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集合15篇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集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2W 次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爲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在寫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海上鋼琴師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集合15篇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

“城市那麼大,看不到盡頭。”

“我停下來,不是因爲所見,而是因爲所不見。你明不明白?是因爲看不見的東西。”

“拿鋼琴來說,鍵盤有始也有終。有88個鍵,錯不了,並不是無限的。但音樂是無限的,在琴鍵上,你可以奏出無限的音樂。”

“我喜歡那樣,我活得慣。”

……

1900是一個被人遺棄在蒸汽船上的孤兒,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燒爐工收養,然而燒爐工在男主角8歲的時候在意外中死亡。過人的天賦使他無師自通成了一名鋼琴大師,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對紅塵俗世深懷戒意,縱使後來遇上了一位一見鍾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還是放棄了上岸尋找初戀情人的衝動。他永遠地留在了船上,即使到了最後,唯一的好朋友馬克斯警告他廢船將要被炸燬,他也不願離開,於是從出生開始就沒有離開過維吉尼亞號的1900最終與船葬於海底。

他用音樂來表達他看到的人和事,極盡其力,鮮明又生動。也用音樂來填充自己,揮灑生命,可以放縱,像把所有的音符擠在最狹窄的指尖一瀉而下的暢快,也可以享受,抒情般慢慢流逝,在最適合的時間壓下那一指黑鍵,聽旋律的優雅和輕盈。一流的鋼琴家帶着鄙視和嘲笑來到了船上的宴會,三曲終,他用皎潔瀟灑的笑和一根琴絃點燃的煙,把鋼琴家的高高在上燒得一乾二淨,把聽者的情緒燒得澎湃激昂,把世界的不平都撫平驅除,什麼等級,什麼高貴,不過如此,不堪一擊。自討沒趣的人,總缺少一份內心的安寧。

我們或許從來都不是天才,但是我們至少能做到勤懇、踏實。我們從堅硬和純白開始,學會圓滑,學會世故,但內心深處,終究會一直記得,這一生所做的種種妥協,不過是爲了在這個微塵世界,在這架上帝給予的鋼琴上,創作出獨屬於自己的旋律與琴音。 黑白交錯的琴鍵彈奏出一曲又一曲清脆悅耳、沁人心脾的旋律,也彈奏出一段又一段不同人生際遇中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或許從某種意義上,他奏響的是自由理想主義輕靈完美的輓歌。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2

本片《海上鋼琴師》,顧名思義,有大海。所有一切發生在大海上。大海是藍藍的,是一種冷色調,給人有一種憂鬱,冷靜,孤獨。這也是鋼琴師1900給人們的感覺,把快樂帶給別人把憂傷帶給自己。給我帶來比較遺憾是他在錄製唱片的時候偶然看到並且愛上的那位女孩(是那位手風琴匠的女兒),對愛情的憧憬使他曾經“下定決心”要離開船去開始新的生活,甚至他想那張唱片送給她(唱片最終沒有送出去,所以被他親手毀掉),這或許也算是他唯一一次愛情來得那麼突然,但卻是無可能的結局。最後他同這艘船一樣爆炸中消失在他出生的地方——大海中。1900的一生在我們看來是悲劇而又短暫的。似乎一切都那麼憂傷和憂鬱。但是同看全文除了開頭和結尾,給我都是一種暖色調的,亮麗的船上舞會,一切似乎都在熱鬧中進行。1900儘管是悲劇的,沒有父母,而養育他的丹尼父親又在他小時候不幸遇難,唯一美好回憶估計就是他的好朋友MAX和他那段不完美的朦朦朧朧的愛情。

當然本片的音樂也是獨樹一幟,一部好的影片離不開好的音樂和好的鏡頭剪切和轉換。《海上鋼琴師》多角度,有的地方近乎於整個屏幕都是一個部位(Jelly Roll Morton輕蔑的微笑卻露出自己嘴裏那兩顆門牙之間巨大的縫隙,其中一顆上面還有一小塊鉑金來補齊牙齒)都有深深的。而1900去偷偷親吻那個姑娘時,鏡頭是偷偷跟着1900,而後又在他前面、側面。鏡頭轉換也用的十分合理。總結來說,這是一部充滿深思,不缺乏哲理和幽默,具有浪漫主義的電影。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3

