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語文教案(合集15篇)

八年級語文教案(合集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5W 次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八年級語文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語文教案(合集15篇)

八年級語文教案1

一、導入:

許多名家都很喜歡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葉聖陶評價它“通體乾淨,沒有多餘的字眼”。吳晗讚頌“《背影》“雖然只有一千五百字,但在中學生心目中,‘朱自清’三個字已經和《背影》不可分割”。老師也非常喜歡這篇文章,並且常讀常新。請問同學們讀完這篇文章有什麼感受?(板書課題:背影朱自清)

二、初讀課文,思考:

你從中讀出了什麼?(3分鐘)

預設答案:父愛子(呵護體貼)(板書:愛)

(過渡)這個故事讓我們非常感動,但這個故事的開端卻是這樣的:

作爲兒子的朱自清,父親做出這些事,他心裏對父親會有什麼樣的看法?

預設答案:恨(師引導:對父親產生這樣的心理,合適嗎?哪位同學還有更恰當的詞語嗎?)

不滿、不滿意、生氣、瞧不起等等詞語。(板書:不滿)

師:文章中哪些地方流露出這種不滿、瞧不起的情緒?請同學們找出來。

預設答案:笑他迂、瞧不起等。(揀座位、囑茶房等,討好我,我不在意、不耐煩。)

師:本來他是不滿的,可是他的情緒在後來慢慢發生變化,父親做的哪些事,說的哪些話使他的情感發生了變化?

三、讀一讀,品一品

我對父親的情感態度有什麼變化?情感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預設答案:

1.父親送兒子上車的過程說的四句話,並體會它所含的意思。

(1)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父親當時急於謀事,在生存的巨大壓力之下,憂心如焚,但是兒子在他心目中高於一切,惟恐兒子路上有什麼閃失,所以最後決定還是由自己親自送。

(2)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父親已經把兒子送上車,已經關照得無微不至,兒子也勸父親可以走了,而父親還覺得沒有儘夠心意,看見站上有賣橘子的,便要去給兒子買橘子。過鐵道不容易,自己受點累,能讓兒子受用,他是心甘情願的。他還生怕兒子跟着出來,忘了行李。父親的關懷真是無微不至。

(3)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兒子回到北京來信報平安,才能放心。

(4)進去吧,裏邊沒人。

——走了幾步就回頭,可見心裏還是惦記着兒子,依依不捨。又想到兒子所帶的行李,叫兒子小心,什麼都爲兒子着想。

(這些話含蓄着許多憐惜、體貼、依依不捨的意思)

2.找出文中描寫父親買橘子的動作(至少五個)並分析其作用。

動作:走、探、穿、爬、攀、縮

作用:突出父親行動的艱難,表現父親的愛子之情。

(板書:感動理解諒解)

師:朱自清對父親情感變化由不滿、不耐煩轉變爲感動,同學們找出了原因並分析的很好,現在,咱們設想一下:假如你是朱自清,看到父親去給你買橘子時行動艱難的背影,你是怎麼想的,會默默地對他說些什麼?(示例:父親,茫茫人海中,我看到了你的背影。你雖然不完美,甚至特別迂,但只有你,和我有着剪不斷的血緣親情。我的父親,你行動那麼笨拙、遲緩,還去給我買橘子,你對我的愛讓我感動。)

四、讀最後一段,理解父子之間的親情。

(過渡)朱自清與父親車站送別之後,他的內心可能受到一些觸動,他對父親多了一點諒解、理解,但他真的讀懂了父親的愛嗎?這件事發生在什麼時候,這篇文章又寫於什麼時候呢?

(1917年——1925年)

八年後才寫父親的背影,可見他與父親的矛盾並沒有完全化解,甚至還出現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是什麼事情呢?

但又是什麼樣的事情讓兒子完全讀懂了父親呢?請同學們朗讀最後一段,找出他讀懂父親的語句。

預設答案:文段開頭,我理解了他的'不易;“哪知”“觸目傷懷”,表達父親的心境,兩個“自然”表達了我對父親的理解。“忘卻我的不好”,表現了父親對我的諒解,表現了我對自己行爲的反思。“晶瑩的淚光”表達了“我”對父親的思念。

師:愛,需要理解,需要諒解,需要忘卻,才能彌補生活中的矛盾。朱自清的父親正是看到這篇《背影》,才真正原諒了兒子。

五、佈置寫作作業:

(根據板書小結)這篇文章,讓朱自清的父親情緒激動,繼而老淚縱橫。我們的生活中,父母和子女,難免會有隔膜和不快,但只有理解、諒解,才能懂得愛,纔可以彌補親人間的裂痕,填平代溝。

你與爸爸媽媽之間有過矛盾嗎?你又是如何化解矛盾的?請你寫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練筆,抒發真情。

八年級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注重整體感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通過參考註釋和工具書,對文章的主要內容及感情基調有初步認識。

2.注意培養學生的文言文語感,以朗讀和背誦帶動其他環節。

過程與方法

1.誦讀,體味語言的自然美,學習寫景的技巧。

2.從敘事寫景的角度比較兩篇文章的異同,加深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

1.《答謝中書書》:感受祖國山川之美。

2.《記承天寺夜遊》:培養豁達寬廣的胸襟。

【重點和難點】

重點:整體感知作品內容,領悟作者發現美、欣賞美的情懷。

難點:反覆誦讀,體味語言之美。

【教學方法】

誦讀法課外資料延伸法

【課前準備】

陶弘景及蘇軾的生平資料、承天寺圖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對於祖國的秀美山川,無數位文人在讚羨的同時,也作了大量的描寫,但用書信這一文體進行描摹並且成爲名篇的卻並不多。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陶弘景用書信文體寫的《答謝中書書》,從中感受他所描繪的山川之美。

二、作者簡介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陽秣陵(今南京)人。幼有異慧,年四五歲即以荻爲筆在灰中學書,讀書萬卷,未及弱冠,齊高帝即引爲諸王侍讀。後隱居於句容茅山,自號華陽隱居。因梁武帝早年與之遊,即位後,逢有朝廷吉凶徵兆等大事,常前去徵詢他的意見,時人稱他爲“山中宰相”。好神仙之術,愛山水。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詩文今傳《陶隱居集》輯本一卷。

三、文本鏈接

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時期,因政局動盪,社會混濁,他遁遜山林,從大自然的美景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所以他在《答謝中書書》中以描畫山水昭示自己所好,並作爲對友人的安慰。

四、整體感知

1.明確學習目標。

2.範讀課文。

(1)學生聽讀課文,注意句子的節奏、輕重音等,初步感知課文。

(2)自由朗讀兩三遍課文,進一步感知課文,做到流利地朗讀。

3.疏通文意。

(1)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如遇問題,先在四人小組內討論解決。

(2)教師明確重點詞語。

五色交輝:交相輝映。曉霧將歇:消散。

夕日欲頹:墜落。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參與,這裏指置身其中。

(3)全班討論,理解文章大意。

4.背誦課文。

(1)自由競背。

在四人小組內互相檢查背誦。

(2)教師抽查背誦。

五、課文精讀

1.本文語言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試歸納本文的語言特點。

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運用對偶、排比手法,語言精練生動,將描繪的山水之美寫得清麗自然,毫無堆砌雕琢的弊病。

2.深化:找出文中你所喜愛的.句子並簡要分析。

3.拓展:“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歷代詩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詩句,請大家相互交流收集的詩句,並試簡評詩句特色。

4.《答謝中書書》首句總領全文,概括古今高雅之士的情懷。綱舉則目張,中間部分承前文具體描寫山川之美,選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從仰視、俯視、平眺的視覺角度,從色彩,從四時,從晨昏,從動靜,從聽覺等角度展開,用自己獨特的體驗去詮釋自然景物綺麗的風光,展現出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卷。而最後一句則以感慨收束,自比先賢,怡情山水,自得其樂。

六、探究昇華

描寫謳歌自然之美的作品浩如煙海,但像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這樣短小簡約、字精意達的卻並不多見,我們應學習他不作繁文、惜墨如金的寫作態度。

七、文章脈絡

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從古至今,以“共談”概說人人皆愛,以“美”點明全文中心。當中部分則具體敘寫山川之美。最後墊以“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先以感嘆總括前文,復以名人證實此說。

八、寫作特點

1.描寫細緻。

“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這三句是寫靜景,寫得形色俱備,精彩紛呈。作者先以“入雲”表示山之高峻與雄偉,以“見底”表示水之清澈與透明,一仰一俯,視野開闊,山水盡收眼底。接着移步換景,由清流而寫兩邊的景物。可寫之景物必定多不勝數,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給人以具體的視感:五彩繽紛的石壁,鬱鬱蔥蔥的樹林,碧綠青翠的竹園。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斕,足以讓人大飽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點。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作者描寫自然景物時,扣住最能表現景色特徵的時間——早、晚來描繪。在旭日東昇、晨霧將散的一片寂靜裏,山林中呈現一片猿鳥爭鳴的歡騰景象。“亂”字寫出了猿鳥爭鳴的喧鬧景象,使整個山林充滿着勃勃生機。夕陽將要落山時分,餘暉照映着水面,層層粼波之中,不斷有魚兒從水中爭相躍起。“競”字寫出魚兒爭先恐後躍出水面的場景。一早一晚,一空中一水面,一鳴一躍,構成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立體流動畫面。

2.抒寫奇美。

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中展現了多種“美”。一是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二是色彩配合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藍天作背景,綠水爲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三是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白霧繚繞,似煙似縷,猿啼鳥鳴,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山色蒼茫,飛鳥歸林,猿猴息樹,游魚躍水。四是動靜相襯之美。高峯爲靜,流水爲動(形體);林青竹翠爲靜,五色交輝爲動(光色);日出霧歇爲靜,猿鳥亂鳴爲動;日落山暝爲靜,游魚躍水爲動(聲響)。

九、板書設計(略)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見過月亮,也沐浴過它的清輝。在古代,月亮是人們寄託情思、抒發情感的物象。描寫月亮的文學作品數不勝數。今天我們來學習宋代文學家蘇軾寫的一篇有關月亮的小短文——《記承天寺夜遊》。

二、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年),北宋文學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人。父蘇洵、弟蘇轍都以文才聞名於世,而他的成就。他在歐陽修去世後,成爲宋朝文壇領袖。他在散文、詩詞、書法、繪畫方面均有驕人的成就,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作家。

三、文本鏈接

元豐二年,蘇軾因對新法持有不同意見,被網羅罪名投入監獄,四個多月後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由於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因此,利用夜晚賞月排遣心中的苦悶,故作者借景抒情寫了此文,表達了對美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

四、整體感知

1.範讀課文。

(1)學生聽讀,畫出生字詞,注意句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讀兩遍課文,進一步感知課文。

2.疏通文意。

(1)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如遇有問題,先在四人小組內討論解決。

(2)教師明確重點文言詞語。

①念(考慮,想到)無與爲樂者,遂(於是,就)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②相與(共同,一起)步於中庭。

③但(只是)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罷了)。

(3)全班討論,落實翻譯。

(4)競背課文。

(5)抽查背誦。

五、課文精讀

1.文中是如何描寫月色的?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這十八字寫景,有何妙處?

文中十八字寫景,運用形象生動的比喻,使讀者如見其景:月朗庭空,竹柏弄影,創造了一個明淨幽閒的境界。作者將隨處可見的尋常景物描繪得充滿詩情畫意。

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這句話應怎麼理解?

