年級上冊。強調讀寫姿勢,並不意味着可以降低其他習慣的要求,或對其他習慣暫時不聞不管。習慣的培養應是全方位的。其二是說,學習習慣的培養不能孤立地進行,應與思想教育、技能訓練結合起來,使之相輔相成,全面提高。

我們該如何憑藉教材,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呢?

首先,習慣培養具有微觀性,必須堅持“大處着眼,小處着手”。

習慣關乎人的一生,教師必須做“有心人”,無微不至地全面關愛學生,大處着眼,從對人格塑造和終身發展的影響考慮,一切爲了塑造未來的有用之材。

習慣培養是具體、微觀的,教師必須從小處着手,從日常看上去不起眼的細枝末節抓起。

如:小學生具有向師性、模仿性特點,教師必須發揮示範作用,注意言傳身教。學生耳儒目染,由此而產生的內驅力,對其良好的書寫習慣的形成,其作用不可估量。又如:指導學生寫字必須抓住“關鍵點”。一年級學生手小力小,寫字時往往握筆處離筆尖太近,結果因要看清筆尖的運行而導致眼睛距離本子太近。因此,保證“一寸”到位是“三個一”中的關鍵。教師若在這些細微的地方引起重視,嚴格訓練,學生正確的讀寫姿勢的形成定會指日可待。

其次,習慣培養具有長期性,必須堅持“反覆抓,抓反覆”。“思之自得者真,習之純熟者妙。”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絕非一日之功,需要反覆進行訓練。學生的領悟能力有高有低,技能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比如怎麼握筆、簿本擺放的角度、眼睛和簿本的距離等等。老師交待、講解、示範、糾正好多遍,有的學生可能還會記不住,這就需要老師不急不躁、因人而異、耐心細緻地進行指導。學生的.學習習慣有時也會出現“反覆”。

如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的寫字姿勢正確了,可是過一段時間可能又會走樣,這就需要抓“反覆”,進行再糾正。所以,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激而就的,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反覆抓,抓反覆,一絲不苟,持之以恆。稍有懈怠,便會走樣;經常中斷,就會前功盡棄。

第三,習慣培養具有隨機性,必須注意“家庭與學校,擰成一股繩”。“新大綱”指出:要‘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繫、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語文學習習慣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養成教育的隨機性尤其需要學校與家庭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學校老師的指導訓練固然重要,家長的督促檢查更是必不可少。就拿寫字來說,學校與家庭就要齊心合力引導學生養成“提筆即是練字時”的習慣“不管什麼時候什麼場合寫字,只要一提起筆來,就要一筆一畫、認認真真地寫,力求做到筆畫清晰、間架合適、行款整齊。可見,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必須隨時隨地、全方位地予以重視,家庭與學校必須齊抓共管。就本冊教材的“習慣篇”而言,我們的教學該注意什麼呢?首先,必須讓學生明白養成正確的讀寫姿勢的重要性:課文讀錯了可以重讀,字寫錯了可以重寫,而不良的讀寫姿勢一旦定型就較難改變;讀寫姿勢如何,不僅直接關係到能否讀好書、寫好字,更重要的是關係到骨骼是否正常發育,視力能否保持正常等等,對自己一生能一否健康成長關係重大。

我們的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理性層面上,應該讓操作層面擁有更爲廣闊的時空。

其一,運用各種手段,激發學習興趣。可以針對兒童喜歡聽故事的特點,編一些童話故事或將某些名人小時候的事例講給大家聽;也可以將學習內容編成琅琅上口的兒歌讓學生讀,或將教學內容拍成錄像播放;還可以舉行讀書、寫字儀式,讓學生知道,讀書、寫字是很嚴肅、很莊重的事,不能馬馬虎虎地對待。總之,教學要力求生動、活潑,要變枯燥的說教爲富有趣味的活動。

其二,運用榜樣示範,指導仔細觀察。理論研究認爲:技能、習慣的形成,實際上是一個由外顯認知轉化爲內隱認知的過程。在外顯認知階段,爲了認識和解決某個新問題,人們必須要從自己的記憶中調用大量的“相似塊”,來跟問題的解決方向、目標、環節進行相似激活、相似選擇、相似匹配、相似建構。我們的教學實質上就是在幫助學生儲存和建構一定數量的“相似塊”。因此,我們一定要充分發揮課本上的照片的作用,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圖上的同學在做什麼,是怎麼做的。這樣一來,圖上那些同學的具有示範意義的讀寫姿勢就會就會變成一定的“相似塊”儲存於學生的記憶之中,以備調用、激活。

