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共15篇】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共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6W 次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後感,把你的收穫感想寫下來吧。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海上鋼琴師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共15篇】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

從那個嬰兒開始,世界上多了一位沒有國籍,沒有知識,沒有見識的“三無”孩子。沒有人瞭解過他,可能愛她的“爸爸”老也沒有,但從第一滴音樂流瀉出的卻是無限的美好,從一個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從這個孩子的眼中看這條船,沒有風浪,或常有風浪都是那一般怡人,從命名的那一天是否就是給了這孩子天賦的一剎那呢?我們什麼都不知道,只能聽一些他撫出的音樂才能瞭解。

每一滴音樂的味道與麥士

可以說,這孩子沒有什麼朋友,從小到大,從來到去,最好的朋友就是這個朝夕相伴的船和這位永遠無法分開的朋友麥士,一個好朋友,一生的友誼,沒人瞭解過但麥士可以,麥士“喜歡”這個和藹的孩子。其實,友誼來的總是讓我們不知所措,這一切,美而幽,有着一股心的味道。麥士最能體會他的音樂,麥士也是他最願意爲其奉獻出它音樂的味道的人,一對朋友,小號與鋼琴一樣,一樣和諧的搭配,因爲有了這個世界的音樂,纔有了這世界上的這一段真摯的友誼。

每一滴音樂的味道與鋼琴大師

沒有比自己更偉大的人了,自己可能很卑微,但人生是不允許這種卑微的。比賽,在1900眼中對“它”總是很陌生,讓爵士樂的始祖對自己進行次次的“侮辱”,可能在最終他才能展現出它的才華:一隻手,兩隻手的天才到三隻手,四隻手的怪才,我們漸漸承讓了這個孩子的能力,這個不會爲人和感情束縛的能力,我們的語言中有對萬物的摯愛,而他能把這種感情彈奏出來,一曲又一曲,激烈而強勁的音樂,每一滴音樂都伴着每一滴汗水滑過。這就是音樂的真諦:學無止境,樂無極限,要勝利只有更棒就做到了:每一滴音樂的味道,就是他從小到大的味道,一個偉大的力量,一個好似曲名的

每一滴音樂的味道與女孩

“人生的幸事就是有了你,見了你。才知道心帶來的感情,每一滴音樂都是爲你而來,爲你而去,沒有你怎會有這‘柔情似水’。我是無法表達愛的孩子,船是我的家,也會是我的監獄,禁錮着自由……把包含對你的愛帶入一點一滴的的音樂,我唯一的禮物,可能你不會喜歡,但這的.確是我的心情,一張刻錄着我音樂的模版,我的心的模版,希望帶來快樂。我知道,我~愛~你,爲了你,我向往陸地;爲了你,我向往未來。但我沒有膽量,總還是迷失了,我想在愚蠢一次,做你的海上鋼琴師,但我知道,愛你是個錯誤就又遠離了即將看到的美景!“船兒,就讓你禁錮我吧!船兒……”

每一滴音樂的味道與死亡

麥士與1900的對白是最後的訣別。樂觀的孩子知道,生在哪裏就要葬在哪裏,這就是1900的海葬,沒有一個觀衆卻有兒時的樂感,我明白了爲什麼說“盡頭”是下一個“開頭”!音樂的曲調會飄揚葬在了這裏。最後一曲,爆破的聲音,爲他最後一次鼓掌,可能對船的依戀,可能對海的依賴,可能對音樂的癡迷讓他走不了啦,讓他留在這,每一滴音樂的味道,最終的終章,死亡……

每一滴音樂的味道·麥士與他的故事

從樂器店出來,百感交集的麥士緩緩前進~~理解的話語“好故事值過舊喇叭”,每一滴音樂的味道都是真情實感沒有絲毫偏差,麥士與“康牌”靜靜的思念在哪?

後記:沒有人能把一生過的這麼完美,友誼,對抗,愛情,死亡,流傳,我知道的,他彈奏的,一個那樣的孩子——海上鋼琴師。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2

終於都看了這部電影。電影有爲人增加煩惱和減輕煩惱之分。而這確實是一部令我煩惱,令我思考了很多令人煩惱的問題的電影。

海上鋼琴師1900沒有出生證明,不知道親生父母是誰,也許他本不屬於這個世界,他是一隻落入凡間的天使。他有最清澈的眼神,最清澈的琴音,最清澈的心。1900的一生大概註定在弗吉尼亞號上度過,現實世界註定容不下這份如此徹底的清澈!隨着炸藥爆炸的一聲巨響,本世界最偉大的鋼琴師結束了他的一生,不,他只是回家罷了,除了這個純真得像孩子一樣的人以外,還有誰能樂呵呵地想象自己在天堂裏用兩隻右臂彈琴的景象呢?

曾經認爲1900的不肯下船是一種軟弱和對現實世界的恐懼,然而,其實這是一種對藝術的純潔性的堅持。1900對名利的不屑達到了一種極端的程度,他從不爲虛名彈奏哪怕一個音符。其實他都知道,站在樓梯上的那刻,他看不到自己的音樂的存在,他知道一旦離開了這條船,他就再也不是那個天真爛漫的1900,他就再也彈不出那直面靈魂的琴音了!

誠然,對純真的堅持是一種高貴的品質,然而這極端的浪漫主義只能是一幕悲劇。那份倔強的清高,那顆不肯向世俗低頭的`心,在這個世界裏只會落得一個不知好歹的罵名。真是個可悲的世界啊,最美妙,最純潔的琴聲偏偏沒有容身之處,這不是1900的悲劇,這是時代的悲劇。“嘭”的一聲,這來自天堂的烏托邦也隨着破舊的弗吉尼亞號灰飛煙滅。

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藝術是人類在滿足了基本生存需要之後的需求。從本質上來說,脫離了現實的藝術就像沒有腳的小鳥,像沒有根的鮮花一樣,難以生存。在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不可調和的矛盾之中,1900也一定要死去,精神上,或者肉體上。他選擇了以身體上的死亡來保持精神上的永生。

片中的另一個重要角色——吹小號的胖子,他正是大多數人的寫照:藝術只是他謀生的工具,爲了錢爲了維持生活能賣掉陪伴了自己多年的康恩牌小號。假如說低價出售小號是一次向現實的屈服,那麼樂器店老闆把小號送還胖子則是一次藝術的勝利迴歸。

