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四字成語故事及感悟

四字成語故事及感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2W 次

四字成語很多時候都是由典故而來,背後可能會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以下是專門爲你收集整理的四字成語故事及感悟,供參考閱讀!

四字成語故事及感悟

  四字成語故事及感悟1:東施效顰

說春秋時候,越國有個名叫西施的姑娘,她非常美麗、漂亮,一舉一動也很動人。他有心口疼的疾病,犯病時總是用手按住胸口,緊皺眉頭。因爲人們喜歡她,所以她這副病態,在人們眼裏也嫵媚可愛,楚楚動人。 西施的鄰村有個醜姑娘叫東施,總是想方設法打扮自己。有一次在路上碰到西施,見西施手捂胸口,緊皺眉頭,顯得異常美麗。她想難怪人們說她漂亮,原來是做出這種樣子。如果我也做這個姿勢,肯定就變漂亮了。於是她模仿西施的病態。結果人們見了原來就醜的她,現在變成這種瘋瘋癲癲的樣子,象見了鬼一樣,趕緊把門關上。

  四字成語故事及感悟2:一言九鼎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着他一起前往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你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你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於九鼎大呂。(九鼎大呂:鍾名,與鼎同爲古代國家的寶器。)

成語一言九鼎由這個故事而來,形容一句話能起到重大作用。

  四字成語故事及感悟3:膾炙人口

春秋時,有父子二人,他們同是孔子的弟子。父親曾皙喜歡吃羊棗(一種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兒子曾參是個孝子,父親死後,竟不忍心再吃羊棗。這件事情在當時曾被儒家子弟大爲傳頌。

到了戰國時期,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對這件事不能理解,於是就去向老師孟子請教。

公孫丑問:老師,膾炙(膾,細切的肉;炙,烤肉)和羊棗,哪一樣好吃?

孟子說:當然是膾炙好吃啊,這世上沒有哪一個人不愛吃膾炙的!

公孫丑又問:既然膾炙好吃,那麼曾參和他父親肯定也都愛吃,爲什麼曾參不戒吃膾炙,而只戒吃羊棗呢?

孟子回答說:膾炙是大家都愛吃的(原文是:‘膾炙,所同也’);羊棗的滋味確實比不上它,但羊棗卻是曾皙特別愛吃的東西,所以曾參只戒吃羊棗。就好比對長輩只忌諱叫名字,不忌諱稱姓一樣,姓有相同的,名字卻是自己所獨有的。

孟子的一席話,使公孫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膾炙人口這個成語就是從孟子所說的膾炙,所同也引申出來的,原意是指人人都愛吃的美食,後來人們常用它來比喻人人讚美的事物和傳誦的詩文。

  四字成語故事及感悟4:三令五申

春秋時期,有一位著名的軍事家名叫孫武,他寫出了《孫子兵法》這部重要的軍事鉅著。他帶着這部著作到吳國去見吳王,吳王看過以後,對孫武還不完全相信,便說:是不是可以用少量的軍隊來試試你的兵法?孫武說:可以。吳王又問:用婦女試試可以嗎?孫武也答應了。

於是,吳王召集了一百八十名宮女,請孫武訓練。孫武將這些宮女分爲兩隊,用吳王寵愛的兩個妃子爲隊長。隊伍站好後,孫武就問:你們知道怎樣向左轉、向右轉嗎?宮女們回答:知道。隨後孫武搬出殺人的刑具,即三令五申之,即三番五次地說明要服從命令,聽從指揮,說完便擊鼓發出向右行的命令。宮女們從來沒有受過軍事訓練,聽到命令後不但沒有執行,反而大笑起來。孫武嚴肅地說道: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是將官的過錯。於是,他又將剛纔的一番話詳盡地向她們解釋了一番。然後,他再次擊鼓,發出向左行進的命令。宮女們仍然只是笑而不執行命令。孫武便命令行刑士兵將兩個隊長推出去斬首。

吳王忙派人前去講情。可是,孫武說: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說完就將兩個隊長斬首了。宮女們嚴肅起來,所有動作都能按照號令認真去做了。

後來,人們用三令五申來表示三番五次地命令、告誡。申,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