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四字成語故事及感悟(通用17篇)

四字成語故事及感悟(通用1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7W 次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成語吧,成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從其起源,經過演變,直至在漢語中沉積下來,爲了幫助大家積累更多經典成語,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四字成語故事及感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字成語故事及感悟(通用17篇)

四字成語故事及感悟 篇1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着他一起前往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你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你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於九鼎大呂。(九鼎大呂:鍾名,與鼎同爲古代國家的寶器。)

成語一言九鼎由這個故事而來,形容一句話能起到重大作用。

四字成語故事及感悟 篇2

春秋時,有父子二人,他們同是孔子的弟子。父親曾皙喜歡吃羊棗(一種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兒子曾參是個孝子,父親死後,竟不忍心再吃羊棗。這件事情在當時曾被儒家子弟大爲傳頌。

到了戰國時期,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對這件事不能理解,於是就去向老師孟子請教。

公孫丑問:老師,膾炙(膾,細切的肉;炙,烤肉)和羊棗,哪一樣好吃?

孟子說:當然是膾炙好吃啊,這世上沒有哪一個人不愛吃膾炙的!

公孫丑又問:既然膾炙好吃,那麼曾參和他父親肯定也都愛吃,爲什麼曾參不戒吃膾炙,而只戒吃羊棗呢?

孟子回答說:膾炙是大家都愛吃的(原文是:‘膾炙,所同也’);羊棗的滋味確實比不上它,但羊棗卻是曾皙特別愛吃的東西,所以曾參只戒吃羊棗。就好比對長輩只忌諱叫名字,不忌諱稱姓一樣,姓有相同的,名字卻是自己所獨有的。

孟子的一席話,使公孫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膾炙人口這個成語就是從孟子所說的膾炙,所同也引申出來的,原意是指人人都愛吃的美食,後來人們常用它來比喻人人讚美的事物和傳誦的詩文。

四字成語故事及感悟 篇3

春秋時期,有一位著名的軍事家名叫孫武,他寫出了《孫子兵法》這部重要的軍事鉅著。他帶着這部著作到吳國去見吳王,吳王看過以後,對孫武還不完全相信,便說:是不是可以用少量的軍隊來試試你的兵法?孫武說:可以。吳王又問:用婦女試試可以嗎?孫武也答應了。

於是,吳王召集了一百八十名宮女,請孫武訓練。孫武將這些宮女分爲兩隊,用吳王寵愛的兩個妃子爲隊長。隊伍站好後,孫武就問:你們知道怎樣向左轉、向右轉嗎?宮女們回答:知道。隨後孫武搬出殺人的刑具,即三令五申之,即三番五次地說明要服從命令,聽從指揮,說完便擊鼓發出向右行的命令。宮女們從來沒有受過軍事訓練,聽到命令後不但沒有執行,反而大笑起來。孫武嚴肅地說道: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是將官的過錯。於是,他又將剛纔的一番話詳盡地向她們解釋了一番。然後,他再次擊鼓,發出向左行進的命令。宮女們仍然只是笑而不執行命令。孫武便命令行刑士兵將兩個隊長推出去斬首。

吳王忙派人前去講情。可是,孫武說: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說完就將兩個隊長斬首了。宮女們嚴肅起來,所有動作都能按照號令認真去做了。

後來,人們用三令五申來表示三番五次地命令、告誡。申,申明。

四字成語故事及感悟 篇4

秦朝末年,劉邦是沛縣一名亭長(管理十里以內的小官)。他性格豪爽,樂於幫助別人。有一次,劉邦奉命押送一批民夫到驪山去做苦工。在路上,每天總有幾個民夫逃走。有天晚上,他對大家說:“你們到驪山做苦工也是累死,你們都走吧!”當時就有十幾個民夫情願跟隨劉邦。

劉邦帶這十幾個人正往別處逃走,忽然有條大蛇擋在路上,別人嚇得不敢前進,劉邦手提寶劍,把大蛇趕走,大家很佩服他這種勇敢精神。

那時候秦朝政治腐.敗,各地百姓紛紛起來造反。沛縣衙裏的文書蕭何和監獄官曹參知道劉邦是個好漢,便經常暗地與他來往,商量準備起兵反秦。

在蕭何和曹參的幫助下,劉邦決定起義,他們首先攻下了沛縣。大家推舉劉邦爲起義軍的首領;劉邦說:“抗秦大業是艱鉅的,如果一敗塗地,就要賠上性命啊!我劉邦願帶領大家大幹一場!”

