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說課稿(有反思)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說課稿(有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3W 次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說課稿(有反思)】

  【教學目標】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說課稿(有反思)

1、瞭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義以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維流程,學習本文運用的論證方法。

3、引導學生切實感受富有實驗精神、創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覺培養“格物致知”的精神,爭做一個注重實踐,有開拓精神的人。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領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內涵極其重要性。

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2、難點: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學”和“在個人行動上”也要重視實驗精神的原因

【教學方法】 引導、分析、討論、歸納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事例1:美國《科學世界》雜誌從衆多的發明中,選出了改變二十世紀的十大發明。

事例2: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較高的分數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專業。入學後,她的高超的計算能力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交口稱讚。可是,她做實驗的能力非常差,一連三週下來,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個實驗,這又使她的老師大爲惱火。

這是一個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這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丁肇中先生《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篇文章,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到答案。下面,我們首先對丁肇中先生做一個瞭解。同學們請看大屏幕。

2、明確學習目標:

3、瞭解作者:

4、檢查預習:

 二、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探討導入問題

同學們找到造成剛纔那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了嗎?

思考、交流

2、整體分析課文內容

(1)“格物致知”一詞究竟是什麼意思?

思考、交流

強調:格物(途徑)致知(目的) 現代學術:實驗

事例:嘗梨 麥哲倫環球航行

(2) 傳統的中國教育爲什麼不重視真正的.“格”?以什麼事例來論證的?

思考、交流

事例:王陽明格竹苦想頭疼之例(探討自己而非探察外物)

探討:《惠崇春江晚景》

(3) 科學的格物致知應該是怎樣做的?

思考、交流

實驗過程和要求:①積極的而非消極的②有計劃有目標

通過這種科學的格物方式才能得到竹子的有關知識,從而強調了格物致知(實驗)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4) 傳統的中國教育有什麼弊端?

(5) 正確的格物致知的意義和希望。

3、歸納本文的論述思路

討論並歸納:可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個部分來列提綱。

 三、合作探究,明確本文論證方法

聚焦論證方法: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

1、引用論證法:

2、舉例論證法:

3、對比論證:

 四、延伸拓展

自然科學領域需要,其他領域是否也需要這種精神?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怎樣培養這種精神?

思考、討論、交流

五、小結

本文思路清晰,說理充分,極雄辯地闡明瞭“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學習它,不只增長了知識,而且大大開啓了我們的思想之門。其實不知大家注意沒有,近些年,我們國家的教育越來越重視實驗精神的培養,越來越重視學生實際動手操作的能力,比如說勞動技術課和電腦上機課的開設等。因此,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這種精神,使自己成爲一個努力探索、勇於實踐、大膽創新的合格人才。

最後我想用丁肇中的一句話結束我們今天的學習:

要實現你的目標,最重要的是好奇心,並且永遠對自己充滿信心,大膽嘗試,做你自己認爲最正確的事。

──丁肇中

 六、作業佈置

【板書設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具體剖析“格物致知”的含義(提出問題)

具體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分析問題)

提出希望,發出號召(解決問題)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反思

根據區教研室工作安排,在全區骨幹教師教學開放月西片區活動中,我承擔了一節初中語文課教學任務,我所上的課文是人教版初中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二課《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細細回味此次教學過程,我覺得有必要重新審視自己留下的腳印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節選自丁肇中的一份報告,是一篇漫談式的議論文。文章的結構層次是常見的議論文模式: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思路清晰,邏輯縝密。更重要的是作者針對中國傳統教育重理論、輕實踐的弊端,指出了“實驗”精神在學習中的重要性。我緊緊圍繞本文的論證思路和內容重點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

對於九年級學生來說,議論文的閱讀,重點是把握和學習作者說理的技巧,弄清作者說理的思維層次,讓學生在接受文本特點的同時,使自己的思維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並形成學生自己的能力,強調學會運用,強調聯繫自己的學習實際。因此,教學中,我從具體的事例入手,讓學生感知課文,引導他們發現並抓住提綱性的語句,然後經過討論、分析,並對文章特點作精要的概括,使學生學有所獲。同時,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切實感受富有實驗精神、創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覺培養“格物致知”的精神,爭做一個注重實踐,有開拓精神的人。

但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對課文的處理過於傳統,放不開。教師在課堂上還是講的過多,教師的角色把握不夠準確,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夠突出,課堂氣氛顯得有點沉悶。課後我想:在議論文教學中除了重點把握和學習作者說理的技巧,弄清作者說理的思維層次,讓學生在接受文本特點,使自己的思維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的同時,能否多在形象性上去做文章,學會解讀議論文中的一些抽象和概括的判斷,使議論文教學不至於味同嚼蠟,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生的能力。在這一點上,我覺得我做的很不好。現將本課教學設計附上,以供各位專家、同仁批評指教。