其三,明確具體要求,反覆進行實踐。在引導學生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之後,學生對這一習慣的具體要求便已基本明確。如何才能將這些要求逐步“內化”呢?只有反覆實踐,舍此別無他途。因此,教師應創造性地運用各種方法,如示範、比賽、表演等,對學生的讀寫姿勢進行當堂指導,力求課堂教學生動活潑。

不難設想,若干年後,用上這套教材的孩子們,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將會像細胞溶進血液一樣“內外”他們的語文素質,他們將成爲“規規矩矩寫字、認認真真讀書、清清楚楚表達”的習慣過硬、基礎紮實的一代。

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朱德的扁擔》這篇課文講的是爲了堅守井岡山根據地,粉粹敵人圍攻,朱德同志和紅軍戰士一起挑糧的生動故事,表現了革命領袖以身作則,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高貴品質。全文共三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簡要揭示當時的背景和形勢。第二自然段敘述了紅軍戰士們爭着到茅坪去挑糧。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講了朱德加入了挑糧的隊伍,戰士們怕他累着,藏了他的扁擔,但他又連夜做了一根,並寫上了“朱德記”三個字。

全文沒有一句對話,但通過人物的行動和心理,讓我們看到了一位革命偉人的鮮活形象。課文以“朱德的扁擔”爲題,以小見大,於細微處見精神,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可以以身作則、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紅軍指揮官的形象,而且通過細膩的心理描寫,表現出革命戰士對朱德同志的敬愛之情。

一、教學效果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生置身於故事所在的背景中,使學生把自己當作是故事中的一員,參與當時的艱辛,這樣不但有助於教學的開展,而且也可以讓學生更加感同身受,激發學生對革命領導人的尊敬與熱愛。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我們在課堂上逐步培養。教學這一課時,我通過“多讀課文”的方法,引導孩子自己感悟。以抓住重點詞句,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再思中感悟,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成功之處

1、講授本課,我從題目入手,採用層層問題展開教學:這是一根怎樣的扁擔?朱德拿這根扁擔幹什麼?朱德爲什麼在扁擔上刻了“朱德的扁擔”?把難點一步步地剝離,一個一個突破。

2、我從重點內容入手,一開始就讓孩子們明白挑糧的不容易,尤其走山路,需要的是年輕力壯的戰士才能勝任。朱德年紀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堅持要去,從而讓學生體會了革命領袖以身作則、與羣衆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質,培養了敬愛革命領袖的思想感情。

三、不足之處

1、在指導書寫時,僅僅是藉助課件,而沒有進行示範寫,學生印象不夠深刻,效果不好。

2、由於文章篇幅較長,課文講述的內容與學生生活的經歷相差甚遠,學生學起來比較吃力,教學中沒有把握好分寸,應多利用一些現代化的工具資料,幫助學生理解,這樣教學起來就不會那麼辛苦。因此,課前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

四、改進措施

“教學有方,但教無定方。”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選擇合適的閱讀教學方法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作爲一個語文教師,我要會選教法,能讓學生在引導下儘可能用最少的時間,捕捉到最多的信息。當然,還應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

《朱德的扁擔》這篇課文旨在通過發生在朱德同志身上的一件小事,讓學生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則,和戰士們同甘共苦的高貴品質。爲了堅守井岡山根據地,粉碎敵人圍攻,朱德同志和紅軍戰士一起挑糧的生動故事,表現了革命領袖以身作則,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高貴品質,同時表現出廣大戰士對朱德同志的敬愛之情。

一、教學效果:課文所記敘的故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距甚遠,體會革命領袖以身作則、與戰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質,則成爲課文的重難點。教學中,我把課文的重點落在了第三自然段。通過圖文結合讓學生真正理解,作爲革命領袖,要以身作則、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風範。在指導學生看圖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請你看圖,用自己的話說說圖中的內容。”話音剛落,小手林立,大部分孩子都能回答,或文中語句、或自己組織語言。我繼而又問:“爲了解決糧食問題,作爲革命領袖,爲何要親自和戰士們一道呢?”一個極其普通的孩子卻大膽地回答道:“他想讓戰士們更有精神去打敗敵人,所以自己親自去,想和他們共同……”此時,他已經無法用言語表達心中的感受,或許是不知道用什麼樣的詞語來表達。我欣喜地送給他一個讚賞的笑容,其實能說出這樣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於是我立刻送給他“同甘共苦”一詞,班上所有小朋友都投來讀懂的目光。再細讀,品悟,從而加深了對“同甘共苦”一詞的理解。

