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通用15篇)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5W 次

作爲一名教職工,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通用15篇)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朗讀課文,瞭解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思路。

品味本文生動形象、活潑優美的語言。

(2)能力目標

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培養學生的質疑、自主探究能力。

提高學生想象能力及對生活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標

運用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

引導生要用心去感受生活,去體驗生活。

教學重難點:

品味本文生動形象、活潑優美的語言。

運用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

教學方法:

1、朗讀法2、點撥引導法

教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及內容:

(一)導入新課

教師選取《丁香花》這一首耳熟能詳的歌曲,目的讓學生聽音樂以激發閱讀興趣,訓練學生的想像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調動課堂的學習氣氛。

(二)品味課文(跳讀、精讀)

1、由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提出朗讀的要求:語氣親切自然,就像是和朋友促膝談心,不要讀得像朗誦表演,誇張造作

2、品味文章重點句子或語段。找出自己認爲精彩的句子或語段,說說精彩的原因。

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全班進行交流,討論。

繼續讓學生朗讀課文,領會運用排比、問句的表達效果,品味文章生動形象、活潑優美的語言,通過朗讀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

(三)研讀課文

1、學生齊聲朗讀課文,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

2、說一說這篇課文寫了哪些內容?可劃分爲幾部分?(各小組推一位代表在全班發言,教師總結歸納)

注重朗讀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反覆朗讀,在朗讀中注意變換方式。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文章內容,明確作者的寫作思路。

(四)學生遊戲

教師以平等對話的方式進行教學,通過做聲音遊戲,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營造出一種輕鬆活潑的教學氛圍。引導生要用心去感受生活,去體驗生活。

(五)佈置作業:

課外拓展

寫出對《丁香花》感受。(100字左右)

佈置此項作業,讓學生進一步鞏固課堂教學內容,並將學生已調動起來的生活體驗深化,通過寫短文,鍛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2

【導學目標】

1、初步認識說明文與記敘文在寫作目的和使用語言方面的差別。學習本文平實而準確的說明語言。

2、學習本文抓住事物實質特徵,舉典型實例說明事物特徵的方法。

3、瞭解中國石拱橋的悠久歷史和傑出成績,認識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獻身科學的志向和嚴謹務實的精神。

【課時計劃】

2課時,第一課時完成步驟一、二,第二課時完成步驟三、四、五。

學生齊讀導學目標,圈點關鍵詞,做到對學習任務心中有數。

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橋是經過放大的一條板凳”,橋樑專家茅以升這樣風趣的解釋“橋”。橋是這麼簡單,但橋又是充滿魅力的,它集實用功能與審美價值於一身。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幾乎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橋。在我國,我們的祖先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建造了各種各樣的橋樑,距今已一千多年的隋代,李春建造的趙州橋就是世界橋樑史上的一個奇蹟。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橋的一些特點。

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記準字形,給加點的字注音。

弧形(hú) 拱橋(gǒng) 勻稱(chèn) 張(zhuó) 惟妙惟肖(xiào)

推崇(chóng) 和諧(xié) 橋墩(dūn) 洨河(xiáo) 飲澗(jiàn)

2、記住重點詞語的詞義。

巧妙絕倫:(方法或技術等)靈巧高明,超乎尋常,沒有可以相比的。

和諧:配合得適當和勻稱。

惟妙惟肖:這裏形容雕刻得十分精妙逼真。肖,相似。

勻稱:均勻,比例和諧。

推崇:十分推重。

古樸:樸素而有古代的風格。

3、作者簡介

茅以升,江蘇鎮江人。我國著名的橋樑專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被譽爲“中國橋樑之父”。他主持設計的錢塘江大橋,是我國第一座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鐵路公路兩用橋;他還參加了新中國第一座現代化的大橋——武漢長江大橋的建造。

4、說明文文體知識

(1)說明文的分類:根據說明對象與說明目的不同,分爲事物說明文,如《中國石拱橋》和事理說明文,如《大自然的語言》;根據說明語言的不同特色、表達方式的使用情況的不同分爲平實說明文,如《地球是圓的嗎》和生動說明文,如《看雲識天氣》。

(2)說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特徵。特徵是一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標誌。

(3)說明順序:有條有理地說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徵或事理介紹清楚。

①時間順序:即以事物發生、發展的時間先後來安排說明順序。

②空間順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間存在形式,從外到內,從上到下,從前到後,由遠及近等。

③邏輯順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內部聯繫,從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來安排說明順序。事物的內部聯繫包括因果關係、層遞關係、主次關係、總分關係、並列關係等;認識事物或事理的過程則指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等等。邏輯順序通常包括下面幾種情況:a.從整體到部分;b.從原因到結果;c.從特點到用途;d.從主要到次要;e.從概括到具體;f.從現象到本質。

學法指導一:

【把握說明對象三法】

①看題目或首尾段;

②抓段首、段尾關鍵句;

③歸納總結。

注意:事物說明文的題目一般是說明對象,事理說明文一般在開頭或結尾的總結句交代說明對象。

學法指導二:

【概括說明對象特徵四法】

①從文題入手概括;

②從開頭結尾段概括;

③由段意歸納整合特徵;

④驗證答案要點。

注意:儘量用原文中的原詞與原句作答。

學法指導三:

【辨析說明順序方法】

1、說明順序有三種: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2、從說明對象入手判斷。

3、從語言標誌入手找出。

4、從文段大意入手分析。 (4)說明方法。常用的說明方法有:下定義,分類別,舉例子,作比較,列數字,打比方,畫圖表,作詮釋,摹狀貌,引用等。採用什麼說明方法是由說明目的和說明內容決定的。

(5)說明文的結構:常用的有並列式、連貫式、遞進式、總分式。

(6)說明文語言特點:準確性、嚴密性是說明文語言的先決條件,在此前提下,說明的語言有的以平實見長,有的以生動活潑見長。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學生自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麼?它有什麼特點?

【交流點撥】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中國石拱橋。中國石拱橋的特點是: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

(2)課文主要介紹了哪幾座橋?

【交流點撥】課文主要介紹了趙州橋和盧溝橋這兩座橋。

2、再讀課文,概括石拱橋、中國石拱橋、趙州橋、盧溝橋的特點。

【交流點撥】石拱橋:弧形,出現較早,形式優美,結構堅固。

中國石拱橋:歷史悠久,分佈廣,形式多樣。趙州橋:歷史悠久,結構堅固,設計巧妙,形狀像弓,用料省,藝術價值高。盧溝橋:石拱相連,結構精巧,堅固耐用,形式優美,藝術價值高,歷史價值突出。

3、課文最後兩段向我們介紹了什麼內容?試從文中提取兩句話來概括。

【交流點撥】①我國石拱橋取得光輝成就的原因。②我國橋樑事業的新發展。

【小結】文章抓住中國石拱橋的主要特點,以趙州橋和盧溝橋爲例,說明我國石拱橋在設計和施工上的獨特創造以及不朽的藝術價值,讚揚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理清順序 感知特點

小組討論本文的說明順序。

1、指名讀第一、二段,討論:本文主要寫中國石拱橋的特點,爲什麼開頭兩段寫一般石拱橋的特點?

【交流點撥】寫石拱橋的形式優美,可以引起讀者的聯想,激發閱讀興趣。接着寫石拱橋的一般特點,爲下面寫中國石拱橋作鋪墊,自然過渡到寫特殊的石拱橋,這是由一般到特殊的順序。

2、默讀第四、五段,列出層次,討論: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來寫趙州橋的?

【交流點撥】作者在說明趙州橋時,運用了從概括到具體的順序。

3、指名讀第六段,提問:這一段寫盧溝橋是按什麼順序寫的?

【交流點撥】由整體到局部。

4、要求學生在課文中依次找出所寫的橋名及建成時間。提問:這是按照什麼順序說明的?

【交流點撥】按時間先後順序進行說明的。

5、小結:綜觀全文,本文在安排說明順序上有哪些特點?

【交流點撥】本文在安排說明順序時,是按照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後具體的順序;在說明橋樑的結構時,是按照由整體到局部的順序;有關歷史發展的說明則以時間先後爲順序。這樣寫,可以使文章層次分明,條理清楚。

步驟四 品析語言 把握方法

思考、研討下列問題。(多媒體投放)

1、石拱橋在世界橋樑史上出現得比較早。(“比較”一詞,去掉行嗎?)

【交流點撥】不行,“比較早”程度較輕,這樣表達比較穩妥。

學法指導四:

【舉例子的作用分析方法】

1、舉例子的特徵:爲了說明事物的情況或事理,有時先從道理上講,不太理解,這就需要舉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來加以說明。

2、作用:使文章更具體,更有說服力,更好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

3、標誌:“例如”,“以什麼爲例”,“如”等標誌性詞語。

4、格式:舉……例子,更真實具體地說明了……的……特徵,增強了說服力。2.這種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不但”“而且”能否刪去?“形式優美”“結構堅固”能否調整順序?)

【交流點撥】“不但”“而且”不能刪去,如果刪去,它們之間的關係就變成了並列關係。先說外觀,再說功能,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並且對於橋來說,其實用價值遠遠重於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調整順序。

3、《水經注》裏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於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加點的詞能否去掉?)

【交流點撥】“大約”“可能”都表示不確定,只是推測的情況。“有記載的”使發言的根據增加可靠性。

4、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幾乎”去掉行嗎?)

【交流點撥】“幾乎”強調了石拱橋分佈範圍廣,但並不排除有的地方沒有石拱橋的可能。

5、(趙州橋)全橋只有一個大拱,長達37.4米,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當時可算”能否刪去?)

【交流點撥】“當時”是從時間上限定,“可算”是從程度上限定。這樣才更符合實際情況。

【教師總結】說明文的語言有準確、嚴密的特點,從以上例句,可以發現本文:使用數字準確;沒辦法用準確數字的,就用表示估計的數字;對暫時還無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測的語言來表達;恰當地使用限制性的詞語,使表達的意思趨於準確。因此,我們學習說明文語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準確”。

6、找出本文用到的說明方法(多媒體展示)。

【交流點撥】(1)引用——唐朝的張嘉貞說它“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爲”。

(2)列數字——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50.82米,兩端寬9.6米,中部略窄,寬9米。(3)打比方——我國的詩人愛把拱橋比作虹,說拱橋是“臥虹”“飛虹”,把水上拱橋形容爲“長虹臥波”。(4)摹狀貌——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注視行人,千態萬狀,惟妙惟肖。(5)作詮釋——每兩個石拱之間有石砌橋墩,把11個石拱聯成一個整體。由於各拱相連,所以這種橋叫作聯拱石橋。

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本文是一篇說明文,目的是讓讀者瞭解中國石拱橋的有關知識。學習本文,須瞭解說明對象,把握其特徵;理清說明順序,探究作者的說明技巧;揣摩語言,把握說明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既接受科學知識的薰陶,又學到寫作說明文的技巧。

根據課文內容和插圖,畫出趙州橋的示意圖,標上相應的數據。

【附:板書設計】

課後反思 查漏補缺

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於:

不足之處在於: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3

學習目標:

通過課文感知西雙版納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學習重點:

體會文中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美

學習難點:

從文中瞭解版納獨特的民族文化

學習過程:

一、導入:

1、媒體播放音樂《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創設情境

2、優美的音樂引起我們無限的遐想,那蒼莽的熱帶雨林,神祕的宗教氛圍,鮮見的少數民族情調更是吸引着無數的中外遊客走進西雙版納。

二、第一板塊,感受美

1、請你用文中的一個詞語或一句話說說你第一次讀課文之後的感受。

2、瀏覽課文,神遊版納,結合有代表性的圖片,以“《》美在……”說說版納的美

三、第二板塊,品味美

1、挑選你自己喜歡的畫面,高聲朗讀

2、自主思考:你喜歡的畫面是如何表現美的。教師巡迴指導,提醒學生抓住標題中的關鍵詞去欣賞,邊讀課文,邊作圈點批註

3、小組合作交流,點擊媒體顯示的每個畫面,讓學生在想像中與作者同遊同賞

4、深入探究:人文景觀的美

如果說自然景觀的美是大自然對版納的恩賜,那麼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則是這個民族獨特的魅力,文中多處信息向我們展示了傣族質樸意深的民風民情。

(1)、學生閱讀課文,試圖從文中提供的傣族的居住、服飾、飲食、宗教信仰等方面信息中去考察

(2)、語文活動:走進西雙版納傣族園

要求

a、以“各位朋友,歡迎大家來到西雙版納傣族園……”爲開頭

b、注意使用第一人稱

四、第三板塊,表現美

播放影片,結合影片寫一寫版納的美

要求:寫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美

五、激發探究意識:通過本課的學習,啓發學生說說你對版納有了哪些瞭解,你還有哪些問題感興趣?