明月經常有,美景亦常在,但人物心情不同,欣賞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當時與張懷民俱貶官黃州,雖任團練副使,卻無實權,實在是一個閒人。作者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貶,心境肯定不會如意,但是作者卻能從隨處可見的尋常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並描繪得充滿詩情畫意,表現出作者豁達寬廣的胸襟。

4.《答謝中書書》與本文都寫自然景物,但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現加以分析。

《答謝中書書》一文作者是個隱士,寄情于山水之中,文章中流露出的是對山水的喜愛欣賞之情與無人能同賞的些微悵惘。本文卻是作者貶官之後作的,不免有對自己宦海浮沉的悲涼、失意、惆悵和憤懣之情,但同時也有善於自我排遣的豁達態度。

六、探究昇華

山川、清流、明月是大自然對於人類的恩賜,也是無數文學家們不遺餘力地歌頌和吟賞的對象,不論是得意或失意之人,彷彿只要迴歸到了山水中,與清風明月爲伴,那一腔的失意或悵然總能一掃而空,重獲心靈的自由。

“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山水的清音與絲竹之音截然不同,它能讓真心觀賞它的人蕩盡胸中塊壘,得到無比美好的精神享受。古往今來的人們從大自然的美景中不僅能尋求精神上的安寧,也在沉醉山水之中練就了一雙慧眼,他們用生花妙筆及時地描繪出了這些美景,並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不論是陶弘景《答謝中書書》中無人同賞的些微悵惘,還是蘇軾《記承天寺夜遊》中的豁達,都能夠引起千載之後人們的共鳴,讓人彷彿進入當時的情境中。

七、文章脈絡

《記承天寺夜遊》可分爲三層:第一層寫作者與張懷民在庭中散步。第二層寫散步時所見的月色。第三層寫作者內心的感慨。

八、寫作特點

《記承天寺夜遊》

1.襯托手法的運用。

這是一篇小品文,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描繪月光明亮之美的方法。他不是直接寫天上的月亮如何璀璨、明淨,而是運用襯托的手法,寫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從下到上,突出月亮的皎潔,給人一種獨特的自然之美,把景物描寫得栩栩如生。

2.寫景、抒情、敘事相結合。

全文以敘事、寫景爲主體,以抒情爲輔助。小品文寫出了作者承天寺夜遊的感受,大體可歸結爲:前半部分敘事,中間部分寫景,最後三句抒情。這樣,使全文寫景、抒情結構分明,敘事中流露出被貶的悲寂,因此作者在文章中借景抒情,給人以無限的回味和感慨。

3.詞語的巧妙運用。

文章中起筆扣“夜遊”,徑入題旨,接着用“至”“尋”“步”等詞,把夜遊的地點、同遊者等交代得清楚明瞭。又如作者寫“月”,無一字寫“月”,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作者別具匠心地從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見到月色空明。這樣寫,精緻而含有深長的意味。

九、板書設計(略)

八年級語文教案3

【教學目的】

1、理解《關雎》所表現的青年男子對美麗善良女子的熱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摯美好的愛情生活

2、瞭解作品所運用的反覆和賦、比、興手法

【教學重點】

詩歌的反覆吟唱所表現出的情感

【教學難點】

比興手法的運用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具準備】

電腦多媒體,電視機。

【教學過程】

一、播放《蒹葭》動畫,引入新課學習。

二、作品簡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時代大約五百年間的三百零五篇詩歌。《詩經》包括“風、雅、頌”三部分。表現手法有賦、比、興。

三、課文朗讀:播放《關雎》動畫,學生朗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讀準生字詞。(讀)

四、認知討論:就課文內容安排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討論,教師可以羅列部分問題引導。(說)

五、學生再次朗讀課文,合作探究:討論《關雎》之美,美在何處?(議)

六、學生試譯課文內容(按節),教師補充並歸納。講解有關《詩經》的基本常識,對重點的生字詞提出要求。(說)

七、觀看《關雎》動畫,學生現場演繹現代版《關雎》(聽,看)

八、主題歸納並學生進行必要的教育警示。

這首詩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內心的樸實願望,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們生活中真實感受到的,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抒發的感情熱誠真摯、純潔樸實,全無庸俗虛僞之態,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純真之美。

九、課堂作業:完成單頁練習,進行“雙基練習”。

十、課後作業

《關雎》知識點歸納

1、作品簡介:

爲《詩》、或《詩三百》。後來被尊爲儒家的“五經”之一,稱爲《詩經》。?《詩經》是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約500年間的305篇詩歌。在先秦古籍中,被稱

2、理解性默寫:

(1)以歡快鳴叫的水鳥起興,表明一個青年已經看準了追求的目標(或表達愛慕):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表明男主人因思念至深而輾轉難眠的句子: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3)想像把女子迎娶回家的句子: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4)主旨句,統領全篇的句子: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5)起興的句子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6)全詩的綱目,表現小夥子一般都喜歡美麗賢惠的姑娘的句子: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7)最能體現全詩的精神,抒發求之不得的憂思的(最能表現詩人對心中戀人的愛慕之情)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8)男子對姑娘求而不得痛苦難眠的兩個處表現是:輾轉發側。寤寐思服。

(9)《關睢》中的男子由“關關睢鳩,在河之洲”引發“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美好聯想:“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抒發了求之不得的美好願望和喜悅之情。

(10)?全詩主人公感情變化如何?

愛戀(興奮、期待)——相思(苦悶、惆悵)——夢幻(幸福、陶醉)

3、感知賞析:

(1)、簡述本詩故事和主人公的感情經歷變化?

《關睢》寫了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思念、追求過程,表達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悅之情。

(2)“左右流之”中的“流”字用得妙,試作分析。

①“流”這個動詞,具體準確地描寫少女採荇菜的忙碌和姿態優美;

②表現了女好的勤勞;

③表達了青年男子對女子的.思慕和愛戀。

(3)、這首詩前兩句運用了什麼藝術手法?請分析其表達效果。

運用“興”的藝術手法。開頭用“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來起興,引出“竊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雙對的睢鳩鳥聯想到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

(4)、試分析一下,本詩前四句運用了什麼手法?

前四句運用了比興手法,詩句以眼前雎鳩和鳴之景,引發出對淑女難以忘懷的思念和熱烈追求。這是“興”的藝術手法。睢鳩合鳴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這是“比”的藝術手法。

(5)賞析“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既有對男子求偶不得的心理描寫,又有其動作描寫,“悠哉悠哉”寫其綿綿情意,思念不絕,“輾轉發側”突出其內心狀態的不平靜,難以入眠。

(6)採用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有何作用?

①便於抒發作者的感情,體現作者感情的逐層加深;

②增強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美;

③一唱三嘆,形成一種迴環往復的美,使詩歌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7)、怎樣理解孔子對《關雎》的評價: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關睢》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寫一個男子對女子的思念、追求過程,這個過程顯得美好、喜悅而又不低俗,所謂“樂而不淫';

寫求之不得的焦慮、苦悶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熱鬧情景,所謂“哀而不傷“。

4、脈絡分析:

全詩可分爲三章:

第一章(前4句)愛慕與喜悅(一見鍾情):關雎起興,萌發愛慕。

第二章(中8句)思念與失望(朝思暮想):淑女難追,輾轉反側。

第三章(後8句)願望與歡樂(幻想愉悅):採摘荇菜情景起興,表達美好願望。?

5、探究藝術手法:

理解前兩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與後兩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什麼聯繫?

全詩以灘頭水畔的一對雎鳩鳥的叫聲寫起,然後寫出自己的一片情思。“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以雎鳩鳥爲比,以雎鳩鳥的求偶爲興,來寫自己對窈窕淑女的追求,是爲了渲染一種情意綿綿、癡心相戀的情調,加強詩歌的生動性和鮮明性,增強詩歌的韻味和形象感染力。這種手法就叫興,興即是先從別的景物引起所詠之物,以爲寄託。這是一種委婉含蓄得表現手法。

1、背誦全詩(記);

2、翻譯全詩(寫)。

教學反思

本詩是《詩經》的首篇,運用“比興”和反覆詠歎的手法表達思想感情,給人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本詩還注重音韻和諧,是訓練朗讀的好材料。誦讀欣賞既要誦讀更要欣賞,學生應在誦讀中培養語感,得到美的享受,在誦讀中形成良好的欣賞品味和高尚的審美情趣。需要注意的是,誦讀與欣賞不能割裂開來,兩者是交融的。誦讀欣賞很講究誦讀,但這種誦讀不能停留於一般的朗讀,它要求融入感情,要讀出詩、文的韻律節奏之美,要讀出詩、文中字裏行間蘊藏的真摯感情。

全詩寫一個青年男子對他所喜歡的女子的不懈追求和愛情幻想。共分四章。首章四句,以雌雄鳩鳥和鳴求偶連類起興,寫青年男子(君子)對“窈窕淑女”一見傾心,被她的嫺靜漂亮所打動,想和她結成配偶。次章八句,寫男子對女子的相思和熱戀到了“寤寐求之”的程度。第三章、第四章,寫男子以琴瑟、鐘鼓追求意中人,彷彿那位窈窕淑女在鐘鼓聲中與他真的結成了美滿姻緣,詩篇反反覆覆吟唱男子對女子的思戀、追求過程,詩意層層遞進,感情奔放熾熱,體現了民歌樸實清新的風格特色。

這是一首典型的愛情詩。對於初三的學生來學,他們(她們)正處於青春期,他們(她們)對愛情有着一種渴望瞭解的心理,同時他們(她們)往往又體現出一種非常害羞的心理。

所以我們面對這首詩絕對不能“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作爲教師我們應該和學生一起探討這一古老而神聖的話題,尤其是通過這首描寫君子對淑女思念得輾轉反側並進而以琴瑟和鐘鼓追求的愛情詩。但是在探討的時候必須要注意,文章不能上得膚淺了,否則就會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產生負面影響。基於這點考慮,這堂課一定要上出深度和廣度,讓學生受到情感薰陶中產生正確的愛情觀。在解析《關雎》的基礎上,通過詩中的“君子”和“淑女”二詞過渡到對真正的愛情闡釋中。我先讓學生迴歸中國古代社會的愛情故事。學生在蒐集討論的基礎上主要蒐集到了: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愛情故事、梁山泊和朱英臺的愛情故事……然後我讓學生思索是什麼讓這些愛情能夠永恆。然後我進行總結:千年的歲月沒有抹去這些愛情的榮耀,空間的轉換也沒有褪去這些愛情的光環,風雨的歷練反而增添了它的厚重與質感。每年的七夕我們都來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雖然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愛情是悲劇性的,然而“在天願爲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依然昭示後人什麼是真正的愛情;梁山泊和朱英臺的愛情化爲了蝴蝶,穿越時空的隧道依舊飛舞於今天的生活中。所以說真正的愛情應該能夠經受住時空的考驗。最後學生自然而然將周圍同學所做的及自己所想同真正的愛情愛情進行比較,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

八年級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在誦讀吟詠中感受本詞的語言特色。

2、體會詞的意境,感悟詞人所表達的深刻感受。

說明:

作者是北宋時期的太平宰相,在他的詞中多以表現“閒愁”爲主題。但本詞中似乎於無意間描了司空見慣的現象,而賦予深刻的哲理,啓迪人們從更高層次去思索宇宙及人生的問題,這和

作者其它的“閒適”詞有所不同。同時,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恆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卻表

現得十分含蓄,而這些深邃的思考對於人生閱歷尚淺的中學學生來說,他們很難有深刻的體會,

故學習本文的過程中,老師指導學生加強對本詞語言的體味和欣賞,在對語言的感悟中引導學生

去不斷地挖掘本詞的深刻內蘊,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在讀讀背背中感受語言清麗自然的特點。

2、難點:理解詞中“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所蘊含的深邃內涵。

說明: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廣爲傳誦的名篇佳作,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情中有思。而對本詞中所蘊涵的豐富的思想感情,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因認知程度即他們的知識結構、人生閱歷、對生活認識的深度等比較有限,所以在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尤其是本詞所表現出的對人生、對宇宙的深邃認識時,會存在一定的困難,故在教學中應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能結合自身對生活、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進一步地去感受,在思索感受中獲得不斷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並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朗讀中體會本詞的語言美、意境美。

教學過程

交流導入,激發興趣

1、在你們積累的古詩詞中,你還記得哪些?能背給大家聽聽嗎?

