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稀缺》的讀後感(通用6篇)

《稀缺》的讀後感(通用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4W 次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稀缺》的讀後感(通用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稀缺》的讀後感(通用6篇)
  《稀缺》的讀後感1

這本書講的是人們缺少的東西是如何變本加厲的變得更加缺少的深層次原因,稀缺的東西會變得更加稀缺的內在邏輯。瞭解了這個邏輯,就瞭解了爲什麼有的人一直都很忙,有的人一直都很窮,這是因爲稀缺思維導致新的稀缺。

當然,知道了不一定你就能改變你什麼,只是多了一種可能性而已。要改變稀缺,要改變稀缺心態,要增加自己的帶寬。有了足夠的帶寬,才能更高效的處理事情。所謂帶寬,就是你的注意力的總量,你能操心的事情,總是有限的。所謂三心二意,到底是提高效率了,還是降低效率了呢?你解決的問題數量雖然多了,但是質量卻會下降,很多問題需要返工,實際上花費的時間卻更多了。

缺失時間的人,他總會處理最緊急的事情,會用加班的辦法來解決時間缺少,但是這樣做,會導致效率下降,這樣會導致新的問題,還會導致他處理其他的事情的事情減少,比如說,你用晚上的時間用來加班,那你晚上陪孩子游戲的時間就被佔用了,那麼,這兩個事情目前看來似乎是工作比較重要,但長遠來看,哪個重要呢?這其實是得不償失,你只是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到了眼前,以後的事情,顧不上考慮了。那麼,就是意味着,你解決問題的同時,帶來了新的問題,你借用了將來的時間,你的時間會越來越稀缺。

貧窮也是一樣的道理。你總有眼前的煩心事要處理,卻忘了更重要的很久以後的事情。你眼前的看起來明智的判斷,長遠來看,正是你陷入貧窮陷阱的原因。

其實,我覺得,知道了這個道理也不會對我們有太大的影響,所謂規律,就是客觀的現象,我們很難改變的,我們很難去改變我們的思維規律,這也許也是人生的一種樂趣吧,讓我們保留着改變現狀的希望,繼續保留現狀。

  《稀缺》的讀後感2

看完賽德希爾·穆萊納森的《稀缺》一書,讓我有種如夢初醒、豁然開朗的感覺,很多生活中常常陷入的困境找到了根源性的原因,也對應着相應的解決方法。我覺得有必要對書中幾個關鍵詞定義進行摘抄,以便於更好的理解全書。

稀缺,是“擁有”少於“需要”的感覺;稀缺心態,是稀缺的一種心態,當稀缺俘獲注意力時,就會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影響決策和行爲方式;帶寬,即心智的容量,包括認知能力、執行控制力。

窮人之所以越窮、忙碌之人之所以越忙碌,是因爲他們被稀缺捕獲了大腦,增加了帶寬負擔,從而影響認知能力以及執行控制能力。

我們都有這樣的時刻:要完成一件事,如果距離截止日期很久的話,那麼在截止日期之前的很長時間裏我們都不會開始着手這件事,而當意識到時間來不及時,就會抓緊時間,雖然這段時間專注力、執行力都大大提升,但很多時候由於時間不夠,完成的不盡如意;此時你可能會想,爲什麼不早點開始,早點開始的話我肯定能將這件事做到更好,下次一定要早點開始;然而下一次,我們還是一如既往的拖到最後時刻才着手。

讓我們不斷陷入“充裕——稀缺”陷阱的原因是:當我們在時間充裕做出的選擇,會直接影響到後面的走向,按理說,在時間充裕時,我們更應該提前安排,在不慌不忙中完成一件事;然而現實情況是,我們很多人都不懂得合理分配自己的時間。

稀缺會讓我們形成管窺之見,只能看見當下對於我們很重要的事,而把那些需要花長時間才能看到收益的事放在管子之外,讓我們忽視這些事情,也就是對於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我們總是覺得還有很多時間,應該先完成眼下最緊急的事情,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等有時間後再去做。當然,我們也很清楚,很大概率這些事情都是沒有做的,因爲每一個當下都會有你認爲緊急的事情。

