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語文版七年級下冊語文《蟋蟀在時報廣場》課文的全解

語文版七年級下冊語文《蟋蟀在時報廣場》課文的全解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5W 次

  【第一部分:背景知識及相關背景】

語文版七年級下冊語文《蟋蟀在時報廣場》課文的全解

一、字音及詞義:

喧鬧:聲音大而熱鬧。

孤苦伶仃:無依無靠,孤單困苦。

家喻戶曉:家家戶戶都知道。

憂鬱:憂傷,愁悶。

陶醉:很滿意地沉浸在某種境界或思想活動之中。

彌m 漫:(煙塵、霧氣、水等)充滿;佈滿。

漣li n漪y :細小的波紋。

縈y ng回:盤旋往復。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禁j n,控制,抑制。

如癡如夢:形容人的精神過分專注於一件事而失去常態,神思恍惚(hu ngh )。

自告奮勇:形容自己主動要求承擔某項任務。告,稱說,表明。

二、相關背景:

1、關於作者

喬治·塞爾登(19xx~),美國兒童文學作家。生於康涅狄克州的哈特福德,19xx年在耶魯大學獲學士學位。著有多種兒童文學作品,如《能潛水的狗》(19xx)、《海底公園》(19xx)等,最負盛名的是《蟋蟀在時報廣場》(19xx),這部作品受到美國《圖書館雜誌》《紐約先驅論壇報》書評版的好評,榮獲紐伯利兒童文學獎第二名。近時作者又出版了兩本有關小蟋蟀切斯特故事的續集:《蟋蟀切斯特鴿背上的旅行》(19xx)、《蟋蟀切斯特的新居》(19xx)。

2、關於課文

喬治·塞爾登曾經養過一隻“蟋蟀”,那隻蟋蟀躺在《蟋蟀在時報廣場》裏。40餘年過去了,那隻蟋蟀依然在嘹亮地鳴叫着,叫得使人心慌,叫得使人心動,叫得使人心疼,叫得使人心碎。在它的叫聲中,我們可以初步地瞭解美國的風土人情,瞭解美國現代都市下層人民和流浪漢的生活狀況,瞭解人性的美好。

  【第二部分:整體感悟】

一、謀篇立意

《蟋蟀在時報廣場》是一篇富有異國風情的優秀童話作品。通過這篇童話可以讓我們瞭解美國的風土人情,瞭解美國現代都市下層人民和流浪漢的生活狀況,瞭解人性的美好。告訴我們:真摯的友誼能幫助人戰勝生活中的種種苦難,驅散心靈上的陰雲,獲得事業上的成功。

二、文章脈絡

全文共22段,可分爲如下情節:

切斯特初到紐約

切斯特初露才華

切斯特誤食鈔票

切斯特答謝朋友

歡慶宴引發大火

切斯特廣場音樂會

三、寫作方法

1、通過刻畫典型化的形象表現主題

這篇童話雖然寫的是動物間以及動物和人之間的故事,但這些動物實際上都是社會底層有代表性階層的化身。老鼠塔克和貓兒哈里是城市流浪漢的縮影;蟋蟀切斯特是進入城市後得以發展的鄉村流浪歌手的象徵;小學生馬里奧則是城市貧民的代表。這篇童話熱情地歌頌了下層社會人與人之間種種美好的品德。

2、關於角色

正直的蟋蟀、聰明的老鼠、寬厚的貓兒,無不形象鮮明,生動可愛。如果說老鼠塔克和貓兒哈里是城市流浪者擬人化的形象,那麼切斯特無疑是鄉村流浪歌手的化身,小學生馬里奧則是城市貧民的代表。切斯特,他的名字足以證明它是一個有較高音樂天賦的蟋蟀。因爲他的名字是柴可夫斯基和李斯特兩位音樂家名字的混合,這不過是作家給他貼上的醒目標識,使我們不致將他與別的蟋蟀混同起來,其實他本人也並沒有那方面的自信,他最多能意識到自己是一名鄉下的歌手,他爲清澈的露珠歡呼,爲芬芳的花朵歌唱,爲寒冷與飢餓悲鳴,一切都來自他天然的感情。塔克老鼠與哈里貓這兩個紐約佬有相當豐富的生存經驗、技能和閱歷,他們熟悉都市猶如切斯特熟悉鄉下一樣,喬治·塞爾登將城市人的精神及習性刻畫得入木三分,塔克老鼠和哈里貓活脫脫紐約的兩個居民,他們具有看風使舵的本領,凡事都能找到於自己有利的一面,我們完全不用擔心切斯特會被這兩個紐約佬教唆壞了,或者遭到他們的算計,塔克老鼠和哈里貓本質不壞,他們不過是沾染了一些城市人的惡習而已。

四、重難點導析

1、返樸歸真的“田園夢”

一個人突然間獲得巨大的成功--尤其是來自社會最底層的人--往往會忘乎所以。蟋蟀切斯特卻不是這樣,他獲得巨大的成功之後,首先想到的是“故鄉的草地、樹墩和小溪,想念故鄉的土撥鼠、野雞、鴨子和兔子們”,並下決心告訴繁華的大都市,要回到家鄉去。這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這恰是課文的難點。作者意在說明西方現代文明固然能給人帶來豐裕的物質享受,卻是以犧牲人的心靈自由和個性完整爲代價的,因此,對於那些心地純樸、酷愛自由的人來說,他們更向往的是人類古老的鄉土家園。

