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都江堰水利工程觀後感

都江堰水利工程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2W 次

都江堰水利工程觀後感

都江堰水利工程觀後感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都江堰水利工程觀後感1

水之道,是無數文化分子聚在一起,合成文明的物質,再構成精神的磚石,最後築成有哲理高度的城牆,守護民族的脊樑。

——題記

滔滔岷江,綿綿不絕,沿溯阻絕,蜿蜒奔騰。當流入成都平原時,忽然變得溫柔馴順起來,滋潤着當地的人民。旱澇無常的四川從此成爲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創造這個奇蹟的,就是都江堰。

在都江堰,岷江似乎展示出了關於水的一切魅力。既宏大雍容,又可掬可捧;既狂野奔騰,又溫柔馴順;既柔又剛,剛柔相濟,是那麼矛盾,又是那麼和諧。能夠將治水發展到如此高度的唯有李冰;能夠將治水的哲理領悟到如此樸實透徹的,也唯有餘秋雨先生。

從歷史上爲官角度來講,李冰無疑不是最清明能幹的,但是他絕對是最原始樸素的。他是蜀郡郡守,手握一把長鍤,站在江邊,他完成了“守”字的原型。這樣的樸素直接,這樣的冰清玉潔,足以令現代化的文明深思,也足以令餘秋雨先生深思。的確,他在政治上並無多大建樹,但是那種清廉正直的政治作風,足以令後人肅然起敬,也像這滔滔江水一樣,浩氣長存。

李冰從來不是專家,他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公式和定理,卻總結出了直到20世紀都還是水利工程的圭臬的真理:“深淘灘,低作堰;遇彎截角,逢正抽心。”這既是治水的圭臬,又是治人治世的真理。唯有順從歷史大勢,才能興旺發達;唯有順從人民名義,才能繁榮富強;唯有順從自然規律,才能和諧發展。面對這世間萬物發展的必然規律,餘秋雨先生陷入了沉思。

眼前,是滔滔不絕的滾滾江水;心中,又激盪出古時道家的哲學奧義。和諧,是人類發展的永恆主題。世間萬物,唯有和諧,才能不斷進步,不斷髮展。在現代文明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發展,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是對現代化的文明最樸素、也是最深刻的反思。我們的文化中曾經蘊含着很多的真理。我們現在要將這些傳承下去,這樣我們才能夠有我們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在文明的衝撞和融合中,我們得向過吊橋一樣自信,因爲我們越是猶豫,就越動搖,也就越危險。我們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念,就像餘秋雨先生一樣。

歷史悠悠向前,江水滔滔奔流。李冰的石像,也許早已被埋沒。但是,李冰的精魂永不消散。他的信念,將會被永遠銘記。傳承這一份精神,這一份文化,這一份信念,餘秋雨先生有責任,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也有責任。從滔滔江水中感悟的,也許正是5000年以來的真理。

水之道,是無數文化分子聚在一起,合成文明的物質,再構成精神的磚石,最後築成有哲理高度的.城牆,守護民族的脊樑。這城牆永遠屹立不倒,堅固不催,永垂不朽。它一直見證着東方民族的傳奇。

佇立在書桌前,彷彿隨餘秋雨先生站在岷江畔,一同探求都江堰水中的大道。

都江堰水利工程觀後感2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縣)境內,岷江上的大型引水樞紐工程,也是現有世界上歷史最長的無壩引水工程。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秦蜀守李冰主持興建。工程以灌溉爲主,兼有防洪、水運、城市供水等多種效益。成都平原因此富庶,自古有“天府之國”美稱。都江堰始名於宋代,宋以前稱都安堰、湔或犍尾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爲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它最偉大之處是建堰2250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着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建成後,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

都江堰渠首樞紐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構成。三者有機配合,相互制約,協調運行,引水灌田,分洪減災,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1、岷江魚嘴分水工程

魚嘴分水堤又稱“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它昂頭於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榪槎、金剛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設施。其主要作用是把洶涌的岷江分成內外二江,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於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於灌溉。

在古代,魚嘴是以竹籠裝卵石壘砌。由於它建築在岷江衝出山口呈彎道環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較枯,水流經魚嘴上面的彎道繞行,主流直衝內江,內江進水量約6成,外江進水量約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勢不再受彎道制約,主流直衝外江,內、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動顛倒:內江進水量約4成,外江進水量約6成。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決了內江灌區冬春季枯水期農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澇問題。

2、飛沙堰溢洪排沙工程

飛沙堰溢洪道又稱“泄洪道”,具有瀉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顯著功能,故又叫它“飛沙堰”。飛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實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飛沙堰的作用主要是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餘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迴歸岷江正流。飛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飛沙”,岷江從萬山叢中急馳而來,挾着大量泥沙、石塊,如果讓它們順內江而下,就會淤塞寶瓶口和灌區。古時飛沙堰,是用竹籠卵石堆砌的臨時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澆鑄,以保一勞永逸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