六、結束新課:當優美的音樂再起時,你最想對神祕而又神奇的西雙版納說的是……

七、佈置作業:積累美言

(1)、說說你最喜歡的詞語

(2)、記住你最想記住的句子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體察信客的語言、行動和心理。領悟他的品格和精神。

⑵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

2、能力目標

學會新的描寫人物的方法,培養學生正直無私的品格。

3、教育目標

培養學生潔身自好、待人寬容、任勞任怨等的品質。

教學重難點

感受本文的語言。抓取人物的品格。

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大家回想一下,有什麼職業是過去有而現在已逐漸消失了的?爲什麼?(因爲我們現在已經不需要他們了。或者他們已經落伍了。)那麼,我麼今天要講的《信客》,也正是這樣一種職業。大家就來看一下,“信客”到底是做什麼的?

二、整體感知

1、這篇課文比較長,我們就不讀了,提前讓大家回去預習了。現在再給大家一點時間,快速瀏覽一下本文,並且找出信客是做什麼的?這行職業有何特點?

⑴信客信客就在一個信字──誠信無私

⑵終年跋涉,非常辛苦──任勞任怨

⑶收入微薄,生活貧窮──待人寬容

⑷最痛苦的是蒙受懷疑、欺凌、憎恨。但是信客的閱歷又讓他增長才幹。

2、從上面大家的總結可以看出,信客的爲人如何?(或信客這一行所需要的品質是什麼?)

誠信無私、任勞任怨、待人寬容、潔身自好、恪盡職守、善良厚道等。

3、那麼分別從文中找出相對應的事例來!

4、可是,有個很奇怪的現象。爲什麼作者再寫信客之前,還寫了一個老信客?

險些老信客,實際上說明了信客這一職業的兩個特點:路途艱苦;強調職業道德──“就在一個信字”,而且這個“信”字要做到一絲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豐富經歷,給年輕信客以具體切實的指點,他的慘痛的教訓,又時時警惕着年輕信客。這些,都促使他迅速成爲可以信賴的信客。

5、那麼,信客成長起來後,作者重點寫了信客的什麼事蹟?爲何要重點寫?

重點寫了兩個事蹟:概括寫遇到謀生者客死他鄉,信客充當代理人的事蹟;具體寫一次遭人誣陷、說明信客職務的兇險和信客仁義熱心、任勞任怨、寬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6、總結信客這一生,他在哪裏是一個轉折?

回鄉教書。

7、他這一生正好驗證了那一句話?

好人有好報。

社會總是有良心的,奉獻者終究會贏得敬愛和懷念。人們常送些關懷與溫暖。發財的同鄉回來道歉,並請他代辦郵政事務,後來大家又推舉他當老師,當校長等等。等到臨死時,又來紛紛弔唁。

8、信客死後,爲什麼要和老信客葬在一起?

因爲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9、請寫出一段話,作爲信客墓碑上的文字。

10、本文的語言有何特色?

《信客》:質樸典雅;警闢而暢達。

《背影》:樸素平實。

《臺階》:十分口語化。

原因:題材不同,作者個性氣質語言習慣不同。

三、作業

1、把課後詞語加意思寫一遍,並且背過。

2、把自己的墓誌銘整理在本子上。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技能:

1、 積累詞彙,明確“狼籍”、“躊躇”、“賦閒”“頹唐”、“觸目傷懷”等詞語的含義。

2、 整體感知課文,歸納中心意思。

3、 學習文章飽含深情的、樸素的語言。

(二) 過程與方法:

1、 反覆誦讀,深入體會文中表現的父子情深。

2、 找出文章中描寫人物的語句,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仔細揣摩文中行動描寫的表達作用。

(三) 情感態度價值觀:

珍愛親情,增進子女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培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教學重點:

體會文章飽含深情的、樸素的語言。

教學難點:

文章描寫人物的方法,揣摩行動描寫的表達效果。

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檢查預習情況:

《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同學們一定耳熟能唱,但我也經常聽到有同學把它改成《世上只有爸爸好》,確實,父愛和母愛是一樣偉大的,只是父愛可能比母愛更深沉、更含蓄,只要我們用心去感受,同樣能體會到。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紀實性散文,也可以說是回憶性散文,本文寫於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廣大讀者所傳誦,多少年來也一直被選入教材,哺育了幾代人。對於過樣的名篇,我們應認真閱讀、學習。

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解釋詞義。

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交卸”,用於某種職務。“推卸”,用於某種責任。

奔喪(sāng),有關死人的事,名詞。奔喪,在外地趕回辦理尊親喪事。喪,別讀sàng,丟掉,失去。動詞。

躊躇(chóu chú),猶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於舊的準則。迂,另意“迂迴”,曲折、繞遠。

蹣跚(pán shān)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頹唐(tuí),精神委靡,意氣消沉。

瑣屑(xiè),指細小繁雜的事。

晶瑩(yíng),光潔透明。

2、學生朗讀課文。

找學生朗讀課文,最好分三個部分,找三個同學分別朗讀,提出朗讀要求。

二、引導學生劃分段落層次,掌握結構形式。

(1)本文如分成三個部分,應怎樣分法?

教師引導學生找出三個部分的分界線,劃出三個部分後,歸納大意,要求用同樣的語式(字數、結構形式大體相同),訓練概括能力。

“那年冬天”是現在與回憶的分界線。“這幾年來”是回憶與現在的分界線。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間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歸納如板書所示。

板書:

①開篇寄思 ②往事回憶 ③結尾懷念

如學生能用“背影”作線索概括,也應肯定:

①不忘背影 ②描寫背影 ③思念背影

(2)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體部分,按照文章敘事的層次又可以分成幾層意思呢?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教師小結。

中間部分可以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交代父子分別時的家境 第二層次:送行前父親的細心關照

第三層次:送行時看到父親的背影還可以有別的概括,比如:

中間部分可分爲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交代家境 第二層次:浦口送別

在第二層次“浦口送別”中又可以分爲三個小的層次:

第一、細心照顧 第二、車站買橘 第三、車門話別

(3)在劃分段落層次時,應從開始就告訴學生,文章本身的結構形式是固定的、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劃分層次應力求符合作品本身固有的思路及其結構形式,但由於讀者認識的差異、角度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法。這就要作具體分析。

三、.引導學生弄清情節線索,體會取材角度。

1、本文用什麼把全文的故事情節連接起來並且貫串起來?

“背影”。現在,要弄清楚:

(1)作者是怎樣用“背影”來貫串並連接全文的?

教師提問、引導學生回答並隨時歸納。

本文在幾處寫了“背影”?

本文在四處寫到“背影”。

這四處寫“背影”各是在什麼情況下,每次有什麼不同的特點?

第一次在開頭,不忘背影。(思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別時,望父買橘時的背影。(望背影)

第三次在車門話別,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羣中。(別背影)

第四次在結尾,淚光中再現背影。(想背影)

這四次背影的出現,是怎樣隨着文章情節的推進而有不同的表現力的呢?或者說,文章對父親的回憶是怎樣以“背影”爲線索連貫起來的呢?

可以做這樣的理解:

(2)作者爲什麼選擇“背影”這樣的角度來命題立意,並用它來組織材料、結構成文呢?

教師可引導學生作短暫的交談、自由討論,然後集中發言,教師擇優肯定、適當補充。

作者所以選取“背影”這種特殊的角度來反映父親的面貌,基於表現內容的需要,體現着高明的藝術構思:

①可以表現父親在特定環境下的形象特點。作者家境衰落、父親老境頹唐、心情憂鬱,用“背影”來表現,最能體現人物的這種境遇與心境。

②可以給讀者以自由想象的廣闊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寫父親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現,結合文章內容,讀者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使父親衰頹的形象更具豐富的內涵。

③藝術視角的創新。作者不落俗套,不隨人後,開拓了藝術表現的新領域,給人以生動、新穎的感受。

四、小結

父愛是深沉的,偉大的。當我們用心去感受父愛時,我們會發現,我們的父親,他就像巍峨的高山,具有博大的胸襟;他就像洶涌的大海,具有寬闊的胸懷。

五、佈置作業:

1、反覆涌讀課文。

2、完成課後練習二。

附:板書設計:

十一 背影

朱自清

難忘背影:點題 家境:禍不單行

父子 描寫背影: 送別前:細心關照 父親疼愛兒子

情深 (細緻刻劃) 買橘子:周到入微 兒子憐愛父親

再現背影:思念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6

一、教學目標

(一)掌握文中的實詞,通過誦讀,體察“也”的性情。

(二)學習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三)沉潛涵泳,體悟作者“與民同樂”的社會理想和政治理想。

(四)聯繫實際,運用現代觀念評價作者的胸懷意趣和美好理想。

二、課時安排1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活動導引

(1)讀準音:藉助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

(2)讀順文:並圈出文辭優美、內涵豐富的句子。

(3)讀懂義:指文章大意,並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2鋇既胄驢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這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醉翁亭記》中的名句,也是成語“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由來。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這篇古典文學中的美文名篇,感受千年前的古人縱情於秀山秀水中的意趣和情懷。

3作者簡介

歐陽修,字永叔,自號醉翁,六一居士,諡文忠,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四歲喪父,家境貧困,母親用荻稈畫地教他識字讀書。後來他考取進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參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樣。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範被罷官,歐陽修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有關的權臣,他因此也遭到貶謫。《醉翁亭記》就是他被貶到滁州(今安徽滁縣)當太守時寫的。

歐陽修在歷史上以獎掖後進著稱。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曾鞏,還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門下,得到過他的栽培。

歐陽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曉暢,委婉多姿,自成風格,在北宋以至後來的文壇上產生過很大的影響。我們通過《醉翁亭記》,對歐文的風貌也可窺見一斑。歐陽修不僅以散文著稱,他的詩詞、文評也有很高的成就。

歐陽修還是著名的史學家。“二十四史”中有兩部是他編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書》。歐陽修稱得上是位飽學之士。他一生對我國的文學、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二)活動過程

1閉音聽讀

(1)下列加下劃線的字該怎麼讀?(板書或以多媒體顯示,學生認讀後配上拼音)

環滁皆山也chú 林壑尤美hè

琅琊lángyá 飲少輒醉zhé

日出而林霏開fēi 雲歸而巖穴暝míng

傴僂提攜yǔlǚ 泉香而酒洌liè

山餚野蔌sù 觥籌交錯gōng

頹然乎其間tuí 樹林陰翳yì

(2)聽老師範讀全文,要求同學聽準讀音,聽清句讀,體會情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領悟內蘊(“太守樂其樂”的情懷意趣)。

範讀旨在以教師的美讀感染學生,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吟誦涵泳,培養文言語感,體味文言文的韻味。

2崩識林室

(1)朗讀課文,要求吐字清晰準確,停頓恰當。

(2)質疑活動

策略:藉助書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不能自行解決的,舉手質疑。

3碧致勱渙

(1)落實下列加下劃線的字詞,注意古今不同的意義和用法

有亭翼然臨於泉(從高處往低處看)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託)

野芳發而幽香(開花)

遊人去而禽鳥樂也(離開)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名詞活用爲動詞,命名;稱指)

有亭翼然臨於泉(像張開的翅膀一樣)

雜然而前陳者(交錯的樣子)

頹然乎其間者(文中是醉醺醺要倒的樣子;

然:形容詞詞尾,可解釋爲“……的樣子”。)

而溪深而魚肥(表示並列關係)

日出而林霏開(表示承接關係)

雜然而前陳者(表示修飾關係)

少飲輒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遞進關係)

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表示轉折關係)

(辨析策略:這裏的“而”都作連詞。辨別它們的不同用法,一方面要理清詞語或句子間的邏輯關係,另一方面要通過誦讀把握語氣。語意限定了虛詞的用法,虛詞恰當地傳達了語意。全文“而”作連詞用共23處,它貫通全篇,形成一種獨特的語言風格。)

(2)疏通下列句子的意思,體察句子的語氣

Ⅰ弊砦討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是在山光水色中啊。遊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裏,而寄託在喝酒上罷。

Ⅱ輩匝瞻追ⅲ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一人)臉色蒼老、頭髮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羣中間,這是太守喝醉了。

Ⅲ比歡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然而鳥兒(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知道遊人的樂趣;遊人知道跟着太守遊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他們的快樂爲快樂啊。

(3)積累成語

Ⅰ弊砦討意不在酒

Ⅱ彼落石出

Ⅲ賓〕鍀淮

4彼卸遼枰

(1)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有感情地誦讀課文。

(2)設疑激趣:作者按什麼順序介紹醉翁亭?作者遊醉翁亭的目的是什麼?