2、精句解析

老鼠塔克看到這一切,非常興奮。他認定蟋蟀切斯特是很有才能的。他告訴切斯特,才能是寶貴的東西,絕不能讓它白白浪費掉。紐約的人願意對有才能的人付出報酬。

用社會性、人性的視角來寫童話於此可見一斑。文句反映了美國社會文化某些積極的因素,給人啓迪。

3、關於故事

作者通過一個個生動感人的情節告訴讀者:友誼助人渡難關,真情促人獲成功。一個鄉下的蟋蟀偶然間來到了繁華的大都市,一切都是那麼陌生;生活沒有了着落,是馬里奧收留了切斯特,使他有了安身之所,是塔克和哈里使切斯特不再寂寞,在切斯特不慎咬壞鈔票而遭到禁閉時,是塔克解囊相助使他重獲自由。一個一無所有的鄉下“人”,想要在大都市裏生存下來已屬不易,要想在事業上獲得成功談何容易?可是來自鄉下的切斯特卻成功了,他的成功完全來自真情:是馬里奧使得無家可歸的切斯特有了歸宿;是素不相識的音樂教師梅斯德利先生髮現了切斯特的音樂才能,又是他的宣傳,使切斯特家喻戶曉,“人們積聚在報攤周圍聽切斯特演奏”,切斯特很快成爲廣播和電視裏的“新聞人物”。切斯特能夠成爲“紐約最著名的音樂家”,還得力於塔克的幫助,“他認定切斯特是很有才能的人。他告訴切斯特,才能是寶貴的東西,絕不能讓它白白浪費掉。”塔克自告奮勇地做切斯特的“業務經理”,並“指導切斯特跟着收音機更好地學習人類音樂”。可以說,如果沒有他們的無私幫助,切斯特是不可能獲得成功的。作者通過蟋蟀切斯特的成功,熱情地謳歌了友誼與真情,作者把蟋蟀切斯特在紐約的遭遇寫得曲折而有真切感人。

  【第三部分:類文品讀】

女神雕像

①那裏有小河,有草坪,有樹,有鳥,有清爽的空氣。那是個城市人最愛去的地方,那是個最易消除疲勞和忘掉煩惱的地方。我只去過一次,就再也忘不掉那地方了。

②我又去那地方的時候,河邊的草坪上豎起了一尊女神的.雕像,白色大理石雕就,身材修長,披着長長的飄帶,面帶微笑,溫柔地注視着迎面走來的男男女女。我端詳着女神,心裏油然生出一股喜悅,欣幸我所生活的城市,又多了一縷愛意,增添了一分柔情。此後我就常到這裏,像拜訪可敬的女士,像會見純潔的朋友,我們默默地球C。我從和她的一次次交談中,獲得感悟,受到陶冶。

③我再去那地方的時候,感到女神有些異樣,忙走近她,突然發現,她右手的中指斷了一節。我愣了一下,心疼地撫摸她的傷處,堅硬的大理石竟有微微的溫熱。斷指彷彿還滴着鮮紅的血。女神臉上也掛着晶瑩的淚珠。這天的散步,沒有減輕絲毫的煩悶,反增添了一分深重。

④一連幾夜,我都在做着奇奇怪怪的夢:先是夢見一個醉漢搖搖晃晃地走來,頭髮蓬亂,兩眼發紅,不斷撕抓着胸口,衣服被撕得破破爛爛。他走到女神身旁,就吼叫着,撿起石塊砸斷了女神的手指……又夢見一位青年,眼神憂鬱,在河邊走着咕味着。他咕噥幾句又嘿嘿地笑,笑過,又咕噥。走到女神身旁,斜視了一會兒,突然惡狠狠地罵了句髒話,猛撲上去,張開大口,露出鋼鉗似的板牙,就把女神的手指咬斷了。我斷定,他是在多次的失意之後,對周圍的人產生了一種致意……再一次,又夢見一個面目模糊的人由遠而近地走來,一路走,一路隨心所欲地掐掉剛開的花朵,折斷嫩綠的樹枝,踢倒大熊貓形狀的垃圾筒,打碎電線杆上的路燈。走到女神身旁,也就隨心所欲地砸斷了女神的手指。我看着他遠去的背影,愣愣地猜想,他是因生活的坎坷太多,要藉此發泄胸中的積怨,還是因從小缺乏教養,積成了摧殘美好事物的惡習?……

⑤女神的斷指,使我有好多日子難以安寧。

⑥我到那地方會得更勤了,不只是爲散步.更多的是爲探望受傷的女神.看她的傷處是不是還在滴血.看她的斷指是不是生出了鮮嫩的肉芽兒,是不是長出了完整的新的手指。女神很年青,年青的女神生命力是極強大的。

⑦女神仍然挺立着,仍然微笑着,仍然溫柔地注視着迎面走來的男男女女,無怨無恨,穩穩靜靜。穩靜是自信。她撒播着愛,她耐心地等待着收穫的季節。

1.文段①中“我只去過一次,就再也忘不掉那地方了”的原因是什麼?

2.文段②中“我”所見到的女神雕像形象有什麼特點?從哪裏可看出來?

3.文段③中“我”感到“反增添一分沉重”,爲什麼?

4.文段④中借寫夢境,具體敘述“醉漢”、“一位青年”、“一個面目模糊的人”砸斷或咬斷女神手指的情景,目的是什麼?

5.文段⑥畫線的句子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6.文段⑦中“收穫的季節”比喻什麼?

7.女神雕像在文中象徵什麼?

參考答案:

1.那裏有一尊女神雕像。

2.美麗。白色的大理石雕就,身材修長,披着長長的飄帶,面帶微笑,溫柔地注視着迎面走來的男男女女。

3.因某些人不講社會公德、摧殘美好的事物而痛心。

4.揭露、譴責社會上存在的種種不文明行爲。

5.渴望被摧殘的美好事物恢復完美。

6.比喻美好的事物得到人們珍惜的時刻。

7.象徵美好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