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電影朗讀者觀後感

電影朗讀者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61K 次

導語:一部優秀的、成功的影片,不僅僅在於給人們以視覺的享受,或是動人故事情感的呈現,或是歷史的重現,更多的是給人一種思考,一種認識領域的感悟,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電影《朗讀者》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電影朗讀者觀後感

  朗讀者電影觀後感【1】

今天,在和英語小組成員討論的時候,無意間討論到老師要求看的電影。《朗讀者》被大家公認爲很好看的一部電影,並一致認爲電影的最後的一部分很深刻,不過可惜我還沒來得及看。

回到宿舍我立刻翻開了這部吸引衆人的電影,故事情節環環相扣,連貫性很好,並且電影以一種回憶式的方式上演,現實和記憶的結合的很密切,很容易時觀看者在腦海中形成故事的整體。

整部影片圍繞朗讀者展開,電影開始的片段,看着基本跟一部亂倫片差不多,兩個相差接近二十歲的男女主角,開始了一段不正常的戀情,一種以性開始的戀情。但是認真觀看的朋友們,不難發現,女主角到後來要求男主角在做愛前,必須的先給她朗讀一段故事。看到了朗讀,你可能和我一樣,以爲自己已經開始抓住故事的主線。不錯,這確實是故事的主線,但是光開始那些東西,我們還很難把握準到底女主角的這個習慣和表達一部電影有什麼關係,還有故事究竟想表達什麼。故事慢慢進展,男女主角關係開始破裂了,男主角感覺自己不受重視,自己回絕同學們替他過生日的要求,來陪女主角一起,但女主角卻不聞不問,還因爲一些小事無辜亂髮脾氣。但此時的女主角也爲自己要被升職調離,而感到困惑。兩人不歡而散,結果此次離別卻是一次長時間的分離。

下一次的見面卻是在一次法庭上,男主角已是一個法律系的大學生了,而女主角卻是被審判者,理由是她爲納粹黨做過衛兵,在一次意外的火災中,在猶太人被關的教堂失火了,按照人性的標準,衛兵們應該開門救那些人,但是他們沒有。在一份當時這六名衛兵上報的報告面前,其他幾個衛兵開始團結起來一起說是女主角主使報告也是她寫的。所以法官要求女主角驗筆跡,但是隻有坐在下面的男主角知道,女主角不會寫字。奇怪的是女主角沒有驗筆跡,她卻出人意料的說了句,我看沒有這個必要了,報告是我寫的。在今天聊天的時候,有同學也說了,她爲什麼不肯說自己不會寫字,而承認是她寫的呢?我想這也正是全片把朗讀者這個意思昇華的階段,女主角由於不會寫字,但她有很愛文學,或則她是一個自視很高的人,她不願承認自己不會寫字的事實,所以習慣了聽別人爲自己朗讀,來弱化看不懂書這個缺點,這也是爲什麼她在納粹營裏,在和男主角交往時要求他們爲她朗讀。而她承認報告是她寫的很顯然還有一個原因,對一個不懂法律的人而言,她根本就不知道她承認這個報告是她寫的需要付出多麼慘痛的代價。這也是從一個衛兵的角度,重新闡釋納粹,對一個沒有親人沒有朋友的人而言(可能當時她有親人),爲納粹工作只是因爲那份工作工資更高,殺死那麼多人也只是因爲沒有那麼多的牢房給新來的犯人,需要騰出房子來,在她看來如此正常的一切,確是在常人眼中如此恐怖的景象。這也使我想起了,以前看到的一篇文章,說一個納粹軍官拒絕承認自己的罪行,在他眼中那只是在服從命令,做自己職責份內的事情,文章的最後還提到了一個政治的方向偏離,比人心險惡還要可怕萬倍,我覺得從影片中也能看到一些類似的地方。