不知從何時開始,“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句話流行起來,經年不衰,時常能在各類文章、臺詞裏看到,被衆人奉爲格言、座右銘,就連領導人講話裏也套用這句來彰顯情懷。

但這句話美則美矣,做起來卻很難。塵世喧囂,我們需要跟各種事務、人物打交道,碰到的每一樁人事,做出的每一個選擇,走進的每一段關係,都會影響我們的想法和心境,牽引我們的關注,不知不覺、匆匆忙忙、兜兜轉轉,某個時刻你停下來,突然發現自己已嚴重偏離了最初的想法,甚至變成了一個自己覺得陌生或者曾經討厭的人,忘了初心。

從某種角度上看,這部電影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不忘初心、始終專注於初心的故事。

電影男主角一九〇〇在一艘名爲維吉尼亞的船上出生,被父母遺棄在船上,自此他這一生即與這艘船緊密相連。他把心性之錨定在船上,船雖然四處航行,但在他心裏的位置一直固定不變。始終變化的是船每次航行沿途的風景、港口,以及每次抵達或駛離港口時上上下下的乘客,他們都是過客;船上的船員、樂隊成員也是如此,大抵都想在岸上安家。而只有一九〇〇,生於斯,長於斯,最後死於斯,終其一生都沒有離開過船,把船當作自己的家。

此心安處是吾鄉。正是因爲他把心安放在船上,執着於本心,他與船的聯繫異常穩固,而與沿途、乘客等外界的聯繫微弱,所以他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從容欣賞沿途的風景,看着流動的乘客來來往往,觀察他們的喜怒哀樂,而心魂安定,不被他們所牽引。這裏有一個形式上的反差,船是漂泊而變動不居的,但船上一九〇〇的心卻異常安定;岸上的居所是穩固不動的,但在岸上安家的人們的心卻是漂泊的。

一九〇〇的好友問他爲什麼不下船去岸上看看的時候,他回答道:我想你們岸上的人把時間都浪費在問爲什麼上。

冬天剛到就巴望着夏天趕緊到來,夏天來了又憂慮冬天還會再來。

爲此你們總是四處奔波,尋求一個四季如夏的世外桃源。

這並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4

很難想象人的一生只在船中度過的樣子。所以就有了一個人在海上的傳奇。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生,而命運卻選擇了1900在波動的大海和旋律中度過他執着卻又短暫的一生。

《海上鋼琴師》,一部意大利充滿藝術和美學的音樂電影作品。整個影片看下來 ,都會被悲傷所環繞。海上鋼琴師的每一首曲子都是用心演繹,好象在訴說着他那內心空無卻又無奈的絲絲憂傷。

一個被拋棄的孩子,被好心的黑人燒煤工丹尼所收養,1900就是他的名字,只因爲他是在1900年所生。一場意外老丹尼被飛來的鐵塊砸死了,從此1900又成了沒人要的孩子了,他從未下過那隻船,他沒有國籍,沒有生日;他雖然8歲了但從官方的角度來看,他好象沒有出生一樣,這是一個怎樣的孤獨!而上帝又是公平的,1900的鋼琴天賦,使他成爲“弗吉尼亞號”的海上鋼琴師。

的確,他一生從未下過船。即使是愛情的出現與友情的勸說都從未動搖過他。玄梯成了他與外界的一面“牆”。有人曾告訴他:“世界就在外面,它只隔着一個跳板,只有一小步,就是海上午那一面。”也許,1900並不在乎海的那一面的名利與幸福;也許,他在乎的是那種感受—對船上一切的眷戀還有對未知世界的恐懼;也許,是他對音樂的熱愛;也許,因爲大海所給予他太多的感情,他美妙的靈感就是源於對大海的深情。這正像1900所說的:“我永遠也看不到盡頭;那些漫無邊際的城市什麼都不錯,就是看不到盡頭,也只有在海上,我才能感受的到……1900曾把城市比做鋼琴的鍵盤,城市的鍵盤太大,他無法去演奏。這就是1900能夠放棄愛情,友情的原因。他希望的是一個簡單而又熟悉的生活,在那裏只有 波動的旋律和起伏的海水。