(3)誦讀策略:指導同學抑揚頓挫地誦讀課文,養成吟誦、咀嚼、揣摩、品味的習慣。

5碧致芻疃

(1)作者用層遞法由遠及近點出醉翁亭的位置:

滁州→西南諸峯→琅琊山→釀泉→醉翁亭

其他情況——

建亭者:山之僧智仙

命名者:歐陽修(醉翁)

(2)醉翁遊亭的目的:

欣賞山光水色,飲酒只爲了助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三)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力爭成誦。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7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瞭解一些文言知識,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

2.瞭解文中所描寫的三峽的自然景觀,感受三峽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寫的特點。

過程和方法:

1.誦讀法。酈道元的《三峽》抓住了三峽這一自然景觀的特點,描繪了三峽不同季節的壯麗景色,語言精美,描寫生動。教師可指導學生以多種形式反覆誦讀,在誦讀中體會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後達到熟讀成誦。可引導學生利用提綱背誦法快速背誦,在板書中教師最好給學生提供背誦提綱。

2.拓展閱讀法。選擇與三峽有關的詩文進行拓展閱讀,培養學生的比較閱讀能力。

3.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充分體現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1.欣賞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畫面美。

2.抓住精彩的寫景段落,仔細揣摩畫龍點睛的詞語,把握作品景物描寫的特點。

3.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1.把握文章描寫景物生動、傳神,語言精美的特點。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2分鐘

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壯美,無數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輝的瑰寶,妝扮着中華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爲之傾倒,爲之歌唱。我國北魏時期著名的地理學家,面對祖國的大好河山,爲我們寫下了一篇篇膾炙人口的遊記散文,《三峽》就是其中的一篇。去過三峽的同學,可能會因那兩岸倒江懸崖峭壁而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會因江面上飄浮着的白色垃圾而憂慮人類環境的污染,還可能會因新建的三峽工程而驚歎科學技術改造大自然的偉力,你也許會讓思緒倒流,追溯三峽的過去,想—睹她在歷史上的真容:學習了酈道元的《三峽》之後,我們將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二、作者及作品簡介 2分鐘

酈道元,字善長,北魏范陽涿鹿人。做過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官職,治政嚴整,執法峻刻,爲權豪所憚。他生性好學,歷覽羣書,撰《水經注》40卷,是爲魏晉時代無名氏所著的《水經》一書所作的註釋。《水經》是一部記載全國水道的地理書,記錄得非常簡略。酈道元收集了有關全國水道的記載以及自己遊歷各地跋涉山川的見聞爲《水經》作註釋,對《水經》中的記載加以詳細闡明和補充,引書達四百多種。

三、朗讀課文,正確把握節奏,感受作品的音韻美1.學生初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初步理解文句。①

(2)以小組爲單位,解決疑難詞句,教師巡視指導。

2.教師指導學生朗讀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或教師範讀,要求學生聽讀,把握節奏、韻律及情調。

(2)教師提示朗讀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1段,

自/三峽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第2段

至於/夏水//襄陵

沿//溯/阻絕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

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第3段

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絕/多生怪柏

清/榮/峻/茂

第4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3)教師領讀,學生跟讀。

(4)學生齊讀課文,根據朗讀提示,努力讀出最佳效果。

四、理清背誦思路

根據文章想象三峽壯景,把握各段的寫景重點及景物特徵,體會文章整體佈局的巧妙。

學生分組交流,每組負責一個語段,然後選四位同學全班交流。

1.學生明確:第1段重點寫山,“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突出羣山連綿的特點。“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是說一層層的懸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時候,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說明江面狹窄,兩岸雄峯相連,峭壁對峙,只看見一線天。突出峯巒重迭,雄峻險拔的山勢。

教師根據學生講述板書:

山 兩岸連山 隱天蔽日

學生齊讀第1段,想像羣山連綿,高聳入雲的三峽美景。

2.學生明確:第2、3、4段寫水,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

第2段寫夏季三峽情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是說夏天水漲,江水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隻都被阻絕,不能通航,突出大水猛漲。“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是說有時皇帝的命令要急速傳達,纔會有航船,只要清早坐船從白帝城出發,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間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騎着駿馬,駕着疾風,也不如它快。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點。

教師根據學生講述板書:

水 夏水襄陵 乘奔御風

學生齊讀第2段,想像江水浩蕩、日行千里的畫面,感受其奔放美。

3.學生明確:第3段寫三峽春冬之景。“素湍綠潭,迴清倒影”是說在春冬兩個季節,雪白的急流,迴旋着清波;碧綠的深潭,倒映着各種景物的影子。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麗風光。“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是說在極高的山峯上,生長着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在山峯之間,常有懸泉瀑布飛流衝蕩,山靜、泉飛、柏怪、水奇,構成一幅挺拔超脫的畫面。“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樹榮,山高,草盛,趣味無窮。用極爲精練的四個字狀寫四種景物,總結全段。

教師根據學生講述,板書:

春冬 素湍綠潭 懸泉瀑布 清榮峻茂

學生齊讀第3段,想像三峽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悠美。

4.學生明確:第4段寫三峽秋景。“每至清初霜旦,林寒澗肅”是說每到初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充滿悽清肅殺的氣氛。“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是說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鳴叫,聲音連續不斷,非常淒涼怪異。空曠的山谷傳來猿啼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很久才消失。寫秋峽以代表性事物猿來表現,山猿哀鳴,渲染了秋天的蕭瑟氣氛。

教師根據學生講述板書:

秋 林寒澗肅 高猿長嘯

學生齊讀第4段,感受秋峽蕭瑟淒涼的氛圍。

五、學生齊讀課文,根據板書所顯示的詞語提綱,嘗試背誦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1.個體抽查。

2.集體齊背。

二、根據課文內容,想像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並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和課文對照,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1.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三峽奇景,其餘同學點評。

教師提醒學生注意扣住山水,扣住季節,扣住景物特徵,如高峻的山峯、洶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的猿鳴、悲涼的漁歌等。

2.提問:本文對三峽的描寫比較客觀,作者的思想感情並沒有用語言直接表述出來,但從字裏行間我們可以體會得到,請結合文章試作分析。

學生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分析。

明確:作者描繪三峽奇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如寫羣山連綿,高聳入雲,體現了作者欣賞讚嘆的情感。他 驚歎自然的神奇,盛讚夏日三峽的奔放美,春冬之時的清幽美,秋日三峽的悽婉美,“良多趣味”作者直抒其懷,體現其獨特的審美觀。特別是秋日三峽,水枯氣寒,猿鳴淒涼,讀來使人不覺潸然淚下,那悲涼的漁歌,使人覺得作者是在嘆人生多舛,百姓艱難。總之,步入酈道元筆下的“三峽”,似乎也走出了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

三、揣摩語言,品味作品獨特的語言魅力

1.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3.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學生涵詠品味寫景的`妙處。只要學生能說出一點,教師即應給予褒揚。

明確:1.正面寫山“連”的特點,粗筆勾勒,輪廓分明。“隱天蔽日”,山隱於天空,遮住太陽,側面烘托山“高”。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寫出了山高嶺連的特點。

2.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觀遠景。“素湍綠潭,迴清倒影”屬俯視江中所見,動靜相雜,色彩各異,相映成趣。“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屬仰觀遠景,以“絕”狀山,以“怪”寫柏,繪形寫貌,形神兼備。“怪柏”顯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堅強的意志,給山水之間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頓覺生意盎然。

3.以“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渲染猿鳴幽悽,山谷空曠,既從正面摹聲,又從側面引用,以漁歌的淒涼來寫猿鳴,手法多變,搖曳多姿。

學生齊讀這三句話,感受其語言美的特質。

四、拓展閱讀

閱讀李白的《早發白帝城》一詩,請說出它和本文內容上的聯繫。

早發白帝城

李 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學生讀詩,思考,明確:《早發白帝城》和《三峽》都描寫了三峽風光,前者是詩,後者爲遊記散文。文章第二段與這首詩的一、二、四句相印證,都表現了夏天三峽水流速度極快;文章第四段與詩的第三句相對應,都是寫連續不斷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則和詩中的“萬重山”相應。

五、課堂小結

《三峽》向我們展示的是一軸三峽四季景色的山水長卷,讀來令人神往。作者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奇險、清秀,我們彷彿置身於那險拔清幽的三峽盛地。酈道元用文筆裝點三峽,科學家用智慧改造三峽,親愛的同學們,現在就讓我們走近三峽,用自己的獨特歌喉讚美三峽,將來,我相信,三峽古老的歷史畫卷上會留下屬於我們的一筆的!

六、佈置作業

A(學優生):完成練習冊

B(中等生):背誦課文,理解內容

C(後三分之一學生):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8

教學目的

1.繼續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彙。

2.體會本文作者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重點難點

1.重點: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彙。

2.難點:體會本文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學法引導

本文適合反覆吟誦,用心感受,應着力於誦讀、感悟。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給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 鵠(hú) 鬣(liè) 茗(míng) 罍(léi)

蹇(jiǎn) 倩(qiàn) 髻(jì) 鬟(huán) 浹(jiá)

乍(zhà) 澈(chè) 靧(huì) 曝(pù) 呷(xiā)

2.朗讀課文,對照註解試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袁宏道,字中郎,一字無學,號石公,公安人,明代著名文學家,與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時稱“三袁”。宏道詩主妙悟,提倡“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反對仿古,追求自然。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內容多寫身邊瑣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齋集》二十四卷傳世,後人輯爲《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詩文風格相近,時人稱之爲“公安派”,稱他們的詩文爲“公安體”。

2.導語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記遊小品。滿井是明、清兩朝北京近郊的一個風景區。文章用極精簡的文字記遊繪景、抒情諭理。歷歷如畫的景物描寫,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氣息,勃勃生機,借景抒感,諭示讀者以人生哲理。

三、正課

1.朗讀課文,注意不讀錯音。讀好句子的節奏、重音,讀出作者喜悅的感情。

2.請學生翻譯第1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凍風時作:凍風,冷風。作,起。

侷促一室之內:侷促,拘束、侷限。

每冒風馳行:馳行,坐車出行。

未百步輒返:輒,總是,就。

3.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土膏微潤: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潤,滋潤,溼潤。

於時冰皮始解:於時,在這時。冰皮,河牀上結冰的表面。

波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顏色。乍,初,始。

柔梢披風:梢,這裏指柳梢。披風,在風中散開。披,分開,散開。

麥田淺鬣寸許:淺鬣寸許,淺嫩的麥苗高一寸左右。鬣,獸頸上的鬃毛,這裏形容麥苗。

泉而茗者: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詞活用爲動詞。罍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罍,酒杯,名詞用爲動詞,端起酒杯。

紅裝而蹇者:蹇,本義跛足的,引申爲驢子,用作動詞,騎驢。

凡曝沙之鳥:曝,曬太陽。曝沙,在沙灘上曬太陽。

呷浪之鱗:呷,吸而飲。鱗,借代魚。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未始,未嘗。

4.請學生翻譯第3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夫不能以遊墮事:墮,壞,耽誤。

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瀟然,心中沒有牽掛的樣子。

而此地適與餘近:適,正好。

惡能無紀:惡,安、怎麼。無紀,沒有記遊的文章。

5.提問:請歸納段意。

討論並歸納:

第1段:寫城中早春“餘寒猶厲”、“凍風時作”的景象。

第2段:寫郊遊所見滿井春色。

四、學生朗讀課文,從記敘的六要素的角度整體瞭解文意。

五、板書設計

時間:花朝節後廿二日 地點:滿井

人物:我與數友 起因:侷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經過:心境“若脫籠之鵠”,盡覽初春水光山色,飽覽遊人怡然之情。

結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六、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三。

第二課時

一、預習

朗讀課文,體會寫景的特點。

二、導入

上節課我們已經略知大意,這節課我們一起來體會本文寫景的特點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正課

1.提問:北京一帶早春氣候有什麼特徵?寫城中餘寒景象表達作者什麼心情?

