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合集15篇)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合集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88K 次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語文課程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合集15篇)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1

《一面》是一篇閱讀課文,這篇課文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了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

上課之前我認真拜讀了教師用書。教師用書中這樣幫我們解讀課文“課文對魯迅的外貌描寫,由遠及近,從粗到細,由整體到局部,緊緊扣住一個字──“瘦”。全文共六次寫“瘦”:一次整體寫,兩次寫手,三次寫臉。從情節發展上,每到一個轉折處,便出現一次對魯迅先生“瘦”的描寫。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激活想象,感悟魯迅置健康於不顧,把整個生命獻給革命事業的崇高品質和頑強意志。”說實話,我覺得說從人物的外貌中去領悟人物的氣質還是有些牽強。魯迅先生長得很瘦,難道就一定是工作太勞累太勞累了?他的鬍子和頭髮就能看出他堅毅剛強的性格?

於是在教學前,我決定按自己的解讀去教學。上課前,我依然讓孩子們討論:這篇課文學些什麼?孩子們認爲課文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魯迅先生是個什麼樣的人是學習課文的重點。教學中,我決定尊重孩子們。就從這兩個方面去展開教學,並不從外貌描寫的句子去展開教學。

課文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由於孩子們基礎不太好,而且很多孩子不善於歸納,不善言辭,於是我在課堂中給了充分的時間孩子們去讀課文,爲解決這一個問題去讀課文,然後,讓儘可能多的孩子用自己的語言去歸納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魯迅先生是個什麼樣的人是課文的教學重點,孩子們交流的時候並不踊躍,我想主要原因是孩子們對當時的社會背景瞭解得太少,對魯迅先生也瞭解得太少。雖然在前兩課學習了相關的內容,但是並沒有對孩子們產生深遠的影響和深刻的認識。學習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學生實在是無法領悟文字裏所蘊涵的那種凝重的感情。

因爲是閱讀課文,我在教學中也沒有過多的追究孩子們,也沒有給他們提出更多的要求,更沒有把教師用書上的內容灌輸給孩子們。文字的理解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能領悟的東西,不能強求孩子們也理解,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們會理解的。

我覺得這篇課文是閱讀課文,因此教師在上課的時候沒必要小心翼翼,極力將文章講的透徹仔細。我記得我們學生時代學習這篇課文是在初中,那時大概是講讀課文吧,我們的老師是位中年教師,他把這課給我們羅嗦了好幾節課,我是半點興趣都沒有。在我的印象中,這是一篇很寡味的課文。因此我在教學中儘量避免跟孩子們煩瑣的分析。

但是,這課的教學效果並不好,到底採用什麼方法才更有失效,還值得我認真思考。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2

一、值得保持的地方

(一)設置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教學開始,我運用謎語音如本課,“鬍子不多兩邊翹,開口總是妙妙妙。黑夜巡邏眼似燈,廚房糧庫它放哨。”並出示貓的圖片,學生欣賞。從謎語入手,喚醒學生已有經驗中有關小貓的信息和形象。通過觀看小花貓的圖片,豐滿了可愛的小貓的形象,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爲後面教學中的朗讀打下基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基於我班同學活潑好動,好奇心強,這樣處理有利於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教學上來。

(二)揭題質疑。進入主題引入課題“小花貓有一雙神奇的眼睛,就是它的瞳孔會變。”出示課題:21 《會變的瞳孔》讓學生進行質疑,你知道了什麼,你還想知道什麼?學習課文從課題入手,即訓練學生圍繞課題及課文內容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又爲學生根據問題深入學習課文做好準備。

提出並解決問題,適時介紹瞳孔(在眼睛的黑眼珠的中心,有一個小小的顏色更深的部分,這就是瞳孔,光線是通過瞳孔進入眼內的。)“什麼是瞳孔?”這個問題學生敘述必是很清楚,老師這時水到渠成,準確地向學生介紹瞳孔。

(三)自主合作抓重點詞語理解課文主要內容

根據課文的層次比較清楚,在此環節,我設計了讓學生自主合作,在書中加以批畫,讓學生結合書本中批畫出的詞語,總結得出小花貓瞳孔的四次變化。早上——像棗核,中午——變成一條線,傍晚——像棗核,晚上——又大又圓。深入語言文字體會,抓重點詞體會文文是怎樣觀察小花貓瞳孔是如何變化的。再根據4個時間,讓學生讀清楚貓咪的瞳孔各是什麼樣,感悟花貓瞳孔的變化。緊接着,將各個時間段的瞳孔樣子及太陽光線加以結合,總結出瞳孔變化的原因。

二、不足的地方

(一)教學環節欠流暢

在課堂授課過程中,教學環節之間的銜接還要精心設計,在自主合作和畫圖反饋環節有些拖沓,造成時間延長,部分內容沒有講完,課外延伸知識的擴展和作業的佈置,以及整篇課文在整體上的理解造成了缺失,說明教師在備課時,對於學生的現狀沒有把握清楚,教學環節欠流暢。

(二)教師在處理學生行爲習慣問題上較單一

本班學生活潑好動,並且由於年齡小,對於老師的話不能完全理解,個別孩子又不能控制住自己的行爲,造成在課堂教學時,有些同學不注意聽講,回答問題不舉手,或者無法跟上老師課堂進度的情況。這時,老師的'處理比較單一,對於學生的表揚語言過於簡單,對於學生的激勵作用較弱,針對差生,缺乏有效的引導,方式方法要進行改進。

(三)學生的學習習慣還有待加強

本班班級構成較爲特殊,男女比例失衡爲23:9,男生過多,有比較淘氣,並且又有智力低下者、肌營養不良症、耳聾患者各一名,複雜的班級狀況,使老師在教育上存在着很多的困難。學生的行爲習慣不好,聽講的紀律還有待加強。