一聲爆炸聲,結束了尼“弗吉尼亞號”的旅行,同時也給載着一段傳奇一生的“孤獨”鋼琴師劃上了一個休止符。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5

電影結束時,黑白字幕慢慢閃現,但我不忍關閉視頻窗口。哀怨的小號聲劃破了我的心,悠揚,但沉重地壓在我的胸口。我心中的悲傷就像濃茶,持續很久。我拒絕失去這份珍貴的悲傷,並把時間條拉回到他徒勞地演奏的時刻。

他被遺棄在船上,由一個鍋爐工人撫養長大。他的名字是“丹尼·佈德曼1900”。他是一名天才的鋼琴演奏者。在船的舞廳裏,他在暴風雨中隨着鋼琴跳舞。他在音樂會上用音樂描繪人們的心靈。他是鋼琴的靈魂。然而,他被環境限制在船上。雖然世界從他身邊走過,但他不敢進入這個世界。

他從未離開過他生活的“弗吉尼亞”。他曾經崇拜過那個平凡但佈滿灰塵的女孩,但他因爲自卑和懦弱而錯過了。他也想下船去找她,但在舷梯上,他看着無盡的世界猶豫着要不要回來。他還有一個真正進入他內心的朋友,但他拒絕和他一起下船,選擇了死亡。

正如他所說:“世界是一架有數百萬個琴鍵的鋼琴。那是上帝的鋼琴。光是街道就有數千條。你如何選擇其中一個?如何選擇一個女人,一棟房子,一片土地,一種生活?我不知所措,只能選擇一種死法。”因此,戰爭結束後,他留在船上,在無聲的表演中與殘破的——號船一起爆炸。

一架鋼琴,琴鍵是開始,琴鍵是結束。幸福是他心中的距離。生活的夢想總是存在的,但他終其一生都會退縮至死。原因是他缺乏尊嚴和戰勝命運的信心,這讓他習慣了孤獨。他的“無所作爲”讓他的幸福成爲一場悲劇,永遠留在他的心裏。

看,我不禁想起了距離和我自己。像1900年一樣,我默默地問自己,“生活的目的是什麼?”但是我的心還沒有告訴我答案。雖然我像其他人一樣努力學習和工作,但我能僅僅爲了生活而生活嗎?在我心中沒有這樣一個自由和詩意的距離。或者,雖然我心裏有這麼一個遙遠的地方,我卻因爲理想和懶惰之間的矛盾而猶豫不決?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6

週末,我和朋友去重溫了一部經典的電影《海上鋼琴師》。

電影描寫了一個一生都在海上度過的傑出鋼琴師,名叫1900。他是一個被人遺棄在蒸汽船上的孤兒,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燒爐工收養,然而養父在他8歲的時候意外死亡。過人的天賦使1900無師自通,成了一名鋼琴大師,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對紅塵俗世深懷戒意。廢船將要被炸燬,他也不願離開,於是從出生開始就沒有離開過維吉尼亞號的1900最終與船葬於海底。

在這艘船上,1900見了太多來來往往,身份不同的男男女女,有相聚有離別,有剎那的心動,更多的是他獨自一人與鋼琴相伴的孤獨夜晚。年齡雖然在增長,但他心裏始終還是那個天真的孩童,有着簡單純粹的心境,從未思考和經歷過外界的紛繁複雜。令人嘆息的是,當他已打算走向陸地去追求幸福,在那一刻,他,往回走了,走回了那艘船。我被1900最後和康恩的對話深深擊中,“城市太大了,綿延不絕,我看不到它的盡頭。你現在讓我走過跳板,走到城市裏,等着我的是一個沒有盡頭的鍵盤,我又怎能在這樣的鍵盤上彈奏呢?”不是他缺少勇氣,而是他不願走出。阻止腳步的,並不是能看見的東西,而是無法看見的那些東西。當費吉尼亞號被炸的那一瞬間,我替1900開心也替他難過,他終於解脫,可以離開這個孤獨世界,難過的是他那個心動的遺憾。或者,讓傳奇留在傳奇裏,纔是傳奇存在的意義。

