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一年級《雨點兒》教學反思(精選10篇)

一年級《雨點兒》教學反思(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9W 次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年級《雨點兒》教學反思(精選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年級《雨點兒》教學反思(精選10篇)

  一年級《雨點兒》教學反思1

我遵循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原則,把識字解詞、讀句學文有機地結合起來。如在學習第一句:數不清的雨點兒從雲彩裏飄落下來。這句話中有很多的詞語:數不清、雲彩、飄落等,我把這些詞語的學習放在句子教學中穿插進行,巧妙地連接,這樣既不會斷了文章情感學習的線,也使詞語教學不顯得枯燥乏味,從而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與生字反覆見面,從整體上把握字形。同時在課上注意滲透一些識字知識和識字方法,鼓勵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來認識漢字,培養了學生識字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在感悟課文的過程中,我重點讓學生理解兩個詞語:“數不清”和“飄落”當學生讀到“數不清的雨點從雲彩裏飄落下來。”一句時,我問學生:“課文裏說什麼數不清?你們還知道什麼東西也是數不清的”?學生紛紛舉手說出不同的答案。有的說“落葉”有的說“星星”還有的說“頭髮、羽毛”等。在學生理解“飄落”一詞後,能仿照文中的句子進行說話練習。如:“秋天到了,樹葉從樹上飄落下來。”“冬天到了,雪花從天上飄落下來。”這樣,學生不但理解了詞語,而且還學會運用這些詞語。收到預期的效果。

  一年級《雨點兒》教學反思2

《雨點兒》是篇科學童話,全文采用擬人化手法,通過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的對話,告訴小朋友雨水滋潤萬物的道理。讓學生理解雨點兒與植物生長間的關係是重點也是難點。在教學設計中我遵循了學生的思維特點,先讓學生欣賞雨過後草長花開的景象,通過具體形象的事物打開學生思維的閥門。再讓學生看動畫說說雨點兒給草和花帶來的變化。接着我指導學生看圖觀察想象“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還會落在哪兒呢?你能用擬人手法來說一到兩句話嗎?”放手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說說雨點兒還給哪些植物帶來了什麼變化。

學生根據各自不同的生活經驗,有的說道“雨點兒落小河裏,小魚歡快地唱起歌”;有的說着“雨點兒落在禾苗上,禾苗咕咚咕咚喝個夠”;還有的說“雨點兒落在小樹上,小樹痛快地洗澡。”……從而理解了雨點兒對植物生長的重要作用。新的認知建立在已有的認知基礎上,使教學潛移默化,水到渠成。

  一年級《雨點兒》教學反思3

《雨點兒》是一篇童話,文章內容生動淺顯,語言優美,富有童趣,通過大雨點和小雨點的對話,讓學生知道雨點是從雲彩裏飄落下來的,雨點會給大地上的植物帶來變化。

課題《雨點兒》中的兒化音是教學中的難點,我在指名學生朗讀後發現問題,於是提醒學生注意有個“兒”,但是學生仍不能讀好這個兒化音,於是我就進行了示範讀,讓學生聽我讀然後再讓學生讀,有個別學生會讀,在一次次的示範下學生逐漸能讀好這個兒化音,但是在學習課文的時候出現了這個兒化音,學生卻讀不好,特別是放到句子中,總有一些學生會讀錯。我又進行了示範,但是這次的效果不太明顯。在句子中的兒化音學生總是不能適應,因此在讀句子的時候還有許多學生沒有讀準。

好奇是學生的天性,是求知慾的表現,在課堂教學中,我經常鼓勵學生奇思異想,鼓勵學生敢於突破思維定勢,大膽提出己見,培養批判與懷疑的科學精神。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表露的與衆不同的觀點、思維方法甚至出現的錯誤不壓制、不諷刺、不嘲笑;對學生的獨創表現,不輕易地加以否定;即使學生提出荒唐和不恰當的問題,也不批評,而給予積極的評價,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和自信。因爲靈感和創造常常孕育在異想天開之中。