2、記得李白有詩《黃鶴樓》,其中有一句是“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詩中表達了作者對世事的變遷、人生沒有永恆的感慨。那麼在曾經貴爲一國宰相的宴殊筆下,會留給我們一些怎樣的思考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他的《浣溪沙》。

1、學生交流自己積累的古詩詞。

2、引導學生對《黃鶴樓》中“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一句的體會,學生可自由發表見解,並由此導入對晏殊之《浣溪沙》的學習。

1、從學生積累的古詩詞入手,意在引導學生對本詞學習的興趣。

2、由學生小學時即積累過的《黃鶴樓》中慨嘆時間的茫遠、人生變化無常的詩句“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導入對本詞主題的理解與探討。

朗讀體會,初步感知

1、學生自由散讀,結合書下注釋,初步理解本詞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2、教師範讀,引導學生在反覆的誦讀中感受詞中所表現出的感慨抒懷之情。

在朗讀中使學生能結合自己的理解初步感知本詞的字面意思。

這節課主要呈現出兩個板塊,即在朗誦中體會,在學生創造性地描摹中感悟,使學生初步瞭解詞中所表現的深邃的思想,進而感受詞本身所帶給我們的藝術享受。該環節主要體現學習過程中的第一個板塊。

深入文本,

感悟深邃內涵

1、請學生再讀本詞,並請學生簡單描述一下對本詞的理解。

2、在誦讀中引導學生對“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句作深入的體會,因爲這幾句蘊涵深刻的哲理,內涵廣泛,學生有充分想象的思維空間。

1、學生可以結合書下注釋,並在查閱資料的基礎上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2、引導學生學會抓住關鍵性的句子來思考體會,但必須在結合文本的基礎上作深入地思考。

“無可奈何”、“夕陽西下”,看似凋衰消逝,但眼前的景“花落”、“燕歸”都“似曾相識”,引導學生在關鍵詞句的玩味中認識到作者所要傳遞給我們的生活哲理: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會消逝,但新的事物總是以新的面貌在不斷地出現,生活不因消逝而變得虛無。

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全詞語言的圓轉流利、通俗暢曉、清麗自然的特點,同時全詞所表現出的啓人神智、耐人尋味的深刻內涵的理解,可在學生結合自身對生活、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中,進一步地去感受,在思索感受中獲得不斷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

創造性的描摹

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如寫、畫、唱等形式)描摹詞的意境,在創造性的描摹中加深對詞中所表現出的對人生、宇宙的認識。

1、學生自主思考,並採用適合自己的形式,個性化地再現自身對本詞的感受與領悟。

2、學生交流、探討,加深對全詞的認知與理解的程度。

在該階段的活動中,融合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學習方式,並呈現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身獨特的認識和感受(即學習過程中的第二個板塊),意在使學生對詞中深刻內涵的深層理解可水到渠成。

佈置作業

1、網上查閱有關宴殊的資料,瞭解其生平。

2、自由積累宴殊的其它《浣溪沙》詞作2首,讀讀背背,感受詞中所蘊涵的思想感情。

1、完成作業。

2、可在課外討論交流自己對作業中兩個問題的認識與理解。

通過網絡資源、與同學的交流互動,拓展視野,增加積累,並在自我學習中增強語文能力。

思路點撥

還可以教給學生學會對比歸類的學習方法,讓學會舉一反三地進行詩詞的學習,比如在與作者其它詞作【《浣溪沙》(小閣重簾有燕過)】所表現的不同感情的比較中,領悟詞中蘊涵的思想情感;另外還要讓學生明白詩歌的解讀不是單一的,用自己既有的生活體驗去解讀詩歌纔是最好的學詩方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詩歌的解讀也同樣如此。

八年級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鞏固認識單式折線統計圖,會看折線統計圖,並能根據統計圖回答簡單的問題,從統計圖中發現數學問題。

2、 通過對數據的簡單分析,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

3、 通過對現實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統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並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較簡單的數學問題。

教學過程:

1、 說一說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2、 在繪製折線統計圖是要注意什麼?

3、練習:1991—20xx年沙塵暴總天數的變化情況(幻燈片顯示)

(1) 讓孩子介紹一下你所知道的沙塵暴情況,它有什麼危害。

(2) 根據統計圖回答問題。

(3) 你發現了什麼問題,我們能夠怎樣解決問題。

(4) 關注現實生活中環保問題,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4、P127統計9、根據1997-20xx年全國每年出生人口數統計圖回答問題。

(1) 學生獨立完成後請交流。

(2) 分組討論,每組自由選擇一小段時間(如:1998—20xx的變化情況)

(3) 彙報交流各自的研究情況。

(4) 讓學生體會到從統計中發現問題,並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再次認識統計的作用。

P131 14 根據我國1997—20xx年博物館數量統計圖回答問題。

八年級語文教案6

一、導入新課

《天上的街市》寫的是美麗的夜景引發了作者無盡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麗、幸福、自由的生活圖景,抒發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今天我們來學習郭沫若寫的另外一首詩《靜夜》,也是寫於1921年,在日本留學時的一個夜晚,面對朦朧的月色,引發了詩人的聯想和想像,抒發了詩人無盡的情懷。

二、朗讀課文

①教師範讀,可配背景音樂:鋼琴曲《星空》,並投影出示朗讀節奏、重音。

學生邊聽邊注意老師朗讀的聲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節奏的強弱和語氣的輕鬆舒緩。

②學生模仿,自由朗讀課文,然後再集體朗讀。

三、探究學習

(一)小組討論,理解內容與寫法。

1、 首詩寫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夜晚的什麼特點?

2、 這首詩的兩個小節之間有着什麼內在聯繫?

3、 這首詩的結構與《天上的街市》有哪些異同?

4、 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些句子?爲什麼?

(二)通過班級討論交流,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明確:

1、第一節寫的是:月光──松林──白雲──疏星。這些景物構成的景象:月光朦朧,籠罩着松林大地,團團的白雲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給人的感覺是──朦朧、恬靜的美

第二節寫的是:天河──海霧──鮫人──流珠。給人的感覺是——空靈、美麗。突出了夜晚的“靜”。

2、第一小節是寫景(實寫),第二小節是想像(虛寫)。第一節的景物描寫,是想像的基礎,而沒有了第二節的想像,第一節的景便沒有活力,沒有生氣。有了第二節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無奇的景變得空靈、美麗。

3、兩首詩的結構大致相同,都是先寫景,以寫景爲基礎,再展開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寫景部分由“街燈”、“明星”的聯想把讀者的視線由人間轉到天上,爲第二小節具體描繪“天上的街市”做了鋪墊。而《靜夜》則是靠第二小節的“天河何處”結束寫景,轉而想像的。

4、本小題屬於開放性題目,可重點引導學生多角度思維,

A、如喜歡第一小節的詩句,可扣住寫景的細膩形象,像“籠罩”一詞,寫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朧而又神祕。“漏出了幾點疏星”的“漏”,寫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團團白雲,而白雲之間的空隙裏,有隱約可見的閃爍的幾顆星星。

B、如喜歡第二小節的詩句“天河何處”,則可以抓住詩人跳動的思緒,由普通的鄉間夜景一下子把讀者的思緒帶到了廣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詩的境界得以拓寬和提升。但緊接的“遠遠的海霧模糊”又把讀者剛剛放飛的心緒往回收攏,模糊的海霧中有什麼?

八年級語文教案7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瞭解舊北京有關吆喝的民俗知識,學習民俗類散文的語言和寫法。

過程與方法: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揣摩語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風民俗。

情感與態度: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風民俗;體驗中國地方文化的魅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生動幽默的語言。

2.結構安排獨特。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導語

吆喝聲,是“生活交響曲”,質樸簡單但趣味良多。如果時光倒流,在舊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們經常可以聽到商販叫賣的各種吆喝聲。如今,這些清脆悠揚的叫賣聲大多已經淹沒在都市的喧囂聲中,但聽一聽蕭乾的《吆喝》,依舊能引發我們無盡的遐思,那往昔的生活片斷,人生的種種印象彷彿都隨着這吆喝聲而鮮活起來。

2.作者簡介

蕭乾(1910~1999)原名蕭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記者、翻譯家。早年畢業於燕京大學。曾任《大公報》編輯、記者,倫敦大學講師,《大公報》駐英特派員。1946年回國後,歷任復旦大學教授、《人民中國》(英文)副總編輯,《文藝報》副總編輯、中央文史館館長。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囿(yòu)鈸(bō)招徠(lái)鐵鉉(xuán)

餑薺(bíqí)秫秸稈(shújiēgǎn)

2.學生交流初讀課文的感受。

生1:古人有“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我認爲“世間萬物皆學問,零零總總成文章。”生活即文章,就連街頭吆喝都能寫得如此有滋有味,確實神奇!

生2:我只想用一句話來概括我的閱讀感受,那就是: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生3:如今有一種大文化觀,吆喝也是一種文化,對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對文化的賞析。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動幽默的語言介紹了舊北京街上動人的一景,使人彷彿置身於街市,吆喝聲不絕於耳。

……

教師總結:本文介紹了舊北京街大街小巷各種吆喝聲。圍繞吆喝聲,介紹了吆喝聲所代表的經營品種、介紹了各種吆喝聲的具體內容、表現方式以及音韻節奏等。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讀,把握文章結構,理解文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1.學生精讀課文,對文章進行圈點勾畫,提出疑難問題。

2.就疑難問題小組成員展開討論,合作探究,共同解決。如有同學不能解答的疑問,以提交紙條的形式向老師提問。

3.教師總結歸納共性問題,並板示,全班共同討論解決。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1)課文的總體結構是怎樣的?作者是如何介紹繁複多樣的吆喝聲的?

(2)爲什麼介紹“從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時主要介紹賣什麼而很少介紹怎樣“吆喝”?這會給你什麼樣的啓示?

(3)爲什麼“我”聽到“賣蕎麥皮”的吆喝聲會嚇個馬趴?這一定是誇張嗎?

(4)全文流露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酌情點撥。

明確:

(1)理清行文思路,劃分文章結構時,一定要注意語段之間的銜接過渡語句,它們像路標一樣,標示作者的思路。閱讀時要搞清楚它們承轉了哪些內容。如本文銜接過渡的語句有:

①“囿於語言的隔閡,洋人只能欣賞器樂。其實,更值得一提的是聲樂部分——就是北京街頭各種商販的叫賣。”這一句很自然地將話題由北京商販運用“樂器”招徠顧客轉到口頭叫賣,扣住了文章標題“吆喝”。

②“可夜晚過的,並不都是賣吃食的。”從賣吃食的轉而談論三種夜間吆喝:唱話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③“四季叫賣的貨色自然都不同。”從“一日”轉到“一年”。

④“叫賣實際上就是一種口頭廣告。

”是對吆喝的一種評論、概括。對吆喝的敘述介紹自此開始轉向對吆喝的評價品析。

基於以上分析,課文的總體思路是這樣的:課文先從北京商販運用“樂器”招徠顧客寫起,轉到口頭叫賣,第4段總領全文,“我小時候,一年四季不論颳風下雨,衚衕裏從早到晚叫賣聲沒個停”一句從兩個方面爲全文立下了“主腦”。一是“從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按“從早到晚”的順序,作者介紹了“大清早賣早點的……然後是賣青菜和賣花的……白天就更熱鬧了……到了夜晚的叫賣聲也十分精彩”。按“一年四季”的順序,作者介紹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各種不絕於耳的吆喝聲。最後,作者又介紹了各種吆喝的主要內容、聲調變化、音韻節奏,使讀者對這吆喝有了較爲全面深入的理解。經過作者的精心組織,紛紜雜亂的吆喝聲頓時“秩序井然”。

