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語文下《春酒》評課稿

八年級語文下《春酒》評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W 次

 八年級語文下《春酒》評課稿一

八年級語文下《春酒》評課稿

《春酒》一文是通過故鄉特殊的春酒風俗,表達了思鄉的主題。筆觸細膩,有着濃厚的風土人情。學習本文,不僅讓學生了解民俗,更讓學生多了一份細膩的情感體驗。這篇詩化的散文中甜甜的春酒是節日的珍品,是母親的驕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憶。 而“我”的天真可愛,母親的善良能幹,鄉人的淳樸厚道,更體現了人情民風之美,文章意蘊淳厚、優美。

“思鄉”這一主題對於初二的學生來說不算陌生,但體會畢竟是不深的,讓學生感受情感就成爲一個重要的環節,也是此課完成教學目標的關鍵。我認爲葉老師執教的《春酒》最成功的一點就是始終關注學生,用情境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導入新課時,讓學生閉上眼睛聆聽三毛的《橄欖樹》歌曲。在舒緩的思鄉音樂中,向學生介紹作者生平,這更能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琦君思鄉難回的感傷情緒,讓學生和文本和作者和教師激起情感共鳴,從而達到“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葉老師至始至終採取設置情境的教學手段,觸發學生情感,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把酒初識味”環節引導讓學生想象一下母親的口吻,用溫州話來說說這八種寶貝(釀酒的材料),感受道地的家鄉話來體現作者寄寓在春酒中美好豐富的感情。這就讓學生感知到文意:這是一杯思鄉之酒,散發着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接着自然引出“對酒憶真情“環節,引導學生醉憶“春酒”中蘊含的童真童趣、鄉親之間的真情、母親的厚愛,讓學生細細品味、賞析,感受文中風俗美、人情美,從而理解文章主旨。葉老師是在學生已賞析、品味文本後,已品嚐了這充滿道地家鄉味的“春酒”後,已體驗了蘊涵在春酒中這些美好豐富的情感後,再引導學生“醉酒尋故夢”,把這一個個散落在記憶中的細節用漂亮的紅線串起來,一杯春酒“盛滿了童年美好的回憶,盛滿了鄉親淳樸敦厚的民風,更盛滿了對可親可敬的母親的深切懷戀”,用補全填空的方式把握散文情感,讓故鄉一步步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此時又讓學生再次齊讀文本最後一句主旨句,體驗已故遊子深深的思鄉之情,讀出對她的深切懷念之情。最後拓展延伸,加深學生認識“鄉愁“這一中國文學史的特殊文化現象,感受中國古樸淳厚的人情美。在余光中的《鄉愁》中結束全文,悠揚的音樂,深情的朗讀,把學生情感推向高潮,豐富了學生精神世界,再次獲得思想啓迪。我認爲這是一堂充滿情感化生活化的語文課。

同時,我也認爲這是一堂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注重文本賞析和字詞品味,又強調朗讀的地道的語文課。首先,葉老師鑽研透徹,教學目標選擇合理,抓住關鍵,突出重點,過渡自然。如這節課主要由“把酒初識味”、“對酒憶真情”和“醉酒尋故夢”三大板塊組成,少而精。其次,對字詞的品味十分到位,強調賞讀,美讀。如品析“……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裏還捧一大包會家。”“早已偷偷把手指頭伸在杯子裏好幾回,已經不知舔了多少個指界縫的八寶酒了”,讓學生說說這些語句好在哪裏,如果換成其它詞或去掉一些詞會有什麼效果?賞析後並讓學生用情讀,反覆讀,讀出味道。另外,葉老師自身能力強,口才出色,具有較強的應變性,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導地位,善於引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生評價到位。

總之,在我看來這是一節特優質的語文課,如果說有不足之處,葉老師看教案說過渡語,給人感覺不夠自然。以上就是我對這節課的拙見。

 八年級語文下《春酒》評課稿二

《春酒》是一篇詩化的散文。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故鄉濃濃的風土人情,抒發了對童年、對故鄉和對母親的無限追思之情。“我”的天真可愛,母親的善良能幹,鄉人的淳樸厚道,都令人神思飄飛。如詩一般的生活織就瞭如詩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詩般的語言描繪出這一切:兒童聖潔的心靈,美好的生活情趣,這是一種對人性的謳歌和讚美。思鄉是亙古不變的話題,千百年來,多少文人墨客被鄉愁所緊緊纏繞。琦君作爲一名臺灣作家,故土難離而離了又難以再回的愁緒深深困擾着她。《春酒》介紹了故鄉過年的風俗,以兒童的視角觀察生活,用富於童趣的語言寫出了對童年,對母親,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功效之一——“補”。