在學《雨點兒》一文時,在孩子們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1——4段後,我說:“小朋友,如果你現在就是可愛的大雨點兒或小雨點兒,你會去有花有草的地方?還是去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呢?”孩子們紛紛舉起了小手,有的說:“我是小雨點兒,我也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因爲那裏很美!”有的說:“我是小雨點兒,可是我要和大雨點兒一起去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一起去多熱鬧呀!”有的說:“我是大雨點兒,我也想去有花有草的地方,因爲我喜歡花草!”……面對學生不同的答案,我說:“小朋友,你們說得真好,你們都是有主見的雨點兒。那麼課文裏的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爲什麼要這樣選擇呢?一定也有他們自己的道理!交換兩個人去的地方好不好呢?我們到第5段裏去找找答案吧!”

讀了第5段,學習了句子後,一個男孩自己站起來滔滔不絕地說:“我知道了!種子長出來是要有水的,可是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泥土很乾很乾,種子在黑黑的地裏長不出來,大雨點兒力氣大,能讓那裏的泥土很快就溼了,那裏也就能長出紅的花,綠的草了!”另一個孩子也靈機一動,脫口而出:“有花有草的地方,泥土應該有點溼潤的,所以長得出花和草來,現在它們只是口渴了,小雨點兒去的話,它們喝了水,花就會更紅,草就會更綠了。”我正要表揚這兩個孩子,突然,有個學生在下面輕輕地說:“小雨點兒和大雨點兒真聰明,哪個地方最需要他們,他們就去哪兒。”我立即肯定地說:“你們也很聰明,能自己從課文裏發現這麼多學問,了不起!現在你是雨點兒的話,會選擇去哪裏呢?”這回,孩子們的答案更多了。有的說:“我是大雨點兒,我要去沙漠,讓沙漠裏變成樹林!”有的說:“我是大雨點兒,我要去剛發生火災的地方,那裏的草啊,樹啊,都沒了,不漂亮,我要把那裏變得更美麗!”有的說:“我是小雨點兒,我要去城市,把灰塵都消滅!”……聽着稚嫩的童音,我的心靈也得到了一次淨化,他們,不僅是善思的孩子,更是有愛心的孩子,學得好,想得妙,說得更棒!他們就是一羣可愛的雨點兒!

  一年級《雨點兒》教學反思4

誇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設情境,通過教材這個文本載體,將學生帶入愉快的學習氛圍之中,爲學生營造一個無拘無束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使其思維在其間任意馳騁,悟出文本要表達的情感。

在教學《雨點兒》時,我首先用猜謎語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的注意力很快的從課間活動轉移到課堂中來,爲上好這堂課打下基礎。在初讀課文這一塊,學生之間的知識水平的差異造成他們在自瀆過程中有了明顯的區別,那我就在教室裏走動指導來幫他們解決問題,但這不能顧及全面。在認讀生字這一塊,我用兒童喜聞樂見的識字遊戲(摘桃子)促使一年級學生自發性地產生積極的、愉悅的和濃厚興趣的狀態,促使學生在識字的學習中體驗到遊戲般的樂趣,使學生的學習變外在要求爲內在需要,變厭煩爲興趣,變被動爲主動。這樣學生就很快的掌握了生字,在這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問題:有幾個學生沒被叫到出現了不滿的情緒。這是我在教學中的一個困惑。在理解詞語方面,動手操作讓學生有着濃厚興趣,演示的過程使他們很快的理解了詞語。在書寫生字這方面,在老師的幫助下能寫出比較清爽、規範的字,一旦離開老師的指導,他們就會沒有四線格的概念。

在農村小學,我發現教師的激勵語對學生的學習還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五角星等其他的獎勵也會使學生提高積極性的。

  一年級《雨點兒》教學反思5

兩個星期之前,被通知學區裏有人來聽課,認真的準備了。但常因有事被耽擱了。現在課文都快結束了,《雨點兒》第二課時還放着總覺得不好,所以昨天終於在全校老師前把準備好的《雨點兒》給上了,效果還是不錯的。孩子總體上還是興致勃勃的,雖中間出現了一些狀況,但他們畢竟還是一年級的孩子可以原諒,相信他們會越來越好,越來越棒!這次的上課是給我歷練,讓我進步了很多,讓我懂得了很多,發現自己的不足,能及時改正。同樣的相信自己會越來越成熟,也越來越棒的!