(2)在這一部分只介紹了“賣餛飩、賣硬麪餑餑、算卦、乞討者、賣柿子、賣糖葫蘆等多種吆喝聲,其餘的都只簡單介紹賣什麼。因爲各種吆喝實在太多,作者不可能也無必要一一介紹,只需交代出有哪些叫賣者,讀者自能體味到此起彼伏的叫賣聲。於是作者只是擇其要者加以簡介。同時在最後四段對種種吆喝聲做了一番歸類概括的工作。

從全文看,作者有較高的對材料加工裁剪的寫作功夫。如何合理介紹說明紛繁複雜的事物,本文爲我們做出了示範。

(3)作者上文有交代“我怕聽那種忽高忽低的”,對賣荷葉糕的吆喝聲“特別害怕”,所以當有人在背後突然發一聲喊,自然很可能會“嚇了個馬趴”。這樣寫也有一些幽默調侃的用意。“等我站起身來,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蕎麥皮耶’”一句就十分幽默風趣。

(4)在緩緩的追憶語調中流露出的是愉悅和懷想,那種對往事的美好回憶,那種至今想來仍忍俊不禁的.情態也流露在字裏行間。

四、品讀課文,揣摩語言,體味作者的語言風格

1.教師提示: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語寫的,特別是描寫吆喝的語句,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試找幾例,仔細品讀,體會其中的意味。

教師可就語音、語調、語速以及動作談自己的認識和看法。也可播放影視作品中有關吆喝的片斷供學生觀摩。

學生自由表演,其餘同學評點。

教師也可選課文中的例子示範,如“餛飩喂——開鍋!”“硬麪——餑餑”“行好的——老爺——太(哎)太——有那剩飯——剩菜——賞我點兒吃吧!”“蒸而又炸呀,油兒又白搭。面的包兒來,西葫蘆的餡兒啊,蒸而又炸”“滷煮喂,炸豆腐喲”……

2.品味本文語言平易而又不乏生動幽默的特點。

學生自選例品評。

如:“白天就更熱鬧了,就像把百貨商店和修理行業都拆開來,一樣樣地在你門前展銷”運用生動的比喻,形象再現了街頭的熱鬧。

“‘算靈卦!’我心想:‘怎麼不先替你自己算算!’”幽默的語言寫出了兒童特有的心理。

“我對賣蛤蟆骨朵兒(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買得起,花上一個制錢,就往碗裏撈上十來只;二是玩夠了還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們怎麼沒在我肚子裏變成青蛙!”風趣的言語中透着小孩特有的頑皮和幼稚。

五、課堂小結,遷移拓展

同學們,學習了本課,還真讓我們咂摸出吆喝聲的一些味道來。吆喝是一種口頭文化,隨着時代的發展,這些聲音將被淹沒在都市的喧囂聲中,我們應搶救這種具有獨特價值的傳統文化,請大家走出教室,走向社會,開展對街頭吆喝聲的調查記錄工作。然後對所蒐集的材料加以分析、整理並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調查方法,有問卷調查、訪問座談、查閱文獻、攝影錄像等。

以四人一組爲宜,以論文的形式上報自己的調查結果。

六、佈置作業

1、把文章改寫成一個相聲腳本,然後在班內表演。

2、課後蒐集整理街頭吆喝聲,體味“吆喝”的韻味。

八年級語文教案8

教學內容

教科書10頁~19頁。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準確認讀文中的詞語,明瞭詞語含義。

2.休會本文雅緻雋永的環境描寫,掌握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作用。

3.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4.感知文中景隨情移的寫作手法。

◆過程與方法

1.學生預習,教師講解,輔導完成課堂練習。

2.討論法、問答法、點撥法、比較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其認識到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中國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引導學生體會並學習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質。

重點難點疑點剖析

◆重點

1.景物描寫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2.帶領學生體會作者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形成的別具特色的景物描寫。

3.整體感知主人公的性格特徵。

◆難點

1.景隨情移,情景相生的描寫手法。

2.人物性格的探討研究。

◆疑點

這篇小說怎樣渲染了老英雄的傳奇色彩?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對作者孫犁及白洋澱的情況應有詳細瞭解。

2.複印該篇文章作者孫犁的另一名篇《荷花澱》。

◆學生準備

1.瀏覽有關白洋澱的資料,形成對該地區的基本認識。

2.預習課文,準確認讀“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和課文下注詞語,並掌握它們的意思。

第1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一、突出主人公神祕感,激發學生興趣,導入課文(約______分鐘)

二、整體感知課文,瞭解故事情節,梳理文章思路(約_______分鐘)

三、分析文中獨具特色的景物描寫(約________分鐘)

板書設計

第2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教學步驟

(第2課時)

一、整體感知主人公的英雄性格(約________分鐘)

二、人物性格難點研究(約________分鐘)

三、指導完成練習(約________分鐘)

板書設計

2.疑難字詞:

退卻編算掛花颯颯丟人現眼張皇失措

練習設計

1.分析下列景物描寫的語句,掌握其寫法及在文中所起作用。

(1)夜晚,敵人從炮樓的小窗子裏,呆望着這陰森黑暗的大葦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裏,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到這樣的深夜,葦塘裏纔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白天它們是緊緊藏到窩裏躲避炮火去了。葦子還是那麼狠狠地往上鑽,目標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風清的夜晚,人們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見有一隻小船從葦塘裏撐出來,在澱裏,像一片葦葉,奔着東南去了。

(3)彎彎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樣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後的葦塘,有些颯颯的風響。

(5)第二天,中午的時候,非常悶熱。一輪紅日當天,水面上浮着一層煙氣。

(6)水澱裏沒有一個人影,只有一團白綢子樣的水鳥,也躲開鬼子往北飛去,落到大荷葉下面歇涼去了。

(7)這裏的水卻是鏡子一樣平,藍天一般清,拉長的水草在水底輕輕地浮動。

(8)在那裏,鮮嫩的蘆花,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展。

輔導練習提示:景物描寫分析從兩個方面着手:一是體會作者優美的語句(包括一些修辭手法的運用),二是指出該景物描寫在文中所起作用。

2.拿該文與孫犁的另一名篇《荷花澱》進行比較閱讀,體會“荷花澱派”的寫作風格。

輔導練習提示:將《荷花澱》的複印件發給學生,對“荷花澱派”稍作介紹後,讓學生自己閱讀感受,不必作過多講解。

教法探討

1.傳奇色彩是這個英雄故事的特色,不管是揣摩寫作還是理解內容,都要抓住這一特點。教師可以以“傳奇”爲切入點來設計導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這篇課文情節比較簡單,因而不必在上面下很多功夫,教師應引導學生重點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寫,一來可以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二來可以培養學生自尊自信,勇敢向上的優秀品質。

參考資料

孫犁,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縣人。1913年4月6日生。他的《白洋澱紀事》爲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創作集結而成,是作者最負盛名的一部小說與散文合集,也最能代表其創作風格。它反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區一帶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戰爭、土地改革、勞動生產、互助合作以及移風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從多方面勾勒了時代和社會的歷史風俗畫面,其筆調明麗流暢,文風秀雅、雋永,人物形象鮮明,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其中《荷花澱》等作品,已成爲廣泛流傳的名篇,文藝界甚至把它當作現代文學的一種風格流派的標貼,視其爲“荷花澱派”的主要代表作。

八年級語文教案9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

體會樸素平淡的語言,通過人物的具體想象來表現人物高尚的品格。

2、過程和方法:

細讀來選取人物最感人的一刻來把握中心。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關注生活中的弱者羣體,用愛和正義來換取真情

教學設計

1、導入:

畢生爲消除人類的貧窮和疾病而努力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說過:我們常常無法做偉大的事,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些小事。

那什麼算偉大的愛?什麼算是小事呢?今天我們就隨我國當代女作家楊絳先生一起去回憶一位車伕──老王,體會一下:平凡普通的人是如何用偉大的愛去做小事的。

看題目可知,文章的主人公是誰?

明確:老王。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文中的“我”是懷着怎樣的情感回憶老王的?四人小組選擇你喜歡的方式出聲讀課文,用文中的詞回答。

明確:愧怍(解釋:慚愧)、不安、抱歉。

3、解讀課文:

⑴“我”爲什麼“愧怍”?是我做了什麼對不起老王的事嗎?我對老王怎麼樣?哪些細節描寫和所寫的事情中可見“我”對老王很好?

明確:我常照顧老王的生意、女兒送魚肝油、我坐了車一定要給他錢、常關心老王的生活、老王送我東西我一定要給他錢。

⑵由此可見,“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善良。

4、這麼一個善良的人,老王卻讓她產生“愧怍”之情,這個老王到底有什麼神通?細讀課文,說說老王是個怎樣的人?(哪裏體現)(尋找相關細節,讀)

明確:心地善良,有道義、懂感恩、老實厚道,關心他人,生活不幸(條件艱苦、精神悽苦、孤獨、受嘲諷)。

5、毫無疑問,不管是“我”對老王,還是老王對我的關心幫助都是發自內心的、真誠的',可是一個善良的人面對另一個善良的人時,爲什麼會產生“愧怍”?兩個人的善良有什麼不同?(獨立思考,在四人小組討論)

明確:兩個人的處境不同:幸福者、不幸者就是這麼一個不幸者,一個最需要別人幫助的人,在自己最艱難的時候,心裏想的卻是幫助別人,和他相比,“我”覺得自己對他的幫助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愧怍。

6、“我”對老王有什麼不夠嗎?結合課文內容考慮:不夠在哪裏?

明確:對他不夠尊重(當他真誠地幫助“我”,當他送東西想表達謝意時,我卻一定要拿錢給他──並沒真正把他當朋友平等待他)。

對他不夠關心(最後一次到“我”家)。

7、讀8~21小節,以老王最後一次到“我”家爲例,想一想,站在老王的立場角度,“我”還可以爲他做些什麼,我卻沒有做?(分析之後再讀13~21小節,體會情感)

如:爲什麼不讓他進屋坐坐,泡茶?他如此艱難的到我家爲什麼不親自送他下樓?爲什麼在十多天時間裏不抽空看望他?爲什麼在他去世後沒有問問他的墳在哪兒?……

8、小結:文章到此結束,留給我們的思索卻遠遠沒有結束。社會地位高、經濟條件優越的人往往容易瞧不起卑微者,在常人眼裏作者一家對老王這樣的不幸者卻已經夠關心愛護了,她卻還爲自己做的不過愧怍不安,這也給我們什麼啓示呢?

四、拓展延伸

你知道生活周圍有哪些不幸者嗎,你是平時怎樣對待的?

五、一個瞎眼的乞丐向詩人雨果乞討,他便在乞丐面前的紙牌上寫了一句話:“春天就要來了,可我看不見她!”於是,被感動的路人紛紛把錢放入乞丐的鐵罐......。

我們都只是一個普通的人。要像特蕾莎修女那樣把畢生精力都獻給那些需要幫助人,真的需要聖人一樣的境界。可是我們可以和雨果一樣,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去做一些觸手可及的事情,讓有人在無助的時候可以抓住我們有力的手

下面我們先來觀看一組圖片,和圖片的解說詞。

寫一寫:你的感受。

六、結束語

善良是一種健康,是一種美麗,是我們行走於世間的完美人格。

如果我們同學平時沒有關注過生活中的這些現象,希望以後用我們的眼多關注他們,用我們的心常惦念他們,用我們的手多幫扶他們,讓我們的心靈更加健康、美麗。

八年級語文教案10

教學目標

1、學習用截取法,構建文章。

2、明確文章的線索。

3、體會父子情深。

4、品味樸實、飽含深情的語言。

教學重點

1、體會樸實、飽含深情的語言。

2、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點──背影抒發的真摯親情。

3、學習敘事中的選材方法──截取法。

教學難點

1、明確“背影”是課文的明線,“父子深情”是課文的暗線,二者和諧統一,結構文章的特點。

2、體會文章餘音嫋嫋、情思綿綿的意蘊。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生活中“父親就是那登天的梯,父親就是那拉車的牛”!父愛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無私、深沉的愛!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便是一篇體現父子之情的典範作品。

二、朗讀課文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朗讀。

2、學生齊讀課文。

三、合作探究

指導學生談讀課文後的體會和感受。

1、文中共有幾次寫到“背影”?給你感觸最深的是哪一次?文章爲何以“背影”爲題?