三、改進措施

1、加強備課和復備課,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鑽研課程標準,深入理解教學要求。

2、做到課前備學生。瞭解學生現狀,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

3、培養學生的批畫能力,交給學生閱讀的方法。

4、加大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整體提高學生的學習現狀。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3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一課是《孟子兩章》中的第二章,這一章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本文篇幅短小,邏輯嚴密,思想深邃,觀點鮮明,論證有力,氣勢充沛,感情洋溢,語言精闢,尤長於譬喻,用形象化的語言說明覆雜的道理。

從本節課教學過程來看,有以下幾方面優點:

1.本課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思維活躍,衝破樊籬,充分解放了他們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學習的主人。

2.本節課還體現了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許多不能解答的問題得到了解答,使許多能解答的問題在頭腦中愈發明朗。

3.“質疑──探疑──合作解疑”貫穿教學始終。學生在學習中善於發現問題,積極探討問題,真正感受到求知的'樂趣。

4.在充分體現“以人爲本”的教學理念的同時,還突出了文言文教學“以讀爲本”的教學宗旨,讀貫穿整個教學中,且形式多樣,有吟讀、有研讀、有賞讀,還有範讀、齊讀、對讀……在讀中賞美點,在讀中研難題,在讀中獲知識,在讀中明道理。

5.本節課既教書、又育人,既重知識能力目標的落實,又重方法過程,還特別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存在不足的是:對學生的發言缺少鼓勵、肯定,應給予適當的評價,讓學生樹立信心,使他們在課堂上樂於展示自我風采。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4

兩個星期以來,在課堂上,我一直使用小組合作學習,總想讓小組合作學習達到一種好的效果,於是,在不斷的摸索中,我也有許多體會。

小組合作學習如何做到真正的合作,而不是流於形式?有時,學生在合作的.時候,看上去也在合作,可是,當展示時,卻只有組長展示,其他同學似乎從來都沒有展示過,原因就是他們根本就不會,可見,他們的合作只是一種形式,沒有達到合作的目的,這樣的合作學習就失去了意義。

那麼,如何把合作學習落到實處呢?於是,我提出要求,要求學生在合作的時候,問題的解決在整個小組中統一觀點,做到人人都會,展示的時候,由我隨便點名,不再由組長決定,如果展示的同學回答錯了,那麼,該組便得不到獎勵,在下課時,小組評比中,他們就會失敗。所以,用這種辦法,就會迫使每個小組在合作交流的時候,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同學,特別是成績最差的同學。這樣,合作學習就落到了實處。

只是,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費時太多,有時預定的內容完不成。如何做?有什麼好法?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5

《生命 生命》是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本單元課文都是圍繞着對生命的感悟組織教材的,本課更是身殘志堅的作者杏林子對生命獨特的感受。本文短小精悍而充滿哲理性。作者通過“飛蛾求生、瓜苗破土、靜聽心跳”三件小事,向我們展示了生命的意義: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作者還表達了自己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一定要珍惜生命,決不讓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試圖通過“由題入手,感悟生命”、“ 抓住關鍵詞,品讀生命”、“ 迴歸課題,感悟升溫”三個層次,去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品詞析句,讀出自己的感受,以課堂爲起點引發孩子們對生命的感悟。

一、由題入手,感悟生命

課一開始,我在黑板上板書了“生命”這個詞,然後問學生,“你們想過生命是什麼嗎?”“這篇課文的課題和以往課文的課題有什麼不同?”用這樣的問題初步引發學生對“生命”這個詞的理解。一開始學生對“生命”這個詞沒什麼感覺,也沒什麼深刻感受,所以問題提出舉手來說自己對“生命”一詞理解的學生很少。

二、抓住關鍵詞,品讀生命

文章中的三個事例非常清楚,並都採用先敘事後談感受的模式來記敘,於是我就讓學生通過讀,用心去發現、去體會。學習第一個事例時,教師導學這一部分內容, 讓學生找出令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進行批註,學習這種閱讀方法,再通過找關鍵詞語的方法,抓住“掙扎、極力、鼓動、躍動” 等詞語和三個“!”,一遍遍轉換角色的朗讀來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入情入境,直接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體會飛蛾那種強烈的求生慾望。第二個事例,讓學生運用學習第一個事例的閱讀方法,小組合作學習,再在班級裏交流,抓住“衝破、不屈向上、茁壯生長”等詞語,體會瓜苗那種頑強的生命力。而且又讓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昇華朗讀課題中,切身體會到“生命”這一沉重話題的意義。

1、緊抓重點詞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詞語是組成句子的基本單位,在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時,如果能引導學生抓住句中重點詞語,那麼對句子的理解就更加輕而易舉了。例如在理解第一段中,我引導學 生抓住“只要”、“稍用用力”來體會飛蛾生命的脆弱,抓住“極力”一詞來感受飛蛾的生命又很頑強,這樣一個既脆弱又頑強的飛蛾在學生頭腦中徐徐而飛了。

2、展開想象,深入理解。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節:“如果你是飛蛾,你會怎麼想呢?”孩子們把自己當成飛蛾,想到了飛蛾雖然生命脆弱,但也和我們的生命一樣寶貴。飛蛾也有強烈的求生慾望,也有自己的責任和事情。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加的深入,把對生命的感悟引入更深一個層次。

3、聯繫生活經歷,感悟生命真諦。

“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糟蹋是什麼意思?怎樣做是糟蹋生命?怎樣做又是好好地使用生命呢?我讓學生用身邊的例子來說明怎樣算白白地糟蹋,學生從身邊的小事舉例,講到了上網、不寫作業,犯罪是糟蹋自己的生命,在舉例討論後,學生能更好地感悟文中的含義,領悟到生命的價值不在於存活的`時間長短,而在於是否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拼搏了,是否活得精彩,從而真切的感受到了生命的不屈與偉大。

