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都江堰讀後感大綱

都江堰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5W 次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都江堰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都江堰讀後感

都江堰讀後感1

讀罷《都江堰》,有一種被這一巨大,歷史悠久的水利工程震撼的感覺,心情有些激動,彷彿萬馬奔騰的壯觀景象就呈現在眼前,有機會一定要親眼一睹它的風采,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作者的寫作功底。

首先《都江堰》中,從宏觀和微觀都運用對比,文章開篇就用長城做標杆,與都江堰相比,長城只是悲壯,而都江堰至今還具有不可替代的實用價值,例如文章說:“長城的社會功用早已廢弛”,而都江堰卻哺育了中華民族。

在對比中,又夾雜着時間的順序,都江堰的建造先於長城,文章寫得非常詳細,“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長城的數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經完成一項了不起的工程(都江堰)”這種對比,這種時間座標,更顯示出都江堰的智慧,或者說,長城這項偉大的工程,其建築技術可能在都江堰中汲取,顯示出都江堰人類建築鼻祖的地位,觸動讀者的心靈

《都江堰》寫法細緻入微,長城建築偉大,佔據遼闊的空間,細處寫到了孟姜女的眼淚,由勁厲的寒風,寫人的身心、感覺,又如在描寫都江堰的水時,用的詞有“細細浸潤,節節延伸”,這種細節描寫使都江堰全面地展現給讀者,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更加了解都江堰,令人對它神往。

在寫作上,《都江堰》中大量使用比喻、擬人。運用準確,例如寫水:“股股疊疊都精神煥發,奔着奔着,直竄出去,水對自己的馴服惱怒了,撒起野來”,這樣作者把水寫活了,把水寫動了,都江堰之水沸騰了,四處躥,而它們又按照設計的意圖去流動,這樣突顯了都江堰設計巧妙,突顯都江堰的不簡單,決不是簡單的一堤一壩,而是設計者的精心策劃,這樣就給都江堰寫神了,寫出它蘊含着科學道理。

《都江堰》的寫作,處處能撞擊你的心靈,讓你邊讀邊感嘆都江堰的神奇,例如:“已經咆哮到讓人心魄俱奪”,“水在這裏,吃夠了苦頭也出足了風頭”,“一查履歷,長城還是後輩,它,就是都江堰”,只有這樣確切生動的描述,才讓讀者心顫,才能使讀者產生對都江堰的遐想。

以上就是我對《都江堰》的讀後感,總的說來,那就是,對比,時間順序,空間位置,細節描寫,比喻,擬人,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把都江堰的樣子描繪出來。《都江堰》寫得妙,寫得絕,別人應無話可說,只因“餘秋雨”作文在上頭。

都江堰讀後感2

利用閒暇之餘我便會靜下心來體會翻閱散文集。讓我由衷熱愛的是餘秋雨先生的文篇。對於我來說最耐人尋味的是《文化苦旅之都江堰》那一篇。這篇充素着作者自己對都江堰獨到的見解和評判,並且他淵博的知識,對都江堰的瞭解巧妙的在散文中運用,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餘秋雨先生用細膩的筆觸勾勒出都江堰清晰的輪廓。雖然不及長城宏大雄偉,卻註定要穩穩當當地造福千年。儘管都江堰卑處一隅,但是依舊默默地爲人類做着貢獻。即使長城被人類瞻仰,也依舊沒有任何被人類利用的價值。都江堰這處屹立千年不倒的宏偉建築不停地運行。

散文中的人物“李冰”一個建造都江堰的偉人。深深打動我的是“李冰父子”一心爲民的`作爲。都江堰有着蜚聲中外的水利建築,造福人民的偉大工程。

餘秋雨先生擁有豐厚的文史知識功底,優美的文辭水平在這篇文中一一體現。

在書中的文字需要一點點的品讀。帶領我們去一個全新意境。

我對在餘秋雨筆下的都江堰不僅十分迷戀,嚮往。還有一種讚歎的情愫。讚歎歷史偉人創造出這麼一項奇蹟。我不經想要一覽都江堰的風采!