劉邦從這天開始,便率領沛縣的三千弟子展開反抗暴秦的鬥爭,最後終於推翻了秦朝,建立了漢朝。

四字成語故事及感悟 篇5

故事出自《三國志蜀志龐統傳》:“陸子可謂駑馬有逸足之力,顧子可謂駑牛能負重致遠也。”

公元210年,東吳大都督周瑜因病去世。他的好友龐統聽到噩耗,十分悲痛,急忙趕來弔唁。龐統博學多才,很有名氣,人稱“鳳雛”。他一到東吳,就引起不小的震動,從各處趕來和他結交的人很多。東吳名士陸績、顧劭、全琮等人,都和龐統成了至交。弔唁完畢,大家在閶門爲龐統餞行。席上,大家高談闊論,古今中外,無所不談。當議論到如何識別人才時,有人說鳳雛先生很能慧眼識人,大家就請他評一評東吳幾位名士,龐統說陸績好比一匹腳力很快的馬,有高超的才能;顧劭好比一頭吃苦耐勞的牛;全琮雖然智慧差些,但也是當代一個人才!事後,有人不解地問龐統:“先生是不是認爲陸績的才能勝過顧劭?” 龐統說:“馬(指陸績)雖然靈活、跑得快,可是他只能供一個人乘騎;牛(指顧劭)一天能走三百里,它所擔負的重載豈止一個人的重量!”龐統的比喻既生動形象,又幽默風趣,更使東吳名士佩服。

負重致遠:揹着沉重的東西送到遠方。比喻人能力很強,可以擔負重任。

四字成語故事及感悟 篇6

孫惠是晉惠帝時齊王冏的謀士。在齊王失敗之後,孫惠受到了成都王的重用,後來成都王起兵攻打長沙王,孫惠十分失望,才退隱。不久,東海王在下邳起兵,孫惠知道,就上書東海王,指出歷代王朝危亡的情形,都是枝葉先雕零,才引起上下根株的死亡。因此,勸東海王應該一心平亂,匡扶王朝。同時還頌揚東海王的實力:“這種強大的力量,就像是烏獲摧毀冰塊;令孟賁折斷枯樹;使猛獸吞食狐狸;用泰山來壓卵一樣,這是沒有辦法相比的……”最後,東海王被孫惠懇切的言詞打動,才起用了他。

以泰山的堅實、巨大,來壓微小、脆弱的蛋,兩者力量的.懸殊,是可以想見的,用“泰山壓卵”這四個字,正可以巧妙的表現出一件事情的對比。所以,後人便用它來形容,以最強大的力量,加諸在最弱小的一方,也就是以強欺弱,能輕易達成任務的意思。例如,一家資本雄厚的公司,以賤價和小商店競爭,那必然會成功的,這就可以用“泰山壓卵”來形容。

四字成語故事及感悟 篇7

西晉人祖逖和劉琨,都是性格開朗、仗義好俠的志士。年輕時不但文章寫得好,而且都喜歡練武健身,決心報效祖國。當時,晉朝表面上還管轄着中原大地,但實際上已是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了。祖逖和劉琨一談起國家局勢,總是慷慨萬分,常常聊到深夜。

一天,祖逖又和劉琨談得十分興奮,劉琨不知什麼時候睡着了,祖逖卻久久沉浸在談話的興奮之中,不能入睡。喔,喔,喔--荒原上的雄雞叫了起來,祖逖一躍而起,踢醒了劉琨:聽,這雄雞啼鳴多麼振奮人心呀,快起來練劍吧!於是,兩人操起劍來,在高坡上對舞。從此,他倆每天清早聽到頭一聲鳴叫,一定來到荒原上抖擻神練起劍來。

劉琨被祖逖的愛國熱情深深感動,決心獻身於祖。一次他給家人的信中寫道:在國家危難時刻,我經常‘枕戈待旦’(枕着兵器睡覺一直到天明),立志報國,常擔心落在祖逖後邊,不想他到底走到我的前頭了!……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枕戈待旦出自劉琨《與親故書》,形象地寫出了劉琨隨時準備殺敵報國的決心。後來用作成語,形容時刻警惕敵人,準備作戰。

四字成語故事及感悟 篇8

戰國時期,魏國有一個叫更羸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與魏王在京臺之下,看見有一隻鳥從頭頂上飛過。更羸對魏王說:“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飛着的鳥射下來。”“射箭能達到這樣的功夫?”魏王問。更羸說道:“可以。”說話間,有雁從東方飛來。當雁飛近時,只見更羸舉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弦,隨着“咚”的一聲響,正飛着的大雁就從半空中掉了下來。