“不知道兩條右臂能彈出什麼音樂?希望天堂有鋼琴”。外界的生活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經濟、科技、戰爭……都沒有擾亂1900。大海、鋼琴、人與船、歲月與人生,從展露天賦、收穫關注、遇見愛情、到面對失去,1900以純粹的生命方式演繹了動人的一生。

我想,他更代表着一種精神,一種寄託,甚至是一個人的初心,又或是一個時代的背影。

知道自己嚮往什麼,知道自己屬於什麼,是一種難得可貴的自我修養。“什麼東西都有,唯獨沒有盡頭”,縱使外界誘惑千萬,記得不忘初心。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7

你不試,怎麼知道自己不合適,懷着這樣的心態不知道試過多少次了,反而更加迷茫。海上鋼琴師給我的感觸就是這樣,我也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我知道,那真的不適合我。外面的世界沒有盡頭,有各種各樣的選擇,可有時候真心希望自己沒得選。

有次朋友聚會的時候,來了個陌生人,還沒聊兩句,就開始對我說:你應該去考公務員。當時回了句:“我們不知道別人經歷了什麼,所以不要輕易去建議別人做什麼”。對1900,我們作爲一個旁觀者,他的確應該下船,去收穫名利,去得到愛情,可這些並不屬於他。如果我是1900,我也不會下船,船上有我的一切,離開船,世界那麼大,我又是誰呢?

第一次看《海上鋼琴師》是大學的時候,很感動,眼淚止不住的流,畢業這麼久再看這部電影時,已經麻木了,一個人在電影院很平靜的看完這部電影。討論電影時,有個朋友問到,你是會選擇偉大而短暫的一生,還是平庸而漫長的一生?我選擇後者,我已經註定平庸,但還有很多地方我沒去,很多想做的事情沒有做,只有時間能給我答案。很羨慕1900這樣的人,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哪怕一生短暫,對他而言已經足夠了。

記得一個科普片說過,每個人的神經系統都是不一樣的,即使是同樣一件事,也很難真正感同身受,所以想方設法討好自己吧,多聽聽內心最真實的聲音。世俗會要求你該做這做那,但沒關係,我的人生我自己走,我不會去傷害任何人,所以即使我錯了,也只是害了自己,我會承擔一切。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8

其實,一個月前我已經把電影下載到電腦裏了,一直沒機會看,所謂沒機會不是沒時間,因爲看這種電影,必須一氣呵成地看完,還得心無雜念,心無旁騖。這邊廂滿腦子都是明天該買那隻股票抄底,那邊廂還要跟着偉大的鋼琴師在海上顛沛流離,如此的私心雜念絕對是對一部好電影的大不敬。所以等來等去,我決定今晚觀看,原因是今天我的股票跌停了。

文藝電影的片長都不短,幾乎都在兩個小時以上,這讓我很受用,誰叫我是文藝片的粉絲呢。

電影《海上鋼琴師》講的是一位叫1900的鋼琴師在海上生海上長,最後死在海上的故事,當然這位鋼琴師不是大西洋底來的人,他生活在船上,生活在一艘類似於泰坦尼克號的大船上。他彈鋼琴的才能是天生的,用天才鋼琴師甚至是偉大鋼琴家來形容他一點也不過分,因爲他彈得太好了,所有懂行的和所有看熱鬧的都爲之折服。然而,鋼琴師1900對大海的熱愛,準確地說是對他一生也沒有離開過的那艘船的癡迷,遠遠勝過其他的一切,當然也包括鋼琴。電影最後演的是,在那艘即將被銷燬的大船上,海上鋼琴師1900萬般投入地,非常忘我地,上下搖動手指對着空氣彈琴,看到這裏我唏噓不已。

