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神奇都江堰散文

神奇都江堰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2W 次

很久以前就讀過餘秋雨的《都江堰》,文章開篇寫道:“我以爲,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作家說,“我去都江堰之前,以爲它只是一個水利工程罷了,不會有太大的遊觀價值。”其實,只是讀了文字,我也有這樣的想法,一直以爲這個水利工程是因其宏偉、壯觀而具有觀賞價值而已。當我來到成都,當我站在都江堰上,我才真正領略了這項水利工程不僅因其宏大而引人注目,更被這個工程的神奇功能所折服。

神奇都江堰散文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之上,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全世界迄今爲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爲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共分爲三部分,即魚嘴、飛沙堰、寶瓶口。都江堰附近景色秀麗,文物古蹟衆多。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玉女峯、靈巖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等工程。都江堰不僅是舉世聞名的中國古代水利工程,而且被譽爲“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初秋九月,我來到四川成都,站在了都江堰上。面對青翠的玉壘山,面對山下滔滔奔流的岷江水,回望平安而富饒的成都平原,感受着都江堰工程的神奇之處。

號稱“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個水災十分嚴重的地方。岷江發源於岷山南麓,兩千多年前,每當春夏山洪暴發的時候,江水奔騰而下,從灌縣進入成都平原,常常引起洪災。戰國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識地理的李冰爲蜀國郡守。李冰上任後,下決心根治岷江水患,發展川西農業,造福成都平原。

李冰父子對地形和水情作了實地勘察,決定鑿穿玉壘山引水。由於當時還未發明火藥,李冰便以火燒石,而後澆水,使岩石爆裂,再用鐵錘砸,終於在玉壘山鑿出了一個寬20公尺,高40公尺,長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狀酷似瓶口,故取名“寶瓶口”,開鑿玉壘山分離的石堆叫“離堆”。

寶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後,雖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東地勢較高,江水難以流入寶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領大軍在離玉壘山不遠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築分水堰,用裝滿卵石的大竹籠放在江心堆成一個形如“魚嘴”的狹長小島。魚嘴把洶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通過寶瓶口流入成都平原。由於分水堰前端的形狀酷似一條魚的頭部,所以被稱爲“魚嘴”。

魚嘴分流堤有兩點巧妙之處:一是神奇的“四六分水”。因內江河牀低,枯水季節有六成水引入內江,保證了成都平原的生產生活用水。而外江河牀寬,則在洪水季節又轉變爲六成泄洪,保證了成都百姓的安全;二是“二八分沙”。魚嘴處於岷江中游第一彎的末端,利用彎道流體力學的自然法則,表層水流入凹岸,低層水流入凸岸。於是沙石含量較少的表層水自然涌入內江,而低層水則順着江彎的凸岸擠向外江,絕大部分沙石也就在外江河道上滾動、留沉。這種神奇的分沙功能實在是個奇蹟。

爲了更好地起到分洪和減災的作用,在分水堰與離堆之間,又修建了一條溢洪道,以保證內江無災害。溢洪道前修有彎道,江水形成環流,當水量超過堰頂時,洪水中夾帶的泥石便流入外江,這樣便不會淤塞內江和寶瓶口水道,故取名“飛沙堰”。

站在魚嘴處的堤壩上,憑欄遠眺。看那滔滔江水從身旁流過,再回頭看那江畔的山,看那寶瓶口的水,看那飛沙堰的'石......也許在洪水發威時,你能從免遭水患的成都人臉上感受到都江堰的神奇;也許在大旱之年,你會在成都人不爲吃水而愁中看到都江堰的奇效。走過大災大旱之年,也許你才能明白,這一人類文明的遺蹟,被譽爲“世界水利文化鼻祖”的真正原因。

都江堰以不破壞生態,順應自然、利用自然資源爲前提,無壩引水、變害爲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它歷經2260多年而不衰,是全世界迄今爲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它充分體現了“和諧”兩個字。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爲今用”、碩果僅存的奇觀。

都江堰附近的岷江上面建有一座漂亮的安瀾索橋。站在搖晃的索橋上,西望岷江之水劈山而出,浩浩蕩蕩,奔流而來,感受到了前人的聰慧偉大,也看到了自己的渺小。

走過橫跨岷江的索橋,在不遠的玉壘山麓,有一座二王廟,廟中祭祀着有恩於成都人民的李冰父子。

遙想當年太守李冰,承擔瞭如何的責任重壓?又是擁有何等的勇氣和毅力?在李冰和其子率衆修建工程之時,沒有先進的測量技術和電腦模擬技術,他們是如何預測工程可行性功能的?在沒有火藥爆破和採挖設備的年代,施工如此龐大的工程,是如何完成工程採挖量的?

看着奔騰而下的岷江水,我被李冰父子的睿智聰慧所折服,也爲有這樣一位盡職盡責的父母官而讚歎。一座都江堰,平安且富饒了成都平原,也將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表現的淋漓盡致。由李冰而秦漢,由秦漢而中華,從五臟六腑裏感受了民族的偉大和天地和諧的絕妙運用,一種民族自豪感從心底升起!我想,這就是遊覽都江堰的收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