三、迴歸課題,感悟升溫

結尾處我又迴歸課題:“生命是什麼呢?這個一開始我們回答不了的問題,現在能回答出來了麼?生命是什麼?出示課件,說說自己對生命的感悟。”孩子們紛紛說出自己對生命獨特的感受,形成了一句句屬於自己的。通過學習,孩子們對生命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

四、不足之處。

1、課文講了三件事,在處理這三件事時,我側重不太明顯,在授課時應該把重點放在第一段,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來談感受,並教授學生學習的方法,在第二、三件事上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授之以漁,促進學生今後的發展。

2、教師的語言還不夠簡潔明瞭,有的話說得有點囉嗦。3、學生回答問題後、朗讀後,教師的評價還應再多樣些,藝術些。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6

初三語文教學與初一、初二有明顯不同,他所有的指向都較勢利,那就是一切爲了中考,爲了中考的一切。所以它的教學導向旨在引導學生應對及操作中考試題的策略和方法上。

中考語文試題分爲三大版塊,即文言文閱讀,現代文閱讀及作文。這三大版塊在初三語文教學上側重點各有不同——文言文閱讀教學具有濃重啓發性味道;現代文閱讀教學側重在查漏補缺及得分方法的總結性指導上;作文訓練將向語言更優美,感情更濃厚的高深方向發展。

首先,文言文考查試題越來越具有強烈的背誦及遷移性質。中考文言文試題中解釋加點字意義的出題範圍內容基本上全是從學生課文下面的註釋中來的,另外翻譯句子的評卷方針是意譯不給分,直譯時關鍵的一個字漏譯也會被砍去一半分。這種嚴格到殘酷的評卷方式使我們的文言文教學變得相當嚴肅。總結以往的失敗教訓,初三的文言文教學更應偏重於授課的細緻,細到每一個字的意義都不能馬虎。老師講課時絕不允許只串大意而不通詞素,必須引導學生養成一字一字的翻譯習慣。另外,要求學生課文下面的註釋除專有名詞外一率得會背,包括個別較難句子的整句翻譯也要張口就能背出來。背誦的實惠不僅能應對課內文言文的試題,課外文言文的好歹也全仰仗學生對課內文言文字詞的理解記憶。我發現前兩年我們進行課外文言文訓練時,花了近一個月時間,集中講了幾十篇,結果中考收效甚微。從去年開始,我改變了以往的方式,先拋開課外文言文不講,把課內文言文從初一開始回頭查一遍,要求學生把課文下面的註釋重背一遍,學生一課一課背,教師一課一課落實,然後再讓學生見識課外文言文,引導學生把課內字詞意思遷移到課外。剛開始時學生不會遷移,一見到課外文言文就懵了,再加上我們羅芳的學生差生面比較廣,不喜歡動腦筋想,一見生面孔就怕,一怕就放棄,所以課外文言文得分率歷來都是比較低的。我在教授課外文言文時告訴學生,考的文章你絕對沒見過,但你絕對會做其中的試題,爲什麼呢?一是不會的內容它一定會給你在下面註釋出來,二是他不要求你翻譯,只要求你知道個大概意思就可以了。課外文言文中解釋加點字更是容易的事,他其實是變相考查學生對課內文言文字詞背誦的功底,學生只需要回憶一下這個字在課內做什麼講,那麼這個字在課外還是同樣的意思,把課內的意思寫出來就行了。教師把課外文言文問題簡單化了,學生畏懼課外文言文的心理也就隨之消失。我們再也用不着如臨大敵般地的花大價錢用大氣力對課外文言文講來講去了。所以我認爲文言文啓發性背誦是初三文言文教學行之有效的措施。

再者,就是學生最沒把握的現代文閱讀教學了。提高學生現代文閱讀成績的唯一方法當然是老套的做題戰術。但初三上半期及下半期開端,不應該是學生的題海戰術,而應該把重點放在教師身上。其實我發現初一初二時,學生基本上不明白現代文閱讀得分技巧,問十個同學十個同學回答現代文閱讀答案是蒙的,甚至很多同學拿着筆不知道怎麼表達他蒙的那點可憐的答案。所以,現代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是學生提高閱讀分數的心鎖。教師把重點放在答題技巧上而不僅僅停留在對標準答案上,學生閱讀分數提高就有希望了。比如告訴學生議論文、說明文答案基本上可以在原文中找出來;寫景或寫物的散文大膽的往人身上靠,寫人或敘事的散文儘量地往情上靠;寫景的文章不看景只看議論和抒情答題就簡單化了,寫人的文章不往事上看只揣摹作者的情感就深刻了;所有問題不籠統回答而用條理分割的辦法慢慢回答等方式,讓學生最大限度的贏取得分機會。當然並非所有現代文

閱讀題目的答題方式都有技巧,有的直接考查的是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如標點、字音字形、詞語意義理解;病句、仿句造句和語言的'得體等就另當別論了。

最後說說作文,深圳市語文教研員曾把作文分成四等:又華又實,華而不實、實而不華、不華不實。又華又實是任何時代任何人追求的最理想境界,這裏不做贅述。具說華而不實已不再時髦,實而不華反佔先機。對此我有不同理解,讓學生一本正經地下功夫寫實比讓學生耍筆桿子寫華更難,而且出力不討好,得分往往更底。華美的文字和華美的裝修一樣更容易引人眼球,它最起碼體現了學生運用文字的嫺熟性,如果不慎不實了,評卷老師也不忍心痛下殺手,得分往往比預想的高。這些學生已經在初三以前訓練過了,初三時要學生訓練在華麗語言掩蓋下儘量撩撥評卷老師的情,讓他在枯燥而雍長的評卷過程中怦然心動,或喜或悲或同情,最忌諱的是他不動情。所以在讓學生作文時一定要充滿感情的寫,要求學生先打動自己,然後纔有可能打動別人。二是儘量在作文裏出現帶感情色彩的詞,讓評卷老師不知不覺地受你蠱惑;三是儘量用短句子,避免病句和不流暢;四是感情強烈時可獨立成段,突出你的情感;五是下苦工夫在結尾處議論和抒情,讓擡筆打分的老師所看的最後一眼是你文章中最靚麗的地方。