討論並歸納:氣候特徵是“餘寒猶厲”“凍風時作”“飛沙走礫”。表達作者“侷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的無奈心情。

2.提問:第1段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討論並歸納:用烘托、反襯的手法,欲揚先抑,寫出燕地的氣候特徵,暗示作者渴望出遊的心情,爲後文做了鋪墊。

3.提問:第2段可以分幾層,請歸納段意。

討論並歸納:可以分三層。

第1層(“廿二日天稍和”到“至滿井”):交待出遊日期、氣候、同行者及出遊路線。

第2層(“高柳夾堤”到“皆有喜氣”):描寫滿井盎然的春色。

第3層(“始知……”到“未之知也”):表現作者歡快的心情。

4.提問:第2段描寫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還寒”,萬物復甦的特點,分析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怎麼描寫的?

討論並歸納:

先寫全景:“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及其獨特的感受“若脫籠之鵠”,再以獨特感受爲審美中心,分別描寫“冰皮”、“山巒”、“柳條”、“麥田”、“遊人”、“鳥”、“魚”等種種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徵,運用新穎生動的比喻,描繪了一幅幅生機勃勃,喜氣洋洋的畫卷。在景物的描寫中也寄寓了作者歡快、恬適的心情。寫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5.提問:第3段表達了作者什麼願望?

討論並歸納:表達自己將以這次遊覽滿井爲起點,在公事之餘繼續出遊的願望。

6.提問:請歸納本文的中心思想。

討論並歸納:本文以遊覽行蹤爲線索,以清新的筆調,歷歷如畫地描寫了北京近郊滿井的早春景色,表達作者歡快、恬適的心情和喜愛郊遊的願望。

7.提問:本文在記敘描寫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試舉例說明。

討論並歸納:

(1)若脫籠之鵠: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麥田淺鬣寸許:以物比物

四、小結

這是一篇優美動人的寫景抒情小品。描繪了北京近郊滿井一帶美麗的早春景色,篇幅短小,文辭簡潔而又清麗、自然,意趣蘊藉,具有藝術魅力。曲折地表現了作者厭棄都市官場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懷。

五、板書設計

滿井遊記

自然景:高柳夾堤、土膏、冰皮、波色、鱗浪、山巒、晴雪、柳條、柔梢、麥田、淺鬣、曝沙之鳥、呷浪之鱗

人文景:遊人

情:侷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若脫籠之鵠→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鬱、煩躁→輕鬆喜悅→感嘆讚美

(抑 揚)

結構覽勝

一、 城中餘寒景象 燕地寒,花朝節後(地點、時間)

餘寒猶厲 凍風時作

飛沙走石

二、 出遊地點:滿井

滿井所見景物 景

春水之美

春山之美

楊柳之美

麥田之美

人 泉而茗者

罍而歌者

紅裝而蹇者

物 曝沙之鳥

呷浪之鱗

所感: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滿井遊記》學習要點

自讀課文:

首先粗略閱讀原文,熟悉文章內容,並在自己感到生疏的字、詞、句下面做出標記,藉助於工具書和參看課文下邊的註釋,爲生字注音,爲生詞釋義,將全文譯成較通順的現代漢語。

關於滿井:

明清兩朝,滿井是北京近鄰的一個風景區,這個井的形狀,明人王季重的《遊滿井記》說:“一亭函井,其規五尺,四窪而中滿,故名。”《嘉慶一統志》說:“井經五尺餘,清泉涌出,冬夏不竭。好事者鑿欄以束之,水常浮起。散漫四溢。”

關於作者及“公安派”

袁宏道,明朝人。他是明代後期反對文學復古主義運動的重要人物之一,'公安派'成員主要生活在萬曆時期,代表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們的籍貫是湖廣公安,世稱'公安派',其重要成員還有江盈科、陶望齡、黃輝等人。他們的文學主張主要有如下幾點:一是反對承襲,主張通變。認爲文學應該隨時代發展而變化。二是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他們認爲文學要抒發真情實感。三是推重民間小說,提倡通俗文學。

思考:

1、細讀 “高柳夾堤,土膏微潤,……麥田淺鬣寸許。” 體會作者是如何以生動而貼切的比喻描繪滿井春色的。

本文是一篇以寫景爲主的散文,因此上面這段描寫滿井自然景物的文字,即爲全文的主體部分。在這部分文字裏,景物寫得自然清新、優美動人,這和作者使用大量新鮮貼切、生動形象的比喻是分不開的。如作者以“脫籠之鵠”爲喻抒寫自己自由奔放的情懷,此可謂由物生情,緣情狀物。總之,通過一連串恰當的比喻,藉助於簡潔、準確的文字(“微”、“始”、“乍”、“新”、“將”、“淺”等),作者突出了滿井初春景物的特點,也從中巧妙地抒發了郊遊的喜悅。

2、本文題爲《滿井遊記》,顧名思義,文章是寫作者去京郊滿井這個地方遊覽觀光的所見所感。此處早春景色處處宜人,然而最具特色之處,不能不說還在於“滿井”這口不同於一般的井,可是文中似乎無一字正面寫井,對此應作如何理解?

其實,文中所寫的“滿井”,是北京東北郊一個很不起眼的地方,算不上什麼了不起的名勝。它之所以吸引衆多遊客,主要在於有這樣一口非同尋常的井:水面往往高於井邊,井中是個水泉。作者到此一遊,照理說,無論如何也應寫一寫這口井,這個認識是正確的。然而我們再仔細體會就可以看到,本文雖爲遊記,並非單純記實之作,它還是要通過寫景有所寄託,即文章結尾所說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這一結尾,使這篇遊記在一定程度上帶上了哲理的色彩。文中,爲了抒發作者春遊郊野心胸豁然開朗的感受,就一方面以“餘寒猶厲”,“侷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的城居生活作反襯;另一方面,放開筆墨逐層展開對最能表現滿井春色的種種景物的描繪,然後在此基礎上,引出富有議論抒情色彩的結尾。這樣看來,它仍不失爲一篇選材精當,佈局嚴謹的成熟之作,是否花費較多筆墨寫井,就不一定那麼重要了

《滿井遊記》原文和譯文

原文:

燕地寒,花朝節後,餘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侷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提,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於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乍出於匣也。山巒爲晴雪所洗,娟然如試,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譯文:

北京地區氣候寒冷,花朝節以後,冬天留下的寒氣還很厲害。冷風經常刮起來,一刮起來時就飛沙走石。我躲在一間屋子裏面,想出去卻不能。每次頂着寒風快步走出去,總是不到百步就返回來。

二月二十二日,天氣略微暖和,我同幾個朋友出了東直門,到了滿井。高大的柳樹分立在堤的兩旁,肥沃的土地稍微溼潤,放眼望去,空闊的景象,感到自己像籠子裏逃出的天鵝。在這時,薄冰開始溶化,水波開始發出亮光,像魚鱗一樣的波浪一層層的,水清澈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鏡子剛剛打開冷光突然從鏡匣子裏閃射出來一樣。山巒被溶化的雪水洗過後,美好的樣子好像擦過一樣,鮮明美好而又明媚,好像美麗的少女洗過臉剛剛梳好環形的髮髻一樣。柳條將要舒展沒有舒展,柔嫩的柳梢頭在風中散開,麥田裏低矮的麥苗才一寸左右。遊人雖然不多,但是汲泉水來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紅裝騎驢的,也經常有。風力雖然還很猛,但是走路就汗流浹背。所有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汲水的魚兒,都悠閒自在,羽毛鱗鬣中間,都充滿了歡樂氣氛。我才知道城郊田野外面未嘗沒有春天,可是住在城裏的人卻不知道它啊。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9

【教學設想】

課文教學方案是教師自己“讀”出來的,要找到自己動情的“原始心理歷程”。尤其是自己讀出了心得之後,教學自可達到“無案之案”的境界。筆者讀《背影》,讀出了“三境”:“我們的家境”、“父親的老境”、“我的心境”。正是在這“三境”之下,自己真正體會到了作者在字裏行間所表達的生命與生命之間的依存和溫暖。由此,指導學生閱讀本文,重在營造出一種情緒氛圍,消除學生情感上的那一層“隔膜”,變“無情無意”地讀爲“有意有情”地讀,感受文章的真情、深情。對車站送別時父親買橘子的細節、文中出現的幾次背影描寫、我的流淚、父親的話語等,簡略處理,而把重點放在指導學生對文章中其它交代背景、營造情境文字的品讀上,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作者。

課堂採用“五環教學模式”,突出學生學習行爲;總體目標分解到課時,在教學環節中予以兌現,追求課堂教學實效。

【教學目標】

1、準確朗讀、書寫和解釋課文中所運用的以下字詞

差使 奔喪 蹣跚 交卸 狼藉 瑣屑 簌簌 迂腐 頹唐 遊逛 躊躇 觸目傷懷

2、朗讀文中描寫父親兩次“背影”的語段,能說出兩次背影描寫對錶達主題的作用。

3、能解說“我”的四次流淚和文章描寫的父親的四句話所包含的感情。

4、從課文中篩選相關信息,說明“我們的家境”、“父親的老境”和“我的心境”。

5、結合自己的閱讀經驗,能夠說清楚自己認爲的文章語言最突出的一個特點。

6、能夠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評價作者與父親之間真摯的親情。

【教學重點】

1、朗讀文中描寫父親兩次“背影”的語段,能說出兩次背影描寫對錶達主題的作用。

2、從課文中篩選相關信息,說明“我們的家境”、“父親的老境”和“我的心境”。

3、結合自己的閱讀經驗,能夠說清楚自己認爲的文章語言最突出的一個特點。

【教學方法】自學——討論——展示——檢測——評價

【教學條件】投影儀 PPT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學時

第一環節:課堂自學

【教學目標需明確,問題目標要準確,學生自學時,教師巡視,根據個別需求進行指導。】

一、教師簡介作者的同時,導入新課,激勵自學

二、出示教學目標(多媒體出示)

1、準確朗讀、書寫和解釋課文中所運用的以下字詞:

差使 奔喪 蹣跚 交卸 狼藉 瑣屑 簌簌 迂腐 頹唐 遊逛 躊躇 觸目傷懷

2、能用一句話(簡潔完整的話)準確概括文章的內容。

3、朗讀課文,重點讀文中描寫父親兩次“背影”的語段,能說出兩次背影描寫對錶達主題的作用。

三、出示問題目標(多媒體出示或板書或下發自學提示單)

【組織學生自讀課文,圍繞問題,讀、思、圈、點、勾、畫、批。】

A、一般問題

1、能否準確拼讀和記憶目標中所列詞語?

2、是否能解釋下列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蹣跚 狼藉 瑣屑 典質 頹唐 觸目傷懷 情鬱於中

3、能夠用一句話準確概括文章的內容嗎?

B、核心問題

1、主幹問題:作者是如何刻畫父親的“背影”的?有什麼表達作用?