沙翁真的很偉大,我發覺很多東西最終都歸結到同一個問題上: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我們都是遊蕩在夢與現實之間的孤魂,我們並不知道到底哪裏纔是歸宿。太理想的不是人,太現實的也不是個人,可是沒有人會欣賞像胖子一樣的平凡人,就像胖子把與1900一起在船上度過的時光視作此生最珍貴的回憶而不是其它平凡的生活一樣。每個人心目中都有着對浪漫的嚮往,但同時又不能避免地具有現實的一面,我們的心中只有那永無休止的搏弈而沒有勝負。

雖然1900是個飽受爭議的角色,但請記住,他只是一個角色,這也只是一場電影,導演給我們的一場浪漫的夢,而已。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3

今天是幸福的一天,因爲觀看了一部精彩的電影——〈海上鋼琴師〉。

在一艘來往於歐洲和美國之間的油輪上,誕生了一個鋼琴天才,他是一個棄嬰,被黑人鍋爐工收養,取名“1900”。1900漸漸長大,一個深夜裏他來到輪船的豪華大廳,坐在鋼琴前,手指神奇的在琴鍵上跳動,美妙的音樂流動出來,吸引了船上的人們。從此,1900成了海上鋼琴師。從此他每天在海上演奏,不斷的送走又迎來一批批的旅客,他就透過這些人看這個世界。多年過去,發生了許許多多的故事,他心愛的姑娘的下船去了,他的朋友下船去了,這艘比他還年老的大船也即將報廢了,人們把成噸的炸藥運到船上,搬走了船上所有的東西,準備炸船。可是他昔日的老朋友卻斷定1900還在船上,他固執地說服了所有人先不要炸船,在大船上苦苦尋找,終於在廢墟中發現了1900。但是他卻拒絕下船,最後在一聲巨響後告別了這個世界!

1900沒有戶口,一生漂泊於海上,又悄悄離開這個世界,只有一個和他同臺演奏多年的小號手朋友知道他的存在與消失。看完這個故事讓人覺得心酸和惋惜。雖然他悄悄的來又悄悄的走,人們無暇顧及他的'存在,但是他的音樂、他的故事卻提醒人們這位偉大的鋼琴師曾經那麼真實地給人們帶來過歡樂。

他是那樣的善良而富有個性,他用琴聲表達着自己豐富的情感。人們是否會驚訝:這樣一位音樂天才爲什麼會選擇與一艘舊船一起被炸燬卻不和好朋友下船尋找新生活呢?

我想:他從小生活在海上,適應了船上的生活,陸地上的生活對於他來說是未知的,這就是導致他選擇生命終結的根本原因。就好象從小掉進狼羣裏的孩子喪失了人的本性一樣,也許與生俱來的東西並不能代替環境的影響,1900恐懼這未知的世界。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鯊魚的故事:有一羣海上捕回來的鯊魚,兇猛異常。被關在海洋館等待馴化,訓獸員把他放在玻璃罩着的大水池裏,水池外面是另一個水池,裏面有許許多多的魚。一開始,鯊魚拼命的撞擊玻璃,企圖游過去覓食,但是每次都是徒勞。日子久了,它慢慢放棄了這個愚蠢的念頭,開始等待訓獸員的餵養。又過了很久,隔着兩個水池的玻璃板被抽掉了,兩個水池變成了一個,可是鯊魚卻從不肯游到那邊。可見,多年的生活環境一旦改變,適應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

影片不僅構思有其獨到之處,以感人至深的友情爲主線,還貫穿着優美的音樂。

當鋼琴師愛上漁夫女兒時,那段抒情鋼琴曲是最爲經典的,從鋼琴師深情的眼眸跟隨女孩遊走的那一刻,音符遍如涓涓細流在鋼琴師指尖下流淌,是那麼的純淨,清新。又是那麼的纏綿,溫柔。此時,無須語言,音樂表達了一切!電影結束時這段音樂再次響起,是他的小號手朋友拿着破留聲機坐在即將炸燬的廢墟中播放的,音樂再無先前那般清澈,美好。似乎預示着鋼琴師必將與音樂一起永遠消失在茫茫海上,是那樣的淒涼。給觀者傳達了無限的哀思……

無論是經典的音樂還是其故事情節,不得不說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佳片,觀看的同時我由衷的被導演與演員的音樂才華和表演能力所折服。尤其對於喜歡音樂的朋友來說,影片一定會達到引人落淚的藝術效果!因爲從主人公用音樂詮釋着內心的喜與悲,讓我們能從中發現一種淒涼的美!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4

_月15日,經典電影《海上鋼琴師》4K修復版登陸全國院線。此前的_月12日,《海上鋼琴師》超前鑑賞會在惠州壹洲國際影城舉行,獲得好評如潮,不少觀衆被影片感動,在結束時留下了眼淚。“每個人都能從電影中看到不同的東西。”有觀衆在觀影后表示。

《海上鋼琴師》1998年上映後立即風靡全球

《海上鋼琴師》是意大利著名導演朱塞佩·託納託雷在1998年推出的一部文藝鉅作,上映後立即風靡全球,斬獲美國金球獎等全球各類大獎22項,中國權威影評網站豆瓣給出了9.2分的高分,影片中悠揚動人的鋼琴曲以及動人心絃的海上傳奇故事打動着每一位觀衆的心。雖然過去了20__年,《海上鋼琴師》仍然顯示出了其跨越時代的生命力,這部電影充滿了浪漫拉丁色彩,沒有激烈精彩的槍戰打鬥的場面,也沒有俊男靚女,只講述了一段平凡人的傳奇,卻意外成功地打造了美國式的平民英雄1900,獲得了衆多口碑與讚譽。

《海上鋼琴師》講述了一個被拋棄在“弗吉尼亞號”頭等艙鋼琴上的棄嬰1900在蒸汽船上成長爲一名以海爲家的天才鋼琴師,並最終殉船於海底的故事。在看似虛構的.一個藝術家的悲劇中充滿了人的生存隱喻,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命和存在的無盡的思考。

4K技術修復還原了影片原始色調

據瞭解,這部經過4K技術修復後的《海上鋼琴師》版本,採用先進數字技術,分辨率大幅度提升,將多年磨損的影像和聲音恢復到了當年被捕捉時的樣子,每一個微小的細節都被完美呈現,光影層次變化細膩美好。同時,此次修復還原了影片原始色調,將色彩飽和度調試至最適宜銀幕觀看的程度,完美保留了數字電影所沒有的膠片質感。畫質與電影感並重,讓走進影院的觀衆擁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在流淌的鋼琴旋律、在與海共舞的酣暢淋漓中體會影片散發的最極致的浪漫。

觀衆稱“這是一張遲到了20__年的船票”

