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蘇教版初二下冊第7課《敬業與樂業》課文原文

蘇教版初二下冊第7課《敬業與樂業》課文原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3W 次

 敬業與樂業

蘇教版初二下冊第7課《敬業與樂業》課文原文

梁啓超

我這題目,是把禮記裏頭「敬業樂羣」和老子裏頭「安其居樂其業」那兩句話,斷章取義造出來。我所說是否與禮記、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確信「敬業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

第一要敬業。敬字爲古聖賢教人做人最簡易、直捷的法門,可惜被後來有些人說得太精微,倒變了不適實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說:「主一無適便是敬。」用現在的話講,凡做一件事,便忠於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事上頭,一點不旁騖,便是敬。業有什麼可敬呢?爲什麼該敬呢?人類一面爲生活而勞動,一面也是爲勞動而生活。人類既不是上帝特地制來充當消化麪包的機器,自然該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認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爲一件事的,其性質都是可敬。當大總統是一件事,拉黃包車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稱,從俗人眼裏看來,有高下;事的性質,從學理上解剖起來,並沒有高下。只要當大總統的人,信得過我可以當大總統纔去當,實實在在把總統當作一件正經事來做;拉黃包車的人,信得過我可以拉黃包車纔去拉,實實在在把拉車當作一件正經事來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這叫做職業的神聖。凡職業沒有不是神聖的,所以凡職業沒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們對於各種職業,沒有甚麼分別揀擇。總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勞作的。勞作便是功德,不勞作便是罪惡。至於我該做哪一種勞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

第二要樂業。「做工好苦呀!」這種嘆氣的聲音,無論何人都會常在口邊流露出來。但我要問他:「做工苦,難道不做工就不苦嗎?」今日大熱天氣,我在這裏喊破喉嚨來講,諸君扯直耳朵來聽,有些人看着我們好苦;翻過來,倘若我們去賭錢、去吃酒,還不是一樣淘神、費力?難道又不苦?須知苦樂全在主觀的心,不在客觀的事。人生從出胎的那一秒鐘起到廔 氣的那一秒鐘止,除了睡覺以外,總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擱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費力,勞苦總是免不掉的。會打算盤的人,只有從勞苦中找出快樂來。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過於無業遊民,終日閒遊浪蕩,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擺在哪裏纔好,他們的日子真難過。第二等苦人,便是厭惡自己本業的人,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卻滿肚子裏不願意做。不願意做逃得了嗎?到底不能。結果還是皺着眉頭,哭喪着臉去做。這不是專門自己替自己開玩笑嗎?

我老實告訴你一句話:「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爲什麼呢?第一、因爲凡一件職業,總有許多層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變化、進展的狀態,最爲親切有味。第二、因爲每一職業之成就,離不了奮鬥;一步一步的奮鬥前去,從刻苦中將快樂的分量加增。第三、職業性質,常常要和同業的人比較駢進,好像賽球一般,因競勝而得快感。第四、專心做一職業時,把許多遊思、妄想杜絕了,省卻無限閒煩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人生能從自己職業中領略出趣味,生活纔有價值。孔子自述生平,說道:「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這種生活,真算得人類理想的生活了。

我生平受用的有兩句話:一是「責任心」,二是「趣味」。我自己常常的求這兩句話之實現與調和,常常把這兩句話向我的朋友強聒不捨。今天所講,敬業即是責任心,樂業即是趣味。我深信人類合理的生活應該如此,我望諸君和我一同受用!

[課文賞析]

本文是一篇演講詞。演講的對象是一羣職業學校的的學生,爲的是向他們說明對職業應有“敬業”和“樂業”的態度,並說明如何培養“敬業樂業”的精神。

文章脈絡分明,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提出“敬業樂業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的中心論點。

第二部分:(從“本題主眼”……到“這種生活,真算得上人類理想的生活了”)分點論述中心論點。

①(從“本題主眼”……到“告訴他們對於自己現有的職業應採取何種態度”)論有業的重要性。

②(從“第一要敬業”……到“我說的敬業,不外這些道理”)論敬業的重要性。

③(從“第二要樂業”……到“真算得上人類理想的生活了”)論樂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最後一自然段)用“責任心”和“趣味”總結全文旨意。

本文具有如下特點:

 條理清晰。

文章結構嚴格按引論——本論——結論的順序排列,在“本論”中,又是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從有業——敬業——樂業,一一道來,特別是有些標誌性詞語的運用更顯條理分明。象“先要說說”“第一”“第二”就分別領起“有業”“敬業”“樂業”。在論述“樂業”時,作者在提出“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的觀點後,理由也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分條陳述,有條有理,思路清晰。

引用精彩。

演講一開始就引用周圍人熟悉的儒家經典《禮記》和道家經典《老子》中的格言提出了“敬業樂業”的中心。在論述“有業”時,孔子“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羣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的名言及百丈禪師“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飯”的格言有力地證明了“有業”之必要。在論述“敬業”時,朱子“主一無適便是敬。”便是作者認同並提出的觀點。此外,又引用了曾國藩“坐這山,望那山,一事無成”、莊子“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及孔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爲作者“敬業”的論點作結。在論述“樂業”時,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也穿插於論證過程中,格言的引用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舉例豐富。

文章論說過程中所舉的例子也相當豐富,有語例,如:孔子“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羣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曾文正“坐這山,望那山,一事無成”及莊子“用志不分,乃凝於神”等。有事例,如:唐朝的百丈禪師每天都必須做事,否則他那一天就不肯吃飯。如:佝僂丈人承蜩的故事及比較法國人和英國人的工作態度都屬於事例。有設例,如:當總統的和拉黃包車的同是神聖的職業就是。

 語言通俗。

作者在引用古籍名言時常用通俗的話進行解釋,如:對孔子的兩句話“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羣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就做了生動而饒有趣味的講解:“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沒有什麼人不可教誨,獨獨對於這兩種人便搖頭嘆氣說道:‘難!難!’可見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藥可醫,惟有無業遊民,雖大聖人碰着他,也沒有辦法。”對“主一無適便是敬”也做了通俗的解釋:“用現在的話講,凡做一件事,便忠於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事頭上,一點不旁騖,便是敬。”有時如話家常,如講百丈禪師的故事時,說“這位言行相顧的老禪師,老實不客氣,那一天便絕對地不肯吃飯。”又如:“人生從出胎的那一秒鐘起到嚥氣的那一秒鐘止,除了睡覺以外,總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擱起不用。”

情境諧調。

這是一篇演講,作者非常注意結合演講時的情境和觀衆交流。例如:今日大熱天氣,我在這裏喊破喉嚨來講,諸君扯直耳朵來聽,有些人看着我們好苦;翻過來,倘若我們去賭錢吃酒,還不是一樣在淘神費力?”演講最後,“盼望諸君和我一起受用!”更是對聽衆直接的心靈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