2、分支問題:

全文有幾處提到“背影”?能否在文中勾畫出相關語句(語段)並有表情地朗讀?

作者寫了父親的幾個“背影”?這些“背影”出現在什麼背景之下?

車站送別買橘子時的“背影”爲什麼要着力刻畫?我當時的情緒或反應怎樣?

作者運用了什麼表達方式?幾次“背影”描寫有什麼作用?

四、學生自學,查字典或輔導資料,落實一般問題。

五、對核心問題、重點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形成基本思路。

第二環節:課堂討論

【所有學習小組既針對問題又合作競賽。學習優秀者可以引導分析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教師巡視,監控討論過程,並預測可能解決或不可能解決的問題。】

在自學的基礎上,輪值組長組織同組內討論,輪值發言人記錄。

討論的重點是:

主幹問題:作者是如何刻畫父親的“背影”的?有什麼表達作用?

分支問題:

全文有幾處提到“背影”?能否在文中勾畫出相關語句(語段)並有表情地朗讀?

作者寫了父親的幾個“背影”?這些“背影”出現在什麼背景之下?

車站送別買橘子時的“背影”爲什麼要着力刻畫?我當時的情緒或反應怎樣?

作者運用了什麼表達方式?幾次“背影”描寫有什麼作用?

第三環節:課堂展示

【1、所有學習小組思維過程展示示要清晰。2、教師備課,對所有問題要有思路和方法準備。3、教師要準備展示過程調控策略:學生解決的問題,教師給予肯定;學生未解決的問題,教師點撥展示,師生共同總結出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形成共識。】

一、教師組織交流,各組發言人按序展示:

緊緊圍繞“作者是如何刻畫父親的‘背影’的?有什麼表達作用?”這一核心展開。

二、展示過程調控策略準備:

學生解決的問題,教師給予肯定。

學生未解決的問題,教師展示。師生共同總結出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形成結論。

【教師要準備】

1、在文中勾畫出表些父親背影的語句(語段)並有表情地朗讀。

2、弄明白作者寫父親的“背影”出現的背景。

3、複述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在這段文字中,作者這樣細寫父親的背影:

(1)作者這樣描寫父親的背影,先作外貌描寫,寫衣帽,然後作動作描寫,用特寫鏡頭精細地描寫爬月臺的動作,還用自己的感情烘托這個背影。

(2)這個背影,在全部故事情節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腦,最能體現父親的愛心,所以寫得這樣詳細。

4、課文寫父親離去時的背影,如何寫及其作用:

父親離去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寫,由近而遠,由顯而隱,並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寫這個背影,能表現這樣的感情,爲父愛感動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戀,惆悵,想到父親前程艱難,又格外悲憫,辛酸。

第四環節:課堂檢測

【學生當堂達標、當堂作業、當堂清;教師備課,要對所有問題進行解決並準備答案。】

一、用多媒體或題單出示檢測題,學生先獨立完成:

1、給加點的字注音

奔喪 差使 狼藉 簌簌 妥貼 躊躇 迂 蹣跚 瑣屑 晶瑩 觸目傷懷

2、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賦閒 蹣跚 禍不單行 情鬱於中 觸目傷懷

3、對下列各句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開篇點題,顯出背影非同尋常的意義,設置懸念,同時又爲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調。

B、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裏邊沒人。”父親走了幾步就回頭,可見心裏還是惦記着兒子,依依不捨。他又想到兒子所帶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兒子小心,什麼都爲兒子着想。

C、“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此句表達思念之情,用特寫鏡頭細緻刻畫背影。

D、“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此句再現背影,照應開頭,直接抒發思念之情。

4、複述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在這段文字中,說說作者是怎樣描寫父親的背影的?爲什麼寫得這樣詳細?

5、課文寫父親離去時的背影,是怎樣寫的?有什麼作用?

【教師要明確】

1、要糾正同學們對字詞的誤讀。

2、要糾正同學們對字詞的誤解。

3、答案是C。表達的是依依惜別之情。

4、複述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在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樣描寫父親的背影的?爲什麼寫得這樣詳細?

複述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可從“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起至“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

作者這樣描寫父親的背影,先作外貌描寫,寫衣帽,然後作動作描寫,用特寫鏡頭精細地描寫爬月臺的動作,還用自己的感情烘托這個背影。

這個背影,在全部故事情節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腦,最能體現父親的愛心,所以寫得這樣詳細。

5、課文寫父親離去時的背影,是怎樣寫的?有什麼作用?

父親離去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寫,由近而遠,由顯而隱,並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寫這個背影,能表現這樣的感情,爲父愛感動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戀,惆悵,想到父親前程艱難,又格外悲憫,辛酸。

二、輪值組長組織組內評閱,並統計檢測情況。

第五環節:課堂評價

【問題診斷需準確;教師點評要到位;對困難者的幫扶落實。】

一、教師組織問題反饋,各組輪值組長報告本小組檢測信息。

二、根據問題診斷,教師實施點評(再一次指導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三、小組內,學習優秀者展開對學困生的幫扶。教師巡視,加入幫扶,並督促幫扶落實。

四、延伸作業佈置:(老師根據需求予以佈置)

第二學時

第一環節:課堂自學

【教學目標需明確,問題目標要準確,學生自學時,教師巡視,根據個別需求進行指導。】

一、導入後出示教學目標(多媒體出示)

1、能解說“我”的四次流淚和文章描寫的父親的四句話所包含的感情。

2、從課文中篩選相關信息,說明“我們的家境”、“父親的老境”和“我的心境”。

3、結合自己的閱讀經驗,能夠說清楚自己認爲的文章語言最突出的一個特點。

4、能夠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評價作者與父親之間真摯的親情。

二、出示問題目標(多媒體出示或板書或下發自學提示單)

1、全文共有幾次提到“我”流淚?能否判斷其中的感情?

2、文章記敘送別過程時,寫了父親說過的幾句話?能否解釋其中的感情?

3、分別說說“我們的家境”、“父親的老境”和“我的心境”是怎樣的。

4、你覺得文章語言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

5、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評價一下作者與父親之間的情感嗎?

三、學生自學:

1、學生自讀課文,圍繞問題,圈、點、勾、畫、批。

2、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形成基本思路。

第二環節:課堂討論

【所有學習小組既針對問題又合作競賽。學習優秀者可以引導分析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教師巡視,監控討論過程,並預測可能解決或不可能解決的問題。】

在自學的基礎上,輪值組長組織同組內討論,輪值發言人記錄。

討論的重點:

①四次流淚的感情,父親四句話的特點和包含的感情。

②“我們的家境”、“父親的老境”和“我的心境”。

③文章語言方面最突出的特點。

④評價父子親情。

第三環節:課堂展示

【1、所有學習小組思維過程展示要清晰。2、教師備課,對所有問題要有思路和方法準備。3、教師要準備展示過程調控策略:學生解決的問題,教師給予肯定;學生未解決的問題,教師點撥展示,師生共同總結出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形成共識。】

一、教師組織交流,各組發言人展示(或分組展示)。

二、學生展示後,根據需求,教師引導學生共同展示。

【教師要明確】

1、關於四次流淚:

①課文第二段,“到徐州見着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

這是“悲哀之淚”,見父親,睹家境,想祖母。

②第六段,“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的流下來。”這是“感動之淚”,望父買橘。

③第六段,“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這是“不捨之淚”,父子即將離別。

④第七段,“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讀到父親的來信,觸目傷懷,又想起了往昔父親的背影,這是“傷心之淚”。

2、關於父親四句話:

“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

“進去吧,裏邊沒人。”

①句:父親當時急於謀事,在生存的巨大壓力之下,憂心如焚,但是兒子在他心目中高於一切,惟恐兒子路上有什麼閃失,所以最後決定還是由自己親自送。

②句:父親已經把兒子送上車,已經關照得無微不至,兒子也勸父親可以走了,而父親還覺得沒有儘夠心意,看見站上有賣橘子的,便要去給兒子買橘子。過鐵道不容易,父親也看在眼裏,自己費點事,能讓兒子受用,他是心甘情願的。他還生怕兒子跟着出來,忘了行李。父親的關懷真是無微不至。

③句:父親又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兒子回到北京來信報平安,才能放心。

④句:父親走了幾步就回頭,可見心裏還是惦記着兒子,依依不捨。他又想到兒子所帶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兒子小心,什麼都爲兒子着想。

3、關於“三境”:

引導學生從文章中篩選相關信息,然後總結:

“我們”的“家境”——慘淡

觀照文章交代的時間,是要將文章開頭部分和文章最後一段結合起來把握的。本文開篇寫到“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表明作者與父親最近的一次分別應該是兩年前。又說“那年冬天”,查《朱自清傳》,可知是1917年冬天。

文末又說:“近幾年來……”“最近兩年的不見……”從這些交代時間的語句中,可以推測出,“近幾年來”,不僅包括自己與父親“不相見”的兩年,也還要向前推兩三年。也就是說,“我們”的“家境”,在祖母病逝前幾年就已經不好,出現了危局,在苦苦支撐,“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可在這樣的境況下,還“禍不單行”,使整個家庭雪上加霜。父親能夠獲得微薄收入的“差使”交卸了,賦閒在家;祖母死了,無錢辦喪事,只好“借錢辦了喪事”;還“變賣典質”,才還了家中的虧空。家徒四壁,“家中的光景很是慘淡”。按時令,時間是1917年的冬天,這不正是“我們”家庭的“冬天”、父親精神的“冬天”嗎?

沒有辦法,父子匆匆相見,又匆匆分別。爲了生計,父親到南京謀事;爲了有個前程,我得北上讀書。於是,有了在車站父親爲“我”買橘子一事的出現,也纔有了讓“我”感動流淚,至今不能忘記的“背影”。反過來說,作者寫“背影”,把“背影”置於了大不幸的家庭背景下,籠罩在了哀傷的氛圍之中。

父親的“老境”——頹唐

父親的“老境”,文中既有明寫,也有暗示。首先是人到老年。按常理,按最樸素的想法,是該安享晚年的。可家境卻還如此慘淡,父親還不得不爲了生計“東奔西走”去謀事。這種生活際遇使“我”對父親產生了難過、同情之情。

同時,作者說父親“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這裏,要注意引導學生結合父親生活的時代和社會環境,發揮聯想,品味“少年出外”、“謀生”、“獨力”(非“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的內涵,充分認識其過程的艱辛。那麼,父親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呢?父親用盡一生的智慧和精力,還不就是想讓“我們”的家庭好過一些嗎?然而,世事艱辛,世事難料,事與父親願違,“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竟沒有一個安定的生活環境,還得繼續“外出謀生”。這導致父親經常心情不能平靜,煩躁鬱悶,生氣發怒。“我”深深地體會到了父親一生的不易,理解了父親的失意,不禁悲從中來,對父親就不只是同情了,更有憐憫、憐惜了。

“我”的“心境”——悲涼

理解“我”的“心境”,對閱讀本文非常重要。

首先,漸次成人成家、身爲人父的“我”,爲家庭變故,家境慘淡蕭條,日子的艱辛、生活的艱難而心情沉重。這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我”爲父親在“我們”家遭遇不幸的時候還安慰“我”,力圖減輕“我”的心理壓力,“待我漸漸不同往日”,“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着我,惦記着我的兒子”等等行爲,生出一種真誠而沉痛的感激之情。內心還爲以前沒有好好理解、體諒父親而慚愧,前邊不是說“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不是“心裏暗笑他的迂”而“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的反省嗎?這是發自內心的自責,自己明白的太晚,充滿遺憾和追悔莫及。

其三,之所以要寫此文,作者也有交代:“我北來後,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父親的身體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父親的話,猶如向兒子報告了自己生命的盡頭,一顆生命就要在蕭條、慘淡的環境中走向衰亡了。“我”心裏充滿了對父親一生不幸經歷的感嘆惋惜,這是一顆心對另一顆心的憐憫,一個年輕人對另一個老年人的難過,同時,包含了自己無能爲力的哀傷。