我們常說孩子們學習語文是一種美麗的暢想。在追求自主感悟、個性體驗,人文薰陶的新課標環境下,我們的教學應該給孩子們提供美好的暢想空間。雖我的班級還沒有多媒體,但一點也不影響。我就動手畫,自己動手做,動手寫。畫和做的小雨點加上充滿渲染性的語言,同樣爲學生學習創設美好的想象空間,提供學生體驗、感悟,引導學生美美地讀課文。比如:

1、生字鞏固的環節:出現下雨圖,雨點上有這課要認識的字。讓孩子來請自己的朋友(生字),讀對了就拿下來。讓孩子自己動手拿,自己讀、開火車合作讀這種形式,孩子們充滿了欣喜,興趣盎然。

2、理解“飄落”一詞時,我本來設計的是想用紙屑從手中落下來的實物表演讓孩子理解“飄落”的。但上課時,我一提出“飄落?是一種怎樣的落?”孩子一聽,自己就用手來表演出飄落了,心中想我班的孩子真厲害。於是我就取消了這一環節,真的,我們上課不應該死照着自己備的路線走,應該根據學生的思路,根據學生的表現來上課。

3、在引導學生理解第五自然段時,通過充滿渲染性的語言外,還引領學生化身爲大雨點兒,化身爲花花草草,變被動爲主動,進入到一個充滿神奇色彩的童話世界中,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從而感受到雨水與植物生長的密切關係,更好地領悟文本,豐富情感。

如:化身爲花草——當這些可愛的小雨點落在你的身上,你有什麼感覺?(很舒服,不渴了,很涼爽……)是啊,我們擁有了小雨點,小草長得更高了,嫩嫩的,綠綠的,小花開得更鮮豔了,水珠在花瓣上打滾,蝴蝶在花叢中飛舞,多美啊!哪個字告訴我們不一樣啦?(理解“更”字)

4、通過畫的展示和句子教學相結合,讓學生感受到雨水與植物生長的密切關係,有了雨水花更紅了,草更綠了,沒有花草的地方也長出了花草。在理解的基礎上,我有設計了一個說話訓練,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讓學生再次化身爲花草來抒發對雨點兒的感激、喜歡、感謝、佩服之情,――是啊,雨點使大地變如此美麗,此時此刻,作爲花草的你們,最想對雨點兒說些什麼呢?

總之,多種教學手段都是爲了給學生一個美麗的學習語言環境,同時,關注人文性,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同時注重朗讀感悟,重視探究漢語言的魅力,以學好語言運用好語言。

充實而又忙碌的兩週又這樣悄無聲息地過去了,從優課展示周帷幕的拉開,到優課的選拔、展示,作爲這次活動親身實踐者之一的我,感受頗多!

在活動的過程中,師傅以及其他的老師都能給與幫助和指導,讓我感覺到濃濃的團隊合作的氛圍。我想,這種良好的學習氛圍,正是促我們青年教師健康成長的源動力。課後,我也對自己在這次活動中執教的《雨點兒》進行了認真地反思,明顯地感覺到有以下的不足:

首先,在教學的設計中,我原先設想着以品和悟貫穿始終,讓學生有滋有味地品讀詞語,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在想象中品味詞語,學會運用詞語。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忽視了對學情的分析,不同班級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方式和習慣,這種學習方法的養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靠的是平時的嘗試和積累,因此,我要考慮的不應該是讓他們能夠如何熟練地去運用,而是怎麼樣讓他們瞭解並接受這種對他們來說全新的學習詞語的方法,並且在原有的基礎上能夠有一定的提升,或者乾脆選擇更具可行性的字詞教學的方法。