這真的是一部文藝的不能再文藝的電影了。

電影講的是一個人的宿命,至少我是這樣認爲。當一個人的生命被一樣事物決定了的時候,這個人也許是幸福的,比如被自由、被愛情、被理想,如果被一艘船來決定,也許有些荒唐,可是很多人的生命中常常充滿這樣的荒唐。

生命被決定,在這部電影看來是美麗的。

也許,我無法評判劇中人的幸或不幸。不過,我倒寧願看到電影這樣的結尾:海上鋼琴師1900跟隨着他的鋼琴而去,而不是那艘船,至於最後的生與死,不在我關心的'範疇之內。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9

《海上鋼琴師》它沒有恢弘磅礴的氣勢,沒有曲折迷離的情節,沒有撕心裂肺的吶喊,但它卻是一部關於內心深處最微妙絃動的靈歌。

影片的主人公1900說過這樣幾句話:“城市那麼大,看不到盡頭。在哪裏?我能看到嗎?就連街道都已經數不清了,找一個女人,蓋一間房子,買一塊土地,開闢一道風景,然後一起走向死路。太多的選擇,太複雜的判斷,難道你不怕精神崩潰嗎?陸地,太大了,他像一艘大船,一個女人,一條長長的航線,我寧可捨棄自己的生命,也不願意在一個找不到盡頭的世界生活,反正,這個世界現在也沒有人知道我。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來,不是因爲我所能見,而是我所不能見。”

很多觀片人認爲1900是命運悲劇與性格悲劇交織的受害者,他接受了自我毀滅的結局,從而也就沒有以嚴肅的態度來對待人生,反而從中產生了荒誕感、孤獨感、恐懼感和絕望感,缺乏了與命運抗爭的尊嚴和信心。這種觀點我不予否認,但我卻不贊同。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這個世界唯一一成不變的就是它不停的在改變。”我們的世界時刻在改變,科技、文化正飛速發展,我們的步伐也在喧囂浮躁中驅馳,漸漸地我們的靈魂跟不上腳步,只是一身肉體匆匆來往。在這個大多數人都瘋狂追逐“錢和權”的時代,親情、友情、愛情漸漸變了質,甚至對某件物品、事物的喜歡,也是基於某些目的。而1900他就像一個孩子,一張白紙,它執着而單純的喜愛着鋼琴,美妙的旋律只取悅自己或是獻給心愛的人,他知道他能擁有什麼,不去渴望那些不能,或者根本沒有必要擁有的東西;它知道它不瞭解什麼,也不去讓自己陷入無盡的迷惘。若是他走下船,他或許可以在陸地收穫名利,卻只能以遺失本真來作爲代價。

最終,他選擇與巨輪一同消失在天際,不是懦弱,而是遵從自己罷了,因爲生命的最後一刻,他是如此平靜。1900,一位駐守在我心中的美麗。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0

似水流年,總是無法挽留那些蒼白又靜美的片段,被光陰掩埋的故事,想用心去珍藏,便偶感瞬間記載下的文字。希望這字裏行間留下的蛛絲馬跡,能讓時間回覆,穿過歲月的斷層,回到過去——曾經感動心靈的瞬間。

《海上鋼琴師》改編自意大利小說名家Aless Baricco的獨白劇。

不明身份的孩子,黑人水手的純良,深夜琴聲的美妙,以及遊客們的癡迷,似乎一切的一切的劇情,隨着緘默的大海在潮起潮落的間隙,都充滿的暖色調的悲哀。在海上所發生的一切,用極端浪漫主義手法講述了主角1900傳奇的一生。而主角1900本身有股很特殊的靜態美,好似獨立於喧囂之外的透明體,充滿才華,有顆脆弱又敏感的心,卻怕被人發現。這樣的一個男子,在彈鋼琴時的畫面,竟是如此的賞心悅目:氣質優雅,目光飛揚,雙手如蝶,曼妙飛舞。

