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九年級語文《廢墟的召喚》教學實錄範文

九年級語文《廢墟的召喚》教學實錄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6W 次

  【九年級語文《廢墟的召喚》教學實錄範文】

師:這篇文章是語文版的文章,大家覺得很難,昨天是13日,大家知道什麼事情

九年級語文《廢墟的召喚》教學實錄範文

生:南京大屠殺,昨天南京城拉響了警報,當鐘聲在上空想起的時候,南京人民會想到什麼?所以,今天拿到這篇文章,通過預習,大家會有很多想法,上課

(師生問好)

師:美國在廣島投下原子彈,成爲廢墟,一個美國兵說日本完了,日本說,沒有完,你看,廢墟上不是還有一個讀書的孩子嗎?是的,廢墟在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大家搜索一下,在腦子裏還有哪些廢墟映象?

生1:我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戰凡爾登戰役,戰爭之後,城市是一片廢墟

生2:我們家附近經常有拆遷,那時候房子就成爲一片廢墟。

生3:唐山大地震的時候,整個城市成爲廢墟

生4:還有去年印度洋海嘯過後,沖垮了很多城市,很多地方只剩一片廢墟

生5:9·11事件,它把一座座建築物都變成了廢墟,還有那個殘肢。

生6:伊拉克現在到處都是廢墟

師:好,請坐下,我們搜索到記憶中關於廢墟的映象,那麼你能不能一下廢墟形成的原因

生(自主回答):戰爭,災害

生(舉手回答):一部分是天災形成的,一部分是人禍形成的

師:同學們的思考很到位,大家看看,這是老師網上搜索到的各地的廢墟(出示課件)那麼我們可以總結一下,這些廢墟形成的原因,第一,可以說是自然災害形成的,比如說,地震;還有建築風化,大家沒有提到,我可以補充,比如金字塔,比如敦煌莫高窟,還有作家張賢亮買了一個影視基地,其實那個地方有很多由於建築風化變成了土城空城,是建築風化變成的廢墟,這與拆遷形成的的廢墟不一樣,還有歷史遺蹟,比如說龐貝古城等等,還有人爲破壞,比如戰爭,那麼圓明園廢墟是什麼原因形成的呢?

生:戰爭,人爲破壞

師:對,宗璞在聽說圓明園要重建的時候,就跑去看了一下,然後她又想寫下自己對圓明園的意見,於是,她三次到圓明園去體會、去思考、去感悟,寫下了這篇文章——《廢墟的召喚》,今天就走進這篇文章,看看宗璞要告訴我們她對廢墟的的印象,看看她再廢墟面前所激發的思考。初次閱讀,大家肯定會有很多疑難問題,通過大家預習、合作、查找工具書,先解決字詞障礙,在解決的過程中,又會有很多收穫,現在我們以小組形式,選擇魏登科這個小組,每個人聽寫一個詞語,同學們拿出聽寫本

魏登科:第一個,窈窕,並寫出包含它的詩句,窈窕

師:老師插一句,他想到的是窈窕,窈是心靈美,窕是外表美,所以我們的古人的美女標準

標準是

生:窈窕淑女,

師:對,是內外都要美,才堪稱窈窕淑女

生:第二個遠瀛觀,遠瀛觀

生:請寫出一簇簇,並寫出形式相同的三個詞語

師:請你再重複一遍

生:請寫出一簇簇,並寫出形式相同的三個詞語

師:一簇簇在文章當中是怎樣的句子?

生:便是這荒野中……

生:下面一個詞語:迷離,迷離,迷離

生:寫出迷離撲朔,並解釋迷離撲朔

生:第五個迷離,

生:慷慨激昂,慨字的相近字

師:相近的,就是形近字,要求大家寫幾個?

