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朗讀者觀後感15篇

朗讀者觀後感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2W 次

朗讀者觀後感15篇

朗讀者觀後感15篇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後感吧。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朗讀者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朗讀者觀後感1

如今的董卿,可謂是央視一姐,而在一線主持崗位積累了豐富經驗的董卿,開始擔任節目的監製工作。近期,她負責籌備的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在央視上映後,好評如潮。

縱使節目好評不斷,可是小編自作主張也來說說這檔節目的一些不足之處。《朗讀者》是一個安靜的文化節目,它慢慢的把觀衆帶到文學世界裏去了解作者的感情,每期都會有一個主題,而嘉賓也會圍繞這個主題講述自己的故事,分享文學的魅力。

第一期的節目,濮存昕分享了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師》,柳傳志朗誦了自己給兒子婚禮上的致辭,雖然感情動人,而且應該聽着更有感觸,甚至動情落淚,但是在節目進行過程當中沒有感受到這樣的魅力。

節目組邀請了衆多的名人大家參加。對於朗讀者的這個定位也很是準確,很多嘉賓分享 的故事也是感人淚下,但是節目中如果少一些形式,多一些親近就更爲好。

但是朗讀者作爲一個電視節目又會出現這樣一個誤區,既然是朗讀者,朗讀的部分應該更加多,而不是做成一個訪談的節目一樣,這樣就顯得冗長。

現在節目纔剛剛開始,希望《朗讀者》在之後的製作過程中,更加的優秀,辦得更好。

朗讀者觀後感2

如今人們在綜藝電視節目上消磨的時間毫不亞於影視劇。有人說類似《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這樣弘揚文化的綜藝類節目的出現,預示着真正優質的“中國綜藝”,終於從《跑男》等真人秀節目所開闢的流俗泥沼中脫穎而出,並有望將主流的電視節目觀,引領到一個傳播文化、更具深遠意義的層面。

從《中國詩詞大會》到《朗讀者》,作爲主持人兼製作人早已圈粉無數的董卿必然是節目一大看點,關於節目走紅本身對“中國綜藝”的大局觀影響她也發表過這樣的見解:“我並不認爲《朗讀者》獲得關注標誌着文化節目就開始大火,但是起碼它是個風向標。”

任何時候,在任何國家,朗讀都是傳播文化、傳遞思想、傳承精神的最好手段。《朗讀者》的節目編排很簡單,每期會設定一個串聯全場的主題詞,比如第一期是“遇見”。以此爲題,以詩詞,散文等形式來分享嘉賓故事,感動觀衆。有些觀衆看過第一期後不由會想起《見字如面》,雖說實際《朗讀者》與其在企劃上並無關聯。但事實上,同屬三大“清流綜藝”的《中國詩詞大會》也曾採用過與之相似的形式,將參賽選手的“詩詞人生”植入節目內核,引起觀衆共鳴。

朗讀者觀後感3

《朗讀者》第四期的主題詞是“禮物”。

孩子是上天送給父母的禮物。第一位朗讀者李亞鵬朗讀的是朱自清的《背影》,並謹以此篇文章,獻給自己的父親。

創業是社會價值送給商業價值的禮物。第二位朗讀者,共享單車的創始人,胡瑋煒朗讀的是蘇童的《自行車之歌》。長者是命運送給子女的禮物。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第三位朗讀者,勝了自己命運的多戕倪萍戰,朗讀的自己寫的《姥姥語錄》中的篇章。

故宮是歷史送給國家的禮物。第四位朗讀者是故宮的看門人,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單霽翔朗讀的是《至大無外》。榮耀是堅持送給苦難的禮物。第五位朗讀者是趙蕊蕊,順利地完成了從排球運動員到作家的華麗轉身。她朗讀的文章是畢淑敏的《握緊你的右手》。

感謝是受助送給仁愛的禮物。第六位朗讀者,本應是座上賓的趙家和教授,卻在5年前去世。但他的仁愛依然留存世間。曾接受過趙家和教授資助的學生爲他獻上了汪國真的《讓我怎樣感謝你》。

無論是朗讀還是閱讀,都是爲了遇見最好的自己。“最好的自己”也是自己送給自己的一份禮物。

朗讀者觀後感4

曾幾何時,文化類綜藝總是會給人以"小衆"的印象,但近幾個月來,央視《朗讀者》卻憑藉強勢的表現顛覆了大家的想象。5月6日晚,《朗讀者》將迎來本季最後一期節目,在這場以"青春"爲主題的朗讀中,翻譯家屠岸、歌手老狼、導演馮小剛、中國女排總教練郎平、青春偶像王源等嘉賓將共同現身與大家一起致敬青春。