我天生愚鈍,來深七年的初三語文教學才總結爲以上三點,儘管疏漏處很多,但很願意與大家共享,並希冀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7

本堂課的教學重視誦讀、探討、自主與合作。

四讀詩歌:聽朗讀錄音。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讓學生對《登高》一詩的情感基調有個感性的整體認知,有助於學生品味詩歌的音韻美,此爲情讀。教師範讀,學生默讀。此教學設計目的在於進行誦讀指導,讓學生注意詩歌的字音、節奏、節拍、韻腳,體味本詩音韻低沉,迴環的原因,此爲音讀。學生自由朗讀後結合註釋默讀。此教學設計本着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讓學生思考,領悟詩歌的大意,此爲意讀。四讀詩歌,有利於實現大綱目的中要求培養學生的語感和誦讀能力,體味詩歌的音韻。

探討景、境、情的關係:此教學設計的依據是新大綱中學習目標應培養學生髮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根據新課標分層推進的原則進行教學,具體到詩歌教學,就是本着學生應深入理解詩歌的思想和情感的原則,通過自主、合作、探究進行學習。

在完成探討景、境、情關係之後,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背誦全詩。此設計有利於實現教學大綱中要加強學生的積累,養成自覺學習語文的習慣,爲終身學習打下基礎這一教學目的。

本堂課師生對話的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們調動了自己的知識積累,想象與直覺,根據收集到的'信息分析,解釋詩句的含義與思想蘊涵,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樣的探究型語文審美教學課使學生認真地閱讀作品,師生之間平等尊重,相互交流,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感受力,而且也能從理性的角度更好地把握作品所傳遞的諸多信息。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8

1、在課件上,我始終強調朗讀,讀得好壞不算,首要條件就要聲音響亮,用自己的聲音激發自己的信心,我行,我敢讀,我要讀。有了自信心去讀,讀一遍長進一點,當他讀得越來越流利,正確,有感情時,他也就能通過讀去理解課文的內容。

2、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學生的想象是豐富的,如果我們無法創設一種情景讓他盡情“散發”,那麼無疑會抑制學生想象力的發展。我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在課文的.情景中,把自己當成文中的人物來思考、來動作。從而讓學生來領悟體會當時布魯斯的軍隊七戰七敗,他自己也負傷後,幾乎失去了信心。

3、在情境中境人互動,實現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對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至關重要,但境與人之間的互動同樣應該重視。因爲當學生和教師一同創設情境併成爲情境的一部分,在其中思考、活動達到忘我的境界時,便進入一種人境融合的最佳的創新狀態。由於情境教學中的情境是人爲優化了的環境,再加上教學過程中對情境的不斷豐富,這就使得情境成爲訓練學生直覺思維的最好憑藉。在教學中,爲使學生更好地體會布魯斯的所見所感,我就讓學生扮演文中的人物,體會該角色在故事情節發展過程的不同表現。這樣學生融入情境之中,而情境也因學生的加入變活了。學生全身心地投入,使情境成了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最佳土壤。在教學中,我們突出情境的開放性、包容性,給學生留下充分的創新餘地。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9

20xx年10月17日上午,六年七班的教室裏,正在進行學校耕耘杯的作課活動,我講的題目是《我的老師》。這是一節講讀課,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爲主要目的,在閱讀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從讀中悟,提高能力素養。

本文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回憶了兒童時代在老師身邊的七件小事,抒發了對老師的熱愛、感激之情,表現了蔡老師溫柔、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的美好品德。文章以一個兒童的眼睛、兒童的心靈,去觀察老師,去感受老師,跳出一般讚頌老師的窠臼,使文章情意真摯,極富感染力。

良好達到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導入新課的開場白非常關鍵。它有利用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使新舊知識自然銜接。設計導語如下:“平凡小事見真情”是我們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恰恰是這句話在現代作家魏巍的回憶性散文《我的老師》中妙筆生花。本節課咱們師生共同體會“平凡小事”見“真情”。

《我的老師》共記敘了七件事,前五件事寫得概括,後兩件事寫得具體。前面寫蔡老師的五件事,從面上概括體現老師愛學生,學生愛老師的中心,這五件事是依據作者感情步步加深的順序排列的,感情的分量一件比一件重,對“我”的影響一件比一件深,由表及裏,層層遞進,逐漸把文章推向高潮。後面寫孩子愛老師的兩件事,披露了孩子內心裏對老師的深情,也烘托和反襯了蔡老師對學生的愛。第六件事詳寫,對孩子來說,不知父親死活,又遭同學奚落,這是難以承受的打擊。老師的支持、鼓勵,使“我”感受到溫暖,對老師的感情也上升到新的高度:“在一個孩子的眼睛裏,他的老師是多麼慈愛,多麼公平,多麼偉大的人啊。”而詳寫第七件事“夢中尋師”,使孩子對老師的愛達到更高的境界。這七件小事,從課內寫到課外,從校內寫到校外,從平時寫到假期,從學習寫到生活,師生感情步步加深,所選事例豐富多彩,而內容絕無雷同之感。而在兒童時代,那些零碎的、具體的、直觀的材料往往會讓兒童們終身難忘。本文就選取了這樣的符合兒童記憶特點的材料構文,材料選擇很是典型。