朗讀還在繼續,女主角坐牢了,生活對她而言已經沒有任何意義,混混沌沌。直到有一天,男主角回到家,開始直面自己內心的愧疚,他開始是用磁帶朗讀書本,並把磁帶和錄音機給女主角寄過去。從此女主角也重新開始燃起了對生活的信念,在幾次收到磁帶後,她從《牽着狗的女人》開始學着寫字,逐字逐字的學,並開始給男主角寫信,在受到了很多信之後,男主角並沒有回任何一份信。一次又一次對男主角可能回信的期待,變成炮灰之後,女主角似乎是迷失了。到最後女主角出獄監獄前,監獄方面給男主角打了個電話,希望他給女主角找一個工作和住的地方,之後男主角來到監獄,兩人終於見了面,面對眼前白髮蒼蒼的老人,男主角還是問了一句,你會想起以前嗎?這句話道出了男主角一直沒有過來看女主角和他當時沒有去幫女主角的原因,她無法接受女主角在納粹時期犯下的錯。而當面對這個問題時,女主角以爲是兩人在一起的日子,在她的內心中,還是一如既往的認爲,那只是她的工作,她並沒有犯下如此大的罪。這似乎也是在告訴我們一種朗讀中的誤讀,沒有她的經歷就不要把自己主觀的認識強行加在她身上。最後女主角選擇了自殺,並把她的遺產留給了那個大火倖存者的女兒,還在遺囑中寫到和麥克說聲HELLO,這似乎開始告訴我們那是一種重新認識,她開始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或則她不願再面對這已經不屬於自己的塵世,因爲這裏沒有人可以理解她。

故事的最後,男主角來到美國來完成女主角的遺願,在面對那位火災倖存者的女兒的時候,她跟他說了那麼一段話,奧斯維辛不是什麼大學,也不是一個可以學習的地方,那裏有的只是苦難的生活。也許影片是想告訴我們,不管是作爲遇難者還是實施者(衛兵),他們的動機,他們的苦難其實不是我們所能體會,所能朗讀的。我們要的不是去批評,去判斷,而是留歷史一個真相,給已故者一份安寧。

  朗讀者電影觀後感【2】

一部優秀的、成功的影片,不僅僅在於給人們以視覺的享受,或是動人故事情感的呈現,或是歷史的重現,更多的是給人一種思考,一種認識領域的感悟,也就是一種關乎人類生存的哲學般的思考。相比於《朗讀者》,《梅蘭芳》雖然同樣展示了戰爭背景,展示了一種不被世俗接受的戀情關係,但是整體的思想性似乎遜色不少。愛情的主題可以滲透很多對人性的思考與反省,而不僅僅侷限於男女之情。《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表現出了一種對現實世界的反思與反抗,雖然故事環節的設計有爭議,但是也不失爲一種理想的對現實的報復。對於《海角七號》中的友子會愛上男主角這點,劇情給的有些牽強,就因爲她的工作完成不了,所以愛上了那個在她看來有點拽的男人?挺莫名奇妙的。用一封信描述了一個日本男人對一傳統臺灣女人的愛戀與愧疚,雖然愛情的過程是美好的,可是,在沒有愛情的日子裏又將是多麼艱難的旅程呢?本片到底是要傾訴戀情中的美好感覺,還是要爲那不負責的懦弱男人減輕情感的負罪感呢?

問題的深刻性是需要細心的挖掘與動情的感悟,沒有思想性的影片、或沒有深刻寓意的影片終究是難以獲得全球共鳴的。

《朗讀者》承載了太多的思考與對人生意義的探尋,真實的剖分了男人的性心理與女性的感情觀;以Hunna與Michael相差20歲的忘年戀(不能算是姐弟戀了)爲主線,貫穿着對納粹集中營的審判來凸顯人類的自私與尊嚴、無知與善良的衝突。

影片以一個較爲常見的情景開場,爲女人準備了早飯後,男人開始工作,而女人抱怨着難以走入男人的內心世界,這恰好的暗示了男主人公塵封的情感世界。鏡頭回到了Schmitz Michael15歲那年夏季的雨天,與36歲的Hunna相遇,雖然不是一個詩意的場景,但這確是一個生活中可能會出現的情景。整個影片反映很多值得深思的問題。

以前鍾麗緹拍過的《晚娘》也涉及到了男人的性啓蒙問題,但是因爲是印度男主角,影片則存在一個禁忌問題:未成年人的性行爲。這在西方美國這個移民國家,則不存在問題,未成年人的性行爲是一個非常值得好好研究的問題,畢竟,這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個重要源頭,而且對成年後的影響是極爲重要的。

在描述他從Hunna那回到家中吃飯時的場景,家人都在吃飯,並怪異的看着他的眼神,而他卻愜意的笑着,腦海裏不斷的回想起與Hunna做愛時候的場景,令他是如此的心滿意足、心神嚮往。在這段性愛生活中,Hunna教會了Michael如何做愛,如何互動;在隨後對Michael與他法學院女同學的性愛描寫中,正突出了Hunna教他的慢慢來鏡頭。可是這兩段性愛場景的描寫卻透露了Michael不同的心理需要。與Hunna,他是想要她,而不是要性;但在與女同學的性愛中,他更多的是發泄他自己糾積在心中多年的一種怨恨。在與女同學的過程中,他想到的是Hunna,所以完事後,他對他女同學說了聲對不起,因爲,他心理愧疚。

