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傷仲永》有感寫作

讀《傷仲永》有感寫作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6W 次

讀《傷仲永》有感1

在我們的成長中,最需要什麼?有的同學會說:“是挫折,是磨練,是……”是的,在成長中,這些都必不可少,但我還是認爲,在我們的成長中,最需要的還是知識。

讀《傷仲永》有感

有人會問,在自然界中,爲什麼唯獨人類成了世界的主宰?就是因爲人類的成長中有了大量的知識,之所以這樣,人們纔要繼續的學知識,懂知識。課文《傷仲永》中不就是暗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嗎:即使是仲永這樣的天才,在成長中沒有接收到教育,就依然還是成爲了一個普通的人,而如今那些不是天生的才子,在成長中接受了教育,一樣還是成爲了天才,所以,在成長中必不可少的就是知識。

在我的記憶裏有這樣一件難忘的事——那是我上小學一年級時,那時,我還是一個不愛學習的小頑童,那天,媽媽一早因爲有事,便對我說:“王爲,今天買書你自己去吧,我今天有急事!”啊,這對當時那個膽小怕事的我來講,真是一個“艱鉅”的任務。“怎麼,那個平時老喊自己膽大的小鬼不敢去拉?”媽媽似乎從我眼裏看出了我的不安,但我害怕雖害怕,但我可是很愛面子的人:“誰說不行,放心吧!” 當我來到書城,在琳琅滿目的圖書櫃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書時,我高興的來到收銀臺前,心想:“這也不過如此嗎?”這時,收銀臺的阿姨說:“你買的這本書今天打八折呢!你算算多少錢?”我硬着頭皮算了半天,也沒個頭緒,我紅着臉,後悔當初課堂上沒有多學一些知識,如今使用上才發現出醜了,如果可以,我願意去好好在聽老師講課。我硬着頭皮,聲音像蚊子叫一般說:“我算不出來,您告訴我吧!”“哈哈,原來是個沒知識的小孩!”她笑了笑,告訴了我錢數,我付了錢後變紅着臉跑回了家。

自打那以後,我便不斷看書增加知識,可不想讓舊事從演。

不必說知識能使人發展,知識能讓人進步,也不必說,知識能帶給我們方便,幸福,單是一件成長中的小事,無不體現出知識的重要,所以,同學們,知識是求之不盡,用之不完的,成長中需要知識,讓我們學習更多,掌握更多知識吧!

讀《傷仲永》有感2

我曾學過《傷仲永》這篇古文,大體內容是這樣的:有個叫方仲永的平民,祖上世代以種田爲業。方仲永在五歲時,剛剛認識書寫工具便可以提筆作詩。他做的詩受到鄉里人的一致稱讚,漸漸的,開始有人花錢請他題詩。方仲永的父親見有利可圖,便整日帶着他給鄉里人作詩賺錢,不讓他學習。由於缺乏後天的教育,仲永的才華逐漸減退,到最後“泯然衆人矣。”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教育對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即使像方仲永這樣的天才,在缺乏教育的情況下也只能成爲一個普通人,那麼像我們這些生來就是普通人的人,如果不重視後天的學習和積累,豈不是會變得越來越平庸?。我們每個人都像是一個水壺,我們不斷地學習新知識就像是不斷地向水壺裏注水,我們把學到的知識轉化成一種才能發揮出來就像是從水壺裏往外倒水。有的人生來就具有非凡的才華,但他如果只依靠於上天所賜的才能,而不去學習新知識,到最後也只能淪落成一個普通人。就像一個灌滿水的水壺,只出水而不進水,終有一天水會徹底倒盡。有的人雖然不具備生來具有的才能,但卻可以通過刻苦的學習和不懈的努力,成爲一個優秀的人。就像是不斷地向一個空水壺中注水,總有一天可以貫滿整個水壺。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天才,請不要驕傲,你雖然可以僅用別人一半的學習時間,贏得別人兩倍的分數,但你如果因此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你也會漸漸變得跟他們一樣。如果你是一個普通人,請不要灰心,只要你有不斷提高自身的渴望,刻苦學習的毅力和永不滿足的求知慾,你同樣可以成爲一個對世界有巨大貢獻的人。