《海上鋼琴師》在1998年全球公映時,曾和國內大銀幕緣慳一面。這次4K修復版登陸國內院線,有影迷稱“這是一張遲到了20__年的船票。”

據介紹,《海上鋼琴師》於11月9日、10日舉辦了全國超前點映,上座率場均第一,領跑整個11月檔期中其他新作,使得電影獲得淘票票電影41萬觀衆的“想看”期待指數,淘票票點映開分更是高達9.6分,不負經典傳奇口碑。《海上鋼琴師》還在全國50城舉辦了媒體業務看片會,觀衆們也毫不吝嗇溢美之詞,在社交網絡第一時間分享觀後感:“這部經典的作品從小到大已經不知道看了多少次了,每次看完都會被深深地感動。一艘船,代表了一個天生的音樂精靈的全部世界。”

超前鑑賞會上,有影迷感嘆,曾經一度不能理解男主角1900始終不下船的抉擇,而如今隨着閱歷的增長,終於看懂了電影所蘊含的哲理:“十幾年前在宿舍看的時候,怎麼也理解不了他爲何不肯下船。現在再看,忽然明白堅守比突破可能更需要勇氣。”更有人表示被1900的勇敢徹底戳中了淚點:“我們沒有你的勇氣,我們只能依舊在人海中沉浮,抓緊或者鬆手,相逢或者失去。”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5

1900生於海,長於海,死於海。他就在海上度過了他的一生。

1900年的第一天,嬰兒的一聲啼哭打破了海面上的平靜。1900也開始了他的一生。他是孤獨的,他沒有姓名,沒有國籍,沒有家人,又或者說是他曾經有過家人,可是他們卻把他丟棄在了那艘船上。幸運地,1900被船上的一位工人抱走,然後在船上長大。

他總是看着船上的人們來來往往,他能看懂他們眼中所蘊含的故事,他一生經歷過無數次航行,每次航行都有20xx人左右,1900在他們眼中看到了這個世界。1900把他所看到的故事都用鋼琴記錄下來,他的音樂不被規則與技巧所束縛,他讓手自然敲擊,心自然流淌。他的音樂是有靈魂的,琴鍵在手下,思緒在旅行,自由無礙。他尊重一切美好的音樂,所以當傑利來找他進行鋼琴比拼,即使對方是不屑的.,可是1900仍舊爲對方彈奏的曲子而感動流淚,爲他獻上讚賞。但是如果對方因爲想要打敗他而把音樂當成工具進行單純的炫技時,1900也會感到惱怒,而後用自己的方式打敗他。

人們都說1900是個天才。的確,天賦是上帝賜給他的禮物,可是藏在1900身體下的放蕩不羈,不爲物慾所動讓他永遠是純真無暇的,他將畢生時光獻給所愛,用鋼琴向人們闡述了自己的音樂。這一點不會隨時間而改變,他有所愛,並用盡全力奔赴所愛,那是真正純粹的快樂。

後來1900想要下船,從陸地上聽聽大海的聲音,他說這與在船上聽到的聲音是不一樣的。所以在那之前從未下過船的1900第一次提着行李踏上了海陸間的鐵梯。他看到了這個繁華的世界,不再是小時候通過船窗看到的小小一角,這個世界很大,什麼都有,可是1900沒有再繼續往前走了。這個世界很大,什麼都有,就是沒有盡頭,當漫無邊際的城市展現在1900眼前時,他找不到盡頭,他看到了成千上萬條路,可是他該走哪一條呢,在這偌大的土地之上,又有哪一寸是屬於自己的呢。大海的聲音在耳邊,告訴他生活是無限的。可是在鋼琴上,琴鍵是始,琴鍵是終,88個琴鍵,清清楚楚,就像1900的這一生,簡單而純粹。世界的琴鍵有幾百個幾千個甚至也看不到盡頭,1900不會選擇下船,他是清醒的,不會妄想去彈奏那臺屬於上帝的鋼琴。所以他把頭頂的帽子向外扔去,帽子最終落到了海上,那是他的選擇。

其實1900的選擇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了,關鍵是他做到了,他熱愛音樂並獻上了他的一生。他既深思熟慮地忠於自己的選擇,也毫不猶豫地忠於自己的心。並且他對自己很瞭解。我們在生活中要面對無數的選擇,每一次選擇都將決定我們成爲什麼樣的人,可是在做選擇的時候我們又是否能聽從內心的聲音忠於內心呢?

1900是孤獨的,沒有人記得他除了他的朋友;1900是自由的,即使是爲了熱愛獻上了生命。他的一生依舊簡單純粹,用自己的方式活着,純真隨性。

伴隨着弗吉尼亞號的巨大轟鳴聲,我們彷彿看到了1900的背影,孤獨,決絕卻也自由。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6

好幾天不上線,昨日一來就看到朋友推薦我一部好片子《海上鋼琴師》。實話說,我平時不大看電影,外國的更是不輕易碰觸,因爲感覺他們總喜歡把諸如災難,暴力,詭異這些東西在視聽上大肆渲染罷了,沒什麼看頭,相較之下,我還是更容易接受一些輕柔和緩,溫情浪漫的東西,無論是藝術還是生活。

只因《海上鋼琴師》是她推薦的,隨即尋找打開,直接進入畫面,二十分鐘後,我在心裏笑着說:這傢伙,你怎麼知道我會喜歡,居然不早告訴!是啊,展現在面前的,絕不僅僅是一部電影,它分明就是一部浪漫而悠長的史詩,它不是看完之後的唏噓嘆息或捧腹大笑,它是直擊靈魂的......

影片全部的情節是在一艘弗吉尼亞號的海船上一一展開的,主人公是一個非常特別的角色,嬰兒的他被船上的剷煤工在高等艙的餐廳裏發現,被取了個長長的名字,因爲當時是新世紀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剷煤工順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裏,於是,他就叫1900了。從此後,1900在船上度過了他的一生,一輩子都沒有下過弗吉尼亞號。

八歲時,船上的人們無意間聽到一段奇妙的音樂,一個天才鋼琴家誕生了,他就是1900。他的曲子從來沒有章法,就如他的內心世界一樣,根本不存在什麼規則,標準之類的東西,他甚至不知道什麼是“媽媽”,不知道除海上以外的任何市井之事,但他知道音樂,他演奏的簡直是仙樂。別人無法進入他的世界,而他卻可以“看”到遙遠的城市,看到那裏的大霧,松濤,甚至行走着的人們的表情,他用自己獨有的`內心世界感知一切,他以音樂的形式傳遞,抒發。他的樂曲是天籟,一如他的靈魂樣純潔,乾淨。別人也曾勸他下船,甚至也有愛情的火花在他心中微燃,但終究沒有與這些相融。因爲他的音樂他的生命是在船上,在大海上。

