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鄧稼先》教後反思範文(通用7篇)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鄧稼先》教後反思範文(通用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5W 次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過去,是爲了以後。那要怎麼寫好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語文下冊《鄧稼先》教後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鄧稼先》教後反思範文(通用7篇)

七年級語文下冊《鄧稼先》教後反思 篇1

《鄧稼先》一課中主人公鄧稼先是老一輩科學工作者的傑出代表,他身上輻射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是一篇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典範文章。爲此,我進行了如下的教學設計

採用了發現閱讀法和問題學習法來達到教學目的。

所謂發現閱讀,就是在閱讀過程中,根據老師的提問,發現課文中自己認爲很精確貼切的要點,然後用自己的話按照一定的表達句式把它表達出來的一種閱讀方法。

問題學習法的出發點恰恰是本文作者楊振寧教授談中美教育的比較:中國學生有囿於書本,缺乏獨立思考和提問的缺點。實施問題學習法一般的步驟有:

⑴醞釀問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就某些內容產生疑問,經過一定時間的準備,可提出問題。

⑵發現問題。從發現問題的過程看,它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現問題的過程不僅包含學生的知識素養,也依據於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學習習慣。

⑶明確問題。學生明確“問題”既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嘗試,不斷探索的過程。

這樣教學形式,恰恰體現了在課堂中教師應做到“處處有我,處處無我。”

本課給我最深的體會是:

自主學習,不待老師教;主動學習,不待老師管。

七年級語文下冊《鄧稼先》教後反思 篇2

今天課上講《鄧稼先》,險些把自己講哭了,總感覺找不到太到位的語言能把內心的感受充分表達出來,於是,就一遍一遍地讓孩子們讀其中的段落,希望孩子們能在楊振寧深情的敘述中體會到鄧稼先的精神品質,讓那種影響無形之中滲透到靈魂深處。

雖說自己是70後,遭逢到了翻天覆地的意識變更,但自小所受的教育確是純粹的,分明的,我崇敬一切以國家利益爲重的無私奉獻的人,對於所謂的“科學無國界”始終懷有一絲保留。楊振寧是舉世聞名的科學家,是對世界做出了突出貢獻的偉人,然而,與鄧稼先相比,我更爲敬重鄧稼先的一腔愛國情,一顆赤子心。

鄧稼先在美取得博士學位僅九天就毅然謝絕了恩師和好友的挽留回到了百廢待舉的祖國,這一舉動意味着他選擇了艱苦和磨難,放棄了舒適和良機;選擇了奉獻,放棄了獲得;選擇了隻手撐天,放棄了名利地位。但他沒有絲毫的猶豫,在他看來,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是自然而然再正常不過的選擇,我看到過鄧稼先的照片,正如楊振寧的評價,是一個“最具中國農民樸實氣質的人”,他沒有過多的語言,有的是行動,他的一生始終朝着一個方向,他的心中始終存着一個目的,那就是中國的前途,中國的振興,中國的富強。他的工作環境是惡劣的,工作是危險的,肩負的使命是重大的,然而,他確是無怨無悔的,義無反顧的,甚而是主動請纓,至死不懈的。

我不懂他的工作,但我看到這一段文字時,心仍禁不住抖索起來:“粗估”參數的時候,要有物理直覺;晝夜不斷地籌劃計算時,要有數學見地;決定方案時,要有勇進的膽識和穩健的判斷。可是理論是否準確永遠是一個問題。不知稼先在關鍵性的方案上簽字的時候,手有沒有顫抖?鄧稼先從事的是一項怎樣的工作啊,他要具備怎樣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去應對這一切呢?

我想,正是這份艱苦消損了他的健康,致使他英年早逝。但即便是在病牀上,他依然和于敏聯合署名寫了一份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核武器發展的建議書。他是把一生都獻給了祖國的國防事業啊,真正實踐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我不知道孩子們是否真能理解這種精神,真能體會無私奉獻這四個字的含義,但我希望,能以自己的感情感染他們,使他們懂得,國家和集體的利益是高於個人的,沒有國也就沒有家,爲了這個“大家”,有時是需要我們捨棄我們的小家的,只有“大家”富強了,我們的小家才能平安。

課後,我留了一項作業,要孩子們寫寫楊振寧,我要他們追尋這樣的明星。我上網查找了一些楊振寧的資料,略去了楊父因他加入美國籍而與他斷絕關係的部分。其實,我很能理解楊父的心情,但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選擇,楊振寧雖說加入了美國籍,但他的根在中國,57年,他是以一箇中國公民的身份前往斯德哥爾摩領取諾貝爾獎的,這是毋庸置疑的,只要心中有,外在的形式就不重要了。