今天的我們,不用交一分錢的學費就可以免費得到基本的教育,接受教育是我們作爲一個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但方仲永那個時代卻不同,一個人的受教育權完全掌握在其父母手中。所以,方仲永之所以變得“泯然衆人”,責任全在於他那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父親。如果他不那麼貪財,花錢送仲永去讀書,說不定他的兒子會成爲比作者王安石更偉大的文學家。

一個人如果過於貪財就容易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太關心微不足道的利益就容易錯過更大的機遇,這也就是爲什麼那些愛佔小便宜的人到最後總會吃大虧。

讀完這篇文章,我不禁和作者王安石一樣爲仲永感到十分惋惜,同時也有一絲慶幸,我雖然不是天才,但卻生在了一個美好的時代,。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每個人都有提高自身的機會。

讀《傷仲永》有感3

《傷仲永》是北宋文學家王安石的一篇諷世之作。文中敘述了平民方仲永五歲便能成詩,但他的父親卻不讓他學習,而是四處拉着仲永去顯擺、炫耀,並從中謀利。於是,方仲永就在同縣人的吹捧,父親的唯利是圖下,二十歲便才華全無,變成普通人了。

這是一個讓人扼腕嘆息的故事,方仲永兒時的才華竟在青年時期完全消失了!這與同縣人的吹捧是密切相關的。這其中反映出一個問題,就是在當今社會中,“捧殺”現象愈演愈烈。

在這個信息化爆炸的時代,也許家裏掉根針,第二天就上新聞了。曾記得,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創立了一個“中國少年科技班”,這個班班內聚集了中國的頂尖少年“天才”。時隔二十多年,這些人中有的出國了,卻是他打工仔,有的留在國內,卻出家爲僧,遠離世俗人間,對國家沒有做出任何貢獻,誰之過?

從“中國少年科技班走出的一名叫寧鉑”的天才少年。曾對媒體訴苦,他說他幾乎沒有快樂的童年,少年時期,社會給他的壓力讓他喘不過氣來。最終,他離家出走。像他這樣的“天才”,如果讓他享受與同齡人一樣的樂趣,一樣玩,一樣學,也許就不會造成天才隕落。但是,他們生活在一個信息化時代,他們的才華早現,並被世人所知。於是,社會上的.壓力就隨之而來,談社會對他們的期望太過高時,便會剝奪他們本應享受的快樂童年、少年的資格,等於逼着他們承受無法承受的任務。於是,天才的隕落就在所難免了。

如果再不阻止類似情況繼續出現,如果再讓少年“天才”們在媒體、社會的吹捧下才華消失殆盡。那麼我們的社會就會失去許多亮點。我們應該讓少年天才們在一個正常的環境下!不讓“現代方仲永現象”繼續蔓延!

讀《傷仲永》有感4

記得學過一篇課文傷仲永,說的是方仲永由一個讀後感怎麼寫天才變爲普通人的事實,文中也着實強調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性,同上文相比,文章的主人公在前面的表現當然截然不同,但後面的結果卻更出人所料,一個從天才降爲凡人,另一個由不爭氣的孩子變成了一個無產階級的英雄,打造出這天差地異的結果的,應該就是後天教育與個人努力造成的吧!

只有在磨難中歷練過得人才能成才,這就是文章所告訴我們的深刻含義吧x且本文作者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在寫此書時雙目失明,全身癱瘓。他強忍着病痛,歷時三年才完成此書,也是想讓我們這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刻苦學習和嚴格要求自己,擁有爲理想而獻身的精神,鋼鐵班的意志和頑強奮鬥的高貴品質吧!

我想,鋼鐵就是這樣煉成的!

讀《傷仲永》有感5

今天,我看了一則寓言,題目叫《傷仲永》。寓言諷刺了方仲永的爸爸,因爲他毀了方仲永的一切。仲永五歲時就能寫詩四句,還自取了題目。詩寫成後,一鄉的秀才都傳着看。別人指一物叫仲永作詩,他馬上就能寫出來,鄉民們都一至認爲他是個天才,有些人還用錢接濟他一家。

父親發現可以藉助兒子的才能撈取好處,天天帶兒子去拜見同鄉,卻不讓兒子學習。他沒想到後天的刻苦學習纔是成才的根本,結果將仲永變成了他急功近利的犧牲品。

通過這則寓言我知道了,凡事不能急功近利,急功近利會影響長遠的利益,就像殺雞取卵一樣,不能貪圖眼前的利益,卻忘了長遠的利益呀!別人雖說我聰明,但我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而且還有很多比我聰明的對手,戰勝對手、戰勝自我,我會更出色!