⑴四次寫到“背影”:點題的背影、買橘子的背影、分別時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⑵感觸最深的“背影”:買橘子的`背影。

⑶“背影”貫串全文始終。

2、有感情的朗讀買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樣細緻刻畫這一“背影”的?你認爲用得最生動的動詞有哪些?

⑴感情基調:舒緩、深沉。

⑵買橘子時的背影的刻畫:外貌描寫、動作描寫。

⑶幾個生動的詞語運用:蹣跚、探、攀、縮、傾。

小結:父親年紀大了。但爲了給兒子買幾個橘子,不顧掉下月臺的危險,艱難地“攀”着、“縮”着,“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份濃濃的愛子之情,又怎能不令人感動得淚流滿面呢?

3、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本段,熟讀成誦。再次體會父親的愛子深情。

四、品味語言,感悟主旨

1、文中父親的話語不多,請找出最讓你動情的父親的話語,談談你的體會。

⑴“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體會:擔心兒子過分悲痛,寬慰兒子。

⑵“不要緊,他們去不好!”體會:放心不下,愛子情切。

⑶“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體會:擔心兒子旅程口渴,眷眷深情溢於言中。

⑶“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體會:臨別囑咐,惦念兒子旅途的平安。

⑷“進去吧,裏面沒人!”體會:擔心兒子,細心關照。

小結:

這些簡短的話,含義豐富。

有離別的愁苦,有對兒子不諳世情險惡的擔心,有對未來的憂慮,也有經濟拮据的難言之隱。我們似乎聽到了那位父親拳拳的愛子之音,多好的父親啊!

2、文中有幾處,作者的淚在無聲的流,請找出來細心品味。

⑴第一次流淚:家境慘淡,悲哀的淚。

⑵第二次流淚:望父買橘,感動的淚。

⑶第三次流淚:“背影”消逝,惜別的淚。

⑷第四次流淚:思念父親,傷心的淚。

小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的四次流淚,情思綿綿,強烈地撞擊着我們的心扉,在朦朧的淚光中,那份永恆的父子深情在無盡地蔓延……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積累語言

1、設置情境,導入新課:情是一個永遠不老的話題,在許多文學作品中都通過抒情的筆調寫出了濃濃親情,你積累的有關父愛深情的優美句子有哪些?我們一起交流賞析一下吧!

⑴“父愛像一把大傘,總在有雨的日子裏擎着!”

⑵“父愛是一座大山,挺拔偉岸;父愛是一片汪洋的海,濃郁深遠!”

⑶“父親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盞明燈,在我迷路的時候,照亮我的行程!”

2、有選擇的投影學生積累的優美句子,交流背誦。

小結:同學們摘記的句子中都融入了濃濃的情意,希望同學們多積累背誦,你的語言也會靚起來。

二、合作探究,明確文章的線索

上節課的學習中,我們領略到了名篇的風範。像其他散文一樣,《背影》也有它明確的線索,試試看,能發現嗎?

⑴“背影”在文中共出現了四次:文章開頭,點出背影;父親買橘子,刻畫背影;父子分手,分別背影;文章結尾,照應背影。結論:文章的明線——背影。

⑵文章開始引出回憶;而後渲染濃重的悲涼氛圍;接下來的送別,更是直接表現父子情深;結尾思念,催人淚下。

結論:文章的暗線──父子深情。

小結:文章通過“背影”將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組織起來,併成功地表達了作者的感情,照應了標題,使文章貫穿一氣,渾然一體,所以說“背影”是文章的明線;同時文章處處涌動着摯熱的情感,所以說父子深是文章的暗線。兩條線索一條主外,一條主裏,和諧統一,結構文章。

三、語言訓練

探究“選材構思法——截取法”的片段寫作練習。

1、現在我們來學習攝取閃光瞬間的選材構思法──截取法。《背影》之所以成爲廣爲傳誦的佳作,還緣於作者精巧的選材構思。作者以新穎獨到的視角,截取人物狀態中最鮮明、最動人的瞬間──背影來構建文章。請同學再讀課文,深人體會這一特色。

2、現在請大家口頭表達,寫作交流。

⑴我們沐浴在愛的陽光下,能截取最讓你感動的瞬間,說說你的父親嗎?

⑵請同學們將父親最精彩的瞬間融人你的情感,寫下來。

⑶交流寫作心得。

四、本課小結

《背影》是一篇優美的敘事紀實散文。作者截取了生活中最鮮明的片段──父親的背影,通過特寫;抒發了濃濃的父子深情。文章語言樸實,飽含深摯的情感,只有細心玩味才能真正有所領悟。文章精巧的選材構思法──截取法,也是值得我們好好借鑑學習的!

八年級語文教案11

一、教學目標

1、簡要了解微型小說和科幻小說的有關文學常識以及本文作者的基本情況;

2、把握小說的情節,探究想象與現實的關係;

3、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多元化,通過課文對人類生存環境以及人性有一定的思考。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把握小說情節,探究想象與現實的關係。

本篇課文是一篇科幻小說,其內容交織着科學事實和預見、想象。文章講述了颱風吹倒了一座小廟,廟底下露出一個深不可測的黑洞。於是,各色人物圍繞着它紛紛表演,它成了人們丟棄廢物的垃圾桶??小說充滿神奇的想象,更使我們陷入深思。同時,這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微型小說,學生對故事本身很容易產生興趣,而忽略了它所折射的現實社會,所以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所以我將探究文章想象與現實的關係作爲重點。

教學難點:關注文本的多元化,通過文本對人類生存環境以及人性有一定的思考。

文章表面看來只是在講環境問題,但文章更深層的是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複雜性。但是由於初二學生的人生社會經歷,在平時對人性這一方面思考比較少,需要教師補充引導。

三、教學準備:

PPT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安排學生早讀掌握課文重點字詞,熟讀課文對課文有一定的見解)

(一) 導入

同學們都看過動畫片《名偵探柯南》吧?柯南在身體變小前名字叫工藤新一。新一這個名字取自日本的一位科幻小說家,他的名字叫星新一。這位作家有什麼過人之處呢?我們先來看看有關星新一的介紹。(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快速導入)

PPT:星新一簡介:

星新一(1926-1997),堪稱日本科幻界奇才。他以創作精巧別緻、富於哲思的“微型

小說”聞名於世,被尊稱爲日本微型小說之父。

星新一的作品除了科幻小說外,還有大量推理小說、幽默小說、散文及隨筆。在科幻方面,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說《有撒旦的天國》、《最後的地球人》、《未來伊索寓言》、長篇小說《聲之網》等。

師:這裏再給同學們補充介紹下科幻小說的相關知識。

PPT:科學幻想小說

簡稱“科幻小說”,是小說類別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其內容交織着科學事實和預見、想像。通常將“科學”、“幻想”和“小說”視爲三要素。是隨着近代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文學樣式。一般認爲英國詩人雪萊之妻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是第一部科幻小說,法國作家凡爾納(代表作《海底兩萬裏》)被譽爲科幻小說之父。

(二) 整體感知

師:那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的這篇科幻小說就出自星新一這位日本科幻屆奇才之手。值得提一下的是,這篇文章篇幅短小所以從另一方面說是一篇微型小說。這篇文章的題目很有意思,我請同學們來讀一下。

(學生自由讀)

師請兩個同學讀。

(預想:其中一個讀得比較好,讀出了拖音。課文依據“一個年輕人對着洞口使勁地大叫了一聲”,聲音應該響亮,有破折號要注意拖音,說明“喂”字延續的時間長。師分析後全班一起讀一遍。)

師:大家已經預習過課文了,這篇課文圍繞着一個什麼東西展開的?

生:一個洞。

師:星新一的小說往往選取一個巧妙的角度,以小見大,宛如一面面精巧玲瓏的小鏡子,從不同的角度折射出社會生活的各種問題和矛盾??今天我們就透過這個“洞”好好看看這個社會有什麼問題。根據投影上的提示,簡單複述故事。

PPT:複述故事:

洞現——探洞——填洞——洞變

(請一個學生簡略複述故事,師簡單點撥)

PPT:複述故事:

洞現 —— 探洞 —— 填洞 —— 洞變

↑ ↑↑ ↑

風吹廟倒, 各路人馬, 新奇公司,石頭飛出,

深洞出現 各顯神通 專收垃圾 危機出現

師:剛纔我們把故事複述了一遍,下面請同學們在下面句子中填上一個詞,“這是一個__的洞”,並在文中找到能支持你觀點的句子,言之有理即可。

(預想:學生可能用“神奇”、“深不可測”、“來者不拒”、“任勞任怨”、“慷慨大方”等詞,相關語段教師可採取指導朗讀的方法。)

師:看來,這是一個任勞任怨、慷慨大方、深不可測的洞,可以吞下一切垃圾。但是這個洞真的任勞任怨嗎?請同學們朗讀課文,從第五十二段到最後。

師:年輕人的聲音出來了,小石頭也飛出來了,大家想象一下,接下來還會有什麼東西出來? (學生各抒己見。)

師:人們倒進洞裏的垃圾全都跑出來,人類的悲劇就要降臨了。大家說說這是誰的過錯?同學們,現在各色人物都被推上了法庭,你們都是法官,現在請重新鑽研課文,有理有據地討論問題:誰應該成爲被告?

PPT:人物:

村裏人(年輕人、老年人、村長、村民們??)

新聞記者

科學家和學者

看熱鬧的人(投機商人)

警察

政府官員

城市裏的居民

??

預想:每個同學觀點都不一樣,學生也可以從每個人分析。

1、 村裏人,村民爲了一點私利就把洞賣給了商人,村長開始不想賣,但是後來沒有堅持

原則動搖了;

2、

3、

4、 新聞記者,他們沒有及時向大家傳播正確信息; 政府,有關政府部門在不清楚情況之下就發給了營業許可證,不考慮後果不負責任; 城市居民,大家都往裏面丟東西,大家都有罪;

(重點分析投機商人和學者)

5、 投機商人,利慾薰心,只顧眼前利益,開辦填洞公司;

師指點:看來商人開辦了填洞公司,他的責任相當大,文章也用了很多筆墨寫他,我們把這個商人特別揪出來。請找出成立填洞公司前這個商人的想法的句子。

PPT:有的人反反覆覆地打量着這個洞,眼睛裏露出貪婪的目光,心裏不住地盤算着:是否可以從中牟取什麼利潤,要不趁早出高價買下這個洞的專利權?

師:通過這段描寫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商人?

生:從“反反覆覆”、“貪婪”、“盤算”、“牟取”可以看出這是一個精明、奸詐的商人,只想着追求經濟利益不顧後果的商人,利慾薰心。

6、 學者,他沒有搞清楚這個洞到底是怎麼回事,就說要趕快把它填掉,他要不下這個定

論,商人也不敢來買,也不會發生後面的事。

師指導:找出描寫學者的.語句。

PPT:

每個人都顯示出一副及其淵博、無所不知的神色,鎮定自若地朝洞裏張望着。(二十四段)

第二十六至二十八段

師:這是一個怎麼樣的學者?