作者把自己對蔡老師的濃濃深情蘊含在敘述事情過程中的平平實實的字裏行間,通過傳神的細節描寫,將最動人的一瞬清晰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物形象豐滿,情感細膩深刻。如“假打真愛”的場面,“從來不”“僅僅有一次”“好像要”“輕輕地敲”這些詞語說明蔡老師即使在生氣的時候也並沒有真打我們的意思,這僅有的一次假裝生氣,寫出了老師的“嚴”與“愛”,也表明了蔡老師最理解小孩子怕打的心理,表現了蔡老師的溫柔、熱情、深愛學生的思想感情;“一迎”寫出“我”的本能與調皮;“大夥笑了,她也笑了”中兩個“笑”字表明瞭十分親密、融洽的師生關係。再如假期惜別時的場面,“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邊”一句中“默默”兩字寫出孩子與自己喜愛的老師依依惜別的深情,這是孩子送別的動人場面,這是孩子表達依戀的方式,沒有話語只是默默觀察,只希望能在老師身邊多呆一會兒,只希望能多看老師一眼,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聲的動作,靜態的描寫,濃濃的情意勝過千言萬語。還有“夢中尋師”更表明了學生依戀老師的程度,只有夢境才能滿足“我”的心願。這心理、這感情、這思念是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正像作者說的:“一個孩子的.純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熱戀中的人們也難比啊!”這些傳神、細膩的描寫,無一不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濃濃的師生之情。

這節課的重點是欣賞文章中的細節,讓學生通過自己尋找細節描寫來深入體會文章中蘊涵的深情,基本完成。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是引導者、參與者,努力在作品與學生心靈之間架設起一座溝通的橋樑。但是老問題,一、很難調動全部的學生參與到思考中來,很多學生的惰性,是一種懶與思考的惰性!二、學生無法將自己感受到的東西順利的轉化成語言表達出來。或者體會不深,表達不清。能基本達到要求只有20多個學生而已。還有一半的學生依舊是聽甚至無法參與到課堂中來。

課堂時間把握不好,由於前面的體會語言細節環節不好,後面時間也不夠了,如:讓學生找出蔡老師做的哪些事反映蔡老師的哪些性格特點耽誤時間過長。結果後面的一個給以前老師寫明信片的拓展遷移訓練環節感情調動不夠。看來還是要在課堂氣氛節奏的調控上多下些功夫。不過,和剛接手這個班的時候相比,學生畢竟已經有了體會探究獨立思考習慣,無論是好還是壞。其實課堂中自己最興奮的時候是學生提出了許多好的句子和詞語,是自己也沒有想到的,和學生共同臨時探討是最快樂。這個時候纔有點教學相長的意思。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10

本課是我在學校組織的級部大比武中講授的一課,課文用優美精煉的文字,爲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三部分特徵鮮明,寫景細緻逼真,引人入勝。激起了學生對大自然的深刻體驗,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熱愛自然的熱情。

在課堂上我努力地爲學生創造輕鬆、和諧的課堂氛圍,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這一理念。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師生配合比較默契。

我認爲本課比較成功的是生字教學和朗讀教學。識字是二年級教學的重點,()識字量又很大。在教學生字時,我不僅讓學生會讀,而且學會方法,每個孩子交流識字方法時都很積極活躍,而且都有自己獨特的方法。其實,幾乎每個生字孩子們都能想出不同的辦法,甚至能根據每個字的特點編出字謎或者順口溜。孩子們的奇思妙想,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只要堅持下去,久而久之,再難的生字,孩子們都會想方設法記住它,使生字教學不再成爲難題。學習”垂“的寫法時,我先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記住每一筆的的特點及在田字格里的佔位,然後再在黑板上範寫,所以,這個最難的字,學生也掌握得較好。

本課的朗讀指導也比較到位,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再現課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動逼真的畫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覺器官,也促發形象思維活動的展開,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濃厚興趣。

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品詞析句,通過創設情境,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學生感受了雷雨前的'自然現象的變化後,問:現在有滿天的烏雲向你壓下來,你有什麼感覺?讓學生就帶着這種感覺讀,所以讀得很有味。在引導學生理解”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這個句子時,”垂“比較抽象,難理解,我用多媒體制作蜘蛛垂下來的動作變化畫面,將抽象變爲直觀。引導學生理解”譁,譁,譁“的聲音,表明而下得急,下得大,要讀得聲音重一點,第一個”譁“拖得稍微長一點,後兩個停頓短一點。”漸漸地、漸漸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緩有一段時間,要讀得稍慢一些。描寫而過天晴的自然景色的語言片段非常美,讓學生暢談想畫什麼,然後仔細看雨後初晴的畫面,激發學生審美的情趣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慾望。

本課每一個自然段的朗讀都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孩子們非常投入,讀出了變化,這是我很滿意的一點。

都說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上完本節課時,總覺得有許多令人不滿意的地方,由於沒有試講,對時間的把握不是特別好,前面的識字教學還是有點鬆,所以後面的環節就顯得急促了些,本來學完課文還安排了三名同學讀整篇課文,由於時間來不及了,只是做了個簡單的總結。拓展處的蘇軾的古詩,也應該領着讀一遍,讓學生從詩詞中再來感受雷雨的來勢洶洶,也領略詩詞的美。花鐘教學反思落花生教學反思去年的樹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11

學習目標

1.學習讀後感的寫作方法,寫一篇讀後感。

2.通過習作和口語交際,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3.進一步提高學生蒐集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整理本組學習過程中收集的資料,閱讀一兩篇課外讀物。

第一、二課時

習作

談話導入

同學們,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我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民族的恥辱歷史、侵略者們的殘虐暴行、人民的沉重苦難、烈士們的光輝事蹟,把一幕幕鮮活的、觸動人心的中國近代史展現在我們的面前。我想同學們和我一樣,很想把讀書後的感受寫下來,是這樣吧?

明確要求

請同學們默讀習作提示,看看有哪些要求。

出示要求:讀懂文章內容;寫出讀後感受;引用相關資料。

讀悟寫作方法

轉自由讀例文《圓明園的毀滅》,用不同符號畫出哪些是課文中的內容,哪些是作者的感受,哪些是作者引用的相關課外資料?