其次,在各個環節的銜接上,雖然比較自然順暢,但是,整堂課下來,感覺就像捧着一張白紙,沒有一點立體的味道。有好些環節的落實上,都是浮在表面,挖得不夠深,不夠透。

比如學習雨點兒的對話,我現在的思考是希望能夠達到這樣一種效果:第一目標,學生能嘗試着課文裏的對話,第二目標,能夠加上自己的一些語言和動作,在這樣提升的過程中,讓學生能有一種閱讀能力的提高,能夠想象得到雨點兒相遇的情景,不同個性的孩子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比如說很着急的,或者慢悠悠的,而且在他們自主想象的對話中會有所體現,或者表示那兒已經幹得怎麼樣了,如何需要他們……這樣一來,不僅能使學生對文章的研讀上升到一個高度,而且又能讓學生在不自覺中經受到一次情感的薰陶,讓閱讀中的想象在不經意間悄然開花。

在學生感悟雨點兒的好處這一環節的引導,我覺得也很不到位。讓學生說說爲什麼喜歡大(小)雨點?學生沒有從真正意義上了解雨點兒對於大自然來說究竟有多大的意義,如果沒有雨的話意味着什麼?

因此在課堂中,我們看不到他們對雨點兒的依依惜別,也感覺不到他們對水的重要性的讚歎以及我們要節約用水的感悟,因此在圖片的展示中,他們就自然沒有爲缺水的現象而擔心,也沒有爲在雨水滋潤下的大自然的清新而欣喜,可能有的就僅僅是對畫面效果的一種讚歎吧!或許他們最高限度也不能達到我所期待的高度,但是,至少我希望通過這樣一堂課的學習,讓他們在情感上能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一個量的遞增。分頁標題#e#

這些只是我在課後的略微思考,我希望自己能夠不斷地加強自己的業務能力,包括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包括教學的設計與運用,尤其是課堂調控的能力以及教學機智的閃現,我希望在我和孩子們的語文課堂中,我們都能經常享受到語文的魅力,感受到語言文字的奧妙,想到這兒我又彷彿看到了孩子們一張張活潑而又生動的笑臉……

  一年級《雨點兒》教學反思6

有位老師上一年級新教材《雨點兒》一課。前面採取多種形式朗讀了雨點兒的對話後,爲了讓孩子們深刻感受雨後的變化,她別出心裁地創設了一個開放的課堂。比如:喜歡唱歌的學唱《小雨沙沙》;喜歡繪畫的則在大展板上描繪雨後美景;喜歡錶演的可以帶上頭飾演演課本劇。學生們看似都按自己的個性愛好各就各位去活動準備了,但你很快會發現沒多久,唱歌組的同學聲音越來越輕,無精打采起來;繪畫組的看似從頭到尾饒有興趣,忙個不停,但除了彩虹就是小花小草,色彩與形狀也無多大變化,畫有否美感是不敢恭維;表演的同學雖然帶上了頭飾,但顯然進入不了角色。這樣大約過了二十分鐘,學塵們終於捱到了時間,然後就來了個“綜藝大觀”,效果如何自然是不必多說的了。在這個教學片斷中,教師的教學創意不錯,可是她沒有把孩子們的真正需要放在首位,學生無非是在被動地執行命令,不能夠積極、熱情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試問他們的`個體得到了多少發展。

學生到底需要什麼,並不是我們教師僅憑個人意願可以猜測的。陶行知多次告誡教育者:“我們必須會變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所謂“會變小孩子”,我的理解就是教師要儘量使自己具備“學生的心靈”——用“學生的大腦”去思考,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學生的情感”去體驗,用“學生的興趣”去愛好,用“學生的需要”去選擇!

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出示一些生動形象的畫面,引導學生練習朗讀,學生不但興趣濃厚,而且更容易理解語境,如在教學《雨點兒》一課,通過圖片展示雨過天晴的畫面:滿眼是紅豔豔的花,綠油油的草,蝴蝶在花叢中飛來飛去,種子開始發芽、長葉、開花,田野裏冒出各種野花,讓學生看着畫面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師適當範讀,引導學生讀出意境,讀出韻味,將內心對雨點兒的喜愛、感激情感表達出來。

小學生的表現慾望一般都比較強,角色朗讀能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學生會努力使自己的朗讀更符合角色特點,如教學《雨點兒》一課,教師有意創設一些情境,讓學生戴上頭飾表演,小花、小草得到雨兒的滋潤,它們會對雨點兒說什麼?分角色朗讀課文對話後,並相互評價,哪裏讀得好,爲什麼要這樣讀,如:“你要到哪裏去”這一句,不同的理解完全可有不同的讀法,可以讀出大人關心小孩的語氣,也可以讀出焦急的語氣,還可以讀出好奇的語氣等等,讓小朋友根據自己的理解,認爲應該讀怎樣的語氣,就怎樣讀。