生:一個

師:大家交換一下,有些同學讀的觀,應該讀什麼?guan(四聲),第一個在讀音上有所要求,第二個在形近字上有所要求,第三個在詞語解釋上有所要求,這篇文章用到一個,迷離撲朔,我們平時說的是撲朔迷離,在幫助同學們掃清障礙的時候,老師也有一個收穫,書上有一個寫景的句子,請大家翻到文章倒數第七自然段,就是那段景物描寫的重複“空中一陣鴉噪,擡頭只見……轉眼便消逝在已成粉紅色的西天”這是黃昏的景,我想到了一個詞語——日薄西山,大家查一查詞典

生:日薄西山就是太陽快要落山,比喻衰老的人或者腐朽的事物臨近死亡

師:他使用的是電子詞典,所以很快,請你再重複一遍

(生重複)

師:在掃除字詞障礙的時候,不要只滿足於理解,還要想想前後的聯繫,獲得更多的字詞積累,好了,下面我們進入到第二個部分同學們發現,宗璞在寫《廢墟的召喚》的時候,免不了對廢墟周圍之景進行一番描寫,所以有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寫,昨天預習的時候,有的同學讀得是如此得蒼涼……那麼景物描寫在課文幾個地方都有,大家比較有沒有不同的地方,一切景語皆情語,寫出怎樣的景,就傳遞出作者怎樣的情,大家小組討論一下。比較幾處景物描寫的異同,談談你初次接觸的時候的想法。

生:還是在第一頁第三句,“西山……”我看這一段的時候,看到上一段也有這種描寫,雖然都是在寫景,都寫出作者心情的沉重,對圓明園變成廢墟感到非常遺憾,

師:有沉重感,色彩有沒有變化?

生:有,藍,嬌紅

師:坐下,把你們討論結果告訴老師,幾處景物描寫,還可以從寫景的方法上去找,或者從它不同點上去找,散文中寫景是離開不了的。

生:還有就是第二頁倒數第四自然段,我覺得這裏寫景給人比較舒適的感覺,因爲開始寫的黃昏的時候都是比較沉鬱的比較壓抑

師:這裏呢?

生:給人心情舒暢的感覺

師:你念一下

生:水已成冰…………岸邊幾棵枯樹……鮮嫩潤澤……

師:你感覺比前面如何?

生:比較不同

師:快樂一點了,不受壓抑了,請坐

生:在文章兩次寫到鴉噪,有淒涼的感覺

師:這是她比較景物的相同點找出來的,還有沒有?

生:最後一段的,通紅的火球消逝了,只有……紫色,因爲紫色是冷色,所以可以透出寒意

師:什麼寒意?

生:對圓明園被破壞的心痛

師:你再看下面……這裏繼續在寫景,是實寫還是虛寫?

生:虛寫

師:爲什麼寫紫藤羅?

生:原來她以前寫過一篇文章紫藤羅瀑布,裏面寫紫藤羅是表示對生命的感悟

師:那麼這裏爲什麼提到紫藤羅呢?

生:她把圓明園也當作自己生命的一個部分了,

師:好,謝謝,我覺得大家到這一步很不錯了,關於這篇文章的景物描寫,我認爲,同學們能讀出其歷史的蒼涼感,其歷史的厚重感,甚至能讀到作者對生命的感悟,我們也發現,作者的情感是在起伏變化着的,從深秋的暮氣想象到來日春天的生命的勃發,當然在這篇文章當中還有很多妙詞佳句,我們在理解散文的妙詞佳句的時候,往往在修辭上去找,大家找一下文章當中有哪些你覺得很妙的又使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

生:在第一頁的第二自然段,“有一組建築遺蹟,宛如一組正在覆沒的船隻……”

師:這段你覺得是你不懂還是覺得很妙?

生:很妙

師:妙在哪裏

生:她把圓明園的遺蹟比喻成荒野的海洋

師:然後建築遺蹟就成了海洋當中的什麼?

生:一艘船隻

師:一列,是一列,然後她繼續博喻下去,那麼叢生的荒草是什麼?

生:海藻

師:雜陳的亂石……那麼她寫廢墟,就用這樣比喻的辦法表現出來

生:我有一處不懂的,第二頁第一自然段,“怎樣盡每一個我的責任,怎麼樣使環境更好地使每一個我盡責任,他微笑,笑容介於冷和苦之間”他爲什麼說了這句話以後會微笑,爲什麼又介於冷和苦之間

師:謝謝,但是我們剛纔說的是在你找到的修辭句子中覺得哪些讀不懂覺得哪些妙,但是這個句子有修辭嗎?

生:沒有

師:你這個問題下一個環節處理好不好?

生:第一頁第三自然段最後一句話:“風從廢墟上吹過,發出‘留,留’的聲音”

師:這個句子是不是隻出現一次?

生:不是

師:幾次?