都江堰讀後感3

餘秋雨先生以高度歷史使命感解析都江堰始末,運用淵博歷史知識和深厚文學修養詳細剖析了它的人文底蘊和政治意義。掩卷長嘆,令人在追思李冰父子同時,聯繫我們實際,心靈不由得產生了絲絲共鳴。

“爲官一任,造福一方”是李冰座右銘,這和我們黨“領導幹部要甘做人民公僕”是相似的。他憑着踏實心態、務實做法率領百姓歷盡千辛萬苦建造了都江堰,成就他名垂青史,也成爲後來爲官者的一個路標。我們領導幹部則以“羣衆利益無小事”爲準繩,不斷改善人民羣衆生活水平,紮實體現了“立黨爲公,執政爲民”宗旨。

現行幹部政策不可能出現類似李冰持續執政的情況,這就有一個爲與不爲的選擇矛盾,矛盾原因還是急功近利,不以百姓滿意爲評判標準而是以領導滿意爲準則!當權者始終以“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爲準則,堅持不動搖,政府和社會提供相對寬裕氛圍,則能更好保證政策連續性。保證政策連續性,要求繼任者擺正心態,更好體現人民要求,以實實在在政績取信於民。

都江堰讀後感4

餘秋雨的《文化苦旅》裏有一篇《都江堰》,文章不長,但餘先生追古思今、旁徵博引,把一個死死的水利工程寫的有血有肉,生靈活現的,十分精彩。文章讀罷,掩卷長思,不覺已爲先生靈活的思維和獨到的理解所深深折服。讀了才知道,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僅僅是長城,而是四川的都江堰。

都江堰可以說是人類對大自然力馴服的表現。文章開篇便以長城與都江堰作對比,“如果長城是一種人類意志力的驕傲”,那麼都江堰便是一種集人類意志力、智慧與自信於一身的象徵。誠然,萬里長城的確也是人類歷史上創造的奇蹟,這是用無數血肉之軀與淚水鑄就的輝煌,是無與倫比的。然而正如文中所說的那樣“長城的社會功用早已廢弛”,於是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非都江堰莫屬。萬里長城,因爲它的萬里而著稱,而都江堰,“卻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是它,造就了蜀國行銷三國的織錦;是它,見證了中華民族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文章中描寫了都江堰的水,寫出了水的靈動,水的規整。先是說“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會,聚會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讓人忘記它是切切實實的水,可掬可捧的水”,再說“都江堰的水卻不同,要說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疊疊都精神煥發,合在一起比賽着飛奔的力量,踊躍着喧囂的生命。這種比賽又極有規矩”,前後海水與都江堰的水作對比,突出了都江堰的水不多不少正好適當,有活力,有競爭力,有生命力,有動力,有規範力。文中又寫到“也許水流對自己的馴服有點惱怒了,突然撒起野來,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這樣越是顯現出一種更壯麗的馴服”,這說明都江堰的構造是堅實的,是不垮的,是雄偉的,是壯觀的,爲下文闡述李冰的精魂作了鋪墊。因此,作者受此感染,不由地感悟到“已經咆哮到讓人心魄俱奪,也沒有一滴水濺錯了方位。陰氣森森間,延續着一場千年的收伏戰。水在這裏,吃夠了苦頭也出足了風頭,就像一大撥翻越各種障礙的馬拉松健兒,把最強悍的生命付之於規整,付之於企盼,付之於衆目睽睽。看雲看霧看日出各有聖地,要看水,萬不可忘了都江堰”。

於是,餘秋雨教授對於中國歷史的某種樂觀不由而生,那麼,本文的主旨也就不言而喻了:“其實,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會消散,李冰的兒子會代代繁衍。轟鳴的江水便是至聖至善的遺言”。

都江堰讀後感5

從本篇開始,作者開始描寫祖國的文化遺蹟。

秦代四川郡守李冰督造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了四川天府之國的美名,使用了兩千多年,至今仍在造福一方百姓。餘秋雨先生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解析了都江堰的始末,運用淵博的歷史知識和深厚的文學修養向我們詳細剖析了它的人文底蘊和政治意義。