二、成功之處:通過讀圖回答問題的方式激發學生興趣,同時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給予學生積極、這年的鼓勵,使學生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三、不足之處:本文的時代背景比較遠了,學生在學習此類課文的時候,有一定的時代距離感,因此學習起來比較困難,積極性不高。教師在課堂上也有不容易把控的感覺。

四、改進措施:課文第一自然段我介紹了一些補充材料,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並通過“紅軍在山上,山下不遠處就是敵人”中的“不遠處”來體會當時環境的危險。

【教學反思】成功之處:

《朱德的扁擔》是一篇紀念抗戰時期,讚揚人物品質的文章。爲了讓學生能產生情感共鳴,瞭解當時的歷史背景十分重要,我首先進行了情景創設,然後層層推進讓學生帶着濃厚的興趣進行小組學習。在小組學習討論交流時,我以讀爲基礎,充分體現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在進行人文性薰陶的同時,我還特別注重引導孩子在整體感悟的基礎上,聯繫理解重點詞句,積累好的詞句、進行說寫訓練,初步感受作者組織語言、運用詞語的方法,促進由讀到寫的遷移,爲他們今後的語言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不足之處:

要關注課堂的生成。在課堂上,隨時會有學生靈光的閃現,如何抓住學生的這些語言,將它們與理解文本很好地結合,這也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仔細研究和學習的。

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

《揮手之間》的場面描寫

人們又聽到了汽車的馬達聲:一輛延安人都熟悉的帶篷子的中型汽車正轉過山嘴,朝飛機場駛來。立刻,人羣像平靜的水面上捲過一陣風,成一個整體地朝前涌去。接着,又停下來;正當汽車站住,車門打開的時候,機場上響起了一陣雷鳴般的掌聲。

毛主席走下車來。和平日不同,穿一套半新的藍布制服,皮鞋,頭戴深灰色的盔式帽。整個裝束,完全是像出門做客一樣。這立刻引起人們一種深切的不安,和離別的情緒;眼淚不由得涌了出來。

在延安人的記憶裏,主席永遠穿一套總是洗得很乾淨的舊灰布制服,布鞋,灰布八角帽。他的偉岸的身形,明淨的額,溫和的目光,熱情的聲音,時時出現在會場上,課堂上,楊家嶺山下散步時的大道邊。主席生活在羣衆中間,生活在同志們中間。主席的音容笑貌,舉手投足,人們是熟悉的,理解的,懷着無限信任和愛戴,團聚在他的周圍,一步不能離開,一步不曾離開!如今,主席穿起了做客的衣服,要離我們遠去了!

一霎時,人們心裏,像海上波濤般起伏洶涌。千百雙眼睛,熱切地投向主席身邊。主席在汽車邊站定,目光平視,望着全體送行的人,經過每一個人的臉;好像所有在場的人,他都看到了。這時,他眼睛裏露出一種親切的、堅定的微笑,向人們點了點頭。

站在前面的中央負責同志們,迎上前去。主席伸出他那寬大的手掌,和大家一一握手道別。主席的臉色是嚴肅的,從容的,眼睛裏充滿了無限的關切和鼓舞之情。然後,又停下來,望着所有送行的人,舉起右手,用力一揮,便朝停在前面的飛機一直走去。

機場上人羣靜靜地立着,千百雙眼睛跟隨着主席高大的身形在人羣裏移動,望着主席一步一步走近了飛機,一步一步踏上了飛機的梯子。

這一會兒時間好長啊!人們屏住了呼吸,一動不動地望着主席的一舉手,一投足,直到他在飛機艙口停住,迴轉身來,又向着送行的人羣。

人羣又一次像疾風捲過水麪,向着飛機涌了過去。主席站在飛機艙口,取下頭上的帽子,注視着送行的人們,像是安慰,像是鼓勵。人們不知道怎樣表達自己的心情,只是拚命地一齊揮手,像是機場上驀地刮來一陣狂風,千百條手臂揮舞着,從下面,從遠處,伸向主席。