魏王看到後大吃一驚,連聲說:“真有這樣的事情!”於是,好奇地問更羸不用箭是如何將空中飛着的雁射下來的。更羸對魏王解釋說:“其實也沒什麼,我猜測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大雁。”“你怎麼知道這隻大雁受過箭傷呢?”魏王更加奇怪了。

更羸繼續對魏王說:“這隻大雁飛得慢,叫得悲。”魏王還是一臉茫然。

更羸接着講:“飛得慢是因爲它身上的箭傷在作痛,叫得悲是因爲它離開同伴已很久了。傷口在作痛,還沒有好,它心裏又害怕。當聽到弓弦聲響後,害怕再次被箭射中,於是就拼命往高處飛。一使勁,本來未愈的傷口又裂開了,疼痛難忍,再也飛不動了,就從空中掉了下來。”

成語“驚弓之鳥”便由此而來。

——《戰國策·楚策四》

四字成語故事及感悟 篇9

這句成語原作竭盡心力,見於《三國志·魏志·賈逵傳》裴松之注引《魏略》:竭盡心力,奉宣科法。

東漢末年,有一個叫楊沛的人,字孔渠,當過新鄭長。曹操路過新鄭的時候,部隊缺糧,楊沛幫助過曹操,因此深得曹操喜愛。曹操輔政以後,楊沛升爲長社令。他不畏豪強,不管誰犯了法,都依法懲辦,得到曹操的稱許。

當時,曹操出征在外,聽說國都鄴城治安太亂,便發詔選一個鄴城令,其入選標準是要有楊沛那樣的膽略和水平。選來選去,沒有合適的,於是將楊沛提拔爲鄴城令(當時叫京兆尹)。楊沛上任之前,曹操召見了他,並問他如何治鄴。楊沛回答:我一定竭盡心力,大力宣傳法紀,使人人遵紀守法。曹操聽後十分高興,對左右的人說:你們聽見了沒有,這纔是使人敬服的人。楊沛還沒正式上任,一些豪強地主和皇親國戚聽說楊沛要來鄴城了,都紛紛告誡自己的子弟檢點一些。

四字成語故事及感悟 篇10

這個成語出自《尚書》。

據古史記載,商紂王荒淫無度,暴虐無道,諸侯都起來反對他,老百姓更是怨聲載道。周武王起兵伐紂,各地響應,萬民擁護,軍事進展十分順利。

當週武王疣領大軍夜渡孟津過黃河的時候,水面平靜無波,天上月明如晝,八百諸侯的軍隊,在渡船上齊聲歌唱,聲勢極爲雄壯c渡河以後,軍威更是振奮,直向商都朝歌推進。就在朝歌南郊的牧野,舉行了莊嚴的誓師典禮。一場大戰,隨即開始。周武王的軍隊是正義之師,戰士們爲了除暴安民,人人奮勇當先,樂於效命,有的還載歌載舞,歡笑上陣。商紂王的軍隊則不然,他們眼見王朝已臨末日,誰願意出力拼命;剛一接觸,尚未交鋒,就土崩瓦解、全部潰退,並且紛紛起義、倒戈相向。封王見大勢已去,就自焚而死,商朝於是滅亡《

周武王滅了商朝,在軍事上取得了徹底的勝利,於是凱旋而歸,建立了周朝。以鎬爲京城,稱爲鎬京。這樣周武王就一統天下,成爲周朝的第一個天子。

《尚書·武成》說,周武王當時正式宣佈戰事結束,恢復和平生活,並採取了一些具體措施,削減軍隊,提倡文教。同時,“歸馬”、“放牛”,把戰時徵用的牛馬一律放歸到農牧業生產上去。

四字成語故事及感悟 篇11

這個成語出自《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後漢末年,劉備初起兵時,有一次,在汝南吃了曹操一場敗仗,所剩士兵,不滿一千人了,一時無路可走。部將孫乾建議,不如暫且投靠劉表。劉表是劉備的同宗,當時官爲“荊州刺史”。劉備同意了。

劉備投奔劉表後,劉表待他很好,分撥宅院,妥善安頓。劉備就在擁州閒住了一個時期。一天,劉表和劉備飲酒談天,談得正高興時,劉備忽然暗自傷心起來。劉表發現他面有淚容,驚問何故。劉備長嘆一聲,說道:“我往常身子不離馬鞍,髀肉皆散;現在很久都不騎馬了,髀裏肉生。日月嗟蛇,我也快老了,可還沒有建立任何功業,所以很悲傷!”