如果我驕傲,將走向失敗;如果我努力學習,向目標前進,永不驕傲,我將如願以嘗的實現自己的理想。

讀《傷仲永》有感6

我們最近學了兩篇文言文,兩篇所概括的內容也截然不同。《傷仲永》講的是天子過人的仲永由於他的父親沒有讓他受教育,才思衰退成了庸才。《孫權勸學》則是講隻字不聞的呂蒙經過孫權的敦敦告誡,就開始刻苦的學習。

這兩篇文言文雖然表達的內容不同,但也同時說明了一個道理:後天的教育對一個人是否成才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三次月考,我要想呂蒙學習,學習他那刻苦的精神。時間匆匆飛逝,但我知道複習的時間也十分緊迫,所以,我要把有限的時間投入到無限的知識裏去。

平時,老師就教導我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只有付出過自己的努力,就會有收穫。我應該聽取他們循循教導,努力學習,爲今後打下一個堅固的基礎。

我也因此制定了一個計劃,每天早上用五分鐘的時間把該背的單詞與文章背一遍;看到精彩的文章與段落摘抄下來。多看些課外書,託充自己的視線;多做數學習題,尋找新的解決方法,開動自己的思維。

桌上的牛奶還在飄着熱氣。

讀《傷仲永》有感7

《傷仲永》中的方仲永是當時遠近聞名的神童。五歲就能“指物做詩”而且“文理皆有可觀者”。 而到了十二三歲,“令做詩,不能稱前時之聞”。最後淪爲“衆人”。短短數十年間,一個卓有才華的少年就如此失盡光彩淪爲衆人,是何原因?這一切全都是由於他的父親貪圖鄉人的錢財,天天領着仲永四處拜訪鄉里人,沒有讓仲永進入學堂讀書,接受教育,走上報效祖國的道路。唉,怎麼能不爲仲永的才華消失而扼腕嘆息呢?

儘管文中譴責的是仲永的父親,但卻含有對泯滅人才的環境的批評。文中的社會環境的確不好,鄉里人想用錢財討取仲永的詩作,這才導致仲永的父親認爲有利可圖。對於我們現在的社會環境,對此當然會引起共鳴。當今社會,父母只顧着賺錢,忽略了關心孩子的學業。他們往往認爲多賺點錢留給下一代,下一代就會衣食無憂。可是現在是人才的時代,雖然現在還能勉強生存下來,可過個三五年,就會被社會所淘汰,成爲世間的庸才。可見,環境對於人的影響是很大的。不能目光短淺,只看見眼前利益。文中仲永的父親就是如此,只看見現在有利可圖就要仲永拜訪同鄉人。如果你把他培育成人,利益比這眼前的要強不知多少倍。

一個人先天天資聰明是需要的,但後天的勤奮努力更爲重要。但雖有天賦,卻沒有遇上有利於他成長與提高的環境也是徒然。所以作爲與仲永同齡人的我們要抓住機遇,在如此優良的環境中成長,作爲中學生的我們一定會綻放出最鮮豔的花朵!

讀《傷仲永》有感8

今天我們學習了傷仲永。

這篇文言文是這樣講的: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爲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忽然哭着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作爲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作客,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認爲那樣有利可圖,每天牽着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叫他寫詩,已經不能與從前聽說的相稱了。再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說:“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樣了。”王先生說:仲永從小通達聰慧,會做詩的能力,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得到的稟賦,比起有才能的人高多了。最後成爲普通人,是因爲他後天的學習沒有達到要求,像他那樣先天得到的,稟賦如此之好,卻由於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成爲普通人;現在那些沒有先天的稟賦,本來就是普通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想成爲普通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我最喜歡的句子是:“餘聞之也就"是過渡句。”之“指仲永才能初露時期的情形,”聞“”久“二字表明作者長期不在家中,僅從傳聞的指,尚未見到仲永。這種見聞錄的方式富有生活氣息,給人以真切之感。