生:兩次

師:前面一次大家一起讀一下

師:再把李晨找的這一段讀一遍

(生讀兩處)

師:你起來說一下,用了什麼修辭?

生:擬人

師:你覺得這裏是妙還是你不懂?

生:妙

師:妙在哪裏?

生:她把風的聲音寫成是發出“留,留”的聲音

師:還有呢?

生:覺得顯得很淒涼,還有就是……

師:顯得很淒涼,沒有了?他能夠讀到這個句子,很能幫助我們理解作者的主題或者說她所要傳遞的信息,同學們讀到這裏很不錯了

生:還有那段描寫大石龜,“豎立在背上的石碑……”我覺得這用了擬人而且用得妙,因爲想盡責任馱石碑不僅是指的是石龜,而且是指中國人民

師:馱着碑,爲什麼?

生:盡責任,

師:但是碑怎麼樣?

生:倒了

師:坐下,關於修辭作用,同學們找到的這些,都圍繞着這篇文章主題或者作者想要傳遞的某種觀點,其實宗璞的文章講究誠和雅,大家讀的時候,覺得很難,因爲有很多隱諱的句子,其實這些句子有同學已經找到了,比如怎麼樣盡我的責任,怎麼樣讓環境更好,他微笑,而且是介於冷和苦之間,現在請他再說一下自己不懂的理由

生:不懂爲什麼微笑

師:微笑是他是否懂人應該盡責任

生:懂

師:怎麼樣才感到冷,你自己的體驗?

生:盡不了

師:苦呢?

生:不能

師:一樣的是嗎?那就沒有必要把兩個擺在一起了啊!

師:當我們想盡責任的時候,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那麼大的責任,肯定會感到苦,是環境允許他盡責任嗎?所以他感到要盡責任非常的苦,好,請坐!還有沒有同學感覺到句意很難懂的?

生:第一頁第三自然段的這句:“因爲我的變化無非是自然之功罷了”

師:這裏的變化是什麼變化?

生:年齡

師:同學們幫你回答了,原來年輕,現在老了,是自然之功的變化,懂了嗎?

生:懂了

生:還有第一面第二自然段最後一句話,“這蒙受了奇恥大辱……”這裏是指雕漏,應該是廢墟的一個部分,然後卻在本篇的倒數第二自然段第一句中,“廢墟不願永久停留”,我想這裏是不是有些矛盾?

師:(重複這段課文)建築是凝固的歷史,蒙受了奇恥大辱的歷史已經停泊在那裏了,但是,請你看前面,“我突然醒悟了”,加上剛纔說的自然之功的變化,以前年輕,現在年老了,在這個過程中,“我”醒悟了一些事情:它是在幹什麼?召喚!剛纔同學找到的風的聲音,我們平常聽見的是風在“呼呼”地吹,爲什麼用“留”?留住廢墟是爲了什麼?

生:不忘國恥

師:凝固的歷史需要我們記住,看到廢墟,我們沒有忘記那蒙受過的奇恥大辱,改造這凝固的歷史,請你往前看,他在召喚,召喚什麼?

生:召喚留下來,

師:你對這個“留”字的含義,懂了嗎?留下來幹什麼?

生:改造

師:對了,改造這凝固的歷史,因爲廢墟不願意永久停泊,廢墟願不願意永久成爲廢墟,或者說再產生另外的廢墟,你願意嗎?

生:不

師:中國人願意嗎?

生:不

師:好,還有不清楚的嗎?

生:第二頁的第二自然段:“我忽然理直氣壯起來,那怎樣?不就是內容嗎?”我不懂的是這內容是什麼?

師:有沒有同學討論這個句子?找到這個不能明白的句子?有沒有?

師:我忽然理直氣壯起來,前面他要盡什麼?

生:責任

師:責任的內容是什麼?

生:不知道

師:有沒有同學知道?

師:確實在我讀的時候,它確實是一個難點,我開始不理直氣壯,要求年輕人承擔責任,但是我能不能要求別人去承擔責任?