這樣的男子,會令人眩暈,接着,便沉醉於他的音樂中。

影片中鋼琴是極佳的音樂背景鋪墊,在《海上鋼琴師》的劇情中更顯現張力。

音樂在節奏的調節、力度的控制、聲部的均衡、音色的運用,都達到了極佳的水平。

劇情中,音樂動靜分明,張馳有致,演奏技巧令人歎爲觀止,慢奏時,弱音通透得溫馨靜雅,顫音細密得絲絲入扣,細節纖毫無遺,快奏時,韻律綺麗,節奏鮮明,跳躍感極爲活潑,彈跳感觸手可及。

翻過樂章的華服,細細的品味這個男子,乾淨,純粹。

他一生看盡海上潮起潮落,透明的寂寞,隱隱的憂鬱,孤獨的浪漫。他可以掌控鋼琴上黑白的琴鍵,卻無法掌控城市裏交錯的街道。他疏離人世,帶着對音樂深深的眷戀與純淨得近乎蒼白的浪漫,活在與世隔絕的輪船裏,滄桑孤獨。

他說,陸地上的人喜歡尋根問底,所以虛度了許多光陰。

1900一個人在船上空彈着鋼琴。

他說,希望天堂也有鋼琴。

然後,那個鮮活的、用音樂築起的生命坍塌了。

最後,古樸的街道,定格了這段故事的結束。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1

今天看了《海上鋼琴師》,說實話,我不是特別的理解,但就我現在的角度來講,我覺得至少有幾句臺詞是很有啓發的:“我只能在鋼琴有限的琴鍵上彈奏出無限的音樂,我不能在無盡的世界去彈奏”,“陸地上的人們爲什麼總是想那麼多”,“那麼大,在那麼多的街中選擇一條,選擇一棟房子,選擇一個女人,選擇……那麼多的選擇”。拋開主人公的恐懼,單單從一方面來說,他是一個偉大的人,至少他不貪心,只選擇了音樂和海,他活得簡單,活着是一種修行,至少說他這種修行是我們現代人所缺失的。

昨天看了奮鬥,沒有特別起伏的劇情,唯一的優點我覺得還是臺詞的經典,能讓我記住的亮點也就是陸濤最後參加設計大賽說的一段話,不過原話我也記不起了。追求理想的同時丟掉了很多,這些真的不是我們想要的,如果說追求和慾望是人類發展的基礎的話,那麼我覺得這是一種藉口,是一種辯解,人活着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是幸福,本來追求幸福的道路應該是直線的,然而我們現在追求的卻是享受,走的是曲線,我們錯誤的把空虛的享受當成了幸福。我很喜歡看愛情片,尤其是韓劇和文藝片,我覺得他們講述的是一種很幼稚很簡單的故事,但是在這些影片中我看到了唯美,那種讓人相信這個世界不只是只有金錢,我們可以追求的東西有很多。人是矛盾的,即便心裏是希望過簡單快樂的生活,然而因爲虛榮心,因爲自己的慾望,讓自己過得好累,可能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大部分人被稱爲凡夫俗子的原因吧!

活着就是讓我們的心強大起來,讓我們的心找到方向,當我們找到心的方向併爲之奮鬥的時候,那時候應該是在享受,應該是幸福吧!

幸福應該就是用心發現美好的事物!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2

其實,在一個月前我就已經把電影下載到電腦裏了,一直是沒機會看,所謂沒機會不是沒時間,因爲看這種電影,必須一氣呵成地看完,還得心無雜念,心無旁騖。這邊廂滿腦子都是明天該買那隻股票抄底,那邊廂還要跟着偉大的鋼琴師在海上顛沛流離,如此的私心雜念絕對是對一部好電影的大不敬。所以等來等去,我決定今晚觀看,原因是今天我的股票跌停了。