主席也舉起手來,舉起他那頂深灰色的盔式帽;但是舉得很慢很慢,像是在舉起一件十分沉重的東西。一點一點的,一點一點的,舉起來,舉起來;等到舉過了頭頂,忽然用力一揮,便停止在空中,一動不動了。

主席的這個動作,給全體在場的人,以極其深刻的印象。它像是表達了一種思維的過程,作出了斷然的決定;像是集中了所有在場的人,以及不在場的所有革命的幹部、戰士和羣衆的心情 ,而用這個動作表達出來。這是一個特定的、歷史性的動作,概括了當那個偉大的歷史轉折時期到來的時候,領袖,同志,戰友,以及廣大革命羣衆之間,無間的親密,無比的決心,無上的英勇。

請感謝我們的攝影師吧,爲人們留下了這剎那間的、永久的形象;這無比鮮明的、歷史的紀錄!正是在這揮手之間,表明了一種深刻的歷史過程,表現了主席的偉大性格。願所有的人,通過這張照片,能夠理解和體會,那當抗日戰爭勝利,我們的國家處在十字路口,處在兩種命運、兩個前途決定勝敗的鬥爭的嚴重時刻,我們的黨和毛主席,爲國家和人民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飛機的發動機響了,螺旋槳轉動起來。隨着這聲音,人們的心猛烈的跳動,人們的眼睛一刻也不離開這架就要起飛的飛機;任憑螺旋槳捲起了蓋地的塵砂,遮住了人們的眼睛。這架飛機該有多大的重量啊!它載負着解放區人民的心,載負着全中國人民的希望,載負着我們國家的命運!

主席的面容出現在飛機窗口,人們又一次涌上前去,拚命地揮手。主席把手撫在機窗的玻璃上,手指無聲地彎動。直到飛機轉了彎,奔上跑道,起在空中,在頭頂上盤旋,然後向南飛去,人們還是仰着頭,目光越過寶塔山上的塔頂,望着南方的天空,久久地不肯離去。

說明:

1、該文段描述了重慶談判的赴毛澤東乘車到達延安機場後,下車登機、揮手道別和盤旋遠去的過程和場面;

2、它以毛澤東爲場面描寫的重點和核心,採用細節描寫、特寫鏡頭的形式,從正面具體細膩描寫了他的裝束、身形、容貌、神情、眼神和登上飛機、揮手道別的動作;

3、它以到機場送行的延安軍民爲面,描述他們在毛澤東到來、下車、步行、登機、道別、盤旋、遠去過程中的在動作、神情和心理方面的一系列反應,從側面襯托毛澤東;

4、文中對毛澤東這一次跟延安軍民揮手道別,離開延安親赴重慶跟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的重大舉措對革命對國家的偉大意義進行了點評。

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2

你正在孩子的精神世界裏,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新課程也十分注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發音認形環節先看圖,練習發音,師由熟悉的字音“雞”帶出聲母“j”的發音,形象生動帖近生活,學生易於接受,再半扶半放學習“q、x”。小組合作觀察圖畫,編兒歌,認形,交流,彙報,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主動參與,積極探索,充分調動了學的慾望,使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生自讀自悟,將學生推向了學習的主體位置。

拼讀環節中,先讓學生認讀“雞、七、西”三個字,再給“qī、xī、jī”找朋友,學生很感興趣,學習興致高,適時練習拼讀,使拼讀不再枯燥無味。再玩找夥伴拼讀的遊戲,進一步鞏固了“j、q、x”與韻母的拼讀。學生在玩樂中嘗試自己學有所用,從而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能讓每一個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發展。

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3

班別: 姓名: 學號:

寫作題材:廣州市美華中學第44屆校運會

描述對象:運動場面、比賽場面

理論指導:

場面描寫的含義:

場面描寫,就是對一個特定的時間與地點內衆多人物活動的總體情況的描寫。常見的有勞動場面、戰鬥場面、運動場面、事故場面、會議場面等。

場面描寫的要領:

(1)先描寫場面的背景、環境和氛圍,然後寫人物活動。要寫出特定場合的氣氛,要用映襯、渲染的手法,使場面變成一幅生動而充滿感染力的圖畫。

(2)場面描寫必須圍繞某個主要的人物展開。

(3)對人物活動的描述,要做到描寫個人與描寫衆人結合,既要有細緻的特寫,也要有全景的描述,有點有面,有總述有分述,做到主次明晰,重點突出,有條不紊;重要人物要寫出他突出的言行心理。要用慢鏡鏡頭,甚至定格來進行拍攝式的描寫。

(4)要用羣衆人物襯托主要人物。

(5)要對賽事和選手作出精要的點評議論,抒發個人感受。

不能把筆墨重點放在情節的構築和推進上,描寫的地點和場景要集中,不能過多過散,不能什麼都想描寫下來,鬍子眉毛一把抓。

訓練題目:

1、用視頻設備播放諸如升旗儀式、拔河比賽等照片,讓學生口頭或書面描述照片上的靜態場面,師生共同補充修正

2、用視頻設備播放諸如列寧在工廠向工人作演講、聞一多在李公樸追悼會上作最後一次演講、鄧世昌駁斥外國公使等電影片段,讓學生口頭或書面描述動態場面,並用適當的方式進行批改和講評;

3、要學生把課本中某些文段改寫或擴寫爲場面描寫,如把方仲永“指物作詩立就,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爲意,傳一鄉秀才觀之,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擴寫爲場面描寫。

4、讓學生髮揮想象,用濫竽充數、舌戰羣儒等成語故事進行場面描寫。

5、觀察校運會裏一個印象最深刻的運動場面、比賽場面,用幾百字把它描寫下來。

開篇背景舉行運動會的背景和目的。

環境描寫場景整個賽場的環境和氛圍

自己班級的佈置和氛圍

人物描寫賽手服裝,精神面貌,賽前、賽時、和賽後的話語、動作和心理。

觀衆看比賽時的言行和心理,對賽手的鼓勵,對賽況、賽果的反應和感受。

自己自己對賽手、觀衆的評價,對比賽的精神、意義的認識感悟。

6、請你爲班級你寫一條運動會比賽的新聞(扼要報道本班級賽手比賽的項目、地點、賽況和賽果,並作出點評,談點感受)

7、寫一個口號,爲班級運動員加油。

作文講評

這次以校運會爲專題的場面描寫訓練效果不好,只有少部分學生的作文勉強達到要求。寫得不好的作

文主要存在以下幾種問題:

1、一部分學生只在作文裏把比賽場地的佈置、賽場氛圍和比賽過程籠籠統統、三言兩語地概述一遍,走走過場,就交差了,連字數都不夠,書寫也特潦草,一看就知道是寫作態度有問題。

2、一部分學生雖然努力想把作文寫好,寫作態度很認真,但不理解什麼是場面描寫,不是以選手爲主,羣衆爲輔——不分主次,沒有點面結合,詳略不得當,重點不突出,沒能把重點放在細緻描述某個(部分)選手的裝束、動作、面貌、心理和說話上,不會用觀衆烘托選手。過多過細地描寫大環境、大氛圍、大場面、大集體、大賽程、大賽事,全景鏡頭過多,沒有中景鏡頭,也沒有近景鏡頭、更沒有特寫鏡頭。

3、描寫的地點、場景過於分散,不夠集中單一,東拉西扯,寫什麼都走馬觀花、浮光掠影、蜻蜓點水,過於注重賽事、賽程的交代,過於在乎情節的構築和推進,腳步匆匆,沒能停下腳步來,把某個場景所發生的人和事用慢鏡頭細細的描述出來,定格下來。

4、缺少對比賽的意義、選手的精神的精闢的點評讚賞。

爲什麼會如此?

1、作文佈置得太匆忙,老師都是在星期四語文單元測驗的時候發這份專題訓練作文紙的,沒有時間去結合範例去給學生講解。學生看着印發在作文紙裏面的簡單幾句關於場面描寫知識的介紹,還是似懂非懂。

2、學生又要看比賽,又要想這篇作文,很難兩邊兼顧,一般都是看比賽爲先,寫作文靠邊,以看比賽爲樂,以寫作文爲苦。學生寫這篇作文大多很不情願,都作爲額外的負擔,有的學生是應班主任要求寫報道和廣播稿,被逼無奈而作,加上水平有限,故難有佳作。