本文是想要告訴我們:人的知識才能夢絕不能依靠天賦,強調了後天教育對成長的重要性。

讀《傷仲永》有感9

打開音樂,此刻的聲音,或許會讓我安撫一點 檸檬,算了吧?深夜,雨很大,很冷,沒有了你給任性的我蓋被子,沒有了臨睡前你那喃喃耳語,再也感覺不到你的呼吸。

這是一個發人深省、令人無限惋惜的故事。仲永的爸爸只能用“愚昧”二字來形容。爲了貪圖眼前的小利把本應大展宏圖前途一片光明的兒子的前程給斷送了。

以仲永的角度來說他應是無辜的受害者。首先他年僅五歲雖然已經懂得了“指物作詩且文理皆有可觀者。”但畢竟太年幼還沒有清醒的自我獨立思考能力更不知道父親的所作所爲是非常有害的。其次仲永雖然天資過人、通達聰慧但沒有一個好的導師再聰明也是白費。所以如果有一個好導師主動提出教仲永相信局面和最終結果將會被改寫。總而言之仲永的悲劇是不可避免的因爲天不時、地不利且人不和。

仲永的父親毫無疑問是罪魁禍首。爲了眼前小利沒能讓仲永接受好的後天教育。試想一下即使父親是以自己的金錢爲出發點也應該讓仲永接受好的後天教育。如果將來仲永出人頭地金榜題名當起朝廷重官不是有更好的日子過嗎?以大利換小利太不值了呀!當然這個出發點是極爲偏激的。父母本應對子女無限關愛的僅憑這一點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兒女接受最好的教育呢?

作者最想強調的一點就是:無論天才或是庸才都應該接受後天的教育。文中的最後一句話更令人引發深思:如果有天賦的人沒接受好的後天教育尚且淪爲常人如果本身天賦不好且又沒接受後天教育的人那不是連普通人都不如了嗎?

讀《傷仲永》有感10

我認爲人的才能知識決不是可以單單的去依靠天賦,而且要注意培養後天的教育和自身的學習能力,強調了後天的培養比自身的天賦重要的多.對才能的發展也很重要.

比如說:李賀,李賀七歲就能寫文章,這不是天賦嗎?但是李賀後天也非常努力.他每天日出之時,就騎着小馬兒,和書童一起,揹着書,看見一事一物,便作一詩,到了太陽下山時,一篇詩就寫好了,這不是後天的學習嗎?

再比如說:王安石,王安石小時候住在臨川城內,離他家不遠就有一個麪館,王安石每天上學都要從這家麪館面前經過,並經常在這裏吃早點,久而久之,與麪館的老闆和夥計都相識了.一天,王安石又到那家麪館吃飯.進門後,挑了一個位子坐下來.老闆和夥計有心考考他,故意不給他端面.王安石等了好久,看見後進門的人都吃上了面,便問跑堂的夥計:"師傅,我的面好了嗎?"跑堂的夥計答道:"就來."不一大會兒,只見跑堂的夥計手裏面拿着一雙筷子交給王安石讓他自己去端.王安石一不計較,他走到廚房,只見竈墩上放着一碗熱氣騰騰的肉絲麪,滾燙的麪條快要溢流碗外.大師傅笑眯眯得對王安石說:"你要是可以把這碗肉絲麪端到外面去,而且一滴不灑,算你白吃,不要錢."王安石問:"此話當真?""一定"大師傅說.王安石用筷子輕輕往碗裏一伸把麪條挑了起來,碗裏自然就只剩下一半的湯了.這樣,王安石左手端起湯碗,右手拿着筷子挑起麪條,順當當的把一碗麪條端到了大廳前,吃了起來,麪館裏的人都翹起大拇指稱道:"王安石真神童啊!"王安石長大後更加酷好讀書,勤于思考,吃飯和睡覺的時候都捨不得放下書,而且他讀完書後還經常默默地思考他讀過的內容,有時和別人在一起,也還在想着書中的內容.因此很少有人看到他笑.他在常州做太守的時候,有一次參加宴會,酒席宴上有一個人歌舞取樂.

忽然,王安石大笑起來,大家不懈其意.猜測是那個名伶表演的實在太好了,使得太守很高興,於是重重的賞賜了那個名伶,說:"你能讓太守高興.值得獎勵!"只有一個人感到懷疑.認爲太守不是因爲這個而笑的,於是找了個機會,問王安石當時爲何發笑.王安石回答:"我那幾天在想道家的《常卦》,怎麼都不理解,吃飯的時候突然想明白了,實在是太高興了,不由得笑了起來."最後王安石成爲了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這些都與他後天的努力與培養密不可分的.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所以我認爲後天的培養與教育比天賦要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