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九年級語文《廢墟的召喚》同步練習題

九年級語文《廢墟的召喚》同步練習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2W 次

  篇一:九年級語文《廢墟的召喚》同步練習題

九年級語文《廢墟的召喚》同步練習題

第一部分:

1.給加點字詞注音。

囁嚅(  )(  )  迤邐(  )(  ) 方外觀(  ) 綺輝(  )

2.選擇用詞正確的一組(  )

(1)右側在夏天是一片荷塘,現在也只剩下了冬日的     。

(2)悄立'塔'下,覺得人是這樣渺小,天地是這樣     。

(3)風在路另側的小樹林中     ,忽高忽低,如泣如訴。

(4)淺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     。

A.淒冷  廣闊  呼嘯  冷清  B.清冷  廣闊  呼嘯  悽清

C.淒冷  廣闊  呼嘯  清冷  D.清冷  開闊  呼嘯  悽清

3.選擇書寫正確的一組(  )

A.呈現  幹皺  寂寞  奇恥大辱

B.遺蹟  凝固  石碑  鮮嫩潤擇

C.楚詞  豔麗  蒼煙  瞬息萬變

D.藤蘿  花瓣  桔梗  滿懷熱眈

4.'那不濃不淡處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蘿,這鋪天的霞錦,需要多少個藤蘿花瓣啊。'這句話中的'鋪天的霞錦'指什麼?

5.作者憑弔廢墟的目的是什麼?

讀選文,回答問題:

這一帶廢墟是圓明園中長春園的一部分。從東到西,有圓形的臺,長方形的觀,已看不出形狀的堂和小巧的方形的亭基。原來都是西式建築,故俗稱西洋樓。在莽蒼蒼的原野上,這一組建築遺蹟宛如一列正在覆沒的船隻,而那叢生的荒草,便是海藻,雜陳的亂石,便是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三十多年前,初來這裏,曾想下次來時,它該下沉了罷?它該讓出地方,好建設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來,它還是停泊在原野上。遠瀛觀的斷石柱,在灰藍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顯得四周那樣空蕩蕩,那樣無依無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門,依然卷着波濤。觀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陳列着兵器甲冑,那雕鏤還是那樣清晰,那樣有力。但石波不興,雕兵永駐,這蒙受了奇恥大辱的廢墟,只管悠閒地、若無其事的停泊着。

時間在這裏,如石刻一般,停滯了,凝固了。建築家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建築的遺蹟,又是什麼呢?凝固了的歷史麼?看那海晏堂前(也許是堂側)的石飾,像一個近似半圓形的容器,年輕時,曾和幾個朋友坐在裏面照相。現在石'碗'依舊,我當然懶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卻欣然。因爲我的變化,無非是自然規律之功罷了。我畢竟沒有凝固--

6、上文將一組建築遺蹟比作'一列正在覆沒的船隻',這樣作比有什麼效果?

7、上文第一段末句說'這蒙受了奇恥大辱的廢墟,只管悠閒地、若無其事的停泊着',這句運用哪種修辭手法?有何作用?

8、'建築的遺蹟,又是什麼呢?凝固了的歷史嗎?'這兩問有何不同?又有什麼關係?

9、'凝固了的歷史'是含蓄語句,這句話的實際意思是什麼?

  篇二:九年級語文《廢墟的召喚》同步練習題

《廢墟的召喚》習題

一、選擇訓練

1.下列紅色的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 輪廓(kuò) 幹皺(zòu) 遠瀛觀(guàn) B. 雕鏤(lòu) 海藻(zǎo) 綺輝(qǐ)

C. 窸窣(sù) 囁嚅(rú) 廢墟(xū) D. 召喚(zhāo) 迤邐(lǐ) 停泊(bó)

2.選擇用詞正確的一組是( )

(1)右側在夏天是一片荷塘,現在也只剩下了冬日的_________。

(2)悄立“塔”下,覺得人是這樣渺小,天地是這樣_________。

(3)風在路另側的小樹林中_________,忽高忽低,如泣如訴。

(4)淺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_________。

A. 淒冷 廣闊 呼嘯 冷清 B. 清冷 廣闊 呼嘯 悽清

C. 淒冷 廣闊 呼嘯 清冷 D. 清冷 開闊 呼嘯 悽清

3.下面書寫正確的一組是( )

A. 呈現 幹皺 寂寞 奇恥大辱 B. 遺蹟 凝固 石碑 鮮嫩潤擇

C. 楚詞 豔麗 蒼煙 瞬息萬變 D. 藤蘿 花瓣 桔梗 滿懷熱眈

4.作者憑弔廢墟的目的是什麼?( )

A. 通過對圓明園廢墟的描繪,意在引起人們對像圓明園廢墟的關注,並付諸行動改變它。

B. 引起人們對像圓明園廢墟一樣凝固的事物的關注,召喚起一種積極改革、棄舊更新、尋求新的建設和發展的時代精神。

C. 宣揚廢墟的警示作用,呼籲人們正視廢墟。

D. 讓人們銘記歷史,勿忘國恥。

5.“那不濃不淡處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蘿,這鋪天的霞錦,需要多少個藤蘿花瓣啊。”這句話中的“鋪天的霞錦”指( )