3、學生還是習慣於小學記敘文的概述,頭腦裏沒有形象性,語言沒有情意性,沒有人物描寫、場面描寫的意識和習慣,要他把文章寫細一點,寫長一點,達到500來600字,好像要他去死。

彌補辦法:

在點評中,分析作文存在的問題和根源;

重新結合範文講解場面描寫的寫作理論;

重寫一篇場面描寫作文——改寫寓言《自相矛盾》

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4

第一單元親近大自然,本單元的主題是熱愛祖國大好河山,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這裏有波瀾壯闊的廬山瀑布,有“山行”帶給我們的快樂,有北方最大的湖“美麗的呼倫湖”,還有五嶽之一黃山的氣勢。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配以多媒體課件的展示,知識接受能力增強。

第二單元天真爛漫的兒童生活,包括《採蘑菇的小姑娘》《雨後》和《我想我能行》。課文反映了不同地區孩子們的快樂生活,貼近兒童生活,充滿兒童情趣。這些課文展示了是新時代兒童的情趣、品質和人格,他們熱愛勞動、充滿自信,團結友愛。如《採蘑菇的小姑娘》喜歡與同伴分享勞動的幸福的採蘑菇的小姑娘;《雨後》兄妹倆嬉戲的快樂情境,滲透着哥哥對妹妹的關愛之情和孩子特有的情趣,《我想我能行》面對困難自己努力解決的小貝貝。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的自主能力提高了,遇到事情也能主動解決問題了。教學中由於是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使課堂變的更加活躍了。

第三單元人與自然,熱愛自然,人與自然熔融和諧,關愛人類共有的家園,包括《村景》、《風鈴草》、《搭船的鳥》和《燕子專列》。《村景》向讀者展現了一幅江南鄉村秋季悠然、和諧的優美圖景;《風鈴草》傳來了生活在林邊的風鈴草發自心底的歌唱——生活在這裏多美好;《搭船的鳥》使讀者見到一隻充滿靈性的搭作者的船捕魚吃的翠鳥,體現了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美妙境界;《燕子專列》裝載的是燕子,更是人類的愛心與真情,描述人們用行動譜就了保護燕子的愛心之歌。本單元通過這些內容的點點滴滴的滲透,要孩子們親近自然,熱愛自然(大自然給我們很多啓迪和知識,同時也給我們提供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帶給我們美的享受)人與自然熔融和諧。

第四單元哲理故事包括四篇課文:《我要的是葫蘆》、《盲人摸象》、《望天》、《蘇珊的畫》。四篇課文含有豐富的營養,可啓人心智、教人醒戒,告訴了孩子們很多道理。如:要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並且懂得有錯就改,不要等到問題嚴重了而受損失的道理;引導學生認識事物要全面,在全面瞭解事物的情況之後再下結論;做事要多觀察,多思考,不能盲從;明白在生活中要善於動腦筋促轉化,把壞事變成好事。本單元蘊涵着深刻的道理,教學中孩子們都積極探討,學到了很多知識。例如《盲人摸象》我就採用了角色表演朗讀的方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知識學得很快,收到了可人的成績。《我要的是葫蘆》在認識新字環節上,我把所有的生字都寫在了預備好的葫蘆上,識字環節馬上顯得沒有那麼枯燥了,課堂積極活躍了,學生的認字速度也明顯提高了,抓住學生感興趣的方面入手,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給學生創設一種民主和諧的氛圍,使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發展。適時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讓學生交流意見,多方位體驗感情。

第五單元親情、關愛,包括《古詩二首》、《窗前的紅氣球》、《媽媽睡了》和《送給奶奶的陽光》,課文素材大部分來源於兒童真實、自然的生活經歷,從不同角度呈現了孩子們真實的生活場景,真實的心靈感受。如《窗前的紅氣球》一文體現了同學之間互相關愛;《媽媽睡了》一文展示了孩子對媽媽的一片深情;《送給奶奶的陽光》一文中展示了小孩子對長輩的關愛之情。《古詩二首》也體現了兄弟、朋友之間的深情。