文藝電影的片長都不短,幾乎都在兩個小時以上,這讓我很是受用,誰叫我是文藝片的粉絲呢。

電影《海上鋼琴師》講的是一位叫1900的鋼琴師在海上生海上長,最後死在海上的故事,當然這位鋼琴師不是大西洋底來的人,他生活在船上,生活在一艘類似於泰坦尼克號的大船上。他彈鋼琴的才能是天生的,用天才鋼琴師甚至是偉大鋼琴家來形容他一點也不過分,因爲他彈得太好了,所有懂行的和所有看熱鬧的都爲之折服。然而,鋼琴師1900對大海的熱愛,準確地說是對他一生也沒有離開過的那艘船的癡迷,遠遠勝過其他的一切,當然也包括鋼琴。電影的最後演的是,在那一艘即將被銷燬的大船上,海上鋼琴師1900萬般投入地,非常的忘我地,上下搖動手指對着空氣彈琴,看到這裏我唏噓不已。

這真的是一部文藝的不能再文藝的電影了。

電影講的就是一個人的宿命,至少我是這樣認爲。當一個人的生命被一樣事物決定了的時候,這個人也許是幸福的,比如被自由、被愛情、被理想,如果被一艘船來決定,也許有些荒唐,可是很多人的生命中常常充滿這樣的荒唐。

生命被決定,在這部電影看來是美麗的。

也許,我是無法評判劇中人的幸或不幸。不過,我倒寧願看到電影這樣的結尾:海上鋼琴師1900跟隨着他的鋼琴而去,而不是那艘船,至於最後的生與死,不在我關心的範疇之內。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3

主角1900是一個被遺棄在蒸汽船上的孤兒,被一個好心的黑人燒爐工老丹尼收留了。可惜好景不長,在一次意料之外中,老丹尼不幸死亡,七歲大的1900再度成爲孤兒。當美國警察上船搜查欲將他帶往州立孤兒院時,他躲了起來。直到幾天後的深夜中,大家才發現,1900滿身煤灰地在鋼琴上彈奏着不知名的美妙音樂!原來,從小被鋼琴所吸引的1900憑着過人的天分無師自通練就了一身高超技藝。他的天才琴技令當時最負盛名的爵士鋼琴家都甘拜下風。但因爲對紅塵世俗的戒備和對陸地的恐懼,1900堅持不下船,就算是遇見了自己一見鍾情的女生。一次次地放棄機會與猶豫致使他對陸地、對城市越發恐慌、畏懼,乃至終生沒下過船,直至船被炸燬的那一刻。

生於船,長於船,死於船,是1900的一生。不敢下船,只由於害怕陸地與城市;不願被人刻碟發行世界,只由於不想讓我們的音樂離開自己。作爲音樂天才的1900的種種舉動令大家十分不理解。

但這所有又是有跡可循的。1900從小讓人教育,除去那艘船上的人,別的人都是壞人,因此,1900對陸地充滿好奇的同時又不能不對陸地心存戒意,以不大友好的目光去審視船上的遊客;美國警察上船搜尋幼年的他時的跋扈,傑瑞鋼琴師的自傲粗魯及對他的不屑,三等艙美洲人偷人衣服、僞裝成一等艙歐洲移民尋求豔遇的行徑等,都令他對世俗越發恐懼。同時,1900想盡所有去知道陸地、世俗的本質意義。他對“將來”太過重視,想要因果,要盡頭的執着,使他想不開也放不開。其實死,對於1900來講,未必是件壞事,可能也算是某種程度上的解脫吧。

感慨天才鋼琴師的選擇。不過,假如1900能下船,有勇氣去追求,或許,又是另一番光景,甚至收穫一段不一樣的生活。大家該做的,是珍惜當下,把握機會,不懼將來。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4

有些電影是你看過之後心中涌現萬千卻無從下筆,是你思緒紛飛卻不知從何整理的。《海上鋼琴師》就是這樣一部令人慾罷不能卻欲言又止的電影。也許多年之後,人們會忘記那場驚豔的鋼琴決鬥,會忘記他心愛的女孩就住在莫特街27號,會忘記……但在維吉尼亞號殘骸中他與麥克斯最後的對白,眼神中所流露出的孤獨、決絕而溫柔,始終會出沒在心底,帶來生息。