在這樣的心境之下,親人更需要理解,更需要寬慰、安慰。無論是父親還是“我”,都產生了對對方依存和溫暖的真正渴望。於是“我”結尾發出感慨:“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思念之切可見一斑,哀傷之情泄露無遺。

1947年,朱自清自述寫《背影》的原因時說:“我寫《背影》,就因爲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來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裏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章只是寫實。”

4、關於文章的語言特點

學生可以談其中任何一點:

語言樸實,語言簡潔,情感真摯,片段描寫,恰當剪裁……

5、關於父子親情的評價

這個問題,對學生來講,不會有什麼難度,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體會談,教師有點疏導就行。但教學要關注,引導學生珍惜親情,培養孝心。這是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滋潤。

第四環節:課堂檢測

【學生當堂達標、當堂作業、當堂清;教師備課,要對所有問題進行解決並準備答案。】一、用多媒體或題單出示檢測題,小組成員獨立完成檢測題,輪值組長監督。

1、全文共寫了“我”四次流淚,能否解釋(判斷)其中的感情?(請填寫下表)

2、文章記敘送別過程時,寫了父親說過的四句話,請判斷(解釋)其中的感情(請填寫下表)

3、請舉例說明本文對你寫作上的一兩點啓示。

4、下面兩題,任選一題

(1)有人說,本文失之傷感。“一個20歲的大男孩是不是還要父親這麼照顧,而面臨離別,是不是這麼容易流淚,我很懷疑。”你的看法呢?可以與大家討論一下。

(2)課文第五段中,作者一再說自己“聰明過分”“太聰明”,爲什麼這麼說?你在自己的長輩面前,也有這種自作聰明的情況嗎?說出來與同學們交流一下。

三、教師出示答案後,相互覈對,輪值組長統計完成情況。

第五環節:課堂評價

【問題診斷需準確;教師點評要到位;對困難者的幫扶落實。】

一、教師組織問題反饋,各組輪值組長報告本小組檢測信息。

二、根據問題診斷,教師實施點評(再一次指導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教師要明確】

檢測題1、2,參見課堂展示部分。

檢測題3、《背影》是一篇優美的敘事紀實散文。作者截取了生活中最鮮明的片段——父親的背影,通過特寫,抒發了濃濃的父子深情。文章語言樸實,飽含深摯的情感,只有細心玩昧才能真正有所領悟。文章精巧的選材構思法——截取法,也是值得我們好好借鑑學習的!<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0

【學習目標】

1.瞭解、掌握說明文的方法,並能運用到寫作中。

2.揣摩語句,理解句子的豐富內涵,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

【學習方法】

學生講解法,教師指導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通過提問的方法鞏固上節課對本文內容的感知,從而引導學生進入本課時的學習。

二、展示點評(30分鐘)

題目一:回顧十七十八課學過的有關說明方法的知識,說說本文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並結合實例體會作用。

【設計意圖】溫故舊知,掌握說明文的說明方法,並會賞析其作用。

題目二:說明文的語言具有準確性,試從文中找出兩到三句,並分析品味。

【設計意圖】明確說明文語言的特點。

題目三:作者不按照蟬的成長過程先寫蟬的卵,而是首先寫蟬的地穴,從蟬的幼蟲寫起,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文章別具匠心而井然有序的說明順序。

題目四:仔細觀察一隻小動物或者昆蟲的生活習性,學習課文生動的說明方法,寫一段介紹說明的文字。兩百字左右。(口述)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習寫作說明文,學以致用。

三、整理訂正導學案(5分鐘)

通過展示環節,解決學生的疑問,使學生對文章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利用雙色筆對自己的錯誤進行訂正,並將點評過程中,其他同學精彩的言論補充在自己的導學案上,有助於之後的複習。

四、教師小結(5分鐘)

通過學習本文,我們對昆蟲應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從中可以感受到生命閃亮的蛻變和價值。

五、達標檢測(5分鐘)

它臃腫的身體裏面有一種汁液,可以用力抵禦穴裏的塵土。它掘土的時候,將汁液噴灑在泥土上,使泥土成爲泥漿,於是牆璧就更加柔軟。幼蟲再用它肥重的身體壓上去,使爛泥擠進乾土的罅隙。所以,它在地面上出現的時候,身上常有許多潮溼的泥點。

蟬的幼蟲初次出現於地面,常常在鄰近的地方徘徊,尋求適當的地點——一棵小矮樹,一叢百里香,一片野草葉,或者一根灌木枝——脫掉身上的皮。找到就爬上去,用前爪緊緊地把握住,絲毫不動。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1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瞭解人物的精神品質。

2.學習作者成功地運用人物描寫的方法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

3.敘述中多處摘引居里夫人的筆錄的作用。

1.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質,瞭解人物的形象特點。

2.把握文章內容,學習作者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的方法。

3.在薰陶感染中培養學生頑強樂觀的人生態度。

1.從具體事件的分析中,認識居里夫人的精神和品格。

2.通過品味語言,體會其中蘊涵的感情。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居里夫人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她的偉大不僅在於她的工作成果對人類已經做出了貢獻。在其道德品質、思想境界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愛因斯坦曾這樣評價過著名的女科學家居里夫人:在所有的著名人物中,她是唯一不被榮譽所腐蝕的人。她說:“我們不應該虛度一生。我們必須有恆心,尤其要有自信心。”她在艱苦條件下堅持不懈地進行學習和科學研究的事蹟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今天讓我們走近居里夫人,進一步瞭解這位把一生都獻給了科學事業的偉大女性。

二、簡介居里夫婦

比埃爾?居里(Pierre Curie)(1859—1906)是法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居里定律”的發現者,1859年5月15日出生於法國巴黎。1877年,年僅18歲的比埃爾就得到了碩士學位。1900年,比埃爾被任命爲巴黎大學理學院教授。1903年,居里夫婦與放射性的發現者貝克勒耳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06年4月19日,居里不幸在街上被馬車撞倒受傷後致死。

瑪麗1867年11月7日生於波蘭王國華沙市一箇中學教師的家庭。1891年,二十四歲的她赴巴黎求學。1895年7月通過物理學學士學位考試。7月26日瑪麗與比埃爾?居里在巴黎郊區梭鎮結婚。1910年,她和法國化學家德別愛爾諾一起分析出純鐳元素,確定了鐳的原子量和在元素週期表中的位置。又榮獲1911年諾貝爾化學獎,成爲歷史上僅有的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居里夫婦一生淡泊、謙虛,不喜歡世俗的恭維與讚揚,不關心個人的名利與地位。在發現鐳和提煉成功以後,他們不請求專利,也不保留任何權利。他們認爲,鐳是一種元素,應該屬於全人類。他們向全世界公開他們的提鐳方法。對他們花費十幾年製備出來的、約值十萬美元的一克多鐳,全部交給了鐳學研究所,不取分文。對美國婦女界捐贈給她的一克鐳,也不據爲私有,一半給了法國鐳學研究所,一半給了華沙的鐳學研究所。在將鐳用於治療癌症時,他們本可以一夜之間成爲百萬富翁,但是他們商定,不要他們的發明帶來的一切物質利益。他們辛勤勞動的目的,是爲人類從新發現中獲得幸福。

三、關於《居里夫人傳》

《居里夫人傳》的作者是居里夫人的次女艾芙?居里。在書中,作者用自己的筆和心記錄了母親在科學道路上不畏艱難、孜孜以求的光輝一生,表現了母親的高尚品質。她在《居里夫人傳?前言》裏這樣概括母親的高尚品質:“堅定不移的性格;智力方面鍥而不捨的努力;只知貢獻一切而不知謀取或接受任何利益的自我犧牲精神;尤其是成功不驕傲、災禍不能屈的非常純潔的靈魂:這些就是瑪麗?居里生來所具有的品質,比她的工作或豐富多彩的生活更爲難能可貴,我希望讀者在人生暫時的榮枯浮沉中,能隨時加以辨識。”

四、整體感知內容

1.默讀課文,概述課文內容。

概述要求:敘述出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主要事件簡要的經過、結果。

2.在概述的基礎上用一句話概括課文的內容。

(居里夫婦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提取了鐳。)

在概述的過程中我們能瞭解到作者主要是記敘了居里夫婦提取鐳元素的工作情景。

3.作者着重抓住了工作情景的哪些特點進行敘述的?

(“極端的艱苦”和“極大的快樂”。)

“極端的艱苦”是指哪些方面?請同學們在書上畫出體現艱苦的語句。

①工作條件艱苦實驗室是棚屋冬冷夏熱漏雨取暖的只是一個爐子②試驗工作艱難“煙刺激眼睛和咽喉”“搬運容器”“移注溶液”“連續幾小時攪動”“鐳要保持它的神祕性”“一個人就是一家工廠”極端的艱苦

“極大的快樂”體現在哪些方面?請同學們跳讀課文加以概括。

毫不妥協——“工作日變成了工作月,工作月變成了工作年。”頑強樂觀——“覺得冷的時候,我們在爐旁喝一杯熱茶,就又舒服了。”全身心投入——“只見很少的幾個人”“在黑板前談話” 熱愛科學——“被新領域吸引住了”“談的總是他們所迷戀的鐳”執着追求——“走進他們的領域,走進他們的夢境”極大的快樂

五、課堂小結

本文記述了居里夫婦提取鐳元素(鐳:一種放射性元素,具有很強的放射性,並能不斷放出大量的熱)的工作情景。全文以“極端的艱苦”與“極大的快樂”貫穿始終,形象地表現出居里夫婦對於“鐳”的愛戀,以及由這種愛戀所帶來的“毫不妥協”“極端頑強”的工作熱忱。

第二課時

一、揣摩語言

小組討論、交流:

1.瑪麗?居里現在又要在一個殘破的小屋裏,嚐到新的極大的快樂了。理解加點詞語的含義。

(突出這種快樂是達到頂點的快樂。)

2.這是一種奇異的新的開始,這種艱苦而且微妙的快樂,兩次都挑選了最簡陋的佈景。揭示“微妙”的含義。

(“微妙”是深奧玄妙的意思,在這裏修飾“快樂”,說明這種快樂的非凡、深遠,其意義是不可言盡的。)

3.穿過院子,比埃爾把鑰匙插入鎖孔,那扇門嘎嘎地響着,他們走進他們的領域,走進他們的夢境。理解這裏“領域”“夢境”的意思。

(“領域”這裏指他們的學術範圍,“夢境”又將其形象化,將其比喻爲美妙的境界,這就將居里夫婦這種愛科學的情懷又一次顯現出來。)

4.瑪麗的身體前傾,熱切地望着,她此時的姿勢,就像一小時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牀頭看着孩子一樣。反映出人物怎樣的內心世界?

(體現出人物癡迷於科學,面對研究的成果內心無比的快樂和幸福。)

二、體會手法

小組討論:說說這篇傳記在寫法上有哪些特點?

1.鮮明的對比

(1)小木屋的極其簡陋與主人公的極大快樂對比,突出人物獻身科學,樂於追求的崇高精神世界。

(2)極差的實驗設備、超強度的勞動與人物的“柔情和智力上的熱情”對比,突出挑戰困難的頑強和勇氣

(3)提煉鐳的極其艱苦的過程和成功的幸福對比,充分展示出主人公在科學的道路上歷經艱辛、獲取成功是人生最大快樂的偉大情懷。

小結:本文通過鮮明的對比,有力地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2.生動細緻的描寫

對棚屋的描寫從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天氣和簡陋的設備進行細緻的描寫,從而反映出條件的艱苦,襯托出人物的偉大精神。

對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感覺、神態做深入細緻的描寫,從而反映出人物的偉大性格。

3.本文除了直接的敘述以外還多處摘引居里夫人自己的筆錄,這有什麼作用?

本文多處引用居里夫人的筆錄,一方面增強文中記事的可信性、真實性,另一方面可直接表現居里夫人的內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小結寫作特點:

(1)成功地運用人物描寫的方法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

(2)敘述中多處摘引居里夫人的筆錄,增強真實性,直接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

三、拓展延伸

你讀過有關居里夫人的其他作品嗎?你覺得居里夫人成功的主要祕訣是什麼?你從中得到什麼啓示?