很多時候,我們認爲做一件事只是因爲時間不夠才導致做不好或者完不成既定的目標,但其實我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因素——帶寬。稀缺會增加我們的帶寬負擔,從而讓我們做一件事情時不能全神貫注。

那麼,如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稀缺問題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凡事不要安排太滿,要留有餘閒。我們時常會因爲一個突發情況而打亂一整天的計劃,其根本原因是我們把時間安排得太滿,當有突發情況發生時,我們就會手忙腳亂。如果凡事留有餘閒,即使有什麼突發情況,我們也能從容的面對。

將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拉入“管子”之內。想想對於我們來說哪些事是重要但不緊急,比如閱讀、寫作、健身、存錢等等,這些事情,如果不在外力的“干擾”下,我們很難將其納入我們的”管子“視野內;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定期發送短信、藉助助理等“外力”提醒自己,將這些事拉入管子視野內。

人們很容易忽視長遠利益而只看到眼前利益,但是人的一生恰恰是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由於長期的積累而發生改變。因此,我們可以試着從現在起,找到屬於自己的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每天固定一個時間,持之以恆的去做,說不定未來的某一天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

要合理的利用自己的帶寬。認識到做一件事除了時間,帶寬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我們要合理安排,將需要帶寬的事安排在帶寬比較富裕時去做;而當我們意識到帶寬不足時,要採取動作減輕帶寬負擔。

書中講到很多的知識點都沒法在這裏概括,以上只是我看完後能記住的幾個點。現在能明白爲什麼有些書值得重複看,因爲每一次看都會有不同的收穫,每一次只能get到其中的幾個知識點。

  《稀缺》的讀後感3

讀了《稀缺》這本書,終於知道我們爲什麼總是不停的忙眼前的事,沒有時間來考慮別的。下面是讀了以後的一點感受:

眼看開會的日子(或者交稿的日子)就要到了,沒有時間了這時候——稀缺,會迫使我們做出選擇,所有應該做的事都會變得具體。一旦時間不夠用我們就會開始集中精力。不論各種工作還是娛樂,只要時間有限(很緊迫),我們都會盡量將時間利用得淋漓盡致。這就是稀缺俘獲大腦產生的積極效果——“專注紅利”。

專注紅利能夠讓我們抓緊時間完成工作,如放下手機、不刷微信、不再想晚餐吃什麼……稀缺會自動將干擾和誘惑等因素推至一旁,讓我們憑一己之力完成很難做的事情。

這不是很好嗎?回答是不一定哦。專注一件事情就意味着我們會忽略其他可能更重要的事情,形成“管窺(也叫隧道視野)”。讓我們一門心思地專注於管理手頭的事情,不會通過得失利弊的謹慎思考來進行權衡。

“我上了速讀課,用20分鐘讀完了《戰爭與和平》,然後知道這本書與俄國有關。——伍迪˙艾倫”

想一想也挺有趣的,用速讀的方式來讀《戰爭與和平》雖然用的時間很短但是隻是知道了和俄國有關。如果用普通讀書方法20分鐘,至少是可以讀完前面的序言、作者的介紹或目錄,甚至第一章也讀完了。記住的遠遠要超過速讀所獲得的東西(至少會了解一些背景資料吧,本人也沒看過純粹猜的)。

引用書中的原話;“稀缺會改變我們看待事物的眼光,讓我們做出不同的選擇。這種現象會讓我們變得更有成效;但同時也會讓我們爲此付出代價:這種‘專心致志’會令我們忽略原本很重要的其他事物。”