實踐證明:在朗讀過程中,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式讀出自己的不同感受,這就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充分的自由去探索、研究,真正實現自我發現和發展,這樣就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所以朗讀不是機械的見字讀音,而是學生個人情感的宣泄。

想象力是創新活動的根本。想象是人們通過觀察所得到的表象和已掌握的知識相結合的結果,也是人腦對已有的表象的再造加工而形成的創造新形象的過程,鼓勵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就是加強了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多媒體融聲、光、情、景爲一體,具有聲像並茂的特點,多媒體教學能借助文字、圖像動畫、音樂等信息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表象,形成堅實的想象基礎。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激發情感,以疑活思,爲學生提供了想象的領域,激活並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

又如,人教版實驗教材一年級一冊有這樣一篇課文《雨點兒》,講述的是小雨點在池塘、小溪、江河、海洋裏的各種形態。課上,我分別演示了雨點在池塘、小溪、江河和海洋裏“睡覺”“散步”“奔跑”和“跳躍”的動畫。精美的畫面,給了學生美的享受。在教學最後一個環節時,我讓學生展開想象,“假如你是小雨點,你會到哪兒去,做什麼?”學生紛紛各抒己見,有的說小雨點落到小花上,親吻她美麗的小臉蛋;有的說小雨點落到小朋友的花雨傘,開心地滑滑;還有同學說到小雨點落到臭水溝裏,嗚嗚地哭泣;小雨點落到沙漠裏,很快被吞噬了……這樣具有創新氛圍的課堂,是動態的、充滿樂趣的。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進入課堂爲學生創設了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提高了課堂效率,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想象能力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學生與學生之間在課堂上交換思想的過程,它的運作方式是課堂上學生間的互相討論、互相切磋。這是構建和諧課堂生態的一種很有效的手段。首先,在生生互動中,每個學生都處於一種相對放鬆的心理狀態,不用擔心說錯,特別容易激活思維爲每個學生提供了“暢所欲言”的機會。我們在學習《雨點兒》一課時,一個學生提出:“大雨點兒,小雨點兒爲什麼不到同一個地方去?”這本身是作者擬人化的寫法,按常理講,下雨的面積大不可能雨都落到同一個地方。我正想解釋,這時學生說了:“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所以大雨點兒選擇了沒花沒草的地方,小雨點選擇了有花有草的地方。”講得多精闢啊!這完全是對生命的感悟!全班同學不由自主地爲他鼓起了掌。

我在教學《雨點兒》時,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讀了課文,誰來問一問,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同桌分角色朗讀文中的對話,並相互評價:哪裏讀得好,爲什麼要這樣讀。(如你要到哪裏去?這一句,不同的理解完全可有不同的的讀法,可以讀出大人關心小孩的語氣,也可以讀出聲音大而急的焦急的語氣,還可以讀出好奇的語氣等等。)可以通過圖片或電腦課件展示雨過天晴,滿眼是紅豔豔的花,綠油油的草,水珠在花瓣、葉片上滾動,蜻蜓、蝴蝶在花叢中飛舞。種子開始發芽、長葉、開花,田野裏冒出了各色的野花,嫩綠的小芽的畫面。讓學生看着畫面內容,感情朗讀第五小節。教師適當範讀,引導學生讀出意境,讀出韻味,將內心對雨點兒或喜愛,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釋放於朗讀之中。可以戴上頭飾表演:小花、小草得到雨點兒的滋潤,它們會對雨點兒說些什麼?先請小小組合作排練,再選一、兩組向全班小朋友交流,最後集體評價。