三十多年來,他以自己的方式感知和傳遞着他內心的安靜,清明和潔淨,這是一個何等的境界,這是一個何等的嚮往。當時無論是下等的工人,黑人,還是貴族白人都向往自由,嚮往美好的生活,而影片中多次以幻覺的形式出現的美國自由女神,和1900的音樂也正契合了這樣一種嚮往和追求,我把它解讀爲一種靈魂的訴求。

塵世間的人們,每每被俗務俗事所困所纏,常常逃不出自己編織的種種藩籬,然而,這些東西與一個博大的胸懷,與天地之寬廣比起來算的了什麼。許多的人,許多的我們身邊我們周圍普普通通的人,他們往往有着特別的人格魅力,他們在用最原始最本初的內心書寫者人生,他們樸素恬淡,但他們,富有。就像1900一樣,戰爭也好,誘惑也罷,似乎與他都沒有任何關係,他只要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他的世界神奇浪漫。他的世界恬淡安寧,這就夠了。

我兒子說:有好東西大家一起分享。希望看到我這篇文章的朋友閒來看一看《海上鋼琴師》,是爲共享。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7

夜深人靜,一抹月光傾瀉於枝頭,伊人的臉龐也沾上了月色,這份靜謐,亦是否還給予人釋懷之感?本影片是根據鋼琴家羅曼波蘭斯基的視線而展開的。

——題記

“呯呯”的槍響,殘酷的屠殺,一張張無情的面容,對於屠殺者而言,這些被屠殺者的生命是否就猶如飄在空氣中的塵埃那樣微不足道呢?屍滿街巷,空氣中瀰漫着血腥的味道,隱約中似乎還能嗅出戰火硝煙。一個殘疾人因不能站立而被從窗戶中扔出去,猛然落地,血液從腦門上奔涌而出,又是一朵生命之花凋零。揪心之感隨之而起,其中包含着是對猶太人的同情,亦或更多的是對德國人殘暴行爲的憤怒與鄙夷。

憤心。痛心。空心。

淚水在眼眶內打轉,視野內的一切變得模糊起來。原本對德國這個國家平淡的感情立即被扭轉成了憎惡。此刻的我,看見的即是一羣穿軍裝的惡魔!惡魔!看着欲哭無淚的羅曼波蘭斯基,我感覺,他的內心比我的更無奈,更悲痛。對於自己在乎的事卻愛莫能助,此畢是這個鋼琴師最無奈的地方吧!可是又有什麼辦法呢?況且他自己都自身難保。

二戰仍然繼續着,隨着戰事的緊張,德國人對猶太人的迫害更加得兇殘。心比原來更痛,如刀割。

終於,黎明破曉之際快要來臨,但黎明前的黑暗比平時的夜晚要更加的恐怖。德國人開始最後的反擊,放火,殺人,似乎就家常便飯一樣。他們早已對生命這個詞語徹底地麻木了……

原本高貴優雅的鋼琴師劫後餘生,已變得狼狽不堪,當他爲食物到處奔波,終得一罐子時被槍聲所驚嚇,慌得另尋地方。在一棟房子的二樓,終於找到了撬罐子的器具,拼命用勁,結果罐子掉在地上……鏡頭隨着羅曼波蘭斯基的視線推行,一個德國軍官從腳到頭,從下至上的順序出現在眼前。氣氛變得緊張、壓抑……

一系列的問答後,軍官讓鋼琴師彈奏鋼琴。一開始,波蘭斯基似乎還沒有甩掉恐懼的陰霾,顯得戰戰兢兢,但當他的手碰觸琴鍵,音符滑入耳畔,他便沉浸在了他的音樂中,不再自撥。一抹月光透過木窗,鋪灑在鋼琴師的臉上,銀白的'色彩從心尖綻開,多麼美好的顏色,白色,一種包容了所有色彩的顏色,卻因此變得更純淨、清新。鏡頭推換,此時在德國軍官的臉上,一點月光漸漸渲染開來,緊鎖的眉頭,也因此舒展。我想,這位德國軍官也被感化了吧。果然,德國軍官開始處處保護幫助着羅曼波蘭斯基。直到戰爭結束,他坦誠地說着自己的失敗,併爲波蘭斯基送上了最後的一份溫暖。內心的憤怒漸融化在了軍官的真誠中,直至消逝,不見,就最後的小提琴家對德國軍官的原諒一樣。

影片的最後,詮釋着包容與原諒。《我親愛的爸爸媽媽》一課中,西德作家的懺悔搏取了所有人的諒解,當對方承認了錯誤,有時,原諒比報復更重要。

原諒一切,纔會釋懷一切。何況冤冤相報何時了?學會原諒,懂得包容,心靈深處的難以釋懷的黑暗被那抹月光輕輕包裹,蔓延,尋回最初的那份純淨與靜謐,心頭恰是一陣輕鬆……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8

大家都對科學實驗有一定的認識,它的目的是爲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繫,一般地是控制住一些條件使之存在,而使另一些條件不存在,然後判斷結果與這些條件之間的關係。《海上鋼琴師》不失爲一次人生的實驗,最大的條件就是沒有父母,不在陸地生活,看看這樣的情況下人究竟能夠發展成什麼樣子。

教育的實驗――靈性教育

觀衆都對1900在小時候突然就會談鋼琴,能準確說出娛樂大廳裏的一些人的性格、情緒、行爲特點,此人剛剛發生的及將要發生的事情等等,感到非常驚訝。雖說電影是虛構的,但我們都會親見或聽說身邊一些類似的例子,尤其大家觀察嬰幼兒,發現他(她)們常常會做出一些讓人驚訝的行動或說一些讓人意想不到話,這些行爲、話語首先讓人感覺就是超越嬰幼兒實際的成熟年齡,並且行動與話語往往還很有智慧。嬰幼兒究是什麼?身心特點如何?對人類來說還是一個謎,有些觀點認爲嬰幼兒的那些超人的表象背後有一種身心上的靈性,如何看待、對待,或者教育當中如何培養這種靈性成爲一個話題。我們來考察一下發生在1990身上的教育,全船人肯定是愛這個孩子的,但大家又各忙其事,因此1900沒有一個固定的老師,也不會有所謂的教學計劃、教育目地、教育目標等等,他也不需要與其他孩子進行比較、競爭等等,雖然有船員們“會按他們認爲正確的方式來教養”,但整個過程來講是善意和寬鬆的。除了早期1900被教一些識文斷字,還有必要的思維步驟要求,如影片中有一個情節是,收養1900的Danny要求他把詞語聯結起來形成更全面的意義,其他之外一切都是自由的。我想1900就是通過漫畫書刊來獲得陸地生活的印象和判斷的,他也一定與人們交流過他的看法,但那樣的教育的環境下,人們往往以幽默對待,也不需要刻意糾正他,或者糾正也是一種沒有壓力沒有嘲笑的糾正。總之這樣的教育環境保留了1900的靈性。需要指出的是:在現實生活中,當兒童開始按成人的要求背詞、學琴、做算術題等等的時候,這種教育我們稱之爲理性教育,並且我們往往假定兒童是一張白紙,是沒有任何經驗與感受的,一切都由教師按嚴格的技能程序來教授。因此好的教育應該是靈性不失,漸進一些理性,可能我們現實的教育是靈性全毀而理性未建。

