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學案(人教版七年級必修教案設計)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學案(人教版七年級必修教案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1W 次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學案(人教版七年級必修教案設計)
學習目標
1、整體把握課文,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嚴謹的結構,理解過渡段的作用,逐步提高閱讀能力。
3、理解文中艱深語句的含義,深層體會聞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第一課時
一、課前預習
1、讀準下面加點字的字音。
鑽探( ) 地殼( )彌( ) 無暇( )淋漓( )( )
漂白( )碩果( )校補( ) 赫然( ) 迭起( ) 臧克家( )
詩興不作( ) 鍥而不捨( ) 炯炯目光( ) 目不窺園( )
兀兀窮年( ) 瀝盡心血( ) 迥乎不同( ) 氣衝斗牛( )
2、解釋下面的詞語或加點部分的含義。
彌高: 高標:
鍥而不捨: 目不窺園:
兀兀窮年: 瀝盡心血: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氣衝斗牛: 羣蟻排衙:
3、蒐集資料,瞭解聞一多先生。 聞一多(1899—1946)集詩人、學者、民主鬥士“三重人格”於一身的一生。 詩人:新詩集《紅燭》(1923)、《死水》(1928)是現代詩壇經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了組詩《七子之歌》,表達了深摯的愛國之情。 學者:1932年到清華任教後,開始全力專攻古典文學。學術著作有《神話與詩》、《唐詩雜論》、 《楚辭校補》、《古典新義》等。他對《周易》、《詩經》、《莊子》、《楚辭》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後匯成“新義”),被郭沫若稱爲: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革命家:他一身正氣,抗戰蓄髯八年。1943年以後,面對國民黨統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書齋,投身到反對獨裁、爭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 1946年7月15日 ,在昆明被國民黨特務刺殺身亡。1946年7月15日 ,他橫眉怒對國民黨特務的手槍,用鮮血和生命寫完了自己歷史上最壯麗的一頁,時年47歲。聞先生在詩歌創作上提倡“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我們海寧的詩人徐志摩曾深受其影響。
課堂學習
導入
朗讀課文,把握內容
思考:
文章從哪兩個方面寫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2)以此爲脈絡,文章可以分爲幾個部分?每個部分是怎樣聯繫在一起的?
找出文中的過渡段落,明確:這樣連綴緊密,脈絡清楚,過渡自然,把兩個方面的情況簡明地並列提出,給讀者以深刻印象。

(3)綜合這兩個方面來看,聞一多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用課文原話回答)
3、研讀課文,賞析形象
(1)作爲學者聞一多是怎樣說的?(引用原文)
作爲學者聞一多做了哪些主要成就
目的是什麼? (引用原文)

(4)作爲革命家的聞一多做了哪些?目的是什麼?

4、賞析寫作方法
聞一多先生在兩個方面的“說”與“做”矛盾不矛盾?作者爲什麼採用這樣的方法來敘述,意圖何在?
三、課堂鞏固
1、找出下列句中的錯別字,並在括號內改正
(1)他正向古代典藉鑽探,有如向地殼尋求寶藏。( )
(2)他向全國人民呼喊,叫人民起來,反對獨栽,爭取民主!( )
(3).此身別無長處,既然有一棵心,有一張嘴,講話定要講個痛快!( )
2、填空
笨文的作者是_______,本文所記敘的聞一多先生是一位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聞一多的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
3.判斷下面說法的正誤,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1)“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人家說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概括了聞一多先生在治學方面的特點。( )
(2)“他正向古代典籍鑽探,有如向地殼尋求寶藏”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說明了聞一多先生鑽研學問的艱難困苦。( )
(3)“不動聲響,無聲無聞”表現了聞一多先生潛心鑽研學問,默默無聞,不問世事,與世無爭。( )
(4)“做了再說,做了不說”讚揚了作爲學者的聞一多先生治學的實幹精神和謙虛美德。( )
(5)“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讚揚了作爲革命家聞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統一的美德。( )

四、課後練習
1、散文常用敘議結合的方法表明作者的見解,這篇散文也是如此。文中的議論有的放在有關的敘述之前(A),有的放在有關的敘述之後(B),還有的放在敘述的中間;它們的作用或提示下文(a),或過渡銜接(b),或歸納總結(c)。請指出下面幾處議論的位置和作用。
(1) “做”了,他自己也沒有說。( )( )
(2)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鑽之彌堅,越堅,鑽得越鍥而不捨。( )( )
(3)聞一多先生還有另一方面——作爲革命家的方面。( )( )
(4)聞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學者,熱情澎湃的優秀詩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 )
2、 體會句中加粗詞語的表達效果:他“做”了,在情況緊急的生死關頭,他走到遊行示威隊伍的前頭,昂首挺胸,長鬚飄飄。
答:
3.體會下列句中加粗的“說”的含義。
(1)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
(2)“做”了,他自己也沒有“說”。
(3)作爲爭取民主的戰士,青年運動的領導人,聞一多先生“說”了。起先,小聲說,只有昆明的青年聽得到。
4.體會“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句的含義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5、閱讀理解
我的父親豐子愷,平時作畫,喜歡從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取材,記得抗戰前在故鄉時,他曾畫過一個人牽着幾隻羊,每隻羊的頸上都繫着一根繩子。畫好了掛在牆上,正好被幫我家挑水的青年農民看到了。他笑着說:“牽羊的時候,不論幾隻,只要用一根繩子繫住帶頭的那一隻,其餘的都跟上來了。”父親聽了恍然大悟,同時想起了杜處士的故事。他重畫了一張之後就把那故事講給我們聽。他說從前有個杜處士,珍藏着一幅“鬥牛圖”,是唐朝名畫家戴嵩的作品。有一天他把畫拿出來掛在門上曬,一個過路的牧童看到了,說“畫錯了!畫錯了!”杜處士聽了心裏想,一個鄉下小兒竟敢批評起名畫家來了,這還了得,便很不以爲然地問錯在哪裏。那牧童說,兩牛相鬥,牛最用力的是兩隻角,尾巴總是緊緊地夾在兩股中間的;畫上的兩隻牛,尾巴都翹了起來,這不是畫錯了嗎?父親在結束故事時感慨地說:“看來要畫好畫,不能光憑想象,必須仔細觀察事物,還應該多向各種各樣的人請教。”父親說到做到。有一次爲了畫一幅背纖圖,他事先特地到河邊去進行實地觀察,發現來往貨船走在最前面的縴夫大多是倒走的,經過了解,才知道倒走能夠掌握航船的動向,可以隨時通知其他的縴夫改變纖法。他便按觀察所得畫了這幅背纖圖。
(1)用“ ”在文中畫出能表現這篇文章中心意思的句子。
(2)文中記了三件事,根據記敘要素的知識,你認爲第一件事的結果是什麼?選出正確的答案。( )
A.父親聽了恍然大悟,同時想起了杜處士的故事。
B.父親畫的畫被青年農民看到。
C.父親想起了杜處士的故事,把那故事講給我們聽。
D.父親接受了青年農民的意見,重畫了一張。
(3)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之間有一個過渡句,找出來,寫在下面。
答:過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簡要的語言概括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的內容。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豐子愷先生對子女說:“應該多向各種各樣的人請教”,這句話強調了什麼?結合課文內容,談談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