作爲兩千多年的人工工程,至今仍然發揮這其本值,確實比現在只存在殘值的萬里長城要了不起得多。難怪作者說:“這是一個不大的工程,但我敢說,把它放在全人類文明奇蹟的第一線,也毫無愧色。”,“世人皆知萬里長城,其實細細想來,它比萬里長城更激動人心。”在這一點上可以和隋朝的京杭大運河相媲美。

摘抄:

這一切,首先要歸功於遙遠的李冰。

四川有幸,中國有幸,公元前三世紀出現過一項並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

這項任命與秦統一中國的宏圖有關。然而,這項任命到了李冰那裏,卻從一個政治計劃變成了一個生態計劃。

他總結出治水三字經(“深淘灘,低作堰”)、八字真言(“遇彎截角,逢正抽心”),直到二十世紀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

都江堰調理自然力的本事,被近旁的青城山作了哲學總結。

青城山是道教聖地,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國土生土長的大宗教。道教汲取了老子和莊子的哲學,把水作爲教義的象徵。水,看似柔順無骨,卻能變得氣勢滾滾,波涌浪疊,無比強大;

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實際上,卻是人領悟了水,順應了水,聽從了水。只有這樣,才能天人合一,無我無私,長生不老。

這便是道。

道之道,也就是水之道,天之道,生之道。因此,也是李冰之道、都江堰之道。道無處不在,卻在都江堰作了一次集中呈現。

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都江堰讀後感6

今天,我拿起《都江堰》這本書,我想這本書肯定是寫都江堰美麗的景色。我讀完後情不自禁發出一聲感慨:“好美啊!”我真想馬上飛到那如詩如畫的都江堰,親眼目睹。

讓我來告訴你都江堰有哪些景色吧!有神氣三大工程,分別是“魚嘴”、“寶瓶口”、“飛沙堰”。“魚嘴”長有3000米,寬有300米呢!還有八字格言也很棒,《“遇彎截角,逢正抽心,乘勢利導,因時制宜”》是對都江堰灌區河道進行[歲修]和維護的經驗總結。讀到這裏我深感佩服,古老的人們把自己的文化和所看到的總結出來它刻在一塊塊石頭上,便形成了今天的八字格言。“啊!”他們是多麼的聰明,雖然他們不懂得如今的高科技將刻的保存,但是他們刻在了木板上爲後人流下了旅遊勝地,讓後人明白那時的事情。我們要學習他們動腦,凡是都要想辦法,不要傻等。我們還要學習他們爲後人做鋪路,不要破壞這世界,要讓世界有更好的生存環境,讓後人生活在世上爲我們驕傲,爲我們而自豪。啊!我知道在世界自然、文化遺產中有一顆璀燦的明珠,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古代偉大水利工程都江堰,它悠久的華夏文明,令人傾倒。

都江堰讀後感7

看到《都江堰》這個標題時候,它立即吸引了我的眼球,這名字多麼的熟悉啊!它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發揮着巨大的作用,督造者是秦代的四川郡守李冰。對它的瞭解僅限於此。但它到底是怎麼樣的?

餘秋雨先生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裏的《都江堰》,他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解析了都江堰的始末,運用淵博的歷史知識和深厚的文學修養向我們詳細剖析了它的人文底蘊和政治意義。文章讀罷,我被餘大師靈活的思維和獨到的理解所深深折服。隨即想到了我們現今的工程、現今的社會,感觸頗深。

文章在寫都江堰之前先描述了一下長城,在多數人心裏,長城纔是我們民族的象徵,我們文化的精髓。但餘大師筆鋒一轉,來了句“但長城是死的,只愣愣地站在那兒,被風沙吹塌了,人們再重修起來。而都江堰不是,它驕傲地在風浪中矗立了兩千多年,堅固得如同中國的歷史”,“它的水流不像萬里長城那樣突兀在外,而是細細浸潤、節節延伸,延伸的距離並不比長城短。長城的文明是一種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種靈動的生活。長城擺出一副老資格等待人們的修繕,它卻卑處一隅,像一位絕不炫耀、毫無所求的鄉間母親,只知貢獻。”文章中通過它與長城的這一系列對比,都江堰那充滿靈性的形象便躍然紙上。透過這鮮活靈動的都江堰,我已被李冰父子深深的感動。