出生在北京大院的導演馮小剛在節目中坦言,小時候最期待的事情,是每週五買電影票去大院禮堂觀看電影,"5分錢一張,那是我最愉快的時光。"大衆對馮小剛最爲推崇和喜愛的仍是他的馮氏喜劇,據馮導透露,他本人對於喜劇的喜愛,來自於年幼時在禮堂中看到的一部名叫《半夜雞叫》的喜劇動畫片。

中國女排總教練郎平與女排運動員惠若琪、袁心玥、魏秋月、徐雲麗也來到了本期《朗讀者》的舞臺上。里約奧運會後,不少媒體報道了郎平爲女排主攻手朱婷緩解壓力的細節。而郎平在舞臺上回憶了24歲時的自己。那年,她在洛杉磯奧運會上獲得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塊金牌,同樣是主攻得分手的郎平,面對東道主承受的壓力絲毫不亞於朱婷。談及這段經歷,郎平透露靠流淚釋放壓力。

朗讀者觀後感5

麥家說,剛播完這一期節目,他的手機就收到一大堆短信,“我每年至少要上兩三次中央電視臺的節目,但以前好像沒有這麼大的反應。我覺得它的收視率不會差”。他認爲,《朗讀者》的特點就是反娛樂反時尚,可能很多人已經討厭這種碎片化娛樂至上的節目,所以教人智慧的反而會贏得收視率。

在麥家看來,創作者除了需要創作出引人入勝的作品,還必須對受衆產生正面的影響。“我覺得《朗讀者》這個欄目你可以感覺到它向經典致敬,那種莊重性,是我們需要這些東西。”作爲曾經的電視行業從業者,麥家對電視行業的現狀明顯有些不滿,一些綜藝過分強調娛樂缺乏內涵卻美其名曰“滿足觀衆的娛樂需求”,在麥家看來就是不負責任的行爲,“我相信觀衆的胃口都不是天生的,是可以調整的。作者、藝術家也好,包括做電視節目的相關人員也是這樣,你要拿出你的態度出來。”

在採訪中,當問到會推薦哪些朋友來參加《朗讀者》時,麥家同樣推薦了一位作家:莫言。“他知名度高,可以帶動這個節目收視率,關鍵是他的普通話也比我標準很多。”

朗讀者觀後感6

在這個星期,老師讓我們觀看了中央一套播出的《朗讀者》節目。剛聽老師說完,我很好奇,難道這個節目是一羣人在朗讀嗎?那該多無聊呀!爲什麼老師會讓我們看這種節目?

等看了之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並不是我想的那樣。嘉賓都是一些知名的人士,而他們的朗讀,也不是平白無趣,而是發自內心,充滿真情實意。當節目剛開始時,主持人董卿阿姨就簡潔明瞭地告訴了我們第一期節目的主題:遇見。在我心中,遇見這個詞是相當平常的,不就是一個人碰見另一個人嗎?當我看到一個人時,我才發現遇見沒有我想的那麼簡單。他就是聯想集團總裁柳傳志,他曾經想當宇航員,可是沒能當選。這時他"遇見"了他的父親,是他的父親鼓勵他,使他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他選擇了新的行業,並且經過多番波折,當上了總裁。看完之後,我感慨萬千:人生是多變的,但有許多人都因失敗而沮喪。可他們都未曾想過,或許他們走另一條路,便可登上人生巔峯,可他們並沒有這麼做,而是選擇了放棄,在一條路上跌倒不起。哪怕當不上白領,董事長什麼的,只要勇於挑戰,不畏失敗,總有一條路適合自己。

通過這個節目,我受益匪淺,明白了許多做人道理,讀後感《朗讀者觀後感》。

朗讀者觀後感7

我是一個喜歡文字的人,我喜歡把一份情懷寄託在一段段的文字裏,靜靜地思考,我也喜歡朗讀,我喜歡讀優美的文章給自己聽,手機裏面反覆播放着自己的聲音,雖然不能盡善盡美,但我很陶醉。最近更是喜歡上了董卿主持了《朗讀者》欄目,一直以來,董卿都是我的偶像,看着熒幕上的她激揚文字,我的嘴角總是會不自然的揚起一絲微笑,我感覺自己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對她的那種崇拜。

第四期《朗讀者》的主題詞是禮物,開場時她說:“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的禮物;低頭凝望,一花一葉是大自然給世界的禮物;孩子是給父母的禮物;朋友是陪伴的禮物;回憶是時間的禮物。”這幾句話讓我對禮物有了更深的認識,以前總以爲禮物是物質上的東西,沒想到禮物還可以放大,變成精神層面的,我也沒想到,對禮物的詮釋竟可用文字描述得這麼美,一字一句,深入骨髓。