在大家都不相信他會是因爲迷路而晚回家時,她母親選擇了相信他,包括後來他離婚後告訴母親,母親說:我擔心的是你。這種種都表明了,他母親對他的寵愛,他對母親的信賴。而Hunna的行爲(爲他放水洗澡、爲他仔細的擦洗、朗讀完才能ML的命令)體現了母性:愛、關懷還是命令。

或許在弗洛伊德看來,他就是一個戀母情結的心理症患者;弗洛伊德層說過“即使一個人有幸能逃過原欲固置到亂倫方面的傾向,也不可能全然擺脫他的影響。經常會看到,一個年輕男人的初戀往往是對一個成熟女人的戀情,女孩也會不知不覺愛上一個有權有勢的老人。其實這樣一些被愛的人,只不過是他們的母親或父親的活生生的身影。男人總在尋找一個能替代他母親形象的女人,因爲這個形象在他幼小時候,就已佔據他的心靈。”

在Michael與Hunna之間,Hunna一直是處於主動地位,而Michael則是一種服從與接受的角度。他爲她朗讀、他的道歉、他每天準時在她那出現,等等。

可是直到,在審判庭上她替人受過,承認報告是自己寫的那一瞬間,他才真正瞭解了她的敏感、脆弱與堅強。在她躺在他懷裏,爲朗讀的內容而哭泣、爲朗讀的內容而羞澀之時,他都沒有感受到,因爲,他年輕,沒有經歷其他女性,所以他感受不到。

兩者的差異註定了命運的悲劇。

  朗讀者電影觀後感【3】

同學給我推薦了一本德國本哈德。施林克的中文譯本《朗讀者》。讀完這本書的感受,用一個簡練而準確的詞來形容就是“掩卷沉思”。就像看完一場好電影,走出影院,心仍停留在銀幕上的某個場景,又或者聽完一張唱片,關掉機器,依然餘音繚繞一樣。合上《朗讀者》就是這種感覺。我並未能像書的結尾說到那樣——每一個讀者都會把它一夜讀完,畢竟書中涉及的歷史、道德、情慾、倫理等問題很複雜,讓人陷入深沉的思考難以自拔。

故事講述一個十五歲的中學生米夏因爲偶然的原因愛上了三十六歲的漢娜。對於米夏而言,他在漢娜身上發現了一個突然令自己成熟而自信的世界,而漢娜也因爲有了米夏的朗讀而安靜且散發着柔和的光輝。但是,漢娜不久卻突然不辭而別。等到再見到漢娜,米夏已是在法庭實習的法學系大學生,而漢娜卻是嫌犯之一。漢娜的罪名是在納粹時期當過看守,在一次空襲中造成了大批猶太人死亡。(戰爭開始時漢娜曾在西門子任職,本來還有提升的機會,漢娜卻令人驚訝地辭職當了納粹的看守。)在審訊中,別人把當年遭空襲後起草文件的事推在漢娜身上,她卻出人意料地承攬了下來,結果被判終身監禁。

在知道了漢娜越來越多的事情後,米夏發現了漢娜一生最大的祕密:漢娜不識字!正是爲了掩蓋這一點,漢娜屢屢放棄前程,幾年前離開米夏也是爲此。但是在法庭上和衆人面前,米夏並沒有作出任何透露,也沒有替漢娜辯護。出於對漢娜的維護,還是對自己的維護呢?我不能理解。

漢娜的身影一直索繞在米夏心裏甚至貫穿於米夏的一生,婚姻失敗的米夏在漢娜入獄八年後,開始重新爲漢娜朗讀名著,並把錄音帶寄給漢娜。這給獄中艱難生存的漢娜帶來了希望,漢娜憑着錄音,並從圖書館借到這些書籍,然後逐字逐句同她聽到的內容進行對照,那臺錄音機也爲此就要一會兒向前轉,一會兒向後倒,一會兒暫停,因爲反覆退進使錄音機壞過無數次。漢娜竟漸漸學會了讀寫,且開始滿懷希望給米夏寫信。收到了漢娜寫來的信,內心充滿喜悅安慰,但內在柔弱猶豫的米夏卻始終沒有給她回信。

漢娜可以出獄了,由於沒有別的親人,獄警聯繫了米夏,他們這才見了尷尬的一面。米夏發現漢娜明顯老了,幾乎不知道如何面對她。而就在米夏去接漢娜出獄的當天凌晨,漢娜自殺了。

這部小說,看後給人一種啓迪性,那就是讓人性的認知和對社會的思考,來洗滌你的靈魂。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