稀缺會導致人的認知能力下降,削弱分析、判斷和邏輯推理能力;同時還會導致執行力下降,削弱抑制行爲和控制衝動的能力。

故事:一位最重要的大客戶通知你,他要將業務轉移到其他公司去。你請求他最後聽一次你的推介,他答應了但只有第二天有時間。於是,你推掉了所有的應酬,暫緩了其他工作。將所有時間都用於推介的準備上,但有一件事沒有辦法推掉:女兒當天晚上要參加城市冠軍盃壘球賽。不去看比賽的念頭劃過腦海,但一番掙扎後,“好爸爸”的一面還是戰勝了這個念頭:對於女兒來說,她的這場比賽就像第二天的推介會一樣重要。在趕往比賽的路上,女兒突然想起自己的幸運符落在家裏了。還沒掉頭回家取幸運符,你就開始衝女兒大發雷霆。等你的情緒穩定下來時,已經太晚了。女兒對當天晚上的比賽感到惴惴不安,現在你的脾氣讓她更害怕了。本來很有樂趣的一件事情,現在卻讓你們之間充滿了緊張氣氛。看比賽時,你一點也不享受。腦子裏一直想着第二天要做的PPT。你也知道,現在根本沒有辦法做PPT,可就是不能集中精神觀看比賽——你很是心不在焉。女兒在比賽間歇偷瞄了你一眼,她看出了你的心不在焉。但你很走運,女兒的球隊獲得了勝利,慶祝的歡樂掩蓋了你犯下的錯誤。但不可否認,當晚得你,肯定不是一位合格的家長。

稀缺會減少帶寬——減少其當下用得上的容量。就像故事中說的,你總想着做PPT這件事,它佔用了你大腦思考的帶寬,你的憤怒、心不在焉把整個晚上的都搞糟了。

稀缺的本質——沒有餘閒。

試想一下,如果是下星期做推介的話還會發生這些事情嗎?

稀缺來自資源相對寬裕階段所犯下的錯誤。要控制好餘閒不能太多,多了會產生拖延和分心;少了會管窺和帶寬不夠。通過外力將環境進行小小的改變,把重要的事情拉入“管窺”視野,就能緩解稀缺帶來的不良後果。當帶寬有限時,讓“疏忽”等同於“默許”是一個不錯的辦法。對應稀缺,要在富足和寬裕時開始行動。重要的是,要留有應對突發事件的餘閒(追着事情做比被事情追着做要好很多)。

書裏還說了窮人爲什麼窮,富人爲什麼富。還有大量有趣的心理學案例和作者做的心理實驗。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買來看看。

  《稀缺》的讀後感4

這本書主要討論了稀缺對於大腦造成的影響,有些部分讀來還是頗有些震撼——“無能可以導致貧窮,貧窮也可以導致無能”、心理賬戶等。

回想起來具體都看過什麼總是很難,這個讀後感就不知道從何寫起,作者說的很多東西都很有道理,很有啓發,對於個人來講,最難的不是看不懂道理,而是認清自己的現狀。在別人看來也許一個人被生活所累,大腦帶寬被嚴重佔據,那麼在他自己看來是否是這樣呢,根據我的經驗來看怕是未必如此。

從概念來說,我的理解是人的精力,腦力是有限的,被一些東西佔據了你的大腦,那麼勢必會錯過另外一些東西。從貧富來說,顯然窮人要花費更多的精力來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而富人則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分配到更遠大,效益更高的事情上面去。從銷售的'角度來講,如果一個銷售把心思都花在如何處理客戶抱怨上,那麼他是沒什麼精力去開發新客戶,滿足新的業績增長了。

想要改變稀缺,重要的工作是留出餘閒,餘閒的金錢,餘閒的時間,餘閒的精力等等。但這一切談何容易,書中救助印度貧民的實驗也證明了要改變這一切並不容易。給了啓動資金的貧民在經過一年後並沒有如同學者所設想的改變生活面貌,走向富足生活,而是絕大多數重新回到了舉債做買賣的日子。並且在那個階段穩定下來。

究其原因就會發現,被救助者對於改變自己生活的難度並沒有清醒的認識,救助金短暫的改善了他們借債做生意的窘境,贏得更大利潤,可也讓他們對自己的要求更加放鬆,親友送禮出手變得闊綽,不懂得儲蓄,保險,面對突如其來的疾病和其他意外情況很快會讓他們重新墜入貧窮。

話說到這裏其實很明白了,對生活的認識不發生改變,認知水平不提高,生活永遠不會有大的改善,哪怕有意外之財,生活水平提高了,但還是會很快跌落到相對應的認知水平上面去。同樣,通過貧民救助實驗,也可以看清楚要改變自身的處境到底有多困難,沒有明確的目標,沒有清晰計劃,不能抵禦外界聲音對自己的困擾,還要加上一些運氣,纔可能完成生活水平的改善和階層的跨越,真想要有徹底改變,可能需要兩三代人的不懈努力。

