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少兒百科 > 都江堰大綱

都江堰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6W 次

你如果有機會,一定到四川省灌縣的都江堰去看看,你會被它的磅礴(páng bó)氣勢所震撼,你會爲它的龐大工程所震驚,你會爲它的科學設計所吸引。你想象不出,兩千多年前的古人,怎麼能有這樣的膽量、這樣的技術,建造出這樣的大型水利工程。

都江堰

都江堰位於岷江中游,它是公元前250年左右,由蜀郡守李冰率百姓修築的。

公元前250年以前,四川成都灌縣一帶,幾乎年年都要發大水。可苦了岷江兩岸的百姓。種下的莊稼年年歉收,他們只好背井離鄉,四處逃荒要飯。李冰擔任蜀郡太守後,決心治水除害,爲岷江兩岸的百姓造福。他同兒子二郎一道,沿江勘察。

在玉壘山,李冰發現,岷江水流到這裏就被擋住了去路。山的東邊,水流不過去,無水灌溉;山的西面,爲山所阻,水流不暢,又造成洪澇災害。李冰對二郎說:“應該將這玉壘山打開個缺口,讓水流過去,這樣,不僅山東面的田地可以得到灌溉,山西面的江水也可以順暢地排出,從而避免旱災的發生、洪澇的禍患。”

新鑿開的玉壘山口,很像一個瓶口,人們爲它取名“寶瓶口”,而被分開的玉壘山的末端,則像一個大石堆,人們便稱它爲“離堆”。

“寶瓶口”的開鑿,使玉壘山西的江水,朝東南流泄了一部分。但由於流量有限,山東面的旱地還是得不到全面澆灌。而一遇洪峯到來之際,山西面的洪澇災害還會不斷髮生。爲了解決這一問題,李冰決定採取中流作堰的方法,來控制水勢,排泄洪水。所謂中流作堰,就是在“寶瓶口”上游不遠處的江心,築一道分水堰,使江水在這裏分爲兩股,以達到分洪的目的。

這分水堰的前端尖尖地伸進波濤洶涌的岷江中,遠遠望去,活像個大魚嘴,因而,人們便稱它爲“魚嘴分水堰”。

魚嘴分水堰建成後,岷江的水一流到灌縣附近,便一分爲二:東邊流入寶瓶口的水漢稱爲“內江”,是灌溉渠道;西邊的水流稱“外江”,爲岷江正流。

爲了進一步控制寶瓶口的內江水量,防止江水橫決,李冰又帶領民工們在魚嘴分水堰的尾部,修築了一個溢洪排沙的低堰,名爲“飛沙堰”。飛沙堰也用竹籠裝卵石堆築,堰頂做到適宜的高度。當枯水季節,它擋水進入寶瓶口,灌溉良田;當洪水期間,過量的江水會漫過它的頂部,流入外江,以保障內江灌區免遭水淹。同時,由於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旋渦作用,還有效地減少了泥沙在寶瓶口前後的積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