範例三在課文裏,我們可以感受到鄧稼先的謙和,鄧稼先他“不要引人注目”,“他真誠坦白,從不驕人。”從字裏行間我們真實地讀到了鄧稼先的禮貌和謙仁,這正突出了稼先是中國幾千年來禮儀之邦薰陶而成的中國人。這不由得讓人想起孔子,在老夫子儒家思想方框束縛下的我們,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牢記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古訓,並視之爲家珍。而這種思想更多的是教化我們要遵循守規,才能畫方圓。這就極大的約束了我們的思想,我們表現出更多的是遵從,恪守,沿着古人的圓圈轉圈圈。由此,我們甚至是絕大部分東方人更多的是在難以超越自我中生活着。也許,我們的許多諾貝爾獎獲得者就是在年幼時,被“坐起來,背上手,看誰坐得端又端”的教育歌謠扼殺了。特別是我國的諾貝爾文學獎,只因欠缺輻射性的思維的和深刻的洞察力而暫缺。但文中的鄧稼先就是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落後環境下,出色的完成了令世人驚歎不已的業績,着實爲人歎服。我們驚歎他的博學與睿智,也敬仰他的愛國情愫,他真正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現今,我國許多教育專家提出培養學生的個性,讓學生有自我發展的空間,不失爲一種適時適勢的上策。相信,它會彌補我們長久以來性格上的不足與缺陷。

七年級語文下冊《鄧稼先》教後反思 篇3

《鄧稼先》是一篇人物傳記,也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回憶性散文。執教完這篇課文後,我感到有所得亦有所失。

先說教學中的“得”。這一課的學習我採用了“創設情境”、“合作探究”和“研讀評價”的教學方法,運用多媒體影像資料激發學生興趣,導入課文的環節比較成功,很好地切入到了課題;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得到了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滲透在其中;班級交流給學生搭建了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使他們的概括理解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在課堂上得到了儘可能地鍛鍊。

本節課亦有所“失”。一方面,比較重要的“合作探究”環節教師指導不夠,“ 用自己喜愛的方式閱讀”這一學習要求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裏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反而使個別學生有些盲目或者無所事事,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另一方面,課堂氣氛不夠活躍,諸如“我口說我心”這樣的環節,本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想說、願說,大膽地暢所欲言,說出自己的體會和理解,可是略微嚴肅的課堂氣氛未能激發起學生活躍的思維,表達得不夠。 結合本節課的“得”與“失”,在今後語文教學中,我認爲自己還應作如下努力:

第一、優化教學設計,體現新課程理念。要富有創意地設計教學過程,使其充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達到教學相長、師生雙贏。

第二、要使課堂教學中呈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鮮活局面。輕鬆活躍的學習氛圍離不開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教師要成爲 “催化劑”,努力營造平等交流的課堂氛圍,促成一種和諧民主的師生關係。

七年級語文下冊《鄧稼先》教後反思 篇4

《鄧稼先》一文的作者也是科學家,與鄧稼先有着五十年的友情。他寫鄧稼先大氣磅礴,始終以一百多年的中國近代史爲背景,把鄧稼先放在國際大舞臺上來寫,顯示作者博大深遠的視野,並且最大限度地凸現了一個立體的光芒四射的鄧稼先的形象。鄧稼先爲民族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長期以來卻鮮爲人知。因此,精心設計導語就非常重要。只有這樣,才能拉近學生與 “兩彈元勳”的距離。 整個教學過程呈三個板塊,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與認知規律,更符合新課改的理念。該課的教學流程按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緯度的教學目標來設計,並將三個緯度的教學目標有機地整合,可操作性較強,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誦讀課文,品味語言,從中感悟,受到薰陶,進而上升爲語言感受能力的培養,鮮明地突出了注重知識,注重過程,同時還十分注重方法的特點,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學習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提升人文精神,這正是當前語文新課改革應大力倡導的一種做法。

七年級語文下冊《鄧稼先》教後反思 篇5

本節課我設計的主要內容是指導學生用抒情優美的情緒演唱歌曲,表達出對遠在中國臺灣親人的思念,盼望兩岸早日統一的迫切心情。並啓發學生運用打擊樂器爲歌曲伴奏。

這節課我試上了四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每一遍都加以改進,使得自己慢慢地理清了思路,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學設計。

情感性是音樂教學區別於其他學科的特徵。當然,其他學科也需要藉助學科情感的有利因素,而音樂學習的特殊性在於學生除了可以體驗到音樂本身的藝術性所生髮的情感,還可以在音樂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感悟音樂帶來的情感。對於音樂學科來說,沒有情感投入和表現的教學是談不上有效的。所以,這節課的導入,我通過請學生欣賞與月亮有關的歌曲《月亮月光光》的片段,引導他們感悟月亮帶給人們的情感。學生們很快就聯想到離別、思鄉等情緒。於是,我藉着學生的答案直接揭示出同樣是表達思念之情的歌曲《彩雲追月》。這樣的設計,不僅讓學生們在聽的過程中獲得了音樂情感體驗,還爲後面學歌節省了時間。