A. 遠山被夕陽落照所染之色。

B. 作者所向往的未來。

C. 象徵着我們的祖國已經無比的強大,屈辱已成歷史。

D. 象徵着百廢俱興、重新騰飛的祖國的前景。

6.“但是怎樣盡每一個我的責任?怎樣使環境更好地讓每一個我盡責任?”本句話中的“盡責任”指

( )

A. 呼籲人們不忘廢墟,努力奮鬥。

B. 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責任保護像圓明園這樣的廢墟。

C. 指如何爲祖國的騰飛貢獻自己的力量。

D. 廢墟就是歷史,我們都有責任銘記歷史。

二、填空訓練

1.宗璞,現代――-(性別)作家。原名―――,作品有小說――― 、――― 等,其中作品 ―――獲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童話 ――― 獲中國作家協會首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

2.框外 ――― 的西山,這時卻全呈黛青色,―――――― ,一派―――― 的模樣,似與這黃昏全不相干。

3.―――― 如酒,―――― 如夢。那不濃不淡處使我想起春日的――― ,這鋪天的―――― 需要多少個藤蘿 ―――― 啊。

4.作者寫作本文的主旨是通過對―――― 廢墟的憑弔、聆聽,而思考,將歷史的回顧與現實的思考融入特定的 ――――― 之中,運用的――――― 手法寫了一個百廢待興、渴望變革、期待新生的廢墟。

5.文中通過“我”與 的對話,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抒發,轉向面對―――― 的呼喚,尤其是對――――― 的呼喚。

6.全文寫景抒情的中心是 ――――――― 。

三、閱讀訓練:

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

這一帶廢墟是圓明園中長春園的一部分。從東到西,有圓形的臺,長方形的觀,已看不出形狀的堂和小巧的方形的亭基。原來都是西式建築,故俗稱西洋樓。在莽蒼蒼的原野上,這一組建築遺蹟宛如一列正在覆沒的船隻,而那叢生的荒草,便是海藻,雜陳的亂石,便是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三十多年前,初來這裏,曾想下次來時,它該下沉了罷?它該讓出地方,好建設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來,它還是停泊在原野上。遠瀛觀的斷石柱,在灰藍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顯得四周那樣空蕩蕩,那樣無依無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門,依然卷着波濤。觀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陳列着兵器甲冑,那雕鏤還是那樣清晰,那樣有力。但石波不興,雕兵永駐,這蒙受了奇恥大辱的廢墟,只管悠閒地、若無其事的停泊着。

時間在這裏,如石刻一般,―――――了, ―――――了。建築家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建築的遺蹟,又是什麼呢?凝固了的歷史麼?看那海晏堂前(也許是堂側)的石飾,像一個近似半圓形的容器,年輕時,曾和幾個朋友坐在裏面照相。現在石“碗”依舊,我當然懶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卻欣然。因爲我的變化,無非是自然規律之功罷了。我畢竟沒有凝固──

1.選文中空白處應填的詞語是( )

A. 停止 凝固

B. 停滯 凝固

C. 停滯 僵化

D. 停止 僵化

2.上文將一組建築遺蹟比作“一列正在覆沒的船隻”,這樣作比的效果是( ) A. 這樣作比形象生動地寫出了作者的直觀感受,又便於作者藉此抒情。

B. 突顯這裏一片斷壁殘垣,給作者造成的直觀印象。

C. 破敗的景象使作者內心受到衝擊,“覆沒的船隻”實際是在表現作者的心在下沉。

D. 含蓄地寫出了作者的內心體驗,爲下文抒情做鋪墊。

3.對本文題目“廢墟的召喚”解說錯誤的一項是( )

A. 文章的題目借“廢墟的召喚”來暗示對改革的呼喚。

B. 也是在呼喚人們爲處於落後狀態的祖國和民族奉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C. 題目體現了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在告誡人們牢記歷史不要忘記過去

D. 號召人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4.“凝固了的歷史”是含蓄語句,這句話的實際意思是( )

A. 在比喻建築的遺蹟。 B. 把歷史停留住。

C. 把歷史保存了下來。 D. 就是指歷史的見證。

5.上文第一段末句說“這蒙受了奇恥大辱的廢墟,只管悠閒地、若無其事的停泊着”,這句運用哪種修辭手法?有何作用?

6.“建築的遺蹟,又是什麼呢?凝固了的歷史嗎?”這兩問有何不同?又有什麼關係?

7.結合課文語境,對下列各句作批註。

(1)石波不興,雕兵永駐,這蒙受了奇恥大辱的廢墟,只管悠閒地、若無其事地停泊着。

(2)空中一陣鴉噪,擡頭只見寒鴉萬點,馱着夕陽,掠過枯樹林,轉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紅色的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