教學中有這樣一個環節:“思鄉、懷舊是人們心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情感,琦君是怎樣把這種內心情感外化成語言表達出來的呢?我先給大家讀一段,我們一起來品一品。”

朗讀課文後,老師作品讀批註的示範:“補氣、健脾、明目的喲!”母親總是得意地說。“總是”寫出了母親相當自信。“只能”、“舔”強調了八寶酒的功效“太補了”,對我諄諄告。

她又轉向我說:“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縫,小孩子喝多了會流鼻血,太補了。”溫柔慈愛溢於言表。趁着母親不備,早已偷偷把手指頭伸在杯子裏好幾回,瞬息之間“好幾回”下手,動作之快,令人稱奇,全不顧“流鼻血”的後果了,足見“八寶酒”對我的誘惑。機靈、調皮、可愛的情態躍然紙上。——表達了對母親的讚美和懷念,對天真童年的追憶。

課文中還有很多這樣的細節描寫,抓住了人物的細小動作、簡短的話語或細微的表情,寫得富有情趣,乃至一字傳神。現在,請每個同學都來當一回點評專家,找出關於母親、童年、風俗人情的一些細節,像我這樣讀一讀,品一品,寫上批註,然後和大家交流。

寫批註是培養集閱讀思考、揣摩品味、文字表述、語言積累等能力於一體的最佳途徑,如果沒有對語言文字的品讀和積累,體驗和感悟就成了無本之木,語文味兒就成了無源之水。課堂上,我們需要幫助學生在閱讀中積累豐富的語言,積累情感的體驗,積累表情達意的美妙方式。在這裏,洪老師真真切切地引領着學生走進文本深處,實實在在地教給學生積累語言、體悟情感的方法。雖然氣氛不是那麼熱烈,場面不是那麼熱鬧,但學生就此學習了一種“咬文嚼字”的好功夫,養成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包括思考發現、文字表述、規範書寫等,洪老師都作出了明晰的示範,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學生在這堂《春酒》裏,實實在在地得到了“語文味”的滋養和補益。

功效之二——“醇”。

老師深諳語文課上朗讀的功效,也熟稔朗讀指導的技巧。

首先,老師用示範朗讀爲學生樹立了朗讀的標準和榜樣,再通過鑑賞品味來享受文中流溢的情意和躍動的情趣,然後給學生講清朗讀要領:怎樣讀出這個細節中人物的情態?怎樣再現琦君的眷戀之情?

朗讀母親的兩句話時,前後語調一樣嗎?

(不一樣,前者響亮,因爲自信;後者溫柔、親切、語重心長。)

哪些詞語要強調?怎樣強調?

重音強調“總是”、“只能”、“舔”、“好幾回”等,再現母親的自信、得意,“我”童年時的天真、歡樂。

輕聲強調“偷偷”(比較一下此處的重讀和輕讀,效果不言自明),再現“我”童年時的機靈、調皮。

延音強調“明目的喲!”(自信、開心)、“太補了”(溫柔、慈愛)等。

各同桌同學分角色朗讀,再現這個富有情趣的細節。這裏的朗讀,不是放羊式的漫無目的雁過無痕的濫讀,而是在老師的示範引領下從容的試讀、練讀;這裏的朗讀,不是濫竽充數千篇一律的齊聲拖腔唱讀,而是每個學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而表達的美讀;這裏的朗讀,更不是課堂教學的一種點綴,而是全體學生參與的排練場。老師的朗讀指導,也不是在理解、賞析之餘來一句“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讀這部分”,或“把xxx語氣讀出來”諸如此類隔靴搔癢的引導。老師在學生細心地體會、感悟了洋溢在字裏行間的情意後,教給了學生朗讀的方法和技巧(讀好停頓、重音、輕讀、延音、語調、速度、節奏,包括讀長句時該怎樣換氣),留夠時間讓學生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學生朗讀時,老師專注地聽;朗讀之後,坦誠地加以點評。學生就在這樣準確的有感情的朗讀中再次獲得情調韻味,一步步地貼近作者,觸摸心靈,引起共鳴,學生讀後音過情留,口有餘香,字字句句彷彿出於己之口,濃濃情意彷彿出於己之心。可以說,只有對文本語言作這樣的反覆朗讀,才能使語言文字的含義、情味等在頭腦中形成積澱,這不僅僅是感悟、體味語言的需要,也是一種美感與氣質的薰陶。老師就很到位地用“朗讀”這道工藝調出了《春酒》中香醇的語文味兒。