回到身邊的例子,出身於內地貧困縣農村的出身,讓我看到了很多活生生的例子,真正能夠改變自己家庭處境的人,都經歷了遠超一般家庭的困難。農村要供養一個大學生太不容易,眼看着跟自己情況差不多的家庭,蓋房子,添新家電,新傢俱,買摩托車等等,可供養大學生的家庭基本上把所有的收入都用在了孩子的學業上。自己家裏多少年的傢俱,家電沒有更新,也沒有新添。不是所有的家長都能抵擋這種誘惑,而且讀了大學之後到底是什麼樣的未來,對於他們來說也許無異於一場賭博,僅靠樸素的理念支撐着這一切。所幸,從我周圍的少量樣本來看,生活水平都還是得到了明顯改善。

對於個人來說,最難的不是明白稀缺,餘閒等這些概念,而是徹底認清自己的現狀和和想要改善的目標。王陽明說“未有知而不幸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的確是這麼個道理,李笑來在自己的書中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我的看法是,不管處在什麼的環境,人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稀缺,這是人生路上永遠存在的東西,對於大家來說,重要的是明白自己想要的,認真想清楚,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取捨了,至於達到目標消滅稀缺這種事情,那是想都不要想了,總會有各種稀缺在前方等着你。加油!

讀後感寫的很是蒼白,主要是記得的內容實在有限,對於我這種腦子不太清楚的人來說,這本書值得一讀,通過這本書,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稀缺》的讀後感5

一本書能改變一個人,以前我不大相信。但是《稀缺》它做到了,它打碎了我思維的藩籬,讓我有了絲絲的洞見,能夠看透隱藏在生活工作中的各種稀缺。

我們總是想要的更多,而實際擁有的卻很少,稀缺影響着我們每一個人的。

正如書的副標題“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稀缺主要體現在時間和金錢上(當然,還有社交稀缺、安全稀缺、尊重稀缺等)。不管是哪種稀缺,不管是否識別出哪種稀缺,人們越在意的時候,往往就陷入了稀缺。

購物時,很多人不自覺地會湊單免運費或參加滿減活動。周圍很多月入好幾萬的高級白領一樣不能倖免,如果只花費很少的精力和時間倒也算了,但大多數時間會花費人們巨大的注意力帶寬(帶寬就是心智容量,包括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性價比實在太低。

記得,有次單位給每個人500元的買書額度,買完後憑發票報銷,算是一種福利。聽到這個消息,大家很高興,於是紛紛抽空就在網上選起了書。都想充分利用福利,又不想隨隨便便買點書敷衍自己,於是搜索各類圖書排行榜,讀介紹看評論,就是想尋找自己喜歡的書。好不容易選好書,發現有些書不參加網站活動,不能吃虧的心態又引導繼續找書。終於把書找的差不多了,還要兼顧不能突破總金額的限制,於是在接近500元附近進行各種組合,只求福利最大化。終於下完單了,很多人不知不覺忙乎了好幾天,長時間盯着屏幕,都出現了腰痠背痛,兩眼痠疼,反而手上很多重要的事情都拖延了。

如果沒有金錢稀缺的影響,湊單免運費或參加滿減活動就不會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在乎是否有必要買。免運費或滿減活動是一種很有效的手段,因爲產生了金錢稀缺,可以讓人樂此不疲而不自知。

延伸出去看,很多人喜歡薅羊毛,什麼打卡、什麼簽到等等。一般,羊毛的出現主要爲了培養用戶使用習慣和增強用戶粘性,多半會設置累計多少多少天,獎勵加倍什麼的。受金錢稀缺的影響,一般喜歡薅羊毛的朋友多數薅不止一個羊毛,每天打開App或網站,即便是輕車熟路,一年下來累計的時間也是驚人的,即便一天不拉收益也就大幾百元錢。其實,把這些時間用在提升自己等重要的事情上,相信長期收益是巨大的。

每天薅羊毛,勢必會涉及注意力切換,有時一天要切換好幾次。心理學實驗已經證明,人們從一個狀態到另一個狀態有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切換成本。因爲人們心智容量就這些,前面一件事的勢必還是會在剛開始的時候影響下一件事的開展,想想“自己生氣後沒法立馬開展工作”就明白了所謂切換成本。所以,算上這些成本,受金錢稀缺影響下的各種薅羊毛,包括股票的快進快出(做T),成本何其大!