生,不能

師:應該要別人自覺承擔責任,但是我忽然理直氣壯起來,這個內容是什麼?就是要去改造,就是要去建設。

其實,當我們每個人想到責任的.時候,往往覺得它很抽象,或者覺得很難做,但是你真正腳踏實地地從一件事情做的時候,又是很簡單的。

(出示幻燈)今天通過初次閱讀,已經漸漸進入文本了,那麼,廢墟的歸宿到底在哪裏,剛纔我提到宗璞爲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因爲現在重修還是保留還一直在爭吵,廢墟的歸宿還沒有決定,在散文當中,除了景物描寫之外,還寫了我和青年人的對話,我作爲年老的一代,我眼裏的廢墟是怎麼樣的呢?我們可以在文中找到具體的文本,年輕的時候,我甚至在廢墟照過像,年輕甚至在廢墟慷慨過,要改造這段曾經屈辱的歷史,但是改造了嗎?

生:沒有

師:在作者的人生經歷當中,在改造的過程當中,在盡責任的過程當中,經歷了很多困難和挫折,現在廢墟還在這裏,廢墟還是廢墟,於是把希望寄託於年輕人身上,但是年輕人馬上接過了責任了嗎?

生:沒有

師:他微笑,感到承認應該盡責任,但是感到冷,感到苦,那麼年輕人眼裏的廢墟到底是該廢還是該留?在預習過程當中,有同學提問,他不是說要走嗎?他想到哪裏去?他會留下來嗎?他到哪裏去?文章中說到了嗎?找到沒有?文本中有沒有原句?

師:同學們看到這裏有一句:“留下來吧,就是因爲廢墟需要每一個人,”年輕人說的什麼?

生:匹夫有責

師:對,個人力量是小的,但是每個人聚集起來就大了,我給大家講一個歷史,梁漱溟在回憶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時候,當時候8歲,侵略者在搜查他們家的時候,臨出門甩下一句話:“以後你們得把大門口打掃乾淨!”這使我想起了中國人的一句話:“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大門口再髒,跟自己都沒關係。還有,鴉片戰爭,英軍在虎門要塞登陸的時候,沿江兩岸成羣的居民在觀看,看什麼?看自己的政府軍隊跟洋鬼子打仗,好像是看兩個不相干的人在打仗,跟他們無關;第三個,當龔自珍的兒子帶着英法聯軍到圓明園,放火燒燬圓明園的時候,很多百姓看沖天的火焰,因爲他們沒有見過,因爲圓明園是皇家園林,哪裏知道里面藏了那麼多中華民族的瑰寶,智慧的結晶,所以,燒就燒吧。三個事例聯繫起來就是說,當我們的國家被侵略的時候,我們很多人還處於麻木的狀態,我們沒有想到我們的責任,宗璞在與年輕人對話中,她強調的就是,雖然當我們要盡責任的時候,感到冷,感到苦,但是我們必須盡責任,當我們每一個人在盡責任的時候,我們的力量就強大起來了。在對話當中,他們涉及到了一個人,誰?

生:畫家。

師:年輕人意識到了責任,所以,他說?

生:他不是畫家,他只是在看圓明園的景色。

師:我第一次到圓明園的時候,我很沉痛,但是我的學生一個個忙着拍照留念,他們臉上沒有那種滄桑,或者說他們臉上沒有那種嚴肅。我不能怪他們,因爲他們還小,但是大家讀了這篇文章以後,我希望在座的同學,以後再去的時候,別忘了凝神嚴肅地站立一下,思考一下。廢墟的歸宿在哪裏?我想廢墟也許就存在那裏吧,就象宗璞說:也許可以保留那些殘跡,比如那一座橋,但是,廢墟真正的歸宿是我們歷史上,不要再存在了,破壞一個東西很容易,但是建設一個東西很難,所以,肩負起責任,纔是我們真正要做的。那麼,廢墟到底是在召喚我們什麼?大家圍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展開討論。

(小組展開討論)

師:說這句話很容易,但是做起來難,所以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楚辭的光輝。”楚辭是誰發明的?

生:屈原

師:屈原有一句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所以天下興亡,每一個人應該儘自己的責任,我們剛纔問的問題,我們應該怎樣看待歷史,或者說年輕人應該怎樣看待歷史,廢墟到底召喚了我們什麼?聯繫這幾天的學習,我們可以有可很多思考,也可以做出正確的回答,這裏老師不給一個統一的答案。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有很多東西都能引發我們的思考,現在留一個作業,記一下,

仿寫:

圓明園,你雖然成了廢墟,但是,那沖天一火,卻驚醒了東方睡獅。

那……,那……

根據大家的感受,思考之後,再仿寫,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