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下冊課文《愛蓮說》全解

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下冊課文《愛蓮說》全解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8W 次

【第一部分:背景知識及相關背景】

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下冊課文《愛蓮說》全解

一、字音及詞義:

蕃f n:多。

獨:僅,只。

濯zhu :洗滌。

清漣li n:水清而有微波的樣子,這裏指清水。

妖:美麗而不莊重。

不蔓m n不枝: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節。

亭亭:挺立的樣子。

植:豎立。

褻xi 玩:玩弄。褻,親近而不莊重。

隱逸:隱居不願做官的人。

鮮xi n:少。

宜:當然。

二、相關背景:

1、關於作者

周敦頤(公元10xx~10xx),宋代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字茂叔,道州營道(現在湖南省道縣)人。歷任地方官吏,曾任虔州(今江西省贛州市)通判(地位略次於州、府長官)等職。晚年在廬山蓮花峯下建書堂講書。因爲書堂前有發源於蓮花峯的小溪,於是他就用故鄉營道濂溪給書堂命名爲濂溪書堂。世稱之爲濂溪先生,卒諡元公。著有《周元公集》《太極圖說》《通書》。

2、關於背景

《愛蓮說》是周敦頤於熙寧初年(公元10xx年)擢爲南康(現在江西省星子縣)郡守時寫下的。他曾於府治東側開闢一塊四十餘丈長寬的蓮池,池中建賞蓮亭,南北曲橋連岸,夏秋之交,蓮花盛開,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當微風吹過,田田荷葉胃搖,朵朵鮮花頷首,陣陣馨香撲面。先生憑欄放目,觸景生情,愛蓮花之潔白,感宦海之混沌,寫下了著名的《愛蓮說》(後來,人們便把這蓮池譽爲愛蓮池),至今,星子縣還有它的遺址。

【第二部分:整體感悟】

一、謀篇立意

這是一篇借花喻人的優美小品文。作者獨愛蓮花的高潔不俗,來比喻自己道德情操的高尚,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懷,同時,婉曲地批判了當時趨火附勢、追求富貴的世風,表達了作者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蓮花所體現的君子風度,至今仍有現實意義,它啓示人們:做人應做像蓮花那樣高潔正直的君子,要講求精神文明。

二、文章脈絡

文章共兩段。

第一段寫了蓮的形象和品質,說明愛蓮的緣由。

作者從泛論入手,以引起讀者的注意。含蓄地說明,喜愛哪一種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體現。作者寫陶淵明愛菊,正是對他不苟隨時俗的高潔品質的讚揚。

接着,作者筆鋒從歷史轉到現實,從肯定轉到批判。唐朝初期特別推崇牡丹,把它從山西一帶移植到長安,視爲珍品,譽爲國花。對牡丹的賞玩,更成爲盛行長安的社會風氣。權貴們不惜高價爭相購買。由於唐朝統治者的愛好和提倡,以致長期以來形成的風氣,直到宋代仍然存在。

接下來幾句,不僅寫出了蓮花美麗的外形、芬芳的氣質,而且對它那高潔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風度作了逼真的、盡善盡美的描繪,充分表現了作者對蓮花的傾慕之情。

本段先總提後分說。先用襯筆,再轉而寫蓮,突出蓮的高潔可愛。衆多的可愛的花是一般的襯托,菊和牡丹是重點襯托。菊,從正面襯托;牡丹,從反面襯托。描寫蓮的形象,從生長環境、體態香氣、清高風度等各方面,賦予蓮以美好的品格。文中含蓄地表明喜愛啊種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體現。兩個獨字,都表現出遺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的態度,兩個獨字又相對地表現自己不同於陶淵明的生活態度。

第二段點明蓮的比喻意義,感嘆真正的隱逸之士,志潔行廉之士實在太少,並潮諷了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態。作者將菊、牡丹、蓮一一擬人,又從襯托中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表示自己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的鄙棄。