再比如,持有的電影票(或購物卡)快到期了,這件事會錨住人們的注意力,人們總會想盡辦法,克服各種困難,安排時間去消費掉。我就經常遇到這樣的事,在還沒有消費前,電影票(或購物卡)這件事會時不時佔用心智容量,我也會經常和老婆(她比較忙)商量哪天看電影(或購物),實在沒法安排或沒有喜歡看的電影,做好人也把票送出去。

如果沒有時間稀缺的影響,電影票或購物卡就不會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甚至有可能會被丟棄在一旁,被人漸漸遺忘。截止日期(deadline)是一種很有效的手段,因爲產生了時間稀缺,可以讓人集中精力去做事。

截至日期在工作中被運用的很多。如果約定了什麼時間要交活或完工,一般人們都會在最後時間完成,即便因爲各種原因沒有完工,多數情況下,進度也會比沒有截至日期快。在設置截至日期的基礎上,再輔助定期提醒,營造的稀缺效果往往更佳。比如,在截至日期之前,定期上報週報表月報表,或者在截至日期前,定期召開週會月會,回報工作進度。

只要金錢有限,只要時間有限,我們都會盡量將其利用得淋滿盡致。對稀缺的感覺會縈繞在我們的大腦中揮之不去,從而影響我們所關注的事物(往往會縮小我們的視野),影響我們對選擇的平衡,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並最終影響或扭曲我們的決策和行爲。

本書將稀缺界定爲一個心理問題,而不是資源問題。

正如本書兩位作者所說,稀缺會獲取一個人的大腦,使他過於關注稀缺的對象,而失去正常的判斷力,這恰恰會導致稀缺狀態進一步惡化,而不是使它得到改善。

處於稀缺中的人們,其心智容量和認知能力會受到很大限制,從而導致了其習慣於應付匱乏的行爲模式。

稀缺心態是一切稀缺的根源!

當稀缺俘獲大腦時,人們的注意力會集中在緊急的事情上,並將其他事物排除在外。由於“目標抑制”的作用,人們在專注於某項重要事物的同時,就不容易想到其他重要事物。因此,專注也會導致管窺(只能通過管子的孔洞看清少量物體,而無視管外的一切),讓人們的視野變窄,從而付出沉重代價。

管窺心態讓人們盯着眼下的燃眉之急,其他所有的重要目標都好像失去了意義一樣。當下的做法所引發的問題,在當時看來並不重要,往往被人忽視,即便可能成本和後果都讓我們難以接受。這並不是我們無視這些行爲的成本,只不過是成本得不到我們的關注罷了。

這也就不難解釋人們闖黃燈(而不顧撞人撞人的巨大風險),路怒症(而無暇顧及計由本能恐懼引發的憤怒情緒),虧損或剛解套就賣出(而忽視了可能的戴維詩雙擊)、只看到孩子的缺點和不足(而輕易給她貼上負面標籤)、只看到祖輩的笨拙和教育觀念落後(而忽視他們平時的默默付出),只關注自己的需求沒有被滿足(而粗暴的忽略另一半更需要關心理解)等現象了。

把東西裝進行李箱,是對資源管理問題的最好比喻。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時間箱,要在裏面裝上工作、休閒和與家人共度的時光。我們也都有一個金錢箱,要在裏面裝上住房、服飾和其他所有支出。資源的稀缺和富足,會改變我們裝箱的方式。如果沒有餘閒存在,我們在裝箱時就不得不進行權衡。

可見,稀缺的本質就是沒有餘閒。原本30分鐘就能趕到的地方,預留出40分鐘;在每個月的家庭開支之外,留有餘錢,以備不時之需。在股票投資中,餘閒體現在倉位管理上就是留有現金,體現在估值上就是講究安全邊際。面對稀缺的威脅時,餘閒是必需品,而我們卻總是不能將其列入計劃之內。