七年級語文下冊《鄧稼先》教後反思 篇6

昨天我們學習了《兩彈元勳鄧稼先》一課,這篇課文介紹了科學家鄧稼先身上濃濃的愛國情懷和無所畏懼的科學精神以及自己面對生死的坦然。

課文圍繞“鄧稼先是一個怎樣的人?”開始展開討論。學生們很投入,很快的就從課文中找出了關鍵的字詞。例如“焦急、顫抖、難過、平靜、異常興奮、奔跑”等詞語還結合着他們體會到的人物心情闡述了自己的想法,有理有據。很多孩子都被鄧稼先看淡生死的坦然所折服。這時班裏的王博宇高高地舉起手,迫不及待地想發表他的想法。“老師,我認爲鄧稼先不應該主動放棄國家給他治療的機會,我覺得他這樣做是不明智的!”他的話還沒說完教室裏就一片譁然。“爲什麼?”“因爲我覺得他是一位科學家,他爲祖國做了那麼大的貢獻,國家給他治療是應該的。雖然他治療會花費國家的錢但是他活着要比他死了更有價值,因爲他可以再爲國家進行研究”這時很多孩子都舉起手想說服他“他的病情很嚴重已經不能再做更多的貢獻了,想想國防部長在得知他的病情後手都顫抖了”“鄧稼先已經知道他的病是不能痊癒的,治療所花費的金額完全可以投入到國家的建設中,那樣會比鄧稼先餘生做的貢獻更大”“他的病情嚴重,癌症是很疼的,他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啦!”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討論的很熱烈。

通過討論孩子們更深刻的感悟到鄧稼先平凡的外表下那顆不平常的心,對他更加肅然起敬!我覺得這是這節課一個很大的亮點!

七年級語文下冊《鄧稼先》教後反思 篇7

《鄧稼先》是一篇傳記的散文件,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讓學生了解和學習鄧稼先的`奉獻精神以及優良的性格品質,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其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同時,學習課文優美的語言和精巧的結構。

1、關於課堂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正好道出了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將其吸引到學習的情境中去。因此,在導入新課時,我以“原子彈爆發”的圖畫引入,並讓學生說說這幅畫像什麼,由於學生對實物教具特別感興趣,課堂一下子變得活躍起來,他們紛紛展開思維,發揮想象,努力從生活中尋找與之相似的事物,同學們各抒己見,有的說像冰淇淋,有的說像蘑菇。直,這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發後所形成的蘑菇狀煙雲。那麼,爲此而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是誰呢?他就是“兩彈元勳”鄧稼先。這樣的導入自然,切入點合理,讓學生帶着一種輕鬆活潑的心態進入學習意境,使他們產生了學習的衝動和興趣。

2、關於培養學生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問題。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主要讓學生通過快速閱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其實,課改在能力培養方面也強調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如果對課文進行逐段串講,然後歸納中心,就會使教學過程顯得呆板、枯燥,而且這篇文章較長,共有六部分,不需要面面俱到,因爲穩中有降部分之間都有一定的聯繫。如第二、四、五部分都是寫鄧稼先的貢獻精神,而第四、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補充和綽,上課時可聯繫着講。如果逐段分析,一是浪費時間,二是知識點沒有銜接好,這樣只會把文章搞得支離破碎,學生也不好把握。所以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閱讀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這也是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閱讀的基本要求。

3、關於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大膽質疑的能力。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此,課堂中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想提問題的從慾望,鍛鍊學生敢提問題的勇氣,或對於所學知識要從多角度認識,探求出新的問題。不能只滿足於責成的答案和結果。如上課是,通過整體感知文章內容以後,我先讓學生提出質疑,並對所提問題給予肯定和適應的評價,然後從學生提出來的衆多問題中選取與新課教學相關的問題爲紐帶組織教學。在交流、解答的過程中同學們可以對其他同學的答案提出來質疑,或闡釋自己與之不同的觀點。這樣對問題的探討就能夠更加深入。這正說明了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們不能完全依靠教參。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基於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因爲教材僅僅是一個例子。

4、關於倡導全新學習方式的問題。

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來的一個新的理念,就是在教學中要積極傳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教學不僅是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討論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針對自己所提的問題進行討論。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在討論過程中學生能夠取長補短,互幫互學,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整個課堂由此而變得活躍。而作爲老師的我也積極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去,對學生加以佔據和指導,摒棄了以往教學中以教師爲主導地位的教學弊端,使師生達到教與學的共同體。這樣,課堂不再是枯燥的了,而是具有它獨特的韻味。

5、關於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問題。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育對於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負有很大的責任。聯繫《鄧稼先》一文,其教學目標就是要讓學生在瞭解鄧稼先這一人物的貢獻及品質後,培養其愛國主義精神和提高其文學素養。所以在教學是,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即通過學習這篇文章,讓學生口敘自己的體會和收穫,這也是對文章內容的總結。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培養其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整節課的課堂教學設計即是如此。課堂上我儘量做到師生互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輕鬆自如地學習。當然這還不算是一節成功的實驗課,但從中我卻得到了很魘提高和進步。我一定要不斷認真總結經驗,大膽實施課改理念,爭取妥一名與時俱進的合格的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