倫理與心理實驗――失之桑榆收之東隅

或許是作家與導演想探尋或追求混沌初開時,人最初的'那種純靜、純真、純粹的道德和心理境界是什麼樣子。並認爲人的靈性與純粹的道德是同一的,正象其他沙龍朋友所表達的那樣,1900沒有名利的感覺與思想,不知什麼是競爭、爭取等,總之一切世俗人所有的自私、貪夢、虛榮、算計等皆無。然而作家與導演又想告訴人們熊掌與魚不可兼得,這樣的環境又培養了1900與世俗無法相容,無法用自己的心靈解釋這個世界,人最大恐懼來源於對事物不能解釋,因此1900寧願隨船一起焚燬也不願下船。在“嘭”的爆炸聲中,1900迴歸了本初(有說人來自於大海)。作家與導演也完成了的悲劇構思(美的事物被毀掉)。實驗結束了,但結果卻讓人生疑。從而作家與導演發出了對人類的追問:“人到底哪兒出了問題?”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9

《海上鋼琴師》已經看完好幾天了,但心裏卻一直惦記着,要寫點兒什麼。很喜歡這部電影,甚至爲之落淚動容。它沒有悽愴的愛情,沒有戰爭,似乎沒有一切應該讓人落淚的東西,但我卻還是落淚了,雖然它沒有一切看似噱頭的鏡頭,但編劇卻用他的筆觸,觸動了我內心深處多年來從未曾消失的感受。遇見知音而落淚,因爲有人瞭解自己的內心而落淚,這,就是我看完這部電影后的最大感受。

不必去考究生活裏到底有沒有這樣空穴來風的名爲1900的人,甚至空穴來風的就成爲了鋼琴家,這個不重要,邏輯和理智不必總是存在於人們的生活裏,至少我一直這麼認爲。人們會因爲理智和邏輯生活得更好,但卻因爲感情纔會生活得更有趣。

1900生於一艘船,死於同一艘船。他用他的方式,看待這人生。看待陸地與海洋。重要的是,他用他自己的方式,生活着。他有一個一觸及到的夢,但他卻從不去觸摸。電影裏,也許導演讀出的含義是,1900覺得陸地是他無法演奏的鋼琴。所以,他拒絕登錄。他只想彈奏他能控制的.海上的鋼琴,而不想去觸及那阡陌縱橫的陸地之琴。但我卻覺得,除此之外,編劇還有另外的想法。

我們這些人,誰又不是1900呢?不同的是,電影裏的人,是生活在船上。而我們,生活在陸地上。我們莫名的來到世界上,總有一天,還要莫名的離開。我們生活在這個縱橫捭闔的世界裏,世界很大,我們的領地卻很小。我們盡職盡責,戰戰兢兢。我們居安思危,謹慎從事。爲人子時,做乖孩子;爲人父母時,設身處地爲孩子着想;剩餘的一點,我們要奉獻給自己的工作。我們的一生,就在這樣的幾個角色裏,分別度過不同的幸福和努力的時光。我們遵守家規,校規,公司規矩;然後,我們要求孩子重複一樣的道路,周而復始,萬變不離其中。

我就是這其中一員,這一切,並非埋怨。只是陳述。但我會問自己,如何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可事實是,我從來未曾想清晰過,到底我想要的,是什麼。因爲時間變了,我也變了,我們想要的,也跟着變了。我想也想不清,所以我就永遠的繼續的想。在未知的思緒裏,有一點我卻很清晰,我一直有個願望,或者說,是一個美麗的夢。如果我們都無法真的過上自己覺得最美麗的生活,那麼,我要把它存放在我思想的角落裏,或者有一天,通過文字去實現,通過一本書,一本哪怕是耗盡我心血的書,把我所有的美麗願望,編織在其中。1900用鋼琴演奏他所有的思緒。而我,一直曾經希望,能用文字,寄託自己所有的夢想。所以,當我看到1900能終生都堅持自己的一個想法時,禁不住爲之流淚。那近在天邊的大陸,那個有着他心愛的人的大陸,他永遠只是去想象和回憶。他犧牲了一些東西,成全他的一些夢想。而捨不得犧牲的我們這些陸地人,自然沒有成全之事。

《海上鋼琴師》,讓我想到自己多年來存放心底,卻從未去登錄的地方。如何付出和努力?如何放棄才能成全?終究有一天,時間會給出答案。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0

每個人都有一艘船,承載着自我的夢想和生活。有一天,到了必然要捨棄它的時候,就會恐懼迷茫,彷佛自我的世界坍塌了。未知的世界看不到的無限的可能,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太多的選取,讓他失去了方向,他害怕離開了自我的船,害怕再也演奏不出音樂了,他的性命還有什麼好處呢。當他的兄弟姐妹聽了他最後的告白後,獨自離開,他的性命火焰隨着船的殘骸湮沒于海洋的深處。海上鋼琴師用決絕的方式回到了天堂,回到了大海的靈魂深處。他的音樂到過很多地方,但是他的身體從未離開過大海,最後,當身體沒有了能夠寄託的角落,他選取和船一齊毀滅。也許有一天,我也要離開自我的船,我也會恐懼,但是我不會選取和船一齊毀滅,我會選取新的生活,以更大的`勇氣應對未知的旅程。有時候,選取勇敢地生存遠遠比選取勇敢地死亡來得更難。

