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朗讀者》觀後有感

《朗讀者》觀後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5K 次

觀《朗讀者》有感:讀書是爲了更好的自己

《朗讀者》觀後有感

週末,觀看了央視播出的《朗讀者》這個節目,被它深深吸引,一口氣看完了四期,我彷彿又有了學生時代對於讀書的那種衝動,讓我渴望知識,渴望閱讀,渴望朗讀,更喚起了我對文化的一種認知和一種溫柔的記憶。

還記得上小學時語文老師帶領我們一起朗讀課文,那個時候的我們根本不能理解文字背後的情感,只知道嗓門越大情感越豐富,於是一個比一個提高嗓門大聲地朗讀着,語文老師讓我們帶着感情美美的讀,那時只知道大聲讀且沒有感情。如今長大了,我們都有了自己的情感也有了自己對文字的理解,可是身邊的書本一本本地變少,腦海中關於文字的記憶也逐之減少,朗讀的時間更是少之又少。

央視播出的很有“文化”品味的綜藝節目《朗讀者》的首播收視率和口碑雙豐收,可謂獲得了巨大成功,乃是繼《中國詩詞大會》之後,又一個具有社會影響力的文化類節目。讓我深深思索,《朗讀者》最打動人的,是幫觀衆又找了一回“初心”。董卿的解釋是,“《朗讀者》與大家的遇見,能夠讓我們彼此之間感受到更多的美好。”是的,在物慾橫流、人心冷漠無情的現實社會,難尋那份值得珍惜的“初心”。《朗讀者》植耕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經典,帶領我們重溫了文字的美好。

“我們相愛一生,還是太短”“願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願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遇見彷彿是一種神奇的安排,他是一切的開始”… …。“朗讀”重文字,“者”重人,節目中,每位嘉賓在朗讀之前分享的個人故事,同樣很精彩,很吸引人。作爲著名作家和茅盾文學獎得主,曾經叛逆的麥家,如今面對叛逆的兒子,選擇了理解和寬容。麥家在《朗讀者》節目中暢談他與兒子之間的矛盾、分歧、隔閡乃至衝突,與觀衆分享他對兒子的教育心得以及與兒子之間的相處之道,令人感慨。無論是演員徐靜蕾講她奶奶疼她愛她的平凡故事,還是96歲高齡翻譯家許淵衝講他年輕時暗戀過才女林徽因的“獨家趣聞”,還是無國界醫生志願者蔣勵講她在阿富汗槍林彈雨中迎接新生命的故事,受助學生代表感恩趙家和獻朗讀《讓我怎樣感謝你》,清華老教授趙家和捐畢生積蓄等等,均以真摯的情感征服了我,也帶給了我無限的思考。飼養員林兆銘一個人靜心陪伴300 多種動物20 年,他朗讀的是《瓦爾登湖》……他們用真心和陪伴,詮釋了純粹的情感,讓我淚流不止。

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就應該多一些《朗讀者》式的文化陪伴。一句話、一段文、一首詩歌、一封信、一個故事……,《朗讀者》並沒有複雜的情節,也沒有故意設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讀者簡單的回顧人生片段,以及打動或改變自己命運的文字,並給觀衆當衆朗讀一遍。

現在我也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天早晨起牀,洗漱的空檔打開手機,聽聽《讀書有範》、《清苑竹語》,品味人生百態,吸收正能量。人非生而知之者,讀書讓人學會思考,讓人能夠沉靜下來,享受一種靈魂深處的愉悅。上班得空泡一杯香茶,在熟悉又清淡的味道繚繞中,品讀一本書。睡覺前躺在舒適的牀上,手捧一本書,大聲的朗讀一段文字,在慾望縱橫的嘈雜中,讀出生活的本真和美好,讀出一天的燦爛和啓迪,讓這份洗盡世間鉛華的情思、沖淡污濁的蔓延,讓精神家園變得落英繽紛,青春常在。

如果說朗讀是傳播文字,人是展現生命,那麼就讓以書本爲伴,每天一段文字,一份情感,一點記憶,重溫經典,重拾情感,大聲朗讀那些打動自己的文字吧!真的不錯,不信?你就試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