參考:在瞭解了居里夫人的光輝一生以後,我們從中得到的教益和啓迪是深刻而廣泛的。

第一,受壓迫、處於困境的人們,只要意志堅強,不畏艱難,勤奮學習,勇於攀登,勝利與成功之路是可以走通的。

第二,要接受和支持新生事物,要用創新精神去從事科學研究和其他一切工作,並且要有百折不撓的毅力和勇氣去完成它。

第三,在科學的道路上,有時可能會遇到不應有的壓抑和歧視,但只要有信心,有腳踏實地的忘我工作精神,保守的枷鎖和禁錮是可以打破的。

第四,在科學研究和其他工作中,一定的物質條件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自己動手,自力更生地去創造條件,永遠保持艱苦奮鬥的精神。

建議閱讀:《三克鐳》、《跨越百年的美麗》、《居里夫人與鐳的發現》、《悼念瑪麗居里》等。

極端的艱苦極大的快樂  鮮明的對比細緻的描寫多處摘引筆錄 。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利用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並積累重點字詞。

(2)準確熟練地朗讀課文,理解文中螞蟻的形象,並思考作者表達了怎樣的人生感悟。

2.過程與方法目標:賞析文中對螞蟻的生動傳神的描寫,並學習文章由螞蟻引發思考的感悟式的寫作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悟主旨,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生命態度。

【教學重點】

1.把握螞蟻的形象,進而理解作者的感悟。

2.學習本文由螞蟻引發思考的感悟式寫法。

【教學難點】

準確理解作者複雜微妙的心理變化以及對自我的深刻反思。

【教學方法】

朗讀法、啓發討論、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介紹作者

1.假如你面前出現一隻螞蟻,爲一粒餅乾屑而奔忙,你會想什麼呢?是螞蟻的勤勞,還是螞蟻的渺小,還是生命力的頑強。讓我們一起隨作家南帆走近螞蟻,去認識它,思考它。

2.介紹作者:南帆本名張帆,現任福建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文學研究所所長。同時爲福建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南帆主要從事現當代中國文學和文學理論研究,目前已出版了《理解與感悟》《衝突的文學》等學術著作。他寫作和出版了《文明七巧板》《星空與植物》《追問往昔》等多部散文著作。

南帆對於當代文學最大的貢獻在於,他獨立創造了一種散文風格並迅速風靡。他以一種冷峻的目光對周圍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軀體做文化的思考,他的 散文是“智性散文”的典型代表。有評論家曾認爲“讀南帆,知餘秋雨之不足”,此“不足”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對南帆散文極富理趣、哲思又豐滿潤澤的褒獎。在他的作品中,既呈現出一個敏感睿智而又不失理性之思的現代知識分子與現代文明發展的多維對話,又有作者與自己開展的一場推心置腹地深度對談,還顯出作者對日常生活活潑趣聞的調侃;更運用他的學理來看待歷史,引發讀者對歷史進行形而上 的思考。他冷峻地審智,旨在超 越抒 情,突破話語的遮蔽,讀來智趣無限。

二、檢查預習

1.給下列畫線的字注音:

一縷 涵義 餅乾屑 捻成 頃刻 戳破

蹣跚 感慨 憐憫 嗅着 打量

2. 根據意思填寫詞語:

害怕而不敢向前。( )

爲了正義勇往直前,決不退縮回顧。( )

處在高處,俯視下面,形容處於有利地位。( )

用盡全部力量。( )

三、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思考: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提示:可按照“本文通過對 的生動細緻的描寫,引發了作者 ”的句式來概括。

2.小組交流。

3.集體交流。

4.明確:本文通過對一隻小螞蟻發現桌面上的餅乾屑並在作者的面前扛着餅乾屑離開的情景的描寫,由此引發了作者的思考和感悟。

四、品讀課文,感悟螞蟻形象

1.哪幾個自然段描寫了小螞蟻發現桌面上的餅乾屑並在作者的面前扛着餅乾屑離開的 情景?(1-5自然段)默讀課文1-5自然段,畫出描寫 螞蟻的語句,想一想這是一隻怎樣的螞蟻,把你認爲傳神的句子多讀幾遍,並把你的感受寫在句子旁邊。

2.彙報交流,抓住重點詞句分析並相機指導朗讀。(膽小、謹慎、信念堅定、自足、幸福的螞蟻。)

重點指導學生通過讀來感受螞蟻的形象。

3.想想作者寫螞蟻時主要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擬人)說說運用擬人的好處是什麼?

(1)交流彙報 。(生動刻畫了螞蟻的動作、形態、心理,賦予了螞蟻人的思想、感 情,更親切、更生動,寫出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2)總結:像作者一樣,採用擬人化的手法,賦予動物以人的情態、心理,你筆下的動物就可能寫得生動形象、活靈活現。但這必須建立在細心觀察的基礎上。

4.小結:

根據剛纔的交流,填空:

書桌上的小螞蟻經歷了出發時的__________,探索時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發現的__________,收穫的___________……這不正是個體生命旅程的真實寫照麼?

《螞蟻》原文閱讀

一隻螞蟻畏畏縮縮地爬上了我的書桌,如同一個成功的偷渡者。

一縷陽光穿過窗簾的縫隙投射到桌面上。這隻螞蟻越過陽光地帶,微小的身軀透徹晶瑩,沒有一點雜質。

書桌是一塊陌生的大陸。這隻孤獨的螞蟻有一點膽怯。它謹慎地左顧右盼,慢慢地朝一個方向邁出了幾步,隨後又不放心地退了回來,往另一個方向試探。它的小腦袋不停地搖晃,彷彿在認真地嗅着什麼,作出某種重大的判斷。終於,它下定了決心,義無反顧地對準一個方向前進。此刻,這隻螞蟻從我面前的稿紙上面爬過,信念堅定。

我在稿紙上寫下兩個字:“螞蟻”。

這隻螞蟻在桌面上發現了我丟下的一粒餅乾屑,它驚奇地停了下來,快樂得就要暈過去了。螞蟻圍繞着這粒餅乾屑不停地打圈子,衝上去嚐了嚐,隨即又退回原處,遠遠地打量這個意外的戰利品。它在瞬息之間明白了運氣的涵義。

我在心裏想,可憐的小東西,多麼渺小的幸福。它的世界僅僅是這一張桌面。它無法知道,它的上方就有一副憐憫的眼光居高臨下地觀察它,更不知道莫一根手指頃刻之間就能將它捻成碎末。

我並沒有感到自己比螞蟻優越。也許,另一個高度上面,同樣有一副眼光正在注視着我,主宰我的命運——一切如同我之於螞蟻一樣。

這隻螞蟻竭盡全力地扛起了那粒餅乾屑,在我的眼光下面蹣跚地往回走。它的幸福是貨真價實的,我實在不忍心戳破它的快樂。

於是,我伸手拿起了筆,在稿紙上寫下一行字:“螞蟻是令人感慨的動物。”我不知道,我是在感慨我自己嗎?

《螞蟻》練習

一、 基礎識記

1、下列加點字讀音正確的一項是( )

A、畏(wěi)縮 膽怯(qiè) 瞬(shùn)息 碎屑(xiāo)

B、圍繞(rǎo) 打量(liàng) 憐憫(mǐn) 頃(qǐng)刻

C、蹣跚(mán shān) 戳(chuō)破 從(cóng)容 載(zǎi)體

D、潛(qián)藏 捻(niǎn)碎 召(zhào)喚 強(qiǎng)迫

2、找出並改正下列各句中的錯別字:

⑴書桌是一塊寞生的大陸。這隻狐獨的螞蟻有一點膽怯。

⑵終於,它下定了決心,一無返顧地對準一個方向前進。

⑶我在心理想,可憐的小東西,多麼緲小的幸福。

⑷於是,我伸手拿起了筆,在槁紙上寫下了一行字:“螞蟻是令人感概的動物。”

3、請在原文中選擇一些恰當的詞語填在括號裏,並在橫線上寫下自己的認識。

這是一隻( )、( )、( )、( )、( )、( )的螞蟻,從它的身上,我讀懂了 。

4、在橫線處再造兩個句子,組成一個語意連貫的語段。

成熟的麥穗低垂着頭,那是在教我們謙虛!

一羣螞蟻能擡走大骨頭,那是在教我們團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的,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我們肯學,天天都會有收穫!

二、理解運用

儲蓄人生

人們在吃飽穿暖之後,便想到了儲蓄,以便在需要的時候支取它。每當我清點一張張金額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單時,心裏就有一種感悟:人生,不也是儲蓄嗎?

一個人呱呱墜地,便開始儲蓄親情。這一儲蓄會伴隨我們走過一生。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3

教學目標:

1、識記文言常用詞: 說、玩、登、秉、所以、經、注、疏、寧、濟、間。

2、指導學生多讀勤記筆記的方法,有目的的指導。

3、瞭解學生的已知,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分析。

4、體會其濃濃關愛之情與殷殷勸誡之意,更要體會長輩教誨子女的不辭勞累,嘔心瀝血之深義。

教學重點:

1、識記文言常用詞: 說、玩、登、秉、所以、經、注、疏、寧、濟、間。

2、瞭解學生的已知,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分析。

教學難點:

體會其濃濃關愛之情與殷殷勸誡之意,更要體會長輩教誨子女的不辭勞累,嘔心瀝血之深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劉邦少時失學,聞秦始皇焚書坑儒,心中竊喜,但當了皇帝后卻深感不學之苦,便以切身體驗來勉勵兒子學習,沒有半點僞飾;傅雷洋洋萬言家書,旨在教育兒子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諸葛亮在《誡子書》的開篇便諄諄告誡他的子弟,要“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也就是要保持清心寡慾,以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顯然,“淡泊”、“寧靜”是“明志”、“致遠”的必要條件,而“明志”、“致遠”則是“淡泊”、“寧靜”的最終目標。諸葛亮在“書”中強調:“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就是說,立志於學、靜心求學是手段和過程;養成學問、增長才幹才是目的。

家訓家書是中國傳統教育與傳統文化思想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爲廣大人民所誦讀、手錄、刻寫和傳承。

從皇室宗親、權貴重臣到大師名流、鄉野庶民的各種體例的家訓家書我們可以體會其散發的濃濃關愛之情與殷殷勸誡之意,更能體會到古人教誨子女弟侄方面的不辭勞累,嘔心瀝血之深義。

今天我們學習被譽爲這家教典範的《顏氏家訓》中的一篇《勉學》。

二、沉浸

1、 作者簡介:

請同學們閱讀註釋

①,瞭解作品出處,作家及該書內容。

2、 自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正音正字。

爲、說、華、坎壈、無間

3、 熟讀全文

三、體驗

1、 學習第一小節

在熟讀的基礎上,參照註釋自讀課文第一節,教師引導訂正。

(1) 重點詞語累:

“說”—同悅”,取悅。但能說之也:只會用學到的知識取悅他人(向他人炫耀)。

“華”—同“花”。春玩其花:春天賞玩它的花朵。

“登”—摘取,收穫。

行道以利世也:實踐自己的學問去造福社會。

修身以求進也:努力修身爲了取得高官厚祿。

(2) 段意歸納:

古人今人學習態度對比,褒貶鮮明。以春華、秋實比喻,指出學習目的是爲了修身利行。

2、學習第二小節

(1) 熟讀第二小節,參考書下注釋,翻譯語段。

(2) 整理難寫字詞、重點詞語

坎壈:困頓,坎坷。

專利:專一,敏銳。

(3)下面這個語段是從原文抽出來的,如果還原應該放在第二小節的哪裏?

孔子云:“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魏武、袁遺,老而彌篤,此皆少學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荀卿五十,始來遊學,猶爲碩儒;公孫弘四十餘,方讀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雲亦四十,始學易、論語;皇甫謐二十,始受孝經、論語:皆終成大儒,此並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學,便稱遲暮,因循面牆,亦爲愚耳。

分析:應放在第二小節的省略號位置上。因爲抽出的段落幾個舉例,都是圍繞老了再學習讀書的,正好是“猶當晚學,不可自棄”的例證。因而應該放在這裏。議論文段落的學習要學會抓關鍵句。

(4)思考:第二小節前半部分的關鍵句是哪句?爲什麼?