對三種花的不同評價,實際上是對不同的愛花情趣的人的評價。以君子喻蓮,表明了作者的道德思想。

噫字引出三嘆:一嘆愛菊花的人的少有;二嘆愛蓮者少,用疑問句,發人深省;三嘆愛牡丹者衆,厭惡爭名奪利的世態,不明說而暗諷,意味深長。

三、寫作方法

1、託物言志,立意高遠。

它借讚美蓮花的可愛來歌頌君子的堅貞氣節,既是作者的自況,也是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世態的批評,表現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文中分別予菊、牡丹和蓮以特定的象徵意義,對當時社會上人們不同的處世態度做了精闢的概括,突出地表明作者出淤泥而不染這一爲人立本的道德信念。陶淵明獨愛菊,因爲菊,花之隱逸者也,可見陶淵明隱逸的生活態度;世人甚愛牡丹,因爲牡丹,花之富貴者也,可見世人貪慕富貴的生活態度;而予獨愛蓮,因爲蓮,花之君子者也,可見作者既不願意隱逸,也不貪慕富貴,志在堅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在文章結尾,作者一嘆真正隱逸的高士極少,二嘆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見,三嘆貪慕名利的俗人很多,也是耐人尋味、發人深省的。

2、巧妙運用襯托和比喻。

文中先以陶淵明獨愛菊,世人甚愛牡丹做襯托,突出予獨愛蓮,並描繪出蓮的可愛形象,由此進入正題;再以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做襯托,突出蓮,花之君子者也;最後用菊之愛牡丹之愛做襯托,突出蓮之愛,特別是最後一句牡丹之愛,宜乎衆矣,憤世嫉俗,暗含譏諷,表現了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世態的鄙棄,反襯了蓮之愛的難能可貴。三次襯托,既各有其作用,又使主題步步深化。全文始終用菊和牡丹來襯托蓮,彼此對照,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鮮明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中分別將菊、牡丹和蓮比喻爲隱士、富貴者和君子,十分貼切。特別是描寫蓮的形象的文字,體物入微,形神兼備,既準備地表現了她的外部特徵,又傳神地揭示了她的內在氣質,使花貌、花品與人格渾然一體。從生長環境方面、從體態香氣方面、從風度方面,這些描寫,以蓮喻人,將蓮人格化了,是作者心志的寫照,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情操。

3、語言精練,駢散相間。

全篇僅10句話,119個字,婉轉曲折,搖曳多姿,既抒發了作者的.情懷又諷刺了世態,寓意深刻而耐人尋味,感情深切而打動人心。其中對蓮的形象的描寫尤爲凝練而傳神。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都是駢句。散句與駢句交錯運用,因此讀來鏗鏘悅耳,頓挫有致。

4、本文的立意和語言對後世都產生了影響。

魯迅先生青年時期所作的七律《蓮蓬人》就曾寫道:掃卻膩粉呈風骨,褪卻紅衣學淡妝。好向濂溪稱淨植,莫隨殘葉墮寒塘。出淤泥而不染一句,生動形象地概括了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和堅貞操守,表明了一種頗爲可貴的生活態度,是至今傳誦的名句

四、參考譯文

水中、陸地草本木本的花,可愛的很多。晉朝的陶淵明惟獨喜愛菊花。自從唐朝以來,世上的人特別喜愛牡丹。我惟獨喜愛蓮花從淤泥裏生長出來卻一點也不沾染,在清水裏洗過卻不妖媚,中(間)貫通外形筆直,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節,香氣飄散得越遠越清幽,筆直地淨淨地立在那裏,可以在遠處觀賞卻不能玩弄它呀。

我認爲,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貴人;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了。對於蓮花的愛好,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對於牡丹的喜愛,應當是很多(人)了。

【第三部分:類文品讀】

好好先生

後漢司馬徽不談人短(短:缺點),與人語,美惡皆言好。有人問徽: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陳(自陳:自己陳訴)子死。答曰:大好。妻責之曰:人以吾有德(有德:品德好),故此相告。何聞人子死,反亦言好?徽曰:如卿(卿:你)之言,亦大好(大好:很好,非常好)。

1、寫出之字在不同語境中的含義。

⑴妻責之曰( )

⑵如卿之言( )

2、下列加點詞與其他意思不同的一項是( )

A、後漢司馬徽不談人短 B、美惡皆言好

C、反亦言好 D、如卿之言

3、下列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

A、美惡皆言好(無論好事壞事一概說好)

B、有人自陳子死(有人向他訴說自己的兒子死了)

C、人以君有德,故此相告(別人認爲你品德好,所以互相轉告)

D、如卿之言,亦大好(像你這樣的意見,也很好)

4、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用諷刺的筆調,塑造了一個模棱兩可、圓滑世故的僞君子形象。

B、文章塑造了一位很好說話的先生形象。

C、好好先生待人好,對人誠心,人們喜歡他。

D、由於先生什麼都說好,別人稱讚他是好好先生。

(參考答案:1、⑴指代好好先生⑵的,結構助詞 2、D 3、C 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