《朗讀者》是一檔充滿人文情懷的節目,每一期都讓我感受很深,每一位嘉賓的朗讀都會讓我陷入沉思,聽別人的故事,理自己的人生。

朗讀者觀後感8

央視作爲國家電視臺,對於創新節目的要求,首先是從社會價值出發,但目前電視市場中沉得下心的文化節目卻是稀缺資源。大型文化類節目《朗讀者》的出現,正是在喧鬧娛樂中的一股清流,是一種社會責任的擔當。央視資產管理中心主任任學安說:“《朗讀者》的出現絕對不是孤立的,中國的電視節目太需要一檔有文化價值的節目來滋潤我們的心田。《朗讀者》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來朗誦出文字背後的價值。”

《朗讀者》是董卿從主持人到製作人的轉型之作,她坦言這檔節目對她來說是一次難度極大的挑戰,朗讀的文章必然是溫暖的,有態度的,具有的撞擊靈魂的力量;嘉賓的標準更不是一般綜藝節目和娛樂節目的要求,“朗讀者”要有豐富的閱歷、動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誠的情緒感染力。在已經結束的前幾期《朗讀者》錄製中,很多參與嘉賓的動情朗讀讓全場震撼,斯琴高娃朗讀《寫給母親》,更是讓董卿當場淚奔。“文字的背後是情感的承載,而朗讀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傳遞愛”,董卿希望《朗讀者》能夠像一雙溫柔的手,輕輕推動人心相互靠近。

朗讀者觀後感9

《朗讀者》已引來學術界的關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發文點評:“滿電視都在明星玩遊戲,央視這《朗讀者》卻別具一格,‘慢下來’用朗讀做電視,真是稀缺而有價值的電視文化。家裏人都興致勃勃地邊聽邊看邊議論。董卿團隊看來成了央視有意推出的文化品牌,節目也體現了人們對央視平臺。《朗讀者》證明着文化類節目未必‘冷’,央視文化綜藝的集結今年有新突破。”

知名演員濮存昕,一身中式大褂出場,猶如從改編自老舍名作的話劇《茶館》中走來。他朗讀的是老舍筆下《宗月大師》的節選片段。內容是關於宗月大師資助老舍上學的故事。臺詞功底深厚的濮存昕,飽含情感的朗讀形成情緒的磁場,給觀衆強烈的代入感和共鳴。他透露,自己在生命中也曾遇到貴人相助。

原來,濮存昕小時候腿部殘疾,曾受到同學歧視,直到遇到一位叫榮國威的大夫,才治好腿疾,過上正常人的生活。“所以讀到老舍先生對宗月大師的感恩之情時,我也能感同身受。”成名後一直熱衷於公益事業的濮存昕坦言,“要記住幫助過自己的人,在我有能力的時候,也儘可能去幫助別人。”

朗讀者觀後感10

今日我們全班同學和班主任在教室裏觀看了由董卿主持的朗讀者,並且還是第一期呢!它的主題是,遇見。

董卿親自去了北京的國家大劇院,國家圖書館等等等等。最終尋找到了無數才華橫溢的優秀人才。其中第一期就出現了七位嘉賓。他們分別是知恩圖報的濮存昕,樂於助人的無國界婦產科醫生蔣勵,才華橫溢的商業大鱷柳傳志,相親相愛的周小林,殷潔夫婦,世界小姐張梓琳和中國著名翻譯家許淵衝先生。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還要數樂於助人的無國界婦產科醫生蔣勵,她和她的團隊在阿富汗每一天最多接生四十多名新生嬰兒,並且無一傷亡,有的人會覺得這沒什麼了不起,只要技術高超就行了。可是當時的阿富汗是一個充滿硝煙的戰場,隨時隨地都會有生命危險。並且你根本就不會明白什麼時候會被從天而降的炮火“臨幸”,或是在睡覺時被孕婦的呻吟聲驚醒。而她和她的團隊們卻在那裏堅持了數十曰,他們真的太偉大了!

生命不會因沉默而沉淪,卻會因閱讀而閃亮。靜下心來聆聽心海的濤聲,不必在乎咬音嚼字,不必在乎抑揚頓挫,只要隨心而讀。我想這應當就是朗讀者的含義吧!

朗讀者觀後感11

自從中央電視臺熱門綜藝節目《朗讀者》播出後,董卿口吐蓮花般的才華風韻讓大家敬仰。

最近一期節目,央視邀請到了拳王鄒市明一家四口,而兩個孩子絕不是安靜的乖寶寶,一頓鬧場把全場都給逗樂了。

鄒市明夫妻帶着兩個可愛的兒子一上臺,主持人董卿形容這一家是“剛柔並濟”。相比鄒明軒的活潑,弟弟鄒明皓則文靜不少。看着弟弟發呆,董卿問皓皓想什麼呢,哥哥機智回答“在想你漂亮不漂亮!”,軒軒的情商真是高呀!