稀缺迫使我們產生了權衡式思維,所有那些沒有被滿足的需求俘獲了我們的大腦,成了我們時時刻刻念念不忘的事情。

試想,當你剛收拾好一隻大行李箱,但又想往裏面放件東西,此時你完全可以直接打開箱子扔進去,而不需要拿東西出來。你不需要對行李箱裏的物件進行重新整理,因爲行李箱本來就有多出來的空間——餘閒。但如果是隻小行李箱,沒放幾件就差不多滿了,要想往裏面放件東西要麼需要拿東西出來,要麼就需要用超級整理術重新整理(如果你會的話),花費的時間精力都是呈幾何狀遞增。

我們所謂的餘閒不是刻意預留的空間,而是因爲裝箱時空間充裕而產生的“副產品°。在我們工作順利、收入穩定時,並不會仔細到1元錢都計較的份上;買房買車這種大事,只要支出後能剩下供我們支配的充足資金,就沒問題:我們大概會了解自己能以什麼樣的頻率光顧什麼檔次的餐廳,這樣就能基本保證不超支;我們選擇的度假產品的價格只要在心理價位左右就行,而不需要考慮銀行賬戶裏還有多少錢,然後再選擇一款與預算分毫不差的產品。

這些心態就是充裕的一個特點,而餘閒便是其結果。現實生活中,面對免費硬盤容量,人們更傾向於選擇足夠大的,甚至不設限的,因爲這樣會賦予人們餘閒,而不需要考慮權衡,甚至騰挪存放的東西。

那麼,我們該如何應對日常生活中的稀缺呢?

一是把重要的事情拉入“管子”視野。

二是要留有應對突發事件的餘閒(當然,餘閒也不能太多)。

三是將警醒型行爲轉變成一次性行動。

每個月支付賬單時需要警醒意識,而設置自動還款只需一次;

堅持定投基金需要定時提醒,而設置每月自動扣繳只需一次;

開車上高速路時提前準備好零錢,需要警醒意識,而辦理ETC速通卡僅需次;

堅持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單純憑藉自身警醒意識效果一定不理想。但如果報名參加每週一次的活動,那麼這種一次性行爲就能確保父母每週至少能有一小段時間是全心全意陪伴孩子。

再說一個我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每次午飯後,我都想散散步。如果在單位吃午飯,想要做出“飯後散步”的決定需要消耗我的自控力,而且每次散步多少距離又不斷地消耗我的帶寬,而“到另一個更遠的食堂吃飯”就是一次性決定,飯後散步和散步的距離在執行決定那一刻已經完成了。

  《稀缺》的讀後感6

稀缺,會佔用你的一部分腦子,讓你做其他的事的時候可能心神不寧。但不是所有讓你心神不寧都是稀缺導致的。

你的錯誤決策會導致你陷入稀缺,比如在時間或者金錢充足的時候大肆揮霍,後面就陷入了稀缺,需要借入之後的資源來幫助現在。避免陷入這種稀缺的方法是在充足時分割,把錢分成一小份一小份,其中一份儲蓄以備不時之需;把一項大任務按最後的deadline分成一個一個小的任務,各自設置截止日期。這算是理財和時間規劃吧。

當遇到的確物資短缺,比如朝鮮,比如以前的大饑荒。砍掉那些因爲比較形成的稀缺,那只是你腦子裏的,砍掉了不影響實質生活。再好好規劃,尋求幫助,再實在不行就是命運了。

在幫助窮人時,不要只補窟窿,因爲窮會佔據他一部分精力。首先,最低限度的補窟窿,現在農村會給貧困戶免費蓋房或者補貼蓋房;其次,提供不太佔他精力的技能幫助,因爲佔有太多精力成效很慢他很容易放棄,不太清楚農村的精準扶貧和科技扶貧是不是這種策略。更長遠的是幫他把那些重要的但是不緊急的事納入他的視野之中,讓他在分配資源做決策時更理性,農村合作醫療算是吧。這麼看,國家還是在改善的。

重要且緊急的最先,再重要不緊急的,緊急不重要的可以麻煩比爾,最後不重要且不緊急的。希望能夠更好地安排和規劃好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