這個故事的開頭到結尾,始終是以倒敘的手法由邁克斯陳述而來的。所以,有人說,邁克斯和1900其實就是“一個人”,因爲除了邁克斯,沒有人能作證,我們並不知道1900的故事是否真的存在。所以,1900代表的是某種境界,是和外界紛擾不一樣的存在狀態。

對於這樣的結尾,我一開始感到的是惋惜和同情:爲什麼不能試着上岸迎接新的人生呢?爲什麼不能在喧囂繁鬧的世界中找到另外的一面美好呢?爲什麼非要以死來結束自己的生命捍衛一生的夢想呢?

對於這部電影,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和主題。當然,如果一部電影只能從單一的角度去分析,就不算一部經典之作。

從追求夢想的角度來看,當時的人們都朝着美國夢不斷努力,世界充滿了慾望、利益和關係的紛爭,甚至很多人拼搏多年依然沒有獲得想要的成功,最終走向窮途末路。邁克斯爲了生計可以把陪伴多年的小號賣掉,爲了生存他放棄了自己的夢想;而1900一生都留在了船上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爲了夢想他可以放棄一切,甚至於面對死亡,他依然無所畏懼。

不完美才是生命的常態,如果結尾沒有這麼悲劇性的一幕,這部影片就沒有了昇華的價值,在我看來,它反映了很多現實世界與理想主義的東西。如果1900走出了大船,擁有了和平常人一樣的家庭和財富,也許他就無法彈奏出在大船上那種純淨、自然的音樂了。所以,這部電影在一定程度上也歌頌了一種遠離世俗喧囂的純潔夢想。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5

一天夜裏,1900溜進了餐廳,坐在了爲貴族遊客彈奏的鋼琴前,顧自彈了起來。就這樣,豔驚四座。

從此,1900成了弗吉尼亞號遊輪上的鋼琴師。他從不曾下過船,卻早已聲名遠揚。

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他遇見了一生的知己麥克斯。他帶着暈船的麥克斯坐在鋼琴前,在傾斜搖晃的船艙裏,彈奏一曲又一曲快樂的樂章。他們同鋼琴一起,在地板上來回穿梭,迴旋,宛若共舞一支優

美醉人的華爾茲。

麥克斯鼓勵1900去到陸地上尋找全新的生活,讓他優美動人的琴聲家喻戶曉。之後自然而然的,名利雙收,度過令世人所向往、豔羨的一生。然而,他卻並不爲之所動。

樹欲靜而風不止。這時候,爵士樂的鼻祖傑裏聞名來到弗吉尼亞遊輪,欲與1900對決高下。1900不喜將音樂以任何一種形式劃分,於他而言,音樂就是心之所在,情感之所達。毫無懸念地,他贏得了比賽。大概音樂不僅是他情感表達的出口,更是上天賦予他的一種能力,凡人所不能及。儘管天才已經被濫用,我卻找不到更確切的語言來稱謂他。

每當人們盡情徜徉在1900迷人的音樂當中漫步輕舞,總有其中一個人會第一眼看見,並對着自由女神狂熱的呼喊出帶着他們無限嚮往的“America"時,所有人都蜂擁而出,邁向他們憧憬的美國夢......

這時,1900雙手搭在膝上,在這份沉靜裏,你卻能清晰分明的感受到他內心的無限孤獨。同樣的心疼,包括他悄悄地撥通隨便一個陌生人的電話號碼,說,讓我們無論聊點什麼......

後來,他邂逅了愛情。

財富、名譽,從不曾令他有絲毫動搖。但愛情,讓1900心中起了漣漪。他試圖嘗試用除了音樂之外的語言去交流,但最終發現,對他而言,能夠出口的語言表達,相比琴鍵能夠流露出來的情感,如此微弱,困難。他只能在三等艙去偷望她,在深夜裏輕輕吻了他心中的愛情,倉皇而逃.......他銷燬了因她而生的柔情似水的,可以揚名立萬的原碟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