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多彩,使課堂顯出勃勃生機,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教學《雨點兒》一課,在指導學生品讀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看一個畫面,親自感受一下雨點兒給大地所帶來的這些變化。(出示動畫:春雨絲絲、萬物復甦的情景)然後老師提出問題,引發思考:看了畫面,你最想說什麼?讓學生說出自己獨特的感悟,在此基礎上老師進行引導:雨點兒不僅是大地的好朋友,還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下面我們一起把這段話美美地讀一遍,表達我們對雨點兒的喜愛之情。在學生聲情並茂地朗讀後,老師進一步啓發:你覺的這段話哪些地方寫的特別美?誰能夠一邊讀一邊做動作?在教學中,通過朗讀訓練,學生與語言充分地面對面接觸,品嚐語言的“原汁原味”,對課文中蘊涵的情感的感悟也就更加深刻、更加全面了。在真切感受基礎上的品讀,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瀉,洶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園,鳥語花香,於人於己,誰能說這不是一種真正的享受呢?

語言文字是一種抽象的符號形式,美術卻是直觀的藝術形式,它是用直觀的藝術形象打動人的心,而且美術在啓發人的形象思維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獨到的效果。如學習《雨點兒》一課可以配上動聽的音樂,加上教師優美動聽的語言:“滴答、滴答,飄飄灑灑。雲媽媽的孩子來了。小朋友,你們看看是誰來了?”教師用彩色粉筆在黑板上畫出張着嘴巴“說話”的大雨點和小雨點。有趣的畫面逗得孩子們露出笑臉,學習的情緒馬上高漲起來。教師趁熱打鐵說:“它們說什麼呢?請小朋友們快去讀讀課文,告訴你的小夥伴吧!”孩子們想學愛學的情感波瀾馬上掀起來了。

遊戲是最受兒童歡迎的教學組織形式。寓知識於遊戲中,不但可以調節氣氛,陶冶學生情操,更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教學課文《雨點兒》這篇課文的生字時,由於雨點兒是從天上落下來的,於是我就在每個孩子的課桌裏藏了些雨點卡片,背後寫上一兩個詞語。開展“讀雨點的話”遊戲時學生異常興奮,因爲遊戲規則是誰讀的最多、最正確。就能得到最多的落葉。不同的學習內容可以組織不同的遊戲。如:找朋友、開火車、猜字、舉字、摘蘋果、打擂臺、插紅旗。”等等。深受同學們喜歡。在孩子們喜歡的遊戲中進行教學,能保證孩子們在輕鬆、歡樂、有趣的氛圍中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年級《雨點兒》教學反思7

“在語言環境中教識字”是識字教學的重要原則和方法。採用字、詞、句循序漸進的方法,有助於建立字、詞、句的牢固聯繫,使字詞由難到易,由抽象到具體。

在教學《雨點兒》一課的生字時,我設計了從字到詞,從詞到句的方法,讓學生從句子中學會字詞。比如教學“數不清”:我先出現“數”、“清”,讀準字音後,再出現“數不清”,接着我問學生:“什麼東西數不清?”同學們的答案可多了,紛紛說出了不同的句子“xx數不清”。有雨點、雪花、雲朵、星星,路上的樹木、樹葉、花朵、汽車、人們、房子、商店,地上的螞蟻、蟲子、石頭、沙子,還有頭髮、米粒等等。又比如教學“飄落”,先後出現生字“飄”、“落”,再讀詞“飄落”,理解詞義後,出示課文的句子“數不清的雨點兒從雲彩裏飄落下來。”讀讀句子。我讓學生說說,什麼東西還會飄落下來?學生結合生活所見,說了自己的答案:“黃葉從樹上飄落下來。”“衣服從陽臺飄落下來。”“雪花從天空中飄落下來。”“紙張從桌上飄落下來。”……

事實已經證明,在語言環境中識字是優質高效的。這一環節放手讓學生交流“數不清、飄落”的設計,學生知道什麼說什麼,瞭解多少說多少,讓學生在寬鬆的環境中交流互補,感知由模糊到清晰。可見,把識字、解詞、說句子有機地結合起來,這種滾動式教學,有助於學生通過多層面的語言實踐,理解鞏固新學的字、詞。

  一年級《雨點兒》教學反思8

語文的外延就等於生活,智慧的教師讓學生張着一對生活的眼睛來尋找語文,在教學中,改變封閉的語文環境,拓展學習的空間,在生活--這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得天獨厚的身邊環境中去學習語文,將會事半功倍。