小組交流,總結讀後感應怎樣寫。(使學生體會到,寫讀後感要先寫所讀文章的主要內容,然後重點寫自己對文章中一兩方面內容的感受,還可以結合其他相關資料進行思想表達。)

自由寫作

請同學們就本單元所讀的課文或課外讀的文章寫一篇讀後感。

評議修改

讀一讀自己寫的習作,把自己認爲寫得好的地方標出來。

在小組內互讀,小組推出兩篇習作在全班展示。

全班評議,提出修改意見。

結合評議,自己修改作文。

第三課時

交流平臺口語交際

圖像導入

請同學們先看一段錄像,從錄像中你知道了什麼?(激發學生的`演講熱情。)

提出要求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演講比賽,你們能說說演講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嗎?

是的,演講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圍繞一個主題

抓準幾個方面

列舉有力事例

組織通順語言

表達有聲有色

這節課,就讓我們以“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爲主題,展開一場演講比賽好嗎?

自主準備

請同學們根據課前收集的資料,想一想你對近代中國所受的屈辱有了哪些瞭解?

你認爲要振興中華應從哪做起?列一個簡單提綱。自己先試着說一說。

組內交流

在小組內交流、試講,並提出改善意見。小組推選一個代表參加班組比賽。

演講比賽

全班評選演講優勝隊。

第四課時

詞語盤點日積月累展示臺

詞語盤點

學生自讀。

出示投影,看拼音寫詞語。

同桌互查。

自選三個成語造句,寫在練習本上。

日積月累

小組內互讀詞語,注意把字音讀準確。

請同學們說一說每個詞語所表達的意思,並選幾個說句子。

展示臺

辦一期“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中隊報刊,將同學們寫的讀後感、演講稿、收集的歷史資料(文稿、圖片)展示出來。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12

呂叔湘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對於語言文字靈敏的感覺,並不是靠簡單的邏輯分析所可習得的,主要靠感,靠悟。而有感情地朗讀是促進學生增強語感,積累語言的主要手段。

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一些兒童喜聞樂見的認知方式來豐富讀的內涵,使受教育者能保持盎然的興趣和不時創造出的快樂。教師以感性的認知方式,引導學生在由淺入深的讀書過程中獲得越來越充分的感悟。以《春筍》一課爲例。一、以畫激趣促讀圖畫具有直觀的,形象的特點。用圖畫再現課文情景,把課文內容形象化,既符合學生對形象樂於接受、易於理解的認知特點,又能激起學生對課文一讀的興趣。教學時,我利用多媒體動畫效果,將春筍如何醒來,衝破泥土,掀翻石塊,在春風、春雨中,一節一節,向上向上快樂地成長形象地再現於學生眼前,使學生產生親自前往看一看,讀一讀的興趣,爲有感情地朗讀開啓了成功之門。二、以演撫情帶讀讓學生扮演文中的'角色來演繹文中情節,可以使他們對之產生親切感,就很自然地加深了內心的體驗。課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於學生感官會使他們特別興奮,情緒熱烈,印象深刻。一聲春雷,喚醒了春筍。扮演春筍的小朋友們伸伸懶腰,悠悠醒來,一個一個猛然起立,衝破泥土,掀翻石塊(假象石塊:頂在頭上的書本)。一站一掀之間,真切地感受到了春筍那頑強地生長意志。衝破、掀翻需要何等的力量啊!此時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激情被帶出,再來讀這段話,效果勢必不一樣。三、以想拓意助讀想象是思維的翅膀,通過想象可擴展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涵,正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拓展思維,能豐富語言文字的情感內涵,彌補文字描述的侷限與乾澀,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課文教至最後,學生在悠揚的音樂生中,閉上雙眼,跟隨着老師極富感情的朗讀聲音,慢慢地整個春筍的生長過程浮於眼前:春雷陣陣,春筍醒來了,它們衝破泥土,掀翻石塊,從地裏冒出來。一節一節又一節,向上向上再向上,迎着春風,沐浴着陽光,在春雨中點頭,微笑,不斷成長我就是那頑強的春筍,再大的困難也難不倒我!(學生言)氣氛達到高潮。錚錚琴聲,學生朗讀課文,又增添了幾分自信與力量,將春筍那頑強的生命精神,透過朗讀表達出來。這般的圖、演、想,不僅是認知形式上的靈活多變,而是感悟手段的多樣化。它使學生在近似遊戲的活動中喜愛讀書,樂於讀書,讀有所感,讀有所悟,讀有所獲。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13

《我的老師》是魏巍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章第二自然段最後一句話是“在我的記憶裏,她是一個溫柔和美麗的人”,接下來第三自然段到底十四自然段,作者回憶了發生在師生之間的七件事來佐證蔡芸芝老師的溫柔和美麗,從而充分解釋了“最使我難忘的原因”,所以,這句話的作用應該是第二自然段到第十四自然段的總領句,“溫柔和美麗”應該是蔡芸芝老師的形象標籤了。

說實話,我一開始感覺這是一篇很簡單的文章,結構也很典型,先介紹老師的性格,再通過具體的事例來證明,就像我們教孩子寫作文一樣,所以備課時不夠深入,不夠細緻,不夠全面,結果在課堂上遇到了問題,在解決導學案上“蔡老師是怎樣的一個人”時,出現了我意想不到的情況,一是有孩子總結是“溫柔、美麗、慈愛、公平、偉大”,二是在我問哪些事件可以證明她的這些特點時,其他如“溫柔、慈愛、公平、偉大”不難找到,但是卻找不到證明蔡老師“美麗”的語段。下面我逐一說明。

一、蔡老師是怎樣一個人

這個問題應該不難,孩子們從文本中直接找到了原詞“溫柔、美麗、慈愛、公平、偉大”,其中“溫柔、美麗”在文章第二自然段,“慈愛、公平、偉大”在第九自然段,猛一看似乎沒什麼問題,這個問題可以過去了,但仔細一想,既然“溫柔、美麗”是蔡老師的.總特徵,那麼第九段出現的“慈愛、公平、偉大”應該包含在“溫柔、美麗”中,屬於種屬關係,而不是並列關係。也許有人會說,美麗是形容外表的,不是性格,其實一開始我也是這樣想的,但是我接着問第二個問題時,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