功效之三——“洌”。

這節課坦誠地呈現了常態下的原汁原味的課堂教學,我不由得想到了“泉香而酒洌”中“洌”這個字。何謂“洌”?清澈,簡約,素淨是也。

其一,教學環節簡約、素淨。由視頻“週末學生小鳥歸巢般地飛回家”和“過年時遠行的人紛紛踏上回家的路”,引出“漂泊在異國他鄉的遊子,往往每逢佳節不得回”的話題,極自然地導入:女作家琦君,在過年的爆竹聲中,就只能把酒話往事,遙寄思鄉情了。然後抓住文眼“家鄉味”,識春酒,知文意;品春酒,懂琦君;醉春酒,享韻致。最後藉助詩歌和音樂的抒情力量,渲染氣氛,讓學生帶着《春酒》的餘香,也寫幾行溫潤芬芳的文字送別琦君,祝願她回家的路上,一路走好!整堂課沒有如火如荼的繁花似錦,有的只是洗淨鉛華的素樸和本真。特別是針對我校絕大部分的遠離家鄉學生來說,更是情真意切。

其二,教學語言清新、蘊藉。老師與學生對話時的語言,總是那樣地溫潤、柔美,散發着芬芳的語文味兒。如:課前導語“童年是一首歌,總在想家的夜晚輕輕吟唱;故鄉是一杯酒,月明中流淌着醉人的芬芳”,伴隨着薩克斯音樂《回家》,氤氳出溫暖、甜蜜、眷戀的情緒氛圍。又如:“家,是我們遠離時永遠的回程票”,“聽琦君講述過年的往事”,“葉落總要歸根,夢中應識歸來路。或許,此時此刻,琦君的芳魂正載着那杯春酒跨越海峽——回家了”等等,老師品出了春酒之味,再調動自己的情感力量,用語言、眼神、動作傳遞給學生,使這種“味兒”彌散於課堂之上,如清風明月拂過學生的心靈。

其三,教學手法質樸、敦厚。老師的教學手段不花俏,不邀寵,她只是真誠地堅持着,教會學生用批註法從文本中抓住富有情趣的細節,從細節中抓住關鍵詞,從關鍵詞探究進去,回味過來,讀懂作者,體悟深情。當她像一個牧羊人,把學生引領到肥沃的草地上去以後,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了。在別人的眼裏,這時的課堂也許太靜了,太悶了,太不活潑了。但是在老師的心裏,她關注的不僅僅是幾個“佼佼者”的個性品味和精彩表達,而是要求每個學生都去讀,去想,去品,去寫。其實,靜如潭水的課堂上,每個學生都正在“動”,沉醉地品讀,投入地思考,盡情地表達,與琦君的文本對話,與琦君的心靈溝通。即便是向學生推薦的課後閱讀,老師也做得那樣認真、實在,她不是讓幾個篇目在投影上一晃而過——那說到底是給評委和聽課老師看的,而是很有誠意地把《桂花雨》、《小仙童》、《下雨天真好》等幾篇琦君的美文印發給學生,並真誠地寄語:“願我們的生活,多一分童真與善良,多一分詩意與溫情,釀造一杯人生的春酒。”這種質樸、敦厚、務實的操作,不正是爲學生積澱與豐厚着語文味兒,濡染與浸潤着語文精神嗎?——這是一壺屬八寶酒這種道地的家醅

整節課流暢淋漓,思路清晰,點評到位,設計精巧,重點突出。學生興致勃勃,發言面廣,參與度高,雙邊活動活躍,教師語言豐富、準確,板書扼要精緻。尤其是整節課激發了學生濃濃的鄉情、童趣,強烈感受到了母親對子女的親情,使學生沉浸在“春酒”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