生:虛僞、沒有真本事、虛榮、死要面子,明明沒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卻輕易地下結論,缺乏社會責任感。

師:同學們都說得非常好,是一個正直的法官。但是現在老師要問另外一個問題,假如你是小說中的一個人物,你會往洞裏扔東西嗎?請說實話。

預想:學生大部分肯定說也會往洞裏扔東西,比如垃圾或者一些祕密的東西之類的。

師:是啊,同學們,換個角度想想,我們似乎又能體諒故事中的每一個人。當我們把自己也放入這個故事裏,我們才能更深入地思考。我們應該從這部科幻小說裏看到現實,進行人類的自我反思自我審判。我們先來看一段文字。

PPT: 中國著名作家沈從文,在他的作品《蕭蕭》的“前言”中說:我只建造一座小廟,在這座小廟裏,我供奉的是人性。

師:沈從文先生說他要在一座小廟裏供奉人性,那表明現實生活中我們已經丟失了人性。我們聯繫課文,課文開頭也提到了一座廟,這座廟被颱風吹走後纔出現那個洞。大家想想,平時人們去廟裏幹什麼?

生:拜菩薩,祈求平安幸福,希望菩薩保佑。

師:那廟可以看成是人類對於真善美的追求,是我們安寧幸福的象徵。可是,文章一開始就說廟被颱風吹走了,那表示——

生:人性的真善美被吹走了。

師:廟被颱風吹走了,真善美被颱風颳走了,於是,洞出現了。這個洞,哪裏是自然的洞,那分明是人性的漏洞。大家想想人性的漏洞有哪些?聯繫課文和我們的實際生活。 生:自私自利、虛僞、虛榮、利慾薰心??

師:是啊,這些是人類人性的漏洞。我們從這篇文章不僅讀出來對環保問題的思考,更讀出了對人性的思考。所以,課文的題目“喂——出來”不單單是課文前後的一個照應,我們更應該讀出作者對丟失的人性的呼喊。大家翻到課後研討與練習的第二題,這篇文章其實是一篇多元化的文章,這三點都可以從這篇小說裏看出來。

(三)作業

課後第三題

八年級語文教案12

教學目標:

1、在朗讀的基礎上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其深刻內涵。

2、體會、揣摩和學習抒情性語言和多種手法。

3、體驗和培養樂觀精神。

教學重點:

1、賞析海燕形象,領會作品的象徵內涵。

2、在反覆誦讀中,揣摩作品的語言和手法。

課時安排:兩課時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疏通文意,通過誦讀初步感知課文。

2、蒐集高爾基的有關資料。

3.教師準備錄音帶,錄音機,投影儀或多媒體

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整體感悟,賞析海燕形象。

教學步驟:

一、導入美文。

介紹《海燕》的深遠影響,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它是俄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高爾基所寫的一首散文詩。它是無產階級文學的開山之作,有如春天的旋律,時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書。自問世以來,它便以深刻的思想銳利的鋒芒和激越的詩情贏得衆多讀者的喜愛。它的讀者,超越國界、超越時代,超越年齡、性別、種族。它屬於過去、屬於未來、屬於全世界。它是美的典範之作。

二、整體感悟。

1、 教師配樂範讀課文,或者播放課文錄音。

要求:學生聽讀時不看書,凝神細聽。

2、學生交流聽後感受,談自己在聽讀時候的所感所想。

3、學生再進一步自由朗讀課文,並思考和討論:這是一首色彩鮮明的抒情散文詩,又是一幅富有音樂節律和流動感的畫。以時間爲序,文章着重刻畫了幾個場面?在不同的場面中海燕都有些什麼樣的表現?

討論明確:(投影片或多媒體課件出示三幅場景畫面以及相關文字)

課文以暴風雨漸次逼近爲線索,按海面景象的發展變化可分爲三個大的場景畫面:暴風雨“將來”――“逼近”――“即臨”。

暴風雨將要來臨,海燕“高傲地飛翔”,渴望着暴風雨的到來。

暴風雨逼近之時,海燕搏風擊浪,迎接暴風雨。

暴風雨即臨之時,海燕以勝利的預言家姿態呼喚暴風雨的到來。

三、品味探究,賞析海燕形象。

1、 自主品味,進行個性化解讀。

教師引導學生探究:讀了此文後,你心目中的海燕形象是什麼樣的形象?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讓學生深入接觸文本,與文本進行對話)

2、 聯繫時代背景,瞭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初步把握海燕形象的特定內涵。師生共同明確:海燕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常在海面上飛翔,這本是自然現象。因此“海燕”一詞在俄文中含有“暴風雨的預言者”之意。高爾基在俄國1905年革命前夕,塑造了海燕這個“高傲的、黑色的暴風雨精靈”般的藝術形象,旨在呼喚即將到來的革命風暴,爲登高一呼的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高唱讚歌。

3、 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朗讀、勾畫、體會和品味其形象給人帶來的美感。師生共同評析。

預期成果示例一:“黑色的閃電”用了形象生動的比喻,給人一種足以體現海燕的矯健、勇猛之美,“閃電”使人眼前閃出亮光,看到光明。

示例二:“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擲地有聲,這是海燕的戰鬥宣言,體現一種豪情與力量之美,是全詩豪壯之美的最高點。

示例三:海鷗的'“呻吟、飛竄、恐懼、掩藏”、海鴨的“呻吟、嚇壞”、企鵝的“膽怯、躲藏”與文中海燕的“高傲的飛翔、歡樂的叫喊”形成鮮明對比,突出海燕的英勇樂觀之美;寫大海,寫風、雲、雷、電,是渲染一種激烈的鬥爭環境,烘托出海燕形象的高大之美。

4、學生齊讀課文,深入體會。

四、佈置作業。

1、反覆誦讀課文,體會文中形象和作者感情。

2、寫話“海燕的宣言”(結合練習三)。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朗讀課文,揣摩和學習抒情性語言和寫作手法。

教學步驟:

一、學生交流“海燕的宣言”,深入領會海燕的內心活動。(師生共同評點,充分肯定學生的個性化見解,肯定學生的合理想象。)

二、朗讀課文,揣摩和學習抒情性語言和寫作手法。

1、引導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分類總結自己在文中所勾畫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深入探究象徵手法在文中的運用。

討論明確:關鍵詞句的使用,使大自然人格化了,各種景物具有不同人的動作、感情,也就是說,擬人化使象徵體具備了被象徵體的特點。總的來說,“海燕”象徵英勇善戰、大智大勇的無產階級革命的先驅者;“暴風雨”象徵1905年俄國革命前夕一觸即發的革命形勢,一場醞釀中的推翻沙皇獨裁統治的無產階級革命;“大海”象徵廣大人民羣衆的力量。“海鷗”、“海鴨”、“企鵝”這一組意象羣象徵害怕革命會破壞他們的安樂窩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不革命者。

2、精讀第三個場面,探究多種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

着重啓發學生理解和體會比喻、擬人、反覆等修辭手法在表情達意,增強文章語言抒情性色彩方面的作用。挑出典型例句反覆品讀、深入分析,鼓勵學生敢於發表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預期成果示例:“大海抓住閃電的箭光,把它們熄滅在自己的深淵裏。”用擬人的手法,“抓住”、“熄滅”突出了大海巨大的聲勢和強大的力量。“――暴風雨!暴風雨就要來啦!”用反覆的手法,以強烈的感情表現了海燕對暴風雨的渴望和呼喚,強調了革命暴風雨已近在眼前,歷史潮流已不可逆轉。

3、朗讀課文。

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朗誦語調的處理,共同編注朗讀腳本。教師要尊重學生對課文的獨特理解與編注,善加引導。

腳本示例一:“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着烏雲。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表示很短的停頓,不換氣。“”表示語氣加強。)

腳本示例二:“――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這是全文之高潮所在,全詩的最強音,應蓄積力量以最豪壯的語氣,最強烈的感情,一字一頓讀完這個感情十分強烈的祈使句,並嘎然而止。)

然後,學生用個人表情朗讀、小組讀和全班齊讀等方式朗讀課文,進一步體會作品感情及抒情性色彩。同時,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朗讀評點。

三、拓展延伸。

結合練習四,以“面臨生活的暴風雨”爲話題引導學生進行交流探討。

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發表意見,充分肯定“與困難作鬥爭,其樂無窮”的勇於鬥爭、敢於勝利的樂觀精神和生活態度,鼓勵學生積極追求勇者風範。

四、小結:

我們在美的享受中解讀了作品,感受到作者抑惡揚善、愛憎分明的情感態度,感悟到海燕穿越時空的壯美。作品運用多種手法,使全詩集詩情、畫意、理趣爲一體,成爲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瑰麗明珠,其產生的現實意義和深遠意義是無比巨大的。同學們,讓我們在生活的暴風雨中也做那勇敢飛翔、搏擊長空的海燕吧!

五、佈置作業。

1、繼續誦讀課文,爲參加本單元散文詩朗誦表演比賽作準備。

2、 模仿本文象徵手法的運用,寫一首散文詩,字數不定。

八年級語文教案1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理解關鍵詞語在表達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體味並準確理解文章所表達的父子深情。

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徵--“背影”,在特定的環境下進行細緻描寫的特點。

2.體會本文選擇最佳角度命題立意、精選材料、詳略得當、謀篇佈局的寫作方法。

3.體會本文樸實真摯、飽含深情的語言風格。

情感目標

1.感受父子情深,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2.體會自己父愛的深沉與偉大,珍愛親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學會關愛他人。

【重點難點】

1.體會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進行細緻描寫的特點,感受理解父親的愛子之情。

2.體會樸實的語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學設想】

1.掌握作者情況及作品背景。尋找歌曲《懂你》、《父親》等的相關資料。

2.用音樂烘托氣氛感染學生:誦讀―感知―設疑―對話

3.朗讀教學法、研討點撥法。重點研讀文中四次背影中的“望父買橘”片段、父親說的“五句話”、三處情感跌宕,體會語言質樸的特點。選用語言實例賞析,體會關鍵詞語的妙處,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最後知識的`延伸、情感的遷移,佈置作文訓練,教師在疑難處給予指導點撥。

【教學設計】

課前進行情感薰陶,播放歌曲《懂你》

一、導入新課

1、看文章《兒子眼中的父親》,談感想;

2、引入課題《背影》。

二、走近作者(作者簡介)

三、背景簡介

四、文本探究

1、整體感知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思考:

A、你收穫到文章哪些信息?

B、你能用“我覺得-------”這樣的句式來說一句話,談談自己對這篇文章的看法嗎?

2、合作探究

A、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和個人的感受,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B、小組討論交流,對提出的問題篩選、整理,思考問題是否有價值,並把問題寫在紙條上。

3、精心賞析

A、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現了幾次?請從課文中圈畫出來,讀一讀,並用簡潔的幾個字概括一下。

B、你認爲哪個背影最感人,最能體現父親對兒子真摯的愛?(望父買橘)

C、爲什麼背影凝鑄着父親的深情呢?你能結合詞句具體說說嗎?(動作、衣着)

D、作者爲什麼要把父親的背影寫得這麼詳細了嗎?

E、這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文字,誰能有感情的給我們讀一遍?老師給他配點音樂,一生配樂朗讀(生鼓掌)評點

F、名家範讀(師放錄音)

G、你還能從文章中找到樸實而感人的句子給我們讀一讀,並作點簡要的分析嗎?(解讀五句話,體會語言的質樸)

H、那麼,文中的兒子理解了嗎?,兒子用什麼方式來表達對父愛的理解和領悟的呢?

(解讀四次流淚)

I、小結(點出中心“父愛子,子愛父”)

五、敞開心扉,暢談心聲

你有過被父母感動的記憶嗎?想一想吧!誰願意把你的幸福和我們一起分享呢?

六、教師寄語

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大的,

是父母對兒女的恩情!