劉備這幾句話的大意是說:我往常天天騎馬作戰,大腿的肉都消瘦了,但是覺得生活很有意義;現在閒居無事,大腿的肉重新長起來了,想想光陰空過,轉眼年老,而事業毫無成就,因此感到悲傷!

根據《三國志》記載,後來劉表就讓劉備到博望這個地方去抵抗曹操的大將夏侯惇去了。

髀肉復生,形容長久安逸,無所作爲。

四字成語故事及感悟 篇12

手不釋卷這段故事,原文見《三國志·吳志·呂蒙傳》裴松之的註文。

三國時,吳國的大將呂蒙,行伍出身,讀書很少。孫權見他年輕有爲,而且身當要職,勸他要多讀些書,以增長知識。呂蒙想:讀書是文人學者們的事,領兵上陣的人只要能打勝仗就行,哪裏要讀什麼書呢?便推託道:“軍隊裏事情太忙,沒有空閒時間讀書

孫權聽了,很嚴肅地跟他談了半天,說:“你說事情忙,難道比我還要忙嗎?我少年時代,就曾讀過一些經書,後來主持國家軍政大計,又在百忙之中陸續讀了一些歷史和兵法的書箱,自己覺得很有長進,對做事情也很有益處5像你這樣的青年,聰明,記性好,如果認真讀書,特別是多讀些歷史和兵法,那一定能夠取得更大的收穫和成就。”孫權還舉了兩個好學的軍人爲例,說:“光武(即漢光武帝劉秀)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孟德(即曹操)也是老而好學,你爲什麼不能自求上進呢?"

呂蒙很受感動,從此勤奮讀書,努力自學,終於成爲一代名將。

四字成語故事及感悟 篇13

出處:《淮南子·泰族訓》紂之地,左東海,右流沙,前交趾,後幽都,師起容關,至蒲水;士億有餘萬,然皆倒失而射,傍栽而戰。武王左操黃戟,右執白旄以麾之,則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

故事:商紂王是商朝的末代君主,是一個暴虐無道的昏君。他貪戀酒色、荒淫無度,整日花天酒地,尋歡作樂,不理朝政。

他聽信讒言,重用奸臣,殘害忠良,戮殺無辜,他強徵暴斂,動用巨資,強迫百姓爲自己修建宮苑,他慘無人道,製造種種酷刑,以觀看人受刑後的痛苦爲樂。在他暗無天日的統治下,百姓無不怨聲載道,苦不堪言。

雖說商朝的疆土遼闊廣袤,左起東海,右至杳無人煙的沙漠,南從五嶺以南的交趾,北至遙遠的幽州,j隊從容關一直駐紮到蒲水。士兵不下數萬,但打起仗來,因爲兵士不願意爲紂王戰死,所以“倒矢而射”把兵器扔在一邊。商朝j隊士氣如此低落,商朝的政權自然是岌岌可危了。

所以,當週武王左手擎着用黃金作裝飾的大戟,右手節用犛牛尾裝飾的白色旌旗、坐着戰車,勢不可擋地殺來時,所到之處,無不披靡,訥紂王j隊的潰敗,商紂王政權的垮臺,就如瓦片的碎裂,泥上倒塌,迅速而無法挽救。

四字成語故事及感悟 篇14

三國時,蜀漢的丞相諸葛亮是一個既有能力又有衷心的賢臣,得到皇帝劉備的重用。

劉備臨終前,曾將自己的兒子劉禪託付給他,讓他幫助劉禪治理天下。劉備甚至誠懇地留下遺言:如果劉禪不好好聽你的話,做出危害國家的事,你就取而代之,自己做皇帝。諸葛亮非常感動,表示要好好地效忠少主劉禪。

劉備死後,諸葛亮竭盡全力幫助劉禪治理國家。有人勸他自封爲王,但他嚴厲地拒絕了。他對身邊的人說:“我已經受先帝委託,擔任了這麼高的官職。如今討伐曹魏又沒什麼成效,你們卻要我加官晉爵,這是不忠不義的事情啊!”