二、文中哪些事件可以證明蔡老師的“溫柔、美麗、慈愛、公平、偉大”

問題一拋出來,表明蔡老師“溫柔、慈愛、公平、偉大”的事件很快被找到,但哪一件事可以佐證“美麗”呢?孩子們犯難了,最後不得不回答“十八九歲、右嘴角邊有榆錢大小一塊黑痣”,很顯然這樣的答案是經不起推敲的,難道“十八九歲”就證明魅力嗎?不能,這隻能說明年輕;難道“右嘴角邊有榆錢大小一塊黑痣”就能證明“美麗”嗎?這個答案顯然更可笑,這隻能說明是蔡老師外貌特徵,按照寫作常理,前面說明是什麼樣的人,後面得有具體的事例佐證,難道是作者犯了一個低級錯誤?就像我們寫作文時寫一個人,前面說說他是一個善良、勤勞的人,後面卻只寫他善良的事例,對他的勤勞卻隻字不提,顯然是不合適的。這時,有同學靈機一動,舉手發言:“老師,我認爲這裏的“美麗”是指蔡老師的心靈美麗,一句話真是撥雲見日,同學們紛紛表示贊同,我也肯定地點點頭。這樣一理解,上述兩個問題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一、蔡老師的性格完全可以用“溫柔、美麗”來概括,不用再說“慈愛、公平、偉大”了,這三個詞語完全可以涵蓋在“溫柔、美麗”這兩個詞語中;二、我們也不用再從外貌上找描寫蔡老師美麗的句子了。兩個問題迎刃而解。

這完全是一節因爲我沒有備好課而有意外收穫的一節課,課堂上我認同了學生的觀點,課下我認真思考了這個問題,感覺學生的見解很有道理,於是趕緊整理成文,與大家商榷。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14

大慶市紅崗區杏樹崗中學

“以人爲本”是現代教育觀的核心,在理念上已形成了共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各種各樣的語文讀本接踵而至,大多是名人擔任主編,理念新,選文美,包裝精,誘惑力強。有的學校,給人手一冊。再加上配合新教材的各級各類的輔導用書、練習訓練,鋪天蓋地而來。這樣,使得一些教師沒有很好地汲取傳統教學中的精華,課文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或多或少在有的教師思想中弱化。同時,有的學校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出現了“新課程流行病”——假民主、假自主,小組合作秀,課件展示會(功利化、做秀化、媚俗化、虛美化)等等。這種現象表現在公開課上尤爲突出。

一、現行教材仍然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

1.教材課文要靈活運用

(1)“提示框”要很好利用。各單元以及課、篇均安排了提示框,提示語引人入勝,着眼於引導師生對新單元主題、教學要求等方面的瞭解,引發學生對新課文的學習興趣。這些提示語文字優美,生動精彩,能吊起讀者的胃口,讀了以後的確讓人產生一種急切地想要閱讀課文的衝動,真正起到了“引發學生學習”的作用。

(2)朗讀、品析要落實到位。讀的方法有許多種,這裏說的朗讀,主要是指在課堂(早讀)裏學生聲情並茂,入情入神的朗讀,在朗讀中品味精彩文段,這一傳統的讀書方法不能丟。 品析,指的是品析語言,就是對語句的意思、情感、色彩等進行細緻的分析鑑賞。“品析”的目的,不是要把美文弄得支離破碎,肢解得體無完膚,而是要在一詞一句的認知基礎上,養成對語言的敏銳感受力。如魯迅的《藤野先生》的最後幾段,如果不熟讀,就很難完成練習四中的第一小題。

(3)背誦、默寫小可忽視。新教材除了有限的幾十(首)篇古詩文背誦外,每一冊的課文,對於現代美文的背誦要求甚少。傳統教學是十分重視背誦的,它不僅有助於發展記憶,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還能規範語言,提高表達能力,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眼高手低。他們會說能道,但真正讓他們說規範話、寫規範字就差多了,學生手寫出來的文字潦草,難以辨認,尤其是默寫,錯別字多。因此,我們要挖掘課文中的優美句子、段落,甚至全篇讓學生背誦和默寫。

2.作文、口語交際要靈活多樣 各冊教材將寫作和口語交際分別整合於閱讀和綜合性學習兩部分內容之中。閱讀部分的寫作和口語交際是片斷式的,綜合性學習部分的寫作和口語交際是系統的、整篇的。兩者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基本解決了說和寫的素材來源問題。但是,大作文訓練如果按部就班,其數量顯然是不夠的(每學期6次)。一線教師要充分挖掘課文中的寫作素材,並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開展有計劃的寫作活動(大作文每學期至少要8次)

二、課堂教學,拒絕作秀 什麼是課堂?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舞臺,而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舞臺;不是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場所,而是引導學生髮展的場所;不只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應該是探究知識的場所;不是教師行爲模式化運作的場所,而是教師教育智慧充分展現的場所。 當前,不少教師把課堂變成演戲的舞臺,展示矯情的東西太多。學生回答個個到位,時間把握分秒不差,教學環節極爲流暢自然,全堂可謂渾然天成,不着一絲人工雕琢的痕跡,教師把教材淋漓盡致地發揮。我們聽了這樣的課,感覺就像是在讀學生虛情假意的作文,感覺缺少鮮活的生命氣息。

1.公開教學,要摒棄虛美化,警惕“新八股” 公開課的目的是開展教學研究,探討教學方法,但在有的學校公開課已經或正在變味,成爲學校及教師謀取名利的手段。爲了上好公開課,得到任務的教師會早早做好準備,反覆操練直至爛熟,有時還得請同組的老師幫助設計教案,查找資料,製作課件,進行包裝。學校也號召獻計獻策,集體協作。爲了這節課,所有的手段都用上了,可謂殫精竭慮。