七、結束語(背景音樂《父親》)

八年級語文教案14

【教學設想】

課文教學方案是教師自己“讀”出來的,要找到自己動情的“原始心理歷程”。尤其是自己讀出了心得之後,教學自可達到“無案之案”的境界。筆者讀《背影》,讀出了“三境”:“我們的家境”、“父親的老境”、“我的心境”。正是在這“三境”之下,自己真正體會到了作者在字裏行間所表達的生命與生命之間的依存和溫暖。由此,指導學生閱讀本文,重在營造出一種情緒氛圍,消除學生情感上的那一層“隔膜”,變“無情無意”地讀爲“有意有情”地讀,感受文章的真情、深情。對車站送別時父親買橘子的細節、文中出現的幾次背影描寫、我的流淚、父親的話語等,簡略處理,而把重點放在指導學生對文章中其它交代背景、營造情境文字的品讀上,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作者。

課堂採用“五環教學模式”,突出學生學習行爲;總體目標分解到課時,在教學環節中予以兌現,追求課堂教學實效。

【教學目標】

1、準確朗讀、書寫和解釋課文中所運用的以下字詞

差使 奔喪 蹣跚 交卸 狼藉 瑣屑 簌簌 迂腐 頹唐 遊逛 躊躇 觸目傷懷

2、朗讀文中描寫父親兩次“背影”的語段,能說出兩次背影描寫對錶達主題的作用。

3、能解說“我”的四次流淚和文章描寫的父親的四句話所包含的感情。

4、從課文中篩選相關信息,說明“我們的家境”、“父親的老境”和“我的心境”。

5、結合自己的閱讀經驗,能夠說清楚自己認爲的文章語言最突出的一個特點。

6、能夠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評價作者與父親之間真摯的親情。

【教學重點】

1、朗讀文中描寫父親兩次“背影”的語段,能說出兩次背影描寫對錶達主題的作用。

2、從課文中篩選相關信息,說明“我們的家境”、“父親的老境”和“我的心境”。

3、結合自己的閱讀經驗,能夠說清楚自己認爲的文章語言最突出的一個特點。

【教學方法】自學——討論——展示——檢測——評價

【教學條件】投影儀 PPT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學時

第一環節:課堂自學

【教學目標需明確,問題目標要準確,學生自學時,教師巡視,根據個別需求進行指導。】

一、教師簡介作者的同時,導入新課,激勵自學

二、出示教學目標(多媒體出示)

1、準確朗讀、書寫和解釋課文中所運用的以下字詞:

差使 奔喪 蹣跚 交卸 狼藉 瑣屑 簌簌 迂腐 頹唐 遊逛 躊躇 觸目傷懷

2、能用一句話(簡潔完整的話)準確概括文章的內容。

3、朗讀課文,重點讀文中描寫父親兩次“背影”的語段,能說出兩次背影描寫對錶達主題的作用。

三、出示問題目標(多媒體出示或板書或下發自學提示單)

【組織學生自讀課文,圍繞問題,讀、思、圈、點、勾、畫、批。】

A、一般問題

1、能否準確拼讀和記憶目標中所列詞語?

2、是否能解釋下列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蹣跚 狼藉 瑣屑 典質 頹唐 觸目傷懷 情鬱於中

3、能夠用一句話準確概括文章的內容嗎?

B、核心問題

1、主幹問題:作者是如何刻畫父親的“背影”的?有什麼表達作用?

2、分支問題:

全文有幾處提到“背影”?能否在文中勾畫出相關語句(語段)並有表情地朗讀?

作者寫了父親的幾個“背影”?這些“背影”出現在什麼背景之下?

車站送別買橘子時的“背影”爲什麼要着力刻畫?我當時的情緒或反應怎樣?

作者運用了什麼表達方式?幾次“背影”描寫有什麼作用?

四、學生自學,查字典或輔導資料,落實一般問題。

五、對核心問題、重點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形成基本思路。

第二環節:課堂討論

【所有學習小組既針對問題又合作競賽。學習優秀者可以引導分析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教師巡視,監控討論過程,並預測可能解決或不可能解決的問題。】

在自學的基礎上,輪值組長組織同組內討論,輪值發言人記錄。

討論的重點是:

主幹問題:作者是如何刻畫父親的“背影”的?有什麼表達作用?

分支問題:

全文有幾處提到“背影”?能否在文中勾畫出相關語句(語段)並有表情地朗讀?

作者寫了父親的幾個“背影”?這些“背影”出現在什麼背景之下?

車站送別買橘子時的“背影”爲什麼要着力刻畫?我當時的情緒或反應怎樣?

作者運用了什麼表達方式?幾次“背影”描寫有什麼作用?

第三環節:課堂展示

【1、所有學習小組思維過程展示示要清晰。2、教師備課,對所有問題要有思路和方法準備。3、教師要準備展示過程調控策略:學生解決的問題,教師給予肯定;學生未解決的問題,教師點撥展示,師生共同總結出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形成共識。】

一、教師組織交流,各組發言人按序展示:

緊緊圍繞“作者是如何刻畫父親的‘背影’的?有什麼表達作用?”這一核心展開。

二、展示過程調控策略準備:

學生解決的問題,教師給予肯定。

學生未解決的問題,教師展示。師生共同總結出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形成結論。

【教師要準備】

1、在文中勾畫出表些父親背影的語句(語段)並有表情地朗讀。

2、弄明白作者寫父親的“背影”出現的背景。

3、複述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在這段文字中,作者這樣細寫父親的背影:

(1)作者這樣描寫父親的背影,先作外貌描寫,寫衣帽,然後作動作描寫,用特寫鏡頭精細地描寫爬月臺的動作,還用自己的感情烘托這個背影。

(2)這個背影,在全部故事情節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腦,最能體現父親的愛心,所以寫得這樣詳細。

4、課文寫父親離去時的背影,如何寫及其作用:

父親離去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寫,由近而遠,由顯而隱,並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寫這個背影,能表現這樣的感情,爲父愛感動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戀,惆悵,想到父親前程艱難,又格外悲憫,辛酸。

第四環節:課堂檢測

【學生當堂達標、當堂作業、當堂清;教師備課,要對所有問題進行解決並準備答案。】

一、用多媒體或題單出示檢測題,學生先獨立完成:

1、給加點的字注音

奔喪 差使 狼藉 簌簌 妥貼 躊躇 迂 蹣跚 瑣屑 晶瑩 觸目傷懷

2、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賦閒 蹣跚 禍不單行 情鬱於中 觸目傷懷

3、對下列各句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開篇點題,顯出背影非同尋常的意義,設置懸念,同時又爲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調。

B、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裏邊沒人。”父親走了幾步就回頭,可見心裏還是惦記着兒子,依依不捨。他又想到兒子所帶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兒子小心,什麼都爲兒子着想。

C、“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此句表達思念之情,用特寫鏡頭細緻刻畫背影。

D、“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此句再現背影,照應開頭,直接抒發思念之情。

4、複述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在這段文字中,說說作者是怎樣描寫父親的背影的?爲什麼寫得這樣詳細?

5、課文寫父親離去時的背影,是怎樣寫的?有什麼作用?

【教師要明確】

1、要糾正同學們對字詞的誤讀。

2、要糾正同學們對字詞的誤解。

3、答案是C。表達的是依依惜別之情。

4、複述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在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樣描寫父親的背影的?爲什麼寫得這樣詳細?

複述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可從“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起至“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

作者這樣描寫父親的背影,先作外貌描寫,寫衣帽,然後作動作描寫,用特寫鏡頭精細地描寫爬月臺的動作,還用自己的感情烘托這個背影。

這個背影,在全部故事情節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腦,最能體現父親的愛心,所以寫得這樣詳細。

5、課文寫父親離去時的背影,是怎樣寫的?有什麼作用?

父親離去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寫,由近而遠,由顯而隱,並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寫這個背影,能表現這樣的感情,爲父愛感動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戀,惆悵,想到父親前程艱難,又格外悲憫,辛酸。

二、輪值組長組織組內評閱,並統計檢測情況。

第五環節:課堂評價

【問題診斷需準確;教師點評要到位;對困難者的幫扶落實。】

一、教師組織問題反饋,各組輪值組長報告本小組檢測信息。

二、根據問題診斷,教師實施點評(再一次指導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三、小組內,學習優秀者展開對學困生的幫扶。教師巡視,加入幫扶,並督促幫扶落實。

四、延伸作業佈置:(老師根據需求予以佈置)

第二學時

第一環節:課堂自學

【教學目標需明確,問題目標要準確,學生自學時,教師巡視,根據個別需求進行指導。】

一、導入後出示教學目標(多媒體出示)

1、能解說“我”的四次流淚和文章描寫的父親的四句話所包含的感情。

2、從課文中篩選相關信息,說明“我們的家境”、“父親的老境”和“我的心境”。

3、結合自己的閱讀經驗,能夠說清楚自己認爲的文章語言最突出的一個特點。

4、能夠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評價作者與父親之間真摯的親情。

二、出示問題目標(多媒體出示或板書或下發自學提示單)

1、全文共有幾次提到“我”流淚?能否判斷其中的感情?

2、文章記敘送別過程時,寫了父親說過的幾句話?能否解釋其中的感情?

3、分別說說“我們的家境”、“父親的老境”和“我的心境”是怎樣的。

4、你覺得文章語言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

5、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評價一下作者與父親之間的情感嗎?

三、學生自學:

1、學生自讀課文,圍繞問題,圈、點、勾、畫、批。

2、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形成基本思路。

第二環節:課堂討論

【所有學習小組既針對問題又合作競賽。學習優秀者可以引導分析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教師巡視,監控討論過程,並預測可能解決或不可能解決的問題。】

在自學的基礎上,輪值組長組織同組內討論,輪值發言人記錄。

討論的重點:

①四次流淚的感情,父親四句話的特點和包含的感情。

②“我們的家境”、“父親的老境”和“我的心境”。

③文章語言方面最突出的特點。

④評價父子親情。

第三環節:課堂展示

【1、所有學習小組思維過程展示要清晰。2、教師備課,對所有問題要有思路和方法準備。3、教師要準備展示過程調控策略:學生解決的問題,教師給予肯定;學生未解決的問題,教師點撥展示,師生共同總結出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形成共識。】

一、教師組織交流,各組發言人展示(或分組展示)。

二、學生展示後,根據需求,教師引導學生共同展示。

【教師要明確】

1、關於四次流淚:

①課文第二段,“到徐州見着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

這是“悲哀之淚”,見父親,睹家境,想祖母。

②第六段,“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的流下來。”這是“感動之淚”,望父買橘。

③第六段,“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這是“不捨之淚”,父子即將離別。

④第七段,“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讀到父親的來信,觸目傷懷,又想起了往昔父親的背影,這是“傷心之淚”。

2、關於父親四句話:

“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

“進去吧,裏邊沒人。”

①句:父親當時急於謀事,在生存的巨大壓力之下,憂心如焚,但是兒子在他心目中高於一切,惟恐兒子路上有什麼閃失,所以最後決定還是由自己親自送。

②句:父親已經把兒子送上車,已經關照得無微不至,兒子也勸父親可以走了,而父親還覺得沒有儘夠心意,看見站上有賣橘子的,便要去給兒子買橘子。過鐵道不容易,父親也看在眼裏,自己費點事,能讓兒子受用,他是心甘情願的。他還生怕兒子跟着出來,忘了行李。父親的關懷真是無微不至。

③句:父親又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兒子回到北京來信報平安,才能放心。

④句:父親走了幾步就回頭,可見心裏還是惦記着兒子,依依不捨。他又想到兒子所帶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兒子小心,什麼都爲兒子着想。

3、關於“三境”:

引導學生從文章中篩選相關信息,然後總結:

“我們”的“家境”——慘淡

觀照文章交代的時間,是要將文章開頭部分和文章最後一段結合起來把握的。本文開篇寫到“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表明作者與父親最近的一次分別應該是兩年前。又說“那年冬天”,查《朱自清傳》,可知是1917年冬天。

文末又說:“近幾年來……”“最近兩年的不見……”從這些交代時間的語句中,可以推測出,“近幾年來”,不僅包括自己與父親“不相見”的兩年,也還要向前推兩三年。也就是說,“我們”的“家境”,在祖母病逝前幾年就已經不好,出現了危局,在苦苦支撐,“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可在這樣的境況下,還“禍不單行”,使整個家庭雪上加霜。父親能夠獲得微薄收入的“差使”交卸了,賦閒在家;祖母死了,無錢辦喪事,只好“借錢辦了喪事”;還“變賣典質”,才還了家中的虧空。家徒四壁,“家中的光景很是慘淡”。按時令,時間是1917年的冬天,這不正是“我們”家庭的“冬天”、父親精神的“冬天”嗎?