錄製現場,在鄒市明和冉瑩穎讀完作品後,兩個孩子感覺到解放了,現場互相撕扯起了對方的臉蛋,場面完全失控。

見過大風大浪,主持了13屆春晚的央視主持人董卿,面對這樣混亂的場面依然淡定從容,但她半開玩笑的吐槽說“這是我們節目錄制到目前爲止,我覺得最失控的一次。”不過緊接着“失控”,董卿又補充了一句“但是也是讓我們覺得最快樂的一次”。

朗讀者觀後感12

近日,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火爆熒屏,朗讀的莊嚴感賦予了這檔朗讀性節目獨有的精神面貌和氣質,使它與時下某些油腔滑調、痞裏痞氣、沒有正經、缺少底線的娛綜節目區別開來。

朗讀賦予了讀者莊重的情感體驗和怡情審美的'精神愉悅,它的魅力來自於真情實感的外化和其中所蘊含的超功利的神聖之美。朗讀從來不只是嘴皮子上那點事兒,而是從心底裏流淌出來的歌聲。它是深沉隆重的內心表白和直擊心靈的情感活動,是讀者對作者的一次莊嚴致敬。

通過朗讀,讀者和作者瞬間打通了“任督二脈”,將彼此對生命的感悟和體驗融爲一體,讓智性的文字轉化成富有感染力的聲線,共同完成對文字音色內涵的塑造和養心怡情的審美創造,讓人在詩詞意境 。

朗讀者觀後感13

《朗讀者》每期設置一個主題,由五六位嘉賓分別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並朗讀能表達自己情感的文字,董卿負責串聯。節目近幾期主題爲“遇見”“陪伴”“眼淚”“第一次”,嘉賓則包括楊利偉、劉震雲、濮存昕、斯琴高娃、蔣雯麗、許淵衝、柳傳志等,將於18日起每週六日在央視一套、三套晚間播出。

董卿說,《朗讀者》的朗讀文字包羅萬象,有翻譯家許淵衝的弟子們用中英法文爲他朗讀的文學經典,也有來自成都“鮮花山谷”的丈夫爲妻子獻上的自創情詩;有賈平凹《寫給母親》這類表達大衆情感的作品,也有如柳傳志寫給兒子婚禮的個人感受。

“《朗讀者》的文字和個人的情感緊密結合,朗讀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後的朗讀內容在情感串聯上將完成統一。”董卿說。

她認爲,文字的作用是準確地傳遞信息、傳遞情感,文學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是因爲文學本身就是對共通情感的精準描述。“《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爲兩部分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據介紹,相比於文字,《朗讀者》更注重“人”,節目不但要塑造立體的人,更是通過情感的紐帶聯繫不同時空的生命。

朗讀者觀後感14

朗讀者麥家,著名作家,他曾經獲得過茅盾文學獎。他是繼魯迅、錢鍾書、張愛玲之後唯一入選英國企鵝經典文庫的中國當代作家。

他說,他曾經和父親十七年沒有說過一句話。現在,他的兒子,繼承了他的壞基因,三年都將房門緊閉,不與父母溝通。他覺得這是他的罪過,也是對他的懲罰。他說,他是一個小心翼翼的父親。

後來,兒子要去美國留學,他在行李箱裏給兒子塞了一封信:“要保護你的生命,要冷暖自知,要勞逸結合,更要遠離一切形式的衝突……讀書就是回家。”他說他不想兒子。但是字裏行間,滿滿的都是愛。他的兒子在大洋彼岸看了這封信以後,僅僅給他回了一個兩行淚的表情圖,爲此,他卻感動得淚流滿面。

麥家朗讀的是自己寫給兒子的一封信《至信兒子》,送給天下所有像兒子一樣的年輕人。

看到這裏,我想到我的父親,他永遠那麼慈祥,那樣慈愛我們兄弟姐妹。父親在世時,沒有說過我一句重話,沒有在我面前舉過一次巴掌。

嗚嗚,父愛如山!

朗讀者觀後感15

每個人在生命的途中

總會遇到很多的第一次

會讓人永生銘記

就像第一次"卿"聽《朗讀者》

第一次遇見《朗讀者》

才知文字與人生有如此多的巧合

一顆鑽石的形成要經過數不清的次數不斷地打磨,一個人的成長也要經過不斷地磨練,這過程中我們要經歷很多的第一次!當你呱呱墜地的那一瞬間,你就開始了人生第一次奇妙之旅,你第一次大哭,第一次微笑,第一次走路,第一次上學,第一次離開家,第一次開始求學之旅,第一次工作,第一次喝酒,第一次抽菸,第一次打架,第一次通宵玩耍,還有和第一次和異性牽手,接吻,那麼多的第一次,充滿誘惑和挑戰!人生中有太多的第一次,但我們不可爲這第一次大費周章,而是把它靜靜地放在腦子深處叫記憶的一本書裏,時而拿出來翻一翻,然後輕輕地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