關鍵句是“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因爲後面是舉自已的例子來對比說明,少時讀書記憶力好,是讀書的最佳時機,年紀大了容易忘記。它是圍繞“固須早教”這個中心來論證的。

(5)歸納:學習固須早教,晚學猶不可放棄。

3、學習第三小節

(1)自讀第三小節,參看註釋,試着翻譯一下。

所以:

(1)的原因

(2)用來xx的

可惜:值得珍惜

專利:專一而敏銳

學者:

(1)讀書人

(2)學習,“者”句間停頓。

何必“仲尼居”即須兩紙疏義,“燕寢”“講堂”,亦復何在?——譯略

歸納:正確對待經文,使言行有得,做到讀書、做事兩不誤。

四、感悟

1、本文的題目叫《勉學》,請結合文章的內容,說一說題目的意思。

“勉學”即“勸勉、勉勵、鼓勵後世子孫及世人勤奮學習。

2、請學生用簡潔的語言說一說三個自然段的議論要點。

第一段:學習在於“修身利行”。

第二段:學習在於“固須早教”“不可自棄”。

第三段:學習在於“使言行有得”“博覽機要”。

3、這三段文字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勉學”,請同學們思考並說出它們各自議論的角度分別是什麼?

第一段:學習目的;

第二段:學習態度;

第三段:學習方法。

4、在有說服力的事理面前,作者並沒有捨棄對後輩及世人的真情,而是用情感的心靈的溝通去感召後輩,你感受到了作者親情或人文的關懷了嗎?

學生思考討論作者親情和人文關懷時要聯繫具體的詞句,如:“修身利行”“吾七歲時,頌《靈光殿賦》”“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以此得勝,寧有益乎”“必能兼美,吾無間焉”等句來感受。

五、作業

1、背誦“然人有坎壈xxx而無見者也。” (必做題)

2、請學生記錄下自己學完課文後的感受,並和同學、家長交流。(必做題)

3、課外查找明末清初朱柏廬《朱子治家格言》,積累修身、治學方面的名言警句。(選做題)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4

教學目標:

掌握文言實詞的解釋、歸納特殊文言現象,翻譯全文

通過圈劃關鍵句梳理文章論證思路,理解論證方法的作用

教學重點:

掌握文言實詞的解釋、歸納特殊文言現象,翻譯全文

教學難點:

通過圈劃關鍵句梳理文章論證思路,理解論證方法的作用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我們往往有這樣的感受:一樣東西沒有得到之前特別期盼得到,彷彿只要得到了它,生活就灑滿了美好幸福溫暖的陽光。然而真正得到後又覺得不過如此。讀書也是這樣,自己有的書往往懶得讀,然而如果聽說別人有一本好書並把它借來讀,卻會讀得很快很認真,這是什麼道理呢?袁枚的《黃生借書說》探討的就是這個問題。

二、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1、介紹作者:袁枚,清代詩人;字子才,號簡齋,又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作品集《小倉山房文集》。

2、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汗牛塞屋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

惴惴焉爲吾所有

庋藏焉姑俟

輒省記素蟫灰絲

卷軸吝書

3、學生朗讀,讀準字音

4、聽老師朗讀,標註句中停頓

5、學生朗讀,注意停頓

三、把握文體特點,確定學習目標

1、這篇文章屬於哪一種古文體裁?有什麼特點?之前學過哪篇?

“說”是古代用以記敘、議論或說明等方式來闡述事理的文體。“說”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種現象來表述作者對某些事物或問題的見解,篇幅一般不長。

2、本文《黃生借書說》是借什麼事情來寫的?

黃生——黃姓青年,名叫黃允修

針對黃姓青年來借書一事來寫。

3、讀懂“說”這種文體就必須明白,“說”文體的重點不在於所假借的是什麼事情或現象,而是理解這些事情和現象引出的觀點究竟是什麼,作者是怎樣論證這種觀點的。所以我們的學習分爲三大板塊:

(1)掌握字詞解釋,準確翻譯全文,爲理解思想內容和寫作方法打好基礎。

(2)通過尋找關鍵句的方法把握文章的寫作思路和中心思想

(3)學習文章構思謀篇、寫作手法上的可取之處

四、落實文言相關知識與技能

1、首先我們進入第一板塊的學習

出示學習目標:

(1)掌握文言實詞解釋

(2)翻譯全文,讀懂文章意思

(3)歸納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文言特殊句式等語言現象

2、由學生逐段朗誦、逐段翻譯、逐段概括大意

3、歸納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文言特殊句式等語言現象

古今異義:祖父

子孫

無論

夫人

詞類活用:汗牛塞屋

歸而形諸夢

一詞多義:子不聞藏書者乎?

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

然天子讀書者有幾?

非獨書爲然

特殊句式:七略、四庫,天子之書(判斷)

隨園主人授以書而告之曰(省略、倒裝)

若業爲吾所有(被動)

4、完成當堂檢測

五、梳理論證思路、分析論證方法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用了什麼句式,有何表達效果?

書非借不能讀也

用雙重否定句增加預期,進行強調,增強表達效果

2、運用圈劃關鍵句的方法,整理作者的寫作思路。

書非借不能讀也。

非獨書爲然,天下物皆然。

然後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爲可惜也。

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

3、論證過程中結合了哪些論證方法?整理文中的對比論證和舉例論證。

4、古人借書學習的例子很多,在第三小節中作者用自己的例子有什麼用意?

5、完成配套練習中相應的練習

六、 總結遷移

1、你贊同作者的觀點嗎?談談你的看法?

2、如果你是黃生,讀到了老師的這篇文章,你打算如何給老師回信呢?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1.增加比較閱讀的份量,進一步引導學生品味: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性格影響下表達的觀看日出的不同感受。

2.體會在特定歷史時期,作者如何借寫日出來抒發對社會光明的強烈渴望。

3.教學過程以小組合作、討論、探究的方式進行。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本文中哪些描寫表現了對光明的渴望。

難點:如何使讀者體會出對旭日光明的描寫是表達了對社會光明的渴望。

三、教學時數

2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分組:告訴大家今天的學習要分組,以便進行一些合作探究。然後將全班按照每組4-6人進行劃分,強弱男女搭配。各組都爲自己的組起個名字。

(二)引入:我們作個小組競賽:大家會背哪些跟太陽有關的詩文?

--如: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苗半枯焦。

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春雲如獸復如禽,日照風吹淺又深。

(三)問:都是琅琅上口,生動難忘的佳句啊!同一顆太陽,能引發人這麼多不同的觀感,爲什麼?

--時間、地點、環境、心情不同,作者不同,就帶來千變萬化的詩情畫意。

問:記得有一篇外國作家的小說,寫一名逃犯,在逃亡途中,看落日,太陽像一隻巨大的獨眼,爲什麼?

--逃犯心情緊張,害怕被發現,這種心情影響到他對落日的感受。

(四)好,等一會兒要考驗大家一下,你會體悟多少作者的心情。我們今天將學習徐志摩的文章《泰山日出》。我先介紹一下。

解題、作者和背景(見八年級上冊《教師教學用書》,略)(要交待徐是浪漫主義詩人。)

(五)現在大家仔細閱讀《泰山日出》。

(六)閱讀之後,梳理字詞。解釋下列詞語,完成加點的字的注音寫字。

飽飫 無饜 醒豁 消翳 厚毳長絨 溟濛 颯颯 蜿蜒

(七)分組討論:

1. 本文值得品味的詞語或句子。

2. 課文哪些描寫表現了對光明的渴望和讚美?作者爲什麼有那麼強烈的渴望和讚美?

3. 練習二,比較徐志摩、海涅、姚鼐對雲海的描寫,談談你更喜歡誰的描寫,爲什麼?

4. 練習三,比較徐志摩、劉白羽、屠格涅夫描寫旭日初昇那一刻的文字,具體指出其中最生動的部分。

第二課時

(一)開場白:上節課我們各組都已按照所給問題進行了討論?現在我們就進入表述階段,看看哪個組說得好、說得精彩!

各組同學自己給自己編好序號,1、2、3、4、5、6。

(二)第一個問題:本文值得品味的詞語或句子。(念每組的序號,被唸到序號的同學就發言。按答的水平打分。)

注意:這是一個開放題,但要注意引導學生找出那些能產生特別的表達效果的詞語,或採用了某種修辭來增加表達效果的句子。如:

但這是我一面感覺勁烈的曉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時約略的印象。勁烈一般與寒風搭配,這裏用來形容曉寒,使人生動地感受到凌晨的十分的寒意。醒豁本意是指意思表達得明顯,文中與睡眼搭配,傳神地寫出了我尚有朦朧睡意的行狀。

喚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駒,在熱奮地馳騁。

以神駒形容太陽從東而來,光輝燦爛不可阻遏的樣子,極有力量與速度。熱奮,中文本無這個詞,這是根據字意臨時造詞,但讀者結合上下文可以理解,是熱烈、興奮義,促進讀者體驗到光華無比的太陽強勁地前行的樣子。

雀屏似的金霞,從無垠的肩上產生,展開在大地的邊沿。

本句採用比喻,以雀屏形容雲霞的形態之美,以金飾霞,形容雲霞的光彩之美。玫瑰汁,葡萄漿,紫荊液,瑪瑙精,霜楓葉--大量的染工,在層累的雲底工作。

玫瑰汁,葡萄漿,紫荊液,瑪瑙精,霜楓葉這些詞語都是用來比喻雲彩的色調光影的,極盡華麗與堂皇,充分體現出作者的浪漫和唯美主義請調。

(三)問:課文哪些描寫表現了對光明的渴望和讚美?

明確:本文不是集中筆力描繪日出的壯麗圖景,而是重在寫自己的期盼、激動、幻想。

我不由得大聲的狂叫。

發生了奇異的幻想--我軀體無限的長大,腳下的山巒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塊拳石;這巨大平拓着一雙長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喚;在崇拜,在祈禱,在流淚--在流久慕未見而將見的悲喜交互的熱淚

這淚不是空流的,這默禱不是不生顯應的。

歌唱呀,讚美呀,這是東方之復活,這是光明的勝利

散發禱祝的巨人,他的身形橫亙在無邊的雲海上,已經漸漸的消翳在普遍的歡欣裏;現在他雄渾的頌美的歌聲,也已在霞彩變幻中,普徹了四方八隅

聽呀,這普徹的歡聲;看呀,這普照的光明!

(四)問:作者爲什麼有那麼強烈的渴望和讚美?有什麼關鍵詞能提示我們?

關鍵詞:巨人 睡意 喚醒 東方 光明 復活

這是用了象徵的寫法,象徵東方巨人的覺醒。再考慮寫作時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後期,光明覆活等都是象徵五四精神。這裏的歡樂,狂歡般的,是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歡呼和禮讚。

(五)下面大家的發言是搶答式了,哪個組答得多,答得好,就能贏。

問:比較徐志摩、海涅、姚鼐對雲海的描寫,你更喜歡誰的描寫,爲什麼?(自圓其說即可)

徐志摩寫雲海的句子是:

①在朝旭未露前,宛似無量數厚毳長絨的綿羊,交頸接背地眠着,卷耳與彎角都依稀辨認得出。

②雲海也活了,眠熟了的獸形濤瀾,又回覆了偉大的呼嘯,昂頭搖尾的向着我們朝露染青的饅形小島沖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盪着這生命的浮礁,似在報告光明與歡欣之臨在

海涅、姚鼐的見練習二。

(六)問:比較徐志摩、劉白羽、屠格涅夫描寫旭日初昇那一刻的文字,具體指出其中最生動的部分。(開放)

(七)作業:

①完成課後詞句品味和積累各題。

②朗讀並背誦巨人的手在熱奮地馳騁。

附:板書設計:

泰山日出

生字詞: 探究討論:

飽飫 無饜

醒豁 消翳

厚毳 溟濛

颯颯 蜿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