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四年級下冊蘇教版《永遠的白衣戰士》教後反思

四年級下冊蘇教版《永遠的白衣戰士》教後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87K 次

  《永遠的白衣戰士》教後反思之一

課文主要描述了廣東省中醫院的護士長葉欣,在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抗擊“非典”的戰鬥中,臨危不懼,身先士卒,捨己爲人,英勇犧牲的感人事蹟。考慮到當年,學生們有的剛出生,有的甚至是2004年的生日,沒有切身體會,於是,課前特意讓他們查找了有關“非典”的相關資料,以及當時涌現的先進人物的事蹟。使學生們在感性認識上拉近了與文本的距離,今天,上了一節公開課,課後感覺不盡人意,爲什麼總是在課後才能發現自己對教材的處理有偏差呢?現對本節課的反思如下:

四年級下冊蘇教版《永遠的白衣戰士》教後反思

一、對於教材的處理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抓住細節描寫和關鍵詞句來感悟葉欣身上具有的精神品質。課前,我想的是抓住“三高”來進行教學,感覺這樣思路也清晰,但課後的感覺卻發生了變化,講課之後才覺得豁然開朗。“高風險”是爲“高強度”和“高效率”做鋪墊的,它們三者的地位並不相同。教學中應該先讓學生交流,從什麼地方能看出葉欣的工作是具有“高風險”的,在學生交流的同時教師出示相關的資料輔以說明,工作的風險爲後面感悟人物品質做鋪墊的,這個環節應該集體交流進行。這個環節處理妥當了,後面的工作才能進行的順利。然後讓學生圍繞怎樣在“高風險”下進行“高強度”“高效率”的搶救工作中去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看來,事前的教材鑽研還是很膚淺的。今後要靜下心來多動腦筋考慮教學的實效性。

二、課堂教學的形式

教學前,對於學生採用什麼樣的方式進行展示也是較爲困惑的,總覺得一會這一段,一會那一段很散,所以改變了策略,以段爲中心。但是講課之後,發現這樣很是死板。一個小組一個小組的展示,教師的點撥是在個別人的發言之後呢還是整組展示之後呢?由於應變能力差,學生要按部就班的展示,不管重複不重複,課堂的調控不夠及時,以致浪費課很多寶貴的時間。如果教師課前能做到對學生要展示的知識點的把握瞭然於胸的話,效果就很好。

三、語文課程工具性的落實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注重了人文性,而輕視了工具性。教學過程不是一個線性的預設過程,而是一個隨機的生成過程,更多的表現爲師生文本三者的對話。除了通過富有啓發性問題引導理解,同時,教師準確生動的教學語言、多媒體課件中及時大量的信息補充也爲學生的學習、品悟提供了幫助,教學的開放性使得課堂更加充滿活力!遺憾的是,由於課前的教學設計過於細化而導致課堂上放得不是很開,教師的語言也顯得有些囉嗦。

缺憾的課堂,希望自己能潛下心來認真鑽研教材。

  《永遠的白衣戰士》教後反思之二

課文主要描述了廣東省中醫院的護士長葉欣,在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抗擊“非典”的戰鬥中,臨危不懼,身先士卒,捨己爲人,英勇犧牲的感人事蹟。考慮到當年,學生們年齡還小,沒有切身體會,於是,課前特意讓他們查找了有關“非典”的相關資料,以及當時涌現的先進人物的事蹟。使學生們在感性認識上拉近了與文本的距離,雖然課文是按時間順序敘事,條理清晰,但篇幅較長,如逐段講讀,勢必顯得教學流程臃長,削弱和降低了語言文字所賦予人物強烈的感染力。於是決定抓住課文重點詞句,引領學生放眼全文,尋找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葉欣的所作所爲,最後再回歸中心,人物的品質和精神已在學生們的各抒己見中呈現在了大家面前。

《永遠的白衣戰士》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寫得很感人,主要講了廣東省中醫院的護士長葉欣,在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抗擊“非典”的戰鬥中,臨危不懼,身先士卒,捨己爲人,英勇犧牲的感人亊跡。本文教學重點是抓住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感受葉欣臨危不懼,身先士卒、捨己爲人的崇高精神。教學難點一是學生儘管經歷過非典時期,但是由於年齡的原因,對非典的.危險性感受不深;二是課文講述的是一個平凡人的事蹟,如何讓學生通過閱讀來體會人物不平凡的精神,併爲這種精神所感動,從而真正落實本課的情感目標。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告訴,教學是一種過程的經歷,一種體驗,一種感悟。而經驗是體驗的基礎。要想引導學生順利地進入課文情境,必須緊密聯繫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經驗和頭腦中儲存的相關信息作爲感悟課文內容的前提。最根本的手段還是要創設情景,抓住課文的關鍵詞句,精心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去體會,鍛鍊其敏銳的語感。一句話:以情激情,激活經驗,以讀求悟,讀中見悟,品讀悟情。

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首先播放了一個有關2003年非典的短片,這樣一下子把人們在非典時期的生活以及醫護工作者如何在非典戰場上進行搏死抗戰的鏡頭展示在了學生面前,營造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情感氛圍和基調。有了這樣的情感基調,孩子們就能充實地,自主地,舒展地與文本對話,進而經歷溫暖而百感交集的心靈旅行,享受學習的美麗與精彩。 第二個環節則是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我將生字檢查分成了三塊。第一塊,朗讀。由於課前,學生對課文已經做了充分的預習,所以這個過程就很簡單了。第二塊,多音字。以學生的交流作業爲主。第三塊,選用詞語說故事的梗概。四年級學生已經學會如何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在以詞語作爲基礎的情況下,學生說的還不錯。緊接着,讀讀課文描寫葉欣的詞語,進一步拉近與文本的距離。第三個環節,理清課文的層次。這個過程主要以學生的自學爲主。用“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了葉欣的感人事蹟?”作鋪墊,進而用一兩句話概括每小節的段意。第四個環節,走近文本,感知人物。 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出一句能概括葉欣工作的性質和特點的比喻句。課件出示:高風險,高強度,高效率,葉欣像一臺永不疲倦的機器全速運轉着,把一個又一個患者從死神手中奪了回來。再對關鍵詞語“高風險”、“高強度”、“高效率”進行理解,學生的體會也較深刻。由於是第一課時,不可能一下子把課文全部感悟過去,所以,我挑了前兩個事例請學生自學。並出示自學要求:請同學們默讀課文4——5自然段,想一想,護士長葉欣是怎樣冒着“高風險”,進行“高強度”、“高效率”的搶救工作的?劃出相關句子,並抓住重點詞語體會,寫下自己的感受。生自讀自悟,寫感受,並交流感受。根據學生的彙報先後順序進行指導。在這一環節中,通過師生的平等對話交流,讓學生自己發現受感動的地方,然後根據自己生活中的已有經驗認真讀讀,細細品味。學生是閱讀的主體,同時,每個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感受又不盡相同。所以,以上教學過程不是一個線性的預設過程,而是一個隨機的生成過程,更多的表現爲師生文本三者的對話。除了通過富有啓發性問題引導理解,同時,教師準確生動的教學語言、多媒體課件中及時大量的信息補充也爲學生的學習、品悟提供了幫助,教學的開放性使得課堂更加充滿活力!

遺憾的是,由於課前的教學設計過於細化而導致課堂上放得不是很開,教師的語言也顯得有些囉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