有些人認爲,1900選取死亡是悲觀的一種表現。我覺得每個人的生活都是多面體,選取什麼樣的生存方式,旁人無從定論,正因每個人的思想不一樣,所追求的東西也不一樣。因此,在那裏我並不想評論1900選取死亡是對還是錯。有些時候,兩種選取方式都是對的,刻意去扭轉一些東西會浪費很多時刻,而且沒有好處。1900沒有父母,沒有兄弟姐妹,一輩子都生活在船上,他有的只是鋼琴的天賦,他從鋼琴讀懂每個人的內心世界,他用鋼琴帶給貧苦人們最簡單的愉悅,一切都是即興之作,不爲功名利祿。心靈的純淨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在影片中,1900說過:我停下來,不是正因所見,是正因所不見,你明不明白?是正因看不見的東西,連綿不絕的城市,什麼都有,除了盡頭。沒有盡頭,我看不見城市的盡頭,我需要看得見的世界盡頭。這是他的內心世界的真實感受,在一片心靈的淨土上生根、發芽。

看了這部影片,自我成長了許多。雖然自我已經是大學生了,有很多事情都能夠試着去思考,個性是自我以後的人生。但是自我卻從不認真思考,對未來也只是充滿恐懼和迷茫,和1900相比,自我就遜色了許多。起碼他知道自我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也一向都在堅持自我的理想,單純地彈自我喜歡的音樂,直到性命的盡頭,哪怕和船一齊毀滅,依然堅持。而我自我呢,雖然以前胸懷大志,但是都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再也沒有一絲波瀾。很多時候,我都在問自我,難道我的人生就只能平平庸庸地度過嗎?難道我的理想就只能石沉大海嗎?不,我要重振旗鼓,重新揚帆起航,哪怕迎接我的依然是失敗。像《海上鋼琴師》的最後結局時,1900說:我無法捨棄這?船,我寧可捨棄自我的性命。當看到1900應對即將爆炸的船時,他淡定地笑了,那時,他的雙手還在做着彈鋼琴的動作那一刻……他的笑,我至今無法忘記自我在那一刻心中曾有過的吶喊,而我只能做的也只是在心底默默地爲他,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爲自我吶喊。

大海,音樂,鋼琴,人生。1900以純粹的性命方式展現了自我的生命,咱們能從他的生命中受益匪淺。《海上鋼琴師》給我的性命指明瞭方向,爲我的人生注入了動力,使我對性命有了全新的思考。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不管遇到怎樣的困難,我都會堅持下去—正因我堅信只要靈魂在,一切都在!在《海上鋼琴師》的音樂聲中,我彷彿看到了不斷前進中的自我……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1

作爲一個文采平平的不文藝青年,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是一部意大利經典的文藝片,關於選擇,關於堅持,關於鋼琴,不同的定義不同的思考,就像整部電影一樣或許都是無解……

電影以第三人稱講述了一個名叫1900的鋼琴師在一艘大船上從生到死的故事,他沒有父母沒有姓氏沒有身份,被人收養取名爲1900,在船上逐漸長大,直到一天,他無師自通彈出絕妙的鋼琴曲,無數人慕名而來聽他彈琴,但他一生從未涉足陸地,直到最後與船一起毀滅。

仔細回憶起電影的一幕幕,開頭的小1900跟工人們一起生活,老丹尼教他認字讀報,告訴他媽媽是一種馬;他穿梭在遊輪的每個角落,鑽進廚房偷蛋糕被發現拍到船長臉上;他第一次偷偷跑到鋼琴前面演奏引來了衆人的圍觀,在船長的責備中說了一句“去他的規定”;他在狂風暴雨中隨着鋼琴“起舞”;到最後船要被炸時,在一片廢墟狼藉之中他已是中年模樣,對Max說着,他無法捨棄這艘船,幸好,他可以捨棄自己的生命。從生到死,他像是完成了對這艘船的使命一般坦蕩。

魯迅先生曾說,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了給人們看,但在看完整部電影之後你會發現1900的選擇是那麼自然而然,你不會覺得它是一個悲劇,這反而更讓人悲傷。多麼不願意他離開,但又多麼不忍心他不離開,也是無解。

關於他最後的選擇,我想我是能夠理解的,只有在這艘船上的1900纔是真正的1900,自顧自的的.創作,自在的生活,彈琴給無數人聽,也聽他們的故事,根據收音機瞭解世界各地的節奏,他是一個極致的浪漫主義者,自由不羈又落寞孤獨,88個琴鍵在他面前有着無限可能。然而,站在舷梯上看到的無窮無盡的城市街道卻讓他不知所措,或許就像他說的,陸地是一個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長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種我不會創作的音樂。陸地上的生活是他無法應付的。1900從小生活在這艘船上,習慣了把海洋當成我們的陸地,習慣了簡單純粹的生活,所以他說“太多的選擇,太複雜的判斷,精神會崩潰的”,或許他也只是一個普通人,也會未知的世界感到害怕和恐懼。

“我想陸地上的人浪費了很多時間去思考爲什麼,虛度了光陰。冬天憂慮夏天的姍姍來遲,夏天則擔心冬天將至,所以人們不停的到處遊走,去追求一個遙不可及、四季如春的地方。我並不羨慕。”1900見過無數來自陸地上的風塵僕僕的人們,他們在追求夢想的路上奔波,或開心或失意,然而1990終究發現那不是他想要的生活,所以他選擇一生堅守這座“孤島”。現實中很多人忙碌半生卻始終鬱郁不得歡,因爲太多人做不到在衆多選擇中堅定的選擇一種,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不知道哪一天會滿足,在各種繁忙喧囂中迷失了自我。我想這也是電影能夠帶給我們的思考,不要停下前進的腳步,但也不要迷失前進的方向,堅守自己內心的一片孤島。

人生下來,本就一無所有,到最後離開,也一樣,無比純淨。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2

清新歡脫的樂音掙脫出唱片的裂紋,消散於寒冬的蕭條之中,小號手緩緩講述着1900的故事。

1900,一個被發現遺棄在弗吉尼亞號頭等艙的鋼琴上的嬰兒,從小就生活在大海之上,逐漸成長爲一名以海爲家的天才鋼琴師,最終殉船於海底。

他無師自通,少年成名,曲子過耳不忘,在一舉擊敗搖滾大師後名聲更甚,人們都明白,這樣的天才,到了陸地上,他將是樂壇中炙手可熱的人物,最耀目的新星。人人都在勸他下船,“只要你走下舷梯,那只是幾小步而已。”他沒有反應。我不由得好奇,生於船,長於船,一年往返大陸不下百次的人,究竟是否嚮往陸地?