施教時,我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入手,面對學生的真實,面對真實的學生,組織語文學習活動,在自主閱讀、交際過程中引發共鳴,關照自身,用童心體會感情文章,有自發的個性感情和創新,不僅使學生就文本有所得,提高思想認識,更應把學習過程中的習得落實在日常行動中,實現從兒童生活中來,學習提升兒童生活,指導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我們應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考慮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獨特的情感體驗。在教學中,讓學生聯繫自己生活經驗,通過反覆誦讀或多媒體手段創設的畫面展開想象,理解詩、文的意思,體會其中所蘊涵的情感,然後在小組交流自己的理解。在課堂上創設出一種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和諧互助,充滿人文氣息的合作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主動意識和合作精神。

第六單元奇異的世界充滿了無盡的奧祕,它是人類永遠都無法擺脫的誘惑。從古至今,人類對自然的探求,一代一代,從未間斷。兒童是自然的孩子,他們對自然界的萬千物象都有着原始的好奇心和與生俱來親和力。本單元選取的這組文章,將孩子的心送還給自然,讓他們盡情感受自然的奧妙,這組課文以文學的筆和會飛翔的思維,極富兒童情趣的演繹了自然科普知識,使知識如此鮮活,兒童讀這樣一組文章,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會發展他們熱愛自然,探求科學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使知識真正成爲孩子成長的力量。

第一篇課文《植物媽媽有辦法》文中把植物和種子分別當作“媽媽”和“孩子”來寫,讀起來親切、有趣,調動起兒童的閱讀興趣和觀察探索大自然的慾望。《地球的清潔工》通篇用擬人化的手法向讀者介紹了幾種動物在清潔地球環境方面的不同本領,通俗形象地說明了動物在保護地球生態環境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從全新的角度闡釋動物與地球與人類的密切關係。《我是你的朋友》通篇以擬人化的寫法,賦予蛇以人的感情,人性化的蛇娓娓道來,似乎在和人進行親切交談。讀來親切,也容易使孩子達到情感的共鳴。《最後一片樹葉》以對話的形式,寫出了樹上最後一片樹葉由不快樂到快樂的情緒變化,運用擬人手法巧妙地向小讀者滲透了關於落葉的自然常識。借樹葉揭示了生命的過程。

第七單元人物故事包括四篇課文:《小英雄於連》、《奇特的“鋼琴”》、《華羅庚的故事》,一個綜合學習和一個口語交際《我們要到野外去》。三篇課文向大家講述了三個人物故事,有小孩也有青年,小英雄於連急中生智,救了全城的百姓;作曲家冼星海因陋就簡,用瓶瓶罐罐創作出動聽的樂曲;華羅庚小時候好學好問,敢於給教授挑錯,最終刻苦努力成爲偉大的數學家。它們都在向我們傳遞着一種信息,樂觀向上的個性,積極進取的精神,和對祖國對興趣那份執著的熱愛。另外,這幾篇課文還將我們引向更廣闊的閱讀空間,瞭解這些人物的來龍去脈,瞭解更多的人物故事,這不僅使我們開闊了視野,還使我們受到更多的感染和薰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同時,還培養了學生查閱資料的習慣和能力。

第八單元的文化主題爲“傳統文化”。學習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課標中的明確要求。本單元編排了《戈壁灘上古長城》、古代的女英雄花木蘭的動人故事、紙的有關常識和深受孩子們喜愛的《西遊記》節選——《唐僧取經》片段。這些故事具有超越空間的衝擊力與綿長不朽的生命力,所以一直流傳至今。第八單元編選的幾篇文章,旨在通過經典篇章的誦讀和淺顯易懂的故事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讓學生通過熟悉的故事感悟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領略民族文化的不朽魅力,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熱愛語文的情感。

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

較好的做法:

這節課我採用了開火車的方式請同學起來讀詞語,讀課文。同學們的積極性很高,基本上每一個同學都積極舉手了。這是一個好辦法,以後在課堂上要經常採用這個方式來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而且爲給同學們找了很多反義詞,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有所欠缺的地方:

但是在這節課上,我對教學內容設計過多,在熟悉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中浪費了太多時間,以至於兩個課時沒有完成,在第三課時才進行了收尾。在識字教學上有些生拉硬記的跡象。

改進措施:

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要重視識字方法的總結。教人學會不如教人會學,在一年級必須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們的自學能力,並給孩子們創設良好的語文學習情境。在時間劃分上一定要多加註意,應該兩節課要完成的任務,就要兩節課完成。

今天上課忽視了強調常規問題,紀律表現還算不錯,但是還是要不停的強調不停的改正,爲了給孩子們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