“爲官一任,造福一方”是李冰建造都江堰的本意,也是他的座右銘,這和我們黨“領導幹部要甘做人民公僕”的從政準則是相似的。

李冰原先並不懂水利,但任蜀郡守的他卻領悟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擾是旱澇,那麼四川的統治者必須成爲水利學家。自此,他以使命爲學校,苦鑽幾載,終於總結出至今仍在水利科學中發揮着積極作用的治水三字經“深

淘灘,低作堰”、八字真言“遇灣截角,逢正抽心”。他憑着踏實的心態、務實的做法和誠實的作風率領當地百姓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建造了都江堰,造福當地百姓。一座都江堰,成就了他名垂青史,也成爲後來爲官者的一個路標。

龐大的工程的成功是方方面面的結合,僅有爲人民服務的思想是不夠的,還需要尊重客觀實際、科學事實和實事求是。都江堰之所以持續兩千多年仍在爲人類服務,關鍵在於一直遵守“深淘灘,低作堰”和“遇灣截角,逢正抽心”這科學結論,這結論來之不易,是李冰深入工程一線,通過自己的實踐經驗和請教百姓得來的。正是李冰尊重事實,科學取證和不懈努力才留下這偉大的工程。

我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的同時,也對於現在社會的某些存在現象感到痛心!時隔兩千多年後的我們在物質和精神方面都比古人有了巨大的進步,那時零星的知識現在都已被總結爲系統的理論指導着我們的發展。可如今的工程建設卻令我們擔憂,“豆腐渣”工程屢次被電視、新聞所曝光,每次付出的代價都是慘重的。爲何在百年、在千年前的工程,至今仍造福人類,而號稱現代化高科技的工程,卻如此不堪?這讓我們產生一種很無奈的感慨。這些“豆腐渣”工程進行刨根到底,還是當權者急功近利心態在作祟,爲搞政績,惘顧事實!不尊重客觀事實,未經細緻周到科學論證就貿然動工,不願意做些爲百姓有利但短期內又無法體現政績的實事!現在的某些當權者就沒有像前人李冰那樣意識到自己所肩負的使命,在心態上沒有擺正,分不清是對物質佔有的慾望重要還是自己身上應有的使命更重要。

我們不能活在名與利的陰影中,一心想着追逐名與利,只會一味的增加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及相處上的阻礙罷了,於民於國均百害而無一利!水利給人的感覺就是厚實、默默無聞、奉獻。希望我們都能有出土石人透出的那種精神:“沒淤泥而藹然含笑,斷頸項而長鍤在握”。

都江堰讀後感8

最近我讀了餘秋雨老先生的散文《都江堰》,感受到了都江堰的雄偉與設計者李冰的智慧。

長城是世界八大奇蹟之一,但在餘秋雨老先生的筆下,都江堰顯得更雄偉,更令人讚歎。它比長城修築得早,也是靠人力將材料一塊塊築上去的,但正如餘秋雨老先生所說: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這是多麼讓人震撼而讚歎呀!餘秋雨老先生把長城和它做了對比,長城到最後演化成了供人觀賞的設施,而都江堰卻一直給予人們裏一直到現在。長城的蜿蜒讓人驚奇,但都江堰的水流並不遜色於長城。它也是“綿延不絕”,而且雄偉、壯麗。它不象錢塘潮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它是人工創造出的一個奇蹟!

而它的設計者李冰,更讓我欽佩。“爲官一任,造福一方”是李冰座右銘,他盡心盡力地率領百姓歷盡千辛萬苦建造了都江堰,成就他名垂青史,也成爲後來爲官者的一個路標。從這篇文章中讓我感受到了擁有恆心,人類就能創造出改天換地的奇蹟。李冰父子不畏艱難險阻,用自己豐富的學識和信念領導人民羣衆修築了偉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他們的精神和事蹟永遠值得後人歌頌和讚美、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