當他與小號手並肩躺在煤堆上,講他曾經趴在舷窗邊,望着下船的人們漸漸消失在新奧爾良冬天乳白色的薄霧中,那些身影變得朦朧,直到消失在街巷。他那如癡如醉的神情,那眼中的光輝與癡迷,我想,他嚮往那片穩定的`陸地,至少,曾經嚮往過。

他也曾收拾行裝,爲了心心念唸的姑娘走下甲板,可走到一半,他停住了,面前就是陸地,星羅棋佈的街道小巷,工業化散發出的滾滾濃煙,遙遠的望不到的灰色天空,他佇立於舷梯之上,凝視着這塊陸地,良久,他轉過身,摘下禮帽,用力地扔了出去,他又回到了甲板之上,頭頂,無邊無際的藍色中,有海鷗掠過。

一開始,我將他的行爲理解爲害怕,他在逃避他內心的恐懼,他不敢踏足陸地,直到影片末尾,他說:“愛一個女人,住一間屋子,買一塊地,望一個景,走一條死路,太多選擇,我無所適從,漫無止境,茫茫無際。”我意識到他或許是在追求自由。自由不在於身處之地有多麼寬廣,而在於心靈是否有地方安放,讓自己真正安寧,而大海與音樂就是他的容身之所。陸地雖大,卻不是他的歸宿。

後來,小號手在廢船找到了躲藏已久的1900,談及爲什麼不下船,他說“陸地對我來說是一艘太大的船,是一個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長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種我不會創作的音樂。我永遠也無法放棄這艘船,不過幸好,我可以放棄我的生命。”

在弗吉尼亞號即將爆炸之時,他坐在水溝旁,手指擺動,彈着無形的鋼琴,他嘴角揚起了笑,揚起了他的倔強。

1900涵蓋了太多的浪漫與情懷,對內心的執着,遠離塵世的安寧,單純的人性,自由而孤獨的靈魂,這些烏托邦式的情懷,在置身於現實之中的我們看來是一種奢侈,可望而不可及。而這些東西,恰恰也是我們每個人心中內心渴望的最本質的東西,我們每個人心中都住着一個1900。

盧梭說:“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到處都在鎖鏈之中。”而1900正是掙脫了枷鎖,勇敢奔赴大海,他堅守了一種普通人或許能夠理解,卻只能遠觀的自由。是的,有些自由不是有來實現,而是用來銘記的,它讓我們的生活還留有一個朝上的方向,在低頭趕路之餘,給自己保存一些仰頭的可能。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3

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這一點在影片中被充分地體現出來。首先,因爲1900是個棄嬰,沒人知道他的生日、出生地、原父母,他沒有身份證、出生證明等等一切正常公民應有的證件,因此在這個世界看來,他可以說是根本不存在的——他並不存在與所謂的人間,他更像是一個誕生在大海上的精靈,與世俗的人們截然不同。

這樣類似於神話的元素在影片中有更多體現。當幼年的1900透過舞廳大門看向舞廳內時,他所看到的場景是模糊而迷濛的,彷彿是尚未接觸過人間的精靈(我並不同意稱他爲天使)撥開朦朧的雲層,或是滾動的海水第一次看向人間。既然人們眼中的.神怪世界是虛幻朦朧的,那麼反過來,從神怪,或者1900這樣的精靈的角度,人類世界必定也是一片迷幻而不真切——“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出自《莊子》)

第三處神話元素是這部電影中我最喜歡的一個片段——邁克斯與1900的相遇。初次登上輪船,因爲途遇風暴,受不了船隻的顛簸而頭暈目眩的邁克斯爲了找個可以嘔吐的盆跌跌撞撞地摸索到了有着鋼琴的舞廳附近。接着邁克斯的頭頂傳來一個聲音:“嘿,康恩牌,怎麼了?”在這裏,我認爲1900對將邁克斯小號的品牌名用作邁克斯的稱呼很巧妙,因爲尚未密切地接觸人間的1900心中幾乎只有大海與音樂,而當他逐漸與人間建立起聯繫後,“康恩牌”就變爲了“邁克斯”,直到最後他親自斷絕了與人間的聯繫後,“邁克斯”又變回了“康恩牌”。

聽到聲音,邁克斯擡起頭,發現一位從未見過的青年衣冠整齊,在不斷搖晃的地板上站得筆挺,臉色還掛着愉快的笑容。在這之前,邁克斯就聽說過關於海上鋼琴師的傳聞,但此時在陰暗空曠的舞廳裏,伴隨着窗外的電閃雷鳴,眼前的人比起鋼琴之神,更像是幽靈。隨後1900帶邁克斯走向鋼琴,1900步伐輕快而絲毫不晃動一下,邁克斯卻踉踉蹌蹌,幾乎站不起身來。這鮮明的對比正反映出1900不同於常人之處,彷彿有什麼超自然力量讓他對滔天巨浪的搖撼無動於衷。

還有很值得一提的是一個重要的意象——煙。影片中,邁克斯以及意大利農民都爲1900遞過香菸,並都被拒絕了;1900走下舷梯準備迎接陸地時,畫面也給了足夠的空間呈現出緩緩上升的黑煙;1900與傑尼“鬥琴”時,香菸作爲一種比賽道具頻繁的出現……無數個關於煙的鏡頭,我認爲這大約也反映了1900“不食人間煙火”般的特殊,不知這是否有些牽強。

諸如此類的鏡頭都指明:1900並不是活在世俗中的“人類”,他是一個由海洋與音樂組成的純粹的精靈,不受半點塵世裏追名逐利風氣的污染。當人們的眼中都投射着城市林立的大廈時,他的雙眼中是海洋起伏的波濤。他以旁觀者的視角俯瞰在人世掙扎的芸芸衆生,他可以爲貧民帶來快樂,也可以犀利地洞察富人內心的祕密(他對所有人類並沒有憐愛或同情,這也是爲什麼他不能被稱作上帝或天使)。他曾被吸引着踏上陸地,但人間的複雜與污濁讓他透不過氣——人們在無限的慾望和利益中掙扎,因此永遠無法得到無限的幸福。於是他返回了自己的海上世界,將與生俱來的純粹延續至生命的盡頭。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4

電影講述的是地點是一艘名爲“弗吉尼亞人”的船,鍋爐工人見到一個放在鋼琴上的白人棄嬰,他就是主人公鋼琴天才1900——他的名字就叫1900,二十世紀的第一年的第一個月被撿到的天才。