諸葛亮爲人處世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馬謖(sù)是他非常器重的一位將軍,在攻打曹魏時,因爲大意輕敵,失守街亭這個地方。諸葛亮因爲馬謖已經立下軍令狀,所以忍痛殺了馬謖。馬謖臨刑前上書諸葛亮,說自己雖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沒有怨恨。諸葛亮自己也爲失守街亭主動承擔責任,請求後主批准他由丞相降爲右將軍。他還特地下令,要下屬坦率地批評他的缺點和錯誤,這在當時是十分罕見的。所以,後人在寫史書時,就用“開誠心,布公道”來形容這位賢臣。

成語“開誠佈公”由“開誠心,布公道”縮略而來。人們常用它來比喻對人態度誠懇。

四字成語故事及感悟 篇15

春秋時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內有兩個諸侯國,一個是鄭國,一個是息國。公元前712年,息國向鄭國發動了戰爭。

這兩個諸侯國雖然都很小;但息國的人力與物力比鄭國要少得多,軍力也要弱得多。戰爭自然以息國的失敗而告終。

事後,一些有見識的人分析出,息國快要滅亡了。他們分析的根據是,息國一不考慮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勝,三不同親近的國家籠絡好關係,四不把自己向鄭國進攻的道理講清楚,五不明辨失敗的罪過和責任是誰。犯發這五條錯誤,還要出師征伐別國,結果遭到失敗,這不是非常自然的嗎?

果然,不久息國被楚國攻滅。

“黃門待詔夏賀良等建議改變年號和帝號,說增加漏的刻度可以使國家永遠安寧,我誤聽了他們的話,希望給天下帶來安寧,但是並沒有應驗。夏賀良等所說的所做的,都是違經背古,不合時宜。六月甲子日的詔書,除了大赦一項之外,全部廢除。”

這次改號不到兩個月就結束了。夏賀良等人因妖言惑衆,被處以死刑。

四字成語故事及感悟 篇16

楚懷王時,派昭陽爲將,領兵伐魏,連破八城,取得了很大的勝利。接着’他又要進攻齊國,齊王十分者急。恰巧陳軫充當秦國的使者,這時正訪問齊國。陳軫便替齊國去見昭陽,勸他在伐魏勝利之後,應當知道大功已經告成。如果再攻齊國,無異於“畫蛇添足”;萬--不勝,反而要前功盡棄。陳珍便對昭陽講了下面這個故事。

楚國有個人家祭祀祖先,祭過以後,主人就把祭過祖先的一壺酒,賞給辦事的人們去喝。但是人多酒少,不夠分,怎麼辦呢?大家商量一T,想出一個畫蛇比賽的辦法:誰先畫成一條蛇,誰就喝那壺酒。於是,大家一同開始畫蛇。其中有一個人畫得很快,不一會就畫成了。他看看別人都還在慢慢地畫,就一面把酒壺拿了過來,一面笑道:“瞧,你們畫得多慢,我給它加上幾隻腳都來得及哩!”說着,就在畫成了的蛇身上添腳。這時,有第二個人畫好了,就把酒壺搶過去說:“蛇哪裏有什麼腳呢?你畫的不是蛇,這壺酒應歸我喝!”別人都表示同意,那個本來首先畫成的人,因爲“畫蛇添足”,反而沒有喝到那壺酒。

昭陽聽了這個故事就順從了陳軫的話,於是退兵了。

四字成語故事及感悟 篇17

西周的周成王時代,相傳有兩個著名的賢人,一個是周公,另一個是召公a那時,成王年紀還小,周公、召公兩人分掌一切國家大事。他們時常巡行各地,宣揚朝廷的徳政。

有一次,召公巡行南方,大約在漢水上游的一個鄉村裏,訪問了老百姓的生活,還爲他們解決了一些問題。老百姓非常感動,曾經祖孫相傳,懷念了許多年。周朝後來的幾代“天子”,越來越糟,恃別是西周末年的周幽王,簡直如同商紂王一樣,荒淫殘暴,人們更加懷念祖輩傳說的召公那樣的賢人。召公當年南巡時,曾在一株甘棠樹下休息過,這株甘棠樹便被當地百姓恭敬地保護着,還流傳着這樣一首民歌:

蔌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裳,勿剪勿致!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拔!召伯所舍。

歌詞大意是:可愛的甘棠樹,不要砍伐它!召公在這露宿過。可愛的甘棠樹,不要傷害它!召公在這裏休息過。可愛的甘棠樹,不要攀折它!召公在這裏暫住過。

這就是所謂的甘棠遺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