沒有辦法,父子匆匆相見,又匆匆分別。爲了生計,父親到南京謀事;爲了有個前程,我得北上讀書。於是,有了在車站父親爲“我”買橘子一事的出現,也纔有了讓“我”感動流淚,至今不能忘記的“背影”。反過來說,作者寫“背影”,把“背影”置於了大不幸的家庭背景下,籠罩在了哀傷的氛圍之中。

父親的“老境”——頹唐

父親的“老境”,文中既有明寫,也有暗示。首先是人到老年。按常理,按最樸素的想法,是該安享晚年的。可家境卻還如此慘淡,父親還不得不爲了生計“東奔西走”去謀事。這種生活際遇使“我”對父親產生了難過、同情之情。

同時,作者說父親“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這裏,要注意引導學生結合父親生活的時代和社會環境,發揮聯想,品味“少年出外”、“謀生”、“獨力”(非“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的內涵,充分認識其過程的艱辛。那麼,父親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呢?父親用盡一生的智慧和精力,還不就是想讓“我們”的'家庭好過一些嗎?然而,世事艱辛,世事難料,事與父親願違,“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竟沒有一個安定的生活環境,還得繼續“外出謀生”。這導致父親經常心情不能平靜,煩躁鬱悶,生氣發怒。“我”深深地體會到了父親一生的不易,理解了父親的失意,不禁悲從中來,對父親就不只是同情了,更有憐憫、憐惜了。

“我”的“心境”——悲涼

理解“我”的“心境”,對閱讀本文非常重要。

首先,漸次成人成家、身爲人父的“我”,爲家庭變故,家境慘淡蕭條,日子的艱辛、生活的艱難而心情沉重。這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我”爲父親在“我們”家遭遇不幸的時候還安慰“我”,力圖減輕“我”的心理壓力,“待我漸漸不同往日”,“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着我,惦記着我的兒子”等等行爲,生出一種真誠而沉痛的感激之情。內心還爲以前沒有好好理解、體諒父親而慚愧,前邊不是說“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不是“心裏暗笑他的迂”而“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的反省嗎?這是發自內心的自責,自己明白的太晚,充滿遺憾和追悔莫及。

其三,之所以要寫此文,作者也有交代:“我北來後,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父親的身體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父親的話,猶如向兒子報告了自己生命的盡頭,一顆生命就要在蕭條、慘淡的環境中走向衰亡了。“我”心裏充滿了對父親一生不幸經歷的感嘆惋惜,這是一顆心對另一顆心的憐憫,一個年輕人對另一個老年人的難過,同時,包含了自己無能爲力的哀傷。

在這樣的心境之下,親人更需要理解,更需要寬慰、安慰。無論是父親還是“我”,都產生了對對方依存和溫暖的真正渴望。於是“我”結尾發出感慨:“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思念之切可見一斑,哀傷之情泄露無遺。

1947年,朱自清自述寫《背影》的原因時說:“我寫《背影》,就因爲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來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裏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章只是寫實。”

4、關於文章的語言特點

學生可以談其中任何一點:

語言樸實,語言簡潔,情感真摯,片段描寫,恰當剪裁……

5、關於父子親情的評價

這個問題,對學生來講,不會有什麼難度,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體會談,教師有點疏導就行。但教學要關注,引導學生珍惜親情,培養孝心。這是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滋潤。

第四環節:課堂檢測

【學生當堂達標、當堂作業、當堂清;教師備課,要對所有問題進行解決並準備答案。】一、用多媒體或題單出示檢測題,小組成員獨立完成檢測題,輪值組長監督。

1、全文共寫了“我”四次流淚,能否解釋(判斷)其中的感情?(請填寫下表)

2、文章記敘送別過程時,寫了父親說過的四句話,請判斷(解釋)其中的感情(請填寫下表)

3、請舉例說明本文對你寫作上的一兩點啓示。

4、下面兩題,任選一題

(1)有人說,本文失之傷感。“一個20歲的大男孩是不是還要父親這麼照顧,而面臨離別,是不是這麼容易流淚,我很懷疑。”你的看法呢?可以與大家討論一下。

(2)課文第五段中,作者一再說自己“聰明過分”“太聰明”,爲什麼這麼說?你在自己的長輩面前,也有這種自作聰明的情況嗎?說出來與同學們交流一下。

三、教師出示答案後,相互覈對,輪值組長統計完成情況。

第五環節:課堂評價

【問題診斷需準確;教師點評要到位;對困難者的幫扶落實。】

一、教師組織問題反饋,各組輪值組長報告本小組檢測信息。

二、根據問題診斷,教師實施點評(再一次指導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教師要明確】

檢測題1、2,參見課堂展示部分。

檢測題3、《背影》是一篇優美的敘事紀實散文。作者截取了生活中最鮮明的片段——父親的背影,通過特寫,抒發了濃濃的父子深情。文章語言樸實,飽含深摯的情感,只有細心玩昧才能真正有所領悟。文章精巧的選材構思法——截取法,也是值得我們好好借鑑學習的!<

八年級語文教案15

教學目標:

a:知識與能力

1、學習本文通過細節描寫表現人物、表達情感的方法;體會景物描寫及其作用。

2、欣賞本文優美的語言;學習課文以小見大的寫法。

b:過程與方法

1、閱讀全文,整體感知,反覆誦讀,領會主旨。

2、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閱讀散文,提高審美情趣。

c: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文中三代人互敬互愛的深沉的親情美,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味揣摩景物描寫、細節描寫的語句。

教學難點:

領會表現至善至美的親情美的主題以及語言文字之美、情感意境之美的欣賞與感悟。

導學步驟:

一、情境導入

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體現着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感——親情。其實,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都沐浴着親情。哪位同學能聯繫實際,說說你都感受到了哪些親情?(學生說感受)

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的溫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細節也往往滲透着溫馨的愛,像全家人一起吃飯、看電視、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這樣平常小事,也能體現出濃濃的親情。莫懷戚的《散步》就爲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板書課題、作者)

二、自習質疑

1、回顧學過的《錯過》,用文中的詞語填空。

德高望重,心中裝滿美好 情愫 的季羨林先生因爲燕園中的古藤蘿被毀,寫下了對靈魂 顢頇 之人強烈不滿的《幽徑悲劇》。

宗璞先生沒有因爲紫藤蘿花架的一時被毀而心中 惆悵 ,反而在紫藤蘿花瀑前 憬悟 到生命的永恆。誦讀、 咀嚼 這些充滿詩意和哲理的文字,我們能否感受到存活的 斑斕多味 ?如果想要增加我們生命的厚度,我們應該學會觀察、思考和 駕馭 生活 ,不 貽誤 生活賜給我們的每一次良機。

2、收集有關作者資料,簡介作者。

點撥:莫懷戚,1951年出生,重慶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筆名:周平安、章大明。曾任教重慶師範學院中文系,著有小說集《詩禮人家》《大律師現實錄》、長篇小說《經典關係》《透支時代》等。

3、將你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寫下來與同學討論。

4、課前熱身: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親戚( qī ) 波光粼粼 ( lín ) 分歧 ( qí ) 酷 冬 ( kù )

霎時( shà ) 熬 過 ( áo ) 桑樹( sāng ) 嫩 芽 ( nèn )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a、散步的人有: 母親、我、妻子、兒子

b、散步的地點是: 田野

c、散步的季節是: 初春

d、散步的過程中發生了: 分歧 (用原文中的一個詞來回答)

e、本文的感情線索是 親情 ;敘事線索是 散步 。

四、細讀品味,合作探究(再讀課文)

1、合作探究,把握課文中心事件和人物。

a: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一個平凡的家庭顯得那樣和美?

教師點撥:寫的是一家四口祖孫三代在田野散步。

b:你最喜歡文中哪個人物?爲什麼喜歡?(用一個詞來概括人物的特點)

教師點撥:母親——慈愛;“我”——孝順;妻子——賢惠;

兒子——天真可愛。

2、細讀品味,感受親情之美。

a: “我的母親老了,他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

a:學法指導:從“強壯”、“高大”分析及表達的感情方面進行品味。

b:學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c:教師點撥:“強壯”是從母親看兒子的角度說我正值中年;“高大”是從兒子看父親的角度說我高大形象。這一家四口中,誰的權力最大?誰又有真正的決定權?①“我”聽母親的;②母親聽孫兒的;③妻子聽“我”的;④兒子聽“我”的;那麼,究竟聽誰的?——由“愛”決定,這個“愛”,對長輩來說,是“愛幼”;對子女來說,是“尊老”。

b:1. 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

2. 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3.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4. 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

5. 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

a:學法指導:從藝術手法和情感表達兩方面去品味。

b: 學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c:教師點撥:

1、表明我對母親的孝心,引發出兒子的趣語;

2、活畫出兒子的天真可愛,聰明智慧。

3、祖孫分歧,都各自成理,符合不同的年齡和生理特點需要一個人來調解。

4、突出了一家人尊老愛幼的動人情景。

5、祖孫對舉.突出濃濃而和諧的親情。以上5句文句對稱,是文意對舉的反映。祖孫對舉,表明祖孫之間既有不同的要求,又有共同的特點;夫妻對舉,表明雙方既各有所爲,又共同爲家盡心盡力。語句大致對稱,以優美整齊的形式強化了親情,且富有趣味。

五、通讀全文,互動探究,感悟主題。

1、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卻蘊含着深刻的道理,通過這件事你悟出了哪些道理?

a: 學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b: 教師精講點撥:①尊老愛幼是人生的一種責任;②中年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③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生命的搖籃;④成熟的生命既要愛護幼小生命,又要善待衰老的.生命,是人生的一種責任。⑤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滲透着肩負責任的中年人對於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2、你怎樣理解“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a: 學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b: 教師精講點撥:“我”和妻子人到中年肩負着承前啓後的責任,對生活有着高度的使命感。注意,這一句並不是比喻而是表現一種想象。

3.本文敘述的是初春時節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的事景物描寫着墨不多,卻充滿了詩情畫意,作者寫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

a: 學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b: 教師精講點撥:第一處是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顯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機,這是對生命的高歌,是對生命力的禮讚。第二處描寫的是母親所望得的小路遠處景物,字裏行間流露出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惜。(4、7自然段中)

4、從文中找出大詞小用的語句,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麼?

a: 學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b: 教師精講點撥:①後來發生了“分歧”——表現出老一代和下一代的巨大差距。②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表現出中年人在家庭中承擔着承上啓下的中堅作用。

③我決定“委屈”兒子——體現出中年人在處理家庭事務時應把握的基本原則。④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表現中年人的責任和使命感。總之,這些大詞小用既誇張又幽默,淋漓盡致而又貼切地表達了“尋常事”中的“不尋常”。

六、遷移應用

請以“親情”爲主題,寫兩句溫馨的話。

a:學生寫話,交流展示。

b:師生評價,教師點撥舉例。

1、親情是一罈陳年老酒,甜美醇香;親情是一幅傳世名畫,精美雋永。

2、親情是一泓清澈泉水,純潔明淨;親情是一首動聽樂曲,婉轉悠揚。

c:學生再依據老師的例句仿句,師生評價。

七、達標檢測(矯正反饋)

1、學生完成本課《鞏固案》。

2、教師檢查完成情況,適當點撥,鞏固當堂教學效果。

八、小結本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