2.平時教學,要避免模式化,防止單一化 翻開字典,對“改革”是這樣解釋的:把事物中舊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適應客觀情況的。這樣說來,新課程改革不應是對以前的教育徹底否定,而是批判地繼承。面對課改,有的專家雷厲風行,大張旗鼓,恨不得一下子把他們認爲當前中國教育存在的陳舊教法與教材改個天翻地覆,全面徹底。中國幾千年的教育之路,難道沒有可取之處?如何繼承發展傳統教與學的精華,爲新課改所用,顯得格外重要,這也是轉變觀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惜的是一些教育工作者卻對此予以全盤否定。我認爲,不能拋棄中國傳統,而應該弘揚中國傳統的成功經驗。 新課程標準強調“大語文觀”,強調開掘各種課程資源,提倡網絡、電視、圖書等進入課堂。但是,“跳出語文教語文”,是否就是跳出課本不要課本,一味追求“轟轟烈烈”呢?突破傳統語文教學的封閉和僵化,就要放棄傳統閱讀文。所以,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要“抓好基礎,當堂鞏固”。教育部有關專家在北侖課改評估反饋會上指出:“傳統教育中,有許多值得繼承之處,我們要將其發揚光大”。在繼承中發展,在創新中提高。

三、合作學習不能流於形式 合作學習之所以被廣泛應用,很大程度上取決與它對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創造性運用。小組合作不可濫用。小組合作學習,本來是一種非常好的合作學習方式,小組討論形式比較自由,學生往往可以無所顧慮地暢所欲言,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擦出了許多可貴的思維火花。但是不少教師在具體教學中不注意這種形式。“討論”成爲擺設,學生主動接受的信息不多,真正的參與不夠;雖然輪流發言,但實質仍然是個體獨立學習,沒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溝通、合作、互動和交流;有的學生成爲“常駐代表”,組內外一言堂;後進生仍然缺少學習積極性;不能處理好獨立學習與分工合作的關係;目的與作用並不明確,爲方式而方式導致走向形式。做好三點:因需而置,因時制宜,貴在指導。

課程的改革是一個不斷髮展、永不停歇的過程。新課程、新教材仍處在實驗階段,必定存在需要改進之處。在教學實踐中,對於教材的問題,究竟是專家說了算,還是老師說了算。我以爲,應該讓我們的一線老師有更多的發言權。教師在實踐中要敢於對新課程、新教材做出自己的判斷和評價,提出不同的意見和建議,爲新課程、新教材的不斷完善做出自己的貢獻。

語文課程教學反思15

歲月匆匆而逝,轉眼又是一夏。20xx學年已進尾聲,忙碌的教學工作讓我的生活很踏實。現在,我就對自己入職這一年來的教學進行一個深刻的反思,以便在下一年能夠更好地進行地教學工作。

 一、從入職到現在,自己的教學態度是端正的。課前,認真的備課,預設諸多的教學情境;考慮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適宜地設計教學目標;課堂中也儘可能的考慮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度,化繁爲簡,注重她們的感知;第二次上同樣的文章時,能夠根據學生的精神狀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在以後的教學中會不斷端正態度,課前多備課,多備學情。

二、教學設計中,能採用諸多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傳統的講授式教學很容易變成滿堂灌教學,平時自己還是會盡量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講授、啓發、探究、小組合作等方法交融,能夠調節課堂氣氛。特別是小組合作,能夠讓學生積極地參與討論;明確分組,合作質疑,才藝展示,疑難解答等,以後也會盡量多嘗試其他好的教學方法。

三、擁有教學機智。在課堂中,能較好地控制課堂,一定程度上會運用教學機智解決教學中的未設點。會定期穿插教學視頻來讓學生進行自我學習、自我感悟、自我提升。

四、能控制好與學生之間的度,寬嚴結合、獎懲結合。對於一些愛犯錯誤的學生,多了包容,多了鼓勵;當然,爲了改變他們的惡習,也採取了的一定懲治措施。設定一個目標,這個目標是學生經過努力即可達到的。

同樣,自身也存在很多不足:

一、就對自己的要求來看,並沒有做到嚴格的要求自己。對於已經上過的'文章,有時候就會沿用老方法,創新度不夠。而對於新篇章,總想着講解深了學生不易理解,長此以往,教材解讀不夠,只是簡單停留在應試階段,忽略了語文學科的人文內涵。也正是因爲教材不熟悉,經常把握不住教學的重難點,會出現通篇講解的情況,課堂效率也不高。因而以後還要加深對教材的研讀,把握教材走向,研讀其韻味,傳遞文學的精髓。

 二、對於學生的小組合作,沒有讓他們形成自己的小組風格。課堂中太多小組合作,導致課堂散漫,不利於教學。那麼在平時的教學中,會盡量明確討論的問題,規定討論時間,加強小組成員的合作性,讓他們真正融入到討論中,感受討論的樂趣,學會各抒己見,最終做到,敢於講,勇於講,提高思維語言的表達能力。同時,課堂教學中,自己的教學用語不夠精煉,會有很多的生活用語,雖然可以調節課堂氣氛,但還是應該減少使用,多用一些文學用語,讓學生在語言的感知中學以致用。

三、進行語文教學,深感文學積累的重要性,但沒有落到實處,沒有養成好的閱讀習慣。寫作時明顯感覺自己的語文積累不到位;有時,談及古詩詞時,語文素養太弱,尤其是古代文學,致命弱點。因而,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閱讀,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提升自己的語文專業能力,多向經驗人士學習優秀的東西並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四、反思不到位。特別是對每堂課的反思,少之又少。應養成及時反思的好習慣並持之以恆,多讀、多思、多寫。

“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深思慎取。勤於努力,勤于思考,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