在教學人教版課標本第一冊12課《雨點兒》一課時,學生對飄落一詞,任我一再解釋,學生還是顯現出一種茫然的神情。此時正值深秋,加之一股寒流的突然襲來,外面飄着小雨。於是我就帶他們來到校園裏觀察起來。校園東邊的梧桐樹下,一片片金黃色的梧桐樹葉就像一隻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隨着秋風從半空中飄落下來。再加上點點細雨浸潤的那一張張釋然的笑臉,課堂上的問題迎刃而解。

回到教室,我感到還應把學生的理解延伸下去。於是我拿起了板擦,往半空中一扔,它啪的一聲掉了下來。這板擦也是從半空中掉下來的,能說是飄落嗎?不能那位小朋友能用飄落說一句話?雪花從空中飄落下來。廢紙從樓上飄落下來。……通過飄落一詞的理解,這讓我不禁深深感嘆:生活,乃語文之母啊!

陶行知先生說:活書是活的知識寶庫。這活的書裏面,就蘊藏着無窮無盡的讀不完、看不厭的知識。關鍵是語文教師把課本當成學生的世界,還是讓世界當成學生的課本?

  一年級《雨點兒》教學反思9

這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課文,故事生動有趣,人物形象個性鮮明。就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所以在教學本課時,我努力地把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引導學生“愛學”、“學會”、“會學”上,把主動權還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一、屏棄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沒有采取分析課文的方式進行學習,而是通過學生小組競賽的形式,由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按學生提的問題的板塊和進度,讓學生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獨立或夥伴合作研究解決問題。讓學生憑藉課文進行研究性學習,力圖將語言文字訓練和思維訓練緊密地結合起來。力圖將常規的“平推式”教學爲“探究式”教學。培養了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設了師生間的民主、和諧、寬鬆、自由的教學空間,很好地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二、教師不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執教者,而是融入到學生中間,和學生一起討論,一起讀書,師生合作非常愉快,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三、根據每個孩子都有表演的慾望,都希望被發現,被重視這一特點,每節課特別設置了演一演這一環節。通過讓學生在充分讀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對課文重難點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

教育本身是存在着缺陷的藝術,在本課的教學中,存在着以下幾點不足:

一、課前老師沒有做好談話放鬆工作,學生比較緊張,沒有完全放開,不敢大膽發言。

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性體現得還不夠,朗讀的指導還要再下力度。

  一年級《雨點兒》教學反思10

1、在教學設計中,以品和悟貫穿始終,讓學生有滋有味地品讀詞語,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在想象中品味詞語,學會運用詞語。

2、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願意學。對於低年級的學生尤其重要。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創設情境,通過教材這個文本載體,將學生帶入愉快的學習氛圍之中,爲學生營造一個無拘無束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使其思維在其間任意馳騁,“悟”出文本中表達的情感。

3、教學《雨點兒》時,教師設計了這樣的情境:課件演示雨點兒過後大地的美景,同時配上音樂。學生被眼前美麗的景色、優美的音樂所營造的氛圍深深地吸引住了,頓時進入了學習情境。很多孩子看到滿目秀色忍不住發出“嘖嘖”地讚歎聲。教師馬上提問:你看到了什麼?孩子的手馬上就如雨後春筍一般立在桌上。他們在腦海中搜集最美麗的詞語來描繪眼前所看到,他們爭着發言。毫不費力孩子已經完成了一篇精彩的口頭作文。也爲感悟課文內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生在老師設計的情境學習中產生了迫切的求知慾望。接着問孩子:你們喜歡誰?有的學生說喜歡小雨點兒,因爲小雨點兒使花更紅了,草更綠了。有的學生說喜歡大雨點兒,因爲大雨點兒使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長出了紅的花、綠的草。照我的理解,大雨點兒比小雨點兒更美,因爲大雨點兒去了之後,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長出了紅的花、綠的草。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這些只是我在聽課後的略微思考,我希望自己能夠不斷地加強自己的業務能力,我希望在我和孩子們的語文課堂中,我們都能經常享受到語文的魅力,感受到語言文字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