他一生都在那艘船上,從未下來過,沒有身份,沒有了家人,似乎是飄在人間的一陣風,帶着鋼琴聲,路過人間,驚豔過一段時光。最後船要被炸燬了,他仍然留在那裏,和船一起消失。彷彿這一生並不是爲了來過,而是一名使者,代表着鋼琴聲,來這一趟,只爲展示天籟。他唯一留下的,是一個被毀掉的錄製了他爲一個一見傾心的女孩演奏曲的光盤,光盤原本是要送給那個女孩的,那個女孩告訴他可以去岸上找她。他一直在船上生活,一直漂泊在海上,“弗吉尼亞人”號就是他的世界,他曾穿上好看的駝色大衣,去岸上聽聽海的聲音,從岸上看看他的大海,但他沒有上岸。看着無窮盡的世界,他轉身回到了船上,並從此再未想過離開。

“連綿不絕的城市,什麼都有,除了盡頭,沒有盡頭。”他說音樂是無限的,但是鍵盤是有限的,他可以從有限的鍵盤看到無限的音樂,這讓他安心,讓他自得其樂,他過慣了這樣的生活。而世界是無限的,“無窮無盡,鍵盤無限大,無限大的鍵盤,怎奏得出音樂?”他說世界這個“鍵盤”奏出的音樂“不是給凡人奏的,是給上帝奏的。”

他的才能足以在世界任何一隅活得瀟灑,他隨便一首曲子都可以帶來極大的財富和名譽,而他不是爲了活着,他把那個光盤毀了,他說“沒有我,我的音樂哪兒也不去”。

有些人把“佛吉尼亞人”號船比喻成作者眼中的世外桃源,1900不肯離開船,提現的.那個時代的人對“世外桃源”的追求和嚮往。但我想說說我的想法。

我很羨慕他,我很羨慕知道自己“使命”的人。有些人生下來就知道這一生的路怎麼走,有些人經歷跌宕,最後也能找到自己的路,關於成功,我不停地修正它於我的定義,後來,我覺得是,找的自己的使命,然後爲之無怨無悔,便是成功。

有人求功名,有人求財富,有人繼承然後發揚光大,追求使命的感覺如此崇高而無畏,以至於一路的艱難和困頓,誘惑和陷阱都不再。就像《穆斯林的葬禮》中去往耶路撒冷的年老的“巴巴”,一生以琢玉爲生的的匠人樑亦清,看到玉就看到使命的韓子奇……可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那麼幸運,可以得知自己的使命,於是這些人,就只能平庸,於世界平庸,於一生平庸。

1900的使命,或許只是爲了向世人傳遞天使的聲音吧,他被遺棄在鋼琴鍵盤上,他死的時候沒有戶口,去到天堂或許都進不了門,要問這一生做過什麼,那隻能是畢生都在音樂中。大海把紛擾隔開,把“佛吉尼亞人”號圍成一個天堂,他就這裏完成他的使命,不用上岸,不用去面對無窮盡的世界,只在這海上過完這一生,船在人在,船靠岸炸燬,人也不願留下。

平凡如我們,沒有讓世人驚豔的光芒,但也是每個人都帶着使命來到這個世間呀,或平凡或瑣碎,又或者能溫柔一寸天地。我看過有醫者兢兢業業,我看過工人勤勤勉勉,我甚至被拾荒者堆滿的小屋感動過,努力地活着去承接生命賦予的責任,又何嘗不是在完成使命呢?

真希望足夠幸運,找到能夠在生命的盡頭回想時,可以驕傲地說出“我是爲你而生”的,可以無悔地完成“使命”。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5

《海上鋼琴師》講述了:在一九零零年,新世紀第一年的第一個月,他被人遺棄在郵輪弗吉尼亞號的鋼琴上,後來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燒爐工收養,起名叫Danny Boodman n Nineteen Hundred(丹尼 博德曼 T.D.雷蒙1900),然而燒爐工在男主角8歲的時候在意外中死亡。過人的天賦使他無師自通成了一名鋼琴大師。能夠通過觀察人的神態來彈湊出相應的音樂。在他戰勝自認自己的才華無人能及的爵士樂始祖的Jelly Roll Morton後,名聲大噪。唱片出版商希望爲他錄製唱片,並保證他會名利雙收,但他的內心依然平靜,以不允許別人把他的音樂從他身邊帶走爲理由拒絕了。1900生於船,長於船,死於船。他一生中從來沒有離開過這艘船,縱使後來遇上了一位一見鍾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後,還是放棄了上岸尋找初戀情人的衝動。到了最後,好朋友Max警告他廢船將要被炸燬,他也不願離開,與弗吉尼亞號殉船於海底。

當我看完這部電影 時,我並不讚賞他。我對他的評價就是,不敢面對現實,固執地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裏。整部電影最讓人深思的就是結尾時1900與Max的對話。1900所說的似乎是人生的一種境界,一個真諦。1900不敢下船,是因爲他看不到城市的盡頭。與其說看不到城市的盡頭,不如說是看不到人慾望的盡頭。在城市裏,有太多的選擇、誘惑,讓人無所適從,使他對未來產生了恐懼。

1900才華橫溢,卻談薄名利,甘於船上的平凡生活。生於船,長於船,最後與船殉於海底。他有陶淵明的品格,屈原的氣節。1900是一個沒有被世俗污染的人,他生活在一個幻想的世界裏,這艘船就是他的`世外桃源。 對於他的死,我們感到惋惜。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1900最後的結局殉船於海底是必然的。面對着這個千變萬化的社會,不變則亡!這艘船造就了他清高傲慢、寡默任放、獨立率真的性格。性格就是人的宿命。因爲他適應了船上的生活,他已經不能或是不願意改變了。對於連綿綿不斷的城市,對於自己的未來,有太多的不確定了。要他回到陸地重新生活,他是無所適從的。

在現實中,我們沒有世外桃源,只有赤裸裸的社會。社會是什麼?它是競技場,是天堂也是地獄。 在當今社會上,與其說人們在追名逐利,不如說是爲了生存。一個生存的慾望,可以催生出好多東西,可以給我們無窮的動力。 亦可以使我們迷失自我。慾望是把雙刃劍。但給慾望一把尺度,它就會變成追求。人生有所追求,生活才精彩,纔有意義。我們總不能生活在自己幻想的虛以世界裏。要適應這個社會,但不要隨波逐流:要改變自己,但保留一顆醒悟的心。

1900爲音樂而生。沒有盡頭的城市,是上帝的鋼琴,你無法操縱它。海之琴,纔是你的生命,你可以用88個有限的琴鍵,敲出無限的音樂。只有在海上你纔有靈感創作出天籟之音。他沒有下船,只是選擇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路,跟着自己那純粹的心而走,爲自己而活。拷問自己靈魂的深處,我們爲了什麼而活,我們怎樣活,又是什麼支撐着自己,可以沒有信仰,但必須要有信念。

我們每個人都有權選擇生與死的方式,要怎樣生活就要看你如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